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沙漠是哪個沙漠(世界遺產在中國|沙漠最高處:敦煌莫高窟)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哪個沙漠文章列表:
- 1、世界遺產在中國|沙漠最高處:敦煌莫高窟
- 2、沙漠守井人
- 3、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能否重現樓蘭綠洲?專家解答
- 4、塔克拉瑪干沙漠突現湖泊,是自然警告還是人類成效?與冰川有關?
- 5、沙漠占埃及總面積90%以上,為什么不用尼羅河水改造荒漠
世界遺產在中國|沙漠最高處:敦煌莫高窟
2022年6月11日,是中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56項世界遺產,成為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1987年,坐落在大泉河畔的敦煌莫高窟,這座集建筑、雕塑、繪畫于一體的立體藝術與長城、故宮、泰山、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6處遺產地一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莫高窟仍保存有從前涼至元朝的洞窟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出品人:王磊
監制:尚軍 幸培瑜
策劃:張宋紅
記者:郭剛
編導:劉璐
后期動畫:周宇
海報:劉奕萌
譯審:董修竹
新華社甘肅分社
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聯合出品
編輯:鄔嘉宏
來源:新華社
沙漠守井人
來源:工人日報
門外傳來清晰的汽車發動機聲音,曹學全和馬德芳知道,每周一次送物資的生活保障車來了。過去半年,開車的司機是這對夫妻屈指可數能見到的幾個人之一。
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曹學全和馬德芳是輪臺縣至民豐縣沙漠公路的養護工人。
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中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心,沙漠地下蘊藏著海量的油氣資源。30多年來,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在這里發現了克拉2、迪那2、哈得、塔中等32個大中型油氣田,年油氣產量當量達3182余萬噸。據評估,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總量約178億噸。
為方便油氣運輸,1995年9月,第一條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通車。從公路修建之日起,為防止道路被風沙侵擾甚至掩埋的防護林帶也開始同步建設,并且始終沒有停止。
為灌溉防護林,截至目前,沙漠公路沿途共打了109口水井。包括老曹夫婦在內的207個養護工人分散在443公里道路旁,日夜守護已長達436公里的“綠色屏障”。因為生活和工作的范圍都以水井為圓心向外延伸,他們也被稱為“守井人”。
這里只有黃沙
2010年第一次上井,當時54歲的馬德芳“來了就后悔了”。
馬德芳和丈夫曹學全老家在四川瀘州農村。2009年老曹經人介紹到沙漠里當了守井人,一年后他把攢下的近萬元工資交給馬德芳,動員妻子一起去沙漠。畢竟,兩個人就能掙兩份錢。
在火車上晃了50個小時抵達庫爾勒市,再坐4小時大巴到要值守的水井房,馬德芳覺得自己“上當了”。
沙漠里的日子哪有老曹講的那么好。
水井房是圍繞水井蓋的房子,因為外墻統一刷成藍色,也被稱為“藍房子”。老曹夫婦現在駐守的004號水井房大約60平方米,一間水泵房一間柴油機房,剩下一間就是夫妻倆的臥室兼廚房。屋里沒有洗漱間,上廁所要去屋后防護林深處的簡易便坑;洗澡更不用想,需要時只能把毛巾用水浸濕后擦拭身子,老曹把這叫做“擦澡”。
在水井房居住,米、面、油、菜等物資都要靠保障車定時運送。這也就算了,剛開始馬德芳最難忍受的是明明守著水井,生活用水卻也要靠外界定量供應——塔克拉瑪干沙漠地下水資源豐富,但含鹽量很高,只能用來灌溉樹木,就連洗衣服也洗不干凈。
按公司規定,一座兩人值守的水井房一周供應三大桶水,大約500公斤。四川不缺水,活了半輩子的馬德芳也從沒用重量計算過用水量。上井的第一周她用水大手大腳,等老曹發現時,剩下的水差點沒撐到下一次保障車來的時候。
洗菜的水留著洗碗、洗臉的水接著洗腳,節約用水是每個初到水井房的人都要學習的一課。
在沙漠里吃穿住,時間久一些總會習慣。相比起來,遠離人群的孤獨才最難適應。老曹說一起上井的第一年,妻子幾乎天天和他吵,“吵著要回家,說家里至少能有人講講話。”老曹今年67歲了,頭發雖已全白,人卻很精神,說話時操著一口“川普”,聊到興頭上還會無縫切換成純正的方言。
一天說不上幾句話的感受,在010號水井房值守的安國正、宋雯夫婦也深有體會。2015年,夫妻倆從陜西老家到沙漠公路做了守井人。回憶起初到水井房的印象,宋雯說:“當時覺得在老家干農活再苦,也比不上在這里待著苦。”
按照規劃,每口水井要負責灌溉沙漠公路沿途4公里的防護林帶,東西兩側相加共8公里,這也基本構成了守井人全部的活動空間。其實在沙漠里,空間的大與小幾乎沒什么區別,因為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黃沙。
安國正夫婦上井時,用來抽水的水泵還靠柴油機發電帶動,整個白天水井房里都是機器工作的轟隆聲。夫妻倆只有在早晚各一次外出巡查防護林時才能正經說會兒話。“也就是商量商量三餐要吃什么。”安國正說,等回到水井房,兩人就各忙各的,有什么必須要交流的,都得貼著耳朵喊對方才能聽清。
好不容易從3月熬到了10月,沙漠植物進入休眠期,守井人也可以分批回家休息。老曹夫婦收拾起所有行李回了四川。家里人本以為守井的事就此翻篇,可沒想到來年相關負責人的一個電話打來,兩口子又動了心。
“那時候我們年紀就不小了,要找到相對輕松又能賺錢的活兒不容易。”回憶起自己“反悔”的事,馬德芳自己也笑了。目前,守井人每月工資3000元,除去必要開銷,老曹夫婦一年能存下5萬余元。不愿給孩子增加負擔,想自己掙夠養老錢,這是大多數50歲以上的守井人到沙漠的初衷。
“第一年都堅持下來了,第二年還怕什么。”心一橫,馬德芳和老曹又一次坐上了前往沙漠公路的車。
這些樹,現在都能藏人了
8月初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正是最炎熱的時候。早上7點剛過,012號水井房的王亞斌就帶著工具出了門。8公里的防護林帶里,設置了若干個管道開關,王亞斌日常的主要工作是根據植物生長情況,打開不同區域的開關,讓井水通過遍布樹林的黑色軟管向苗木供水。在沙漠里,這些軟管猶如人體的毛細血管,它們的正常運轉是植物得以存活的關鍵。
沙漠公路建設時,曾有人預言它終將被風沙所掩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人們在公路兩旁設置了防沙柵欄和草方格來截留沙塵。不過與這種被動的防護手段相比,想要更徹底地解決風沙問題,植樹造林是更好的選擇。
王亞斌這天灌溉的是水井房東邊大約兩公里的樹林。打開開關后,他開始沿著管道一路巡查。因為風沙天氣多,一些分支管道出水口容易被沙子堵住,遇到這種情況王亞斌會提起管子“抖一抖”。如果發現管道破損或無法正常出水,則要及時上報,一般當天就有技術人員前來維修。
這樣巡查一趟,大約需要兩個小時。到了下午熱度稍微減退,王亞斌再把流程反過來走一遍:先巡查林子,然后關上管道閥門。
除了澆水,守井人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是給植物施肥。開春的4月、入夏前的6月和暑后的8月是集中施肥期,30多袋每袋100公斤的肥料在20多天時間里依次倒入水泵房里儲存地下水的鐵罐中,再通過管道運送到植物的根系。“至于哪棵樹多吸收了些哪棵樹少獲得了些,就要看它們各自的造化了。”到沙漠公路守井前,安國正種了多年莊稼,說起話來頗有幾分農人的哲理。
嘴里說著“植物要靠自己”,安國正的手卻沒有閑下來。自從和妻子打定主意長期在水井房工作生活后,他就撿起了老本行,對樹葉泛黃、生長緩慢的苗木逐一檢查,尋找原因。缺水的補水,缺肥的給肥。等到第二年開春,010號水井房前后兩公里處處都是綠色。用安國正的話來說:“莊稼能種好,養樹也不在話下。”
守井人的工作沒有任務和目標考核,防護林長得好與壞也不影響他們的收入。不過在井上干了七八年,王亞斌從沒聽說過哪個同事因為不用心把苗木養壞了的。“我剛來的時候,這些樹的高度只到我腰的位置,現在都能藏人了。”王亞斌指著一片由胡楊、梭梭等耐旱植物構成的林子,口吻中帶著顯而易見的驕傲。
在沙漠里,防護林是守井人的工作對象和長期相處的伙伴,也是他們付出時間與精力后所得到成果的最直接體現。
綠色總是能帶來生機。隨著梭梭樹數量日益增多,寄生在其根部的名貴中藥材野生肉蓯蓉開始顯身。每年4月,識貨的守井人都能靠采集這種藥材賺些“外快”。
動物也出現了。到水井房的第二年夏天,宋雯在院子里遇見了一只狐貍。看她一動不動,狐貍還大膽地往前走了幾步。
后來好幾年天氣最熱的時候,這只狐貍都會光顧水井房,宋雯總是給它擺上食物和水,她說沙漠里的生命,活得都不容易。
“禮包”和視頻
8月3日,是保障車給井上送物資的日子。從司機手中接過標有“012”數字的菜包,王亞斌來不及進屋,就在屋前的臺階上打開翻看起來。
他先拿出兩個西紅柿,轉頭一看袋子里只剩下一個,于是又把手里的第二個西紅柿放了回去。接著王亞斌從一捆芹菜里分出三根,再拿上兩頭蒜、兩根黃瓜和兩顆油麥菜。再然后他把剩下的一大半新鮮蔬菜原樣裝好,放在了保障車副駕駛的位置上。
這是王亞斌給在019號水井房的妻子魏亞麗準備的“禮包”。
因為一座“藍房子”通常由一對夫妻值守,沙漠公路上的水井也被稱為“夫妻井”。不過,并不是所有夫妻都能朝夕相處。今年上井,王亞斌到了012號水井房,魏亞麗卻因為工作需要被暫調到了019號水井房。隔著7口井,就相當于隔著近30公里的距離,即使站在周圍最高的沙丘上,王亞斌也望不到019號水井房的屋頂。
012號水井房是示范房,屋子里里外外都裝修過,臥室的水泥地面鋪上了瓷磚,墻面刷得白白凈凈,家具全換了新的,空調、冰箱、洗衣機也一應俱全。雖然各方面條件比以往的“藍房子”好了許多,可自己一個人住,王亞斌總還是覺得少了些什么。
對妻子的思念,被53歲的王亞斌寄托在了食物里。每到定物資的日子,除了必需的食材,王亞斌還會特意增加一些魏亞麗愛吃的蔬菜,再從自己的“口糧”里勻出一部分,由保障車司機送過去。時間長了,這種一周一次的“禮包”成了夫妻倆的信物,送物資的那天也成了兩個人每周最盼望的日子。
隔著沙漠相望的夫妻,總有自己的聯通方式。017號水井上的張田和022號水井上的妻子關德英長期不在一個“藍房子”里。在漫長的見不到面的日子里,夫妻倆養成了用手機視頻聊天的習慣,也因此找到了各自水井房里通訊最穩定的區域,“我這邊在屋里就能接通,她那邊信號差要走到院子里才行。”張田說。
每天下午開視頻,成了這對夫妻的默契。一個在房里,一個在院里,一個說著今天發生的和昨天差不多的瑣事,一個附和著和昨天差不多的話。“你好,我好”就藏在一問一答之間。
今年6月起,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啟動零碳示范工程,109口水井房中的柴油發電機被太陽能光伏板代替。這給守井人的生活帶來了兩個變化:白天轟隆的柴油機聲消失了,人與人說話再不用靠吼;多年來水井房夜里沒電的日子成了歷史。
張田今年47歲,是守井人中相對年輕的,電力供應的改善讓他在不工作又不與妻子聊天時有了更多打發時間的方式。只是當他坐在電視機前的小椅子上,一邊瞄著畫面一邊說“一個人習慣了”時,臉上依然有幾分藏不住的落寞。
109種生活
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立有一塊藍底白字的指示牌,上面標有每一個水井房的編號。指示牌是統一的,房屋大小是統一的,但109個編號下的生活卻找不出重復的存在。
“它就叫‘貓’。”走進004號水井房,最引人注意的是凳子上懶洋洋躺著的一只黃白相間的小貓。老曹隆重地介紹了它。
貓瘦瘦長長,毛發也“入鄉隨俗”呈現沙漠般的啞光色。見有陌生人來,貓也不躲,直到老曹拍了拍它,它才不情愿地起身騰出凳子——那個位置剛好能吹到電風扇。
因為植被長得好,水井房周圍多了許多老鼠,稍不注意還會把屋里的東西咬破咬壞。4年前,老曹托保障車司機從輪臺縣帶來了貓。剛到水井房時,貓還不到人的巴掌大,夫妻倆用米粥一點點地喂它。“沒想到,它不僅活了下來,還真成了抓老鼠的好手。”馬德芳摸著跑到自己腳邊磨蹭的貓笑著說。
貓的到來,打破了沙漠腹地的沉寂。后來老鼠沒了,貓卻成了004號水井房不可或缺的成員。夫妻倆喝粥它跟著吃米,若是開葷它也必然能分到兩塊肉。貓很親人,白天只要有機會它就在老曹腿邊轉悠尋求擁抱。到了夜里,馬德芳的床尾則是它固定的睡覺地點。
今年,馬德芳又在屋后的樹叢旁用黑色透氣網布搭了個簡易雞棚,把七八只小雞養在里面。從此,水井房里常能聽到嘰嘰喳喳的雞叫聲。“有時候蔬菜壞了可以喂雞,雞喂肥了又能給人解饞,多好。”說這話時,馬德芳眼睛都笑彎了,好像真的在沙漠里擁有了一個農家小院。
與老曹家“動物比人多”不一樣,安國正和宋雯的010號水井房最大的特點是整潔。水井房與門前的柏油路之間有一段半米長的沙路,大多數守井人只是鋪塊木板簡單處理,一刮起風來沙石還是會四處亂飛。安國正動手能力強,他托保障車司機捎來材料,硬是把這段路改造成了水泥路。“門前干凈了,人的心情也會跟著變好。”宋雯說。
因為從小左手落下病根,宋雯干不了重活,但這一點不妨礙她把水井房里里外外打理得干凈整齊,從她手里蒸出的饃、做出的面更是被安國正稱為自己的精氣神。
今年上井前,宋雯特意從老家帶了天竺葵等種子,又在輪臺縣裝了幾袋泥土,幾個廢棄的車胎則被安國正改造成了花盆。按照宋雯的計劃,最快明年院子里就能開出一片紅艷艷的花。
到“藍房子”工作不久,安國正置辦了一臺可充電的音響。到了夜里,就著星月投下的光亮,夫妻倆常常開大音響音量在院子里唱歌、跳舞。“方圓四五公里就我們一家人,不怕擾民,也不怕人笑話。”說起這些,宋雯有些害羞,原本就透紅的臉頰更紅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兩年守井人回家的時間少了許多。今年春節時安國正和宋雯時隔近3年回家探親,兩人都有些不適應“鬧哄哄”的環境。“家里總有送不完的客人。”安國正抽了一口煙,“沒有沙漠里輕松自在。”
最“簡單”的奇跡
最近幾年,隨著來沙漠公路自駕游的人越來越多,偶爾水井房里也會迎來訪客。有上門討水喝的,有借宿的,有車陷進沙里需要幫忙推車的,也有人是單純因為聽說過“藍房子”,出于好奇前來參觀。
只是絕大多數時候,守井人在沙漠里的每一天,都是平靜的、重復的,甚至連工作內容也是幾句話就能描述完整。然而,在看似乏善可陳的表面之下,“奇跡”已然發生。
20多年來,沙漠公路沿途鋪設了近兩萬公里的滴灌水管,109口水井滋養出了2000多萬株包括梭梭、沙拐棗、胡楊、檉柳在內的諸多種類的植物,這些植物構建成70多米寬的防護林帶,也組成了世界上穿越流動沙漠最長的公路防護林帶。沙漠公路不僅沒有消失,還有了第二條、第三條……
比讓道路免受風沙侵擾更重要的是,不斷增加的植物正在緩慢但堅定地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和當地氣候產生有利影響。也許到下一代,再下一代,真正的沙漠綠洲就會出現。
這一切的創造,都源于截至目前共計600余位守井人“重復、簡單”的工作,源于他們的堅守與悉心照料。
不過,和中國所有樸實的勞動者一樣,守井人幾乎從不會去想“意義”“貢獻”,對他們而言,一切都是再自然不過的生活。
今年是老曹和馬德芳一起當守井人的第13年。過去因為柴油機價格不菲,即使在秋冬季休息時,夫妻倆也會輪流留下來,守著柴油機,守著貓,守著井。
004號水井房的正式成員——貓。本報通訊員 馬安妮 攝
隨著太陽能光伏板代替柴油機,老曹對今年的休假期有了新的憧憬,“我們終于可以一起回家過年了。”他甚至已經給貓想好了安置方案:托給留下的同鄉人幫忙照看。
王亞斌的“苦日子”快熬到頭了——再過一陣子,魏亞麗就能回到012號水井房。“到時候我們又能吃過晚飯后一起去關水閥了。”在巡查的路上,王亞斌背著手邊走邊說。
在010號水井房,那臺陪安國正夫婦度過了無數個黑夜的音響沒有因為供電條件改善而失寵,時不時地,它還會被搬出來“營業”,給小院帶來熱鬧與歡樂。
采訪結束返程時,汽車經過004號水井房,老曹精瘦的背影出現在記者的視野里。他穿著已經磨得起毛的軍旅球鞋,肩上扛著鐵鍬,邊走邊看,不時停下來把公路邊堆積的沙子鏟一鏟。
汽車繼續往前開,沙漠中一塊巨大的標語牌逐漸變得清晰,那上面寫著: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來源: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記者 吳鐸思 通訊員 馬安妮
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能否重現樓蘭綠洲?專家解答
央廣網北京10月26日消息(記者黃玉玲)近日,“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里出現眾多湖泊”的消息廣受關注,是否會有“重現樓蘭綠洲”的可能呢?常年干旱的沙漠,為何會有眾多湖水出現?對此相關專家做出了解答。
高溫融雪疊加頻繁降雨 陸續出現超警戒洪水
記者了解到,經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監測資料分析和巴州氣象局實地調研,網上熱傳“沙漠湖泊”的美景照片大概位置在尉犁縣羅布人村寨景區一帶,而該景區一直因水沙交融聞名。沿途有一部分“湖泊”是塔里木河流域向原始胡楊林下放生態水形成的,還有一部分是9月以來塔里木河流域出現警戒洪水后,河道溢出來的漫灘水形成的多個小型“積水庫”。
新疆尉犁縣羅布人村寨的湖泊(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研究員毛煒嶧告訴記者:“沙與水是一對矛盾體,而塔里木河流域出現這種現象是常態,對于不太了解的受眾來說,這樣的話題會很快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新疆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穎介紹,今年度過了1961年以來史上最熱夏天,其中塔里木河流域極端高溫事件多發。今年入汛以來,南疆氣溫一直持續走高,夏季南疆平均高溫日數為29.7天,較常年偏多7.6天,居歷史同期第一位。受其影響,和田、喀什地區零度層高度最大值分別達6380米(破歷史同期極值)、6010米(居歷史同期第二位)。
記者獲悉,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監測資料顯示,5月上旬南疆大部山區積雪較歷年同期偏多,而9月中旬相對偏少4~8成;8月,南疆區域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05%,特別是喀什地區10個縣市季降水量較常年偏多49%~216%。塔里木河北邊支流多來自天山山脈,南邊支流則多來自昆侖山脈。高溫融雪疊加頻繁降雨,使塔里木河各支流陸續出現超警戒洪水。
據水利部網站消息,今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塔里木河干流出現歷時80天的洪水過程。其中,塔里木河上游徑流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50%,列1957年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第一位;塔里木河干支流25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8月19日塔里木河干流流量全線超警戒位。
綜合上述原因,導致塔里木河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漫溢形成眾多“湖泊”。此外,有專家表示,這些“沙漠湖泊”實際上是當地暴雨、自然滲漏和下放的生態水形成的積水。積水還未滲透進沙漠,所以在低洼處形成了看上去像是湖泊的景象,但其馬上就會消失,實際上不能算是湖泊。
沙漠中長期出現綠洲概率不大
近年來,隨著南疆西北暖濕化越發明顯,“樓蘭綠洲”是否能夠重現?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副所長姚俊強表示,氣候加速變暖的趨勢確定無疑,但南疆區域降水量的增加趨勢卻并不顯著,加上降水量本身很少,增幅有限,無法滿足增溫引起的巨大蒸發需求,因此氣象干旱仍將是變干的態勢。
姚俊強指出,沙漠湖泊在世界上很多沙漠中客觀存在,包括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等,一般是在較長時間下沙漠表面洼地積水形成的比較寬廣的水域。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湖泊主要受塔里木河上游來水影響,上游來水多就會在河道兩岸漫溢形成短暫性水域,最近受夏季塔河大洪水影響形成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湖泊即為這類暫時性水域。
9月以來塔里木河流域出現警戒洪水(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洪水過程對河流兩岸荒漠河岸林的生態水文意義很大,但這類水體面積相對很小,且存在時間較短,無法對區域氣候產生影響。”姚俊強說。
據介紹,沙漠湖泊可通過蒸發過程將湖水蒸發變成水汽增加至大氣中參與水分循環,但這部分水汽含量很少,并不能夠直接影響降水過程。在大沙漠和高溫環境下,湖泊的降溫效應也很有限,而此類沙漠湖泊大多會在季節內通過蒸發、滲漏等形式消失。
姚俊強認為,查詢相關研究成果后可以發現,除了人為增加的水庫水體之外,近年來塔河流域小型湖泊數量并沒有增加,所以沙漠中長期出現綠洲的概率并不大。
塔克拉瑪干沙漠突現湖泊,是自然警告還是人類成效?與冰川有關?
2022年10月18日,在遙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無人問津的荒蕪之地,卻陡然浮現出了數十處碧綠翠湖。國家多年治理困難重重,千辛萬苦未見成效的中國第一大沙漠,為何會突然出現如此奇景?究竟是自然界的變數,還是專家們的苦盡甘來?讓我們一探究竟。
久旱逢甘露,沙漠現湖泊
全世界陸地面積約為1.62億平方千米,而漫無邊際的茫茫沙漠就足足占據了其三分之一的比例。4800萬平方千米的干旱以及半干旱面積正在以每年6萬平方千米的恐怖速度肆意擴大,同時43%的陸地面積正在面臨著沙漠化的風險,生態環境的惡劣發展已經達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沙漠環境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其沙漠面積達到了262萬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國陸地面積的27%。我國沙漠主要以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為主,目前國家整體沙漠化依然呈現擴大趨勢。
沙漠形成原因眾多,比如受環境氣壓限制,暖濕氣流無法涉及的印度塔爾沙漠。再比如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水稀少短暫的南非卡拉哈迪沙漠,或者沙漠本身身居內陸,海洋水汽無法波及的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國新疆地區存在的沙漠問題尤為嚴重,107平方公里的無邊荒漠至今仍讓眾多專家感到頭疼不已。沙漠的形成是眾多因素交雜的結果,除了氣候干旱以及森林的濫伐,草原的破壞以及植被的稀疏,風沙也是沙漠形成的原始條件。
風是制造沙漠的原動力,沙子自然是形成沙漠最基礎的物質存在,當依附在地面的泥沙被風源源不斷地吹走,顯露出地面上暗黃的巖石,荒涼的戈壁便初具雛形。而一些細碎的石子隨風滾動,在遇到障礙時就會堆積在一起,積沙成丘便成了沙漠。
生態治理、冰川融化
新疆沙漠形成原因復雜,治理環境苛刻,長期以來就是新中國生態環境改善的一道奧數題,然而今年10月18號的一則有關塔克拉瑪干的新聞橫空出世,迅速沖上熱搜,讓中國萬千光大民眾,又重新看到了新疆沙漠變為綠洲的希望。
新聞中附載了幾張照片,只見在一眼望去,黃沙遍地的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有幾處蔚藍如寶玉的湖水依偎其中,湖水與沙漠的交織恰似皓月與夜空的點綴,又像是深邃的眼睛與幽暗的瞳孔,交相輝映煞是美觀。
地處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地帶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東西長一千公里,南北寬四百公里,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大沙漠,維吾爾人稱它為進的去,出不來的地方。
要知道,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年均降水量十分稀少,最多不超過100毫米,最少也不足10毫米。但塔克拉瑪干沙漠因為植被稀少、陽光照射毒辣的原因,每年單是蒸發水分就超過了足足3000毫米,這個恐怖數字已經超出了我國95%地區的降雨量,如此入不敷出的局面,沙漠中的湖泊又是出自何種原因產生的呢?
目前在有關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的熱點下面,都有數以萬計的熱心民眾留言道“趁著塔克拉瑪干沙漠水域充足,趕快種樹開拓植被面積。”民眾的發言自然是出自好意,但塔克拉瑪干沙漠綠化的工作開展會如此簡單嗎?沉寂多年的僵局又是如此容易打破的嗎?
沙漠背后真相 湖泊形成原因
然而經過專家出面證實,塔克拉瑪干沙漠湛藍湖泊形成的原因,并非是新疆沙漠多年治理柳暗花明的成效,畢竟沙漠治理只能通過不斷縮小面積來管控,并不能在短期內大規模進行環境蛻變。塔克拉瑪干沙漠湖泊形成的真正原因是受氣候與冰川影響,從長遠目光來看,這甚至是一件值得深思憂慮的壞事。
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副所長姚俊強解釋到,此類沙漠湖泊通常會在暴曬以及滲透的形式蒸發殆盡,憑借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點湖泊就想重現樓蘭綠洲的盛景,無疑是天方夜譚。
前文中提到,塔克拉瑪干沙漠湖泊的形成原因一是受氣候因素的影響,經過烏魯木齊氣象站的觀察,沙漠湖泊的位置是在尉犁縣羅布的人村寨,該村寨一直以來就以水含量豐富著名,而塔里木流域下方的生態水,就是其水含量豐富的原因。
近些年來隨著人為因素的干預,世界氣溫都在逐年攀升,今年夏季又有不知多少城市突破了歷史高溫,高溫給城市帶來的影響我們切身體會,但為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則更為強烈。
西北太平洋的持續副熱帶高壓為青藏高原帶來了影響,當溫暖潮濕的空氣穿過青藏高原,來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冷空氣交匯,就會形成空前規模的大暴雨,這也是塔里木河今年降雨量冠絕十年的原因。
第二個就是冰川融水的影響,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化,塔里木河主干及支流共計26條河道,今年均爆發了超過警戒線的大洪水,直接導致上游河徑達到了往年的1.5倍。冰川融化以及河流洪水,多次疊加導致塔里木河洪水泛濫,河水漫溢導致沙漠出現眾多湖泊。
為此專家表示,這些湖泊完全是因為洪水加暴雨方才形成,跟沙漠治理沒有一絲一縷的聯系。大量水源涌入,短時間內沒有得到滲透沉積,這才在沙漠表面造成短暫的停積,與其說是湖泊,不如說是水坑。
那么這些湖泊最后又將何去何從呢?難道沒有任何可利用的空間嗎?答案是殘酷的,那就是沒有。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后續長期的高溫過程中,這些湖水大部分會被蒸發殆盡,小部分會滲透進沙漠下層,但受限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低降雨和高氣溫,這些滲透進沙漠底層的水源最終也會被蒸發掉,屆時將沒有任何存在過的痕跡。
然而之所以說塔克拉瑪干沙漠湖泊的出現是一件壞事,還和它背后形成的原因息息相關。全球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話題,其造成的生態危害已經在大家的生活中初露鋒芒。如何制止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惡劣發展,是現如今人類社會需要首當其沖解決的難題。
作者:天宇 校稿:川川
精彩文章推薦:
6名女友同時懷孕?男子大方帶領女友參加婚禮,此前還曾被拘留
古人為何喜歡娶十三四歲少女?是有啥特殊癖好?真正原因終于揭曉
沙漠占埃及總面積90%以上,為什么不用尼羅河水改造荒漠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誕生人類文明的地方之一,早在數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利用尼羅河的潮漲潮落發展了農業,創造了絢爛的文明,古埃及也被稱作“尼羅河的贈禮”。
直到如今,埃及人對于尼羅河依舊高度依賴,對于埃及人來說,沒有尼羅河的水源,埃及別說發展,就連生存都是個巨大的問題。
尼羅河之中的綠洲島嶼
作為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的埃及,總面積100萬平方公里,目前人口已經超過1億,埃及的人口密度僅僅位于世界第99位,比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都要靠后,埃及名義上的人口密度,僅有德國的一半,就連韓國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埃及夜景,燈光聚集在尼羅河沿岸
然而尷尬的是,埃及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中,僅有5%的地方是真正適合居住與農業活動的好土地,其他大多數區域,要么是荒漠,要么是戈壁灘之類,整個埃及,超過95%的人口都聚集在尼羅河谷與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生活,還有少數生活在西奈半島的沿海與北部地中海沿岸一帶,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埃及地方,都荒無人煙。
打個比方來說,埃及就好像是整個山東的人口,都生活在還沒寧夏那么大的地方。
藍色的尼羅河
有土地的地方沒有水源,有水源的地方土地實在不夠,這些年埃及深受其苦,原本埃及是北非出了名的糧倉,而且盛產被譽為“白色黃金”的長絨棉,但是因為耕地不足,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如今的埃及用來種植長絨棉的土地越來越少,糧食自給率也越來越低,即便是口糧都需要大規模進口,因為土地不足,埃及的都城開羅無力支撐不斷涌入的人口,因此選擇了整體搬遷。
埃及的荒漠與金字塔
埃及最大的問題在于水源的匱乏與沙漠的數量太多,如果能夠利用尼羅河的河水,將埃及大量的沙漠給改造成適合居住耕種的土地,那么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改造沙漠這種事對于咱們來說,再熟悉不過,這些年不管是庫布齊沙漠,還是毛烏素沙漠,亦或是科爾沁沙地,國內的諸多沙漠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努力之下,人進沙退,越來越多的沙漠地區變成了草地綠洲乃至于森林,甚至被稱作“死亡之海”的塔里木沙漠,都出現了全球獨一無二的流動沙漠地帶的公路,我國的治沙成就可謂舉世聞名。
不斷變綠的庫布齊沙漠
既然咱們可以,為什么埃及不可以呢?埃及九成以上的地方都被沙漠所覆蓋,治理好沙漠是關乎命運與發展的大事,埃及人自然不可能不動心,一旦成功埃及的未來都要改寫,但是說實在的,埃及想要改造自家的荒漠,難比登天。
埃及的沙漠綠洲
一,水源不足
作為全境幾乎被荒漠所覆蓋的國家,埃及最主要的淡水水源就是尼羅河,其他諸如降水與地下水之類的淡水來源,僅占埃及淡水資源總量的不到一成,然而尼羅河的徑流量相對來說并不算多大,并且埃及也不是唯一需要尼羅河的國家。
尼羅河三角洲
在整個尼羅河流域,中上游的蘇丹、南蘇丹、埃塞俄比亞等國,水資源都不怎么豐富,對于尼羅河水同樣依賴,這些年因為氣候異常,以及流域內人口增加等原因,埃及的人均淡水擁有量越來越低,我國的人均淡水資源總量已經夠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埃及的人均淡水資源,還不到我國的三分之一,是個極度缺水的國家。
不管技術多么高明,要改造荒漠,水源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水源根本無從改起,尼羅河下游幾乎沒有其他的支流,其河道距離埃及大多數地方都非常遙遠,水源無法有效運輸到大多數的荒漠地區進行灌溉。
埃及尼羅河沿岸都有戈壁沙漠
二,氣候太干
埃及除了北部沿海少數地區之外,幾乎都是熱帶荒漠氣候地區,常年平均降水量不到三十毫米的水平,像是內陸很多地區,一年到頭也難得見到下雨,埃及真正降水量比較多的也只有尼羅河三角洲那一小塊。
不僅降水量非常少,埃及的蒸發量還高得離譜,很多年降水量不到五毫米的地方,蒸發量卻能達到驚人的三四千毫米,相較來說我國的荒漠地帶沒有一個位于熱帶地區,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一帶的荒漠雖然也極其干旱,但好歹還能降點雨,蒸發量也不至于那么離譜。
埃及名城阿斯旺
三,實力不行
雖然這些年我國在沙漠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不要以為不管什么樣的沙漠治理都一定能“人定勝天”,沙漠治理是需要長期投入的,而且技術難度很高,不管是成本還是其他方面都需要巨大的投入,長期保持才可以。
埃及是個發展中國家,其經濟主要依賴于蘇伊士運河、僑匯、石油,整體來說發展落后,偌大的埃及經濟總量比彈丸之地的新加坡還要少一千億美元,如今埃及的年人均GDP也僅僅才三千多美元而已,埃及的國家收入長期都不高,支出卻在連年遞增。
埃及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區,區劃越密集
更艱難的是,埃及的經濟盡管發展得不怎么樣,可埃及的人口增長率卻高得驚人,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相當高,而埃及的增速是印度的兩倍,埃及人口從4800萬增長到1億僅僅用了30年的時間,而過快的人口增長,也極大拖累了埃及的發展。
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治理沙漠就完全成為了一個夢想,當年被稱作“羅馬帝國糧倉”的埃及如今糧食自給率不到20%,并且還在下降,可即便這樣,埃及大多數的水資源,還是被農業發展給消耗掉了,埃及的荒漠非但沒被治理,反而不少地方寶貴的耕地變成了荒漠。
尼羅河沿岸的村莊
治理荒漠這樣的生態工程,還不同于鐵路建設、公路建設之類,光靠國家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也是無法成功的,還需要有效帶動廣大的民眾參與到當中來。
以我國的沙漠治理為例,國家主要是提供各種支持,而具體的工程實施,還是要由當地的民眾進行,荒漠的治理耗時很長,成功率也不高,沒有堅定的信心與持續的投入,很難有明顯的效果,咱們是由國家引導、支持、幫助,而荒漠的治理,不僅僅是將沙漠變綠,而是要帶動區域內的人富裕起來,這樣才會有治理沙漠的長久動力存在。
水源充足的埃及農村還是生機盎然的
反觀埃及,一方面沒有充足的資金技術,一方面也無法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參與到沙漠的治理活動中去,埃及絕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尼羅河流域,沙漠地區對于他們來說實在是無關痛癢,去治理沙漠,給錢嗎?沒那么多錢給,就算把沙漠給治好了,會有人長期留守鞏固治沙成果嗎?不會,因為沒有就業機會與發展前途,留下毫無前途。
不僅僅是埃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治理荒漠都成效甚微,有的是技術與資金問題,有的是根本沒人愿意去治理,埃及的沙漠實在是太廣大了,即便是將咱們的模式全都照搬過去所有的條件也都達到,想要改變埃及目前的生存困境,也是極其困難的,幾乎是達不到的。
孟菲斯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