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光明之舟金手指(日本國民級游戲畫師的三足鼎立)

導讀光明之舟金手指文章列表:1、日本國民級游戲畫師的三足鼎立2、飛上火星,從一本科普書開始3、運河浮沉:唐宋時期的漕運與古都洛陽興衰4、為陽煦山立的男寶寶,從詩詞歌賦中取一個

光明之舟金手指文章列表:

光明之舟金手指(日本國民級游戲畫師的三足鼎立)

日本國民級游戲畫師的三足鼎立

他是《勇者斗惡龍》的畫師,他締造了日本“國民級”的繪畫風格;他是“獨樹一幟”的插畫師,隨 《最終幻想》一炮走紅永成經典;他是《光明》系列游戲的御用角色設計師,但在二次元領域他被尊稱為“神”。

日本游戲界向來以精美的日式畫風在全球游戲中獨樹一幟,葡萄君今天就帶領大家,來領略一下三位頂級日本畫師——鳥山明、天野喜孝、Tony的作品,希望能助各位跨過游戲美術這一大門檻。

鳥山明

這個表情喜感的大叔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七龍珠》,而在鳥山明剛畢業的時候,他只是一個給《少年JUMP》不斷投稿的青年。在他畢業后的1978年,他的漫畫作品首次出現在了該雜志上。 6年后,在連續推出數款熱門作品后,《七龍珠》問世了,而這次的連載,長達11年。

而在游戲界,鳥山明的畫作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作品。被譽為日本RPG始祖的游戲《勇者斗惡龍》( ド ラゴンクエスト)分別由堀井雄二、椙山浩一負責劇本和音樂,而負責游戲人物設定的正是鳥山明。

為人熟知的經典角色“悟空”,比起國產動漫的同一角色,他更顯得可愛活潑

伴隨“經典”“王道”的殊榮,鳥山明的作品充斥著年代久遠的氣息,明晰的線條透露著一種硬派的感覺,而人物夸張而不拘泥于定式的表情刻畫,又沖淡了這種硬派感。 質樸的用色加上那細致而又隨意的場景刻畫,讓人感覺鳥山明的畫作就如同涂鴉一般,充滿了孩童時代的想象與不拘小節。

同作中,鳥山明對壯漢的刻畫也有模有樣

龜仙人的形象加上不羈的畫風,顯得格外出彩

除了漫畫,鳥山明參與人設的《勇者斗惡龍》系列也成為了日本的國民級RPG游戲,他的畫作也在游戲界享有不可磨滅的聲譽。以至于時至今日,還有眾多游戲,包括手機游戲,都在致敬鳥山明的畫風。

《勇者斗惡龍》造就了眾多經典形象,比如史萊姆

gloops推出的《SKYLOCK》明顯有著神似《勇者斗惡龍》的美術風格

《龍與城》中的怪物設定,讓人時時回想起《勇者斗惡龍》中的經典怪物

天野喜孝

如今已有60歲高齡的天野喜孝早在15歲之時,便加入日本始祖級動畫制作公司“龍之子”(現Production I.G),參與人物設定工作。而在29歲時參加的科幻雜志插畫制作,讓他從此走進了插畫界的藝術生涯,并在此后連續四年獲得日本SF界的星云獎。

1987年,天野喜孝開始參與《最終幻想》系列的人物設定,繪制了大量的宣傳畫、情景插畫、周邊產品原案。從此,天野喜孝的作品和名聲,隨著《最終幻想》的熱門而一炮走紅。

他的畫風是完全的“天野流”。

畫面色調通常偏大地色的暗黃,意境飄渺富有真實的動感,帶有東方古典式的韻美與歐洲幻想的內涵。人的形體描繪抽象, 眼睛棱角纖細而又不規則。他還喜歡添加很多精致細膩的裝飾,如披風、耳環、刀劍、首飾、頭盔等。

天野喜孝現在依然與《最終幻想》制作人坂口博信關系良好,在后者于去年推出的游戲中,天野喜孝同樣專門為它設計了新的角色和背景。

田中貴之(Tony)

雖然比起上面的兩位,田中貴之的名號完全算不上什么東西。但他的別名“Tony”卻是如今響當當的一個名號,他在成人漫畫界非常出名,被眾多二次元用戶尊稱為“Tony大神”。

Tony畢業于美術專業學校,從事了一段時間的廣告設計后,在1998年轉行為插畫家。盡管這個年代的日本插畫家多如牛毛,他依舊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迅速積攢人氣。不久后,他成立了自己的RPM(アールピーエム)公司。

在成人作品里,Tony的作品可謂相當炙手可熱,每屆日本最大的漫展Comic Market中,他作畫的同人漫畫本向來都是瞬間搶售一空,但他的畫作并不局限于成人向。

著名的RPG《光明》系列游戲,向來由Tony一手擔任人物設計,十年間,該系列已經推出“淚、風、心、刃、舟、響”六款作品,橫跨掌機、主機平臺。

Tony擔當人設的最新作《光明之響》已于2014年底發售

Tony下筆線條細膩,手繪線條便可以達到工具一樣的水準,上色華麗且具有肉感,身材比例極佳,眼部繪法相當抓人,盡管有著千人一面的壞毛病,但是Tony筆下的人物的確沒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光明之舟》CG

《光明之響》CG,光明系列的風格改變,驗證了Tony繪畫技術的進步

Tony的人設圖展示了不同的人物細節

飛上火星,從一本科普書開始

作者:賈陽(“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火星車設計者)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讓創新人才“冒”出來的話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雙減”政策落地后,我們力求研究出一套可推廣的實踐方法,以便更好地促進科學技術知識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增強青少年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火星車模型資料圖片

首先,航天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文與早期人類活動關系密切,清代顧炎武也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百姓不再需要根據星空的變化來了解季節時令、決定耕作時間,光污染甚至讓不少人忽略了頭頂的星空。因此,重大航天任務的實施,成為深入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的重要契機,重新喚起青少年對宇宙之美的關注,將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近年來中國航天取得許多重要成果,一次次在浩瀚太空中刷新“中國高度”,青少年也從一幅幅來自蒼穹的圖片中感受到祖國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魅力,使相關科普實踐取得實效。例如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講授微重力條件下物體運動規律等內容的課程,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2016年起,中國宇航學會分批認定數十所航天特色學校,以此開展大量科普活動,使中小學成為航天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國家航天局發起“玉兔號”月球車、“祝融號”火星車等航天器征名活動,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參與……

“雙減”為提高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們應以科普工作經驗為基礎,結合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科普的興趣和熱情,使下一代具備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從一本科普書啟航

我出生在東北的一個小縣城,城里有郵局、電影院、書店,還有一條現在已經找不到的小河。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花兩毛錢買了一本叫《太陽系》的書,書中提到一個詞——“光年”。當了解到“光行走一年”的距離,被天文學家用來當作丈量星星間距離的“尺子”時,我被宇宙的廣袤所震撼,從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之后我把能接觸到的天文、航天、科幻類的書都看了,尤其放假的時候,在書店一看就是一下午。自那時起,我就立志要當科學家。初中時,我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哈雷彗星的科普文章,強化了“職業理想”。后來有幸在航天單位工作,參加過飛船的系統試驗,負責了月球車和火星車的系統設計,到今天已經工作了26個年頭。

曾經有人問我“這個工作感覺怎么樣”,我回答說“金不換”。青年時候有夢想,成長過程中有機會和能力把握前進的方向,最后把夢想與工作結合起來,此人生之幸事也!

當“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工作三個月的時候,我在微信中寫道:“有一種東西叫作工作,有一種東西叫作事業;有一種東西叫作興趣,有一種東西叫作情懷。”我很慶幸自己對科學產生了偏愛,并且能夠通過大量閱讀,在那些探索宇宙奧秘、破解自然密碼的文字間,找到一顆逐夢科研的種子。

回想前段時間,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面臨一個問題——“雙減”后的第一個寒假怎么過?其實在我看來,興趣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料。家長平時可以多為孩子講述科學故事、鼓勵孩子多接觸趣味科普內容,有助于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拓寬科學視野,啟迪創新思維。到了周末和寒暑假,家長還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科普資源,帶孩子到科技館等社會服務機構參觀學習,自然就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厚植“興趣”土壤

為了厚植“興趣”土壤,我在科研工作之余,開展了大量科普活動,包括到大中小學講授航天基本知識,介紹月球車、火星車研制背后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大學作演講,結束后有個女生跑過來和我握手。她表示自己在七年前聽了我的科普講座,決定報考航天相關專業,現在正在讀碩士研究生。她這幾句話,成為我繼續努力做好科普工作的莫大動力。

當然也有一次,一位同學舉手問:“老師,別說您說的這些我聽不懂,就是聽懂了,有啥用?”我當時愣在那里,好長時間沒有想出來怎么回答。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也很大。

我逐漸認識到,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孩子們接觸科技很容易。可喜的是,他們不僅具有更強的傳遞和接收信息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不弱,所以激發同學們產生進一步了解航天、了解科學的內在動力,進而將動力轉換為創造力,比單純解釋明白幾個知識點更重要。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吸引學生親近科學,需要科普人運用生動真實的情境,促進孩子們主動、深入地探究和理解科學知識。通常來說,借助一些實驗裝置,能讓科普取得“眼見為實”的效果。比如我們會使用“云室”模擬裝置,讓地球上看不見摸不著的“宇宙射線”現形,當孩子們直觀了解到磁場和大氣層對地球的保護作用,便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宇宙奧秘多一分認識。

常年活躍在科普一線,我發現科普不僅能幫助青少年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還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就像剛過去的寒假,各地紛紛出臺多項服務,豐富學生假期生活,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土壤。有學生表示,假期參加講座和體驗等一系列活動后,學到很多有趣的知識,在無形之中養成了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能力。例如我們之前通過高溫實驗,向孩子們展示氣凝膠材料神奇的隔溫效果,這個“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激發了他們好奇心,很多孩子之后還積極了解氣凝膠在航天和民用領域的使用場景,并大開腦洞暢想它未來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

曾經有位學生在科普活動結束后來信說:“迷茫了很久,這次我終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漫漫人生路,能乘著科學的翅膀,在探索生命的旅程中收獲關于未知的答案,是多幸運的一件事。很多人在這過程中,能夠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認知體系,形成獨特觀點,這或許也是科學普及的意義所在。

參加校外“體驗課”

“雙減”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保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我感覺機會來了,如果能把航天科普工作轉化成一堂別開生面的“體驗課”,相信是個吸引更多青少年關注的好機會。于是,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我還參與策劃了中國科協攜手央視頻出品的《多YOUNG科學夜》,在節目策劃過程中,我積極分享心得,后來,我謹慎地提出“在火星過新年”這樣一個主題,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特別是“祝融號”火星車在神秘紅色星球上開展的探測,與青少年關心的未來結合起來。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不同于側重傳統知識的教學課程,看著舞臺下孩子們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仿佛看見了自己小時候。

因此,如果你問我假期怎么過,我的回答是:不如以興趣為舟,徜徉科學海洋。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2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運河浮沉:唐宋時期的漕運與古都洛陽興衰

運河浮沉:唐宋時期的漕運與古都洛陽興衰

演講人:張顯運演講地點:洛陽市圖書館演講時間:二○二二年七月

張顯運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宋史、中國經濟史、河洛文化。現為中國農史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宋史學會會員,黃河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歷史學會理事,河南大學黃河文明傳承與現代文明建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發表論文50余篇,著有《宋代畜牧業研究》等專著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項目7項。

繁盛:隋唐之際的運河洛陽段漕運

狹義上講,運河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廣義上講,運河是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的人工水道,通常與自然水道或其他運河相連。除航運外,運河還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澇、供水等。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就組織開鑿了人工運河——邗溝,其目的是溝通南北、便于當時的吳國北上爭霸。世界上著名的運河有基爾運河、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等。在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在內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5月18日,市民在位于河南洛陽市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內,參觀復原的隋唐時期新潭碼頭。黃政偉攝/光明圖片

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南起余杭,北到涿郡,開鑿了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從北往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全長2000多公里,溝通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當時聯系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隋唐大運河帶動了沿線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運河沿岸區域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正是因為隋唐大運河的興旺,處于其中心位置的洛陽在當時成為商賈云集、物資集散的大都市,由此開啟了洛陽城與運河之間的歷史敘述。

在隋唐時期,大運河洛陽段發揮了重要的漕運功能,堪稱交通樞紐中心,每年“郡國舟船辀轤萬計”(唐·杜寶:《大業雜記》)通過運河抵達洛陽。初唐陳子昂在《上軍國機要事》中也提到“即日江南、淮南諸州租船數千艘,已至鞏洛,計有百余萬斛”。唐末五代人王溥于《唐會要》中亦言:“神都帑藏儲粟,積年充實,淮海漕運,日夕流衍,地當六合之中,人悅四方之會……長安府庫及倉,庶事空缺,皆藉洛京轉輸價直。”每年數百萬石的漕糧,經江南運到洛陽,再由洛陽運到長安和北京等地。這一時期的洛陽城“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商旅貨易,車馬填塞,如西京之崇仁坊”。(元《河南志》)

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張怡熙攝/光明圖片

萬船競發,商賈云集,極盡繁榮的運河運輸,使洛陽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都市。從西域運來的馬匹、玉器、玻璃制品等商品,從洛陽源源不斷地流向東南腹地和東北邊塞,甚至日本等地;從各地轉運而來的綢緞絹帛茶葉等物資,又從洛陽販往西域。

隋唐大運河之于洛陽有著巨大的意義,沒有當時東都洛陽的橋梁和樞紐地位,隋唐大運河也就沒有了核心和靈魂,其溝通南北的作用就無從談起;而沒有大運河和洛陽,隋唐時期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也會大幅減弱。隋唐大運河不僅為當時的洛陽輸送養料,更是當時全國經濟文化的大動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洛陽的千年古都地位。

式微:唐中后期的運河洛陽段漕運

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隨著安史之亂以及唐末農民起義,戰火頻仍,隋唐大運河已失去了昔日“百舸爭流”的繁忙景象,一片蕭條。

據隋唐史家潘鏞先生的研究,唐代大運河漕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唐高祖至唐中宗時期,每年漕運糧食一二十萬石;第二階段為唐玄宗開元至天寶年間,歲漕糧二三百萬石;第三階段為唐憲宗元和以后,漕運日益衰落,歲漕糧多則四十萬石,少者十萬石。

河南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內展品。新華社發

其實,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糧食漕運早在玄宗開元年間就日益式微。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任用裴耀卿進行漕運改革,裴耀卿改以前的“曠年長運”為分段轉運。他析汜水、武陟、滎澤地置河陰縣,設置河陰倉,在清河縣(今洛陽吉利區)置柏崖倉,在黃河北岸三門之東置集津倉、三門峽之西設三門倉,改陜州(河南三門峽)之常平倉為太原倉,華州之廣通倉為永豐倉,形成了以河陰倉、柏崖倉、太原倉、永豐倉為樞紐的新的轉運倉布局,不僅提高了漕運效率和漕糧數量,還大大改變了以往西京長安就食東都洛陽的傳統,使關中地區能夠通過漕運獲得更多的糧食。如開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間,運抵關中的漕糧多達700萬斛,關中糧食供應得以好轉。正是由于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漕糧運往關中的困難,唐王朝對東都洛陽的依賴從此大大減弱。唐朝后期,漕船甚至一度不經過洛陽,《資治通鑒》中就提到“江船達揚州,汴船達河陰,河船達渭口,渭船達太倉”。正因為如此,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唐王室很少再行幸洛陽,東都洛陽作為漕運樞紐的地位已成了明日黃花。

進入唐朝中后期之后,隨著安史之亂以及后來藩鎮割據愈演愈烈,經由大運河的漕糧數量越來越少,相關史料記載眾多:

廣德二年……歲轉粟百一十萬石。(《新唐書》)

(廣德二年三月)自是每歲運米數十萬石以給關中。(《資治通鑒》)

建中元年……歲入米數十萬斛,以濟關中。(《唐會要》)

(建中元年七月)自是每歲運谷或至百余萬斛。(《資治通鑒》)

(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橋者才二十萬斛。(《新唐書》)

(大中五年二月),漕米四十萬斛,其能至渭倉者,十不三四。(《舊唐書》)

唐末的運河漕糧,經劉宴改革,曾一度改變了安史之亂后漕運中衰的現象,但就整個長時段來看,大運河漕糧數量仍舊是日漸減少。尤其是在唐朝后期,藩鎮割據嚴重影響了江淮通往東都洛陽的漕運路線。如唐德宗建中年間,藩鎮李正己、李寶臣、田承嗣、梁崇義等雄踞山東、河南、江南、河北等地,切斷了江淮糧食運往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交通路線,致使漕糧數量急劇下滑:

筑汴州城,初,大歷中李正己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曹、濮、徐、兗、鄆十五州之地,李寶臣有恒、定、易、趙、深、冀、滄七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梁崇義有襄、鄧、均、房、復、郢六州之地,各聚兵數萬,始因叛亂得位,雖朝廷寵待加恩,心猶疑貳,皆連橫盤結以自固。朝廷增一城,浚一池,便飛語有辭,而諸道完城繕甲,略無寧日。至是田悅初稟命,劉文喜殄除,群兇震懼。又奏計者還,都無賜與,既歸,皆構怨言。先是,汴州以城隘不容眾,請廣之。至是,筑城。正己、田悅移兵于境為備,故詔分汴、宋、滑為三節度,移京西防秋兵九萬二千人以鎮關東。(《舊唐書》)

唐朝后期中央與藩鎮之間壁壘森嚴,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尤其是江淮地區的藩鎮嚴重阻礙了江南糧食漕運通道。《舊唐書·張萬福傳》記載,李正己叛亂后進駐江淮,阻斷了朝廷漕運的通道,朝廷最終是依靠名將張萬福之威,漕船才勉強通過渦口。對于唐后期隋唐大運河漕糧減少甚至斷絕的情況,經濟史家全漢昇先生總結了六方面的原因:一是唐末亂軍劫掠漕運的糧食;二是亂軍占據運河沿岸要地,據淮口,漕運斷絕;三是運河官員貪污腐敗影響運河糧食的漕運;四是咸通年間造船質量下降,偷工減料致使船只易壞,漕運遂廢;五是唐末農民起義導致南方農業遭到嚴重破壞,糧食缺乏,漕運斷絕;六是唐末藩鎮割據,運河無法實現溝通南北的功能。覆巢之下無完卵,作為隋唐大運河其中的一段,這一時期的洛陽段漕運也受到了嚴重影響,直至一度斷絕。

正在進行保護工程的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4月14日攝)。新華社發

存續:五代時期的運河洛陽段漕運

唐中后期至五代,洛陽所處的中原地區是當時各方混戰的主要戰場之一,遭到戰火的蹂躪也最為嚴重。誠如唐代宗時劉晏就說過:“東都凋敝,百戶無一存……起宜陽、熊耳,虎牢、成皋五百里,見戶才千余,居無尺椽……獸游鬼哭”(《新唐書》)。曾經繁華的洛陽城由此變得滿目瘡痍。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迅速占領了包括東都洛陽在內的大片地區。黃巢之后,“繼以秦宗權、孫儒殘暴,僅存壞垣而已。全義初至,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四野俱無耕者。”(《資治通鑒》)此時的洛陽只剩下殘垣斷壁,人煙稀少。五代時期張全義任洛州刺史,“時洛城兵亂之余,縣邑荒廢,悉為榛莽,白骨蔽野,外絕居人。洛城之中,悉遭焚毀。”(《洛陽縉紳舊聞記》)五代時期的洛陽先后成為后梁、后唐、后晉諸王朝的都城。雖然張全義經略洛陽40余年,洛陽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但再也難以重振往昔之盛。

不過,這一時期由于江南地區相對穩定,以洛陽為政治中心的北方諸政權仍舊要倚重江南漕糧,因此運河洛陽段的水上運輸依舊存在。如后梁朱溫開平年間,魏博節度使羅紹威考慮到當時洛陽人口眾多,糧食不繼,曾上書提出伐木造船,“紹威嘗以臨淄、海岱罷兵歲久,儲庾山積,惟京師軍民多而食益寡,愿于太行伐木,下安陽、淇門,斫船三百艘,置水運自大河入洛口,歲漕百萬石,以給宿衛,太祖深然之。”(《舊五代史》)后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三司官員上奏要求在洛河北岸開鑿灣潭,以便于漕船牽引并卸載漕糧:“洛河水運至洛口至京,往來牽船下卸,皆是水運牙官,每人管定四十石。至洛岸至倉門稍遠,牙官運轉艱難,近日例多逃生。今欲于沿河北岸,別鑿一灣,引船直至倉門下卸,其工欲與諸軍傔人內差借。”這一奏請得到了唐明宗的贊同。不久明宗詔令捧圣衛指揮使朱洪實鑿開河灣,至贍國倉門。(《五代會要》)這些材料都說明了,五代時期的洛陽段漕運仍繼續通航,但已經很難再現盛唐時期漕運的輝煌。

恢復:北宋時期的運河洛陽段漕運

北宋時期,運河洛陽段漕運功能得到恢復、加強,首先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重視。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并定都開封。建國伊始,宋太祖就有遷都洛陽的想法。“上生于洛陽,樂其風土,嘗有遷都之意”。(《續資治通鑒長編》)開寶初年,“太祖皇帝將西幸于洛,命修大內,督功役甚急,兼開鑿漕河,從嘉猷坊東出,穿掘民田,通于鞏,入黃河,欲大通舟檝之利,輦運軍食于洛下。”(《洛陽縉紳舊聞記》)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為在西京洛陽舉行南郊大禮,宋太祖曾動用5000人開鑿從洛陽菜市橋到漕口的35里漕渠,此舉不僅恢復了當時洛陽漕渠建設,還為宋神宗時期的導洛通汴工程打下了基礎。《邵氏聞見前錄》亦記載:“午橋西南二十里,分洛堰引雒水,正南十八里龍門堰引伊水……以大石為杠,互受二水。洛水一支自厚載門入城,分諸園,復合一渠,由長廈門以東以北入羅門,二水皆入于漕河。”

當然,此時的洛陽段漕運,從規模上說無法與隋唐時期相提并論。宋太祖在開寶九年曾提出西遷洛陽,遭到了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等人的反對,其中一條反對理由就是,“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續資治通鑒長編》)東京開封漕運方便,是百官、軍隊衣食的重要保障,一旦遷都洛陽,立即會遇到漕運不便的難題,文武百官和軍隊的糧食供給都難以為繼。這也側面反映了北宋初年洛陽漕運的尷尬情況。

北宋初年雖對洛陽段運河進行了修復,但通航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再加之洛河水患導致洛陽段運河時常淤塞,為了進一步保障汴河漕運的暢通,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實施了“導洛通汴”工程,即把洛水引入汴河,通過增加汴河水量,保障汴河到江南糧食漕運的暢通。重新疏通西京河南府洛陽通往偃師、鞏義的舊漕渠,恢復漕口、羅門等水利設施,修建長堤47里,疏浚漕渠52里,西京洛陽到京師開封的運河段得以重新通航。

不過,這個導洛通汴工程,因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實施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據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洛口雖云經冬行運,其實水淺易凍。又置打凌兵士,虛費錢糧,終是饑凍,逐年死亡極多。每至凍合,凌蹙岸決,民田被害。又流既淺,船小載輕,其害非一,公私阻滯。今遇開黃河閘口,放水入清洛,即舟船方行得一番,閘水已盡,船復留滯。此可見洛水淺澀,無濟于行船也。”由于洛河冬天上凍,為解決通航問題,還需要雇傭大量人力去“打凌”破冰。而冰塊沖擊河岸,摧毀農田,導致水患,同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償失;黃河汛期時,開閘放水,行船較為通暢,閘口閉合,洛河水淺,船只無法通行。不過,考慮到導洛通汴工程是在神宗熙豐變法的大背景下實施的,李燾本人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后世推測他的相關記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導洛通汴工程的弊端。

盡管實施受到限制,這次工程仍舊在客觀上對促進西京洛陽的漕運交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僅漕河得以浚修,西京羅門也因此得以修葺一新,洛陽運河段于這一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昔日的風采,出現了百舸爭流、萬船競發的繁忙景象。洛陽段漕運的繁榮,不僅促進了西京洛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還推動了南北物質和文化的交流。而這一時期運河洛陽段的繁盛,我們能夠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文集中找到相關的記錄:

萬艘潭匯嘉猷里,分洛疏伊盡北馳。遠引駛風通越貨,肇營勝跡在唐詩。(文彥博:《文潞公文集》)

古來無奈洛陽塵,興屬今朝誰與親……波聲有喜咸通汴,云影相隨直到秦。(晁說之:《景迂生集》)

洛水沄沄天上動,道入隋渠下梁宋。宋都堤上十二亭,一一飛驚若鸞鳳。(秦觀:《淮海集》)

君愛洛陽官,棄我淮上翁……此行君樂否,一千五百里。未見洛陽山,先見洛陽水。(徐積:《節孝集》)

近年來對洛陽含嘉倉的考古挖掘,也為運河洛陽段在宋代這一時期的通航情況,提供了實物證據。考古人員在含嘉倉160號窖內發現了保存完整的一窖糧食。被發掘時窖內糧食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發黃。窖遺址中出土的銘磚則記載了儲糧的時間、數量、品種、來源、倉窖位置及授領糧食的官員姓名。160號窖一直沿用至宋代。專家猜測,該窖之所以能夠滿藏糧食保存至今,很可能跟北宋末年戰亂之下糧倉突遭變故而被倉促廢棄有關。

在導洛通汴及后續調整之后,運河洛陽段得以恢復。而運河洛陽段的恢復,也讓這一時期的洛陽城重現繁榮景象。“神宗導洛通汴,而主者遏絕洛水,不使入城中,洛人頗患苦之。彥博因中使劉惟簡至洛,語其故,惟簡以聞。詔令通行如初,遂為洛城無窮之利。”(《宋史》)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轍在《洛陽李氏園池詩記》中寫道:“洛陽古帝都……其山川風氣,清明盛麗,居之可樂。平川廣衍,東西數百里,嵩高少室,天壇王屋,岡巒靡迤,四顧可挹,伊、洛、瀍、澗,流出平地。故其山林之盛,泉流之潔,雖其閭閻之人與公侯共之。一畝之宮,上矚青山,下聽流水,奇花修竹,布列左右,而其貴家巨室園囿亭觀之盛,實甲天下。”《邵氏聞見錄》記錄則說:“元豐初,開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諸園為廢,花木皆枯死,故都形勢遂減。四年,文潞公留守,以漕河故道湮塞,復引伊洛水入城,入漕河,至偃師與伊洛匯,以通漕運,隸白波輦運司,詔可之。自是,由洛舟行河至京師,公私便之,洛城園圃復盛。”

小結

從中唐至五代,大運河洛陽段因戰亂頻繁、藩鎮割據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漕運能力大為萎縮。至北宋初年,宋太祖為了遷都洛陽,曾一度修繕舊渠,雖未完成遷都計劃,但卻為神宗時期“導洛通汴”工程的實施打下基礎。盡管經歷幾番恢復,大運河洛陽段卻再也難以重新恢復盛唐時期交通樞紐的中心地位。究其原因,雖然有諸多主客觀因素,但不可否認,唐末五代以迄于宋,洛陽地位的隕落與汴州開封的崛起是不爭的事實。

唐朝后期,汴州逐漸發展成為當時的運河要沖,“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唐·劉寬夫:《汴州糾曹廳壁記》)較洛陽更加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使開封一躍而成為五代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的都城,取代了洛陽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從此以后,大運河洛陽段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了南宋統治時期,宋廷政治經濟重心移到東南,宋金以淮河為界,處于分裂對峙時期,大運河無法再將東南的糧食運到北方,漕運功能無從談起。至元朝,政治中心北移,以及海運開通,大運河經過裁彎取直,不再經由洛陽和開封,洛陽段由此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京杭大運河則愈加繁盛。而縱觀唐宋時期大運河洛陽段的興衰沉浮,幾乎也與古都洛陽在這一時期的命運相對應。

歷經千年歲月滄桑,隋唐大運河洛陽段盡管已經風華不再,但它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它與千年古都洛陽一起,仍舊是古老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我輩學人來說,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研究好大運河文化自是責無旁貸。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7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為陽煦山立的男寶寶,從詩詞歌賦中取一個一聽就驚艷的好名字

古詩詞取名是一種頗具內涵的取名方式,可以讓名字染上古代文人之氣節,彰顯名字之內涵,如下是從古詩詞中為陽煦山立的男寶寶,取出來的一聽就驚艷的好名字,希望大家喜歡。

思茂

詩詞出處:"高鳥思茂林,窮魚樂洿池。"——《全唐詩 贈別》

點評:“思茂”選自唐詩,這句詩的意思是:想要高飛的鳥向往茂密的樹林,想要暢游的魚兒想要深廣的池水。“思茂”可以理解為向往蓬勃生機的地方,作為寶寶名字更適合男孩,寓意寶寶才思敏捷、學識廣博,具有雄心壯志,能夠站得高、看得遠。

復禮

詩詞出處:"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 第12章 顏淵》

點評:“復禮”選自《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旦大家都按著禮的要求去做,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這句話孔子強調克己復禮這種自我修養的方法,“復禮”便是克己復禮,是孔子對弟子的要求,也是對自己的要求。“復禮”很適合作為男孩名字,彰顯出男孩的對自己的嚴要求,寓意寶寶恭而有禮、謙虛嚴謹。

睿哲

詩詞出處:"豈如今睿哲,邁古獨光前。"——《全唐詩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點評:“睿哲”選自唐詩,這是魏徵所作的一首應制詩,贊揚了唐太宗獨到的政治眼光和謀略,有著超乎前人的睿智與哲學。“睿哲”可以理解為聰明睿智、明哲智慧,很適合作為沉穩大氣的男孩名字,彰顯出寶寶的智慧與能干,寓意寶寶有遠見卓識和聰明才智。

朔承

詩詞出處:"夏秋晦朔之間,伊誰為作交承主。"——《全宋詞 水龍吟(壽吳尉·七月初一)》

點評:“朔承”選自宋詞,在夏秋的交接點上,是誰做這個交承主呢?這首詞是一首賀壽詞,詞人將吳尉比作仙人,表達了尊敬和祝福之心。“朔承”可以理解為承接晦朔的意思,作為寶寶名字,寓意寶寶有擔當和責任心,能夠達到父母的期許,成為一個事業有成、值得尊敬的人。

迅源

詩詞出處:"軼迅風于清源兮,從顓頊乎增冰。"——《楚辭 遠游》

點評:乘著疾風抵達八風之府清源,追隨北帝顓頊在厚厚冰層。“源”在文中是清源之義,“迅”是迅速之義,取名“迅源”寓意孩子思維敏捷,青春活力。而且“迅”和“源”字都表達了生機,朝氣,活力等內涵。寓意深遠,耐人尋味。

嘯林

詩詞出處:"荒谷嘯山鬼,深林啼子規。"——《全唐詩 癸卯歲赴南豐道中聞京師失守寄權士繇韓幼深》

點評:這兩句描寫了山林中的景色,營造了幽靜的氛圍。“嘯林”選自于句中,具有一種豪邁瀟灑的氣質,作為男孩起名非常合適,可以理解為在林中呼嘯,給人一種如風一般的自由感,寓意性格灑脫不羈,不喜拘束,熱愛自由,有擔當、有責任心,心懷廣闊。

賢詠

詩詞出處:"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全宋詞 滿庭芳(茶)》

點評:這一句明寫司馬相如的酒興文才,實暗指茶客們酣飲集詩、比才斗學的雅興。“賢詠”在句中可以理解為詠詩吸引賢才集聚。作為男孩起名非常合適。“賢詠”二字寓意著孩子是有才之士,喜歡看書,懂理明智,擁有著非常正的三觀。給孩子起這個名字,也代表了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希望他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有丘壑。

圣藝

詩詞出處:"圣賢三代意,工藝千金字。"——《全唐詩 答權載之離合詩(時為給事中)》

點評:“圣藝”選自于句中,體現了詩人對于藝術文化的追求。“圣藝”作為女孩名字會賦予孩子一種高雅、優秀的氣質,寓意孩子聰明伶俐、多才多藝,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有人生規劃,能引領自己的未來。

泉陽

詩詞出處:"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詩經 公劉》

點評:“泉陽”選自《詩經- 公劉》,這句詩的意思是: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測一周,勘明水源與水流。這首詩贊揚了公劉開創基業的史實,表達出了對前人的敬仰尊敬。“泉陽”在詩中指的是對流泉和山的勘測,引申出建立基業的意思,作為男孩名字彰顯了男孩的雄心壯志,寓意寶寶志向高遠、腳踏實地、事業有成、前途光明。

苑舟

詩詞出處:"謝安舟楫風還起,梁苑池臺雪欲飛。"——《全唐詩 戲作寄上漢中王二首》

點評:“苑舟”選自唐詩,這句詩里包含了兩個典故,這兩個典故分別出自《謝安傳》和《漢書》,表達出一種不畏風浪、不畏飛雪的淡定情懷。“苑舟”適合作為男孩名字,可以理解為小苑輕舟,一帆風順,寓意寶寶樂觀積極、初心堅定,乘著理想的帆船,順流前進。

健一

詩詞出處:"十分康樂,十分強健,一樹壯棒老。"——《全宋詞 青玉案(子壽父)》

點評:“健一”這個名字是一個典型的男寶寶名字,“健”這個字的意思是強壯,身體好;精力充沛;敏捷,高明,有才能;勇猛,是一個寓意非常好的字。“一”用作形容詞的時候,指從來如此,始終如一。作為男孩子的名字則寓意寶寶身強體壯,高大威武,外形來看非常具有男子氣概,做事情專心致志,善始善終。



▼ 更多起名內容放于首頁,歡迎查看。

▼ 起名專業性強,擇名慎重,莫隨意。

▼ 有問題建議多向專業老師咨詢。

詩與遠方猶在 隨唐詩游天臺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春走基層·文化味里品新年】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陸健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

一首《瓊臺》,使天臺成為唐朝詩人李白的“詩與遠方”。李白沒有想到的是,千年之后,在浙江省天臺縣,唐詩元素“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成為新時代的“百姓日用”,這里也成為現代人的“詩與遠方”。

春節假期一結束,許增國的唐詩之路文化體驗中心就開始熱鬧起來,數十名學生與家長趁寒假來參加研學旅行體驗活動。課表上,唐詩文化講座、唐詩流韻雅集、唐詩書畫創作、非遺手工制作體驗等滿滿當當。

“一座天臺山,半部全唐詩。”自錢塘江入紹興古鏡湖,向南經曹娥江至剡溪,最終溯源石梁而登天臺山,全長約200公里的“浙東唐詩之路”,留下詩篇無數,天臺就是詩路的目的地。《全唐詩》及《全唐詩續拾》收載的詩人2200余人中,先后有近300多人吟誦天臺山,留下1300多首詩歌。

先人留下的佳作是寶貴的人文資源,而天臺文脈延續至今,研究是最基礎和重要的環節。據臺州市天臺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許尚樞介紹,天臺搭建了浙江天臺山文化研究會、唐詩之路研究院等研究平臺,出版專著13部,其中《唐詩風雅頌天臺》全文92萬字,是全國首部縣域唐詩專輯校注的著作。

同時,一系列承載研究的主題文化博物館,全面展示天臺山文化:唐詩之路博物館、和合人間文化園、天臺山民俗博物館、一根藤藝術館等十大博物館開辦。首座以“和合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和合人間文化園,總投資6億元,挖掘寒山拾得故事,上千件藏品及滿堂紅民俗館帶領游客體驗“和合之旅”。

怎樣讓靜態的唐詩生動起來?物化、活化、升華。

特色小鎮建設加快了唐詩“物化”的步伐。天臺以北,在瓊臺仙谷光怪陸離的崖壁上,一首首描繪天臺山風光的詩句將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以石梁景區為核心,天臺“云端·唐詩小鎮”呼之欲出;天臺以西,唐代詩僧寒山子曾隱居70余年,著《寒山集》,依托寒巖、明巖、寒山寺等景區集中的資源優勢,“寒山小鎮”躍然紙上。刻石立碑、建館塑像、景觀復原、影視拍攝、建立唐詩書院、制作創意產品,該縣通過多種方式,使“詩路文化”在特色小鎮中再現。

和現代產業結合是唐詩“活化”的方式。翻開“跟著唐詩游天臺”主題旅游手冊,唐詩元素讓游客眼前一亮。天臺縣文廣旅體局局長蔣朝永介紹,結合唐詩文化,天臺推出研學游、考古游、體驗游、修心游;以“走唐詩之路·賞和合杜鵑”為主題的華頂杜鵑節,以“讀霞客游記·走唐詩之路”為主題的中國旅游日活動等以節慶文化來推動產業發展。此外,該縣還打造了一批唐詩主題文化酒店,建設隱逸風、禪意風等為主題文化的民俗,開發了絲綢帛畫等文化衍生產品,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產業中走向大眾,獲得新的生命力。

日用是最好的傳承,也是唐詩文化的升華。深山藏古寺、田園有牧歌,這是楊山姍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她把她的文化體驗空間取名為“天臺度過”,焚香、點茶、插花、掛畫,時光在這里變慢。楊山姍的理念竟然吸引了一大批深受傳統文化浸潤的當地人,這里定期舉行古詩文吟誦課,古琴、洞簫、茶道培訓,唐詩儒學成人禮等。每年的寒暑假,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前來參加國學游學體驗營,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播撒。

唐詩今韻喜相逢。千年前,古人陶醉于沿途的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和民情風俗之中,一路載酒揚帆、擊節高歌而來,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天的天臺人,挖掘唐詩資源,修復詩路古跡,融入時代元素,用詩歌文化浸潤日常生活,打造了一個時尚的“唐詩元素大花園”。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17日 02版)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