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掃塵的風俗起源于(高平年·中國年)
春節掃塵的風俗起源于文章列表:
高平年·中國年
民間習俗
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是漢族傳統年俗之一。
掃塵又稱除塵、撣塵等,起源于古代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期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這種儀式后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托了人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從書中記錄的一首詩:“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仔細看”,可見當時人們忙過年大掃除的情形。
在高平的城鄉,平時人們忙碌,沒有時間清掃房子,一年下來,房子難免落下灰塵,年前清潔一下居室,其實是為了大家干干凈凈地迎接新年。習俗中掃房子還必須定在立春之前,再加上有了天氣預報,人們總要提前看一下天氣,選一個晴朗的日子,提前就開始打掃了。過去掃房子是體力活,要把家里的擺設、被褥和零碎東西全部搬到院子里,里里外外、頂上地下徹底打掃,還要用抹布擦桌子、擦窗戶,使各個房間煥然一新。最后把搬出的東西打掃干凈,再搬回屋里。由于冬季白天時間短、氣溫低,往往會累得腰酸背疼、凍得手腳冰涼。如今不少家戶住進了單元樓,家具是定制的,不需挪動;洗滌有全自動洗衣機,省時省力;有專業的家政公司提供清掃服務,方便快捷,還有的家戶已經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室內有新風系統,基本杜絕了塵土,地上有智能化的掃地、拖地機器人每天定時打掃,早已把人從繁雜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不得不說,科技正在深度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傳統文化卻以兼收并蓄的氣魄繼續前行。
其他習俗
寫春聯
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貼對子,艷紅的紙,黝黑的字,美好的寓意,張貼于門楣之上,象征著富足美滿、喜氣洋洋!(圖片來源:姑蘇阿焦 部分文字來源:申小鋒)
(來源:高平市人民政府網站) 【投稿、區域合作請私信或發3469887933#qq.com24小時內回復。】
臘月二十四掃塵
來源:淄博日報-淄博新聞網
習俗介紹: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編輯:張劍
本文來自【淄博日報-淄博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塵的這些寓意和傳說,你知道嗎?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
“掃塵”,古稱“掃年”,是一種春節前全民大掃除的傳統習俗。每臨春節,泉州人們都會噴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 。
這可是踏入年關的第一件大事兒。關于“掃塵”的這些故事和傳說,你都知道嗎?
掃塵,“掃陳”
“掃塵”的“塵”因與“陳”諧音,過年前掃塵,寓意“除陳布新”,就是表示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等統統掃出門。掃塵這種傳統的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同時也是家家戶戶煥然一新迎接春節的一種新氣象。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從古代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中演變而來。到了唐宋時期,“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至今民間流行著“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諺語。
而說到關于“掃塵”的傳說,那就有很多了。民間流傳的比較被大眾認可的,有這樣兩個版本……
傳說之一:玉帝的恩賜
有一則傳說是,掃塵習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農為迎接玉帝的年糧而來。早先,這里的佃農一年忙到頭,除納糧交租外,所剩無幾。
他們祈求灶王爺在臘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時多說好話,以便玉帝開恩,從天倉撥點恩賜,在除夕前降下年糧——米雪,讓他們飽飽地吃頓團圓飯。
為了迎接玉帝的恩賜,佃農們每年都在臘月二十八日前,將宅院里外打掃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賜年糧,這樣年復一年,春節掃塵的民族風俗一代代延續流傳下來。
傳說之二:三尸神
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
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
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
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
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無論是玉帝的傳說還是三尸神的傳說,都寄托著古代勞動人民在春節的美好期待,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希冀。所以,這些動人的傳說才經過千百年來流傳了下來。
最好的年味兒,是家的味道。
因為家里盛滿了
我們的美好的回憶和彼此的愛。
所以,傳統的年夜飯家宴更需要堅守,
2018,讓我們過年回家吃飯
撣塵掃房 年畫 春聯 爆竹 拜年 這些春節習俗咋來的
中國民間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就進入了過大年節奏。
說起來,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就是“過年”,而且許多歷史悠久的迎年、過年習俗被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即使是在城里住上高樓,過起了現代生活,這些習俗人們還是不肯丟掉。諸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拜年(磕頭),散壓歲錢等,樣樣樂此不疲。
借助史料,看看幾項過年習俗的由來:
掃塵 有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后,徹底進行一次衛生打掃。家中的衣被用具,也要洗刷一新。做到干干凈凈、亮亮堂堂迎新春。
門畫 古稱“門神畫”,其最早的名稱叫“門畫”。據《山海經》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龍體欠安,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等恐怖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瓊、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侍衛,結果李世民安然入睡,宮中自此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將軍如此守衛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在東漢蔡邕《獨斷》中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習俗,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現今較出名的年畫則是天津的“楊柳青”。
春聯 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用桃木制成的。上面刻著滅魔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應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至于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面世,應在明朝。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春聯情有獨鐘,建都南京后,他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后,春聯得以廣泛推廣,沿襲成最受人們熱衷的喜慶形式。過大年貼春聯,使神州大地到處是紅彤彤的景色。
爆竹 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漢代。在南梁人宗懔撰寫的《荊夢歲時記》里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從辟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據傳是把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于竹節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隋唐和宋代,才有了用火藥制成的鞭炮。
現代的煙花爆竹早已成了產業,除了過年燃放,在其他重要節慶活動以及民間婚嫁時也大都燃放。煙花爆竹在給人們帶來喜慶氣氛的同時,也產生了危險及污染副作用,因此,在許多地方開始被限制燃放。
拜年 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初流行于明朝京都。那時每到過年期間,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
到了清代,開始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就是把賀年帖放在精致美觀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以示莊重。如今在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正常禮儀。親朋好友同學同事,春節時一般都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在北方一些鄉村,還保留大年初一早餐后,人們開始相互走訪到彼此家中拜年習俗。見面時多以“過年好”、“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之語祝賀。受拜之家一般以茶點熱情招待。初二開始,至親密友間輪流賀年,主人家會擺豐盛酒席答謝。
我國漢族和其他許多少數民族都把農歷春節視為“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年復一年,堅持用傳統與現代文明結合的各種方式歡度春節。每當除夕之夜零點新年鐘聲敲響時,全國城鄉便立即鞭炮齊鳴,禮花滿天,神州大地,一片歡騰,喜慶氣氛一直要延續數日。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于網絡)
除夕知習俗
豬年大吉
今天是除夕夜,霍林郭勒市氣象局全體員工給大家拜年啦,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除夕習俗之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除夕習俗之二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除夕習俗之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除夕習俗之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除夕習俗之五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除夕習俗之六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萬家燈火,共聚佳節
24小時:晴轉小雪,北風轉東風3-4級,-26/-17度;
48小時:多云,東北風3-4級,-25/-18度。
財
運
亨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