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想告訴哥哥我是妹妹(百歲楊苡的翻譯人生)
現在就想告訴哥哥我是妹妹文章列表:
百歲楊苡的翻譯人生
“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文字游戲,它使你夜不能眠,但最后你嘗到它的甜味。”剛剛過完103歲生日的楊苡,將翻譯稱為“游戲”,這足見她的個性,事實上,“這是一種玩法”是她現在的口頭禪。
女兒趙蘅有時甚至覺得母親就像一個小女孩,“并不是她樣子有多年輕,而是她仍然思維活躍,活力四射,對什么都感興趣,對什么都好奇”。
楊苡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是著名翻譯家,代表譯著《呼嘯山莊》暢銷數十年。近日,她和兄長楊憲益合譯的新書《楊憲益楊苡兄妹譯詩》由中譯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是媽媽的創意,也是她定的書名。舅舅生前,媽媽與他商量過這件事,她很重視這本與哥哥共同的譯著。”趙蘅介紹。
一同出版的還有趙蘅的《我的舅舅楊憲益》,“媽媽和舅舅翻譯了很多經典著作。但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了不起,用我媽媽的話說,‘我哥總說自己是翻譯匠,那我就是練筆吧’。”
如今,楊苡仍生活在南京那套住了半個多世紀的老房子里,屋子里擺著很多老照片,記錄著她生命中重要的人和重要的時刻。
常跟著哥哥楊憲益去書店
“我的命不好,因為我沒有爸爸。”2021年5月,一部講述西南聯大的紀錄片《九零后》上映,影片最開頭響起的是百歲楊苡的聲音,將她的身世娓娓道來。
趙蘅告訴記者,楊苡出生兩個月時,她的父親就去世了。“我外公是當時天津中國銀行的行長,我外婆很要強,也重視教育,對自己的三個孩子,她不分男女都要求他們好好讀書。”
三個孩子后來都學有所成,楊苡的哥哥楊憲益,和妻子戴乃迭英譯了百余種經典名著,被譽為“翻譯了整個中國的人”。楊苡的姐姐楊敏如,畢業于燕京大學,師從顧隨,是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專家。
楊苡小學和中學上的天津中西女校,“在那里,媽媽打下了比較堅實的中英文基礎。”趙蘅介紹。
楊憲益是楊苡一生最崇拜的人。《九零后》紀錄片中,百歲楊苡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說:“最欣賞的男的當然是我哥哥。”
“哥哥愛護兩個妹妹,妹妹佩服哥哥,他們的感情一直特別好。”趙蘅說。
小時候,楊苡總拽著哥哥的衣袖跟來跟去,到書店買書、看電影、逛市場都要跟著,以至于楊憲益的同學開玩笑說楊苡是“小巴兒狗”。
楊苡曾跟趙蘅說起與哥哥一起買書的經歷:“媽媽受舅舅的影響很大。小時候她常跟著哥哥去書店,哥哥說這個書好,她就拿著,都聽哥哥的。”
而在楊苡的回憶中,哥哥總能滿足她各種心愿。楊憲益是家中獨子,待遇遠在妹妹之上。“我要這要那的,母親不允許,但跟在我哥后面,就是另一回事了。每逢我想要書、玩具或別的什么,我就拉拉他的衣服,他問一句,想要?我點個頭,他吩咐一句‘要這個’,就解決了。”
1937年,楊苡中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保送南開大學。沒想到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的轟炸讓南開大學淪為一片焦土,師生被迫南遷,楊苡也希望能南下繼續學業。“在英國留學的舅舅也寫信回來,勸外婆允許媽媽離開天津,說媽媽的性格不適合留在淪陷區。”趙蘅說。
于是,楊苡和幾個同學一起坐船從天津到香港,再繞道越南,最終抵達昆明。
“讓生命的花開在事業上面”
“媽媽興趣非常廣,她喜歡文學、電影、戲劇,還學過跳舞。”在趙蘅看來,母親楊苡走上翻譯之路,除了楊憲益的影響,還有沈從文與巴金的推動。
楊苡到了昆明后,與同住在青云街的沈從文相識。她本來想上中文系,但沈從文了解她的情況后,力勸她進外文系。“他說我媽媽英文底子那么好,不適合去讀線裝書。他很有預見性,是我媽媽人生大方向的指路人。”趙蘅告訴記者。
沈從文常常鼓勵楊苡多讀書,不要荒廢時間。晚年楊苡仍然記得,夜里自己要睡覺了,對面樓上沈從文的房間里還亮著燈。
巴金一直通過書信影響著楊苡。在天津讀中學時,楊苡就開始與巴金通信。“我哥去留學后,我覺得特別寂寞,巴金像兄長一樣,代替了我哥”。這樣的通信伴隨著兩人境遇的起起伏伏,持續了一生。
楊苡曾向巴金表示想做《家》中覺慧,巴金不贊成,回信勸她先把書念好。大二那年暑假,楊苡與趙瑞蕻結婚,生下大女兒。之后,她應在重慶避難的母親要求,到重慶中央大學繼續學業。
1942年6月,巴金寫信鼓勵楊苡:“人不該單靠情感生活,女人自然也不是例外。把精神一半寄托在工作上,讓生命的花開在事業上面,也是美麗的。”
1943年底,巴金在信中談到了翻譯:“你有空,我還是勸你好好翻譯一本書……不要急,一星期譯幾百、幾千字都行,再長的書也有譯完的時候。慢是好的,唯其慢才可細心去了解,去傳達原意。”
巴金是直言不諱的。1950年代初,他看了楊苡翻譯的蘇聯短篇小說集《俄羅斯性格》后也曾說:“我覺得你譯得有點草率,你本來可以譯得更好一點。”從那時起,楊苡“下決心讓我的譯文或譯詩必須要為讀者著想,要經得起行家對照原文推敲”。
英美文學專家陳嘉對楊苡的翻譯生涯也有影響。2002年,楊苡在《天真與經驗之歌》的譯后記中,回憶半個多世紀前在重慶中央大學外文系借讀的日子,陳嘉教授“朗讀英詩時那種柔和委婉的音色和鏗鏘有力的吐字永存在我的記憶里”。她還記得黯淡的燈光下,陳嘉一字一句對照修改她翻譯的詩,連押韻和節奏也要推敲。《楊憲益楊苡兄妹譯詩》中,楊苡所譯詩歌很多都是在重慶做學生時完成的。
楊苡第一次接觸《呼嘯山莊》的故事,是在天津讀中學時,她看了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魂歸離恨天》,就被深深吸引。上世紀40年代,在重慶借讀時,她在圖書館讀到《呼嘯山莊》的英文原著《WutheringHeights》,萌發了翻譯這本書的念頭,還寫信告訴了巴金。
聽說楊苡打算翻譯《呼嘯山莊》,巴金很高興,他回信鼓勵楊苡,并提出要幫她出版。“你要譯W.H.(《呼嘯山莊》英文書名縮寫),我很高興,這書你譯出后,一定要寄給我看。我會設法給你印。你可以駕馭中國文字,你的譯筆不會差。你慢慢吧,我不會使你的努力白費。”
在楊苡之前,梁實秋曾翻譯過這本書,他的英文很好,卻把書名譯為《咆哮山莊》。“媽媽對這個書名不以為然。”趙蘅告訴記者。
1954年春,楊苡翻譯這本書期間,恰逢丈夫趙瑞蕻被外派到民主德國教書。一天晚上,窗外狂風呼嘯,雨點打在窗戶上,此情此景,猶如親臨《呼嘯山莊》的故事中。“就這樣,媽媽的靈感突然來了”,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楊苡確定了“呼嘯山莊”這一書名。
巴金也沒有忘記10年前的承諾。1956年,楊苡翻譯的《呼嘯山莊》由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出版。1980年,這本書再次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的40多年里,這一譯本多次再版,至今仍然暢銷。
“等待與希望”
在南京定居的楊苡,晚年總惦記著要去北京看哥哥。“媽媽一般年末來北京,因為舅舅的生日是在冬天,她要陪舅舅過生日。”
趙蘅還記得,2009年春天,楊苡離開北京前在楊憲益家聚會的情景,“我媽媽還像小妹妹一樣倚著舅舅,有一種撒嬌的感覺。分別時,舅舅笑著,媽媽已經哽咽了。”
這是楊憲益和楊苡最后一次見面,半年后楊憲益去世。哥哥不在了,楊苡再也沒有去過北京。
今年8月之前,楊苡生活仍都基本自理。“她自己洗漱,保姆只是在旁邊看著避免她摔跤。她在家里都是用助步器自己走。8月時,媽媽生了一場病,最近漸漸恢復走路,精神也越來越好。”趙蘅介紹,楊苡喜歡靠在床頭看報看書,還是電影電視劇的熱心觀眾,“有喜歡的電影,她還會讓保姆打電話叫我看,常常我在北京,媽媽在南京,我們看同一部電影”。
“她還有微信呢,雖然不會發消息,但天天都要看朋友圈。”趙蘅笑著說。
楊苡家中充滿懷舊、藝術和童真的氣息。沙發靠背上和柜子里擺著可愛的玩偶,大多是親朋好友送的,還有一個玻璃柜專門放各種各樣的貓頭鷹,有布的,有瓷的,有金屬的,“媽媽視貓頭鷹為智者。”趙蘅告訴記者。
對于布置房間,楊苡至今都興致勃勃。最近她剛出院,身體還在恢復中,便又想要挪動家具。“我很佩服媽媽,這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情吧。活著的每一天,都要活在美中間。”趙蘅說。
楊苡一直記得1997年最后一次見到巴金時的情景,那時巴金的身體已經不大好了,他坐在輪椅上,仍使勁對楊苡說:“多寫,多……寫!”1998年,楊苡與人合譯完成《我赤裸裸地來——羅丹的故事》后就停止了翻譯,但這些年來,寫作一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到現在,媽媽都喜歡給自己列創作計劃,大量的文章題目,基本上是憶舊,雖然她已經很難完成了。”趙蘅說。
對筆下的每一個字,楊苡一如既往地認真,用她的話就是文章寫出來要“擺一擺”,放上幾天,再反復修改好幾遍,直到滿意為止。她偶爾還會寫打油詩,或者寫字條讓保姆拍下發給趙蘅,“媽媽日常交流也喜歡用文字表達”。《楊憲益楊苡兄妹譯詩》出版后,她在給趙蘅的字條上這樣寫道:“書印得好,我相當滿意,感動得眼眶發濕。”
“媽媽很喜歡念稿子給我聽,念完會問,‘這樣寫行嗎?’那樣子真的非常可愛。”趙蘅說,她總覺得母親身上有一種時間凝固了的感覺。
1937年冬天,18歲的楊苡在讀完《基督山伯爵》的英譯本后,非常喜歡故事的結局,“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當中,等待和希望”。當時,南開大學被日本侵略者炸毀,她只能待在家中。在給同樣身處淪陷區的巴金的信中,她寫道:“我記得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書里的末一句話:Wait and hope,我愿意如此。”巴金在公開發表的《感想》中引用了這段話,并說“這wait自然不是袖手等待的意思”。
40多年后,1980年底,聽說巴金腿受傷后,61歲的楊苡在給巴金的賀年片中又寫上“Wait and hope”。巴金回信中聊到了1937年的那封信,又說,“我相信我能完成自己的工作”。
又是40多年過去,“等待和希望”仍是楊苡最愛的句子,不斷出現在她的題詞、文章和采訪中。(記者 劉夢妮)
參考資料:
《楊苡百年回憶錄》,楊苡口述,余斌整理,名人傳記月刊
《雪泥集》,巴金著,楊苡編注,三聯書店
《青春者憶》,楊苡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找哥哥?不,是找妹妹!
解民憂 保民安
歷城公安全警全力 做好平安“守護人”
做這個秋日最美的風“警”
舊櫥子賣了 沒想到里面還有存貨
?9月9日,鮑山派出所收到了市民劉先生送來的錦旗。原來,5日,鮑山派出所接劉先生報警稱,家中老人存放的一個金手鐲、一個瑪瑙手鐲、三條項鏈、三個耳釘、三個耳墜、三個戒指、汽車鑰匙、發票以及現金9000元找不到了。
接到該警情后,民警立即到達現場了解情況。據劉先生表示,4日,劉先生將家中廢舊櫥子進行了處理。但沒想到,第二天家中長輩告知他,櫥子內竟存放著一個金手鐲、一個瑪瑙手鐲、三條項鏈、三個耳釘、三個耳墜、三個戒指、汽車鑰匙、發票以及現金9000元。
對于該情況,民警通過走訪得知,劉先生賣掉的廢舊櫥子是被小區物業處理垃圾的工作人員處理走。之后,民警通過不斷地協調,成功聯系上該物業工作人員,并最終在垃圾存放點找回劉先生遺失的物品。?
找哥哥?找妹妹!
?9月4日9時許,華山派出所接到一群眾報警稱,在華山濕地公園西門,有一名女童在門口來回徘徊,疑似迷路。接警后,派出所民警輔警迅速出警到達現場。到達現場后發現,一名女童情緒低落地在路邊不停徘徊。見此情況,民警便走到身邊,耐心地詢問女童的身份信息、家長姓名以及家屬的聯系方式,但無論民警如何勸說,女童始終閉口不言。為防止意外發生,民警只好帶著該名女童回到派出所。
回到派出所后,民警繼續與女童進行溝通,最終經過30多分鐘的不懈努力,女童終于告訴了民警其家人的手機號碼。見狀,民警立即與小女孩的母親取得聯系。當日10時許,小女孩的母親到達派出所。
經了解,當日,小女孩獨自到華山濕地公園找自己的哥哥玩。然而,沒想到的是,小女孩在到達公園后,不但沒有找到自己的哥哥,自己還迷路了。?
“我們在派出所等你們”
?9月11日傍晚,華山派出所戶籍大廳里響起一陣急促地電話鈴聲。“您好,孩子身份證丟了,想今天去補辦,可以嗎?”電話中一名女子表示,由于孩子無法在工作日補辦身份證,所以只能趁著中秋節假期來補辦。
“沒關系,我們在派出所等你們,路上注意安全,到了打電話就行。”在了解這一情況后,華山派出所戶籍民警、輔警立即與女子約定好補辦身份證的時間。
11日18時許,按照約定,女子帶著孩子來到了華山派出所戶籍大廳。很快,戶籍女警就為女子的孩子補辦了身份證。“太感謝了,本以為今天無法補辦身份證了,沒想到你們一直等著我們。”女子握著女警的手說道。?
把“窗口”搬到家里
?唐王派出所的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得知,幾天前,轄區84歲的許先生身份丟失,由于老人腿腳不便,一直未補辦身份證。了解這一情況后,民警們立即攜帶照相設備,在村主任的引領下來到老人家中。在給老人整理完衣服和調整坐姿后,本著多拍優選的原則,成功采集了許先生的相關信息,并為老人辦理了身份證郵寄服務。
在戶籍工作中,唐王派出所一直秉承著把“窗口”搬到群眾家,為特殊困難群眾提供上門服務的原則,實現了辦理“零距離”、辦理過程“零跑腿”,將“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里。?
民有所呼 警有所應
民有所盼 警有所為
歷城公安
全力以赴保民安、解民憂
— END —
素材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歷城公安分局
記者:張國桐
近期哥哥妹妹的一些語錄
(1)關于媽媽上班
妹妹:媽媽,我不想讓你去上班,我要你在家里陪我。
媽媽:媽媽很快就回來了哦,早上晚上都可以陪你呀!
哥哥:妹妹,你讓媽媽去上班吧,你就當她出去拿一下家里的錢,媽媽出去就是給我們賺錢花呢!
(媽媽心里點評:哥哥算是想明白了,哈哈。)
(2)關于死亡
哥哥:媽媽,我想了很久,認為人類死亡以后,會進入另一個世界,開啟另一段旅程。他們之所以會害怕死亡,是因為不知道另一段旅程是什么樣子的,因為未知所以害怕。沒有人知道死了以后會成為什么樣子。
媽媽: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死亡以后又重新投胎,開啟新生命呢。
哥哥:我才不信這些封建迷信。
(3)關于玩耍
小伙伴們:你和我們玩嗎?把你的自行車貢獻出來,我們要做圍欄。
妹妹:我今天不想和你們玩,下次吧。
媽媽:寶寶,你為什么不想和她們玩啊?
妹妹:因為我太累了,不想和她們追來追去。
(媽媽心里想:四歲的小丫頭,還挺有主見的。)
粵兒童福利機構24名孩子考上大學:想將愛傳遞下去
中新網廣州9月5日電 題:粵兒童福利機構24名孩子考上大學:想將愛傳遞下去
作者 蔡敏婕 莫冠婷
“社工是很有意義的工作,能幫助弱勢群體,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將愛傳遞下去,讓他們也能幸福快樂地生活。”來自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社會福利院的麗珊(化名)說,她今年考上了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
廣東省民政廳5日發布消息稱,今年該省多家兒童福利機構共有28人參加大學考試(含高考、專升本、中專升大專)、24人上線,上線率達85.7%。
進入福利院后,這些孩子獲得了新家。這讓他們為自己的人生搏出了一番新天地。
青梅(化名)的父親在她年幼時去世,2018年正在準備中考的青梅失去了母親,姐弟四人告別了年邁的爺爺奶奶,一同來到懷集縣社會福利院。“失去父母,我們成了孤兒,好在福利院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照顧我們的吃喝,弟弟和妹妹也有人管了,不用擔憂生活。”慢慢地,青梅跟著老師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飯、種菜、打球、唱歌,交到了許多朋友,性格也變得開朗。
2021年高考出成績后沒上本科線,青梅感到有點遺憾,但她沒有放棄夢想;在福利院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下,今年她再次參加高考,經過又一年努力拼搏,青梅考上了大學本科,實現了當老師的夢想:“我覺得教師很偉大,就像福利院的老師對我們的關心一樣,他們不僅教我們生活上的事情,還教我們學習、做人。”
自2009年建院至今,懷集縣社會福利院先后培養出研究生1人、本科生5人、大專生12人、中職生56人。“我們以這些孩子為榮。”來自懷集縣社會福利院的梁潔寧說,所有師生都是一個大家庭,“大家”被分成若干個“小家”,生活老師是“家長”,孩子們彼此之間是“兄弟姐妹”。
陽春市綜合福利院今年有6人上線,小玲(化名)就是其中一名。2006年3月,年約3歲的小玲被送到陽春市綜合福利院撫養。
小玲從小喜歡數學,初中時萌生了當一名數學老師的想法,并暗下決心為這個目標努力奮斗。從初中到高中,小玲在上課前把握時間自學;在自主安排的晚自習時間,前半段她先高效完成作業,后半段再找題目練習提升。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8月,小玲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我的目標就是當一名數學老師,未來4年我會好好學習,也許還會考研。”對于未來,小玲充滿了希望。
除了緊張激烈的高考考場,福利院的孩子還走上了競技賽場。7月8日,在廣東省第九屆殘疾人運動會上,來自江門市兒童福利院的兒童江雪晶(化名)奪得了鉛球組和跳遠組兩枚金牌。
雪晶3歲時來到江門市兒童福利院,入院時她面色蠟黃、身材瘦小,被診斷為智力殘疾。多年來,經過福利院工作人員的精心照料、悉心教導,雪晶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
在一次活動中,福利院段老師發現雪晶力氣比別的孩子大、跑得也比別的孩子快,是個不錯的體育苗子。于是,江門市兒童福利院與雪晶高中在讀的特殊教育學校溝通,針對她的情況共同制定個性化體育訓練方案、開展專業訓練。
“雪晶取得兩枚金牌的好成績,正是她努力超越自我的最好體現。”雪晶的獲獎讓江門市兒童福利院上下倍受鼓舞。福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繼續助力院內特殊兒童尋找努力方向,幫助他們實現更豐富的人生價值。”(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親愛的哥哥,遠在他鄉,可曾聽到妹妹的深情呼喚
#中秋的一封家書#雖然我已從教師的崗位上退休兩年整,但是三十八年前哥哥你送我去師范專科學校報到的那一天就像昨天一樣,歷歷在目,不能忘懷。
我結婚生子后,爸爸和哥哥來看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考取了師范專科學校。在開學的前幾天,媽媽和哥哥就開始幫我整理行李箱,他們不斷地往我行李箱里塞各種東西,生怕我吃不好用不好。自己心里清楚,這是媽媽和哥哥心疼我,舍不得讓我吃苦。
1984年9月4號早上,一家人早早地就起床了,媽媽煮好了一家人食用的豐盛的早餐。坐在餐桌上,我眼淚刷地地就留下來了。媽媽看到這個情景了,也禁不住抹淚。哥哥安慰我說:“妹妹,不要哭,你上學后,哥哥有時間會過去看你。”在一陣鞭炮聲中,哥哥幫我提著笨重的行李箱送我第一次出遠門了。
由于第一天報到新生特多,每個流程哥哥都是老老實實地排隊,午飯都沒吃,一直陪我辦完入學手續。已是下午五點多鐘了。
大學畢業后,哥哥帶我去南岳拍藝術照
八十年代初,交通不是太方便,市區來往縣里的班車不多,稍晚點就不能坐當天的車回去了。晚上哥哥和我買了兩個饅頭用開水下咽。農村人第一次吃饅頭當正餐,根本吃不下。趁著夜色,哥哥陪我在校園里走了幾圈,千叮嚀萬囑咐,要我好好讀書,不要牽掛家里,有什么困難及時寫信告訴他,一切由哥做主,我傻得只會點頭答應。到了睡覺時間,我勸哥哥去找市里的常寧借宿一晚,但是哥哥是個老實巴交的人。能咬牙堅持一下的事絕對不會麻煩別人。
哥哥沒地方可去,只好來到學校體育室的走廊上,剛好有個老鄉也在這里駐留,他們就相約一起坐著過夜,等天明一起同行。
第二天天不亮,哥哥和老鄉就自己走路去零時汽車站坐車回常寧上班。看著哥哥如此這般為自己吃苦受累,想起哥哥孤單憔悴的遠行背影,我在寢室放聲大哭。室友都紛紛過來安慰我。我才慢慢平靜下來。心里暗暗發誓,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報答哥哥的恩情,哪怕自己吃苦受難也在所不惜。
小時候哥哥帶我和表妹玩
現在哥哥臨近退休,身體欠佳,大腦空白面積日漸增多,連走路都分不清方向,曾經是縣里圍棋,象棋和乒乓球高手的哥哥也垂垂老矣。小妹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真希望替哥哥承擔這份苦難。我雖然也時常接濟哥嫂一家,但是與哥哥對我的大恩大德比起來,真是九牛一毛。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看著窗外皎潔的明月,我寫下了這封家書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中秋家書。愿這封家書能捎去我對你和親人們的思念,能捎去我的問候和祝福。祝愿你和親人們中秋佳節快樂!萬事如意!闔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