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三國曹操大逃亡(三國志曹操傳,游戲中期有哪些單挑?當年阻止了斬顏良文丑的場面)
夢三國曹操大逃亡文章列表:
- 1、三國志曹操傳,游戲中期有哪些單挑?當年阻止了斬顏良文丑的場面
- 2、曹操的多疑與諸葛亮的多智
- 3、十八路諸侯138:曹操為啥非要把漢獻帝劉協從洛陽請到許縣?
- 4、公元193年,曹操殺一名士,引來二心腹反叛,把地盤送給了呂布
- 5、如果曹操戰死華容道,三國局勢會怎么走?三國演義純屬惡搞
三國志曹操傳,游戲中期有哪些單挑?當年阻止了斬顏良文丑的場面
上次說了曹操傳前面關卡的單挑,今天來說說游戲中期又發生了哪些單挑,由于結局是兩條線,就只說到馬超迎擊戰那關,后面關卡需要區分紅藍線,暫時不說先。
曾經玩游戲時,有一些單挑玩家都知道怎么觸發,但會選擇無視,從而阻止這些單挑的發生,尤其是友軍的單挑和對我方不利的單挑,相信大家都這樣干過吧。好了,不廢話了,下面就具體說說中期的單挑。
第十六關-徐州入侵戰,張遼VS關羽
三國演義中,是因為張遼和關羽有交情,所以在關羽被圍后,張遼可以孤身去勸說關羽。但在游戲中,雖然也有勸降的目的,但張遼卻不是用語言,而是和關羽單挑,并且還絲毫不落下風。如果說三國演義是美化蜀漢集團,那游戲曹操傳就是美化曹魏一方,畢竟是主角,那是不可能丑化的,不然玩家都不會買賬。
第十七關-白馬之戰,關羽VS顏良
書中被措手不及地斬掉,游戲中卻是正面交手,但結果還是一樣,都是一回合的事。
第十八關-延津之戰,關羽VS文丑
書中文丑和關羽交手三回合后準備跑路,結果被馬快的關羽趕上砍了,游戲中文丑也只出了四槍,卻被關羽砍了五刀,前兩刀接住了,后面三刀被解決。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演義中的名場面,也是關羽實力的一種體現,但都離不開赤兔的功勞,如果真的正面單挑,那勝負還真不好說。但在游戲中,關羽卻是正面單挑斬了顏良文丑。
第十九關-官渡之戰,許褚VS張郃
如果張郃換成是一個龍套將領的話,那結局就不一樣了,必定被許褚斬了,但因為是曹魏的名將,單挑輸了還是能保一條命的。
第二十一關-穰山之戰
這關單挑比較多,先說張遼VS趙云,張遼文武雙全不假,但也不至于能和關羽、趙云打得有來有回吧。但考慮到后期的單挑,那張遼能這么厲害還是可以被原諒的。
夏侯淵VS龔都,這完全就是在丑化龔都,當然,這單挑畫面還是比較搞笑的。
張郃VS劉辟,書中是被高覽所斬,但因為曹操傳中,并沒有收高覽的情節,所以就把斬劉辟的功勞過渡給張郃了,畢竟張郃和高覽的關系不錯。
第二十四關-南皮攻略戰
樂進VS郭圖,和書中一樣,郭圖死于樂進之手。
曹洪VS袁譚,這是洪爺在游戲中的高光時刻,單獨斬殺袁譚,同樣也是書中的情節。
第二十七關-長坂坡之戰
趙云VS夏侯恩,只能說夏侯恩是長坂坡最出名的受害者之一,所以特意安排在游戲中,至于其他的受害者,根本沒有資格出場。趙云單挑夏侯恩也是獲得青釭劍的條件之一。
張飛VS夏侯杰,和夏侯恩一樣,是長坂坡非常有名氣的受害者,被張飛吼死。但別說,游戲中的夏侯杰武力非常高,足足有92,比一般猛將還高,莫非夏侯杰還有什么隱藏的本事沒有被發現的,不然為什么武力會這么高!
第二十八關-赤壁之戰,張遼VS黃蓋
玩這關之前,可能誰也想不到,會安排張遼和黃蓋的單挑吧,并且張遼還斬了黃蓋,不得不讓人意外。
第二十九關-赤壁突圍戰
玩這關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沒救郭嘉,在赤壁之戰曹操逃脫,然后就會進入赤壁突圍戰,如果想讓許褚單挑張飛,那就必須走那條雪原路,如果走下面樹林,那就是吳軍出現。
曹操VS關羽,當曹操快接近逃脫地點時,關羽出現,這時有兩個選擇,選擇向關羽挑戰,那就有曹操單挑關羽的場面了。
以前玩曹操傳時,每次都是保了郭嘉的,所以并不知道這一關。
第三十一關-馬超迎擊戰,許褚VS馬超
這單挑分上下半場,和書中一樣,許褚裸衣斗馬超。
以上就是游戲中期所有的單挑,大多數是參考三國演義,但也有一些原創的單挑,比如曹操單挑關羽,這你敢想!
這次就暫時到這里,下次來說紅藍線的單挑!
謝謝你的觀看,通過文章,希望可以勾起你曾經美好的回憶,喜歡的話請關注一下單機時代,讓單機時代帶你回味經典
曹操的多疑與諸葛亮的多智
孫紹振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寫作學會會長等,主要代表作為《文學創作論》《文學文本解讀學》《新的美學原則在東方崛起》《文本中心的突圍和建構》《古典散文解讀全篇》《月迷津渡——古典詩歌微觀個案分析》《演說經典之魅》等。
三國演義“隆中對”(郵票) 資料圖片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劉國興攝/光明圖片
演講人:孫紹振 演講地點:華南農業大學網絡講座 演講時間:2022年3月
《三國演義》的“七實三虛”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古典小說,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從世界文學史來看,在《三國演義》成書的公元14世紀左右,世界其他地區至少歐洲還沒有出現經典長篇小說,只有一些短篇小說,比如薄伽丘的《十日談》,以及一些騎士小說。
《三國演義》曾經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它屬于民間文化。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魯迅等人把它納入了正統文學史。但是胡適、魯迅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是比較低的,或者說比較消極的。
比如胡適就認為,《三國演義》有很大問題,它就是把《三國志》里面有關的材料,再加上一點宋元的戲曲,還有《世說新語》里的一些元素,并把這些故事等湊在了一起,沒有什么文學想象力、創造力很薄弱。在胡適看來,《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通俗歷史演義,不能算是一部很有文學價值的書,而且他還認為作者的思想非常腐朽,胡適稱之為“陋儒”,認為作者過分拘泥于歷史,又缺乏想象,因此不能稱之為藝術。胡適這個看法與魯迅是一致的,魯迅當時在北京女子師范講中國小說史,胡適看過魯迅的講稿,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受了魯迅影響。
魯迅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比較學術化,他引用了清代學者章學誠的觀點,章學誠提出《三國演義》“七實三虛”,也就是七分內容跟《三國志》正史記載是差不多的,而另外三分是虛構的,結果造成了“雜虛辭復易滋混淆”“惑亂觀者”。魯迅也認可這一觀點。在藝術方面,魯迅批評《三國演義》有兩個人物寫得很不好,一個是劉備,為了表現他的寬厚,結果寫出來的他很虛偽。第二個就是諸葛亮,魯迅說寫得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智慧高超到像妖怪一樣。
總而言之,胡適和魯迅對《三國演義》,從思想到藝術都持一種比較否定的態度。
胡適和魯迅對《三國演義》的意見,我覺得很有意思。兩位先生對于文學的貢獻是確鑿的,但是在今天看來,他們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評價是偏頗的。比如說對于劉備形象的批評,我個人認為,小說中的劉備是一個亂世中的軍閥,他講話的時候講一半留一半,或者是對人講話言不由衷,這對于軍閥來說也是正常的。
其實,從三國時代到元朝末年《三國演義》出現,三國故事流傳了1000年左右,出現了各種相關的民間故事、文人創作、詩詞改編等,其中包含著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積淀。《三國演義》的創作是一個宏大的工程,它描寫的是不到100年的三國歷史,而作者創作小說時依據的主要材料是《三國志》中幾百個人的傳記,《三國演義》把這些原本分列在不同國家下的歷史人物傳記的內容串聯起來,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形成了一部偉大的史詩作品。
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詞語句子有不少來源于《三國演義》,比如“赤膊上陣”來自對勇將許褚的描寫,“既生瑜何生亮”來自諸葛亮與周瑜斗智的情節。還有“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賠了夫人又折兵”“說曹操,曹操到”“大意失荊州”“借東風”等。這么多內容流傳至今,也說明《三國演義》藝術力量的深入人心。
尤其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三國演義》塑造的關羽、諸葛亮、趙云、張飛等人的形象是非常鮮活的。不僅在我國有長期深遠的影響力,甚至在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他們的影響力也非常大。刪定《三國演義》的毛宗崗曾經評論說,《三國演義》有三個主要人物,分別是曹操、諸葛亮和關羽,他們三位的形象是不朽的。我們這個講座主要是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舉幾個代表性人物為例,來談一談《三國演義》的價值。
人物性格極其復雜的曹操
閱讀《三國演義》確實容易產生一個問題,因為它的一些內容跟歷史之間是矛盾的,容易混淆。
比如,毛宗崗所肯定的《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藝術形象,和從歷史角度來看曹操所得到的印象,二者是存在相當距離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后直到西晉短暫統一,戰亂持續了九十多年,戶籍流散、災荒橫行,人口大量減少,文化受到摧殘,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遭到了極大災難。曹操在詩里講“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蔡文姬詩里也說“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詩句雖然有藝術夸張的成分,但是很明顯地反映出當時長期的戰亂導致人民生命嚴重缺乏保障。長期的軍閥混戰,讓東漢朝廷成了空架子,亂世中每個有武力的人都可以爭當皇帝,只要誰武力最強能夠結束這一場災難,就會被人視為英雄。所以后人看這段歷史,就認為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而曹操就在這樣的戰亂中成長為最強的力量,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和軍事實力很強,政治相對開明,最后統一了北方,因此曹操也可以稱為英雄。但是《三國演義》里顯然沒有把曹操當成英雄,作者給曹操安排了很多生動的內容,把他寫成了一個心狠手辣、殘忍好殺的奸雄。
這種小說和歷史的差異,可以延伸到我們對《三國演義》的評價,它和《三國志》的評價標準是不一樣的。《三國志》是正史,歷史范疇內講的是真;《三國演義》是小說,主要是寫人,它的價值不在于真而在于情感的美。小說要揭示的是人的內心,它描寫的人物是軍閥也好農民也罷,注重的都是對人內心情感的透視和洞察。從這個意義上講,小說里的人物,從歷史角度來說可能是虛構的,但是如果能夠通過創造這個人物形象,生動地揭示他的情感世界、內心理想以及感知,那么就具有了文學的價值。用美學的語言來講就是審美價值。
所以我們再從文學價值角度來審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雖然他屬于文學虛構的形象,但是虛構得非常精彩,今天讀起來仍舊是栩栩如生。
值得說明的是,雖然《三國演義》把曹操處理成了一個心狠手辣的壞人,但是這不代表《三國演義》只是一味將曹操污名化。其實,《三國演義》一方面在丑化曹操,另一方面也在美化曹操。比如《三國志》里提到,軍閥董卓控制東漢朝廷時期比較看重曹操,給了曹操一個驍騎校尉的職位,這在當時屬于中等偏上的待遇了,但是曹操認為跟著董卓沒前途,于是就溜掉了。關于這一段情節,《三國演義》處理成了曹操雖受董卓器重,但是他并不喜歡董卓,這時候司徒王允覺得董卓專權導致漢室傾頹,大家就開會商量如何對抗董卓,曹操慷慨激昂主動表示要去行刺董卓。這個情節顯然是美化了曹操。而后來曹操離開京城的情節,《三國志》里寫的是曹操對董卓不辭而別,改名換姓路過中牟時,被當地的亭長抓住,當地有人認出曹操,就把他放了,此事不了了之。而《三國演義》里對應的這段歷史,寫的是曹操因為行刺董卓失敗被迫逃亡離京,路過中牟時被捕,縣令陳宮審訊他的時候,曹操表現得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最終感動了陳宮,棄官跟著曹操一起逃亡了,這又是美化了曹操。
但是,《三國演義》此后的描寫開始急轉直下。曹操跟陳宮逃亡之后,因為誤會殺了呂伯奢的家眷,在后來知道自己誤殺好人的情況下,為了滅口又殺了呂伯奢,這是《三國志》里沒有的情節。這一段是《三國演義》對曹操的丑化。曹操就這樣從不畏生死的青年義士,轉變成了濫殺無辜的大不義之徒,并且還說了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的原始版本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當年陳壽做《三國志》的時候沒有采用,后來裴松之給《三國志》做注時,又記錄下來了。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之一是曹操逃亡時以為呂伯奢的家人要謀害他,于是就趁夜殺人,然后在凄愴中說了這句話。現在來看,曹操這句話的本意可能是說自己走投無路只能殺人,他當時的心情還是比較難過、比較無奈的。可是到了《三國演義》里,把這句話調整了一下,曹操的心態就變成了殺人絲毫不覺難過,認為只要自己遭到危險就可以傷害所有人。經過這個變化,曹操就成了殘忍好殺之人了。
那么,小說對曹操人物性格的轉變刻畫得是不是太突兀了呢?并不是。《三國演義》的偉大之處就在這里體現出來。它寫曹操的為人起初是好的,是個剛烈有血性的義士,但是曹操的心理又非常不健康,主要是因為他性格多疑。多疑,本是《三國演義》里很多軍閥、謀士都有的毛病,但是曹操的多疑非常有特點。別人的多疑是兩可的,認為一個人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壞,而曹操的多疑是很“堅決”的,他認為只要被他懷疑的就是壞人、就是對他曹操有威脅的人;而且,別人多疑的后續行動可能是疑而不決,可曹操多疑之后就會立即行動,即使明知濫殺無辜也在所不惜。
《三國演義》塑造的曹操,其性格的核心就是多疑,并且因為多疑產生了一系列命運的改變。比如赤壁之戰,曹操因為多疑而中了周瑜、黃蓋的反間計,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處死了自己的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導致曹軍不堪水戰。而且曹操的多疑性格貫穿了他的一生,甚至曹操之死也是因為多疑。晚年曹操患頭痛病,找華佗來醫治,這段故事的原型出自《三國志》。記載說的是華佗給曹操治病,后來請假回家,曹操再找他,華佗屢次推辭說自己妻子病了遲遲不來,曹操于是派人核實此事,并且有言在先,說如果華佗說的是真的就給他發放糧食,如果華佗說謊就把他抓回來,結果發現華佗說的是假話,于是華佗被捕最后死于獄中。而在《三國演義》中,華佗說要根治曹操的頭痛病需要開顱,曹操覺得這種醫療方法是華佗想趁治病的機會害死他,于是就把華佗關進監獄,最后華佗死于獄中,他集一生經驗寫成的醫書也隨之失傳。
《三國演義》的偉大之處在于,不僅通過多疑這個性格把曹操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串了起來,而且還表現出曹操多疑的另一面,那就是不疑。曹操的多疑是對別人的,而他的不疑則是對他自己的。
《三國演義》中,曹操對自己的判斷是非常自信甚至自戀的。比如,當到處流浪的客將劉備來投奔曹操時,曹操手下謀士就勸他,說劉備這個人有野心,而且還是漢室宗親,應該殺掉。但是曹操認為,劉備本人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殺劉備之后可能會導致自己名聲受損,別人以后也不敢來投奔自己了。隨后小說中有一個著名的情節,就是“煮酒論英雄”,曹操說天下英雄就是你劉備跟我兩人,劉備聽了這話就裝成很害怕的樣子,說自己被天上打雷嚇到了,曹操哈哈大笑說英雄也會害怕打雷,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后來徐州發生變亂,劉備找了個借口聲稱自己要去替曹操攻打袁術,向曹操借了五千兵馬后就離開了。劉備走后,曹操的謀士說不能放他走,曹操又派了許褚帶五百人去追劉備。許褚是曹操手下的勇將,但是他頭腦簡單不懂謀略,派這樣的人去追劉備,而且是五百人去追五千人,顯然是追不回來的。曹操手下謀士們也是這么認為的,覺得追不回劉備太可惜,但曹操是絕對不會公開承認自己犯錯的,他說自己既然用了人就不會懷疑他,“我既遣之,何可復悔?”劉備就這樣成功溜掉了。這就是曹操不疑的一面,《三國演義》作了很好的展現。
《三國演義》中,曹操對手下謀士的態度,與劉備、孫權是不一樣的。相比劉備對待諸葛亮,孫策、孫權對待周瑜,曹操對待謀士的態度是想聽的就聽,不想聽的就不聽,而且打了敗仗還會把責任推給謀士。這不是說曹操不重視人才,他是非常重視人才的,但是他不能容忍手下謀士的謀略明顯高于自己。
仔細分析,曹操的這種心態是有復雜成因的。天下三分,劉備可以仰仗他的漢室血統,孫權也有他父兄的基業,曹操不僅沒有這些,還有一個家族污點,那就是他的祖父是宦官,他父親是宦官的養子,曹操多疑和自戀的性格,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他的政治資本相對不足。小說中描寫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看到當地險要地形,他還要大笑一番,嘲笑諸葛亮還是不如他。當然這種行為也有鼓舞殘兵士氣的考慮,不過哪怕只有5分鐘表現自己智慧優越的機會,曹操也是不會放過的。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非常重視人才,他一旦發現某個人特別有才,就會千方百計挖角。比如新野之戰曹操被劉備擊敗,戰后發現劉備是得到了軍師徐庶的輔佐才如此厲害,就扣住徐庶母親作為要挾,徐庶被迫去了曹操那里。此后劉備兵敗長坂坡,趙云往來沖突救出阿斗,曹操看到趙云驍勇,又動了心思要拉他過來,于是不許手下放箭,結果讓趙云成功殺出重圍。劉備兵敗徐州之后,關羽“土山約三事”,帶著劉備的兩位夫人歸降了曹操,關羽在投降時提出了條件,具體包括:他只是暫時投降,而且降漢不降曹,另外必須對劉備的兩個夫人以禮相待。曹操是比較實用主義的人,他愛才心切,就同意了關羽的這些條件。關羽投降之后,曹操大搞感情投資,大宴小宴不斷,還送給關羽資財婦女,結果關羽得到劉備的消息后就千里走單騎離開了,曹操還要在表面上表現得非常大度,由于沒有正式下公文放關羽走,關羽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最后曹操還是下了文書放關羽走了。魯迅非常欣賞《三國演義》的這一段情節,認為雖然曹操是奸雄,但他這里表現得非常大度,非常愛才。
但是,當曹操發現手下謀士的謀略超過自己的時候,他的心態就變了。《三國演義》描寫的漢中爭奪戰,曹操的軍隊進退兩難陷入困境,這時曹操的主簿楊修顯出了高明,他一眼就看破了曹操的心態,立即準備退兵事宜,曹操被人看破心思,很不高興。當初劉備在曹操手下的時候很注意韜光養晦,而楊修就偏偏喜歡露才揚己。《三國演義》專門解釋了曹操與楊修的交惡過程。其中提到,曹操路過曹娥碑,曹娥碑上有蔡邕寫的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隱含著四個字。曹操就問楊修,你能看出來隱含的是哪四個字嗎?如果被問的是劉備,他肯定說我看不出來。楊修不管這一套,他直接回答說我已經看出來了。曹操就說你先別說,讓我想一想。一行人走了三十里之后,曹操才讓楊修說出答案。楊修解釋,黃絹說的是有顏色的絲,絲字旁帶顏色,合在一起就是個“絕”字;“幼婦”就是少女,合在一起就是個“妙”字,如此這般拆解下去,蔡邕八個字里隱含的四個字是“絕妙好辭”。曹操說,你所答正合我意。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見《世說新語》,原故事里曹操說我的智慧差了楊修三十里。而到了《三國演義》中做了調整,變成了曹操不愿意承認自己不如楊修。《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就是用這樣的智慧優越感來維持自己的自信和統治的合法性。如果他的部下比他高明,這個部下就危險了。楊修之死,就是因為曹操晚年考慮自己的繼承人,起初曹植的表現比較合曹操之意,結果曹操發現曹植之所以表現好是因為楊修幕后指導,曹操就擔心日后萬一曹植能力壓不住楊修,反被楊修控制,就像漢獻帝被他曹操控制一樣,又或者曹植比較昏庸,那么結果只能更糟,于是曹操就把楊修殺掉了。
正因為有這樣的思路,所以我們看到在赤壁之戰即將開打的時候,曹操會領著一大群人去船上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是很經典的詩。他是要在部下面前表現出自己不僅善于打仗,而且很有文采。
對比歷史,《三國演義》對曹操這種使用人才的刻畫,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唐太宗曾經路過曹操廟,他在廟里題字,提到曹操不能允許他手下人水平比他高,這樣狹隘的心胸對于領袖來說是一個缺點。唐太宗認為領袖的本領不一定非要比謀士高明,只要能夠領導這些謀士就可以了,并且評論曹操“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也就是作為軍事將領足夠,當皇帝不夠。
除了核心性格特征之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其實是非常豐富的。
曹操有的時候表現得非常寬容。比如名士禰衡,得罪了曹操很多次,包括擊鼓罵曹等,曹操也不殺他,最后把他送到劉表手下黃祖那里去。在黃祖手下的禰衡繼續罵人,最終被黃祖一怒而殺掉。曹操這屬于借刀殺人,他允許人家罵他,但他自己不殺要別人來殺。有的時候曹操表現得不可捉摸,他率軍準備南征的時候,名士孔融堅決反對,曹操不聽,孔融就說:“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敗乎!”曹操聽了勃然大怒,把孔融抓起來殺掉了。曹操有時候也非常陰險。他攻打袁術的時候軍糧不足,就指使手下軍需官克扣軍糧,然后軍士不滿鬧了起來,他又把這個軍需官找來說“欲借汝頭以示眾耳”,承諾贍養他的家人,然后就把軍需官殺頭以平息軍亂。曹操有時候也非常兇殘。劉備、董承卷入的衣帶詔事件中,曹操抓住了參與者吉平,審訊他讓他招認主謀是誰,吉平拒不招供,曹操就動用了極其殘酷的刑罰來殘害吉平。曹操有時候又表現出膽小得可笑。張飛喝斷長坂橋的時候,他率領大軍卻被張飛很少的人馬嚇跑了。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性格就是這樣,極其復雜。通過小說的精彩描寫,我們會覺得他很可悲、很可鄙、很可惡、很可恥、很可貴,也很可惜、很可氣、很可喜、很可憎,這些詞匯加起來,可能都不夠形容曹操性格的豐富。
“多智”諸葛亮體現的人物心理關系
這里我們再講一下諸葛亮。
魯迅評論《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這是有道理的,《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智慧高到可以在一千多年前預報天氣。書中的經典段落赤壁之戰,其中有一段是諸葛亮草船借箭,這段故事是虛構的,《三國志》里是沒有的。但是這一段虛構得非常精彩。而且《三國演義》的虛構是經過歷史積淀的。經過漫長歲月的多次洗禮,淘汰了很多經不起考驗的內容,比如在《三國演義》的雛形《三國志平話》中,諸葛亮一度被描寫得非常魯莽,有時候甚至像張飛一樣。但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完全不一樣了,成了讀者眼中的智慧化身。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對于小說人物心理的充分表現。
《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之所以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學經典,就是因為它充分表現了人心。當時孫劉兩家聯合抵抗曹操南下,周瑜跟諸葛亮是同一戰線,在這個大背景之下,諸葛亮的本事越大,其實是越有利于周瑜抗擊曹操取得成功的。可是,《三國演義》描寫的周瑜擁有他特有的心理,周瑜雖然看到諸葛亮智慧高超、對他有利,但又不能容忍諸葛亮的才能高于自己,因為自己才是抗曹的統帥。所以周瑜每次找諸葛亮研究抗曹,表面上是為了打敗曹操,實際上是為了合法地除掉諸葛亮。周瑜找諸葛亮議事,說現在江上作戰,我們缺乏箭矢,令諸葛亮去籌辦十萬支箭,只給了他十天時間,這其實就是刁難諸葛亮。在那個生產力非常低下的年代,要想在十天里聚集足夠的工匠、準備制造箭矢所需的各種材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諸葛亮卻回答說不用十天,三天就夠了。周瑜非常高興,就說軍中無戲言,讓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完不成任務就要殺諸葛亮的頭。諸葛亮簽了軍令狀就走了,周瑜派魯肅去探聽動靜。魯肅問諸葛亮,你三天能造出十萬支箭嗎?諸葛亮說我這下危險了,需要你救我。諸葛亮請魯肅調集20條小船,上面布置好青布和稻草人。魯肅就答應照辦了。準備停當之后,一直等到第三天夜里,諸葛亮才拉著魯肅上船,20條小船直逼曹軍水寨,在曹軍眼皮底下鳴鼓進兵,這把魯肅嚇壞了。諸葛亮卻說不要怕,我早就算到今天有大霧,而且料定曹操多疑,大霧之下斷不敢出兵迎戰,只能放箭擊退我們。于是諸葛亮就讓20條小船接受曹軍的亂箭射擊,一直等到天快亮了,大霧快散了,船上稻草人插滿了十多萬支箭,諸葛亮才下令撤退,臨走還讓軍士高呼“謝丞相箭”。
整個草船借箭故事,都是羅貫中虛構的。從歷史來看,諸葛亮沒有做過草船借箭,但孫權做過類似的事情,他坐船去觀察曹軍水寨,被曹操發現了,曹操下令放箭把他的船趕走了。這個事件流傳了幾百年,到了《三國志平話》的時候,就被改編成周瑜坐船去偷窺曹操水寨,曹軍的很多箭射到了周瑜船上。我們如果按照一支箭有四兩重來估算,幾千支箭射到船上,就有幾百斤的重量,這些箭都射在船的一邊,船在水上就歪了。周瑜(歷史上實際是孫權)就下令把船掉到另一面,等到船的另一面也被曹軍弓箭射滿了,兩邊重量差不多平衡了,周瑜就開船走了,臨走的時候還喊了一聲“謝丞相箭”。《三國演義》就在這兩個材料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要素。作者首先安排那天天降大霧,而且這個天氣情況被諸葛亮提前算中,就跟現在天氣預報一樣。接下來,因為大霧之下視野不良,所以多疑的曹操怕中了埋伏而不敢出來作戰,這樣的情節安排,從科學上來說是不合理的,但是它很生動,藝術是可以虛構的、假定的、想象的。
而且必須看到,諸葛亮的多智是被周瑜這個盟友給逼出來的,他的多智是帶有冒險主義的,草船借箭的本質,就是冒險主義的多智碰到了敵人曹操的多疑,最終多智的冒險主義取得了極大的勝利,卻進一步導致盟友周瑜的多妒,由此又引發了周瑜后續安排的計謀,不僅要除掉諸葛亮還要除掉劉備,諸如甘露寺美人計等等,結果這些后續計謀又被諸葛亮破解。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到什么程度?他可以憑借一己之力借東風,書中交代當時的冬天是沒有可能出現東風的,這就讓藝術的假定性跟歷史的真實性之間拉開了合理的錯位距離,進而產生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心理現象:周瑜和諸葛亮明明是盟友關系,但是他們的心理發生了錯位,周瑜的多妒逼出了諸葛亮的多智,又誘發了曹操的多疑,結果是曹操的多疑讓冒險的多智取得了偉大勝利,而這個勝利又導致了多妒的人更加多妒,多智的人更加多智。最后,多智通過虛構的“借東風”,粉碎了多妒的陰謀詭計。赤壁之戰后,周瑜乘勝追趕曹操,他在前面追趕,諸葛亮跟在他后面;他把曹操控制的城市打下來一座,諸葛亮就緊跟著占領一座。周瑜想反擊諸葛亮又遭遇失敗,三氣周瑜故事發生之后,周瑜覺得自己智不如人,最終被氣死。臨死的時候周瑜口吐鮮血,講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話:“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妒忌心理學的一個偉大創造,在心理學上是非常深刻的。草船借箭這個虛構的故事,從《三國志平話》到《三國演義》,經過上百年積累,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審美智慧和審美表達能力的結晶。
草船借箭故事中,《三國演義》就這樣打造了一個精彩的心理循環,它讓我們在分析諸葛亮的多智的時候,不能離開周瑜的多妒,更不能離開曹操的多疑。展開來說,我們分析小說的時候要注意到,小說寫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人和人的關系。
以歷史來計算,周瑜去世到今天已經快兩千年了,《三國演義》成書也有六七百年了,而小說塑造的“周瑜現象”“周瑜心理”仍然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周瑜的這種妒忌心,特點就是嫉妒與自己同等的人,相當于通常情況下教授妒忌教授、小偷妒忌小偷,一般不會出現教授跨界去妒忌小偷的情況。妒忌心理學就是這樣的,它的發生需要現成的可比性,只有人和人的基礎相同,才會有妒忌,如果彼此差距太大,妒忌就不會發生。由此來看,《三國演義》對這種人物心理的刻畫是非常深刻的。
十八路諸侯138:曹操為啥非要把漢獻帝劉協從洛陽請到許縣?
史書上關于曹操是如何進到洛陽,如何掌控的洛陽局面,記載的很少。只簡單提了那么幾句,一是董承為對付韓暹暗地里勾結曹操,二是曹操很快掌控洛陽局面,以至于之前專權的白波將領韓暹只能單身逃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影響了之后東漢局勢的走向,這個影響一直持續到魏代漢的三國,可是具體曹操是怎么做到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東漢朝廷,卻幾乎一個字都沒提。
圖1、曹操見到漢獻帝(《犯長安》)
我們可以稍微推測一下,先是之前阻擋曹操軍隊西進的董承聯系曹操,早有迎奉天子想法的曹操很快帶兵悄悄迫近洛陽,進而在董承勢力的配合之下,進到洛陽城,首先接管了漢獻帝劉協的護衛,之后又控制了京城的防衛。這些事情做得幾乎沒有一點紕漏、一點意外,以至于之前專橫跋扈的大將軍韓暹除了逃跑沒有一丁點的反抗,以至于寫三國志、漢書以及各種野史札記的歷史作者們沒有任何素材可發揮。
僅僅從控制接管洛陽這樣的干脆勁,我們就可以看到曹操比之前皇帝劉協身邊這一連串權臣們,高明厲害的地方——對大局的掌控力。當然這得益于曹操不一般的大局觀。正是這樣的大局觀,讓曹操不會因為一時的失利灰心喪氣,也不因一時的得勢而得意忘形。掌控京城局勢,對于曹操來說只是第一步,因此此時的曹操依然是一臉嚴肅,沒有半點的高興得意。
圖2、韓暹(百度百科)
確實曹操應該緊張,想想之前漢獻帝劉協身邊那些權臣們的下場,董卓、王允、李傕、郭汜、韓暹等等。“挾天子”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嗎?只要你走近到皇帝身邊,你可就成了眾多勢力攻擊、詆毀的對象;更別說你挾天下之主了,緊隨而來的會是什么?各種道德綁架就在其中,“刺殺”、“政變”隨時會來,最高權力這把雙刃劍,刺死的一般都是離它最近的人,特別是手握他的人。這些握劍的人,連死帶傷已經四五撥了。
可緊張歸緊張,事情還是要照做,開弓沒有回頭箭,此時的曹操已經沒有回頭路好走,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局面、什么樣的問題,他只要迎面向前,就能夠解決。對于眼下的曹操,最重要的是穩住局面,鬧不好就要和王允一樣,短短四十來天就讓人翻盤,也不是沒有可能。
圖3、曹操拜見漢獻帝(《犯長安》)
確實曹操沒有王允那樣不識時務、不懂變通。對被自己接替的、對自己威脅最大的白波軍將軍們,曹操沒有乘勝討伐,窮寇莫追的道理曹操懂得。而且還讓漢獻帝劉協發了一道赦免韓暹、張楊等人罪狀的圣旨。雖然史書上說這道圣旨是因為劉協感謝韓暹、張楊等人護衛之功,可這一招對曹操穩住白波軍將軍至關重要。不是白波軍這些人不需要處理解決,而是時候還沒有到。此時洛陽周圍,白波軍的勢力不小,張楊和南匈奴人的實力也不可小覷,穩住他們,讓他們別感到威脅、能夠接受自己,對曹操來說就是利好。
接下來曹操還是拿了幾個人來彰顯自己權威,只不過被殺的這幾個人,是幾個根本沒啥影響力的小人物,被殺的人包括尚書馮碩、議郎侯祈、侍中壺崇。可以推算這幾個肯定不是董承一黨,和韓暹他們白波軍關聯也不大,仗著韓暹等人的庇護一定做過一些不得人心的事,名聲一定不怎么好,劉協也一定不怎么喜歡。這幾個在史書上,別的地方沒怎么被提起的幾個人,成了曹操祭旗的刀下鬼。
圖4、董承
彰顯權威除了殺雞儆猴之外,還需要封賞,受封的人自然少不了董承,包括董承在內一共十三個人被賜侯爵,其中包括伏皇后的父親伏完。受封的人沒有一個是曹操的親信,多數是跟著漢獻帝一路過來的臣子,多半應該是董承的嫡系。曹操控制洛陽,最大的受益人除了曹操還有這位董承。換個角度看,是董承借助曹操勢力擠跑了韓暹。可是董承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迎來的這個對手,比韓暹要強大的多。
同時,曹操還下招褒獎了之前在漢獻帝東歸路上被李傕軍隊殺害的射聲校尉沮俊,追贈他為弘農太守。按理說沮俊早在漢獻帝渡黃河之前就被殺害,在安邑的時候,就該被封賞,可為啥一直到曹操進京之后,才追封呢?其中原委很難說的清楚,不過從曹操這一方看,做這件事有利無害,能夠告訴天下沮俊這樣的忠貞之士和我們是一路人,我們也像沮俊真心對大漢天下負責。通過這樣的追封,穩住一路跟隨漢獻帝而來的群臣的心,再合適不過。
圖5、董昭拜見曹操(《犯長安》)
可以上的這些手段,對此時的曹操來說,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今東漢朝堂上的諸多勢力,不能靠簡單的封賞就能擺平的。東漢朝堂上的大多數人,曹操這個外來戶,這個到最后才插足進來的主,心底里服的沒幾個。何況此時的洛陽周邊,不完全被曹操控制,這時候如果再有勢力強大的人插足進來,比如袁紹,曹操真不一定能擋得住。面對這樣的狀況,曹操該怎么辦呢?
就在曹操焦慮不安的時候,一直仰慕曹操,已經暗地里幫過曹操好幾次的董昭來了。曹操熱情迎接,并坐交談,聊到當前狀況的時候,曹操為難的問董昭:“我現在已經到京師來了,下一步該怎么辦呢?”
圖6、董昭與曹操(《犯長安》)
面對曹操這樣的提問,董昭這樣對曹操說:“將軍你興義兵以誅暴亂,如今入朝天子,輔翼王室,這樣的功勞堪比春秋五霸。可是洛陽周邊有諸多勢力,各位帶兵的將領也各有打算想法,未必能夠服從將軍您。如果你要留在京城輔佐陛下,在情理道義上也有諸多難題要面對,唯一的辦法就是移圣駕到許縣。當然遷都許縣一樣有利有弊。不利的一方面在于朝廷剛剛經歷波折回到舊都,天下人無論遠近都舉著脖子期望著能夠安定下來。如果再遷都,勢必讓天下人心生厭惡。可是行非常之事,必須有非常之功才可。利弊得失還是請將軍你考慮周全,選擇最優方案。”
圖7、楊奉把守著要塞
董昭的這一番話正好說道曹操的心坎上,如今自己身在洛陽的難處被一語道破,準備迎奉天子到洛陽的打算也被董昭看透,看來他一定有辦法。曹操于是接著問董昭道:“我確實是這樣計劃的,可是如今楊奉帶兵駐扎在梁縣(今河南臨汝),而且他麾下全是精兵,他會不會從中阻攔呢?”曹操對董昭還真是直白,沒有回答怎么選擇的問題,而是直接說出了把漢獻帝帶到許都最大的難題。確是和明白人說明白話,董昭既然都這么直白了,何況藏著掖著呢,說不定他有什么辦法,幫自己解除楊奉這個威脅呢?那董昭真有辦法嗎?
歷史深處和您一起重新打開三國!
公元193年,曹操殺一名士,引來二心腹反叛,把地盤送給了呂布
曹操作為東漢末年最牛的梟雄,其人生經歷也絕非一帆風順。他一輩子,曾經數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境地。比如宛城之敗,曹操遭遇張繡反叛,最后用長子曹昂和大將典韋的命給自己換了一條生路;還有在潼關之戰面對馬超時,也是靠著許褚全程用馬鞍相護,才撿了一條命。但是要說最兇險的,還是在兗州時,被呂布從背后捅的那一刀。這一刀,不但差點兒要了曹操的命,還險些一下滅掉了曹操的整個集團!而一切的起因,竟然是曹操殺了一個人,導致了兩個心腹的突然反叛!這兩個心腹,一個是張邈,一個是陳宮!
在曹操發展事業的歷程中,張邈是他的最大的“貴人”之一。曾經的曹操無處征兵,是張邈開了口子,讓他在自己的地盤上征兵。這就相當于,張邈把自己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讓給曹操使用。曹操事業的第一桶金,就是張邈幫他撈起來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張邈和曹操私人關系不錯,另一方面也是張邈這個人確實仗義疏財。
而陳宮,和曹操的關系也是一直非常好。在《三國演義》中,陳宮本來是和曹操一起逃亡的,后來因為曹操殺死了呂伯奢一家,陳宮覺得此人太過心狠,所以才離開曹操的。但是在正經的歷史上,陳宮是曹操在出任東郡太守時尋訪出來的人才。在曹操成為兗州牧和收服青州黃巾軍的過程中,陳宮出力不少。
曹操在主政兗州之后,對張邈和陳宮還是不錯的。曹操曾經和袁紹、袁術在張邈的地盤上征戰,張邈作為兗州治下的陳留太守,一直袖手旁觀。曹操不僅不怪罪他,還在自己外出征戰之時,將妻兒托付給張邈,體現出了非同一般的信任。而陳宮也在曹操外出時,被委以重任,擔任東郡留守。如果一切發展順利的話,二人應該可以跟著曹操共富貴。但是偏偏就是這兩人,后來迎呂布進兗州,抄了曹操的后路,險些讓一代梟雄死于非命!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其實也只能怪曹操自己。
陳留郡自古多名士,風雅孤傲之人層出不窮。其中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名叫邊讓。邊讓博學多才,酷愛寫文章,是天下聞名飽學之士,和北海太守孔融齊名!東漢漢靈帝時期,邊讓曾擔任過令史,后來還擔任過九江太守。而張邈和陳宮,也都是陳留郡附近的名士,和邊讓的關系也都不錯。
但是,邊讓有一個特別讓人討厭的毛病,就是眼高于頂,黨同伐異!他對于宦官以及宦官關系網里的人,都是非常反感的。這也難怪,邊讓曾經遭遇過黨錮之禍,他的堂叔邊芹,便是被宦官排擠,最后不得不歸隱陳留郡的。所以,邊讓對有宦官背景的人,嘴里是不留余地的。可是偏偏,曹操就是宦官家庭出來的人!因此,邊讓對這個兗州地區的總負責人,也是十分的瞧不上。他的嘴里和文章里,漸漸就透出了一股輕蔑之意。到了后來,他甚至公開羞辱曹操是宦官余黨!而且據筆者估計,可能連曹操的父親曹嵩都沒能逃過邊讓的口誅筆伐!
曹操的脾氣,是天下聞名的,他當然不會允許邊讓羞辱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于是,一場大規模的屠殺開始了,邊讓和與邊讓有關系的數百人,都掉了腦袋!邊讓討了口頭上的便宜,卻在面對鋼刀時毫無辦法。由此可見,他也不是一個文韜武略之人。
不過,曹操的這一通大殺大砍,最后惹惱了陳宮。陳宮也是兗州名士,和邊讓有過交流,彼此之間惺惺相惜。邊讓固然嘴上無德,但是罪不至死。就這么被曹操殺了,會讓陳功有一種兔死狐悲之感。更何況,曹操的大肆殺戮,也把幾個陳宮的朋友株連了進去,而他們很有可能根本就是無辜的!于是,陳宮明白了,自己和曹操終究不是一路人!
既然不是一路人,那就“道不同不相為謀”吧。真正的陳宮,可不像《三國演義》中那般心慈手軟,放著能殺曹操的機會不下手。他的選擇,是釜底抽薪,將兗州直接賣給其他勢力!他看中的,是武力強悍的呂布。正好此時的呂布缺乏根據地,一聽可以得到兗州,自然是不會不答應。但是,以陳宮個人的力量,這事兒辦不了,必須再拉一部分人下水。于是,陳宮找到了張邈。
張邈和曹操的表面關系不錯,但是在深層次里,兩個人卻有很深的矛盾。張邈的陳留郡,就在兗州治下。但是張邈憑著自己的功勞和關系,實際上就是陳留郡的土皇帝,多次對曹操的征召不理不睬。也正因為有他的庇佑,邊讓才會如此口不擇言。但是,張邈也很清楚曹操的為人,必然不可能讓局面長期保持當前狀態。自己和他,必然有一場關于陳留郡的爭斗。而張邈,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干不過曹操的。既然如此,那還不如主動出擊,一舉剪滅曹操,來個一勞永逸!
于是乎,張邈和陳宮一拍即合,趁著曹操出擊徐州的空檔,放呂布進入兗州。幾乎是轉眼之間,曹操的領地失去了十之八九,眼看著就要徹底落敗。此時,荀彧和夏侯惇站了出來,守住了僅有的幾座城池,為曹操爭取了時間。曹操回來后,又經過了一年多的爭奪,才算最終重新奪回了兗州。此后,陳宮跟隨呂布而去。至于張邈,則死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
如果回想曹操一生的幾次險境,不難發現,幾乎每一次險境,都是曹操因為自身的毛病引起來的。宛城戰敗是因為好色,赤壁之敗是因為操之過急,潼關之戰則是因為過于樂觀,貿然渡河。至于兗州這一場大戰,如果找一下深層次的原因,會發現是曹操討厭所謂“名士”的心理,以及自己“宦官出身”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也因為有這些缺點,讓曹操始終沒能成為一個“超級帝王”,一輩子只能是為兒孫做嫁衣。其實,放眼東漢末年和三國這一段時間,雖然人才輩出,但是始終沒有出現一個各方面都超群的超級人物。所以,天下才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如果曹操戰死華容道,三國局勢會怎么走?三國演義純屬惡搞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知名的故事。小說第五十回中說道:赤壁打敗后,曹操倉皇從華容道敗逃。諸葛亮派關羽在這里埋伏。關羽念在過去曹操的情分 ,不顧立下的軍令狀,放過了他。因此關二爺差點被諸葛亮斬于軍中。是劉備和魯肅求情才饒了關羽性命。
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故意驅趕曹操到劉備陣營,而諸葛亮故意讓關羽放水。其實這段是虛構出來的,純屬惡搞,只是為了突出關羽義薄云天的性格。
那么,諸葛亮和周瑜為什么要放了曹操?
一、諸葛亮放走曹操的原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放掉曹操有兩個原因:一是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于是派關云長把守華容道,留一個人情與關羽做;二是如果這時消滅了曹操,就會使得整個曹魏政權把劉備軍團列為頭號敵人,全力攻打劉備,那劉備等不到進軍西川就會被曹魏消滅,這樣東吳孫權就會取得最大的優勢。所以還不如放了曹操。
二、周瑜放走曹操的原因:
而周瑜的想法和諸葛亮一致:如果東吳殺了曹操,那么無論曹魏繼任者是曹丕還是曹植,都將視東吳為最大的仇敵,曹魏必將率領曹軍決一死戰,那劉備就成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所以,他選擇“驅狼逐虎”之計,禍水東流,嫁禍劉備。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周瑜放跑曹操的原因。在小說和影視劇看來,那自然是情節精彩紛呈。曹操在華容道還談笑風生,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云長。精彩,好看。
然而歷史真相,哪有那么簡單。
三國時期,根本就沒有關云長義釋曹操這回事
《三國志》對于曹操兵敗赤壁,是這樣記載的: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
曹操在赤壁大戰被擊敗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狼狽,反而是笑著用一把火燒掉所剩戰船,率軍經華容向江陵一路敗退。孫劉聯軍則水陸并進,尾隨曹軍,緊追不舍。
但在通過華容道的時候,確實在交通上出了大問題。
《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記載:華容道上一片泥濘,根本無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風,行走更加艱難。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墊路,大軍才得以通過,而羸兵被人馬踐踏,深陷泥中,死亡無數。
這曹操也不愧是梟雄。用傷病殘兵的性命填補道路,使騎兵通過,怎一個狠毒殘忍了得?他確實是一個英雄,但更是一個狠人。所以說,曹操被后世罵了兩千年,其實一點也不冤枉。
在曹軍全部通過華容道后,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謀士和將士們本已狼狽不堪,見曹操大笑,十分不解,問曹操為何發笑。曹操說道:“劉備的才智與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計謀總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馬至華容道放火,我等必全軍覆沒。”曹操話音剛落,接探馬報劉備追兵在后面開始順風點火。但曹操大軍已通過華容道,奔江陵而去。
所以,歷史事實就是:關羽加入了追趕戰敗的曹操的行列,但顯然沒有料事如神到在華容道截殺曹操,反而是劉備在設埋伏抓曹操。曹操費了很大周折,途中確實狼狽,但并沒有遇到生命危險。此后直到關羽被殺,曹操才再次見到了老朋友。
如果曹操被孫劉聯軍生擒或者殺掉
周瑜和諸葛亮想放跑曹操的想法是不會存在的,他們把不得抓到曹操。那他們就可以走兩步棋:“挾曹操以令諸侯”,或者直接誅殺曹操以亂北方。
一、挾曹操以令諸侯
漢獻帝劉協從登基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但他畢竟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誰掌握了他,誰就能以皇帝的名義向其他地方割據政權發號施令。
羅晉飾演的漢獻帝劉協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干了一輩子的事,也是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后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曹操用這個計謀,確實是自己能夠統一北方的一個重要原因。曹操迎接他后,就取得了莫大的好處。取得了征討天下的“正義性”,而且也到了天下士子的效忠,所以曹操越來越強大。比如他的“子房”荀彧,就是漢朝的忠臣。
漢朝忠臣荀彧
如果,曹操被孫劉聯軍抓住,那么劉備遙控指揮北方也不是不可能。到時候,曹魏未必會撐得下去,可能就是孫劉爭天下了。
二、誅殺曹操以亂北方
抓到曹操還有第二個用法,那就是直接殺掉。曹操統治的中原地區,實際上并非鐵板一塊。遼東公孫度家族與孫權屢送秋波,而西涼馬超和韓遂也時常虎視眈眈。
三國形勢圖
如果曹操去世,內部有兩股勢力反對他,以荀彧為首的漢臣和尊奉曹植的勢力,而外部則有公孫康、馬超、劉備和孫權。荀彧為了漢朝的一統有可能選擇和劉備合作,而曹植會因為父親之死會再次覬覦繼位的可能,至于公孫康、馬超、劉備和孫權必然要聯合起來一起消滅曹操的勢力。
那么最終三國將不會出現,而最強大的會是劉備集團和孫權,至于鹿死誰手,就需要好好琢磨下了。
寫在最后:
《三國演義》是米君最喜愛的文學名著,人物性格光彩照人,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這本書更成為商戰的經典教科書,甚至努爾哈赤等歷史人物都從中學到了兵法,可見三國的魅力。
然而,《三國演義》并不是歷史。演藝中的三國只是羅貫中先生眼中的三國,但和《三國志》相去甚遠。如果你要了解真相,那就要看看《三國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