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不會速勝的依據(中美技術之戰,速勝論和速敗論都是錯誤的,也是持久戰)
中美技術之戰,速勝論和速敗論都是錯誤的,也是持久戰!
中美技術之戰,速敗論和速勝論都是錯誤的,也是個持久戰。
一、速敗論的,是認為美國技術無敵,沒有美國技術中國產業鏈就會完蛋。
實際上,美國人已經早就對中國國防工業等下手,中國國防工業和美國基本是脫鉤的。中國隱形戰斗機、航空母艦、衛星、大火箭還有核電工業不是紅紅火火嗎,什么時候離開美國人就不行了?
在民用產品上,有美國技術的行業,對互通有無,最終商品提升某些短木板技術水平當然有好處;但是沒有也不會一定就差,華為5G手機接近沒有美國器件、華為基站沒有美國器件,不也照樣領先?
美國卑鄙的改規則搞半導體0%技術門檻絞殺華為,這是很可恥的耍政治流氓行為,屬于打突擊的特例,如果有準備,中國產業鏈早晚是解決的。
改為0%,其實也說明美國不僅25%門檻控制不住,10%門檻其也認為控制不了產業鏈,現在靠0%無限杠杠流氓手段來打壓,本身也是其半導體控制力開始虛弱的表現。
但是,雖然美國不能速勝中國,算起來他們陸陸續續搞的實體清單有60-70個了。5G、AI、芯片、安控、超級計算機等目前是他們第一波打擊對象。中國產業鏈要盡快的去美化,或者雙供應商化、其中要有一家不是美國的才能相對安全,最好有一家是國內的。
另外就是對供應商要上溯一層,就是供應商的供應商是不是還離不開美國產品,否則美國人一出手,產品持續供應會出現重大問題。中國產業鏈必須未雨綢繆,美國人已經把打壓中國科技發展定義為國運之爭,過于依賴美國會有巨大隱患。
二、速勝論,認為很快中國會解決一切問題,趕上美國,并以華為去年以來的補洞的情況為例子;這是不合理的,中國不是每個公司都是華為。
華為能那么快補洞,是因為華為的人才儲備、技術儲備、資金和管理能力很強,這是很多國內公司不具備的。
比如,技術儲備,華為能短時間搞定功放、數據庫、鯤鵬處理器,那是有歷史技術持續研究存在,因為怕影響供應商利益,任總說是被他壓住沒有發布。
還一個例子,華為手機EMUI流暢性現在安卓最好、媲美iOS,是因為華為搞了一個F2FS技術商用化、類似給系統換心臟,超級文件系統等各種投入。華為能調集相當于2000人搞快2年,其它公司一是沒有這么多科技人才,二是沒有這么多資金去投入,三是要有序指揮這些人才形成合力,需要很強大的管理體系,都非常難。所以這些產出雖很好,但不能以華為代表業界,就像不能以班上學霸代表全班水平。
三、中美技術戰是持久戰,目前美國有優勢,將來美國掐脖子產品會被中國產業鏈取代。
這個世界最大的王道是什么?市場!有市場就能拉動需求,有需求就可以拉動技術。
美國信息產業優勢在半導體產業器件和設備、軟件產業;在信息領域,而中國優勢在整機產業和生產制造業工廠。
整機產業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相對自由的換供應商,比如華為手機,我可以用海思,也可以聯發科,還可以展訊;存儲器件也有多個選擇,只要體驗好多數普通消費者并不是在意。這就是整機的好處。
因此中國產業鏈越后面越有優勢,當取代差不多時,中國2025計劃就完成了。(本文已由創作者授權原創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