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命時刻南征北戰(我的團長我的團之張立憲篇:死在沙場是善終!)
絕命時刻南征北戰文章列表:
- 1、我的團長我的團之張立憲篇:死在沙場是善終!
- 2、1958年,李鴻章墳墓被挖開,尸體被掛在拖拉機后面,尸骨散盡
- 3、秦瓊,羅成相互教授武藝,卻各自暗留落馬锏,回馬槍
- 4、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五代十國
- 5、大明唯一的讀書種子,被朱棣殘忍殺害,還滅了十族
我的團長我的團之張立憲篇:死在沙場是善終!
張立憲,四川人,學生從軍,虞師特務營營長,于第二次南天門之戰,自殺殉國。(原著小說里活了下來)。
?
他是虞嘯卿手下那幫精銳們的頭子,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最早便跟隨虞嘯卿南征北戰,資格最老。而是他是那幫親隨里最像虞嘯卿的人,永遠把自己挺得像一桿槍一樣,中華軍人當有軍人之表。他崇拜虞嘯卿,以虞嘯卿為自己信仰的寄托。“為國捐軀,得其所哉”,國難當頭,豈能坐視。他把他的身體和精神都交給了虞嘯卿,在他眼里,軍人當是有堅韌,有信念,有必死之心,而在這些方面,虞嘯卿堪當表率。
他唯一自己做主的便是他的愛情,他喜歡小醉,單純的愛戀,盡管小醉不喜歡他,可是他仍舊追隨著。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他這個年齡的青年該有的青春,看到了他自己唯一能支配的思想和希望。
?
南天門之戰,本應數個小時后便要發起的渡江總攻,直到38天后才到來。虞嘯卿背叛了對突擊隊的承諾,突擊隊十去九死。張立憲的臉也被日軍毒氣所毀,他最好的兄弟何書光被日軍打成了篩子,以身殉國。
他的袍澤戰死沙場,他的愛情終于虛幻,連他最后為之篤信和堅持的信仰—虞嘯卿,也拋棄了他,拋棄了何書光,拋棄了川軍團。
張立憲終究經歷的太少,他一直跟在虞嘯卿身邊,他們的裝備是最好的,后勤補給是最好的,他們也打過許多惡戰,所以他看不上川軍團那些炮灰們,覺得他們是怕死的,他不知道那些無人問津的炮灰們打的怎樣的絕命仗!直到南天門一戰,他才真正體會被人拋棄,被人希望,絕望的感覺。你不是在為你的上級而戰,不是為了那些豪言壯語而戰,只是為了活著,為了讓袍澤活著。你不再有優先補給,優先撤退的權利,你只需要遵從自己內心真實的信仰:活著!活著打下去!
電視劇里張立憲的自殺,預示著那幫精英們對虞嘯卿的徹底失望,他們竭力想證明給炮灰團們看的東西,到頭來發現原來錯的是自己。
?
也許他在想再算援兵來了又能怎么樣呢?突擊隊還能活幾個?小何還能活嗎?再次面對虞嘯卿時他又該做什么?一切的一切都已與他無關,能做的便是虞嘯卿一直在他們耳邊說的那句話:
為國捐軀
得其所哉!
他不再為虞嘯卿而活,也不再為虞嘯卿而死!
(注:原著里的張立憲沒有自殺,而是活了下來,成為了炮灰團的一員,后來他和小醉走到了一起,結局也算令人欣慰。)
1958年,李鴻章墳墓被挖開,尸體被掛在拖拉機后面,尸骨散盡
他一生為清廷盡心竭力,卻落了個毀譽參半的下場。
謗滿天下
1901年,權傾朝野的李鴻章去世了。其時,正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清廷與其簽訂辛丑條約的沉重時刻。李鴻章被任命為議和大臣,在辛丑條約上簽完了字,又在俄國進一步想要與他簽訂《中俄密約》的時候,終于承受不住壓力,大口吐血,然長逝。
遠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得知,非常震驚。很快,清廷就下令厚葬李鴻章,恩蔭其子孫,極盡死后哀榮。
雖然清朝統治者對李鴻章的逝世無比惋惜,但當時輿論卻與清廷相反。許多人對李鴻章去世拍手稱快,紛紛奔走相告。李鴻章年近八十,辛勞一生,留下的卻大多是惡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李鴻章的老家安徽合肥。他的老鄉們對這一位名聲在外的賣國賊更是痛恨不已,于是決定掘開他的墳墓。
李鴻章當初厚葬,墓室自然堅固。當地人先是挖掘不果,氣憤之下找來炸藥,孰料墳墓牢固得連炸藥都無法炸開。最后,只能從幾十米之外挖開一條地道,才能進入李鴻章的墳墓。
開館后,人們發現李鴻章的尸體還完好無損,陪葬的是他的生前一些日用品,如拐杖、眼鏡等。為了發泄心中對賣國賊的痛恨,當地人商議之后,將李鴻章的尸體掛在拖拉機后面游街示眾。
很快,這具老人的遺體就化為了飛灰,散作塵土,百多年的歷史恩怨,這日了結。
李鴻章死后罵名無數,生前亦然。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國人輿論嘩然,簽訂條約的李鴻章一時成了眾矢之的。他在家中排名第二,民間呼作李二先生。于是,有這樣一副對聯出現:楊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漢奸之名,就是當時絕大多數人對李鴻章的定性。
同時代的梁啟超為李鴻章立傳,他認為李鴻章已經算是清朝政府中比較杰出的人物,但李鴻章沒有學識,沒有血性,只能茍且偷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梁啟超看來,李鴻章這樣的人可謂誤國。
一萬年來誰著史
時間追溯到1843年,二十歲的李鴻章從合肥老家前往北京準備參加順天府的鄉試。途中,意氣風發的李鴻章慨然做歌,以抒胸懷: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其豪情壯志,溢于言表。這時的李鴻章,少年得意,才高志盛,胸懷自信,自謂定可名留青史,建功立業。
李鴻章最初的名聲并不差。他二十五歲中進士,隨后進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散館后任編修。如果這不是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換了任何一個其它年代,這個資歷都代表著這個年輕人大概率有著光明的未來,只需按部就班,前途便貴不可言。
可惜的是,李鴻章生在了十九世紀的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在短短兩年內便勢不可擋,奪得了大半江山。清廷慌亂惶恐,八旗軍隊戰力低下,曾國藩的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
李鴻章未中進士前便曾經拜曾國藩為師。他在太平天國起義后便回到安徽老家擔任團練。團練的職責便是負責招募當地的民兵,保衛家鄉。李鴻章可以說是以軍功起家,他最初的軍事經驗就來源于這一段的團練職務。
1858年,李鴻章來到曾國藩的湘軍中擔任幕僚。這時他已年近四十了。蹉跎半生懷才不遇的李鴻章感嘆自己命運實在不好,然而,在曾國藩軍中擔任幕僚的日子,可以說改變了他的后半生。在那里,他學習了很多很多。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顛沛流離十多年的日子,磨礪了李鴻章,讓他的氣度、思想都更加的成熟老練。
后來,李鴻章更是一力組建淮軍,與湘軍一起兩處夾擊,彼此呼應,大破太平天國,淮軍名震天下。
李鴻章任勞任怨,堅韌不拔。在軍中十五年,南征北戰,大破敵軍,幾乎沒有受到什么大的挫折。他的這番經歷,可謂平順無比。其實,所謂的運氣好,也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他愛軍如子,部下也不會為他如此賣命。
從個人品性來說,李鴻章無可指責。放在其他的年代,甚至哪怕清朝的中期,他都能得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評價。
失敗的外交家
李鴻章的所有毀譽,源于甲午中日戰爭。那一年他已七十多了。一生心血,毀于一旦;半生功勛,化為烏有。假使李鴻章的壽命只有五六十年,或許還能在后世博個美名。
但這并不能僅僅歸咎于李鴻章運氣不好,應該說艱難的時局將他身上短視無能的缺點放大了。
甲午戰爭的起因,源于李鴻章有關朝鮮事務上極其失敗的外交舉動。李鴻章不熟悉“藩屬國沒有外交資格”的國際公法,先是放棄了主持朝鮮外交事務的權力,承認朝鮮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然后又暗地干涉朝鮮事務,并派兵出往朝鮮。這一舉動理所當然地與日本產生了沖突。
此時,李鴻章竟然寄希望與俄國、英國出面斡旋中日雙方的關系。此舉讓俄英這兩國能夠插手進來中國事務,同時又拖延了戰機,白白讓日本有時間調兵到朝鮮境內,可謂大不智。
至于甲午海戰,疏于操練、軍紀不嚴的北洋水師的最終結局,令人喟嘆不已,扼腕長惜。應該說,李鴻章應該負最大的責任。
李鴻章主導的清廷外交,大多以和稀泥為主,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頭,一味忍讓。李鴻章為自己辯解說有難處,然而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誰又沒有難處呢?不同的是,或許李鴻章的能力比較小,或許李鴻章的難處比較大,總之,他被難倒了。
更讓人詬病的是,李鴻章私下與俄國的議和。其時,俄國對我國虎視眈眈,李鴻章卻與虎謀皮,想要通過借助俄國的力量來保全清朝,向俄國讓渡了大量的利益,可謂誤國之甚。
其后,英國、法國又紛紛提出要在中國境內與俄國保持”勢均力敵“的說法,李鴻章的外交策略只得變為不斷地割讓國家利益,顧此失彼,捉襟見肘。一時,國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大壞。
李鴻章的生命也是在最后一次的簽訂議和條約中終結。他臨終前寫下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
有句話叫時勢造英雄,那么李鴻章就是時勢所造的賣國賊。當我們將目光僅僅投向清朝的大小臣工,我們會驚嘆居然還會有李鴻章這樣卓爾不群,敏銳超凡的大臣。
但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其后數十年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投向無數仁人志士英雄偉人,我們又會感覺李鴻章是如此的平庸誤國,缺乏膽魄。
中國的前途就是由這樣戲劇性的人物們推動的。當我們回首往事,對過去的歷史不由多了敬畏。當我們想起但凡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無一不是當時人杰,包括李鴻章,又不禁多了絲釋然。
秦瓊,羅成相互教授武藝,卻各自暗留落馬锏,回馬槍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后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后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
羅成是隋唐故事中的人物,他在隋唐十八杰中列第七,十六杰列第七,在《說唐》中是第七條好漢。在清初褚人獲的講史小說《隋唐演義》中,也虛構了羅成羅公子,是燕山羅藝的兒子,秦瓊的表弟,精通槍法,在《興唐全傳》胯下閃電白龍駒、手中五鉤神飛槍。他家的羅春,在《說唐》是老家人,在曲藝評書《興唐傳》、《大隋唐》、《瓦崗英雄》羅春與羅松都是羅成的兄弟。羅成被封為越國公。
在隋唐演義中兩位猛將是戰場上的兄弟,一同殺敵奮勇殺敵。都說戰場上的兄弟情才是真正的兄弟,但是民間有這么一個傳說。
相傳北平王羅藝是秦瓊的姑父,秦瓊的姑姑秦勝珠是羅成的母親。那么秦瓊的父親秦彝就是羅成的舅舅,所以說秦瓊和羅成是姑表兄弟,俗話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羅成,因面容俊俏但卻不茍言笑,人送綽號“冷面寒槍俏羅成”,大隋朝武將排行榜上名列第七。而秦瓊慣使雙锏,號稱“馬踏黃河兩岸,锏打三洲六府,神拳太?!薄6嗽谇写柚谢ド匆猓Mネㄓ袩o,互相傳授對方自己的絕技。秦瓊和羅成雙雙跪倒,對天盟誓:雙方的武藝互不隱瞞,必將傾囊而授,如有隱藏,秦瓊必當吐血而亡,羅成必當萬箭穿心而死。
但是在切磋的過程中,兩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兩人就將互相的功夫學了十之七八,這再學下去,就得把各家武功最精妙的部分拿出來了。羅成年齡雖小,卻也是精明之人,他擔心若今后與表哥心志不和,加之表哥身材比他魁梧,憑羅家的三招絕命槍就可致自己于死地,就留了三手槍沒教給秦瓊。秦瓊也在暗暗思忖,表弟機警過人,天賦又極高,要是日后兩人犯了心,可拿什么制他呢,就留了秦家的落馬锏、撒手锏、攔手锏沒教。
但由于雙方事先發過毒誓,所以二人人都沒善終。羅成在與劉黑闥軍的戰斗中被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算計,被蘇定方亂箭射死。而秦叔寶晚年病重時,自述說:“吾少長戎馬間,歷二百余戰,數重創,出血數斛,安得不病乎?”最終吐血身亡。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為大家分享一下。不過這兩位都是小編十分喜歡的英雄,感覺羅成比秦瓊厲害一些~(圖片來源于網絡)
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五代十國
仿佛印證了那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盛極一時的李隆基時代落幕后,急速進入了一個超級混亂的局面,給我們上演了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
而宋朝這個被后世既愛又恨的朝代,則培植于這塊動蕩、崩壞的土地上?!皶r勢造英雄”,這塊彌漫戰爭和鮮血的土地需要一個“英雄”來力挽狂瀾。
那這個英雄拿到了什么樣的劇本,登上了一個怎樣的舞臺?
五代十國略知
這一時期交替頻繁,好多掌權的人并沒有稱帝,但按照約定俗成而言,大抵分為“五代十國”。雖說“五代和十國”存在同一時期,可五代十國這段歷史,“五代”輪番占據著C位,而“十國”則屬于配角......
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唐滅亡后依次定都中原的五個政權)
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后改稱南平)、楚、后蜀、南唐、北漢(相對穩定)
后梁、后唐和契丹
后梁太祖朱溫以比較“猥瑣”的手段篡唐稱帝,算是正式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朱溫稱帝后在干嘛?依舊在和他的老對頭李克用干架,簡單來說就是李克用“盡忠王室”而朱溫“圖謀不軌”,所以以兩人為首的勢力一直在對峙。
他們兩個人呢到底沒分出個結果,李克用較早的病死,而朱溫則在后來被自己的兒子朱友珪殺了,最后兩人還是得“拼兒子”。
顯然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相對比較爭氣,在923年稱帝,建立后唐,滅了后梁。朱溫的繼承人卻不是殺他的朱友珪,而是朱友珪的異母弟弟朱友貞。朱友貞也不太給力,和李存勖的對決中兵敗自殺了。
在朱、李兩人相斗的同時,耶律阿保機也就是遼太祖,從“八部大人”開始一步步圖謀建立契丹,“悄摸的”發展起來了。
唐莊宗李存勖
拉回來再說李存勖,他打江山吧還湊活,管理方面真是沒眼看,攜手自己的“劉皇后”一起作死,最后被他爹的養子李嗣源給推翻了。
李嗣源這回好多了,管理方面是一把好手,可奈何身體不爭氣,受驚崩逝,最后“風水輪流轉”的便宜了他的養子李從珂。
李從珂此人名聲不顯,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小舅子石敬瑭名聲甚臭襯托的、遮掩的。
晉高祖石敬瑭向遼稱“兒”
石敬瑭和李從珂兩人君臣猜忌,最后石敬瑭起兵造反。單單一個起兵造反倒也沒啥,畢竟大家都幾乎是“一般黑”??伤隽艘粋€超級超級招人恨的事兒,擱現在說叫“勾結國外勢力”。他向契丹求助,以幽云十六州為代讓人契丹“扶植”他,心甘情愿的做了“兒皇帝”。你就說氣不氣吧!
李從珂沒啥力挽狂瀾的本事,無力抵擋石敬瑭和契丹的進攻,自焚而亡,后唐落幕。
后晉和契丹
石敬瑭那么窩囊他到底落個什么好?除了依附于契丹建立晉朝,如愿以償保住小命當了皇帝,附贈的便是千古屈辱和罵名了,最后呢落得個憂郁而終反而便宜了他。
石敬瑭的接班人呢也是他的養子,名叫石重貴。他倒有一點不服氣,不肯向契丹稱臣。結局并不好,他能力一般,后晉形式也不大好,民不聊生,內部還有陽奉陰違想效仿石敬瑭的叛軍,再加上契丹來勢洶洶,最終此人投降被俘,后晉亡。
遼太宗耶律德光
契丹則借此南下擴張到中原,占領汴京,此時的契丹統治者是遼太祖次子耶律德光,他在汴京稱帝,改國號為“大遼”。
后漢和遼
耶律德光滅了后晉以后,仍然在中原地區實行契丹那種燒殺搶掠的行事方法,開封地區人們苦不堪言。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各路人馬紛紛舉兵。
耶律德光一看這情況不太妙,留下了一個蕭翰守在開封,自己則攜掠奪來的珍寶回老家,結果死在半道兒了。留守的蕭翰一看,這不行啊,我這不是活靶子嘛,搶了一個后唐宗室的李從益讓他當皇帝,自己也隨后跑了。
(后)漢高祖劉知遠
這些舉兵反抗的人里面,其中有一個劉知遠,這個人比較“優秀”,他在契丹得意的這段時間里,拉攏力量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政權。劉知遠被后世稱為漢高祖,注意他是(后漢)高祖,而非廣為人知的漢高祖劉邦。
劉知遠這人比較會看時機,趁著耶律德光遁走時他開始攻打洛陽和開封。這時該走的都走了,于是他殺了有點可憐無辜的“替死鬼”李從益。把大遼“趕出去”以后,他就成為了中原此時的“霸主”,隨后他改國號為漢(剛稱帝那會兒沒急著改)。
劉知遠也比較慘,不久就病逝,臨死前向四個大臣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托孤,其子劉承祐繼位,他就是后漢隱帝。
后周
劉承祐繼位后內部也不咋太平,過程先不多言,結果呢他老爸托孤的四個臣子讓他滅了仨,這時候郭威在外面幸免于難。哎,這不典型的“君逼臣反”嗎,郭威的手下扯了一個黃色軍旗披他身上,擁他為帝,最終他反了。
和趙匡胤那種看起來有計劃的“黃袍加身”不同,郭威的“黃袍加身”看起來頗有無奈和悲傷,他留守汴京的家人全部被殺,“嬰孺無免者”。
(后)周太祖郭威
郭威起兵過程中呢,漢隱帝被殺,后漢的皇位給了劉知遠的侄子劉赟,劉赟小伙兒也比較慘,還沒即位就讓先一步攻陷都城的郭威給廢了,最后好像是悄悄給毒死了。
終于在951年,郭威正式稱帝,后人稱他為(后)周太祖,定國號大周定都汴京,后周拉開了帷幕。
郭威此人后世對他評價不錯,雖起兵造反卻留下賢名,他是一位亂世仁君??赡芩錾毢?,識得民間疾苦,后周在郭威的治理之下在很短時間內顯露出富強的跡象。在他的領導下,社會開始有朝安定發展的趨勢。他的統治為周世宗柴榮和后來宋太祖趙匡胤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后)周世宗柴榮
郭威因家人被殺,再加上他的養子柴榮也不錯,于是他死后立柴榮為帝,柴榮即(后)周世宗。
柴榮對大家來說相對熟悉,都愛假設:如果柴榮沒死能否收回燕云十六州?如果柴榮多活幾年還會有宋朝天下嗎?柴榮如果活著是不是就不會有遼、金、西夏霍亂中原的歷史了?
柴榮真的是一位近乎零差評的皇帝,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對內勵精圖治,對外南征北戰,他西敗后蜀,南摧南唐,北伐幽燕,不過在北伐途中不幸染病,壯志未酬身先死。
柴榮的猝然長逝真的很是讓人可惜,五代十國時期不可多得的明君就這樣終結,留下的是未完成的大業以及年幼的繼承人和龐大的軍力......
后周的江山留給了年幼的第四子柴宗訓,可惜沒過多久他的殿前督檢趙匡胤便發動兵變,柴宗訓周恭帝也成了后周的末代皇帝。
十國人物簡述
錢繆:有一句話特別有名,“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是錢繆寫給自己的王妃的。除了這句話,其實錢繆此人也個厲害人物,早年時曾計退黃巢,后來做了吳越往后也多有建樹。他治理太湖、疏浚西湖還修筑錢塘江沿岸捍海石塘等等。同時他又明哲保身,每次中原易主都去請封 ,使得吳越地區維持安穩。
南唐國主李煜
詞人:五代十國時期是詞發展的重要時期,“苦難出詩/詞人”,這一時期的動蕩也造就了很多極其有名的詩/詞人,西蜀的韋莊和南唐的馮延巳等,以及課本必備詩詞名單中的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亦是他的絕命詞,李煜此人沒有經國之才,是個十成十的風流帝王,和同為“藝術天子”陳后主陳叔寶、宋徽宗趙佶兩人供后世感慨。南唐如此在十國中如此“知名”也正是有李煜這人吧。只不過,我們肯定他的才學,卻不能原諒他的治國失敗。
五代十國時期對宋朝的影響
從五代十國的發展可以看出,五代的動蕩持續到周太祖郭威這里已經趨于緩和,而周世宗柴榮則展開了平定天下完成統一的局面,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能有此作為離不開周太祖和周世宗的鋪墊。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影響
趙匡胤自導自演的“黃袍加身”很大程度上有效仿周太祖郭威的嫌疑,然而這兩人面臨情況不太一樣。郭威是被逼無奈,而趙匡胤則對幼主出手,怎么看怎么不地道。
柴榮對趙匡胤不僅是好,還有恩于他,然而他還是沒能抵抗住皇位的誘惑造反了,雖說他造反后并沒有殺柴榮的兒子反而善待于他,但是自己做了這種事情呢到底是心里不安穩,夜里睡不著估計是常態,沒辦法心里有鬼。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他害怕呀,害怕別人也效仿他,害怕哪天自己這皇位坐著坐著也不穩了。不僅僅是趙匡胤如此,宋朝的歷代皇帝也莫不是如此,宋朝皇帝的防備之心都太重了,這股氣氛包裹了整個宋朝。
五代十國時期的反叛作亂是常態,都說趙匡胤躲帝后不殺柴宗訓顯示了一代政治家的風范。這句話沒啥毛病,相比于五代十國的天利人倫崩壞、“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來說,趙匡胤實在是個地道人。
至于宋朝后來小人盛行和無恥下流的風氣,儒家治國中的“故作姿態”以及最直接的“斧聲燭影”的懸案,是不是要歸咎于趙匡胤帶起的不良風氣,也不好說。是非功過我們自己思量評判吧......
燕云十六州
收復燕云十六州是每個漢人王朝夢寐以求的事情,后晉遺留的燕云十六州問題一直以來呢對宋朝是一種隱患。
周世宗柴榮是個有本事的,在位期間收復了大半,假如他沒有病逝也許能將燕云十六州收復,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所以這就注定了宋朝的坎坷。
燕云十六州
宋太祖為了燕云十六州的收復努力過,最后兩方對峙,宋太祖轉而對付南方;宋太宗為了燕云十六州努力過,結果宋軍大敗,太宗乘驢車逃走;宋真宗親抵澶州北城,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和金聯手滅遼,燕云十六州短暫的回歸,沒想到不光燕云十六州給了金連北宋也讓人滅了......
不管宋朝缺少戰馬是不是因為丟失了重要的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的割讓一直是五代十國乃至宋朝的恥辱。
西夏
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下,黨項部割據五州(銀州、夏州、綏州、宥州、靜州),五代十國時期他們默默的蟄伏著,這一手不管何人占據了中原皆“俯首稱臣”,這一舉動換來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賞賜。
“注意看”西夏
他們謹慎的與各個政權周旋,和遼國也有著比較和諧的外交,就是對宋初也多討好,就這樣最后有了“西夏、遼、宋”三國鼎立的局面。
五代十國的戰亂期間遼國趁火打劫逐步壯大,而西夏也趁此機會休養生息謀求發展,最終給宋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總結
五代十國的動亂也為宋朝的災難埋下伏筆,但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而言,他接管的確實一個相對大好的場面。
前有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榮的鋪路,使得宋朝的開局相對利好。
至于后來宋朝是怎樣把這副還算好的牌打得稀巴爛的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看吧。
大明唯一的讀書種子,被朱棣殘忍殺害,還滅了十族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從小聰明機警,雙目炯炯有神,讀書特別細致。一天才讀一寸厚。鄉黨都叫他小韓子,韓子就是韓非。長大之后成為宋濂的學生,非常優秀。方孝孺不攻文藝書畫之末技,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有段時間病了,家里斷糧揭不開鍋,家人告訴了他,他笑著說,古代人三個月才吃九頓飯,也不是就我一個人窮。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的名氣動達天聽,朱元璋親切接見了他,一看方孝孺舉止端莊整齊,就跟皇太子朱標說,這是個正經讀書人,老了才有用,現在用不著。就把方孝孺打發回家了。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再次召見他,說道,這時候還不到用你的時候。又把他打發到漢中教書,日與諸生講學不倦。
明孝惠帝即位,他成了朱允炆的高參,每遇國家大事一律咨詢他。朱允炆也是個勤學深思的孩子,不懂就問,方孝孺言無不盡。上班期間朱允炆現場辦公,讓方孝孺當場批復文件。方孝孺還主持修纂了《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燕王靖難兵起,朝廷下詔征討,詔檄皆出其手。
別看方孝孺是個老實人,也會耍陰謀詭計。當時朱棣帶著次子朱高煦南征北戰,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于是方孝孺使了一招反間計,給朱高熾寫了一封信,讓他投降朝廷。但是朱高熾不是傻逼,封口都沒拆讓人快馬加鞭第一時間送到朱棣軍營。于是這個反間計并未得逞。 燕兵大舉渡江,建文帝非常害怕,問方孝孺咋整,方孝孺說,國君死社稷。打得贏就打,打不贏有死而已。于是城破之日,建文帝舉火自焚,方孝孺被抓下獄。
朱棣高參姚廣孝跟朱棣給方孝孺求情,方孝孺是讀書種子,如果殺了他,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把方孝孺叫來讓他寫詔書,方孝孺哭的好像死了媽。朱棣從御座上走下來親切安慰,方先生不要怕,我只是想當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問成王哪去了。朱棣說他放火自焚了。方孝孺說成王還有兒子你為啥不立。朱棣說孩子還小,國賴長君。方孝孺說那為啥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說這是我家事,用不著你管。你只管給我寫詔書就行。方孝孺把筆扔在地上,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其實方孝孺也就是問問朱棣這種不讀書的。周公輔佐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多會兒輔佐過成王的兒子和弟弟。如果成王沒有兒子弟弟是不是還得輔佐成王的七大姑八大姨。朱棣當然大怒,將他凌遲處死。方孝臨刑作了一首絕命詞: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時年四十六。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后坐誅者數百人。為啥這么多,因為朱棣說要滅他九族,他說,就是滅十族又何妨。朱棣說我能成全你。不怕你丫嘴硬。就把他的朋友也列入被滅行列,湊了一族。
其實方孝孺這種人活在太平盛世會成為一個非常合格的儒家代言人,甚至能像韓愈一樣入孔廟。只可惜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