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前沿資訊

詩風呈現冷艷奇險(2019清遠事業單位:文化界的江湖稱呼)

導讀詩風呈現冷艷奇險文章列表:1、2019清遠事業單位:文化界的江湖稱呼2、25 位唐代著名詩人的非著名詩3、韓愈水平高超的三首七絕,一篇一法,黃庭堅也曾從中深受啟發4、清歌一曲月如

詩風呈現冷艷奇險文章列表:

詩風呈現冷艷奇險(2019清遠事業單位:文化界的江湖稱呼)

2019清遠事業單位:文化界的江湖稱呼

在我們公職考試中,文史題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不僅僅是體現在考察我們的文學素養,更是這幾年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體現。而在文史中,我國的文學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個個都絕對稱得上是璀璨明珠,不論是其文學價值,還是我們在素質教育還是各類考試中都是重中之重。

其中,在文學界內,特別是一些成就較高的名家,在歷史上往往會對他們有一些“江湖稱呼”或者說“諢名”,例如大家非常耳熟能詳的“詩仙詩圣”等,甚至有一些文學家是以“組合出道”的形式擁有合稱的情形。那今天給大家整理了10條較常見的名家的稱謂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類似的問題。

一、知識介紹

1、詩仙: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2、詩圣: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3、詩佛: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4、詩鬼: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5、詩魔: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有“詩魔”之稱。

6、詩豪: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7、初唐四杰:是指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

8、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9、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

10、詩壇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李白是盛唐的詩壇泰斗,李賀、李商隱分別為晚唐詩人。

二、試題展示

例: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里用”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來形容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重要性。李商隱是唐代“詩壇三李”之一,另兩位是:

A.李白、李賀

B.李白、李益

C.李益、李紳

D.李紳、李賀

【答案】A。 解析:唐代的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李白是盛唐的詩壇泰斗,李賀、李商隱分別為晚唐詩人。李白被視為浪漫奔放、道骨仙風的天才,他的詩成為千古絕唱。李賀常被稱作‘詩鬼’。他在藝術上獨辟蹊徑。他的詩,辭意晦澀,詩風奇險。李商隱的詩則屬于古典詩歌中最為婉曲難解的。他的詩,含蓄蘊藉,富于暗示性,往往曲折地表達纏綿徘惻的戀情,頗為‘朦朧’。三李生平不怎么得志,他們都是浪漫詩人,不拘常法,獨樹一幟。。故本題答案選 A。

例:以下哪位不屬于唐宋八大家之一:

A.蘇軾

B.白居易

C.曾鞏

D.韓愈

【答案】B。 解析: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有“詩魔”之稱。 故本題答案選B。

三、考察形式

本知識點為識記型考點,需要考生能將文人與稱呼正確對應,可運用一些口訣等幫助記憶。

25 位唐代著名詩人的非著名詩

匡盧圖【五代】荊浩

提起唐詩,就想起“唐詩三百首”,

這些詩經過千挑萬選,是唐詩的頂峰,

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們的代表作,

在中小學課程中被我們反復背誦、默寫,

但也因熟悉而變得陌生,

再有體悟也是很多年以后的事,

今天精選了25位唐代詩人不太著名的詩,

如果你沒有讀過,陌生感會帶給你一種新奇,

對這些詩人有新的認識。

王 勃

約650—676

年少成名,高才博學,詩文兼具辭藻雕琢和風骨內涵,以一篇《滕王閣序》名垂千古。雖然只有二十多年的短暫一生,卻留下了質量非常高的詩人。

山 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總章二年(669)春,王勃因為寫《檄英王雞》一文,被斥逐出沛王府。同年五月,離開長安前往蜀地。這首詩大概是王勃被斥逐后在巴蜀作客期間所作。

從前兩句來看,王勃可能正在長江邊悲嘆,遙望萬里之外的故鄉。后兩句的景物描寫是在烘托前兩句思鄉悲嘆的情緒,秋晚風高,每座山上都是黃葉飄零,如同自己飄零的際遇。

松窗高士圖軸 【元】王蒙

沈佺期

約656—713

沈佺期與宋之問是同年進士,一起成為宮廷文人。擅長寫七律,推動了七律格式的精密化。

夜宿七盤嶺

沈佺期

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

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沈佺期在仕途波瀾中失意,離開長安。雖“獨游”而夜宿高嶺,卻力尋“高臥”的隱士之趣。山中月亮掛在窗前,銀河流淌進房門,春草銀杏綠,清朗的夜里杜鵑啼鳴,不禁勾起心中的失意悵然。在七盤嶺上聽到路過的褒城里的雞鳴聲,又該上路了,離長安越來越遠。

湘江全景圖 【清】張若澄

宋之問

約656—約713

家學淵源深厚,少年得志。尤擅五言律詩,使其格律更加完善。詩與沈佺期齊名,文辭華靡,多歌頌之作。多次被貶謫嶺南,所寫的一系列貶謫詩頗具影響力。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詩人在宮廷斗爭中被牽連放逐,經過大庾嶺,十月的大雁南飛,聽說飛到大庾嶺就不再繼續向南了,而詩人卻仍要繼續南行,不知何時才能北歸。

看著前路,潮落的江水很平靜,山林瘴氣不散,心中苦悶, 想到馬上就要繼續上路,再回頭北望家鄉的時候,看到的就是大庾嶺的梅花了,故鄉的親朋,可曾聊寄梅花?

江樓夜月 【當代】張孝友

陳子昂

659—700

文武雙全卻不得志。擅長五言古體,以樸素高雅的古風格調,徹底擺脫了辭藻堆砌的南朝詩風,走真情實感的寫實路線。曾兩次到邊塞,所作的邊塞詩開啟了此類詩的先河。

登澤州城北樓宴

陳子昂

平生倦游者,觀化久無窮。

復來登此國,臨望與君同。

坐見秦兵壘,遙聞趙將雄。

武安君何在,長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風。

勿使青衿子,嗟爾白頭翁。

這是詩人東征契丹途徑長平戰場故地寫下的詩。此前仕途上遭遇的打壓排擠,令陣子昂郁郁難平。“倦游”點出了詩人疲憊的心境,他離開政治漩渦,觀察時境變化,登上城樓眺望長平古戰場。

秦兵趙將的氣勢仿佛歷歷在目,武安侯的大勝之師何在?長平的戰斗已如過眼煙云。歌舞美酒醉熏風,別讓年輕書生笑話你們這些白頭老翁。

挾彈游騎圖 【元】趙雍

杜審言

約645—708

杜甫的祖父,精于五言格律詩。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審言曾在江陰任職,與晉陵的陸縣丞是同郡鄰縣的僚友,這篇就是與友人的詩作唱和。早春出游,本該是一件高興的事,但首聯切入的情緒確是宦游詩人苦悶不樂的情緒。杜審言這時候入仕已久,卻依然只能充任一些較小的官職,心中難免壓抑。

“驚”物候煥新,是因為江南春天比中原來得早。日出云霞現,江邊梅柳展露生機,黃鶯在溫暖的天氣里啼鳴,明媚的春光照耀在浮萍上。眼中所見是江南物候,心中卻懷念中原故鄉。忽聞陸丞的“古調”,更是勾起了詩人歸思,首尾呼應。

西湖圖卷 【南宋】李嵩

王昌齡

?—約756

后世公認的“”七絕圣手,以邊塞詩和閨怨詩聞名。他的邊塞詩善于捕捉典型的場景,用最為切貼的典故、精練有力的語言,把意境與情景融為一體。還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等理論,為后世詩歌寫作貢獻了獨到的見解。

采蓮曲二首

王昌齡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是一首活潑生動的樂府詩歌。采蓮少女們歡聲笑語,爭弄蓮舟,到浦口有花迎接,采蓮歸去有江頭的明月相送,像吳越楚國的美女從歷史中穿越而來。

詩人描寫的主角雖然是采蓮少女,但全詩并沒有讓她們獨自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荷葉、荷花叢中,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

荷花、荷葉與少女相互映襯,人花難辨,采蓮少女仿佛是荷塘的一部分。若她們稍有動作,便“亂入池中看不見”了,直到聽到她們的歌聲,才知其還在荷塘里。此番描寫生動地把觀者和采蓮圖景聯系在了一起,妙趣橫生。

摹樓璹蠶織圖 【元】程棨

張九齡

678—740

唐開元年間宰相,風度翩翩。文學和政事都很有成就,還提攜了很多大詩人(比如王維)。詩風清淡素樸,是“清淡派”的開創者。他也是唐代唯一嶺南出生的宰相,當時還十分荒涼的嶺南,在他的積極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他的詩人,對后來明清“嶺南詩派”的崛起也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方親友的詩。首聯第一句意境雄渾開闊,令人折服。海上升起一輪明月, 簡介的表達,卻有宏大的氣象。首聯第二局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頷聯以“怨”字為中心,表現一對戀人相隔天涯,長夜漫漫,面對同一輪明月的相思之苦。

既不能入眠,滅燭披衣出門庭,竟覺得月光還是太亮,夜深露重,沾濕了衣裳。若以滿手月光相贈,也不堪表達心意,不如回去,在夢里相見。

陡壁丹臺圖 【清】江注

李 白

701—762

少年游俠,縱橫江湖,飲酒交友,皆是當時名家。詩歌飄逸豪邁,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杜甫評價他的作品:“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因詩作《蜀道難》,被賀知章譽為“謫仙人”。后世尊為“詩仙”。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李白

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

筑臺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飆起寒梧。

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

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

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

這首詩是李白賜金還山回到山東單父(現單縣)所作,當時杜甫高適與他一同來到這里,于臺上置酒閑談,白云寒梧,秋山遠海,仿佛一幅格調高雅的古畫,詩人心里明白,“終當過江去”,在此流連踟躕,也許是因為珍惜吧。

遠岫樹石圖 【元】倪瓚

杜 甫

712—770

胸懷天下卻時運不濟,官職微末卻不忘民生,被后人稱為“詩圣”;詩作貫穿古今,沉郁頓挫,被稱為“詩史”。杜甫的詩格律完整,推進了唐詩格律的規范化。

獨 坐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斂洲渚出,天虛風物清。

滄溟服衰謝,朱紱負平生。

仰羨黃昏鳥,投林羽翮輕。

前四句寫獨坐的秋景,后四句為感懷,刻畫了一個孤獨寂寥、無木可棲的詩人形象,“江斂洲渚出,天虛風物清。”化用《楚辭》“泬漻兮天高而氣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化用典故而不覺有隔,仿佛身臨其境,這是詩圣在感受力和語言上的功夫。

秋江閑釣圖 【明】沈周

王 維

約701—761

多才多藝、參禪信道的雅士。他不僅是位詩人,還是書法家、畫家和音樂家,善于將不同的藝術門類融會貫通,詩中富有禪境、老莊的意趣,蘇軾評價他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青 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此借頌揚名不見經傳的青溪,來印證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閑。全詩自然清淡素雅,寫景抒情皆輕輕松松,然而韻味卻雋永醇厚。詩人筆下的青溪是喧鬧與沉郁的統一,活潑與安祥的揉合,幽深與素靜的融和。吟來令人羨慕向往。

寒山拾得圖 【元】因陀羅

寒 山

(生卒年不詳)

唐代著名詩僧。長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享年一百多歲。他以樺樹皮作帽,破衣木屐,喜與群童戲,言語無度,人莫能測。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唐代詩人,曾經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其詩卻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廣泛流傳。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寒山詩語言明淺如話,有鮮明的樂府民歌風,內容除用形象演說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態人情,山水景物。詩風幽冷,別具境界。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風格。

這首詩寫寒巖,叢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見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除了用景物渲染氣氛、以氣氛烘托心情這種傳統的表現手法之外,使用疊字是它的特點。

通過“杳杳”、“落落”、“啾啾”、“寂寂”、“淅淅”、“紛紛”、“朝朝”、“歲歲”八組疊字,增強了詩的音樂美,借助于音節的復沓,和諧貫串,一氣盤旋,把本來分散的山水、風、雪、境、情,組織成一個整體,回環往復,連綿不斷。

梨花鸚鵡圖 【宋】佚名

白居易

約772—846

進士科考試列第四名,官至翰林學士。和元稹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主張恢復漢魏重民間采集詩歌的做法,學習漢、魏晉詩歌諷喻時事的精神,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所以他的詩歌崇尚直白通俗的大白話,即使是像《長恨歌》《琵琶行》這樣的敘事長詩,也朗朗上口,雅俗共賞。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云無覓處。

白居易的詩多以語言淺近、意境顯露著稱,但這首《花非花》卻頗有朦朧的味道。“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了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即“似花非花,似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暗暗道出這可能是在描寫夢,來時不知何夕,消失的時候又像早晨的朝霞一般,煙消云散,再難尋覓,透露出細膩的傷感。有學者認為這可能和《真娘墓》《簡簡吟》類似,是悼亡之作。

溪山過雨圖 【明】張復

元 稹

779—831

北魏宗室拓跋氏后裔,是一位天資聰穎、風流倜儻的才子。年紀輕輕就得了科舉明經第二,又成為高門女婿,卻因為彈劾貪官污吏,得罪了不少人。后來妻子不幸去世,元稹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樣的千古名句。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有很深的友誼。元和五年(810),元稹因為彈劾懲治不法官吏,與宦官劉士元產生沖突,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后來又改授通州(今四川達州)司馬。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稹在通州聽到白居易被貶的消息,便寫了這首詩。在一個殘燈搖曳的夜晚,在貶謫之所,本來就身受病痛煎熬的元稹,聽到好友受難,陡然一驚.

“垂死病中驚坐起”,語言樸實而感情強烈。最后一句不再具體些驚詫的具體情狀,轉入寫景,寒窗苦雨,以哀景抒哀情,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間。

百鳥朝鳳(局部) 清 沈銓

韓 愈

768—824

“一代文宗”,倡導古文運動,蘇軾贊其“文起八代之衰”,文章直言要害,敢言人所不敢言。詩風豪放雄健,窮盡萬象之怪誕奇崛。韓愈還大膽開拓“以文為詩”的道路,也是推動唐詩變革的一種嘗試,對宋詩有著深刻的影響。

聽穎師彈琴

韓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這是一首寫聽琴的名作,作于元和十一年(816),與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并乘為“摹寫聲音至文”。詩分為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后八句寫聽者的感受。詩人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顯示琴聲的起伏變化之外,也暗暗寄托了自己幾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卻屢遭貶斥的失落之意。

獨鶴圖 【北宋】趙佶

張 籍

約767—約830

跟隨韓愈學習文章,是韓愈的“大弟子”。不過在詩歌上卻與當時文壇另一派領袖白居易更為志趣相投,善寫樂府,語言平易自然,多有新意。擔任太常寺太祝的時候,因眼疾幾乎失明,卻仍堅持詩歌創作。

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貞元年間張籍在和州(唐代河北道轄州)居喪,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欲征辟他為幕僚,張籍寫下此詩,婉拒李師道。表面上看這是一首愛情詩,實際卻借比喻表達了自己忠于朝廷的原則,言辭委婉而態度堅定,李師道知其意恐怕也無可奈何。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宋】佚名

李 賀

790—816

破落的李唐宗室后裔,年少成名的詩歌鬼才。卻因為要避開父親名諱被阻擋在科舉的大門之外,李賀看透社會現實之后寫了很多諷刺時弊的詩歌。他的詩歌想象力豐富,常用奇險的筆法,意境華麗,甚至詭異。因為體弱多病,他在詩歌中對鬼神的意象格外青睞,以“詩鬼”成為唐代詩人中最獨特的詩人。

蘇小小墓

李賀

幽蘭露,如啼眼。

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蓋。

風為裳,水為佩。

油壁車,夕相待。

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

關于蘇小小墓,據傳風雨之夜,或聞其上有歌吟之聲。這首詩大約是李賀去南方尋求仕進時所作的一首“鬼”詩。全詩由景起興,通過凄迷的景象和豐富的聯想,刻畫出了蘇小小的鬼魂形象。

《蘇小小歌》中有“我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這樣的對愛情的美好愿望,可惜她最后沒能詩現西陵之約。詩中塑造的蘇小小鬼魂形象,依稀有詩人自己的影子。

赤壁勝游圖 【明】文徵明

賈 島

779—843

“苦吟”詩人,癡迷于字句的推敲琢磨,“推敲”的典故是詩壇一大佳話,其錘煉字句的態度對后世詩歌創作也有深刻的影響。得到韓愈的賞識之后,他還俗參加科舉并中舉,卻依然無心仕途,只愛游玩作詩,一生窮困。他的詩歌多偏向苦僻清瘦的風格,題材也較為狹窄,蘇軾將他和孟郊的詩風形容為“郊寒島瘦”,很有畫面感。

劍 客

賈島

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詩題一作《述劍》,這是抒寫詩人自己興利除弊的遠大政治抱負的一首詩。“十年磨一劍”,劍客花費了十年功夫來做準備工作,如今這句詩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俗語,比喻多年刻苦磨練,蓄勢待發。這把劍閃著如霜一般的寒光,十分鋒利,詩人卻“未曾試”,躍躍欲試的心情躍然紙上。

花島夕陽圖 【清】惲壽平

柳宗元

773—819

年輕時滿懷政治革新理想,是“永貞革新”的骨干之一。革新失敗后,長期被貶謫到山窮水險的偏遠之地,詩歌在淡然之中蘊含著孤高傲岸的氣度,思想豐富、感情充沛。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諷喻時弊,富有哲理,與韓愈一起倡導古文運動,位列“唐宋八大家”。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在當時,柳州比柳宗元此前貶謫之所永州更為邊遠荒涼,他在永州時雖然郁郁在心,卻也有孤芳自賞、超然物外的山水田園之志,被貶到柳州后,他精神上受到更嚴重的打擊。這首詩就是在謫居柳州的時候寫的,詩人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不可遏制地傾吐出來。

觀雁圖立軸 【明】陳濟和

韋應物

約737—約791

出身高門士族,早年入宮做皇帝近衛,原本是個紈绔子弟,安史之亂后痛改前非,愛好藏書、讀書。長期在滁州、蘇州等地做地方官,寄情于山水。他的五言絕句成就最高,推崇陶淵明、謝靈運,寫山水的詩句風格多是清淡淳樸,偶爾也有秾麗或壯美之語。

聞 雁

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建中四年(783),韋應物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刺史。這首《聞雁》大約就是他到滁州后不久寫的。一個秋雨之夜,獨坐高宅的詩人正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故鄉。可是暗夜秋雨,故園更不知渺遠到何方了。

透過外面淅淅瀝瀝的秋雨,竟能聽到大雁飛來的雁鳴聲。“雁”在古詩本來就是思歸的象征,詩人寫到“聞雁來”就結束了,沒有再去描寫“聞雁”后的感受,因為思歸之情已經表達出來了,含蓄古澹的收尾使得這首小詩的意境更加深沉悠遠。

枯荷鸂鶒 【元】張中

李商隱

約813—約858

出身貧寒,仕途坎坷。在左右為難、處處被排擠的境地中,他的詩歌顯得諱莫如深:詠史詩借古諷今,批判現實;愛情詩迷離晦澀,引得后人諸多猜測。他的詩歌在華麗的辭藻中充滿真情實感,自成一派。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是一首抒寫懷念友情的詩。首句寫駱氏臨水而筑,環植竹樹,清幽絕塵,引起詩人清純的懷友之情。次句即言對朋友(崔雍、崔兗)的懷念,仿佛這相思之情已經飛到遠方,卻受阻于高城重樓。

三、四句回到當下寫夜宿駱氏亭的情景。這時候詩人又意外地發現雨打殘荷的清韻,以此來安慰自己的相思寂寥,使得全詩有了另一重審美境界——對衰颯凄清之美的欣賞。

玉湖秋泛圖 【清】費丹旭

杜 牧

803—853

其祖父杜佑是宰相、史學家,家學淵源深厚。杜牧的文學、史學功底扎實,年紀輕輕就寫下了詠史名作《阿房宮賦》。他一方面繼承了韓愈等人詩歌題材廣泛、語言矯健豪放的風格,不同于晚唐詩壇盛行的綺麗晦澀;另一方面注重辭采,形成了豪放與婉約并存相容的詩風。

齊安郡后池絕句

杜牧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這是杜牧在會昌二年到會昌四年間任黃州刺史時所作,是一首優美的園林小詩,第一句就寫了齊安郡后池的小景,池中菱葉、浮萍使得池中像鋪了一層綠錦。夏日的黃鶯在池邊的薔薇下嬉戲歌唱。

第三句園林之靜,微雨輕打的描寫,更使得整幅畫染上一層幽寂、迷蒙的色彩。最后一句描寫鴛鴦相對而戲水,把鴛鴦的“紅衣”點入由綠萍、黃鶯、薔薇形成的黃綠背景中,色彩更加生動。

村邊杏花白鏡心 【清】吳昌碩

溫庭筠

?—866

出身于沒落貴族之家,精通音律,文思敏捷,每入試,叉手構思,常“八叉手而成八韻”,外號“溫八叉”。他為人不拘小節,潦倒一生。詩詞多為風月宴游、閨幃愛情之作,詞的成就更高,被尊為“花間詞”鼻祖,也是宋代“婉約詞”的源頭。

碧澗驛曉思

溫庭筠

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

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

這是一首描寫旅宿旅愁的詩。詩人夜宿碧澗驛,孤身一人,只有香燈為伴,方乍醒,卻仿佛昨夜的殘夢還在腦際縈繞。回過神來,知自己思念的“楚國”遠隔天涯。三、四句又轉回碧澗驛,月落時分,哀傷的布谷鳥也停歇下來,詩人忽然瞥見滿庭盛開的山杏花,仿佛又喚起了淡淡的喜悅,但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間。

木石圖 【北宋】蘇軾

羅 隱

833—910

“十試不第”的科舉失敗者,自編文集《讒書》,毫不留情地諷刺世風日下的社會。他的詩歌除了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憤懣以外,更有關懷天下的濟世之心。唐亡后得到吳越王錢镠的賞識,為錢镠書寫了諸多重要詔書。

自 遣

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早年十舉進士不第,詩意之下,作《自遣》以“自遣”。得則高歌歡唱,失則萬事俱休,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羅隱則勸大家不要“多愁多恨”,沒多大意義。實際上也是在勸慰自己,不要在乎得失。

河東君仿古真跡 【明】柳如是

皮日休

約838—約883

咸通八年(867)以進士最后一名的成績及第,其貌不揚,才高八斗。黃巢起義時,跟隨黃巢,成為“翰林學士”。黃巢敗后不知所蹤。他的詠史詩見解獨到,繼承了白居易的新樂府為時事發聲的特點,與陸龜蒙唱和的山水詩又偏向韓愈奇險的風格。

汴河懷古(其二)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是一首以議論為主的詠史懷古詩。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征發大量百姓為役,耗費民脂民膏,很多人都把隋朝滅亡的原因歸咎于運河,皮日休認為,咎不在運河,相反,“至今千里賴通波”,這條水路貫通南北,實際上是造福后世的。

但隋煬帝為了自己的享樂而開鑿運河,造豪華的龍舟,順著運河南下游玩,對百姓橫征暴斂,若非無此,其開鑿運河的功績也可以和大禹比一比。

荷花圖 【清】孫師昌

陸龜蒙

?—約881

終生隱居的農學家、藏書家。詩歌多以描寫吳中山水和田園生活為主,卻也透露著對天下的關懷和在亂世中獨善其身的無奈。他對農具、漁具和茶具頗有研究,所著《耒耜經》是極有價值的農具專書,同時也是論述江南水田的重要論著。

白 蓮

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這是一首別處心裁的詠物詩。蓮花多為紅色,與荷葉紅綠相映,是一般人賞蓮時所最樂見。可詩人偏偏選擇歌詠白蓮。在詩人筆下,白蓮是人格化的。陸龜蒙在唐末亂世中,退隱江南水鄉,獨善其身,因此對同樣不求艷壓群芳、遺世獨立的白蓮自然情有獨鐘。白蓮高潔的品質,也是詩人自己所追求的。

部分資料來源:《人間詩畫》

本期編輯:Jw

進入“詩刊讀者服務部”小程序

韓愈水平高超的三首七絕,一篇一法,黃庭堅也曾從中深受啟發

盛唐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李白、杜甫光芒萬丈,王維、孟浩然留名千古,還有更多的詩壇佳作值得讀者細賞。但盛唐之后也并非后繼乏人,韓愈就堪當大任,他繼續高舉唐詩的大旗,又希望可以跨過李杜的高峰,從而尋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就在杜甫逝世的那一年,韓愈已經三歲了。正是這位才子,后來唱出了這樣的頌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的作品通過“狠重奇險”的境界,追求“不美之美”,在詩的形式上,也通過散文化的風格,追求“非詩之詩”。

被奉為江西詩派宗主的黃庭堅,在詩境上也力求“不美之美”,更追求“非詩之詩”,其實不過是繼承中唐韓愈的詩風,只是把前賢的“雄奇”換成“清奇”,把韓愈的“粗砂大石”換成“緊筋硬骨”罷了。下面介紹韓愈水平高超的三首七絕,一篇一法,黃庭堅也曾從中深受啟發。

唐憲宗年間有一位宰相叫于頔,字允元,曾與詩僧皎然唱和,韓愈亦曾奉書求其援引。這位宰相大人功勛卓著,卻有些飛揚跋扈,后來終于因此而獲罪。

于頔在郊外修建了一座別業,非常豪華,專供自己閑暇時享受。韓愈創作這首詩時,這位宰相大人早已不在人世,詩人參觀了這座于賓客莊,感慨萬千,于是便題詩一首。

前兩句抒寫莊前景物,“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榆莢,俗稱榆錢,是榆樹的種子;車前,即車前子,是一種藥用植物。

春日里四種植物交會,榆莢、車前覆蓋了地面,低垂的薔薇親吻著水面,生機盎然的竹筍也穿過籬笆,讓詩人感到眼花繚亂。

后兩句表達心中感慨,“馬蹄無入朱門跡,縱使春歸可得知。” 曾經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可是時過境遷,即使朱門繡戶依舊,早已繁華不再。詩人不禁悲嘆,縱然春歸,也沒有馬蹄的印跡,哪里知道主人是否歸來。

韓愈與孟郊、張籍都是詩友,孟郊是大家熟悉的詩人,曾經屢試不第,但他的才華有目共睹,他的很多作品也是家喻戶曉。

張籍是通過孟郊與韓愈結識的,當時他還是布衣,而韓愈早已是朝廷的棟梁。但詩人卻很欣賞張籍的才華,每次見面都交談甚歡。

張籍有一陣子患了很嚴重的眼疾,韓愈還熱心地為他請醫求藥,經過精心的醫治,后來終于康復了。詩人也滿心歡喜,彼此又能攜手同游了。開篇表達驚喜之情,“喜君眸子重清朗,攜手城南歷舊游。”

作者用一個“喜”字,表達了詩人對張籍的惦念之深,以及看到他恢復視力時的驚喜之情。于是詩人立刻就迫不及待地與他一邊攜手暢談,一邊飽覽郊外的大好風光。

后兩句情緒又陡然轉折,“忽見孟生題竹處,相看淚落不能收。” 孟生,即孟郊,韓愈成名后在長安城郊外有一座別墅,孟郊也應邀前去做客,還即興題詩贈送。韓、張二人重游故地時,孟郊已經撒手人寰,他們看見題詩之處,不禁心中生悲,更淚灑衣襟。

這首詩抑揚頓挫,先喜后悲,卻都表現出詩人對朋友的真情。人世間有很多憾事,有時候覺得不以為然,等到自己覺得其彌足珍貴時,卻已無法挽回了。讀者也就可以理解,為何韓愈聽到張籍眼疾康復后,會驚喜異常;為何看見孟郊的題詩,又會淚流不止!

韓愈一生仕途極其坎坷,他曾多次參加進士考試,都是鎩羽而歸,雖然最終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首,但詩人早已嘗盡了宦途的艱辛。

這首詩創作于詩人處于人生低谷之時,前途渺茫、生活艱難,讓作者一度非常沮喪。為了排遣愁悶,他每日以酒為伴,醉了就高聲吟誦,醒來依然惆悵不已。全詩雖然顯得有些頹唐,卻真實地傳達出詩人的心聲。

前兩句抒發閑居時的感觸,“斷送一生唯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作者惆悵時借酒澆愁,頓時覺得心情放松,于是覺得打發一生最好的東西只有酒;而且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如享受閑適生活,更令人感到愜意。

后兩句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作者認為,不要憂慮世間和自身的那些瑣事,而應將人世當作夢境。

詩人從小飽讀詩書,也具有積極進取精神,而這首詩不僅沒有弘揚儒家傳統文化,卻頗有莊老佛禪的思想,其實都因為詩人處于人生困境,字里行間都反映出心中的憂憤。

韓愈的這三首詩一篇一法,水平高超,值得細讀。第一首借景抒情,第二首抑揚頓挫,第三首含蓄委婉,彰顯出詩人不凡的文思。北宋的黃庭堅也曾被貶異鄉,當時心中愁悶苦惱。于是他就寫了一首《西江月》,其中兩句這樣寫道:斷送一生唯有,破除萬事無過。

很顯然,黃山谷從韓愈的這首詩中得到了啟發,直接化用其詩句,雖然不見一個“酒”字,卻流露出一種避世情緒,也從側面反映出韓愈的作品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清歌一曲月如霜100首

1.烏夜啼/李白《45》《62》《63》《111》《124》《155》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主題】怨婦之詞。

【注釋】黃句:黃昏時愁云滿城,指長安。秦川女:指竇滔妻,能織回文錦。

2.烏棲曲/李白《45》《50》《53》《58》《62》《155》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主題】對吳王荒淫無度的諷刺。

【注釋】高通皜(hao):明亮。銀箭金壺:金屬做的滴水計時器的部件。賀知章讀《烏棲曲》《烏夜啼》后,嘆謫仙人也。

3.臨江王節士歌/李白《124》

洞庭白波木葉稀,燕鴻始入吳云飛。吳云寒,燕鴻苦。風號沙宿瀟湘浦。

節士悲秋淚如雨。白日當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壯士憤,雄風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主題】李白被賜金放還前寫下此詩。通過肅殺之秋景及節士悲秋,表達思欲報國的心情。

【注釋】節士:有節操之士。雄風:強勁之風。倚天劍:極言劍之長。長鯨:指巨寇。

4.于闐采花/李白《155》

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主題】借美人遭嫉埋沒胡沙,丑女受寵立為后妃等黑白顛倒的現象,喻懷才不遇的憤慨。

【注釋】無鹽:古代著名丑女,即戰國時齊宣王后鐘離春。

5.行路難其一/李白《45》《51》《50》《155》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主題】豪放樂觀的悲憤詩。

【注釋】閑來句:用典,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安:哪里。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其志向,愨答: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6.行路難其二/李白《63》《45》《111》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主題】表現了李白對功業的渴望。

【注釋】社:古二十五家為一社。馮諼彈劍作歌怨己不如意。曳:拉;裾:衣服大襟。擁篲(huì):燕昭王用衣袖擋帚以禮迎賢士鄒衍。歸去來:指隱居。語出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62》《157》《124》《155》雉作狗。

7.行路難其三/李白《45》《62》《124》《155》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主題】表達功成名退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

【注釋】有耳句:許由避堯帝讓位,洗耳于潁川首陽蕨: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陽山。含光混世貴無名:此句言不露鋒芒,隨世俯仰之意。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華亭兩句:指陸機臨死懷念華亭谷鶴叫。李斯臨死想架蒼鷹上蔡東門逐狡兔。表示對過去生活留戀。

8.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84》《45》《33》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主題】抒發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

【注釋】謝朓樓:謝朓為宣城太守時所建。校(jiào)書:官名。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此:指上句的長風秋雁的景色。蓬萊文章:指李華等漢代典雅文章。漢代藏書的東觀被稱為“道家蓬萊山”,一說,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小謝:指謝朓,和謝靈運為大謝、小謝。此處自喻。清發(fā):指清新秀發的詩風。發:詩文俊逸。俱懷:兩人都懷有。逸興(xìng):飄逸豪放興致,多指山水游興。壯思:壯志。散發:不做官。狂放不羈。弄扁舟:乘小舟歸隱。稱讀(chèn)。

9.把酒問月/李白《45》《63》《124》《155》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主題】應友人之請而作的詠月抒懷詩。

【注釋】題下作者自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綠煙:指遮蔽月光的濃重的云霧。寧知:怎知。

10.江上吟/李白《111》《45》《62》《2》《124》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主題】734年作,表現詩人對庸俗局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注釋】江上吟:李白自創之歌行體。江,指漢江。木蘭:即辛夷。枻(yì)同“楫”,即船槳。玉簫金管:指吹簫笛等樂器的歌妓。乘黃鶴:舊傳仙人子安曾駕黃鶴過此。一說是費祎乘黃鶴登仙于此休息。

11.菩薩蠻/李白《2》《145》《211》《231》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主題】游子思念家鄉。

【注釋】平林:平原上的林木。漠漠:迷蒙貌。煙如織:暮煙濃密。佇立:長時間等候。《50》《127》更作連。《127》作者為佚名。

12.長相思·其一/李白《45》《50》《58》《84》《117》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主題】沉思回憶中對政治失意的嘆息。

【注釋】絡緯:織娘。簟:涼席。青冥:青云。關山難:關山難渡。《111》《124》作高天。《127》作佚名。

13.長相思·其三/李白《63》

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后花馀床。床中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聞余香。香亦竟不滅,人亦竟不來。相思黃葉落,白露濕青苔。

【主題】表達對美人的無盡思念。

14.憶秦娥/李白《50》《2》《145》《215》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主題】少婦春夜懷人之作。

【注釋】傷別:為別離而傷心。陵闕:皇帝的墳墓和宮殿。

15.清平調詞其一/李白《31》《46》《111》《124》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主題】以牡丹花比貴妃的美艷。

【注釋】想:如。云想句:見云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檻(jiàn):欄桿。《124》露華:露水。群玉: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會:應當。

16.清平調詞其一/李白《46》《111》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主題】寫貴妃的受寵。

【注釋】幸倚:張起《唐詩解密》解釋為慵懶。

17.清平調詞其一/李白《46》《111》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主題】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

【注釋】名花:牡丹花。得:使。解釋:化開。春風:指唐玄宗。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62》作常得。

18.上李邕/李白《45》《124》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主題】李白游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使李邕不悅。李白寫下這首態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表達憤慨之情。

【注釋】上:呈上。扶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簸卻:激起。殊調:不同流俗的言行。宣父:即孔子。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稱,此指李邕。

19.將進酒/李白《45》《51》《70》《145》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主題】感嘆時光流逝,懷才不遇的悲憤。

20.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124》《58》《45》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主題】詠嘆廬山風景的奇絕,表達對政治淡漠,透露尋仙訪道隱逸之心。

【注釋】楚狂人:春秋楚人陸通字接輿,因不滿楚昭王佯而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勸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禍。屏風九疊:山的形狀像屏風。廬山五老峰的東北有九疊云屏,疊石如屏嶂,故稱屏風疊。明湖:鄱陽湖。回崖沓(tà)嶂:曲折的山崖,重疊的山峰。凌:高出。蒼蒼:青色的天空。白波九道:九道河流。謝公:謝靈運。還丹:仙丹。琴心三疊:道家修煉術語,修煉功夫高深。玉京:道教稱元始天尊所居之處。九垓(gāī):九天之外。盧敖:燕人周游見一古怪士迎風而舞。盧敖邀他同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鳳歌笑孔丘:孔子適楚,陸通游其門游,那人笑著說:“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遂縱身跳入云中。太清:太空。

21.灞陵行送別/李白《62》《10》《94》《111》《124》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主題】通過送一位仕途失意之人,表達李白的政治寄托。

【注釋】紫闕:紫色的宮殿,此指帝王宮殿。驪歌:《詩經》中的《驪駒》,告別時所賦的歌詞。《58》闕作關。

22.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45》《70》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主題】一首記夢詩,也是游仙詩。抒寫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注釋】《42》《51》云霞作云霓。

23.北風行/李白《45》《124》《62》《155》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主題】通過描寫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安祿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

【注釋】北風行:樂府調名,多寫北風雨雪行人不歸傷感。燭龍:神話中的龍。此:指幽州即大興。雙蛾摧:雙眉緊鎖,形容悲傷、愁悶的樣子。良,實在。鞞(bǐng)靫(chá):繪有虎紋圖案的箭袋。裁:消除。

24.蜀道難/李白《45》《124》《208》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主題】第一次到長安寫的,凸顯蜀道之奇險。

【注釋】茫然:渺茫遙遠的樣子。指傳說悠遠難詳,茫昧杳然。爾來:從那時以來。當:對著,向著。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只有鳥能飛過。橫絕:橫越。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峰。沖波:指激流。青泥:青泥嶺。捫參歷井:參(shēn)、井是二星宿名。脅息:屏氣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喧豗(huī):喧鬧聲。砯(pīng)崖:水撞石之聲。砯,動詞,沖擊。或匪親: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匪通非。《58》問君作問群。

25.草書歌行/李白《34》《45》《155》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

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

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

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

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

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主題】刻畫灑脫率真的懷素形象。

【注釋】王逸少即王羲之,張伯英即張芝。浪:徒然。渾脫舞:唐代舞名,長孫無忌以烏羊皮為渾脫氈帽。渾脫:全羊皮制品。《124》壁作筆。

26.臨路歌/李白《62》《64》《111》《118》《124》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
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主題】李白對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注釋】路:應為“終”之誤。濟:成功。八裔:八方荒原之地。游扶桑:到皇帝身邊。掛:喻腐朽勢力阻撓。石:當作“左”。左袂即左袖。得:知大鵬夭折半空。仲尼句:孔子泣麟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魯哀公獵麒麟,孔子認為出非其時心中難受。

27.鳥鳴澗/王維《46》《32》《186》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作者簡介】王維(701-761),山西祁縣人,隨父遷居山西永濟,官至尚書右丞。山水田園派詩人。

【主題】這首詩為題贈皇甫岳的《云溪雜題》中的一首,寫春天月夜。

【注釋】桂花:指春桂或月桂。

28.相思/王維《41》《46》《145》《186》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主題】寫相思之詩。

【注釋】《32》題目作《相思子》。《王右丞集》春作秋。

29.鹿柴/王維《32》《36》《155》《163》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主題】寫夕陽西下的小景。

【注釋】柴通寨(zhài)。景:陽光。日西落,光返照于東,謂之日景,景在上曰返景,在下曰倒景。

30.竹里館/王維《32》《46》《55》《186》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主題】寫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

31.白石灘/王維《2》《46》《111》《32》《208》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主題】描寫白石灘月夜景色。

【注釋】向:將近。堪:能夠,可以。把:握。

32.欒家瀨/王維《2》《46》《111》《163》《208》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主題】寫水流的場面。

【注釋】淺淺(jiān):水急流。《九歌》:石瀨兮淺淺。

33.孟城坳/王維《2》《46》《111》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主題】在時空交錯的敘述中,傳達詩人孤寂蕭索的心態。

【注釋】孟城口:在藍田縣輞川,原來為宋之問別墅。宋后來貶謫客死異鄉。

34.息夫人/王維《32》《46》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主題】塑造受著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婦女形象。唐明皇的哥哥寧王李憲,強奪賣餅人的妻子。后李憲把賣餅人召進府,女子見丈夫凄然淚下,王維當場寫此詩。

35.哭孟浩然/王維《32》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主題】直抒對故人長逝的哀悼之意。

【注釋】襄陽老:一襄陽老人,非孟也(中山大學彭玉平說)。蔡州:指襄陽,因蔡瑁而名。

36.辛夷塢/王維《2》《32》《34》《46》《51》《163》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主題】描繪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寫出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

【注釋】辛夷塢(wù):輞川地名。木末:樹梢。像蓮花的辛夷花開在樹枝頭。

37.臨湖亭/王維《32》《96》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

【主題】景物賞心悅目,作者心生歡愉。

【注釋】舸(gě):小船。上客:貴客。

38.欹湖/王維《46》《96》《102》《385》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主題】融情于景的送別詩。

【注釋】欹(qī)湖:在終南山下。極浦:最遠處的水邊。《179》青山作山青。

39.送別/王維《64》《84》《155》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主題】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

【注釋】飲:使……喝。

40.贈韋穆十八/王維《32》

與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不向東山去,自令春草深。

【主題】敘述對韋穆的想念及勸誡。

【注釋】青眼:指知心朋友。白云心:喻遠離塵世之心。

東山:東晉謝安曾隱于東山,后因以東山指隱者所居之地。《全唐詩》“自”也可“日”。“令”宋蜀本作“暮”。二句含有催促韋穆歸山之意。

41.書事/王維《32》《34》《46》《111》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主題】通過蒼苔翠色,反襯出自己空寂的心境。

【注釋】書事:書寫眼前所見的事物。閣通擱:阻止,延滯。

42.山中/王維《32》《34》《46》《51》《111》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主題】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43.山中送別/王維《2》《46》《111》《385》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主題】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寫冀望別后重聚。

【注釋】《32》《39》明作年。

44.崔興宗寫真詠/王維《32》《34》p446

畫君年少時,如今君已老。今時新識人,知君舊時好。

【主題】表達與內弟崔興宗深厚情感。

45.雜詩其一/王維《32》《64》《88》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主題】表現對丈夫的思念。

46.雜詩其二/王維《2》《32》《46》《88》《163》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主題】巧妙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注釋】《163》著讀(zhuó):顯出,引申為開。

47.雜詩其三王維《32》《64》《88》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主題】以時序的遞進、物候的變化,加深主人公失望的情感。

48.山居秋暝/王維《111》《51》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主題】描繪了秋雨風光村民的淳樸,表現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注釋】春芳;春草。歇:消散。任那春天的美景消散吧,這秋景也不賴可以挽留王孫公子。王孫:指自己。暗示歸隱。

49.山居即事/王維《51》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燈火起,處處采菱歸。

【主題】寫出作者愜意地生活,流露出落寞之情。

【注釋】蓽(bì)門:荊竹編成的門。

50.使至塞上/王維《34》《51》《58》《163》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主題】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紀行詩,所見的塞外風光。

【注釋】屬國:唐代屬國。使臣:秦漢的官職名,即王維。蓬:指蓬草。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51.觀獵/王維《2》《50》《51》《111》《163》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主題】描寫狩獵活動。

52.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111》《77》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主題】表現是輞川的秋景。

【注釋】接輿:楚國陸通的字。曾“鳳歌笑孔丘”。

53.渭川田家/王維《45》《84》《220》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主題】暮春傍晚農村一景。

【注釋】雉雊(gòu):野雞鳴叫。荷(hè):肩負。式:作語助詞。微:(日光)衰微,天黑之意。《詩經》:式微式微,胡不歸。天黑怎么不回來。表歸隱。《39》雊作雜,蓋錯認為雜,謬矣!《51》斜陽作斜光。

54.終南山/王維《31》《55》《51》《84》《155》《163》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主題】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

【注釋】天都:帝都長安。分野:古人以天28星宿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被稱為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對應星空的某一處分野。

55.終南別業/王維《58》《84》《155》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主題】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

【注釋】別業:別墅。晚:晚年。

56.歸嵩山作/王維《81》《84》《111》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主題】通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見的景色,抒發作者恬靜淡泊的閑適心情。

【注釋】清川:清清流水。帶:圍繞。閑:悠閑自得。薄:草木交錯曰薄。去:行走。閑閑:從容自得樣子。迢遞:遙遠。遞:形容遙遠。嵩高:嵩山別稱。且:將要。閉關:佛家閉門靜修。這里有閉戶不與人來往之意。《58》閑作間。

57.酬張少府/王維《58》《84》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主題】反映王維不想同流合污,只好走隱逸之路。

【注釋】窮:窮困,不能當官。通:通達,能當官。理:道理。

58.隴西行/王維《2》《10》《82》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主題】截取軍使送書片斷,渲染邊關的緊急狀況與緊張氣氛。

【注釋】《73》《155》烽戍。

59.漢江臨眺/王維《10》《51》《84》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主題】描繪漢江周圍壯麗的景色,表達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注釋】郡邑:指漢水兩岸的城鎮。浦:水邊。山翁:指山簡,鎮守襄陽,好酒。借指襄陽地方官。

60.秋夜獨坐/王維《58》《64》《81》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主題】秋夜獨坐的寂寞。

【注釋】黃金不可成: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無生:佛教用語,清除七情六欲。

61.送丘為落第歸江東/王維《81》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主題】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對自己無力幫助深表歉意。

【注釋】禰(mí):指東漢禰衡。孔融曾上表推薦他。此借指丘為。獻納臣:王維。

62.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維《96》

天官動將星,漢上柳條青。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主題】一首送別詩。表現王維希望趙都督有所作為、濟世報國的思想。

【注釋】得青字:古人賦詩依韻而賦,“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韻。天官:即天上的星官。

63.送梓州李使君/王維《58》《84》《155》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賢。

【主題】詩人想象友人為官的梓州壯麗景象以風俗和民情,勉勵友人業績超過先賢。

【注釋】樹杪(miǎo):樹梢。漢女:漢水的婦女。橦(tóng)布:橦木花織成布。
芋田:巴人常為農田事發生訟案。文翁:太守文黨建學宮育人才誘開化,翻新蜀中習俗。先賢:已經去世的有才德的人。指蜀郡守。文翁句:望你發揚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不敢當為敢不之訛。

64.送邢桂州/王維《81》《96》

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赭圻將赤岸,擊汰復揚舲。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

【主題】表達詩人勸勉友人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

【注釋】邢桂州:邢濟。桂州:桂林。鐃吹:即鐃歌,軍中樂歌。赭(zhě)圻(qí)、赤岸:山嶺名。將:且,又。擊汰:劃船,源自《楚辭》。揚舲(líng):猶揚帆。舲是有窗的船。合浦:孟嘗君赴合浦前百姓苦甚,珍珠皆逃到越南。孟造福百姓,珍珠還合浦。使臣星:即使星。典自《后漢書》。

65.過香積寺/王維《29》《31》《51》《84》《155》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主題】一首游覽詩,描寫山中古寺之幽深靜寂深。

【注釋】安禪:即禪定。毒龍: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66.新晴野望/王維《10》《94》《111》《127》《163》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主題】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過天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

67.田園樂/王維《23》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主題】勾畫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68.伊州歌/王維《111》《215》《220》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馀。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

【主題】寫相思之苦。

【注釋】蕩子:指丈夫。從戎(róng):從軍。數:屢次,常常。

69.少年行其一/王維《37》《46》《147》《32》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ji馬高樓垂柳邊。

【主題】寫游俠精神風貌。

70.少年行其二/王維《37》《46》《186》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主題】寫少年英雄的雄偉氣概。

71.少年行其三/王維《37》《46》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主題】塑造一個武藝超群、勇于殺敵的少年英雄形象。

【注釋】擘(bò):拉開。

72.少年行其四/王維《32》《37》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主題】少年殺敵,將軍坐享其成。為游俠功成無賞鳴不平。

【注釋】云臺:東漢洛陽宮座臺。明帝曾將鄧禹等28開國功臣像畫在臺上,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7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37》《41》《3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主題】王維十七歲所寫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注釋】山東:華山之東。

74.送元二使安西/王維《32》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主題】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

【注釋】宋代劉辰翁評其“古今第一”,反復三次稱“陽關三疊”。浥:潤濕。

75.送沈子歸東江/王維《2》《32》《220》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主題】對友人的牽掛的送別詩。

【注釋】罟(gǔ)師:漁人,借指船夫。臨圻(qí):臨近曲岸。明嘉靖本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作“臨沂”,為東晉僑置的縣名,在南京東北,與題中“歸江東”吻合。

76.秋夜曲/王維《32》《145》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主題】一首閨怨詩。

【注釋】桂魄:指月亮。

77.新秦郡松樹歌/王維《96》

青青山上松,數里不見今更逢。

不見君,心相憶,此心向君君應識。

為君顏色高且閑,亭亭迥出浮云間。

【主題】主要歌頌松樹的堅貞品性,表達作者對松樹的贊美。

【注釋】新秦郡:陜西神木縣。識(zhì):記住。迥出:高出。

78.凝碧池/王維《54》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葉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主題】此詩描寫國破之哀,傾訴其不幸,充滿悲痛之情。

【注釋】王維雖然被強迫任安祿山偽職,但因此詩得到過唐肅宗的寬恕。《79》更作再。

79.酬郭給事/王維《18》《84》《111》《117》

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主題】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

【注釋】洞門:指深宮中重重相對相通的門。靄余輝:遮蔽住落日的光輝。省:指唐門下省。奉:“捧”的本字。天書:皇帝的詔書。瑣闈,宮門。強:勉強。從君:喻在朝做官。那:無奈。

80.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王維《55》《84》《111》《155》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主題】寫出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別具藝術特色。

【注釋】和:即和詩。舍人:中書舍人賈至。絳幘(zé):用紅布包頭似雞冠狀。雞人:天將亮時,叫像雞鳴以警百官,故名雞人。尚衣:官名。掌管皇帝衣服。翠云裘:飾有綠色云紋的皮衣。九天:皇宮。閶闔:宮門。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liú):指皇帝。旒指冠前后懸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仙掌:即障扇。袞(gǔn)龍:卷龍,指皇帝的龍袍。浮:袍上錦繡光澤閃動。裁:擬寫。五色詔:用五色紙所寫的詔書。鳳池:指鳳凰池。

81.酌酒與裴迪/王維《34》《18》《81》《155》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主題】用憤慨之語對友人進行勸解,道盡世間不平之意,表現欲用世而未能的憤激之情。

【注釋】白首:白頭故交也會猜疑戒備,有人一旦做官就翻臉。小人如草得意,君子如花枝失意。

82.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

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王維《84》《111》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游玩物華。

【主題】唐玄宗由閣道出游時在雨中春望賦詩的一首和作,歌功頌德之詞。

【注釋】黃山:黃麓山,在陜西興平。迥出:遠出。雙鳳闕:漢代建章宮有鳳闕,這里泛指皇宮中的樓觀。闕:宮門前的望樓。陽氣:指春氣。宸游:指皇帝出游。宸:借指皇帝居處,引伸帝王。物華:美好的景物。為乘句:皇帝本為乘此順應時令,隨陽氣而宣導萬物,并非只為賞玩美景。

83.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防呂逸人不遇《111》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主題】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注釋】凡鳥:鳳是“鳳”字的分寫。呂安訪嵇康,嵇康之兄喜迎接,呂安嘲諷“凡鳥”。不敢,表示對呂的尊重。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直造觀竹良久。

84.出塞作/王維《18》《81》《111》《196》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主題】寫邊塞戰爭。

【注釋】獵天驕:強悍少數民族首領帶著人馬打獵。磧(qì):沙漠。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虜障引申為登城守衛。玉靶:鑲玉的劍柄。借指寶劍。珠勒馬:馬勒口上用寶珠裝飾,指駿馬。

85.積雨輞川莊作/王維《58》《81》《84》《51》《155》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主題】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

【注釋】積雨:久雨。煙火遲:久雨林潤煙火緩升。餉東菑(zī):給在東邊田里干活的人送飯。餉:送飯到田頭。菑:農田。野老:自己。爭席罷:指自己要隱退山林,與世無爭。《莊子》陽子起初驕矜,他人避讓,后受到老子教誨,就不拘禮數,使招待者敢于與其爭席。海句:《列子》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借海鷗喻人事。

86.隴頭吟/王維《59》《10》《94》《111》《127》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主題】反映了艱苦的邊塞生活,表現老將功高而得不到封賞的悲憤之情。

【注釋】太白:金星主兵象。指少年關心戰事。典屬國:小官。

87.不遇詠/王維《34》《94》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此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主題】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心情。

【注釋】不遇:不得志,不被賞識。寢:擱置,止息。登:豐收。預:參加。春風動楊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語出《子夜春歌》。說通“悅”。濟人:救助別人。徒爾:僅能如此。

88.桃源行/王維《36》《45》《10》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主題】詩中借描述桃花源的故事,寄托了詩人對理想社會及自由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注釋】隈(wēi)隩:(ào):曲折幽深。攢(cuán)云樹:云和樹簇聚一起。樵客:漁人。物外:世外。房櫳:房屋。峽里句:桃源與世間斷絕,兩不相知。

89.老將行/王維《45》《59》《155》《163》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中山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軍。

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

【主題】敘述了一位老將的經歷。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熱忱。

【注釋】肯數:豈可只推。鄴下黃須兒:指三國曹彰。飛箭無全目:羿能使雀雙目不全,于此見其射藝之精。垂楊生左肘:或謂柳為瘤之借字,蓋以人肘無生柳者。故侯瓜:東陵侯召平秦亡后為平民,種瓜長安城東。先生柳:晉陶淵號“五柳先生”。誓令句:后漢耿恭被匈奴困,嘆息得泉。潁川空使酒:潁川人灌夫失勢后頗牢騷不平。使酒:恃酒逞意氣。星文:指劍上所嵌的七星文。恥令句:意謂以敵人甲兵驚動國君為可恥。《58》須作發。愿作顧。《155》吾作吳。《10》誓作須,軍作君,《163》軍作君。

90.華子岡/王維《96》《32》

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

【主題】描寫晚秋的華子岡景色。

【注釋】去:飛來飛去。

91.華子岡/裴迪《2》《32》《35》《220》

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作者簡介】裴迪(716-740),陜西關中人。山水田園詩人。

【主題】一幅聲色俱佳、動靜相宜的風景。

【注釋】晞:曬干。侵:逐漸侵染,掩映。《46》作日落。云光指山中潮氣,侵履跡,即打濕了山路。而非別意。見《2》P137。

92.送崔九/裴迪《32》《42》《46》《58》《186》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主題】寫出真摯的送別之情。

【注釋】歸山句: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93.詠史/高適《21》《32》《55》《116》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作者簡介】高適(704-765),河北景縣人,安史之亂后渤海縣侯。為唐代詩人唯一封侯者。

【主題】借須賈和范雎故事,此詩抒發懷才不遇的心情。

【注釋】綈(tí):厚綢子。尚有句:像須賈這樣的小人都有贈送綈袍的舉動,可見貧寒的范雎是多么值得同情。

94.薊門/高適《163》

茫茫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云愁殺人。

【主題】寫邊境激烈進行的戰爭。

【注釋】憑陵:憑借優勢侵犯。

95.醉后贈張九旭/高適《21》《31》《55》《187》《385》

世上漫相識,此翁殊不然。興來書自圣,醉后語尤顛。白發老閑事,青云在目前。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主題】張旭豪放形象。

【注釋】漫:隨便。有的版本為謾。圣:神靈的功力(猶如天助)。老:久經其事。青云:指被玄宗召為博士。末句表示擔憂之情。

96.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適《145》《221》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主題】送別詩。行子指友人,飛蓬為自喻。

【注釋】鐵驄(cōng):鐵馬。

97.別董大其一/高適《37》《32》《186》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主題】高適與河南睢陽送行,表達對朋友勉勵。

【注釋】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

98.別董大其二/高適《34》《37》《102》《155》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馀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主題】對當今貧賤生活的不滿足。

【注釋】翮(hé):兩翼,代表鳥。飄飖(yáo):飄動。六翮飄飖,比喻四處奔波而無結果。足:甘心。

99.除夜作/高適《32》《34》《37》《46》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主題】寫孤寂清冷的異鄉除夜。

100.聽張立本女吟/高適《2》《34》《46》

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閑庭逐夜涼。自把玉釵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主題】通過對歌女情態的生動描繪,創造出一種清雅空靈的意境。

【注釋】《441》作者為張立本女。釵作簪。

史上最牛的十大草書大家,排名順序你怎么看?

點擊文章最后《了解更多》,即可開啟專屬您的藝術之旅!!!

NO.1 張芝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圣”。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鐘(繇)、張(芝)兩家,認為其余不足觀。對后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

張芝書法的原跡流傳極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閣帖》卷二載張芝五帖,這些是真品還是偽品,眾說紛紜,至今難以論定。

NO.2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

NO.3 王獻之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后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并稱為“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辟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于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于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于取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NO.4 孫過庭

孫過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禮,其籍貫有二說:一說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一說富陽(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稱富陽人,可是他自稱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陳子昂為其作墓志銘,謂過庭“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他是唐高宗、武則天時人,官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擅長書法和書法理論,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書尤工。草書師法“二王”。“工于用筆,俊拔剛斷”(《書斷》),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唐韋續《續書品》)。以草書擅名,尤妙于用筆,雋拔剛折,尚異好奇。他又善于臨摹古帖,往往真贗不易分辨。

唐高宗曾謂過庭小字足以迷亂羲、獻,其逼真可知。陳子昂《祭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書跡,比作魏的鐘繇,可見對孫氏的書法造詣推崇備至。過庭又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著有《書譜》,深得書法之旨趣。至今流傳,成為學習草書的楷范。宋高宗評述:“《書譜》匪特文詞華美,且草法兼備。”可見此《書譜》不但書法濃潤圓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獨到見解,可以說是書文并茂的典范。

孫過庭書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為一體,并出之己意,筆筆規范,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

NO.5 張旭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于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后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圣”。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

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NO.6 懷素

懷素(737~799),唐代書法家。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忽發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蕉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在長安懷素聲譽青云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圣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于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NO.7 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

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后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杰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后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

NO.8 董其昌

董其昌明代后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書畫鑒賞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禎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歷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華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為華亭縣地,清屬松江府。華亭、云間、松江、上海、婁縣俱為一地)。

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董其昌雖處于趙孟頫、文征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并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備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于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贊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經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云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于晉人。

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王文治《論書絕句》稱董其昌的書法為“書家神品”。謝肇稱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

NO.9 王鐸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滿清入關后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順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稱制等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并、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

王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NO.10 傅山

傅山,明萬歷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歲),字青主,號真山,山西陽曲(今太原)人。是我國明末著名的學者、書法家、詩人、醫學家。傅山出身于書香門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開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與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獨傅山自幼聰敏,博文強記,勤奮好學,善于思考。他繼承家學,并發揚光大,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幾乎可以亂真。他的《上蘭五龍洞場圃記》為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作,與宋人風范毫無二致。鄧散木《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象他的為人”。他的顏體寫得非常好,流傳至今的顏體大字楹聯和榜書多件,皆端莊遒勁,剛健有力。他總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經驗。他以大草形式寫行草,增加了聯綿的線條與組合,更加豐富,更有表現力。

摘自:書畫微報

點擊《了解更多》,即可開啟專屬您的藝術之旅!!!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