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圖片2021(圖表·插畫[二十四節氣·立秋]立秋一)
立秋圖片2021文章列表:
圖表·插畫[二十四節氣·立秋]立秋一
新華社圖表,北京,2022年8月6日
(插畫)立秋(一)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北京時間8月7日20時29分將迎來立秋節氣。
新華社發 王斌 作
立秋:歲月忽晚,人間已秋
風吹一片葉
萬物已驚秋
今年立秋的時間
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壬寅年 農歷七月初十
暑氣尚未消,
清風忽吹來,
綠未退,物未衰,
兩季之交,新生之告,
今日,立秋。
立秋之“立”字,
似一人立于平地,
忽見一葉飄搖落下,
見微知著,
便宣告秋的到來。
云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空山新雨后
涼竹影橫斜
萍花帶露開
殘荷更著香
寒蟬凄切對長亭
天階夜色臥觀星
秋水長天齊一色
最是一年好景時
猶記幾月前入伏時,
滿心惆悵,
如今轉眼涼風將來,
濃熱淺涼,終于有了盼頭。
盼一場秋風起,
吹散滿身倦意,
盼一場秋氣涼,
曉看天色暮看云,
目隨朗景心清曠。
有句話說:
“積攢了整個夏天的情愫,
想在秋天讓你知道?!?/p>
這個秋天,有太多事想做,
有太多話要說,
希望秋風可以吹走夏天的煩惱,
祝我們好在秋天,
常有秋福,秋涼生安。
立秋·三候
一候涼風至
涼風一吹,秋便至,
神清氣爽,萬般愜意。
二候白露生
立秋后第二個五天,
晨起已可見微微泛起的白霧,
秋意又多了幾分,
早晚天涼,勿忘添衣。
三候寒蟬鳴
蟬鳴不再如盛夏嘹亮,
漸漸顯出凄切之感,
不禁令人想起離別,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p>
平添幾許惆悵,為秋所獨有。
立秋·知秋
相傳古時立秋之日,
會專派史官守候梧桐樹下,
一人,一木,一凝神,
只為等秋的第一片葉掉落,
然后高聲呼喊:“秋來了!”
一人一人的傳下去,
腦海中的秋愈發鮮活,
對秋的期待,
便也愈發變得濃烈而具體。
想起當年蔣勛到一家公司演講,
詢問員工“門口的樹是什么品種”,
竟沒有一人能夠回答。
大家朝來夕往,
每天都會從樹前經過,
樹上的葉子小小的,
陽光照耀,微微發亮,
美好而飽含生機,
卻從未落入一人之眼。
身處匆忙的時代,
你我又何嘗不是這般?
很難不羨慕古人的儀式感,
就像張愛玲說的,
“生活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
內心自我的尊重,
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的
去過屬于我們生命里的每一天”。
一份鄭重其事的迎接,
是一種不湊合的態度,
以莊重之心厚待光陰,
生活,自然也可愛可親了。
立秋·知味
由夏到秋,
恰似熱烈的少年
歷過青春的蓬發,
漸歸生命的圓熟。
自躁動到沉靜,
才知,平凡而具體,
才是生活最好的本色。
夏末初秋的傍晚,
定要擇一處開闊,看看云霞。
千姿百態的云朵,
恰似天空的神情,
時而一望無際,凈朗無云,
時而堆疊遍布,上下同輝。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莫道桑榆晚
微霞尚滿天
海邊,山間,
城市,高原,
偶遇一處晚霞,
與美好撞個滿懷。
立秋了,又開始想念
日暮人間暖的煙火氣了。
立秋食瓜,
日咬秋,可免腹瀉。
——《歲時風俗》
立秋啃秋,清散暑氣。
立秋要吃烤肉,將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著,一屋子人足鄧長凳,解衣磅礴,一邊大口地吃肉,一邊喝白酒,滿屋烤肉香。
——汪曾祺
立秋食肉,貼秋膘,
吹著一日涼著一日的風,
裝盤備菜,自己開火,
慢慢調養暑天消沉的胃口,
家人圍坐,燈火可親。
人生一世的幸福,
一大半還是煙火小事。
一日三餐,柴米油鹽,
可觸可感的現世安穩,
足以撫慰一切焦躁,
讓你相信,人間值得。
立秋·知意
宋代詞人吳文英有句,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秋日,萬物盛極漸衰,
草木搖落,風清氣朗,
游子啟程,至親別離,
最易引出相思,最易藏匿心事。
為此,秋,
又平添許多深情與詩意,
入眸,更入心,
叫人為之沉迷。
想起白居易那一首《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每每秋風吹拂的時節,
白居易便會想起他的湘靈,
越是秋濃,越是相思,
越是夜深,越是難舍。
青梅竹馬,兩情相悅,
本該是“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后”的時節,
心中的她,卻再難企及。
古時山高水遠,
相聚太難,別離太易,
愛意無處投遞,
秋,便成了最好的寄托,
秋風,秋月,秋雁,
秋雨,秋夜,秋霞......
浸染了有情人不盡的思緒。
有句話說,
“人不是活一輩子,
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
而是活那么幾個瞬間?!?/p>
見秋色,知秋意,
愿你在這詩意的秋,
能染得一身情思細膩,
閱盡霜華,嘗遍冷暖,
也依舊情有所鐘,心有所癡,
干凈如始,不舍真摯。
夏暑雖未消散,
清秋已然可待。
愿新的一季,
俗常不乏儀式,
歲時節令常遇欣喜;
到過目之遠方,
也貪戀觸手可及。
愿秋有所期,心有所愛,
走過繁華喧囂,不失自在從容,
無論酷暑清寒,皆有心之所安。
在二十四節氣里讀懂中國丨立秋:山容便與新秋凈,稻花已作豐年香
故宮二十四節氣壁紙之立秋
立秋,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俗諺云“是至立秋年過半,日月如梭轉瞬間”?!豆茏印飞弦灿小扒镎哧栂?,故萬物收”之句。此后暑熱寒涼交替,陰陽互轉,自然界萬物隨著陽氣的下沉而收斂,從繁茂趨向成熟。
秋,有初(孟)秋、仲秋和深(季)秋之分,初立之“秋”又被喚作“新秋”,新秋帶給人們的總是擺脫暑熱的清涼喜悅,唐人劉禹錫也以“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之句贊美秋色的閑淡清韻,潔凈澄明。不耐暑熱的人們便如宋人楊萬里所言“暑中剩喜立秋初”(《六月十三日立秋》),格外盼望涼風起。然而在南方,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此時尚處中伏,酷熱難耐;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便是末伏的開始,于是民間就有了“秋后一伏”之說,真正的涼爽大約要到白露節氣之后吧。于是楊萬里只能無奈地“旋汲井花澆睡眼,灑將荷葉看跳珠”。
盡管如此,時節卻仍然向著“秋意漸起”奔去?!半m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增加,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余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于秋了”(豐子愷《秋》)。立秋是走向成熟的標記,收獲的大幕被如鉤新月、習習涼風扯動了一角,人們興高采烈地期待著山色清朗、瓜果飄香、涼爽秋風溢滿天地人間。
林凡《海上時節》系列之立秋
梧桐報秋,楸葉添妝
《淮南子·說山訓》云:“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此“葉”便是梧桐葉。明人張岱在《夜航船·秋》中認為此種說法源于古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是秋的報信者,南宋時“梧桐報秋”曾經是一種宮廷儀式。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四記載,立秋日,禁中官吏“以梧桐樹植于殿下”,待到立秋交節的時辰,太史官穿著隆重的禮服,手持朝笏,抑揚頓挫地奏報“秋來了!”聲音雄渾幽長,“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甚是應景。南宋布衣詩人劉翰久居臨安,一日為涼意所驚,從夢中起身,卻見寂靜院落中、朗朗月色下,唯有滿階片片梧桐落葉透出絲絲秋意,于是便寫下了“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立秋》)。秋,就這樣被感知了。
在古人眼中,梧桐是有靈性的,它能“悟秋”并知時令。宋代陳翥《桐譜·雜說》引《遁甲書》說梧桐可辨“日月正閏”,文曰梧桐“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一月,有閏則十三葉,視葉小者,則知閏何月也。不生則九州異君”。意即梧桐樹枝上長著十二片葉子,每片葉子代表十二個月,閏年再多長一片小葉子,于是人們看看小葉長在何處,便可知哪個月是閏月了。此法是否奏效,尚不可知,不過梧桐葉與秋的故事還不止于此。據《呂氏春秋集釋·審應覽》記載,西周初年的一天,年幼的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隨手撿起飄落的梧桐葉,剪成珪形,以此為信,將唐國“戲封”給叔虞。周公以“天子無戲言”為據,遂封叔虞于唐。虞死后,他的兒子燮父繼位,改國號為晉。這一事件史稱“桐葉封弟”,“剪桐”便成了分封的代名詞。漢代有民謠唱“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想來當時將梧桐葉剪成各種圖形貼在窗上逗弄著孩子,已是家中婦女取樂玩耍、裝點生活的慣常游戲了。
唐時立秋,女子愛剪楸葉,戴在發間,用以裝扮。李時珍《本草綱目·木》載:“唐時立秋日,京師賣楸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遍睒洌且环N小型喬木,李時珍認為它是最早感知到秋意的樹,因此稱之作“楸”。北宋時,山陰(今紹興)學者陸佃有“木名三時”之贊,云:“椿樹旺于春,榎樹旺于夏,楸樹旺于秋,可稱‘木名三時’?!保ā钝拧肪硎模┖髞恚膶O兒南宋詩人陸游夏末初秋在中庭納涼時,心動于紅霞映日之中楸樹細枝隨風蕩漾的婀娜風姿,不由感嘆“搖搖楸線風初緊,颭颭荷盤露欲傾”(《中庭納涼》)。祖孫倆于同詠楸木,心有靈犀。此俗宋時頗為流行,南宋臨安內外,于立秋日“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于鬢邊,以應時序”。(吳自牧《夢粱錄》卷四)明承宋俗,“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葉以應時序”。(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有的人也喜用石楠紅葉剪成花瓣狀,插在發際鬢邊,黑發紅花,分外俏麗。
說到立秋日的古俗,南宋范成大《立秋詩》中還記敘了另外幾樣,云:“折枝楸葉起園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煩襟酬節物,安排笑口問生涯?!背舜鏖比~外,南宋時亦有吃瓜豆,咽井水等諸多節物風俗,甚是歡樂。此間種種,后來歷代也多多少少沿襲了下來。明人馮應京在《月令廣義》中對吃赤豆水做了一番解釋,他說在立秋日拿了七粒或是十四粒赤豆,順了井水咽下,一整個秋天就不犯痢疾了。這個說法自然經不起什么推敲,后來清代江浙一帶民間亦篤信此俗,應是討個彩頭、祛病祈福之意。此種情形,各個節氣中常有,人們總愛給各種風物、應時行事,按上個趨吉避禍的名目,如此一來,便有了“底氣”,得了“撐腰”,可做一番“大熱鬧”了。
故宮二十四節氣壁紙之立秋
農事不歇,秋收同欣
立秋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農作物生產旺盛。北方地區棉花結鈴,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甘薯快速膨大。南方水稻種植區亦是一片忙碌,此時正是江南雙季稻晚稻結穗期,農人們要把稻田里的水放干,在太陽下曝曬十余日,再灌水入田,稱為“擱田”或“擱稻”。《陶朱公書》對此早有記載:“稻田立秋后不添水,曬十余日,謂之擱稻。”擱稻主要是為了防止稻禾結穗時的倒伏。稻田放水后一直要擱到“田間不陷腳,田邊開細坼,土面露白根,稻葉堅挺拔”的程度才算成功。即水田底部的泥土曬得要半干,微微有些裂縫出現,這樣稻禾的根便能往下深扎,抑制無效的分蘗,根扎得越深,植株越是直立而強壯,愈是可以保證后期結穗豐產。農諺“秋前不擱田,秋后叫皇天”說的便是此意。擱田十余日后,要還水。還水講究少量多灌,正是“淺灌勤灌搭漿水,干干濕濕直到老”。直到稻谷成熟,才能去水。
水稻陸續抽穗,眼見著豐收在望,此時每一聲雷鳴、每一滴雨水都牽動著農人的心,他們將之視為關乎田地收成的某種征兆。打雷了,就說“秋轂碌,收秕谷”?!拜灺怠?,音似“轱轆”“咕嚕”,本意是車輪或者車輪轉動的聲音,這里模擬雷聲;秕谷,是干癟不飽滿的谷子。此諺意指若是立秋這天打雷,那么癟谷、壞谷就多,田地也要減產。對此,南宋范成大《秋雷嘆》一詩早有記載:“立秋之雷損萬斛,吳農記此占年谷?!鼻迦瞬淘啤秴菤Q》也說:“諺云:‘秋孛鹿,損萬斛。’言立秋聞雷,歲必歉收也?!?/p>
隨著瓜果菜蔬漸漸成熟,農人們也陸陸續續開始晾曬田間的收獲物,俗稱“曬秋”。曬秋并不只在立秋,從農歷六月六便開始了,立秋之后漸入高潮。安徽婺源篁嶺古村落每年立秋要舉行“曬秋節”。這是一個掛在崖壁上的村落,平地無三尺,幾百棟徽派民居圍繞著水口高高低低地分布開來,鱗次櫛比的馬頭墻錯落在落差幾百米的山崖上。村子周圍萬棵古樹環抱,萬畝梯田簇擁。曬秋節上,各家各戶多利用房前屋后的小片空地或是屋頂平地晾曬。人們將果物菜蔬鋪在圓圓的曬匾內,擱在曬架上,融入陽光中。紅的辣椒、金的皇菊花、黃的玉米、醬色的干菜、綠油油的油茶果等等,在蔚藍天際的帷幕中,一直向山腳延伸下去。白墻、黑瓦、鮮艷的曬匾,組合在一起,恰是一幅掛在山間的油畫,色彩濃郁得化不開。
立秋日,在湖南花垣、鳳凰、瀘溪等地的苗族聚居地還要舉行隆重的趕秋節。這是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的盛大節日,歷史悠久。趕秋節,也叫“趕秋場”“交秋”。每年立秋日,苗區逢到哪個地方是墟場(即“趕集”),哪里便是當年的“秋場”。是日,男女老少便放下手中活計,卸下肩上的擔子,穿上艷麗的苗族節日盛裝,從十里八鄉、四村五寨趕去秋場。條條山路上,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各村寨的獅子燈、龍燈隊伍,敲鑼打鼓、邊行邊舞。
趕秋節上有迎秋、祭秋、鬧秋幾個環節。儀式伊始,在一片歡呼聲中“秋公”“秋婆”率先登場。他們舉著飽滿的玉米棒子、金黃的稻穗來到場中,向人們展示一年的收成。在肅穆的祭祀先祖蚩尤、土地神儀式之后,苗族青年男女便涌向十幾米高的“八人秋千”,坐將上去,熱火朝天的“鬧秋”開始了。秋千呈紡車狀,有相互錯開的八架車輻,每架可坐一人。隨著“送秋人”用力推動,秋千便旋轉起來,越轉越快。突然,“送秋人”用力頂住秋千橫木,秋千戛然而止,秋千上的男女紛紛往下跳。依照苗族的規矩,最后停在秋千最高處的便要罰唱山歌。關于這一點,有經驗的趕秋人自是可以在秋千將停時以腳蹬梁木,錯開位置,不過熱情的小伙子哪里肯失去這樣一個一展歌喉的機會呢?他們興高采烈地認罰,用洪亮的歌聲博得姑娘的歡心。對歌聲起,歡樂的氣氛也達到了高潮。苗族鼓舞、夾馬號、吹嗩吶、十二人秋對歌,舞龍舞獅、武術等各色表演一一登場,一片熱烈歡騰。
自古以來,思古念祖,感恩萬物,是中國節氣節慶活動的倫理內核與文化特性,立秋亦不例外。在云南,彝族“三年殺牛大祭,曰‘祭添’?!⑶锶談t于高山叢林中集會,名曰‘松花酒’”。(民國《姚安縣志》)在湘西,當地苗族人民于立秋日用最大的熱情和生活的智慧感謝著自然的饋贈,抒發著心中對生活最美好的憧憬。
敦煌二十四節氣壁紙之立秋
啃秋貼膘,食補養生
清代蘇州文人顧祿在《清嘉錄》寫道:“立夏日,家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驗夏中之肥瘠?!苯厦耖g流行立秋懸秤稱人,將稱得的體重與立夏時比一比,以檢視肥瘦。中醫有“苦夏”之說,夏天炎熱,飯菜清淡,人們大多沒什么胃口,三個月下來,往往會消瘦,無病也是三分虛。立秋以后,天漸漸有了涼意,便自然要吃點兒有營養的東西,補一補夏天身體的虛空,這便是人們常說的“貼秋膘”。
貼秋膘吃什么呢?民間首推“以肉貼膘”,用吃肉的方法把夏天掉的膘補回來?!叭狻备鞣N各樣,燉肉、烤肉、紅燒肉、燜肉、白切肉,還有肉餡兒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等,翻著花樣往餐桌上端。此時,尚在夏暮,河塘中蓮葉碧綠,用鮮荷葉裹上炒好的香米粉和調好味的肉,一同蒸制,便有了一道時令美食——荷葉粉蒸肉。清人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記述有粉蒸肉的做法,“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面醬蒸之”,并贊之“以不見水,故味獨全”,因蒸煮時不加水,五花肉的鮮美被完完全全地保留下來了。荷葉,不僅氣味芬芳,亦有藥用功效,能夠“生發元氣,裨助脾胃,澀精滑、散瘀血、消水腫、癰腫?!保ɡ顣r珍《本草綱目》)如今以荷葉裹肉,荷香撲鼻,粉肉酥軟入味,爛而不膩,不僅是下飯佐酒的美食,亦能清熱解暑,升發清涼,很是適合暑熱未退的立秋氣候。
還有一道淮揚名菜——獅子頭,也是貼秋膘的美食?!蔼{子頭者,以形似而得名,豬肉圓也?!保ㄐ扃妗肚灏揞愨n》)汪曾祺在《肉食者不鄙》中寫到淮安獅子頭的做法:“豬肉肥瘦各半,愛吃肥的亦可肥七瘦三,要‘細切粗斬’,如石榴米大?。ńg肉機絞的肉末不行),荸薺切碎,與肉末同拌,用手摶成招柑大的球,入油鍋略炸,至外結薄殼,撈出,放進水鍋中,加醬油、糖,慢火煮,煮至透味,收湯放入深腹大盤。獅子頭松而不散,入口即化,北方的‘四喜丸子’不能與之相比?!弊霆{子頭的訣竅在于不能用絞碎的肉末,而要用刀把肥瘦兼具的肉塊切成肉末,否則滋味大減。這一點,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也特別強調過。這道看似簡單,實則頗是講究,深諳門道的大師傅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調整用肉的肥瘦比例,比如夏天肥瘦五五分,秋冬則可以提高肥肉比例,三分瘦、七分肥。
《詩經·豳風·七月》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之語。這里說的“七月”是指農歷七月,盡管已到了立秋節氣,但仍是赤日炎炎,各地多有立秋吃西瓜習俗,俗稱“啃秋”,既為解暑,也為防病。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卑凑铡肚寮武洝返乃洠宕⑶锴耙粋€月,蘇州坊巷中已有小販“擔賣西瓜”,也有鄉人以小船載瓜“往來于河港叫賣者,俗呼‘叫浜瓜’”。到了立秋那天,“居人始薦于祖禰,并以之相饋貺,俗稱立秋西瓜”。民國《首都志》也“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的記載。如今,立秋祭祀的習俗慢慢淡了,不過吃西瓜的慣例卻保留了下來。
西瓜瓤紅汁多味甜,被譽為“瓜果之王”,是消暑的佳品。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長卷上,當街叫賣西瓜的景象清晰可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呈現出一番“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的忙碌場景,可見于農家而言,當時這也是一項頗為要緊的家庭經濟科目。在歷代文人詠誦西瓜的詩句中,宋末元初詩人方一夔的《食西瓜》別出心裁,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人們聚攏吃瓜的情景:“恨無纖手削駝峰,醉嚼寒瓜一百同??|縷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膚紅。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從此安心師老圃,青門何處向窮通?!逼渲小跋愀⌒φZ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一句將西瓜的清涼生津體現得淋漓盡致。為此,詩人競也甘愿放棄仕途,安心做一個看瓜老農。
不過,立秋時暑日的余熱未散,中醫們常說此時飲食要注意“燥則潤之”“注重養收”,如西瓜這一類性寒的果物,以前可以放心大吃的水果,此后也不宜多吃,否則容易吃壞肚子。于是立秋啃瓜在人們心中隱隱有了依依作別的意思。連平常規矩甚嚴的人家也略略放松了些,大人孩子圍著西瓜,放開了肚皮大快朵頤。
宋玉《九辨》中有云:“悲哉,秋之為氣也?!眰鹘y文人筆下,秋多給人肅殺、蕭瑟之感,秋風蕭瑟、秋雨綿長、秋思難抑的意象深入人心并綿延至今。與此同時,在鮮活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秋也有著它熱烈、明快的美感與詩意。立秋處于夏秋交替之際,人們設計出種種儀式與習俗,調適自身,以適應自然節氣流轉輪替。暑熱漸消的清朗讓人欣喜,土地的豐收令人眷戀,趕秋的熱鬧使人沉醉,還有啃秋的歡喜如何叫人不陶醉。一個充滿人間煙火的詩意的“秋”早已在人們的心中。
作者:袁瑾(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輯:范昕
策劃:周敏嫻
責任編輯:邵嶺
微信編輯|Jessie
今日立秋,秋天來報道
暑熱猶苦,不知不覺,立秋了。夜來時落了雨,清晨起來,卻也有些颯颯的涼意,果真是秋天要來了么,還是心理因素?聽到一個“秋”字,這夏日好像果真要結束了呀!但中午時,仍是驕陽似火,不敢出門。
暑天還是霸道的,但秋的信息,卻已是一點點地泄露出來了。夏天和秋天,搞起了一場拉鋸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唐·劉言《立秋》
天上火云未散,暑意未盡,而涼風卻卷起落葉來了。云彩漂浮的天空收起了夏天的景色,樹葉在晚風中搖動,那正是秋天的聲音??!再絢爛,再火熱的夏天,終也敵不過時光的改變,秋意的來襲!
暑氣未消,一切好像都沒有改變,然而一片落葉,卻能讓人感知秋天的來臨,正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一夕得秋氣,商聲颯幾回。
西風不可觸,千簌萬山來。
百感起遙集,流年驚暗催。
井梧何太急,飛葉上平臺。
——清·黃任《立秋》
立秋了,一夕之間,天地間就有了秋氣,秋風襲人,帶來颯颯的涼意。西風不可觸碰,吹過千山萬水,吹向人間每一個角落。值此時節,不由得百感交集,暗自驚嘆,流年怎得如此匆匆!井邊的梧桐樹啊,卻是太心急,已經有飄落的黃葉,掉在了平臺上,這是秋天送來的第一份禮物嗎?時光的秘密,都在它的輕輕一躍中了。
梧桐,是夏日里濃密的綠陰,帶來怡人的清涼,卻也是報秋的使者。
頻更暑氣動葭灰,歲月如流莫挽回。
嘹亮雁聲寒又到,高梧葉落送秋來。
——近代·費墨娟《立秋有感》
暑氣漸消,節氣更替,律管里飛出葭灰,歲月匆匆,光影流動,片刻也不可挽回。聽,空中傳來嘹亮的雁聲,寒涼將至,而梧桐葉自高空飄飛,送來了秋天!
立秋之時,已有涼意生發,而雨水的降臨,更增添了秋涼,真是應景啊。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宋·方岳《立秋》
立秋這一天,想要寫詩助興,獨自漫行,尋找靈感。荷花的香氣也變得冷了,西風與涼波都透出了秋情。天氣涼了,卻覺得難以作詩,靈感這東西,真的可遇不可求。一夜聽著梧桐夜雨,淅瀝淅瀝,沉浸在秋天的氛圍里,寫不寫詩,應不應景,又有什么關系呢?自然與節氣,本就是一首現成的詩,世間每一個人,都是它的讀者啊。
快立秋了,再熱的暑天,終是強弩之末,后勁不足。不經意間的一場雨,就能召喚出秋天,好像秋天已經醞釀了許久,而這場雨,不過是引子。
老火薰人欲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宋·楊萬里《立秋日聞蟬》
天氣炎熱,如同薰蒸,讓人焦頭爛額,呼喚著秋天,它卻遲遲不到,真讓人憂愁?。∫舱媸瞧婀郑估锵铝艘粓鲇?,涼意彌漫,忽然秋天就來了。今天晚上,蟬聲依舊,卻開始報告秋消息了!烈日下的蟬聲,和雨后的蟬聲,有著完全不同的表達啊。
苦熱的人們,自然希望秋天快快到來,夏天已經讓人忍耐了太久,但不必著急,該來的總會來的。
聞說新秋次第來,先期特地遣詩催。
要憑嚴令驅殘暑,散作清涼遍九垓。
——明·黃淮《伏中苦熱聞立秋將至成絕句催之》
聽說秋天就快來了,先特意地寫詩,鄭重地相迎。希望節氣的到來,能驅逐殘留的暑意,讓天地間迎來一片清涼!在三伏天煎熬已久的人們,只希望被秋風洗禮,遍體通泰,自由自在!
夜里,秋意最是明顯。也許立秋之后,白晝的變化都不會太大,但一早一晚,已然是屬于秋天的了。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唐·孟浩然《初秋》
不知不覺間,初秋的夜晚漸長,習習的清風,也透著涼寒之意。炎炎的暑氣已退,茅屋分外寧靜,階下的草叢,已泛著晶瑩的夜露!哪里還有夏天的影子,分明已是秋天了。
立秋,向人們報道秋天的來臨,不久前還在苦夏的世人,不由得有些驚詫了,時間,真的不經過!也不知是應該為夏天的離去高興,還是為光陰的易逝感傷。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露彩朝還冷,云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謾起悲。
——唐·齊己《新秋》
剛剛驚訝三伏天已過去,就碰上了立秋時節。早起時看見了未干的露水,而天氣已變得涼爽。傍晚時云彩遮蔽山峰,景致更加奇妙。田壟里的稻谷將要成熟,飄來了香氣,而原野上的小草已經微微枯萎。在這清寧的時光里,就保持從容平和的心態,不要因為秋的來臨而傷悲吧!季節更替,是自然規律,平靜相迎,感知秋日的美妙!
秋天的到來,不是大張旗鼓,不像春天來臨時響著驚雷,夏天到來時落著大雨,而是輕悄悄的,好像怕打擾了誰。但細心的人,一定會發現。
碧樹蕭蕭涼氣回,一年懷抱此時開。
槿花籬下占秋事,早有牽牛上竹來。
——宋·釋道璨《立秋》
碧綠的樹木迎來了涼風,也有了蕭蕭之意,它們在風中搖曳,敞開了懷抱,迎接秋天。籬笆外開著艷麗的槿花,而牽?;ㄒ矚g歡喜喜地攀爬上了籬笆,向人們展示著它的美麗,吹奏起了秋天的曲子,這幅秋日小景也頗有趣。
秋天帶來了清涼,也帶來了思念。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唐·白居易《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下馬到柳陰下走走,獨自登上湖堤漫行。故人你在千里之外,不可相見,新蟬斷續地叫著,秋意卻漸濃。城中曲江水悠悠而流,江上江陵城默然聳立。你和我天各一方,卻都迎來了立秋,雖然人間多離別,但這一天,彼此的思念,應也是相同的吧?
秋天說來就來,也容易讓人產生一些關于時光,關于自身的感嘆。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唐·李益《立秋前一日覽鏡》
萬事都不過是身外之事,都可以一筆勾銷,所有一切,都反映在這明鏡中。我這一生啊,都得到了些什么呢?不過是滿鬢如霜似雪的白發。明天是立秋了,秋風吹起,萬物凋零,而我以一頭白發,迎對秋涼,命運不過如此而已!我已看破,所以不喜,我已看淡,所以無憂,任它東南西北風,管它季節冷暖!
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心情和心境,管它什么時節,好心情就是好時節!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駕立秋。
——宋·范成大《立秋》
三伏天如同熏蒸,令人發愁,暑中才覺得,此生沉浮,沒有定數。雖然已經過了大半生了,也不要惆悵啊,且對著清涼的西風,慶賀立秋的來臨,天涼好個秋!
立秋,為轉涼的天氣而歡喜,也為夏日的離去而不舍,但時光的腳步從來停不住,又何必傷感!在這夏秋交替之際,好好地感受涼意,觀賞未盡的夏日風光,時光會流走,但只要愿意,快樂卻能長相隨,春夏秋冬,皆是所愛!
-作者-
禾雨,喜歡詩詞的女子,在四季中尋找一個個美麗的細節,愿時光留下溫暖的記憶。
今日,立秋
今日立秋
始于2021年8月7日 14:53:48
夏日陽光的炙熱仍在身邊注視
萬物蒼翠持續贊美光熱的眷顧
蟬鳴聲還在林間起伏不息
雨的交響樂卻慢慢趨于柔和
一陣涼風送來了秋的溫情
在時光的交替間
秋天真的來了
涼風有信
一葉知秋
今日,立秋
立秋有三候
一候涼風至
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隨著天氣的轉涼
感陰而鳴的夏蟬開始鳴叫
仿佛正在為夏天的離去
鳴奏一首謝幕曲
此時
太陽達到黃經135度
立秋節氣開始
意味著暑去涼來
只待一聲梧葉一聲秋
一場秋雨一場涼
立秋,醉了清風
一陣涼風喚醒了夢鄉的人
推開窗戶探頭望向遠方
遠處南山的晨霧輕繞夢的余味
心頭的思緒
也跟著那云煙縈繞而上
風煙做出秋的模樣
渲染了內心的念念秋意
今夜的你,多了幾分柔情
樹葉漸漸點綴了微黃
露珠悄悄晶瑩了草木
夏時的積雨云越來越遠
變成天高云淡的云卷云舒
秋意伴隨露水與涼風
送來一抹秋韻
立秋,盈滿希望
秋是蕭瑟,也是盛大
歲月輾轉
鋪就一場有聲有色的輪回
落葉歸根在一片蕭瑟中融入大地
此刻你感嘆樹木瀟瀟,時光寂寥
而當大地滋養的果實掛滿枝頭
你又會驚喜時光豐盈,重生美好
時光讓秋天有了層次
我們期待著,盼望著的
是春夏播種的希望
我們感念著,歡喜著的
是豐衣足食的深情
請相信
春的耕耘,夏的繁盛
一定會迎來秋的收獲
立秋,心素如簡
一枕新涼一扇風
秋日的第一縷陽光
灑落天地
從今天開始
目光所至之處
是秋月皎皎,是秋空朗朗
秋天的到來
也是繁復的人間煙火
回歸樸素簡單時
我們暫且放下那些往事和愁緒
感念自然賦予的更迭
感懷一顆妥帖照顧生活的心
節令流轉,心寧則安
云天收了夏色
木葉動了秋聲
讓我們告別
花與草編織的光景
走向更深更遼闊的秋天
愿你
天涼好個秋
(文字/肖紅 制圖/胡婕)
來源:隴南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