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qq2011免費(十年,互聯網干掉免費)
騰訊qq2011免費文章列表:
- 1、十年,互聯網干掉免費
- 2、中國版Instagram,能帶微博突破困境嗎?
- 3、騰訊微博推出備份功能,9 月 28 日停止服務和運營
- 4、架構調整8個月 騰訊To B落地突圍
- 5、網易云祝福酷狗狗年快樂,大文娛之戰下的音樂棋子
十年,互聯網干掉免費
編輯導語:不知從何時開始,付費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聽歌、看視頻、看小說……用戶若想看得更多、聽得更多,付費則是必然選擇。而互聯網邁入了付費階段的同時,“共享”也成為難得的一種狀態。那么,互聯網是怎么走到當下這一狀態的?
01
2011年的3·15,發生了一場有話題性的維權。賈平凹、韓寒、慕容雪村等50位著名作家和出版人,聯名聲討百度,稱百度文庫產品,免費提供未經授權的內容。作家們力陳“百度文庫”對中國原創文學的傷害:“如果所有的書都可以免費閱讀,那么長久下去,必將無書可讀。”
一天之后,中國音像協會唱片工作委員會通過搜狐音樂也發布了一篇致百度的公開信,強烈抗議了百度在音樂領域的侵權行為。至此,文學界與音樂界為維護各自版權利益達成了共識。
事情發生后,百度初期是沉默的,網絡上的言論倒是很熱鬧。在天涯論壇和微博,各種聲音冒出來,有說作家聲討是為了錢。有說中國的盜版問題,不應該怪罪百度,讓它為整個互聯網買單。有說舉證困難,誰來舉證上傳侵權作品的“用戶”,是作家、百度、還是司法機關?好像大家都覺得侵權,但也確實享受免費。
作家韓寒在博客上發表《為了食油,聲討百度》 ,稱百度是家大商場,經營模式就是里面的商品是免費的,于是成了中國最大的商場,因為人流多,所以在墻上糊廣告賺錢。這個模式沒有任何的問題,但我希望這家商場記住,你向廠家進貨還是要花錢的。
當時還愿意承擔意見領袖責任的韓寒,找到了進攻論點——作家免費,百度賺錢,網絡上聲討百度侵權的聲音日趨高漲。
網絡發酵十余天后,百度回應“將會展開談判”。高曉松和出版人沈浩波等幾位代表,作為音樂人和作家群體的訴求代表,同百度談判,提出四點訴求,承認侵權、公開道歉、賠償1億元損失(沈浩波說沒談過賠償)、建立保護著作人的“先審核,后發布”運營模式等等。百度方面呢,就真是來談判,沒有回應維權群體的利益訴求,也沒有道歉。
韓寒又一次在博客上發文《給李彥宏先生的一封信 》,提到“百度宣稱,互聯網的精神就是免費和共享,對于這點,我很不這么覺得。如果互聯網的精神是免費,那為什么在百度上登廣告搞搜索排名就要花錢?那為什么咱們大家都共享了,而李彥宏卻變成了中國首富,為何你的財富以及百度的資產不和網民們共享呢?”
韓寒對百度展開的輿論攻勢,借助網絡火速傳播,但是李彥宏一直沒有正面回應過。3月末的IT領袖峰會上,會場主持人吳鷹,毫不意外的將場外觀眾最關心的百度文庫問題,拋向了李彥宏。李彥宏沒有含糊其辭,回答“我的態度很明確,管得好就管,管不好就干脆關掉!”
百度文庫沒有關閉,但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也逐漸沒有什么聲音。韓寒攻擊百度所說的互聯網的精神是免費和共享,最終也沒有定論。
02 2011年,互聯網向付費階段邁進。
這一年的秋季,百度繼續押注長視頻領域,投資的愛奇藝(當時叫奇藝)在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快要燒完后,火速進行了第二輪融資,百度追加投資2300萬美元。并表示,“我們過去投入還不夠多。”
用這筆錢,愛奇藝以5000萬元的版權價格,購買了湖南衛視《太平公主秘史》的網絡獨播權。影視版權燒錢戰開始了,年初,樂視網拿下《甄嬛傳》的獨家網絡版權時,價格是2000萬元,對外宣傳已經聲稱是“天價”。
跟一年前新版《紅樓夢》,20萬一集的網絡獨播權相比,《甄嬛傳》價格屬實高出來不少。但是短短幾個月,愛奇藝將影視作品的網絡獨播權,翻了一倍還多。中國版權在通貨膨脹這一塊兒,走在了時代的領先位置。
對于用戶付費意識的培養,長視頻平臺起到了極強的推動作用,開通會員提前解鎖下周劇情,購買超前點映服務,用戶還能多看幾集。用戶開通付費會員不像是為了優質內容付費,更像是為了觀看的時間差付費。
所以,長視頻網站發展十余年,推出的好口碑以及吸引用戶多次觀看的好劇,不算豐富,反倒總是因為流量明星的演技災難,古裝丑男,粉絲打榜等問題,反復在社交平臺上引發爭論。
而那些沒花費多少版權費的作品,在社交網絡上有很強的傳播力。
《回家的誘惑》十年后依舊有討論度,男主洪世賢之前被罵渣男,現在是廣為流傳的表情包以及梗王,比如你好騷啊的表情包,以及“你怎么穿著品如的衣服”的梗。洪世賢的人設也從渣男,晉升為明明白白洪世賢,渣,而自知。
火了十年的《甄嬛傳》,觀眾的欣賞角度也變了。首輪上星之際,關于《甄嬛傳》的解讀是職場晉升,以及員工管理。曾有人給喜歡“爭斗”的董明珠推薦了《甄嬛傳》,說對于管理企業來說是很好的教材,結果她看了其中一集就不看了,覺得太可怕了。“如果通過勾心斗角來支撐自己的成功,就完全沒有誠信可言了。”
如今《甄嬛傳》留下來的傳播點跟職場沒什么關系,跟管理更不搭邊,年輕人不喜歡那些,他們喜歡“簡單的快樂”。比如,皇上被叫做大橘或者是四大爺,人設是“被綠”,從未出場的孫答應,留下了“赤色鴛鴦肚兜”和“侍衛狂徒”,憨憨的齊妃,因為腦子不太靈光,被叫做齊二哈,總是喜歡說“三阿哥又有長高了”,謹慎的敬妃,被叫做“磚妃”,而小允子,那一定是有些功夫在身上的。
影視作品本身沒有變,但是經過二次剪輯,混進不同代際之間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舊作,也有了新的傳播角度。
互聯網促成這些變化,也令免費的好內容越來越少了。
十年前,有一項網絡調查數據,年均收入超3萬元的打工人,在互聯網上的花費是1000元,都不夠北上廣深地區一個月的房租。而且,網絡支出主要用在線上購物,說穿了,1000元支出還是用來買實體物品,只不過是通過網絡購買。
購買網絡虛擬服務,還是件稀少且顯擺的事情。即便是增值服務的王者——騰訊,賣賣歡樂豆、Q鉆會員,一年收入也就285億元。哪像現在,日均收入5億元。
圖:騰訊2011-2020年網絡游戲收入及總收入
如今,付費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的日常業務,視頻網站收會員費、電商平臺收會員費,外賣平臺收會員費,有媒體統計,大約有33個APP推出付費會員業務,用戶如果都開通,一年僅是會員費支出,就得花5000塊錢。
即便這樣也不見得有商業模式上的突破。之前用戶交給歌華有錢的機頂盒費用,現在交給了長視頻平臺了,而且交的更多了,因為平臺變多了,獨家版權變多了,需要開通的付費會員相應的就變多了。可即便如此,長視頻平臺依舊長期入不敷出,2020年,愛奇藝坐擁一個億的付費會員,一年還是要虧掉70億元。
人們曾經天真的以為互聯網是免費的,沒想到最后付費都救不了某些平臺。
03
中國互聯網企業將“免費”業務,做的相對徹底的要數奇虎360。針對個人用戶,業務免費。原因可能是360不想,也有可能是360做不到。
傾向后面的原因多一些,畢竟360是有過“賊心”的。去年,360瀏覽器嘗試推出VIP會員服務,基礎費用為9.9元/月,首充1.9元/月,12個月總價99.9元,平均8.3元/月。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款付費瀏覽器。
業務推出后一時間引發了議論,只隔了一天,360官方就出來表態,稱對個人用戶永久免費。付費會員業務也從測試頁面上消失不見了,堪稱史上最短命增值服務。
360推出付費業務也不是首次,2016年,號稱永久免費不限速的360云盤宣布關閉個人云盤業務,轉型企業云服務。并對之前的付費用戶進行退款。
“免費”堪稱360早期的商業模式護身符。明明是維護網絡安全的應用軟件,卻不收C端用戶的服務費,而是收取B端廣告主的廣告費。走互聯網平臺的流量變現模式。
2011年3月30日,一向只穿便裝的周鴻祎,破例穿起了西服。那是奇虎360登陸美國紐交所的日子。
周鴻祎笑意盈盈的站在懸掛著360公司LOGO和五星紅旗的紐交所大樓前,跟團隊合影。
幾個月前跟騰訊的一場論戰,讓360受到了外界的極大關注。周鴻祎“外逃”,躲在香港四季酒店里面,寫的聲討騰訊的檄文《與其茍且活著,不如奮起抗爭》里說,“一家企業處于壟斷地位的時候,用戶利益肯定是要讓位于商業利益的”。
周鴻祎將壟斷的帽子,戴在了騰訊的頭上。刺痛了對方的神經,也掀起了輿論對騰訊的聲討《狗日的騰訊》從一篇文章,一時間成為形容騰訊的修飾詞。而且,“檄文”又一次引發外界對“壟斷”的關注。創業企業最常抱怨,BAT是中國互聯網的三座大山,新興企業沒有創新的機會。
3Q大戰造成騰訊股價大跌,丟掉了國內互聯網企業市值第一的頭銜,這是五年來,這一頭銜的首次易主,桂冠被戴到了百度身上,李彥宏成為了中國首富。
這場輿論戰,也給了360機會。直接將成立五年的360送上了上市的花路,香港路演的第一天,360實現了3倍多的超額認購,路演結束時,獲得超50倍的認購。
海外投資者,一邊喊著看不懂360的商業模式,摸不準它是一家線上軟件企業,還是互聯網平臺企業。一邊又垂涎它4億用戶,3億月活的數據,推算著它成為中國第3大互聯網公司的潛質。
最終資本相信了360,相信了周鴻祎講述的免費業務對網絡安全市場的影響。360獲得了360倍市盈率的開盤價,具有吉祥彩頭的市盈率。
360一套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商業模式,帶給投資者豐厚回報。鼎輝投資合伙人王功權在微博跟潘石屹說,2006年投資了500萬美元,按360上市第一天的報價,這筆投資賺回了2億美元。紅杉資本兩輪投資奇虎360,共計700萬美元,按照上市首日股價,凈賺約5億美元,五年獲得約72倍的回報。
免費的生意,并不代表,沒有人據此獲利。
而360系列產品也因為要追求“免費”,犧牲了某些產品體驗。360安全瀏覽器因為15分鐘內彈窗多達9次,被央視點名批評。
今年7月的互聯網安全大會上,周鴻祎對多家媒體說,“廣告模式不是商業模式的最終選擇,因此 360 也在轉型。”下一步的動作是360從之前的做免費的安全軟件到也在跟黨政軍企提供收費的安全服務以及安全數據定位服務。是收費的B端業務。
當然,周鴻祎也要為360過去的變現行為進行找補,說“原來我做免費安全大家都挺爽。安全確實不掙錢,所以我靠廣告掙錢”。
360的免費殺毒應用模式,曾經帶給投資人新鮮感。2011年,高原資本中國創辦人涂鴻川寫到,360十年才會見到一家,它不像其他公司山寨美國,它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史上沒有,在其他地方也沒有,這是中國創造的模式。
中國的資本市場對所謂的“中國獨創的商業模式”謎之喜愛,一直存在。但往往這樣的商業模式,活的并不順遂。2015年奇虎360宣布私有化,從美股退市,周鴻祎的說法是因為安全問題,他說,3年前就不斷有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找他談話,希望360能夠回歸中國。
幾年前被投資人吹捧的中國獨創商業模式是共享單車,倒下的ofo,證實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無法成為獨立的平臺。而距離ofo退完所有押金需要4548天,超過12年,這還是預計它能退押金的情況下。
而最近被稱為中國獨創商業模式的是社區團購。在去年年末火爆的融資行情之后,今年沒有太多聲響。日前,十薈團宣布關停湖南所有網格倉,在年底前關閉在長沙的業務。興盛優選有好消息,宣布要完成8億美金的融資,但這是來自投資方的支持,對于市場的成長情況,仍舊沒有太多的信息。
04
2011年,李開復在《微博改變一切》發布會說,今年春節的任務就是,要勸你五個親友開通微博。這句話其實是意義深長的。盡快讓更多的人使用,可以鞏固這個平臺,讓它更有生命力。一個接近實名的微博,有著個人名譽背書的轉發機制,可以聚集群眾的智慧,讓更多人看到那些值得關注,需要關注的信息。
這大概是網紅初始的階段的需要:有個人名譽背書的能力。而名人顯然具有這樣的能力,拉新名人,成為各家爭奪微博產品流量的招式。
新浪管理層對微博寄予著畢其功于一役的決心,從微博部門到門戶網站,長達兩年時間里,上上下下都要為微博拉人,每周開會,陳彤都會問各個頻道:你拉了多少個名人,頂級名人有幾個?那個誰誰怎么去騰訊微博開了,沒在新浪開?前三名拿錢走,后三名直接罰錢。
騰訊不甘落后,馬化騰親自上陣,在自家微博上分享內容,多是關于天文和企業戰略。馬化騰在微博上曬出過玩《節奏大師》的游戲分,在壹基金公募的現場照片,分享喜歡天文的日常:“當年沉迷天文時周邊也是沒人懂,不像現在有網絡。那時只有天文愛好者雜志。老人星過去深圳能看到,現在樓太高了”。
還在微博上幫助一位同學“寫作業”,一位用戶給馬化騰留言說在寫老師布置的作業,想要問下騰訊微博的用戶數,馬化騰在回復里說到微博的增長速度很快。
馬化騰的分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個叫張一鳴的年輕人。據說張一鳴在決定創業之前,看完了馬化騰的所有微博。
搜狐同樣依靠張朝陽這張名牌,而張朝陽蹭了大S和汪小菲的婚禮。在三亞海棠灣的婚禮現場,張朝陽興致大發,連拍了幾張大婚現場照片,然后了微博上,替搜狐微博搶到了首發。汪小菲和大S的婚禮現場圖片,流傳到全國。
新浪微博雖然進行了婚禮全程直播,但第一波流量熱度,被搜狐奪去了。臺媒感受到了大S和汪小菲婚禮在社交平臺上的傳播熱度,打出《汪小菲大S大婚 獨厚搜狐網 》的標題。自此,張蘭母子與張朝陽交惡。
網易同樣有自己的微博產品,不過丁磊卻另辟蹊徑,沒有開通自家的微博產品,反而開通了新浪微博。網易員工想邀請老板來用網易微博,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諸如“你自己都不用自家微博,我們怎么好去拉各種 達人呢”云云。結果被丁磊一句“我還不玩魔獸世界呢”,懟了回去。
丁磊寧愿為他養的豬做宣傳,都不宣傳網易微博。這一年,丁磊在新浪微博,宣布他養豬事業的新進展:謀劃了近兩年的養豬場正式落戶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占地1200畝。
就連網易副總編張銳,發布的離職微博,都是在微博發布的。張銳在微博上稱:“此時此刻我在卡瓦哭得像個淚人,一聲不響!網易微博不死,網易移動不死,網易新聞不死!你們你們,我,擦肩而過,總是相逢!無關丁磊,只關理想!” 張銳后來創辦了春雨醫生。
成長中的企業家們也在積極的通過微博發聲,賺取公眾認知。免費的流量,不薅一波,屬實可惜。京東的C輪融資消息,劉強東直接在微博上進行確認,稱京東C輪融資DST成為投資最多的基金,一個基金就投入了5億美金,這是今天上午我在三亞參與清科論壇時候完成交易的。還在等其它幾筆資金到帳,總額遠超10億美金,過兩天公布細節!
剛剛創業不久的張一鳴也在微博上同互聯網圈的從業者積極互動,在微博上記錄下關于延遲滿足,業務規劃,招攬人才的相關心得。
2011年,門戶都在積極轉型微博。馬化騰道出了各平臺在爭奪微博產品上的焦慮:現如今IT行業的門戶網站已變為“無微博,不門戶”。所以,各大門戶網站都把微博作為業務發展的重點。“如果做不好,不投入做的話,未來絕對要吃大虧。”
最終,只有新浪微博勝出。2014年4月17日,微博上市,成為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體。其他門戶的微博平臺,在這一年都被戰略性放棄。
讓騰訊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站票的產品是微信。財經作家吳曉波在《騰訊傳》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場景,2011年11月,馬化騰站在深圳威尼斯酒店門口教他下載微信,并告訴他微信最新的用戶增長情況,臨走之前還說了一句,“因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戰爭已經結束了”。
微博的戰爭結束了,但是個人名譽背書的流量傳播機制卻流傳下來,微博的流量早期分配給意見領袖和企業家們,上市后分配給有意愿成為網紅的素人們,網紅成為一種職業,是種草和帶貨隊伍的主力軍。之后,流量傾向飯圈。
從過去到現在,搜狐唯一沒變的,就是張朝陽這張名片,張朝陽是搜狐品牌、產品名頭最響亮的推銷員,他推銷的產品從搜狐門戶到搜狐微博到搜狐視頻,只不過他的自來水流量見底,帶貨自家產品的能力,逐漸下滑,社交媒體對他的印象,是每天只睡四小時,既不管理者,也不企業家,而是一個努力個體。
丁磊也走上了個人背書的道路,網易嚴選推出后,丁磊經常在上面分享自己喜歡的產品,以及鐘愛的日式美學。丁磊還會在網易云音樂上,上傳自己的喜歡的歌單,品味小眾獨特。而在網易云音樂缺少版權的困難時期,以丁磊DJ打碟的內容,進行宣傳 。丁磊成了“人形立牌”,T恤上印的90 種電音頻道,一鍵收聽@網易云音樂,明晃晃的標識著傳播企圖心。
企業家能夠撬動哪怕一點點流量都會盡力爭取,這一點雷軍很清楚,小米曾定下公司高管都要開通微博的規矩。科技產品的發布會,發展成懟友商大會,每懟一次,都是一次流量加持。
當然,這些都是早幾年的事情了,近期很多互聯網企業家都已經不再公開發聲了。馬云退休后沒有公開講話,馬化騰在兩會期間也不召開媒體見面會了,李彥宏倒是經常出來宣傳智能交通,卻被自家員工懟,連百度門口的交通擁堵都解決不好。
經常露面的是勞模雷軍,勤勤懇懇的開發布會,還解鎖了講故事的新技能。以及最近突然活躍的周鴻祎,碰瓷Facebook改名Meta是致敬哪吒(哪吒汽車),稱360曾破解過特斯拉的安全漏洞。
可是,對許多年輕創業者而言,關注點已經不在他們身上了。
他們更愿意研究張一鳴和王興。很多創業者,創業前,會去看張一鳴的微博。當然,張一鳴發布在微博上,大約2800多條消息,已經被刪除了,無法被查看到的。但是,在一本名為《讀懂張一鳴,看他微博去》的沒有版號的民間出版讀物上,還能夠看到張一鳴的所有微博的。
張一鳴曾經免費發布的內容,反倒成為了盜版書商的生意。互聯網企業一度標榜免費和共享,卻變成了既不免費,也不共享。所謂的共享,應該被叫做“種草”或者是“安利”,內容不收費,但很可能要收“智商稅”。
反倒是韓寒所說的互聯網的精神是自由和傳播,看起來更靠譜。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自由發言,自由引戰,自由舉報。網絡運營遵循著流量傳播規律,推熱榜,搞熱點,將話題的傳播效果挖掘到最大。
曾經外界有過相信互聯網是免費的階段,現在提到免費,首先想到的是免費的東西是最貴的。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程怡;編輯:秦安娜;公眾號:略大參考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wx3GNzsS5ixJ-CEdX9-IXg
本文由@略大參考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中國版Instagram,能帶微博突破困境嗎?
Instagram火得有理有據,微博推出綠洲也理直氣壯:那么多寧愿在外也要用Instagram的中國人,不如都來用綠洲。作者 | 御寒
編輯 | 石燦
普通用戶苦微博久矣。
一方面,微博的信息流越來越混亂,廣告、熱門微博和正常微博交錯在一起,限流、僵尸粉、自動關注和垃圾私信等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大大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在抱怨:“微博越來越無聊了。”如今的微博儼然變成了一個追星工具和八卦平臺,比起分享自己的生活,人們更喜歡在微博上偷窺別人的生活。
8月29日,一款名為“綠洲”的App在各大應用商店悄然上架,開發者正是剛過十歲生日的微博。該產品目前還在內測,除了被邀請的KOL和明星,普通用戶需要憑邀請碼才能參與內測,每個邀請碼可以邀請 20 個用戶。現在進入綠洲,已經可以看到很多明星、網紅和普通用戶的內容。
站在十年的節點上,微博既要突破微信、抖音、快手的重圍,也要沖破自身發展的瓶頸。此情此景下,微博給新產品取名為“綠洲”,頗有一番意味。
在社交平臺極度飽和的現在,這片綠洲,能否覆蓋住微博圍城內的荒蕪之地?
Instagram營利非常好可能是微博做“綠洲”的重要原因
“太像了!” 熟悉Instagram的人,在看到“綠洲”之后,不難發出這樣的感嘆。
打開綠洲,以圖片為主的信息流最先出現到眼前,形式類似于朋友圈,用戶可以進行評論、點贊和分享至外部。在搜索界面,有穿搭、美食、旅行、美妝等多個社區,形式類似于小紅書。在分享界面,可以上傳圖片和視頻并對其進行編輯,發布時可以對圖中的品牌、人物和地點進行標記。
微博給綠洲的定位是“清爽社交圈”,slogan是“在綠洲,發現美好世界”。種種設置都和Instagram都如出一轍。
左綠洲,右Instagram
對比國內外主要的社交平臺,不難發現其中的對應關系。主打資訊和微博客的推特,對應新浪微博;Facebook主打熟人社交,對應國內的人人網(原校內網);Messenger、Line和Whatsapp等通訊程序,對應國內的QQ和微信。
比較特殊的是Instagram,它兼并了熟人社交和生活方式平臺,除了有好友分享、照片圈人等傳統社交的功能以外,還有大量由KOL和商家生產的流行趨勢和營銷內容。作為Facebook的子公司,Instagram幫助Facebook實現了天花板外的二次崛起,彌補了其在廣告營銷和商業變現上的不足。
先發優勢消失后,Facebook的用戶增長速率大不如前。根據Facebook第二季度的財報,Facebook的月活躍用戶超過24億,日活超11億,比去年同期僅增長8%。
而Instagram自2010年10月開放以來,用戶量呈現出指數式增長。2014年3月,Instagram達到了2億月活,共花了41個月;第二個2億增長發生在2015年9月,時隔18個月;15個月后達到6億,之后保持了每9個月增長2億的速度。
圖源:giditalgyd
2018年6月,Instagram宣布其月活躍用戶已超過10億,日活超過5億,將近三分之一的互聯網用戶有Instagram賬號。每天,有超過一億條照片和視頻被上傳到Instagram上,可以收到42億個贊。
Instagram的用戶基數依舊差Facebook一大截,換言之,Instagram依舊有海量的潛在用戶尚未被發掘。
最為重要的是,Facebook走的依然是傳統社交平臺的路子,而Instagram的變現通道已經打開。
誕生于大學的Facebook,一開始就立足于熟人社交,從學校,到家庭、公司和社團,實現的是現實中各種社群的內部連接。同時,Facebook上內容的主要傳播形式是文字。在這樣的條件下,廣告只能是直接投放,缺少多樣化的宣傳模式和路徑,微博也正面臨這樣的困境。
Instagram則打破了這種限制。人們不僅期待在Instagram上看到熟人分享生活,也期待能看到新事物。對商家來說,尤其是服飾、美妝、汽車、旅游等設計和體驗為主的產品,在Instagram上發布照片,既符合用戶的心理預期,也可以打造藝術性的品牌形象。
另外,用戶可以在圖片中任何地方標記用戶,加上地點和描述,最后選擇是點對點分享還是公開發布。這些功能大大簡化了KOL和明星的推廣過程,他們只要上傳一張使用產品的照片,直接在照片中標記品牌名稱,或者將地點設定為商家旗艦店,就可以達到宣傳的效果。
圖源:Instagram@raintianie
2018年6月,已經有超過2500萬商家入駐Instagram,約有71%的美國商家都有Instagram賬號。同時,Instagram擁超過50萬KOL,其中一半以上會在Instagram Stories發布短視頻進行品牌推廣。Instagram在2018年的總收入超過60億,并計劃在2019年達到140億。
Facebook的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的廣告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8個百分點,其中移動端的廣告收入達到156億美元,占總廣告收入的94%,這很大程度上要感謝Instagram。未來,Instagram將成為Facebook營收的主要驅動力。
2017年,微博方面還堅持將微博努力打造成為
Twitter Instagram YouTube的集合體,并沒有拆分的意思。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境況變了。
9月3日,綠洲登上蘋果社交App免費排行榜首,總榜第三。用戶量過大,導致服務器過載,部分用戶反映使用綠洲時非常不暢。
國內還未有一個社交平臺完全復制Instagram,硬要比較的話,Instagram約等于微信朋友圈加上小紅書。暫時沒有競爭對手,可能也是微博向這種模式下手的原因。
微博現在確實遇到困難了
2009年到2013年,是新浪微博的黃金時代。
2009年,微博客一詞橫空出世,給互聯網世界帶來了新的機遇。繼老牌微博產品飯否、騰訊滔滔之后,新浪、騰訊、搜狐和網易四大巨頭都陸續推出了微博。
其中,最早試水的新浪微博,憑著較為完善的戰略,淘汰了騰訊、搜狐和網易的競品。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宣布改名為“微博”,并在4月17日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微博客江湖的武林盟主。彼時的微博風光無限。頂級明星和媒體機構紛紛入駐,營銷號和段子手自發生長,各色內容欣欣向榮。
野蠻增長的后果就是后勁不足,而微博的背后,名叫“微信”的風暴正在襲來。
微信是騰訊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免費即時通訊工具,2012年3月微信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 2013年10月超過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與此同時,朋友圈依托于微信的通信功能,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社交分享平臺。用微信進行交流,在等待回復的間隙刷一會兒朋友圈,幾乎成了所有人的習慣。
2014年后,微博陷入瓶頸,手里攥著一票明星、媒體和段子手等頭部用戶,也拼不過后來居上的微信朋友圈。上市時,微博的發行價為每股17美元,而到了2015年,微博股價一度跌下9美元。
圖源:新浪科技
2015年,微博開始進行用戶的下沉運營,同時在50多個垂直領域培養代表賬號和扶持中小。2016年9月,微博啟動了MCN計劃,引進商業機構在網紅身上做文章。憑著三四線城市用戶對自媒體的追捧。2016年8月,微博市值首度突破百億美元大關,第二年8月又翻了一番。
微博,“二次崛起”成了整個互聯網圈口口相傳的佳話。
然而,這種風光沒有持續太久。
新策略徹底改變了微博的性質,熟人社交的屬性逐漸削弱,媒體功能被持續放大。如今的微博緊靠企業、MCN機構、明星和大V賺錢,營銷能力在國內的社交媒體平臺中稱雄。不追星、不吃瓜、不給微博帶去直接效益的路人群眾,很難在微博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2018年,短視頻崛起更是給了微博一記重拳。正如當初大舉進入微博一樣,如今的人們急速向短視頻平臺遷徙。抖音和快手不僅帶走了大量用戶,搶走了他們刷微博的時間,也帶走了廣告商。
也是在第二季度,微博公布了最新月活用戶為4.86億,讓很多在其他平臺開設賬號的明星人物不得不開通微博賬號。這也足以證明它如今的江湖地位未退。
在微博內部,有一個價值驅動模型:用戶規模x用戶活躍x用戶變現。微博CEO王高飛說,商業化方面,微博充分把握廣告產品向移動、社交和多媒體化的持續演進,為廣告主提供獨特的社交營銷價值。
但對于微博來說,它至今在孤軍奮戰,并沒有明星矩陣產品。在商業化上,內容難以大規模變現,試水知識付費領域的模塊并未給微博帶來更高收益,只能依賴廣告。微博2019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凈營收4.318億美元,廣告和營銷營收3.70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
微博信息流中的廣告
為了彌補廣告數量和費用的減少,微博只能加大投放的頻率,這又成為了用戶順暢使用微博的障礙,引發更多的不滿。
用戶體驗被破壞,是大多數年輕人“逃離微博”的主要原因,抖音、快手、豆瓣、即刻、小紅書......都是他們的可選項。
用戶的流失直接體現在微博的年線圖上。截至發稿,微博的市值僅為93億美元,每股收41.37美元。一年前,每股是76美元。
微博不是沒有對策。超話,一直播,微博故事,都是微博的困獸之斗,今天,這個名單上又多了一個“綠洲”。 前十年,微博圍坐江山卻尚命途多舛;下一個十年,綠洲將走往何方?
綠洲不好做,但有可能勝出
互聯網世界瞬息萬變,除了拼誰的眼光準、動作快,還要看你的競爭對手是誰。微博用頭五年成為互聯網浪潮中的領跑者,卻又在后五年成為每一次風口中的落后者。
以短視頻為例,從140字短文字發家的微博,至今沒有在這條賽道上找到突破。
2017年6月,微博上線了微博故事,也是它首個專注于短視頻的產品。微博故事的內容不可分享和轉發,是微博中較為私密的功能之一。然而,此時的微博已經從社交平臺轉變成社會化媒體,對想要了解資訊和追星的用戶來說,建立在社交基礎上的微博故事沒有多大吸引力。
直到今天,微博故事的使用率依然很低,而微信的相似功能小視頻要成功很多,原因就在于此。
在直播這塊大蛋糕上,微博也只碰到了邊角料。2018年底,微博收購一下科技旗下的一直播產品,借此推動明星和網紅直播。然而,就和流量明星演電影一樣,個人流量對整體流量的貢獻終究是有限的。在虎牙、斗魚、快手的陰影下,一直播可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如今,綠洲要面對已經高度分化的市場,前有微信朋友圈,后有小紅書。將已經在小紅書上站穩腳跟的KOL和粉絲,帶到從零開始的新平臺上,以及讓習慣在朋友圈里分享私密生活的用戶,重新接受這種半開放式社交,都是擺在綠洲前最難的問題。
怎么把用戶留存下來?至今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案例出現,近一年上線的不少明星產品,在用戶留存上都撲街了。
當然,Instagram火得有理有據,微博推出綠洲也理直氣壯:那么多寧愿在外也要用Instagram的中國人,不如都來用綠洲。
圖片社交平臺是綠洲的最大優勢。
自面世以來,Instagram的招牌就是即時和美觀的圖片分享,一開始就樹立了有藝術感的平臺形象。
在Instagram上,用戶可以輕松地對照片的大小、角度、色彩、光線等進行編輯,加上十余種濾鏡選擇,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對照片質量要求較高的用戶。如果綠洲能把握住優質照片的車頭,復制Instagram的成功不無可能。
Instagram的圖片編輯功能
同時,綠洲重新拾回了人人網時期的社交模式。
不可否認,微信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二次社交。試想你在刷朋友圈的時候,在某合照中看到了自己認識的人,除了直接詢問發布者,很難與其建立聯系。而在綠洲上,發布者可以將照片中的人圈出來,消除了二度好友之間的交流壁壘。
在Instagram的基礎上,微博也在綠洲里加上了其他的嘗試。
比如,在個人主頁的右上角,有一個水滴狀的按鈕,點擊進入后會看到沙漠中的一棵植株,類似于螞蟻森林。這是綠洲內的積分系統。通過邀請注冊、發送動態可以積累水滴,水滴可用于兌換福利、打賞內容和投票打榜。
總體來看,綠洲希望打造一個輕松的社交平臺,但多種功能又給人繁重之感。尤其是在信息流的設置上,能否吸取微博的教訓,真正讓人擁有“清爽社交圈”,對可持續的用戶積累至關重要。
騰訊微博推出備份功能,9 月 28 日停止服務和運營
IT之家9月12日消息 騰訊微博將于 2020 年 9 月 28 日晚 23 時 59 分停止服務和運營,現在官方發布公告,用戶可進行個人微博內容備份申請。
公告原文
親愛的用戶:
感謝您使用騰訊微博。由于業務調整,騰訊微博將于2020年9月28日晚23時59分停止服務和運營,屆時您將無法登錄。
如有需要,您可點擊下方的“申請備份我的騰訊微博”按鈕,進行個人微博內容備份申請。申請提交成功后,我們會在14個工作日內將相關備份內容發送至您用于登錄騰訊微博的QQ號所對應的QQ郵箱。
感謝您多年來的陪伴、理解與支持!您如有任何疑問,請通過騰訊微博官網(t.qq.com)下方“意見反饋(Feedback)”問詢,我們將盡快反饋,謝謝!
騰訊微博團隊
備份申請地址:點此前往
IT之家了解到,騰訊微博是騰訊公司于 2010 年 4 月 1 日推出的一項微博客服務,微博用戶可以通過網頁、短信、手機程序、QQ 等方式發布最長 140 字的廣播,后因新浪微博的崛起該微博幾乎處于半廢止狀態。2011 年 2 月 5 日,騰訊宣布騰訊微博用戶過億。2014 年 7 月,騰訊內部人士透露,騰訊微博事業部已被撤銷。
架構調整8個月 騰訊To B落地突圍
五月的昆明依舊溫暖如春,騰訊將930變革后的第一次大型集中展示(2019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選在昆明,透著希望煥發“第二春”的隱喻。
8個月前(2018年9月30日),受宏觀經濟環境、游戲版號限制、“投行化”等影響,騰訊總辦主導了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由消費互聯網向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并重轉型。這亦如騰訊在“3Q大戰”之后、移動互聯網到來時做的一樣,只是這次,這艘消費互聯網大船需要駛向略顯陌生的B端客戶海洋,這或許決定著騰訊未來二十年的走向。
8個月后,930變革影響初顯,在一季度財報中,騰訊控股(HK:00700)主營業務以四個板塊呈現,包括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下稱:CSIG)收入在內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板塊單季營收217.89億元,同比增長44%,對總營收的貢獻排第二位,占比21%。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2019年第一季度亞太公有云市場報告》顯示,騰訊云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二,僅次于早兩年發力的阿里云,在整個亞太區市場排名第四。
騰訊擁抱產業互聯網進入“深水區”,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CSIG總裁湯道生對此的方法論也在進化。對內定位上,此前他稱CSIG將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擔任主要角色,現在他稱CSIG是騰訊產業互聯網轉型的“唯一對外窗口”,是行業解決方案的集成者;對外方案上,此前他稱想給各個行業客戶,更一體化的服務界面、服務平臺,現在他強調要把騰訊的中臺能力更多的對外開放,比如通信中臺、用戶中臺等;具體工作上,此前他在采訪中30多次強調“客戶”的重要性,現在他把工作中最多的時間用在拜訪“客戶”上。
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上述活動中,把“消費互聯網跟產業互聯網之間的融合”比作“火車和坦克的接軌”,“大家都覺得火車和坦克的接軌是一件非常有想象空間的事情,但等到落地的時候卻都是坑,因為兩者的產生機體、運作方式、包括價值觀等都是完全不同的。”
具體到騰訊身上,雖然CSIG的體量、增速顯著,但依然需要面對大量的實施、交付、結算的問題,云計算投入巨大但尚未盈利的問題,以及新加入的垂直行業成員如何整合的問題。
對外:從優勢領域入手,以投資撬動行業
2010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BAT三家創始人李彥宏、馬云、馬化騰三人同場激辯云計算:李彥宏認為云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認同云計算的作用,但作為基礎設施可能還要很多年,馬云則堅信云計算對阿里有極大用處。
三位創始人的態度,決定了此后幾年三家公司在云計算業務上的發展速度。阿里云在2009年成立,并且一直在阿里小貸(阿里金融的前身)上“試跑”,雖然曾在公司內部遭受質疑,但在2011年最早開始商用;百度云在2012年宣布開放,但一直受個人云業務百度網盤的影響,鮮少被外人所知,直到2016年11月才開始擴充團隊追趕;騰訊在與360大戰之后,從QQ開始實施開放戰略,但卻發現合作伙伴的IT能力相對落后,于是開始在SNG事業群孵化云計算業務,直到2013年才開始商用。
早期一些中小企業上云主要為減少自建IT基礎設施的費用,更多使用IaaS層(基礎設施即服務)的存儲、計算等能力,隨著政府、銀行、學校以及其他傳統大企業的上云,后者更加重視融合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數據的處理能力、平臺打通的能力、增值服務和技術等成為新的競爭點,也為后入局的云計算廠商提供了追趕的可能性,比如微軟的Azure就是憑借早年在office服務上打下的基礎,來挑戰亞馬遜aws的。
晚兩年開始云計算商用,導致騰訊云一直處于追趕者的態勢,但多年在社交、通信、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也讓騰訊在PaaS、SaaS上具有一定優勢。“我們與微軟的Azure不完全相似,他們是從上到下做的,軟件服務能力很強,且是企業級的,但騰訊云在IaaS、PaaS和SaaS的能力相對平均”,一位CSIG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
根據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廠商市場占比數據中,阿里云以32.2%排名第一,騰訊云以16.8%排名第二;下半年各個廠商的份額變化不大。德意志銀行在此前的研報中預測,到2020年,在包括IaaS和PaaS兩層的中國云計算市場里,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將有望三足鼎立,分別占有40%、27%和19%的市場份額。
從財務數據上看,阿里云2019財年(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營收24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速84%;騰訊云2018年收入91億元,增長超過100%,但二者均未實現盈利。
在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劉麗輝看來,過去兩年公有云市場呈現整合態勢,市場集中度有所提高。在互聯網行業,云計算的競爭格局基本已定,公有云龍頭服務商相對更具優勢。“但是在其他行業,如金融、制造、醫療、教育等非互聯網行業,尚未出現在某個細分行業中能夠占據絕對優勢的云服務商,大家‘起跑線’差距不大。”
騰訊云快速追趕的策略是,利用自身已經有優勢產品吸引客戶,比如視頻、直播、游戲等,同時以小股權投資的方式取得客戶信任。此外,在阿里云尚未完全跑通的領域進行爭奪,比如教育、醫療以及政務等。
根據IDC的數據,騰訊云在阿里云市場份額并未減小的情況下,擴大了自身份額,這些份額大多來自中長尾的云計算廠商,這個突破口或許正是直播、視頻和游戲。
“傳統的CDN廠商能力主要是管道,在云主機、云存儲、云上大數據以及AI增值服務上面比較欠缺。當客戶在音視頻壓縮、短視頻智能卡斷、鑒黃等技術上有需求時,就會直接轉投騰訊云等綜合云服務商”,一位在CDN廠商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
此外,綜合云計算企業在與上游運營商議價時,因為規模效應,通常也能獲得較低的價格,這對于每年帶寬費用在數億元量級的直播和視頻企業來說,無疑是重要的遷移因素。
由于斗魚、虎牙、映客等頭部直播企業,都曾被騰訊投資,因此經常有人猜測,騰訊云在直播、視頻領域的優勢,與股權投資相關。騰訊云高級產品經理黃斌在此前接受采訪時稱:“我不否認有少量騰訊生態內的客戶,但我們去接這類客戶的時候,也有嚴格的PK測試,必須達到平臺的指標才能入圍。to B行業最終看的還是服務能力、資源、交付能力,這才是首要的。”
斗魚、虎牙方面則對新京報表示,其采用的是多云策略,并不會因為是被投方,就單獨采用騰訊云。“多云服務可以讓直播平臺做資源互備,在應對突發流量和系統問題時,保證直播服務的穩定性,增值服務上也有更多選擇”,一位受訪的直播平臺人士稱。微博的內部人士也坦承,他們在趙麗穎和馮紹峰宣布結婚,頂不住并發流量時,曾經找騰訊云幫忙。
騰訊還對步步高、永輝、家樂福、萬達商業等多家零售企業進行投資,持股比例并不高,但總投資額相加超200億元。本輪騰訊針對智慧零售提供的解決方案,更多圍繞“人”展開,但對供應鏈的“貨”、“場”等方面,騰訊也有做嘗試,現階段的重點是用戶直連、大數據洞察,但“新工具”優品、優客、優mall則是針對供應鏈的嘗試。新京報獲悉,騰訊已經參與到了永輝針對B端“夫妻小店”的供貨系統改造中,未來騰訊還將對其配送路徑進行優化。
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副總經理田江雪 圖片來源:智慧零售觀察
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副總經理田江雪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稱,未來也不會收購或控股零售企業:“我們只提供工具和連接,我們希望建立的是一個盟國的生態,而不是帝國的生態,這也是很多零售企業選擇與騰訊合作的原因”,“這是一個清晰的界限,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的原則和理念是一致的。”
同時,田江雪認為是否控股并不會影響雙方在智慧零售上的合作,“影響合作落地的關鍵因素,主要是看大家對共同的目標是不是認同,能不能從這個目標來調動資源。”“從市場的態勢來看,大家都把零售的升級換代,看作下一代競爭力的來源,這在過去的一兩年是業界共識,這也是我們跟零售企業更深度的綁定的原因。”
一位商超行業分析師認為,騰訊和客戶的關系更像是一種合作的關系,甚至更像是永輝作為甲方提要求,騰訊作為乙方出方案的情況。投資更多是加強信任,雙方之間并未趨同,也全鏈條的打散重構。
彼此“投而不控”的相處模式固然重要,但這種“賦能”是否徹底也成為困擾。以永輝的用戶數據為例,其目前運行的小程序是“跑”在騰訊的公有云平臺上的,而此前永輝的會員卡和應用程序會員數據則是“跑”在永輝的私有云(或服務器)上的。那么,在對用戶進行分析時,需要雙方先各自形成脫敏數據,再加以比對,可能沒有直接打通兩個數據庫后,得到的數據維度多且簡便。
但騰訊的底線是保護用戶隱私,盡量少使用用戶社交數據,“我在QQ平臺上的行為,一定不希望被體現在微信平臺上”,湯道生比喻稱。數據能否打通也成為騰訊做to B業務后,一直被拷問的議題。
對內:擴充to B團隊,做方案集成者
2018年9月30日,騰訊以內部信形式宣布進行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在原有七大事業群(BG)的基礎上進行重組整合,保留企業發展事業群(下稱:CDG)、互動娛樂事業群(下稱:IEG)、技術工程事業群(下稱:TEG)、微信事業群(下稱:WXG);新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下稱: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下稱:PCG),這是時隔6年騰訊的又一次組織架構調整,CSIG和PCG是基本是打散重組。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CSIG總裁湯道生
湯道生把CSIG這個重組事業群的構架設計為“插著蠟燭的蛋糕”。蛋糕有四層,分別是云計算、AI、安全、LBS和地圖等基礎能力,上面插著的蠟燭是面向泛互聯網、泛行業、泛政府的三大部門,而這三大部門里有針對12個垂直行業的12朵云。這其中,基礎能力分別來自原SNG、TEG、WXG、原MIG(移動網絡事業群)等四個事業群,而12個垂直行業需要的小程序、企業微信、廣告、移動支付、內容IP等能力則可能來自6大事業群,需要發揮極強的整合能力。
據上述CSIG內部人士透露,人員層面的構架調整在CSIG成立2個月內已經完成,但由于to B業務相對to C業務流程長,客戶要求各異,曾經主做to C業務的騰訊人需要面臨心態轉換,to B業務的交付和落地等問題
騰訊一線的技術人員曾向新京報記者描述稱,要裝多少攝像頭、鋪多少米線,都需要算好,這是以前做產品時沒有遇到的。湯道生則稱,以前做to C業務,自己就是用戶,可以隨時找問題優化,但做to B業務需要不斷與客戶交流,去溝通需求,甚至是和同一行業的多個客戶去溝通抽取共性。“這半年的確花很多時間去拜訪客戶”,湯道生說。
騰訊優圖實驗室總經理吳運聲曾對新京報記者說,B端、C端和G端有技術上的共通點,也有明顯的需求差異。比如同樣是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A客戶的需求和B客戶的需求可能都是不一樣的。B端的這種特點,需要騰訊有大量的一線交付的團隊,跟客戶進行磨合,客戶的成本也是非常需要考慮的地方。
員工個體的困擾,上升到湯道生這里,則變為亟待解決的團隊搭建問題。構架調整后,湯道生一面擴充to B領域銷售、實施、交付的團隊,另一方面,完善財務管理、激勵機制、以及應收和應付的管理等業務流程。
“這些都是原來to C不涉及的,所以騰訊本身內部流程需要做比較大的改變,才能夠有效地做好to B業務”,“比如應收應付的管理,我們需要一個一個升級ERP系統,這里的投入比我們想象的都要大,而且交付的復雜度也很高”,湯道生在接受包括新京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說。此外,騰訊CSIG所做的產業解決方案,還需要集成多個內外部合作伙伴的產品,甚至依靠合作伙伴完成交付,這樣無形中加大了流程的復雜性。
與阿里云此前強調的跑通整個行業,甚至連芯片都自主研發不同,騰訊CSIG所提的產業解決方案更像是能力集成者的角色。其解決方案中的存儲、算法、應用更多來自騰訊內部的多個事業群,像芯片、攝像頭等硬件則來自行業合作伙伴,交付則由騰訊的交付中心,或者東華軟件、北明軟件這樣的系統集成商完成。以安防為例,底層人臉識別算法是來自騰訊優圖實驗室的,芯片則是來自英特爾的,而攝像頭則可以選擇海康威視、大華等企業。
談及為什么會選擇做集成者的角色,湯道生從人員構成和能力邊界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人員方面,“我認為騰訊不會成為一家擁有10萬名銷售的企業,而且我相信10萬銷售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就要想怎么去建設合作伙伴生態”。邊界方面,“我認為有很多市場已經有成熟的玩家,比如ERP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我不認為騰訊什么都該碰”,“要看我們有什么資產或者能力是客戶在意的,如果騰訊硬要解決不擅長的問題,我覺得是沒有說服力的。”
在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副總經理田江雪的描述中,騰訊的解決方案集成者角色更加明顯“零售是一個非常細分的領域,每一個業態的玩法和成功因素都不一樣,我們會為每一個大的業態做一套定制化的方案”。
連接:重新定義中臺,但盈利待解
去年10月,湯道生接受新京報獨家專訪時稱,架構調整將使騰訊的技術力量更聚焦,去年他與盧山(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牽頭成立騰訊技術委員會,全面整合公司技術。他認為,以C to B的方式助力B端、G端合作伙伴,是騰訊連接智慧產業的獨有方式。
目前,他在此基礎上提出,騰訊開放技術中臺和數據中臺,其中,數據中臺包括用戶中臺、內容中臺、應用中臺等;技術中臺包括通信中臺、AI中臺、安全中臺等。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騰訊建設中臺,而用戶隱私則限制數據打通,這成為騰訊中臺建設的痛點和難點。去年11月,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稱曾激烈反對數據打通,“數據打通給外界用,后果是災難性的”。今年3月,馬化騰再次在公開場合表態,用戶數據不打通,不做所謂基于用戶數據的中臺。
相比之下,其他企業的中臺概念是各業務線數據打通,然后在共享用戶數據、技術能力的基礎上,分析用戶行為,從而指導產品開發,及相關運營活動。比較典型的是今日頭條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其用戶、技術、銷售都是以打通的中臺形式呈現,上層是圍繞今日頭條、抖音、火山小視頻等組建的產品和運營團隊。
那么,在不打通數據的“鐐銬”下,湯道生要如何演繹騰訊的中臺“舞蹈”?他的選擇是重新定義。他將中臺定義為一種能力,能夠讓客戶靈活集成和應用到各類場景中的能力,以Middleware(中間件)形態落地。比如用戶中臺,可以給客戶提供用戶增長、會員管理等能力。“中臺這個概念在過去一直都很模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不能把騰訊的中臺理解為把QQ、微信、視頻等每一個業務數據打通放在一起,其實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騰訊中臺并不是在CSIG成立后才做的,不管是QQ時代還是微信時代,騰訊內部原來有一些中臺是服務內部業務的。“但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服務內部和服務外部的需求很不一樣,所以我們把很多過去的技術積累開放出來,整合給其他企業使用,包括TEG、CSIG、PCG的一些業務線甚至外部服務商,都在為中臺提供不同的能力和工具。”湯道生在接受包括新京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稱。
騰訊的中臺也與傳統的大中臺形式略有不同,其中一部分,是在確定了開放中臺后,以技術開源的形式再開發出來的,這中間有很多標準化的代碼語言需要轉化,有的代碼甚至需要按照開源標準重新寫。另一部分是,從騰訊原有的業務線體系上直接開放出來的,比如通訊中臺就加在QQ上,新功能可在QQ的運營環境測試,也可部署到游戲中。
針對車聯網的解決方案可以理解為內容中臺的一種應用,相對于其他企業提供OS系統,騰訊更多提供微應用集成方案,可以直接將內容和應用集成到車廠的系統中,“傳統車廠不愿意放棄自己的OS入口,做系統的話他們有抵觸情緒,現在的模式他們可以直接獲得騰訊的應用和內容,同時保留自身系統”,騰訊車聯網展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
“可以簡化理解為,如果沒有技術中臺,做一個智慧教育的解決方案,客戶需要做一次相關的算法開發,其他人再做一個智慧社區的解決方案,還需要把相關的算法再做一遍。有了中臺以后,上面集成了騰訊內部、外部的行業解決方案,客戶可以直接去調用,省卻了人員和開發成本”,騰訊優圖實驗室總經理吳運聲解釋稱。
優圖實驗室的計算機視覺技術被集成到了AI中臺中,同樣被集成的還有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等。他還稱:“930構架調整后,騰訊在人工智能和前沿技術的脈絡更加清晰了,很多技術都會打包到CSIG,通過云輸出,幫合作伙伴產生實際價值。”
除了需要扭轉行業對中臺的固有認知外,騰訊CSIG還需要面對持續投入但尚未盈利的問題。在2019年一季度的財報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被單列為收入板塊,這一板塊收入包括云服務及其他;面向企業的活動,例如智慧零售等;支付、理財及其他金融科技服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一季度收入217.89億元,同比增長44%,是四個主營業務板塊里同比增速最快的,對營收的貢獻排第二位,占比21%。
高增長背后也有高投入,一季報顯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收入成本為155.81億元,成本在收入中占比72%,而增值服務、網絡廣告業務的成本在收入中的占比僅為42%和58%。
對此,湯道生在上述采訪中回應新京報稱,騰訊對產業互聯網、對云計算的投入是非常有決心的。在他看來,這個行業的天花板很高,階段性的市場起伏、經濟周期會影響近期的增長,但不影響整個市場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繼續擴張的基本趨勢。他同時稱,騰訊的云計算的業務是有毛利的,還在快速擴張的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規模越大能用來研發的投入就會越多。
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劉麗輝則認為,目前國內云計算市場還處于相對高速的發展期,云計算業務需要持續的高投入,因此整個公有云市場在未來兩年的競爭格局還是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的。但總體來說,目前市場占有率排名前幾位的云服務廠商的地位還是比較穩固的。
新京報記者 白金蕾 實習生 程子姣 編輯 徐超 校對 吳興發
記者郵箱:baijinlei@xjbnews.com
網易云祝福酷狗狗年快樂,大文娛之戰下的音樂棋子
導語:近年來,以蝦米之死為收官,音樂軟件日漸肅殺戰爭的背后,既是版權爭奪戰,也是國內以騰訊、網易、阿里巴巴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在整個大文娛板塊的戰爭。只是在巨頭的混戰中,似乎沒有人關心,從免費到訂閱,從百花齊放到乏善可陳,大眾的音樂自由正在消失。
前有福特汽車祝福中國人民馬年快樂,今有網易云音樂祝酷狗員工狗年快樂,新年的屬相突然變成了企業們營銷或者斗爭的利器,魔幻的網絡空間都快讓“螳螂財經”記不清馬上要來的其實是牛年。
忍無可忍,重拳出擊!
2月2日,網易云音樂突然更新微博:@酷狗音樂,狗年快樂!
在微博的長圖的開頭,網易云音樂表示:年關將至,歡天喜地。值此摸魚、熬放假、等獎金之際,謹代表網易云音樂產品團隊全體同仁,為一直戰斗在死盯網易云音樂新功能一線的酷狗音樂“山寨辦”團隊,向酷狗管理層申請特殊年終獎勵,以示相惜。
同時,網易云細數了酷狗音樂“山寨辦”對網易云音樂APP各個新功能及界面的像素級模仿(即網易云所指的“狗化”),表達了網易云音樂對“酷狗‘山寨辦’對網易云音樂認可并模仿的肯定”的肯定,并在最后祝福酷狗“狗年快樂”。
前段時間,音樂圈中抄襲許嵩事件鬧的火熱,但是沒想到這把火這么快就燒到酷狗身上去了。網易云音樂的微博一發,酷狗員工本來令人艷羨的14天的假期,恐怕是要縮水了。年關年關,正是結算今年債務的時候,網易云音樂這個時候重拳出擊,看樣子是鐵了心的不讓酷狗過個好年。
在當天的稍晚時間,酷狗的回應來了,羅列了網易云音樂指證為抄襲內容的版權證書,并附上周杰倫的《黑色幽默》歌曲的鏈接(網易云音樂沒有周杰倫版權),好不熱鬧!
01 逝去的黃金時代
“那一年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
——引自王小波《黃金時代》。
長久以來,開放和分享都是支撐互聯網發展的精神支柱。
互聯網歷史上的重大創新事件,幾乎沒有一個是正規研究互聯網技術的人推動的。今天全世界最為火爆的視頻平臺Youtube,就是美國高校學生因分享照片和視頻不便利而創建的視頻分享網站,而Yahoo當初創立的時候,也不過是為了滿足楊致遠和他的朋友們看球賽的需要,開放和分享促成了互聯網的輝煌。
但是其中的分享,也往往被曲解為共享。與實體經濟創造出來的產品不同,數字化產品的復制和分享幾乎沒有任何成本,而互聯網的存在更是讓這種“分享”變得暢通無阻,互聯網野蠻生長下的版權漠視,造就了各種數字資源在互聯網上的泛濫。
共享對版權的漠視雖然不是正當的,也有很多人從中謀取了私利,但傳承的互聯網“分享”精神的內核,共享的理念還是造就了互聯網音樂軟件的百花齊放,也造就了網民們在音樂上的自由。
和王小波二十一歲的黃金時代一樣,二十一世紀前十年,也是中國音樂的黃金時代。此處的黃金時代不單單指的是這十年大陸音樂界的輝煌:涌現了諸如周杰倫、許嵩等大批歌手,以及無數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更重要的是,對一個普通聽眾來說,那是一個選擇極其自由的時代:版權限制相對不明顯,各大音樂門戶網站和各類風格的音樂軟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干凈整潔的交互界面,小而美的音樂社區,給了聽眾聽覺之外的享受。
“我在遙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
“就讓秋風帶走我的思念,帶走我的痛。”
在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時代,低端山寨直板手機剛剛普及到大眾,想在移動設備上聽歌,能做的選擇很是有限,想必大家都記得,電視洗腦廣告中循環播放的,發送短信代碼到運營商,即可暢聽鳳凰傳奇等神曲的情形。
到了2G鋪設完成,依托GPRS上網的時代,也是各個音樂資源網站最輝煌的時代。
與現在一首歌動輒十幾M和幾十M不同的是,當時流量5塊錢30M,一首壓縮過后的歌曲的只有100多kb,多者不過200kb,一個256MB的內存卡即可儲存上千首歌。現在看來,歌曲經過壓縮后音質極差,播放設備的品質也一言難盡,但依舊擋不住互聯網初期,網民們對音樂的澎湃熱情,同時也驗證了衡量幸福感的標準是在不斷變化的這句話。
隨著3G、4G網絡的普及,音樂軟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千千靜聽,天天動聽、酷狗音樂、QQ音樂、酷狗音樂、咪咕音樂以及華為、魅族、小米、三星、蘋果等手機廠商預裝的音樂APP等,琳瑯滿目。
彼時,音樂軟件在界面上雖各有不同,但功能相對都較為簡陋,聽歌幾乎是唯一的目的,大多數軟件并沒有開放評論區,而即便開放了評論區的熱歌下邊也僅有寥寥幾條評論。
“最怕一生碌碌無為,還說平凡難能可貴。”
2017年3月份,杭州地鐵站和列車,網易云音樂的“力量紅”成了地鐵站和列車的主色調,一句句激起萬人情感共鳴的評論在朋友圈刷屏。
這些引人共鳴的句子來自于網易云音樂一首首歌曲下的評論:無數音樂愛好者聚在一首歌里,分享自己的見解、情感和人生經歷,一首歌的評論可以達到“10w ”。音樂軟件不再只是冷冰冰應用程序,而是構建出了一個極其宏大的精神世界,無數人的情感得到共鳴,精神訴求的得到伸張,“音樂 社交”的熱情迸濺而出,原來音樂還可以這樣聽。
網易云音樂作為一個相對小眾的音樂軟件,開始走進大眾視野。而此時,除了評論外,新“入坑”的用戶發現了另一個具有魔力的東西:算法。
網易云音樂主界面設有一個每日推薦欄目,基于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習慣和風格偏好,每日六點針對每個用戶更新個性化推薦,精準的推薦系統讓人驚呼,網易云音樂比我自己還要懂自己。
02 大文娛戰之下,音樂只是可悲的棋子
在網易云音樂感情的大戲的背后,是國內互聯網企業在大文娛領域的爭奪中,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我國2020年文娛行業的市場規模超過6000億,其中網絡音樂用戶的規模達6.4億人。
騰訊在2011年率先提出“泛娛樂”的概念,在游戲、閱讀、音樂、視頻等廣泛布局。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由中國音樂公司和騰訊集團音樂業務合并而來,騰訊以55.6%的股權和78.7%的投票權掌握著TEM的控制權,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和全民K歌都是TME旗下的音樂產品。
依托長久以來在音樂領域的耕耘和并購,騰訊在互聯網音樂領域打造了一個巨大的版權護城河。
網易向來不喜歡重資產出擊,在騰訊、阿里、百度、美團等在電商、出行、外賣、直播、短視頻瘋狂燒錢時,網易嚴選、CC直播等才不溫不火的推出,網易在各個領域都顯得稍慢一步。
發布于2013年4月的網易云音樂也是此戰略下的一個產物,網易云音樂最初只是一個沒有太多資源投入小團隊的作品,成長為一個市值200億人民幣(2020年)的明星產品,著實出人意料。
因而,與早早布局,手握大量版權的騰訊相比,網易要被動的多。從2018年開始,關于音樂版權的交叉授權,網易和騰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斗,在2018年2月甚至訴諸到國家版權局協調。
在此期間,酷狗音樂甚至將宣傳語和開啟界面的更換為:酷狗音樂,就是歌多。恐怕早早為今日網易云毫不留情的鐵拳埋下了禍根。
版權上弱勢,以備受歡迎的周杰倫歌曲為核心,網易云音樂歌單中的一首首歌逐漸“黑了”,依托在歌曲上精神世界也失去了立足點。
網易也沒有坐以待斃,網易云音樂曾短暫上線短時頻一級入口,不過很快就在抵制后下放到了二級菜單。
此外,隨著短視頻的火爆,“BGM”(即背景音)和病毒一樣傳播,這些網絡歌手和普通人翻唱或原創的歌曲,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量。此外,網易游戲一夢江湖、倩女幽魂、陰陽師等同人音樂也備受年輕群體歡迎,這也為網易云音樂豐富版權提供了契機。
不過其中效果最好的,還是網易云音樂提出“石頭計劃”,引進了8萬音樂人培養原創的音樂人。
騰訊有版權,網易有情懷,蝦米音樂在掙扎中關停。中國互聯網音樂市場的斗爭和中國涼茶一樣,王老吉和加多寶兩虎相爭,其他中國涼茶不見了蹤影。
2013年7月19日,“千千靜聽”最終更名“百度音樂”。
2016年4月15日,“天天動聽”正式更名為“阿里星球”。
2018年3月5日,魅族音樂停止提供在線播放和下載服務。
2020年3月1日,三星音樂不再提供線上服務。
2021年2月5日,蝦米音樂關停。
蝦米之死意味著阿里巴巴在音樂領域的放手,而千千靜聽、天天動聽和一大波音樂門戶網站,這些寄托著中國互聯網早期音樂情懷的產品,也被掃進了豆瓣“為了忘卻的紀念小組”的歷史塵埃中。
版權之爭后,是越來越逼仄的音樂環境,更是消費者對訂閱制收費的不滿。
目前,在酷狗音樂、QQ音樂和網易云音樂這三個主流音樂APP中,收費模式一般是會員制,每個月訂閱費在8元到18元不等,部分單曲收費,非會會員只能享受低音質。習慣了免費的中國網民,在訂閱制度上還是顯得抵觸,但這也怪不得消費者,原因在于音樂背后的資本在掌握流量后的變現困局。
除了開屏廣告,軟件內商城廣告和推送廣告這些傳統技能外,甚至出現了同一首歌,在不同設備區別為免費和收費的“殺熟”現象,最受歡迎的評論區也成了廣告的重災區。
在網易云音樂依托算法和情懷爆火之后,針對聽歌推薦和評論區,包括蝦米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等都或多或少的進行了功能和界面上的跟進,過于“神似”的酷狗,也成了網易云此次重拳出擊的首個目標。
在情懷的引導和資本的推波助瀾下,聽眾大量涌入評論區,作為曾經小而美的且有門檻的社區,暴增的用戶是一場災難——從知乎就能看出來。
風格、閱歷、年齡各異的聽眾,沒有進行過任何分流,就涌入各個音樂軟件的評論區,為賦新詞強說愁。
午夜十二點,到點了,打開“網抑云”。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那么多遺憾那么多期盼你知道嗎?”
各個經過魔改版本的感人故事隨處可見,到處都是為了吸引眼球的復制粘貼,再加上偽裝成評論的廣告,曾經的精神樹洞,正在成為許多人不愿意再打開的地方。
網易云音樂作為評論區文化的發起者,承受了最大的沖擊,只能無奈宣布上線關于心理輔導的“云村治愈行動”。
03 自由消失后,音樂難民匯集咪咕
“音樂難民”,這個特別的稱謂就是音樂版權之戰下的產物,特別是版權較少的網易云音樂使用者,他們自稱“網易云難民”。在基本絕跡的音樂APP中,通過口口相傳,“難民”們來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咪咕音樂。
沒錯,就是那個曾經高歌“我在遙望,月亮之上”的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音樂。
十多年后,音樂熱愛者重新回到了運營商的懷抱,好一個輪回!
咪咕音樂最吸引這些難民的點,莫過于周杰倫版權,及聽歌的免費。無論是至臻音質還是周杰倫的歌,在咪咕大多是免費狀態,高清音質的歌曲也可以自由下載,會員比較便宜,評論區也是一片凈土。
咪咕成了音樂情感世界新的依托點,歌曲的評論區也漸漸火了起來,既沒有反智言論,也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沒有正面加入互聯網巨頭之間流量Battle的咪咕,也在積極擁抱變化,主動向年輕化輕態化轉換。
但咪咕音樂也并非沒有缺點,首先,作為中國移動旗下的產品,肩負著中國移動在4G和5G推廣的任務——從界面就能看出,咪咕音樂只在安卓和Ios有客戶端,并沒有桌面客戶端。
此外,咪咕所掌握的版權,比較集中在經典老歌和新晉大音樂人等領域,在同人、游戲和短視頻式翻唱等領域的積淀略顯不足,推薦、歌單等方面也略顯薄弱。所以,咪咕離出圈始終差一點,它更像是部分網友的小眾“寶藏”,中度和重度音樂用戶的手機中,往往是“雙持”。
沒想到,在崇尚開放和分享,網速早已不是問題的互聯網時代,最后的音樂自由,還是需要由運營商來提供。
最后,版權和音樂自由自始至終都不是一對矛盾,矛盾只存在于流量變現和聽眾選擇自由之間。目前我國音樂網絡音樂用戶為6.4億,付費率還處于較低狀態,交叉授權,共同把蛋糕做大,既能共享市場紅利,又能還消費者一個音樂自由,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風度,微信公眾號: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本文由 @螳螂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