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應用軟件大全(布局影視新媒體 芭樂網正式啟用新域名BALE.TV)
芭樂應用軟件大全文章列表:
- 1、布局影視新媒體 芭樂網正式啟用新域名BALE.TV
- 2、用心只做精品 芭樂重拳出擊打造金秋影視季
- 3、芭樂觀察:多屏共存時代行業混戰內容為王
- 4、57款App被通報
- 5、芭樂遍地橫行,好歌無人問津,華語樂壇怪現狀之謎
布局影視新媒體 芭樂網正式啟用新域名BALE.TV
日前,國內領先的新媒體影視內容運營平臺芭樂傳媒宣布,即日起正式啟用新域名WWW.BALE.TV。據了解,在國內新媒體影視內容運營領域,采用“.TV”域名的影視內容提供商,芭樂尚屬首家。而這也成為芭樂繼“BALE.CN”以及“制·青春”后,在影視內容運
營以及品牌建設方面的又一重大戰略布局。
在網絡寬帶接入日漸普及的今天,國際頂級域名“.TV”的目標市場被認為是非常明顯且十分巨大的。“.TV”域名將作為寬頻時代的主流域名被廣泛使用,其站點主要應用于視聽、音樂視頻、電影、電視會議等新媒體領域。而這也正與芭樂的原創影視內容相契合。
在眾多企業大玩概念的今天,芭樂選擇回歸本源,用優質的內容打動用戶。芭樂市場部負責人表示,未來在新媒體影視內容運營平臺與品牌建設方面,將會一如既往地持續發力,更多優質的原創影視內容收入模型將會在“.TV”平臺上全面呈現,為廣大網友帶來更為多元的影視內容,真正實現影視新媒體內容化、平臺化、多元化。
據悉,芭樂此次啟用“.TV”域名,是其打造多屏互動影視平臺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戰略旨在重建WEB入口,以內容驅動PC這塊屏穩步發展,打造多屏無縫鏈接,讓用戶到達新內容的渠道更加廣泛快捷。
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如今媒介融合的新時代,“內容為王”的理念將再度回歸,成為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聯系到近期樂視、搜狐等巨頭紛紛打出自制劇招牌,無疑說明互聯網時代,內容依然為王,芭樂此舉可謂是順勢而為。而對于謀求多屏發展的芭樂來說,影視內容的制作、生成,不僅要為PC這塊屏服務,更多的要為多塊屏協同發展作長遠考慮。而在用戶體驗方面,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推送、評分技術以及個性化定制、全網動態顯示燈創新技術,將成為打造高品質用戶觀看體驗的深層次追求。
芭樂創始人兼CEO姚建疆表示,“.TV”域名的啟用,不單是芭樂品牌的一次重要拓展,更是新媒體影視行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既是芭樂向多平臺、多領域、多屏幕尋求突破的一次成功的邁進,同時,也為新媒體影視行業加快多網多屏融合起到了良好的表率。接下來,芭樂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新媒體影視內容建設力度,繼續引領行業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
(編輯:嚴肅)
用心只做精品 芭樂重拳出擊打造金秋影視季
繼9月宣布即將陸續發布的《詭案》、《暖心食堂》、《校園籃球風云》、《熱舞者之熱舞之靈》等四大IP力作后,作為新媒體影視行業領導者的芭樂傳媒又趁熱打鐵,同時推出數十部精心打造的高質量原創影視作品。旨在打造影視行業的金秋季,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不斷的視覺盛宴。
據悉,芭樂在今秋集中發力,相繼推出《通靈繪本》、《恐怖閣樓》、《捉鬼記》、《觸竅》、《戰栗不止》、《月光姐妹》、《午夜加油站》、《會議終結者》、《蝸居愛情》、《網絡女主播》、《探魔導師》等數十部優質作品。此次推出的影視作品種類之多,題材之廣泛,內容之豐富,在業界史無前例,并且每一部作品都經過優秀團隊親歷打磨,幾乎囊括了各類觀眾的觀影需求。
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規模空前的優質作品大展映,一方面得益于芭樂龐大的原創影視制作團隊,超過680名合作導演、1800多名編劇、1680名演藝人員,使其可以在選定題材后,以最快速度投入到影視作品的創作之中;另一方面,通過在新媒體影視行業內耕耘多年的積累,芭樂厚積薄發,整合各方優質資源,于今年重拳出擊,將自身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對此,芭樂創始人兼CEO姚建疆表示,當前,電影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對于影片的拍攝質量來說,卻也利弊參半,在得到更加豐富的表現手法的同時,也讓影片的核心開始發生偏移。尤其是在傳統電影以及當前的一些網絡影視作品中,過度景觀化的拍攝手法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影片的實質內容。過度依賴奇異景觀和華麗特效來吸引觀眾眼球,卻對電影的核心文化和精神漠不關心的這種行為,是無法真正與觀眾實現良好互動的。
但在芭樂看來,真正能夠打動觀眾的,仍然是影片的情節、劇情,以及演員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演繹。通過芭樂BBD大數據平臺對觀眾觀影習慣的觀察與分析,第一時間了解觀眾的觀影需求,為觀眾們帶來最深入人心的觀影體驗,這不僅是此次芭樂金秋影視季數十部作品貫徹始終的制作理念,同時也是芭樂多年來一直堅持秉承的核心精神。
“導演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每一部作品,演員像展現真實的自我一樣演繹每一個角色,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觀眾那里得到認可,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一部作品真正的價值。”在與旗下合作的導演和演員交流時,姚建疆總會把這樣的理念分享給每一位影視作品的創作者。
姚建疆認為,無論多好的技術,也只是為作品錦上添花,真正決定作品質量的關鍵,仍然在于創作者們是否愿意把真心交付給觀眾。芭樂此次打造金秋影視季,并非想要畢其功于一役,而是希望借此機會向觀眾們傳達一個信號,“芭樂在用心做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凝結著創作團隊們的心血”。“芭樂出品,必屬精品”不是一個空喊的口號,而是將真正觀眾心中對芭樂作品的深深烙印。
芭樂觀察:多屏共存時代行業混戰內容為王
高額的版權壓力以及對差異化內容的強烈渴望促使視頻網站扎堆自制,用戶碎片化的時間利用習慣以及對高品質娛樂內容的要求成為視頻網站的發展之本,網絡劇順應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需求脫胎而出,并上升到視頻網站極為重要的戰略層面,其所蘊藏的巨大產業價值正強勢凸顯。網絡視頻正式從版權大戰過渡到自制劇混戰的時代,這種情況對未來有何影響?誰又能其中獲得機會?
從版權大戰到自制劇之爭
2013年10月,一部《屌絲男士》席卷大江南北,狂攬3億流量,引無數網友競折腰。2013年,《萬萬沒想到》憑借短小精悍的形式、自成一派的風格,播放量達5.6億,評論15萬余條。其它諸如《光環之后》、《探靈檔案》、《廢柴兄弟》等等制作精良的自制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觀眾面前。
不只是視頻網站,新媒體影視公司也紛紛發力,涉足自制劇這一領域。作為國內領先的新媒體內容提供商,芭樂傳媒自2014年以來,便已發行了《青春如期2青春夢想》、《青春荷爾蒙2躁動時代》、《更上一層樓》等數十部作品,其數量之大,制作之精良,令人為之側目。也從側面反映出這與版權大戰時代不同,新媒體影視公司不再作為旁觀者,而是作為優質自制內容的提供者與制造者,活躍于這場自制劇混戰之中。
內容為王新媒體影視的攻堅戰
雖然自制劇的誕生時間很早,但是真正開始爆發卻是近兩年的事情。究其原因,是視頻網站的強勢介入大幅提高了影片質量以及行業門檻。長期的版權大戰令各大視頻網站疲于應對,熱播劇版權成本越來越高,然而能買的優質版權卻越來越少,精品自制劇的低成本與高產出使得自制內容成為必然的風向標。與此同時,自制內容在用戶粘度上優勢,也為作品帶來了強有力地個性化標簽。便于創作適合移動端播放的作品,滿足網友對網絡內容的偏好及越來越趨向移動終端設備觀看的習慣。符合視頻網站移動端的大戰略需要。
誠然,在“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手握優質內容是打開市場,獲取征戰資本的關鍵所在,但在視頻行業高門檻下,也有一支像芭樂這樣的精銳部隊,正在慢慢通過自己的方式享用屬于自己的那一杯羹,雖然與視頻網站一樣同樣依托于互聯網平臺,但是芭樂創始人兼CEO姚建疆認為,芭樂與傳統的影視公司有著最本質的區別,規模化的生產,影視內容的整合,以及互聯網用戶觀看習慣這些精準的大數據,都能在芭樂的后臺上輕易被抓取。
目前,芭樂已經與全國大部分視頻網站、10余家移動媒體建立“共贏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提供超過110部高品質原創影視,每天接近3000萬次的 18-35歲網友觀看芭樂出品的各類新媒體內容。含客戶端在內,每月出品和發行的總計播放量超過12億 ,占據全國高端原創影視的60%市場,不僅芭樂自身出品的影視內容具有深刻影響力,也儼然成為中國最大的新媒體原創影視發行商。
突圍 優秀制作團隊將獲機會
現如今視頻行業不斷廝殺,樂視簽約張藝謀、優酷土豆與萬合天宜的強強聯手,愛奇藝的獨播策略、騰訊自制都是為儲備優秀團隊打造優質內容而做出的戰略調整。
由此可見,即便在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時代,優秀的制作團隊依然是稀缺資源,在這自制劇的浪潮中充滿機會。這一趨勢也使有實力的新媒體影視公司逐漸走到臺前,獲得發展良機。作為國內領先的新媒體內容提供商,芭樂傳媒已經率先完成平臺化生產以便應對網絡自制劇時代的到來。
姚建疆表示,唯有形成平臺上下游暢通的產業化鏈條,才能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現在的芭樂就是居于一種非常開放的平臺,誰都可能成為編劇、導演,任何人都可能會拍成一部片子。內容、導演、編劇等每天都通過芭樂的網站匯集到芭樂的后臺。通過數據化管理,為各大渠道提供大量內容。
現如今自制內容的生產對于芭樂來說已經駕輕就熟,對于姚建疆來說芭樂的就是他手中最大的秘密武器,只要倉庫的彈藥糧草充足,何時引爆只是時間問題。目前,芭樂已做好萬全準備,應對這場網絡自制的內容之戰!
57款App被通報
7月5日
浙江省網信辦通報
57款App存在
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
涉及“萌拍拍”
“婚禮紀”“薄荷分期”
“蘇泊爾智慧家”“哪吒汽車”“e家安”
“運動跑步計”
“牌緣”“百樂捕魚”
“小鯉智能”“手機定位他跡-找人”
“越牛新聞”“蜜蜂閱讀”
“水晶直播”“呱呱財經”
“小笨貓識字”“成語大學堂”
......
一、網上購物類App情況
二、運動健身類App情況
三、網絡游戲類App情況
四、網絡借貸類App情況
五、實用工具類App情況
六、新聞資訊類App情況
七、本地生活類App情況
八、交通票務類App情況
九、求職招聘類App情況
十、網絡直播類App情況
十一、在線影音類App情況
十二、學習教育類App情況
十三、即時通訊類App情況
十四、郵寄快遞類App情況
通報稱
相關App運營者應
按要求期限進行整改
逾期未完成整改的
浙江省App專項治理工作組
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置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來源: 中國經濟網
芭樂遍地橫行,好歌無人問津,華語樂壇怪現狀之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長期存在的現象都不是偶然的,當我們置身于一些現象之中時,多數人只是被動地接受和追隨,只有少數人會觀察和思考背后的東西。你大可以說少數要服從多數,也可以說存在即有理,但這并不代表長期存在的現象就一定正確,它們也有可能錯得離譜,比如華語樂壇暴露出的某些頑疾。
前些天,和幾位朋友閑聊音樂,由于彼此年齡差距較大,所以喜歡的流派也各不相同,有人愛聽流行,有人鐘情搖滾,有人只聽民謠,也有人醉心重金屬或輕音樂。雖然喜歡的類型各異,但大家卻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看法,如今,新歌的質量和內涵已大不如前了,而且倒退得非常厲害,就算咬著牙去耐心欣賞,可依然找不到深度共鳴,無奈最后只能又聽回過去的老歌。
究竟是人們的懷舊情緒太泛濫?還是時下的新歌真的太空洞不值一聽?為什么很多人對當下的新歌接受度如此之低?
作為音樂圈內的資深人士,他們又持有怎樣的觀點?
對著鏡頭,耿直的歌手鄭鈞一針見血:如果讓我推薦優秀作品,我還是會選擇過去的經典。現在的音樂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藝術了,那些看起來很火的歌大多都是屎。各大排行榜也崩了,他們選出屎來喂給大眾吃。
身為搖滾前輩,崔健的用詞顯然比鄭鈞含蓄一些:我們的音樂教育太差了,光忙著經濟發展了,音樂教育卻并沒有發展。你沒有內容,沒有技術,沒有情感,我為什么要聽呢?如今年輕人聽的音樂是包裝出來的,因為人長得好看。
音樂人李宗盛則痛心地表示:當前華語樂壇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垃圾,不知道提高音樂質量,只知道一味牟取利益,每每反思樂壇的這些問題時,都令人十分難受。我不在乎賺不賺錢,我在意回到音樂最基本的東西,我更在意有沒有好歌,這些歌對于時代的意義是什么。
羅大佑給年輕一代音樂工作者的建議是:一定要狠狠修煉自己,音樂修養、樂器掌控能力、編曲能力、作詞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如果你只是想出風頭掙快錢那很簡單,但這樣一來,你很難長期做下去。音樂是體現時間積淀的藝術。
看來問題不是一般性的嚴重,按照一些圈內人士的說法,如今的華語樂壇可能真的應了那句話: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
華語樂壇怪現狀之輸出端
? 滑稽的排行榜
對某些音樂類榜單一直心有余悸,只要他們一開獎,就顯得自己特無知,因為絕大多數上榜的歌和人都不認識。小心翼翼地詢問別人時,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你連他都不認識啊?真夠孤陋寡聞的,他在XX綜藝里巨火,連外國的音樂排行榜他也是常客,每次他開演唱會,下邊的歌迷都自費包場,我跟你說,他的粉絲都超有錢……
刷榜和買榜的勾當姑且不論,既然是上榜歌曲,那至少質量和美感得過硬吧?很遺憾,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毫無藝術價值。
對,就是這么奇怪,在唱片公司“獨具匠心”的運作后,某些歌星唱著不明所以的新作,得到了大把粉絲痛哭流涕地追捧,把一旁的路人看得一愣一愣的。難怪經常有人哀嘆,我老了,新鮮事物我接受不來。
? 抄襲的大明星
成蹊之前聊過一些比較常見的抄襲手法,有抄主旋律的,有套和弦的,有抄編曲的,有把意境和感情一鍋端的,也有把幾首作品拍散再拼湊的。有人拿著抄襲拼湊的歌堂而皇之地接受萬眾矚目,有人憑借一首抄襲之作走熱然后成了流行明星,也有人靠抄襲起家一路走到了天王天后的高度。華語樂壇的抄襲現象,不可謂不嚴重。
為什么那么多明星熱衷抄襲?讓自己的想法落地當然不如直接套用別人的成品來得省力,要知道被套用的作品一般都是音樂性比較出色的,更容易獲得好評,另外,抄襲是喚起聽眾記憶點的最佳方式,有些歌聽起來很耳熟,也許第一次聽就似曾相識,很容易博取好感。簡言之,抄襲可以紅得更快,同時令創作成本更低。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有的明星非常坦誠,被指抄襲后絕不詭辯,反而會大大方方地承認,但更多的明星選擇了無視、冷漠和聽之任之。
? 孤獨的成名曲
某位歌手僅憑一支熱門單曲大火,而且火得一塌糊涂,可就在你等他推出其他新作時,卻發現這位歌手消失了,從此也很難聽到此人的其他作品。一段時間后,他又出現在了某電影或某綜藝中,反正是不會跟音樂再有瓜葛了。曾經的成名曲,顯得那樣孤獨。
在流量為先的時代,聚集起高熱度即迅速改行的例子數不勝數。眾所周知,做音樂遠不如演影視劇和搞綜藝來錢快,所以很多歌手耐不住寂寞,懶得去深鉆和精耕,轉而利用已有的熱度去其他領域謀利。說到底,都是錢鬧的。
這樣的歌手,注定只是流星,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名曲迅速被時代淹沒,從此再也沒人記得。初入音樂圈時,他說音樂是他的理想,神圣不可褻瀆,很快,他卻親自主演了褻瀆夢想的劇情。
? 空洞的熱門歌
眼下那些快速流行起來的熱門歌頗值得研究,不是都市里的小情小愛就是朗朗上口的無病呻吟,它們快速躥紅接著快速墜落,有時墜落的速度比躥紅的速度還要快些。各大音樂軟件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首風靡全國的熱門單曲,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毫無營養,極致空洞,只靠旋律上口和歌詞扎心畢竟是走不遠的,這感覺就像一個顏值上佳但毫無內涵的人,可能第一眼看上去還湊合,但經不起任何推敲和品評。這些歌,就像一朵朵美麗的曇花,一現之后,再無芬芳。
向下求同并不是華語樂壇的獨家專利,即便是歐美流行音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音樂人和制作人的面前,有最好的設備,有昂貴的樂器,有大把的資金,然而他們并不想創作出多么杰出的作品,只挖空心思去生產熱歌。迎合大眾喜好,使唱片熱賣,令歌手爆紅,這才是寫歌的目的。于是,芭樂情歌得以大肆橫行。
什么是芭樂?我個人對芭樂的理解是:愛情是不變的主題,人聲是表達核心,歌詞刻意多愁善感,節奏不快不慢,樂器簡單且用套路式推進,編曲平淡敷衍不犯錯。
比芭樂更不堪的是口水歌,口水歌比較容易解釋,用魔性的副歌給你反復洗腦,滿是粗糙和低俗味兒。
芭樂橫行,口水歌遍地,好歌無人問津,都在研究速成,可大眾卻顯得很受用。
好花要好土,對歌手和音樂人們來說,大眾就相當于他們生在的土壤,你我都是這土壤的一份子。音樂的藝術本質日漸模糊,那作為土壤的我們又做得如何呢?
華語樂壇怪現狀之接收端
? 只看臉不聽歌
這是最突出也是最廣泛存在的一個問題。我承認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對于藝術家們來說,顏值充其量只是個加分項而不是主項,他們之所以能長久打動人心,主要是靠作品、實力和精神。
以前我特喜歡與人聊音樂,后來無奈放棄了,我發現與人交流音樂實在太難了,很多人都是只看臉不聽歌的,我們在兩個頻道上各說各的,表面上一派和諧,實則根本沒有交集,完全是低質的溝通。
有時候我特納悶,為什么一定要揪住顏值不放呢?既然人家是音樂人,難道聽眾不該將注意力放在作品上么?這是對作者最起碼的尊重吧?
? 只聽唱只看詞
嗓音是所有,歌詞是一切,此類歌迷的數量之大超過想象。種種跡象表面,太多人只停留在音樂欣賞的表層而從未深入過,當然,藏于深層的美感也就不可能獲知了。
音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一首歌中不止有主唱和歌詞,還有創作背景、樂器音色、伴奏旋律、樂手配合、情緒表達、意境延伸、結構設計等一系列要點,這也是一路有家駒經常分享的文章方向。
如果你一直不走出演唱和歌詞的舒適區,那么與音樂有關的深層美感和共鳴,你可能永遠也無法體驗到了。
? 做無謂的排名
喜歡周杰倫,就一定要把周杰倫說成亞洲第一世界前列。崇拜黃家駒,就一定要把黃家駒說成中國神話世界奇跡。鐘情王菲,就一定要把王菲說成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還不算,還酷愛替人家排名,誰秒殺了誰,誰碾壓了誰,誰吊打誰。有時候覺得,歌迷比偶像還累。他們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統統發泄在了做排名的過程中,并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快感和安慰。
總共沒聽過幾個人的歌,甚至某個人的歌都沒聽全,卻有給全世界音樂做排名的膽量,如此看來,梁靜茹的勇氣這些人一定沒少聽。
文無第一,其實不用煞費苦心地排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第一,你的偶像也是你心中的第一,但請不要張嘴大聲說出來。別忘了,道可道,非常道。
? 擅長劍走偏鋒
去各大音樂軟件的歌曲評論區轉一圈你會發現,人們好像不是在聽歌,其中很多評論讓人哭笑不得,作詩的,編故事的,寫對聯的,尋人的……各種評論都有,唯獨對音樂本身的美感賞析少之又少。
人們不愿意沉浸在藝術中,也不愿意就音樂談音樂,而更愿意脫離歌曲活在另一個虛無的世界里。延伸思考和感知是對的,但至少不要偏離作品本身,也許音樂本來只是描寫一段湖邊美景,他卻聽成了面對困難要自信自強。
這些人還特別擅長以偏概全,尤其喜歡抽出一個指標,然后得出一堆結論。比如一首歌曲的吉他音色不錯,就算其他元素都很稀松平常,他們也敢說這首歌是神作。比如一位歌手寫了一支公益歌曲,明明作品爛到外星球,他們也敢說這是大愛之作的典范。
擺在你我面前的當務之急只有一個,盡快提升音樂欣賞水平!如此才能去發現更多好作品,進而體驗到更多高級美感和共鳴。
小時候成蹊酷愛看槍戰類的片子,里面的人經常是雙手齊射,連換彈夾的動作都沒有,子彈永遠打不完,看得人爽死。后來乍一看到某片里出現換彈匣的鏡頭,頗感不適,暢爽感頓失,最恨的一句臺詞就是:我沒子彈啦!但后來想明白了,打個沒完是不合理的,沒子彈才是正常的,從此再看到舉槍連射五分鐘不停的片子反而不適應了,還會說一聲,哎呦好low。
聽歌也是如此,剛開始聽到好歌時也是不順耳的,可好歌聽多了,有了一定的欣賞能力后,就會明白以前聽的只是芭樂和口水歌。
縱觀音樂層面和聽眾層面的諸多怪現狀,如果想深究背后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是一個字,急!歌手著急出名著急賺錢,所以不惜用刷榜或抄襲的手段來走紅,然后便大肆撈錢。用時間去沉淀?抱歉做不到,那太慢了。歌迷生活壓力大節奏快,所以聽歌也著急,太長的聽不了,太吵的聽不了,太靜的也聽不了。靠深度聆聽去提高欣賞水平?抱歉做不到,那太累了。總之一句話,雙方都太浮躁了。
說了這么多,華語樂壇是不是一定沒救了呢?成蹊認為不是。
華語樂壇堪稱全世界最特殊的樂壇,得益于市場體量十分龐大,因此它養活了各種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每種音樂風格都可以存活下來,再小眾也餓不死。長期以來,芭樂和好歌共存,而且各自都在野蠻生長,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流量歌手們代表著人氣和熱度,獨立音樂人代表著質量和方向,兩者雖勢同水火,卻又在同一環境中碰撞發展。有一點很值得欣慰,好歌手好樂隊好作品正在日益增多了。
我相信,隨著人們鑒賞能力的提高和對對藝術敬畏之心的培養,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出現這樣的景象:垃圾歌曲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有含金量的音樂作品逐漸成為主流,真正優秀的歌手和樂隊終將贏得市場。
認識到問題所在,對未來抱有信心,愿有一日,真誠的作者得到尊重,優秀的音樂花開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