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堅守陣地2安卓(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導讀堅守陣地2安卓文章列表:1、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2、1956年,長影再出王炸,新片上映好評如潮,觀眾:打敗美帝野心狼3、左瑋|上甘嶺戰

堅守陣地2安卓文章列表:

堅守陣地2安卓(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李書磊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設規律和文化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為我們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文化自信自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強,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從歷史長河中看待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功能,在時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領社會變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文化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價值。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要求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從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復興的歷程,也正是中華文化煥發活力、走向復興的歷程。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自信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在百年奮斗中傳承弘揚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民族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今天,在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在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新時代我們黨把文化建設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要求我們把文化建設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質、個性化的特點更加明顯。同時,我國發展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眾改善生活品質、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對文化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然要求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黨堅持胸懷天下,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我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這些理念和實踐的貢獻,從深層來說淵源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結合中國國情發展起來的先進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自信開放包容的鮮明特質。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中國人民不僅為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我們越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越是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就越需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彰顯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從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針原則和發展路徑,指明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正確方向,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長期堅持。

(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撐,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本質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力保障。要把這一根本制度貫穿到文化建設各方面,體現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要堅定不移用這一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覺地用以統領新時代文化建設,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熔鑄于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奮斗的偉大實踐,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這個根本,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要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夯實全民族全社會休戚與共、團結奮進的思想道德基礎。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全過程,貫穿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各領域,使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三)必須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是決定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文化建設必須牢牢站穩人民立場,自覺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權益,鼓勵人民參與文化創新創造,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要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和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方針。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鼓勵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不斷煥發文化生命力、創造力。要正確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四)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質特征。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代中國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創新發展,給文化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不斷推動文化創新創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三、在文化強國建設中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落實好報告部署的重點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一)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以立為本、立破并舉,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要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壓實壓緊各級黨委責任,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黨和國家指導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占據統攝地位,必須持續加強理論武裝工作,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更好把科學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必須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要掌握互聯網這個意識形態斗爭主陣地主戰場的主動權,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

(二)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精神,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必須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要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著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要以實施文明創建工程為抓手,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發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

(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要把發展文藝事業放在突出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要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著力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在5000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既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其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過程,又是吸納外來文化文明精華、推動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的過程。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要深入開展同各國文化交流合作,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來源:人民日報

1956年,長影再出王炸,新片上映好評如潮,觀眾:打敗美帝野心狼

1956年,地處東北吉林長春的長春電影制片廠(簡稱長影廠),繼推出《虎穴追蹤》、《國慶十點鐘》、《馬蘭花開》等好看又賣座的電影后,又再次打出一副“王炸”。新片《上甘嶺》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后,觀者如潮,好評如潮。

該片對抗美援朝戰爭中著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高度概括,真實地再現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熱情謳歌了我英勇的志愿軍戰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成功地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愿軍英雄群像。影片中出現的《我的祖國》這首插曲,更加表達出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向往和平的共同心聲。

電影上映后,在全國各地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觀眾們看完電影后,備受鼓舞,迅速掀起了一股“向英雄的志愿軍學習”的熱潮。同時,影片中所表達的志愿軍們舍生取大義的革命精神,更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大家紛紛表示:敵人膽敢來侵犯,我們定會“打敗美帝野心狼”。

正如郭蘭英老師在《我的祖國》中所唱到的那樣——“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當年的中國人民是這樣。如今的我們,更是這樣。

1953年,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取得了勝利。在這場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無疑是最慘烈的一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涌現出了眾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如果拍成電影,一定會影響深遠。

長春電影制片廠接下了這項光榮的任務。并經過慎重研究之后,將編導的任務,交到了沙蒙身上。然后在確定編劇人選時,沙蒙推薦了林杉,因為之前他們有過合作。沙蒙知道林杉曾創作了多部反映戰爭體裁的作品,他對林杉的才華頗為欣賞。

為了展現上甘嶺戰役的真實狀況,沙蒙和林杉組成的創作者立即趕赴朝鮮,來到上甘嶺深入生活。來到朝鮮后,又有幾位志愿軍作家加入到編劇的創作團隊,比如在15軍擔任文藝科科長的曹欣,還有編劇肖予等,他們的加入,使得主創團隊更加強大。

盡管這時已經是戰后三年,但上甘嶺高地依然是焦黑的一片,四周沒有一棵存活的樹木,整座山峰被炮火整個削低了兩米。面對此情此景,創作者們感受著志愿軍英雄們的不朽精神,紛紛落下了難以抑制的淚水。他們發誓要將電影拍好,讓子孫后代都銘記英雄們的偉大壯舉。

后來,沙蒙又兩次率隊到上甘嶺考察。并不顧患有心臟衰弱的毛病,仍然堅持攀上了五圣山。他們一共采訪了100多位當年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志愿軍英雄,所搜集到的素材多達幾十萬字。最初,林衫提出用全景式的手法表現這次戰役。但沙蒙認真思考之后覺得那樣不容易打動人心。于是他決定將視線聚焦到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通過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來體現志愿軍英雄們的偉大精神。

林衫按照大家討論確定的思路很快就寫出了劇本。他以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愿軍某部8連官兵為切入點,描寫了該連在連長張忠發的帶領下接收陣地,并在缺糧斷水的嚴峻考驗下,克服了重重困難,擊退敵軍進攻數十次,以頑強的意志堅守了陣地24天,直到迎來主力部隊勝利反攻的全過程。

劇本寫得細膩而動人,沙蒙也覺得很不錯。但林衫卻不甚滿意,總覺得有所欠缺。直到有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志愿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表現,思路大開,一個名叫王蘭的美麗溫婉的女衛生員的形象,躍然紙上。

因為王蘭的加入,為這部充滿熱血男兒陽剛之氣的電影,增添了溫柔清新的一筆,使整部電影變得更加鮮活生動了許多。

也因為王蘭的加入,所以片中需要一首抒情的插曲。于是那首打動幾代人心的《我的祖國》應運而生。

劇本完成后,沙蒙邀請林衫和自己一起擔任導演。而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演員。

他們對扮演張忠發、王蘭和通訊員楊德才的幾位演員的選擇格外用心。

因為演員選對了,電影就成功一半了。

片中張忠發的原型是張計發。這是一位久經戰爭考驗的戰斗英雄。他1945年7月參加入伍,成為光榮的解放軍戰士。1951年,他跟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入朝作戰。1952年10月30日,張計發在上甘嶺迎來了戰斗。他在戰斗中英勇頑強,帶領戰士們一次又一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并最終堅守到了主力部隊的到來。

張忠發的扮演者最初有好幾位候選者。但導演沙蒙看過高保成主演的電影《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后,決定啟用他。當時劇組很多人持反對意見。理由是高保成的形象看上去太老成。但沙蒙卻覺得,高保成的氣質,有農民的質樸,又有士兵的剛毅,由他出演這個角色,再合適不過了。

事實證明,沙蒙的眼光非常獨到,高保成不僅出色地完成了這次表演任務,而且還將張忠發塑造得性格鮮明,既有英雄氣概,又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形象十分生動。

王蘭的扮演者,沙蒙最初考慮過當時正在遼寧人藝演話劇的金迪,但劇院不放人,于是他選了一位歌劇演員來飾演。但在實拍的過程中,卻發現這位演員長得雖然漂亮,但氣質卻有些“軟”,與坑道中的嚴酷環境很不相符,和其他志愿軍戰士站在一起同框,也顯得很有“違和感”。于是無奈之下,只好中途換掉。

而正當沙蒙一籌莫展之際,他在長影大院看到了一位年輕姑娘。她就是年僅22歲的劉玉茹。當時劉玉茹剛剛從東北魯藝畢業不久,前來長影看望姐姐和姐夫。劉玉茹容貌秀美,氣質淳樸,令沙蒙喜出望外。

就這樣,剛剛走出校門的劉玉茹就戰戰兢兢地站到了鏡頭前,并在沙蒙等人的幫助下,很快就找到了“如魚得水”的感覺,將原型為王清珍的衛生員王蘭,塑造得栩栩如生。

她的出現,宛如一股清泉,流進了萬千觀眾的心田。

我想,看過電影《上甘嶺》的觀眾,誰都無法忘記影片的最后,通訊員楊德才舍身堵搶眼的情景吧?這是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個畫面。楊德才的原型,就是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

1951年3月,20歲的黃繼光,成為了四川省中江縣發財埡村報名參加志愿軍的第一人。同年7月,他作為志愿軍第15軍第135團2營6連的通訊員,進入朝鮮戰場參戰。

1952年10月19日晚,志愿軍在上甘嶺戰役中攻擊597.9高地,戰斗中,在離天亮只有40多分鐘時,黃繼光為了給部隊的沖鋒掃清火力,在自己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忍著劇痛,艱難地爬向敵軍的火力點,并縱身一躍,用年輕的胸膛,堵住了美軍掃射的槍口。

影片《上甘嶺》就再現了這一壯烈的場面。

片中楊德才的扮演者,沙蒙導演選中了年僅21歲的青年演員張亮。他前不久剛剛才在鄭君里執導的《宋景詩》中出演了夏七一角,表現不俗。沙蒙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于是便選定他來出演楊德才這個戰斗英雄。

張亮在《上甘嶺》中的表演非常成功,無論是為連長“爭水”時的倔強,還是要求上前線時的堅定,他都演繹得活靈活現。尤其是最后壯烈犧牲的那場戲,更是令所有觀眾為之淚崩。

一部電影的成功,除了編導的才華和演員們的出色表演之外,各部門工作人員的付出,也不容忽視。

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的觀眾都覺得,影片中的情景再現太真實。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勞,來自于美工師劉學堯和特技設計師蔡光。他們為了尋找到與上甘嶺相似的場景,跑了許多地方,最終是在安東附近,看到了一處相似的地形。然后通過挖陣地工事和修筑坑道的方式,重新造出了一個“上甘嶺”。蔡光還特別加大了坑道高度,再填充進彈藥箱、坑道柱子等道具,使其更具層次感。

而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的《我的祖國》,更為影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今66年的時間過去了,這首歌仍然久唱不衰。

我想,也正因為所有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所以才使得《上甘嶺》成為了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有口皆碑的佳作。

2020年,由中國電影資料館利用國際先進的技術修復而成的4K修復版《上甘嶺》與觀眾見面后,再次引發觀影熱潮。老電影綻放出了新色彩,令我們感到耳目一新。但影片中所體現的主題,所表現的精神,卻并未改變。

影片中,8連連長張忠發帶來戰士們與敵人浴血奮戰,衛生員王蘭嘴對嘴給傷員喂藥片,醫者大愛,通訊員楊德才舍生忘死,為最后的勝利獻出了生命。他們所體現的,其實就是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

我想,這應該就是《上甘嶺》久映不衰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民族,它也再一次證明了,正義必定戰勝強權。

這些天,佩洛西擬竄訪臺灣一事,引發海峽兩岸民眾群情激奮,也使得兩岸緊張情勢升溫。對此,我國外交部多次向美方提出嚴正的交涉,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埋葬一切來犯之敵,向著聯戰勝戰前進”。

70年前,抗美援朝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也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而現在,面對妖魔鬼怪,我們更加眾志成城。誰也無法阻擋我們渴望和平統一的決心。

各位覺得是不是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發出聲音。

左瑋|上甘嶺戰役親歷者:在電話電線全斷時,我接到一個重要任務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左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有沒有一首歌,讓你聽了就熱淚盈眶?”這是2019年,問答平臺上一個很火的問題。

最終,《我的祖國》在眾多歌曲中脫穎而出,它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而本文的主人公,正是在上甘嶺597.9高地立下個人特等功、集體一等功,現年87歲的鄧彰德老英雄。

鄧彰德參加英模代表大會留念

“15軍45師”與“597.9高地”

鄧彰德所在部隊,是志愿軍15軍45師135團1營3連。1951年,為了參軍而“謊報18歲”的鄧彰德,奔赴上甘嶺597.9高地。這位“一臉奶氣”、被戰友們愛稱為“小鬼”的少年,在那時,還不知道自己駐扎的地方,將成為世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1952年10月初,種種跡象表明,志愿軍已經越發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聯合國軍司令范弗里特為此感到焦慮。范弗里特和遠東美軍總司令克拉克商議,決定展開“攤牌計劃”,對上甘嶺發起“最強攻勢”。

10月14日凌晨3點30分,敵軍發起突襲。連天炮火覆蓋了夜空,上甘嶺地區瞬間籠罩在濃煙烈火之中。

“我們趴在坑道中,感覺像一片樹葉在大海巨浪上顛。土地在搖晃、下沉,沖擊波一波又一波地撞擊過來,不少人嘴唇和舌頭被磕破了,牙齒也磕掉了。還有一些內臟也震傷了……”鄧爺爺回憶,“天崩地裂一樣”。

戰役激烈程度前所未見,其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整場戰役,敵軍共傾瀉炮彈190余萬發,最多時一天30余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余枚。鄧彰德所在的597.9高地主峰被削低了兩米多,寸草不留。

“聯合國軍”在陣地留下的炮彈殼(圖源中國軍網)

出乎美軍意料的是,“攤牌行動”一開始就走了樣。美軍王牌部隊美七師31團的2營、3營,首日損失便超過了70%,一直打到黃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

10月14至20日,是上甘嶺戰役第一階段。

鄧彰德回憶:“597.9高地,美軍稱呼‘三角形山’。它由兩條山梁組成(V型),陣地狹窄,雙方只能分批派兵。”雙方圍繞“表面陣地的爭奪”展開了殊死較量,戰斗越來越慘烈,陣地一天之中幾度易手,每次沖鋒與防御都伴隨著狂轟亂炸和血肉橫飛,陣地上尸橫遍野,鮮血浸透了高地。

鄧彰德投擲手榴彈

此時的鄧彰德是3連通訊員,因聯絡需要多在我軍坑道內活動。堅固精密、“地下長城”般的作戰坑道,極大保護了我軍有生力量。敵軍在洞口用炸藥包炸、煙熏、火焰噴射器噴,效果均未達預期。

但密集的火力封鎖,使坑道內嚴重缺糧斷水。“在坑道里,沒有水喝,我們渴極了只能趴在坑道壁上,舔巖石上滲出的水珠。那水太苦了,全是炸藥污染后硝的味道。我撿了一顆石子,把它想象成糖,放在嘴里幫助唾液分泌。喝不上水了,很少的一點尿液都是極其珍貴的,必須留給傷員。我們反復爭奪了10天,敵軍始終無法完全占領陣地,但我們3連只剩20余人了……”鄧爺爺擺擺手說:“罷了,不想回憶了。”

被困在前沿坑道的傷員們,一瓶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很多人只好任憑傷口發炎糜爛。為了不影響戰友的情緒和士氣,傷員們憑借意志力強忍著疼痛,一些傷員用嘴緊咬著衣物死去,至死一聲不吭,整理遺容時,他們嘴里的衣物都沒法取出。

黃繼光的年輕生命,也永遠定格在597.9高地。他在20日拂曉時的驚天一撲,助我軍奪回了零號陣地。至此,上甘嶺597.9和537.7高地上的全部陣地被我軍掌控,我軍按照事先部署,轉入防御。

在15軍軍史檔案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

“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第一階段結束后,秦基偉改變了策略。他發現“聯合國軍”一反常態,此前最害怕被成建制消滅的美軍,此次“傷亡更大”但仍然“拉很大的架勢”,秦基偉便提出“穩住陣腳,同敵人打持久戰”。我軍開始以坑道斗爭與小分隊反擊為主,為主力調整部署,準備大規模反擊爭取時間。

鄧彰德(左一)為戰友講解手雷的使用 出自志愿軍政治部《上甘嶺戰役》一書

“400米的敵軍火線”和“重機槍5秒的間歇”

上甘嶺很快成為決定朝鮮局勢的生死之戰,新華社每天集中報道,而美國方面也向全世界宣稱美軍將“扭轉戰局”。一時間,上甘嶺兩個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高地,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

10月20至30日,是上甘嶺“堅持坑道斗爭”的第二階段。

志愿軍工事、坑道受損嚴重,多個陣地被敵軍占領,戰斗中,鄧彰德冒著槍林彈雨將身負重傷的副連長背下火線,完成了重要文件的傳達。后來,“電話、電線全部不通了”,此時,鄧彰德接到一個重大任務。

“你把這封信,一定送到前沿主坑道里。告訴戰士們,第一,堅持到底、把坑道守住!第二,部隊不會放棄你們,明天凌晨展開反擊,主坑道和外面里應外合,奪回陣地!”交代完任務后,上級鄭重地對鄧彰德說:“小鬼,就交給你了。”

晚上八九點,鄧彰德帶著一顆手榴彈獨自上路了。“天已經開始黑了,美國鬼子知道我們擅長夜間作戰,在陣地上密集地丟照明彈。照明彈落下的地方,四周如同白晝。幸運的是戰場上散落著美軍降落傘,我拿了一個降落傘披在身上,匍匐前進。”

每當照明彈熄滅,趁著下一顆發射前的短暫間隙,鄧彰德就來一次撲躍,再躲進彈坑,蓋上降落傘隱蔽。就這樣,他艱難地穿過了400多米的火線。

“主坑道在地勢更高的山坡上,到處是敵人。我好不容易爬到距離坑道口100余米處,忽然發現坑道口上方有敵人的工事,還有重機槍在把守!”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老英雄依舊熱血沸騰:“坑道口周圍被土埋了,只剩一米多寬的一個小洞。就那么小一個口子,機槍還在上方‘噠噠噠噠噠’的對著洞口打,子彈把坑道口的泥土打得四濺飛起。”

鄧彰德在敵人眼皮子底下,悄無聲息地爬到了距離坑道口僅幾米的地方。“我靜下心來觀察子彈射擊的節奏和規律,沒多久我發現敵人每換一個位置點射,中間會出現約5秒的間歇。”

鄧彰德聽著機槍的射擊聲、在心里默默地數著數,瞅準機槍手切換點位的一剎那,他猛地站起身把降落傘一拋,向坑道口躍去,就在他撲進坑道口的瞬間,一串子彈擦著他的頭皮飛過。

“出發前為了更好隱蔽,我沒有帶槍,就帶了一顆‘光榮彈’——如果我在路上被發現了,我就拉響‘光榮彈’和鬼子們同歸于盡。”鄧爺爺一拍大腿,遺憾地說道:“其實挺可惜的,當時沒能把那個火力點干掉。”

鄧彰德撲進坑道,坑道里的哨兵驚呼“敵人進來了!”,鄧彰德急忙大聲地說:“自己人!自己人!”回憶到此處,鄧爺爺笑得調皮又開心:“完成這次任務后,戰友們都打趣‘鄧小鬼送信,比電話還快!’”

以10月30日開始的決定性大反擊為標志,戰役進入了“恢復鞏固陣地”的第三階段。

鄧彰德傳遞的消息十分重要,反擊開始時,戰士們里應外合,很快炸掉了坑道口的敵軍碉堡,他因此榮獲特等功。之后幾天,敵我雙方對597.9高地展開殊死爭奪。陣地的一面紅旗上,留下了381個彈孔,一截不到1米的樹干上,嵌進了100多個彈頭和彈片。

大反擊后,597.9高地除東北山梁上的2、8、11號陣地仍在敵軍控制外,主峰及幾個要點陣地均已掌握在第45師手中。

“5名戰士、500敵軍”和“1號陣地的24小時”

11月1日,秦基偉將12軍調上597.9高地,接替15軍45師。4日,45師奉命退出前沿陣地,進行休整。

此時,鄧彰德卻提出,他想“下班”。

“我去給我連長說,我要下班!”

鄧彰德口中的下班,是從坑道“下”到戰斗班,他說:“來朝鮮這么久了,我還沒有真正上過戰場,我想和美國鬼子面對面的干,我要給戰友報仇!”

歷經九死一生的鄧彰德,竟認為自己“沒有真正上過戰場”,對此,我并不驚訝。家中同為志愿軍的老人也曾自我評價“不算戰士”,只因他是醫療兵種而“沒能親手殲敵”。很多老戰士對自己的要求,嚴苛得驚人。

考慮到鄧彰德的出色表現,連長同意了他的請求。

11月下旬某個清晨,敵軍又開始炮擊597.9高地。上級下令,不管敵軍是否佯攻,1號陣地必須死守24小時。鄧彰德所在5班僅剩五名戰士,穿過炮火到達1號陣地時,陣地上僅剩兩人堅守。一位是135團3營7連連長張計發,一位是他的通訊員。見到鄧彰德五人,張計發又急又喜:“你們終于來了!我們已堅守陣地一整天了,光榮的完成了任務。希望5班也能完成任務,人在陣地在!”

回憶到此處,鄧爺爺問我:“鋼7連連長張計發,你知道吧?正是電影《上甘嶺》中的‘英雄連長’。”

我連連點頭,心想我何止知道——為了避免鄧爺爺傷心,我并沒有告訴他,2021年5月,在張爺爺去世之前,老英雄曾握著我們的手說:“只要你們年輕人想著為祖國、為人民,我就是死也安心了。”

鄧彰德見到張計發時,敵人已經開始進攻了。5班每人胸前掛上一支蘇制轉盤槍,每人219發子彈,還有幾顆手榴彈。班長對鄧彰德說:“小鬼,你快去守住山梁口!”

鄧彰德到山梁口一看,“哎呀!全是炸彈坑,一點工事都不剩了!”鄧彰德趕緊找了一個位置較好的炸彈坑,拉來旁邊美國士兵的尸體,把槍架在上面,做了一個簡易工事。

“要節約子彈,一定要靠近了再打。”鄧彰德和4名戰友在不同位置,每人堅守著50多米寬的陣地,當時他們并不知道——根據戰后數據——此次進攻美軍共派了5個連。這意味著,5班面臨的是百倍于己的兵力。

“我膽子很大。一般會等到敵人離我只有十幾米的時候,我才開槍,提高命中率。上午就不說了,大概打退了5、6次進攻,到了下午,最猛烈的一次進攻來了。”

鄧彰德說,“那一次敵人數量特別多,我收集了附近的石塊,一次次從高處向著下面的鬼子頭上砸去。”

“有個美國鬼子沖了上來,距離我只有兩三米。”鄧彰德從隱蔽的彈坑里站起來,準備與敵人肉搏,“我還算靈活機動,沒有被他擒住,反而趁他反應慢時掏槍把他擊斃了。”之后,在戰友的彈藥支援下,鄧彰德順利地守住了陣地。

“在下午那次進攻后,敵人又發動了很多次進攻,但敵軍士兵越來越像在‘應付差事’。”最后,5班堅守陣地24小時、殲敵500余名(鄧彰德殲敵120余),竟無一人犧牲。鄧爺爺笑著說:“真的是一個奇跡!戰斗結束后,我們獲得了集體一等功。”

“孤膽英雄”鄧彰德堅守陣地 出自志愿軍政治部《上甘嶺戰役》一書

“最漫長的43天”和“北緯38度線”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這漫長的43天,天上沒有一架我軍飛機;我軍火力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敵方的1/4,且幾乎后期才投入使用。但此役狠狠地打痛了“聯合國軍”,之后,我方再沒遭遇到美方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38度緯線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甘嶺戰役后期,傷亡慘重的美軍,不得已派出了最后一支戰略預備隊——187空降兵團——這支只有在美國危急時刻才調動的精銳空降部隊,竟在最后被當做普通步兵使用。然而,僅交鋒3天,美187空降兵團就所剩無幾。

頗為奇妙的是,曾打殘了美空降團的15軍,后改編為中國唯一一支應急機動空降部隊,在汶川地震時驚天一跳的“空降兵15勇士”正是出自該光榮部隊。

“驚天一跳”(劉應華攝)

上甘嶺,成為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高地。而美軍所謂“攤牌行動”,最后打癱的是自己,成了他們至今想不通為什么會輸的“傷心嶺”和“東方凡爾登”。

上甘嶺戰役結束,鄧彰德榮立“特等功”、并被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等榮譽稱號,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

志愿軍釜山政治部《上甘嶺戰役》一書

1954年4月,鄧彰德隨部隊回國,1982年退休。如今,鄧彰德時常和老友們打打門球,侃侃大山,神采奕奕,行動自如。他生活樸素,多年來堅持向貧困地區、受災地區捐款捐物。

2021年7月,他拿出省吃儉用的1萬元現金,交了一次特殊的黨費。他開心地說:“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我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我現在老了,不能為國家做啥事了,這黨費是我對黨的生日祝福……”

鄧爺爺為筆者介紹每一枚章的含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揭秘上甘嶺戰役中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

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利用“無敵坑道”頂住了敵軍的瘋狂炸射,以較小的代價殲滅了大量敵人。這條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里,曾涌現出許多感人的故事:一個殘破的連不斷補充,殲敵1700余人;每個戰士時刻準備著拎起爆破筒和敵人同歸于盡……

坑道在,人就在,正是這種堅韌和互助,使志愿軍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打不垮的鋼鐵防線

轟炸在繼續。敵軍的炮彈如雷霆一般,在山頭頻頻炸響。硝煙散去后,敵人漫山遍野地搜尋過來,自以為占領了表面陣地,卻撲了個空,尋覓不到志愿軍的身影。

這是電影《上甘嶺》中的一幕。在上甘嶺戰役中,面對敵人的狂轟濫炸,依靠“無敵坑道”,志愿軍戰士白天保存實力,夜間突襲反擊,靈活作戰。最終,這場敵人原計劃“短期拿下”的戰斗,整整打了43天,以失敗告終。

70年后,英雄城丹東,鴨綠江畔。記者來到抗美援朝紀念館,探訪“無敵坑道”復原場景,感受志愿軍在上甘嶺的戰斗和生活。

洞口被巖石和山草遮蔽,黢黑一片,記者順著光,摸索著巖壁緩緩進入。這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山洞,最高處不過1.7米,最窄處僅容一人側身通過,志愿軍戰士就在這樣的環境內備戰和生活。

“上甘嶺時期坑道口頂部厚度,大多在10到15米,能抵御飛機重磅炸彈。”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孫從益說,坑道多建在山的反斜面,每一個坑道一般有2到3個小口,有明有暗,方便隱蔽和作戰,并能達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雨、防潮、防毒、防火、防洪”。

抗美援朝戰場上,敵我雙方武器實力懸殊。最開始,為了減少傷亡,志愿軍戰士在陣地鑿洞躲避,俗稱“貓耳洞”。但隨著炮彈越來越密集,洞越挖越深,兩個“貓耳洞”連接在一起,變成了U形、Y形、H形等坑道。

這種坑道既可以用于躲避,也可以用作夜間反擊,逐漸成為一種完善的防御體系。1952年,志愿軍根據五圣山陣地特點,提出“破開山腹筑長城,挖空嶺心安我家”的豪邁口號,開啟了浩浩蕩蕩的“筑城”工程。

紀念館內,一張照片記錄了那時志愿軍開挖坑道的身影:戰士們手拿鐵釬和鑿子,在厚厚的巖壁上,一下下鑿開一方矮矮的洞口。

孫從益說,那時戰士們一邊戰斗、一邊筑城,敵軍在上面打炮,志愿軍戰士在下面爆破。陣地上,日日夜夜滾動著隆隆的爆炸聲。即便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冬天,戰士們也不畏寒冷,鑿筑著新的坑道與戰壕。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施工,陣地上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機動的坑道防御體系,如同一條鋼鐵防線,神秘而不可侵犯。

截至1953年4月底,志愿軍在朝鮮半島構筑的坑道總長有1250余公里,挖塹壕和交通壕總長6240公里,一條條縱橫的坑道組成的地下戰線,是人類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

炸不爛的“血肉長城”

1952年10月21日,經歷了幾天的激戰后,志愿軍守備部隊全部轉入坑道作戰。敵人為鞏固已有的陣地,到處尋覓坑道口,用迫擊炮射擊,用毒氣彈、硫磺彈熏,用巨石、鐵絲網堵,無所不用其極。

斷糧、缺水、空氣稀薄……那段坑道里艱苦的日子,至今聽來,仍讓人潸然淚下。

志愿軍戰士張計發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頂壁厚度僅兩三米的戰斗坑道幾乎都炸沒了,部隊只能退守頂壁達數十米厚的屯兵坑道。敵人一旦向坑道口里噴火或在附近打燃燒彈,坑道里的空氣就會變得非常稀薄,油燈都點不起來,戰士們不得不張大嘴巴呼吸。

比這更難受的,是缺少糧食和水。在電影《上甘嶺》中,因為缺水,戰士們嘴唇都干裂了,可當運輸員送進蘋果時,連長將蘋果分給了重傷員,重傷員聞了聞,又讓給了“可以戰斗的同志”……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張校瑛說,狹小閉塞的空間內,戰士們終日與屎尿及傷口腐爛的污濁氣味為伴,卻依然樂觀。他們緊緊靠在一起,敵人來了就打,只要有口氣,就絕不放棄,每到夜間依然主動出擊。

志愿軍第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四團三營八連,是上甘嶺戰役中堅守坑道時間最長、傷亡最重的連隊之一。14個晝夜內,他們擊退敵人無數次進攻,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在了上甘嶺主峰。

張校瑛說,實際上,戰斗到最后,八連原有的戰士已所剩無幾,戰斗力主要靠其他連隊補充。很多人前仆后繼,舍生忘死,留下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賴發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躍而起,拉響了手雷,炸塌了敵人的碉堡;柴云振率3人,連續奪回3個山頭,搗毀敵人營指揮所1個,殲敵200余人后,身負24處傷,昏倒在地……

一條條坑道蜿蜒曲折,隱蔽神秘,英勇的志愿軍戰士,用頑強的意志,用身體和鮮血,筑成了上甘嶺戰役中這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長城”。

攻不破的精神高地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看過電影《上甘嶺》的人,應該都不會忘記衛生員王蘭勇敢堅定的品格和她那悅耳的歌聲。

坑道里,是什么讓志愿軍挨過一個個難熬的日夜?是什么讓他們再餓再累,也要誓死奪回陣地,哪怕付出生命?

“在戰場上,不管流多少血,戰士們只要有口氣,就要誓死戰斗到最后一刻。只因為我們的背后是祖國和人民,身邊是最親愛的戰友。”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志愿軍老兵唐章洪說。

張校瑛說,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戰士們團結互助,這種深厚的戰友情誼,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在電影《上甘嶺》中,衛生員王蘭坐在戰士們中間,輕輕哼唱起那首歌:“一條大河波浪寬……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王蘭的原型,是志愿軍戰士王清珍。1951年初,年僅15歲的她跟隨部隊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戰場。在上甘嶺戰役中,戰場戰斗激烈,坑道中擠滿了傷病員。王清珍一個人要負責3個坑道的20多個重傷員,打針、換藥、喂飯……

一次,一名剛動完腹部手術的重傷員想要小便,可因傷口痛,怎么也尿不出來。王清珍便要給傷員排尿,傷員看她是個女孩,不讓她動手。“戰場上連死都不怕,還怕羞嗎?”王清珍說完,便把導尿管插了進去,終于幫他把尿排出。

坑道中,支撐起一個個年輕戰士信念的,不僅是戰友情,還有對祖國深沉的愛。

1952年10月30日,志愿軍在上甘嶺經歷了艱難的斗爭后開始反擊。31日晚,志愿軍戰士林炳遠所在部隊奉命奪回597.9高地2號陣地。“2號陣地戰略位置重要。敵人不肯善罷甘休,在密集的進攻和火力打擊下,我軍傷亡慘重。”林炳遠回憶說,“11月4號晚上,坑道里就只剩下十幾個人了。”

“與其死守在這,不如沖出去殺個痛快。”林炳遠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當時全身綁滿彈藥,在戰友的掩護下躍出彈坑,發起突襲,光榮完成任務。

隱蔽、爭奪、炮火對抗,43天的戰斗里,志愿軍以傷亡1.1萬余人的代價,斃傷敵2.5萬余人,擊落擊傷飛機274架。

在上甘嶺戰役中,堅守陣地的志愿軍戰士,依托橫縱貫通的坑道工事,用血肉之軀在上甘嶺筑造起一個攻不破的堡壘。一個個年輕又頑強的身軀,挺起了祖國最堅硬的脊梁。(記者于也童、武江民)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點贊,通信女兵的美

來源:中國軍網-青海武警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練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

女兵的青春年華在軍營里綻放

女兵,“女”字意味著秀氣和端莊

“兵”字則意味著剛毅和英猛

女兵的美,是不一樣的美

不是花裙,不是濃妝,不是艷抹

是巾幗不讓須眉的萬般豪氣

讓我們一起走近

青海總隊參謀部通信大隊的女兵們

聆聽她們放飛青春之夢

勇擔強軍之責的最美旋律!

精武強能的訓練之美

青春花季,你剪去長發,攜筆從戎,從此,軍綠色便是你別樣的美麗。嬌小的身軀,不懼訓練場上的摸爬滾打;柔弱的雙肩,照樣能扛起護衛國旗的榮譽;整齊劃一,英姿颯爽,愛軍精武,書寫最美芳華。

我自巾幗建功,不輸男兒郎。

砥礪筑夢強體魄,不負韶華鑄精兵。

鏗鏘有力,整齊劃一。

在國旗下書寫無悔青春。

愛崗敬業的職責之美

銀線雖短,連系千軍萬馬;機臺雖小,洞見時代風云。將三尺機臺當做主戰場,晝夜堅守戰斗崗位,精于工,匠于心,綻放別樣美麗。

三尺機臺,用微笑架起溝通橋梁。

手把手傳經驗,面對面授絕活。

在位一分鐘,干好六十秒。

努力奮斗的拼搏之美

多少次揮汗如雨,奮斗曾填滿記憶,只因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在知識競賽場上用雄厚的理論功底、敏捷的思維能力和過硬的心理素質角逐桂冠,在速度與激情的賽場上與男兵同臺競技,鋼槍在手,使命肩扛,你努力拼搏的樣子真美!

知識競賽展風采。

比賽場上燃激情。

頑強拼搏不言棄,同心協力創佳績。

鋼槍在手,使命肩扛

優秀軍中花,部隊鐵脊梁。

文武雙全的才藝之美

巾幗不讓須眉志,能文善舞多才藝,通信大隊的女兵常年處于幕后工作,每當節日來臨,她們便走入官兵的視野當中,用她們甜美的歌聲、優雅的舞姿為軍營增添了獨特的美麗!

軍營好聲音,一起嗨起來。

金牌解說員,有顏值更有實力。

文藝演出,風采綽然。

團結友愛的情誼之美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豪邁軍旅,一路相伴,風雨同舟,一起堅守主陣地,攜手以年華為槳,涉強軍征程。

話真情,共敘官兵情深。

五湖四海聚軍營,同甘共苦戰友情。

最暖班長,春風十里不如你。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