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守衛軍11中文版(北京擦亮歷史金名片,正陽門、萬壽寺修繕保護又迎新進展)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的一張金名片。隨著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推進,鐘鼓樓、正陽門、太廟、社稷壇、天壇、先農壇、景山內一批重要文物建筑先后得到修繕保護,老城風貌逐漸恢復。
目前,令人關注的先農壇、正陽門箭樓、萬壽寺等古建的修繕保護進展如何?何時可與公眾見面?近日,新京報記者跟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等多位館長,探訪了工程項目現場。
未來先農壇將打通古代祭祀路線、建造種子博物館
“先農壇里識五谷,一畝三分閱古今?!?/p>
先農壇位于北京城南中軸線西側,與東側的天壇遙相呼應,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建成之后,先農壇逐漸成為明清兩朝皇帝舉行祭祀、親耕耤田典禮的重要場所。
先農壇。圖/IC photo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館長薛儉告訴記者,先農壇經過了“山川壇”、“神祇壇”、“先農壇”三個時期,在萬歷年間改名為“先農壇”,以祭祀神明先農為主,之后一直延續至今。
“先農壇舉行祭祀禮儀當天,皇帝會帶領朝臣親臨祭壇。在壇內舉行祭禮之前,由導引官將皇帝引至具服殿更換著裝?!毖€介紹,“隨后,皇帝在導引官的引導下來到耤田位,開始親耕。完成儀式之后,皇帝就坐在觀耕臺上,觀看王公大臣耕作。當然,皇帝不會全程耕種,只是示范幾下就會回到觀耕臺休息?!?/p>
為了配合中軸線的申遺保護,2018年,先農壇慶成宮啟動騰退工作,修繕后將恢復建筑原貌。
2019年,“一畝三分地”開始恢復耕種。“過去三年,我們種了谷子、高粱,今年做了新的嘗試,同時種了稷、黍、稻、菽四種作物,可以讓觀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到先農壇來辨識‘五谷’,并在旁邊配了介紹相關知識的展板。”薛儉說。
2019年4月28日,在明清帝王祭祀先農、親耕耤田的先農壇,耤田歷史景觀展示區向公眾開放,公眾可在此參觀明清帝王扶犁親耕的“一畝三分地”。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他還透露,未來三至五年,先農壇祭祀路線將打通,并對公眾開放?!懊髑鍟r期,皇帝到先農壇祭祀、親耕要走一條專門的路線,由于歷史原因,一些建筑占用了,導致路線被分成了若干段。為了顯示古代對農耕文化的重視,我們將恢復古代皇家的祭祀路線。觀眾會從先農壇的外壇——先農門進入先農壇。先農門目前沒有對公眾開放,將來打通以后也會對公眾開放?!?/p>
一畝三分地的旁邊,是儲存收割后的糧食的神倉?!拔磥?,我們將和中國農科院在這里聯合打造一座種子博物館,按照計劃,明年會和公眾見面。”薛儉說。
此外,為配合中軸線申遺,去年年底,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古建筑旁的非文物建筑進行拆除,留出了兩片空地,目前正在進行綠化。
薛儉介紹,先農壇騰退規劃的面積為20萬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經有8萬平方米正在打造?!跋绒r壇區域的古建筑騰退和周邊環境整治在進行中,未來三至五年會有更多區域騰退開放。”
今年將啟動正陽門城樓的修繕
正陽門,俗稱前門、大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
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關戰修介紹,正陽門的城樓和箭樓原本同屬一個建筑,即正陽門甕城,1906年前后,為了給前門火車站騰出空間,甕城被拆除,保留了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兩個單體建筑。
北京正陽門。圖/cnsphoto/IC photo
“正陽門以內是‘城’,從正陽門往外,就是平常所說的‘郊’,從永定門再往外,叫做‘野’,城、郊、野,在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上依次遞減。”關戰修說,“北京的南城是文化遺產保留最豐富的地方,經過六朝更迭,把北京城的煙火氣都保留下來了?!?/p>
“目前要做的是如何把歷史文化同今天的時尚消費,如前門商圈、文旅融合、沉浸式體驗等有機結合起來?!彼f,“畢竟對于北京城來說,中軸線申遺不是目的,而是開始?!?/p>
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遺產點,2020年10月,正陽門箭樓修繕啟動,對象包括箭樓城臺、浮雕、窗眉、室內木構件油飾、屋面等。修繕中,每一處都堅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
目前,正陽門箭樓已完成古建修繕任務,正在進行安防、消防、供暖及電力改造等配套服務設施與安全系統提升,預計最快2022年年底向公眾開放。
今年還將啟動正陽門城樓的修繕?!氨緛淼男蘅樔蝿帐菍⒄栭T城樓的屋頂挑起來,進行更換,由于各種原因,可能要推遲到2024年申遺之后再做?!标P戰修說,“古建修繕里有一個詞叫‘磨洋工’,非常形象。因為古建修繕是不能搶工期的,一搶工期就會影響質量,而且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寧可慢一點?!?/p>
他還透露,正陽門城樓牌匾周圍的油漆彩畫,和歷史上信息不太一樣,此前專家也進行過多次討論,這次修繕準備把它修改過來。
正陽門城樓也是雨燕在北京城區的最大聚集地之一。有研究表明,每年4月,北京雨燕從非洲南部抵達北京筑巢繁殖,7月底、8月初,再返回非洲南部越冬?!澳壳埃蟛糠钟暄嘁呀涳w走了,還剩不到三分之一?!标P戰修說。
7月12日,正陽門,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正陽門一直向北京雨燕敞開懷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作為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鳥,北京雨燕既是北京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中軸線上的活態文化,是生物多樣性的典型代表。
2017年開始,正陽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主動創造條件,向雨燕敞開懷抱。除了不安裝防鳥網、為雨燕保留進出城樓的孔道外,還制作了幾十個草編的人工巢托,放置在城樓梁架上,并安裝了攝像頭進行24小時觀測。今年已經有三十多個雨燕家庭來到這些為它們精心打造的愛巢中繁衍后代,數量比五年前增加了一倍。
“按照計劃,本來正陽門城樓的架子都已經搭好了,考慮到雨燕要在城樓里面孵化,搭上架子樓頂的縫隙就擋住了,影響雨燕進出,可能要等8月份雨燕走了之后再搭架子。”關戰修說,“生態保護和古建保護同樣重要,需要在修繕過程中把握平衡。”
妙應寺、萬壽寺“重獲生機” 講述塵封歷史
妙應寺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因院內白塔又得名白塔寺。“無而能妙,空而善應?!边@是清乾隆皇帝在《高宗御制重修妙應寺碑》中對“妙應”二字作的理解表述。
妙應寺,因院內白塔又得名白塔寺。沙琨 攝/IC photo
白塔寺始建于遼壽昌二年(公元1096年)。金末,寺塔毀于戰火。公元1271年,忽必烈親自勘察選址并敕令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設計建造白塔,其成為元大都的一個標志性建筑。
歷史上,妙應寺中路文物建筑和白塔歷經多次修繕?!爸新肺奈锝ㄖ弦淮未笮捱€是在1979年-1980年,距今已有40多年了?!北本┦邪姿鹿芾硖幐刹口w煦介紹。
2019年6月,白塔寺再度啟動文物修繕工程。修繕全過程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低限度干預及最大程度保護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的歷史信息。此次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路文物古建筑修繕和彩畫保護上。
“修繕之前,大殿漏雨比較嚴重,外檐的彩畫損壞也比較厲害。修繕以后,彩畫恢復到了清代的風格。從去年6月份開放到現在,全國各地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壁w煦說。
另一邊,有著“京西小故宮”之稱、北京藝術博物館所在地萬壽寺的整體保護修繕工程進入收尾階段。據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王丹透露,萬壽寺計劃在9月初預開放,“十一”之前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
萬壽寺內共34000平方米,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線。歷史上的萬壽寺由明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皇太后出資修建?!懊髑鍟r期,每年太后壽辰,尤其是60、70、80大壽,萬壽寺都要進行大規模翻修?!蓖醯ふf。
大運河的第一道閘——廣源閘就位于萬壽寺前,門口的長河還連接著積水潭和甕山泊。王丹介紹,正因為它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關鍵節點,才帶動了萬壽寺東路的拆遷。
2017年起,北京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開始制定修繕方案。2018年3月15日,修繕工程全面啟動。這是建寺以來的第五次大型修繕,也是120余年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修繕工程?!澳壳?,東路已經完成了四方驗收,中路和西路能修的地方修好了,正在結合館內藏品和古建筑特點進行展覽規劃?!?/p>
2017年起,北京藝術博物館所在地——萬壽寺迎來大修。圖/IC photo
為了給文物以尊嚴,在古建修繕保護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減法。行走在中路和西路的夾道上,王丹介紹,“以前這一片是臨建庫房,現在都已經拆掉了,這種房子已經拆掉了840平方米,包括電線、管子也都一一拆掉了。”
御碑亭旁,蒼松、翠柏、銀杏等錯落有致,亭亭如蓋?!澳壳埃^內共有掛牌的一級、二級古樹47棵?!蓖醯け硎荆霸谛蘅樳^程中,除了古建,院內的古樹也是保護重點?!?/p>
在重現假山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也費了一番功夫?!氨泵嫒藶楦蓴_少,南面經過戰亂,很多石頭堆砌得沒有道理。中國修古建有很多規制,堆砌這種和緩又有層次的假山特別不容易?!蓖醯ふf。
此次修繕考古發掘的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建筑構件?!澳菈K像鎖一樣的大石頭是墜帳石,帳篷的繩子系在上面,可以起到穩定帳篷的作用。古代給太后祝壽是一件大事,要請1000名僧人在萬壽寺誦經??磯嫀な捏w量,你就能想象帳篷有多大?!?/p>
王丹介紹,這次修繕采用了文物保護的最新理念,盡最大力量保護歷史信息,同時融入了科技手段,如修復佛像用到了3D打印技術等?!斑@次與前四次大型修繕最大的不同的是,以前是為了某個人,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傳統孝道的文化體系,現在是為了能有更多的社會公眾來博物館看文化遺產。”
據悉,北京藝術博物館現有藏品約122300件,品類和數量十分豐富。“我們計劃開辦一些專題性、有意思的展覽,因為書畫作品不宜久掛,三個月一換,開館時打算推出‘萬機余暇’專題展覽,展示皇帝們日理萬機之余作的字畫,包括王子貝勒、皇族女性的作品?!蓖醯ふf。
她介紹,除了常規的展廳外,還布置了一些互動課堂,屆時觀眾可以親手體驗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和一些非遺項目。
北京藝術博物館布置的互動課堂。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沿著萬壽寺中路一路向前,一座雙層建筑——萬壽閣出現在眼前。每逢皇太后生日,或者有重大慶典時,就會在這里舉辦祈福儀式。1937年,它曾被焚毀,2003年又被重建。
從外面看,萬壽閣是個兩層建筑,其實中間還有一個夾層,是三層建筑。“未來我們打算在萬壽閣舉辦‘吉物詠壽展’等綜合性文物展覽,二層將來會是一個小型圖書館?!?/p>
王丹說,萬壽寺是一個很吉慶的名字,寄托著對老人的美好祝愿?!拔覀冎?,乾隆非常孝敬母親,他80歲時來到萬壽寺,想起母親如果還在世應該有一百歲了,于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了一位80歲老人的真情實感。也希望大家能夠找到這首詩,感受他的這份情懷。”
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