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日是幾月幾日(國際殘疾人日:稅惠扶一把助殘就業創業)
殘疾日是幾月幾日文章列表:
- 1、國際殘疾人日:稅惠扶一把助殘就業創業
- 2、國際殘疾人日:微光聚星河 關愛的陽光溫暖著殘疾人
- 3、國際殘疾人日,全國首家非視覺、無障礙書店開門迎客
- 4、把辦好特殊教育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5、聾啞人會說方言嗎?他們的手也有口音?
國際殘疾人日:稅惠扶一把助殘就業創業
“現在我能靠勞動養活自己,感謝公司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拉了我一把。”12月2日,在豐都縣工業園區內的重慶金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患有腿部殘疾的黃先生正熟練地操作著自動化生產設備,已經在該公司工作9年的他對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滿意。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扶殘助殘力度,提升殘疾人群體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一系列幫扶殘疾人群體的稅費優惠政策和服務舉措,為眾多殘疾人穩崗就業和自主創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安置殘疾人就業,不僅體現了公司的社會擔當,也讓我們得到政策支持,為員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重慶金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范煒表示,作為一家安置殘疾人就業的福利企業,目前公司有殘疾人職工11名,占全體職工的2.1%。按政策規定,安置殘疾人就業比例達到1.5%,公司就不用繳納殘保金,今年公司因此享受了2021年度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免征42.5萬元。“我們計劃把這筆錢用來提升殘疾人職工的福利待遇,并招錄更多殘疾人員工。”范煒說。
據悉,除了普惠性稅費優惠政策,國家還實施包括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增值稅即征即退、殘疾人工資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減免在內的一系列專門的助殘扶殘稅費優惠政策。重慶稅務部門通過與民政、殘聯等部門建立的助殘信息溝通聯絡機制,組織人員開展面對面政策宣傳、點對點培訓輔導,讓企業更快更好享受到稅費優惠政策紅利,激勵更多的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招錄殘疾人就業。數據顯示,今年1—10月,重慶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625億元。
在銅梁區,通過該區稅務局與區殘聯牽線搭橋,睿拓汽車有限公司今年又新安置了9名殘疾人就業,目前有殘疾人員工68人,占比達到28.33%。
小尹是今年3月加入睿拓汽車有限公司的新員工,由于手部有殘疾,此前她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也沒有固定收入。“我在公司廠里負責成品檢驗,離家近,每天按時上下班,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能自食其力真好。”談起現在的生活,小尹笑著說。
“稅務人員上門宣傳輔導,幫助我們及時享受各項稅費優惠政策,現在我們實現了社會責任和公司發展的雙贏。”睿拓汽車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娟介紹,公司今年因享受安置殘疾人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收到退稅款380余萬元。同時,還能按支付給殘疾人工資的100%加計扣除應納稅所得額,“預計今年能減免企業所得稅約54萬元,全年經濟效益將比去年增加10%左右。”陳娟說。
除了政策幫扶,重慶稅務部門還積極優化稅費服務,為殘疾人相關的市場主體和群眾開通辦稅繳費“綠色通道”,提供預約上門、容缺辦理等便民服務舉措,讓其辦稅繳費更便捷。
11月29日,酉陽縣彭老四蔬菜水果店老板彭志江需要代開銷售蔬菜的免稅發票,但是因為不熟悉電腦操作,加上右腿殘疾不便出門,便電話找到了稅務定點聯系人鄧陽。半個小時后,鄧陽上門輔導其完成了線上發票代開業務,并聯系辦稅服務廳工作人員完成后臺審核,并將發票打印好后送上門。“太感謝了,你們總是這么周到。”拿到發票,彭志江說。
據悉,今年酉陽縣稅務局與該縣約40戶殘疾人相關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機制,安排專人定期溝通聯絡,了解涉稅需求,目前已解決其辦稅繳費難題30多個。
“幫助殘疾人群體就業樂業,積極融入社會是扶殘助殘的重要舉措。”重慶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稅務部門將不斷完善幫扶機制,落實落細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協助解決殘疾人創業就業過程中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高其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余霞)
國際殘疾人日:微光聚星河 關愛的陽光溫暖著殘疾人
(速新聞記者 裴凌曼 見習記者 朱婉菁 顏靖堯)12月3日,是第31個“國際殘疾人日”。殘疾人是需要特殊關愛的群體,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總數超8500萬,普通人輕松能做到的事于他們而言,可能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因此,關心關愛殘疾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網格 助殘”讓殘疾人足不出戶享受暖心服務
秉承“快捷、高效、精準”服務殘疾人的理念,宿城區創新實施了“網格化”服務模式,用“小網格”托起殘疾人“大幸福”。
12月2日,記者來到宿城區古城街道楚苑社區博愛家園紅十字“愛心洗衣坊”,“春芽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張敏正準備把曬干后的衣服送到居民家中。
“太感謝你們了,又給我們送衣服來了,我們年齡大了,腿腳也不方便,真是麻煩你們了。”志愿者來到居民沈先生家,沈先生連聲道謝。
沈先生說,自己的愛人因腿部殘疾,行動不便,生活起居由他負責打理,社區主動上門收集衣服并提供清洗服務,為他減輕了負擔。
“冬天,一些特殊群體行動不便,換洗厚衣服、被褥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難事。”楚苑社區黨委副書記吳重熙介紹,為解決殘疾人行動不便、冬季洗衣困難這一難題,楚苑社區建成博愛家園紅十字“愛心洗衣坊”,由小區網格員組成“春芽志愿服務隊”,每周六、周日上門為殘疾人收集衣物、免費清洗,洗完晾干后再由志愿者送上門。
據了解,楚苑社區博愛家園紅十字“愛心洗衣坊”于2021年底投入使用,這是宿城區首個“愛心洗衣坊”,專為社區高齡、孤寡、殘疾老人等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洗衣服務。現在“愛心洗衣坊”共有3臺洗衣機、1臺烘干機,由專人負責定期維護洗衣設備,保障正常運轉,有效解決了社區特殊群體洗衣、晾曬問題。
連日來,由宿城區雙莊街道白堡社區銀河花園小區網格員組成的暖巢愛心志愿服務隊, 贏得了廣大殘疾人的好評。
“小區志愿者經常來看我,有時陪我聊聊天,有時攙扶我到樓下逛一逛,很感謝他們。”家住銀河花園小區的張先生長期獨自居住,他雙目失明,行動不便,說起小區里的暖巢愛心志愿服務隊,他豎起大拇指。
“志愿者會定期主動上門服務,幫助殘疾人、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做清潔、修剪指甲、整理被褥等,小區還會開展義診、獨居老人集體生日會等活動。”銀河花園小區黨支部書記張勇介紹。
而這樣的情形也經常在宿城區蘇苑花園小區上演。
“我們小區在2018年成立蘇苑花園志愿服務隊,由小區黨員、居民以及網格員組成,目前志愿者約80人。”蘇苑花園小區黨支部書記陸靜介紹,志愿者們以弱勢群體為幫扶對象,常態化開展關愛殘疾人志愿服務,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多種定向結對形式,為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志愿服務。
近年來,宿城區雙莊街道以小區黨支部為陣地,推出豐富多彩的“紅色服務‘365’套餐”,為居民定制特色服務。針對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等服務,用心、用情將暖心服務送到他們的身邊,殘疾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各種貼心服務。
“愛心 暖心”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一份餐,一片情,溫暖一個社區。每個月的20日,宿城區幸福街道礦山社區的工作人員都會組織志愿者買菜、做飯,為轄區內行動不便的老人做上一頓熱騰騰的暖心飯。目前,“愛心午餐”這一活動在該社區常態化開展,得到了轄區居民的認可和點贊。
聊起每個月的“愛心午餐”,今年72歲的趙先生說,自己是一名殘疾人,可口的飯菜送到家里,每次他都吃得很開心,感受到了來自社區的溫暖關懷。
礦山社區的“愛心午餐”活動采取送餐、聚餐、發放免費餐券等3種不同形式來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提供送餐服務,同時與轄區內餐館共建“愛心餐廳”,邀請獨居老人前來聚餐,共吃一桌暖心飯,一起聊聊天。
“除了有‘愛心午餐’活動,我們社區的網格員還為獨居老人開展結對幫扶活動,時時關注他們,生活上遇到困難及時解決,讓老人們切實感受來自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愛。”礦山社區工作人員楊偉娟介紹,轄區內共有殘疾人160名,社區不斷轉變服務理念,創新工作方法,積極探索建立“殘疾人服務網格化管理”新模式,打造“保姆式”精準服務。目前,社區建有殘疾人手工編織班和殘疾人志愿者服務隊。
居民夏永蘭和老伴都是殘疾人,平時行動非常不方便,有時候買菜都要靠鄰居幫忙。“社區志愿者送來熱乎乎的午餐,都是免費的,暖胃更暖心,非常感謝社區對我們的關心。”夏永蘭激動地說。
“因為‘愛心午餐’服務的對象不少是老年人和殘疾人,所以飲食上工作人員不敢馬虎,為此,社區還咨詢了專業的營養師,根據不同服務對象的身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菜單。”楊偉娟表示,礦山社區一直以來堅持為社區殘疾人送溫暖,每月提供一次“愛心午餐”,一次免費理發,并定期提供免費體檢,用實際行動關愛著殘疾人。
在宿豫區豫新街道江山社區,黨建助殘工作站的黨員志愿者經常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提供打掃衛生、做飯等服務。黨建助殘工作站不斷優化“崗位推薦+志愿服務+政策宣傳 康復指導 點亮希望”等服務,持續增強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前不久,宿豫區豫新街道的殘疾人李小艷從殘疾人專職委員張誠手中接過了愛心聯系卡。卡片上印有宿豫區殘聯、各鄉鎮(街道)殘疾人專職委員、各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的工作聯系電話,方便殘疾人與殘疾人專職委員聯系,解決困難和問題,了解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殘政策,切實解決好殘疾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更好地服務殘疾人,真正實現殘疾人辦事無障礙。愛心聯系卡建起了溝通交流的“連心橋”,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得到了殘疾人及其親屬的稱贊。
此外,宿豫區助殘志愿者協會常年開展“寒潮送溫暖活動”,為殘疾人送去羽絨服。宿豫區殘聯和宿豫區助殘志愿者協會一起常態化開展就業培訓,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幫助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鼓勵他們勇于追求夢想。
在宿遷,社會各界用不同方式關心關愛殘疾人,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多樣性、多層次的服務需求,以微光匯聚星河,照亮特殊群體前行的道路,讓關愛的陽光溫暖每一位殘疾人。
國際殘疾人日,全國首家非視覺、無障礙書店開門迎客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全國首家非視覺、無障礙書店開門迎客。
上海市殘聯介紹,這家以“新華書店·逆光226”非視覺文化書店命名的書店,經營面積僅37平方米,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小的新華書店,也是滬上首家殘疾人友好書店,引導人們通過視覺以外的感官來“看”世界。
書店外觀。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殘聯 圖
書店開設在南昌路226號,融合了光影可聆聽、可知味、可觸摸、可傳承等設計元素。該書店與普通書店最大的不同,在于無障礙和非視覺。南昌路沿街通往書店的過道增設了盲道,店內也鋪設有盲道,方便視障者全程行走無障礙。
書店選書緊扣主題,從觸摸書到香香書(嗅覺書),包含眾多中外殘疾人作家作品和文學勵志書籍。
無障礙閱讀展示
店內還設有專門的無障礙閱覽區,放置了供弱視者閱讀書籍的瀏覽器,書籍對著瀏覽器后字號被高清晰度放大,方便低視力讀者閱讀。
“如果想帶一幅盲人可以‘閱讀’的圖片回家欣賞,店里配置的無障礙盲文打印機可以幫助您實現愿望。”書店工作人員手指輕輕按動“打印”,一幅有著凹凸觸感的花鳥山水畫便打印完成了。
書店內部
書店陳列的產品與大眾書店的不同,主要體現在非視覺上,其中包括無障礙電影、特色制作甜品課程等。名譽店長韓穎曾是一名教師,后不幸因病雙目失明。失明之后,她投身公益,創立“上海光影之聲無障礙影視文化發展中心”,制作無障礙電影300余部,獲得了“全國自強模范”“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她制作的300余部無障礙電影就展陳在書店里。
盲文書籍
西點研發師俞游波是一名聽障人士,來自上海市殘疾人職業技術能手俱樂部,有著多年五星級酒店西點師從業經驗,這次他作為書店里特色課程導師,教大家制作甜品。
另外,書店還精選300多個不同品種的盲文書、氣味圖書、可觸摸圖書及大批殘疾人作家和盲人作家的優秀圖書,滿足廣大殘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把辦好特殊教育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光明論壇】
作者:王善峰(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導中心教研員)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和關愛行動,促進人們對殘疾問題的理解,動員人們支持維護殘疾人的尊嚴、權利和幸福。特殊教育,作為促進殘疾人實現最大限度發展、增強殘疾人家庭福祉的重要因素,受到格外關注。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特殊教育。黨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黨的十九大提出“辦好特殊教育”、黨的二十大提出“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特殊教育在國家事業發展中的戰略部署位置更加凸顯。國家組織修訂了“殘疾人教育條例”,連續實施了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21年頒布《“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先后出臺義務教育階段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標指南》等多項國家標準規范,持續加強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推動特殊教育得到跨越式快速發展,特殊教育發生格局性變化。
十年來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每年招生人數從6.57萬人增加至14.91萬人,增加126.94%;在校學生從37.88萬人增加至91.98萬人,增加142.82%;融合教育也得到了全面推進,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也從2012年的72%提升到現在95%以上,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條件和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特殊教育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專門部署,其中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等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特殊教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新要求。
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特殊教育供給。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盡管近年來快速發展,但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仍是教育領域的薄弱環節,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短板。相較于我國人口規模和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不斷增長的比例,我國當前特殊教育整體供給還需加強,應隨盡隨、應融盡融落實還面臨較大挑戰,非義務教育段入學比例還需進一步擴大,整體教育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在建設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特殊教育亟須被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政府主導和特教特辦,推動特殊教育迎頭趕上,確保到2025年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初步建立,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為實現教育強國作出貢獻。
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特殊教育受益面。特殊教育關涉全國8500多萬殘疾人及其家庭的福祉,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破解因殘致貧、因殘致困問題,鞏固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成果以及推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并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是托底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弱有所扶重要之舉,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舉措,是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體現,需要在各項事業發展中重視和關注殘疾人教育事業,需要進一步發展好學前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職業教育等階段或領域的特殊教育,建成面向終身教育的高質量特殊教育體系,增強特殊教育公益屬性,造福殘疾人及其家庭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需要進一步立足長遠。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國8500多萬殘疾人,也“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號角已吹響,奮斗正當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讓我們深刻領會黨和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關心重視以及加快發展特殊教育的決心,以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為新方向新使命,在更高層面、更大格局、更長遠發展上堅定落實黨和國家特殊教育戰略部署,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源: 《光明日報》
聾啞人會說方言嗎?他們的手也有口音?
12 月 3 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說“殘疾是人類狀況的一部分。”或許你還記得 CCTV 2018 年度法治人物唐帥的故事。唐帥是全國唯一手語律師,因為精通手語和法律,唐帥不僅代理許多聾啞人的法律事務,還開辦手語普法活動,拍攝手語普法視頻。也是在關于他的報道里,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手語也有方言。
CCTV 2018 年度法治人物唐帥,圖片來源:央視網
唐帥在報道中說到:“從適用范圍來講,普通話手語的適用范圍比較狹窄,比如說新聞翻譯、學校教學,或者是大會翻譯所用;而平常聾啞人在日常的生活當中,90% 以上使用的都是方言手語。”想依靠使用普通話手語的手語翻譯,來與使用方言手語的聾啞人交流,就會特別困難。手語竟然不是聾啞學校老師統一教的嗎?在國際殘疾人日,科普中國邀請大家一起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手語的歷史。聾人即便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也會使用簡單的手勢和人交流,但是,這種手語一般缺乏復雜的詞匯,表達能力有限。四百多年前,歐洲出現了第一批聾啞人教育家,他們自己是健聽者(聽力健全),在開辦聾啞學校時,意識到可以編定一套手語,幫助聾啞人交流和學習文化知識。于是,人們開始編定最初的手語。這些手語有的來自聾啞人平時慣用的手勢,有的來自教育家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因為編定方法不同,文化背景各異,就形成了不同的手語體系。就拿咱們中國為例吧。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來華開辦了最早一批聾啞學校,基于他們已有的手語教學經驗,建立了早期的手語教學。新中國成立后,教育工作者做了許多手語工作,在五十年代出版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從 1979 年到 1987 年,又把《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修訂為《聾啞人通用手語圖》,到 1987 年更名為《中國手語》。1990 年,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就業部、中國聾人協會編寫的《中國手語》,成為了中國手語的標準工具書出版。2018 年 5 月,《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作為語言文字規范發布,自 2018 年 7 月 1 日起實施。這些標準工具書和教材,成為了今天中國聾啞學校手語教學的基礎。
《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中的一頁。作者供圖
如此說來,全國的聾啞學校應該都學習的是同一套手語啊,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手語就像口語一樣,也有自己的方言,每一個地方的聾啞人群體都有自己特定的詞匯。有些方言詞匯來自不同的手語傳統,例如,有些地方手語保留了當年傳教士設計手語的痕跡,用胳膊夾圣經的姿勢表示禮拜,配合數字表示禮拜幾;還有些手語詞匯有時代特色,例如表達日本時,有個動作表示衛生胡(僅留唇上鼻下胡須的造型)。還有許多詞匯和表達法是一個地區聾人群體在交流中約定俗成的,有著很強的地域特點。而且,手語雖然聽起來好像是手的語言,但實際上不光有手部動作,還要配合一定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很多詞匯都用微妙的動作來表達。這種聾啞人群體中使用的手語往往和標準手語有著很大區別,人們把這種手語統稱為自然手語;那種健聽者制定的標準手語,也可以叫做文法手語。唐帥律師在報道中用普通話和閩南語來打比方,說明標準手語和自然手語之間巨大的區別。很多健聽者學習的手語都是標準手語(文法手語),和聾啞人群體交流的時候就會遇到困難。筆者在讀研究生時接觸過北京市聾啞學校的老師。健聽者老師就指出,有些聾人老師的手語里夾雜了“不標準”的手語。反過來,很多聾啞人可以流利地使用自然手語,卻不一定熟悉標準手語。在網上,有聾啞人就表示,他們其實看不大懂新聞節目中的標準手語。今天,聾啞人得以利用視頻分享手語信息,在交流中也發現,不同地方的手語差異非常巨大。那是不是說,各地的手語方言是一些支離破碎、“糟糕”的手語呢?過去,有些聾啞人教育者確實這么認為,他們致力于普及標準手語,尤其是那些和制定時參考了通用語的手語。但是,語言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了一個健聽者不了解的手語世界。首先,一個地區的手語和當地流行的通用口語并沒有對應的關系。比如在中國臺灣省,大家平時說的是漢語,但是因為歷史原因,聾人的手語卻有不同的方言體系,有的地區方言受到日本手語的影響,有的地區則依據中國手語。全世界共有一百四十多種標準手語,它們的使用區域和所在地的通用語不一定有關,例如在說西班牙語的南美國家,聾人使用的語言卻因國別不同,有的基于美國手語,有的基于法國手語。而且,手語并不是簡化的口語,而是一門完善的語言。手語并不是根據口語編定的人造語言,而是有著一整套語法、詞匯系統,和口語的復雜程度不相上下。手勢、表情的配合,不同動作的時間次序,都可以表達特定的含義。關于這個問題,語言學家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就是尼加拉瓜手語。尼加拉瓜引入手語教育很晚,直到 1977 年,才建立了最初的聾啞學校。一開始,這里的老師注重教孩子唇讀,就是看健聽者說話時根據嘴唇動作理解含義,還有用手指比劃字母的交流方式。這些教學方法效率低下,孩子不能掌握。但是,因為有幾百個聾啞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學習了簡單的美國手語,結合自己的家庭手語,很快,他們就開始形成一套通用的手語,這套手語在幾代學生中傳遞,越發復雜,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手語。
正在使用尼加拉瓜手語的兒童。圖片來源: Signwriting.org
他們的老師呢,不但沒有參與編定這套手語,甚至一開始都沒意識到學生打的是手語。他們還以為學生是連比帶劃在交流,卻看不懂他們到底在干嘛。到了 1986 年,當地老師向語言學家求助。專業的語言學家經過深入調查,才發現聾啞學生已經發展出了一套尼加拉瓜手語。這套手語還通過大一點的學生傳遞給了剛來的學生。教育工作者因勢利導,編寫了這套手語的教材,還出版了對應的西班牙語的詞典。可見,人類的大腦有學習語言的本能,只要環境適合,哪怕沒有口語輸入,聾啞人群體也能自發形成語言和方言。這項研究,對于我們理解人類的語言和大腦,都有重要意義。當然,這并不是說聾啞人群體就不該學習標準手語。實際上,過去編定手語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是健聽者,標準手語也通常依據口語語法,很多動作都參考了通用語的語音。聾啞人學習這種手語經常感到吃力。隨著人們對于手語的理解不斷加深,編定的標準手語也更科學。今天的中國手語,就剔除了大量基于漢語語音的詞匯,編定時也更多參考聾啞人的意見,更方便聾啞人學習。不僅如此,人們還意識到,聾啞人也有自己的文化。各地的聾啞學校和聾啞人社區讓聾啞人相聚相識,形成了自己的認同與文化。教育家、美國手語翻譯安娜·朗德斯認為,“一個人屬不屬于手語聾人社區,不是由聽覺受損程度決定的,而是由認同和相應的行動決定的”。在《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第四段的第 30 條也規定:“殘疾人有權在和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認可并支持他們具體的文化和語言身份,包括手語和聾人文化”。使用手語的聾啞人每天都需要和健聽者交往,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提升每一個人的生活水平,我們需要更科學、更符合聾啞人習慣的標準手語,還需要你我每一個人學習一點關于手語的新知,對手語和聾人文化有更多尊重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