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吃小魚2012(黃渤逆襲 笑出百億)
大魚吃小魚2012文章列表:
- 1、黃渤逆襲 笑出百億
- 2、中國啤酒簡史:一城一啤已成往事,華潤雪花后來者居上
- 3、白酒行業大魚吃小魚的魔咒悄然開啟 #酒企并購
- 4、從被網信辦約談,起底2345導航的灰色產業
- 5、齊俊杰:開發商四面楚歌!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嗎?
黃渤逆襲 笑出百億
首位百億票房演員之爭猶如神仙打架,最終黃渤贏了。
在一個月之前,很多人預測中國首個百億票房的演員會在今年春節檔誕生,吳京、沈騰、黃渤、王寶強都是熱門人選。
2月10日燈塔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黃渤以主演電影總票房101億元率先邁入百億票房的行列。這個報告出來后,引起了一定爭議,網友們認為根據貓眼數據,吳京才是首位破百億票房的演員,在貓眼數據中黃渤僅排第五。
2月11日,《中國電影報道》微博恭喜黃渤的百億票房戰績。12日晚間,《中國電影報道》在微博為吳京的百億票房慶祝。從消息發布時間來看,黃渤的“首位百億演員”實至名歸。此前,鄧超、白百何與王寶強的個人票房都排在黃渤之前,在最后關頭,黃渤憑借《瘋狂外星人》實現了反超。
黃渤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厚積薄發型人物。從影18年,黃渤參演電影作品近40部,奉獻了數十個有血有肉的角色,其中6部為10億級影片。第一次看黃渤的話劇就被感動的馬云,之前談到黃渤在電影的成功時說,“原因是背后演話劇,這些東西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別人都在搶鏡頭的時候,別人在出風頭的時候,他可能在背臺詞。”
從酒吧駐唱、鋼材老板、片場龍套到如今的國民演員,從不斷刷新票房記錄的影帝到導演、出品人、投資人并全方位涉足商業,他都是后來者逆襲上位。
商業之路
涉足商業,黃渤屬于后來者。
與其他明星選擇進軍副業不同,黃渤將目光投向了影視出品以及商業投資。從2013年開始,黃渤先后在海寧、上海、北京、霍爾果斯四地注冊了以當地為名的瀚納影視公司,形成了自己的瀚納體系。這四家公司最大的投資方為黃渤,法定代表人均為黃渤的經紀人石昀。截至目前,在天眼查搜索黃渤的名字,有16家企業與之相關。其中北京7家,浙江4家,其他地方5家。以影視文化公司為主,投資公司有5家。
2018年,黃渤推出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一出好戲》,取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該電影最主要的出品方為上海瀚納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不管從哪個角度考量,《一出好戲》背后最大的獲利方都是黃渤。
當時的黃渤作為出品人已是輕車熟路。
2011年8月,黃渤宣布成立個人工作室。據悉,工作室除了打理黃渤的日常工作外,也會出品和承接影視項目。
《人再囧途之泰囧》是黃渤工作室參與的第一個項目,這部電影拿下當年的華語片票房冠軍,投資人黃渤在接受采訪時開玩笑道“作為投資方老板,投得太少了”“《泰囧》是工作室投資的第一個項目,但我沒有分到多少錢,看著票房一路高漲,我是越來越后悔,越來越肝痛啊!一開始我太仁慈了,沒要太多......其實投資都是這樣的,在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
盡管在資金上并不如意,但黃渤曾對外表示:“在宣傳和發行上鍛煉了隊伍,這也是一個財富。”
吸取教訓后,在《廚子戲子痞子》《親愛的》《心花路放》中,黃渤選擇了以片酬入股,其中《親愛的》總體毛利率達到83.7%,《心花路放》更是憑借3500萬元制作成本拿下近12億的票房,無疑讓黃渤賺得缽滿盆滿。
黃渤還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身份——阿里影業的股東。2012年文化中國收購了黃渤持股的北京逆光順影公司,2014年阿里巴巴收購了文化中國,更名阿里影業。在這場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過程中,黃渤間接成了阿里影業的股東,只是在阿里影業中具體占有多少股份,沒有公開資料可以查詢。但可以明確的是,黃渤當初在逆光順影的股份高達44%。
2015年,黃渤商業之路開始全面開花。這一年,他瞄準資本市場,與章子怡同時加入黃曉明、任泉、李冰冰創立的Star VC。
Star VC 成立于2014年7月,成立后投資了包括秒拍、韓都衣舍、堅果智能家庭影院、融360、樂逗游戲等項目,涉及短視頻、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等領域。
從2017年開始,黃渤的瀚納體系不斷發力,接連出品了《記憶大師》《西游記女兒國》《猛蟲過江》和《一出好戲》,在出品人道路上黃渤越走越順。
黃渤旗下公司出品的電影。來源:影視投資人
2017年,黃渤工作室還為黃渤量身推出了一個二次元形象——黃逗菌。“黃逗菌”是由黃渤配音的90秒動畫短視頻。主要內容為有處女座糾結性格的男主角“黃逗菌”從二次元來看三次元世界的種種奇遇。這部二次元定格動畫上線不足24小時播放量便突破千萬,全網平臺播放量已破億。
在商業變現上,“黃逗菌”這款IP形象還與北京稻香村合作,推出了端午冰糕禮盒,成為當季的網紅食品。
另外,黃渤接地氣的形象,也為其贏得了不少廣告代言。洗腦的“人人車”、無處不在的“正新雞排”、年銷量據說5億桶的“大今野”方便面、鄭州日產旗下的“東風風度MX5”、以及“新東方烹飪學校”等品牌,都能看到黃渤代言的身影。
當然,在商業投資上,黃渤也不全是順風順水。比如,黃渤持股的西安曲江春天融和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本可以被收購,但最終遭遇滑鐵盧。原本可以坐收“1.7億股份”巨額財產,最后卻泡湯。
逆襲者的時代
逆襲,是黃渤人生的關鍵詞。
從走穴歌手、舞蹈教練,走向電視劇和電影演員、導演、監制、老板,黃渤體驗了各種角色,而且目前看來,這些角色,他做得都不錯。
黃渤的出發點,是酒吧的駐唱歌手。曾經,他帶著自己的“藍色風沙”樂隊在各地演唱,打開地圖,哪兒沒去去哪兒,走南闖北。唱到最后,他每個月能拿到1800~2000元月薪,他的母親當時的工資大概有四五百塊。說起這段經歷時,黃渤頗有些自得。
歌唱事業擱置后,他回到青島,轉行做鋼材生意。2011年,黃渤在《可凡傾聽》訴說當時的生活,“天天就談鋼材,談完鋼材喝大酒,喝完大酒,接著談鋼材。哎呦,有一天你可能看到自己,提一公文包,人也胖了,別人打電話叫‘黃老板’……后來就越來越受不了了。”
管虎執導的電影《上車,走吧》改變了黃渤受不了的現狀,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這是他的第一部影視作品,獲得了2001年度金雞獎“最佳電視電影獎”,在獎項的刺激與鼓勵下,26歲“高齡”的黃渤開啟了演員之路。
此后的經歷無須贅述,落榜,跑龍套,重新考北影,為影視劇配音……
后來再回顧這段經歷,黃渤顯得很淡然,“所謂的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瞬間的,我們都是活在一個過程,生活的過程,打拼的過程,以及你往目標走的過程。其實我很慶幸自己有一個那樣的階段,無論它是苦難的、辛酸的,還是讓人百爪撓心的折磨。我沒覺得自己有多強大,也沒覺得自己特別不堪一擊,因為從來沒把自己當回事。”
不過,當時的他一度認定配音就是他今后的生活,很辛苦很枯燥。“做演員還是英俊倜儻的吃香,我頂多演個不為人關注的小人物。”當黃渤這樣說的時候,肯定沒想到時隔不久,“小人物”就會大行其道,那就是后來成全了他的《瘋狂的石頭》。
在《瘋狂的石頭》的幾個草根演員里,真正紅起來的只有黃渤。
隨后兩年中,黃渤成為電影投資商和導演的新寵,他出演了許多部小成本的電影,其中也有一些爛片。在這些電影中,黃渤出演的無外乎都是操著一口方言、到處受欺負的苦逼青年,他也被定型為底層小人物專業戶。
2009年,黃渤和寧浩再度合作,擔綱男主角,出演賀歲片《瘋狂的賽車》。投資1000萬元的《瘋狂的賽車》最終票房過億。
那一年,黃渤成了電影圈的勞模,出現在11部電影中,儼然是新一代喜劇之王的勢頭。當然,2009年對于黃渤的意義并不僅僅是高產,更在于他在這一年獲得了從影以來的第一個影帝頭銜。
這部名為《斗牛》的電影,攝于2007年,導演是黃渤的貴人管虎。《斗牛》在山東沂蒙老區拍攝,條件十分艱苦,黃渤依然是一副堪比要飯的邋遢扮相,每天都要狂奔,磨壞了37雙棉鞋。
2009年,《斗牛》在內地上映時,市場反響平平,但到了那年11月,默默無聞的《斗牛》卻作為惟一一部內地作品,出征臺灣電影金馬獎,獲得七項提名。
黃渤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影帝。
加冕金馬影帝之后,伴隨著日漸高漲的人氣,黃渤的事業局面打開,此后一帆風順如日中天。至此,黃渤完成了他的逆襲。
縱觀黃渤的個人經歷,和時代發展高度重合。有媒體評價:“他很像那些在經濟大潮中沉浮多年的企業家,從最原始的積累開始,在摸爬滾打中不斷尋找創業的機會,幾經沉浮而癡心不改,在風云跌宕的商海中,有些人很快揚名也很快消失,大部分人波瀾不驚,籍籍無名。只有少數的一部分人,他們小心翼翼,左沖右突,不斷尋找屬于自己的機會,最重要的是,他們天性有樂觀,穩扎穩打,在不斷嘗試中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本文源自中國企業家雜志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中國啤酒簡史:一城一啤已成往事,華潤雪花后來者居上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作者丨KG果子離
2007年,愛喝啤酒的四川爺們突然發現,自己喝了20多年的藍劍啤酒在各大夜市、大排檔上逐漸不見了蹤影。這個曾經與青島啤酒齊名的四川地方啤酒品牌,因在巔峰時刻作價25億賣給了“競爭對手”華潤雪花,逐漸消亡在中國啤酒市場的歷史長河中。
而這只是中國啤酒大戰的一個縮影。
在這場曠日持久、中西勢力攪合的啤酒大戰中,數以百計的啤酒品牌在商場的縱橫捭闔中失去了名字,或被收購,或是倒閉。
早年間“一城一啤酒”的盛況已不復存在,如今的中國啤酒市場已是華潤雪花、青島、百威英博、燕京和嘉士伯五大寡頭割據的局面。
隨著外國品牌深入中國市場,中資和外資勢力在啤酒市場上的較量,還在此消彼長。
01、“一城一啤”風景不在
中國人向來愛喝白酒,事實上啤酒在中國扎根的時間并不長,上可追溯到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那一年,俄國人在哈爾濱建起了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也就是今天哈爾濱啤酒的前身。3年后,英國人和德國人在青島合營創辦英德啤酒公司(青島啤酒廠前身)。
哈爾濱啤酒廠的前身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圖源網絡
此后,生活在中國各地的西方資本家紛紛效仿,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建立啤酒廠,五星啤酒、五羊啤酒等老牌地方啤酒的歷史均可追溯至此。中國的啤酒文化從此熱鬧起來。
上個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國家在1985年實施“啤酒專項工程”。地方自籌26億,中國建設銀行出資8億,再加上國家用來購買先進流水線的2000萬美金,中國正式叩開“國產”啤酒的大門。
建國初期的哈啤工廠老照片,圖源網絡
一時之間,創辦啤酒廠風靡全國,短短幾年間,地方啤酒品牌的數量就多達813家,“一城一啤”的盛況蔚為壯觀。
彼時,北京有燕京、五星,上海有力波、光明,天津有長城,重慶有山城、廣東有珠江、金威……全國各城甚至各縣都有自己的啤酒廠,夏日里喝一瓶冰鎮啤酒成為老百姓休閑娛樂的時尚之舉。
早期上海啤酒品牌,圖源網絡
1993年我國啤酒產量超越德國,在此后8年時間里一直穩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中國啤酒總產量達2386.83萬噸,正式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短短十年, 中國啤酒廠家增長9 倍, 產量增長17.6 倍, 成為名符其實的啤酒大國。
伴隨中國啤酒產量增長的,還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資本并購故事。這期間,青島、燕京等老牌大廠主動出擊,做大做強,但更多的地方啤酒小廠被收購吞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早期天津啤酒品牌,圖源網絡
02、青島、燕京率先崛起
最先崛起的當屬歷史悠久的青島啤酒,這個成立于1903年的老牌啤酒廠早早便坐上了中國啤酒老大的寶座。在強化自家品牌的同時,青島啤酒也沒落下并購的步伐,嶗山啤酒、漢斯啤酒、山水啤酒等一眾啤酒品牌,都被青島啤酒收歸麾下。
1993年,成立90年之際,青島啤酒同時在A股和港股上市,風頭一時無二。作為內地第一個到香港上市的企業,青島啤酒打破港交所開香檳慶祝的慣例。
那是1993年7月15日10時,香港聯交所交易大廳,一個嶄新的證券代碼“000168”出現在大屏幕上。伴隨著陣陣掌聲,一眾嘉賓們手持青島啤酒慶祝上市。這一小細節,可見香港市場對內地首只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視,同時也是青島啤酒江湖地位的有力印證。
1993年青島啤酒在港交所上市,圖源網絡
青島啤酒認購之日,領取申購表格的香港市民前一天夜里就排起了幾百米長的隊伍。前青啤公司董事會秘書張瑞祥回憶稱:“最終青啤在香港發行了三億一千多萬股,超額認購達到400多倍,凍結了幾千億的資金。光是發行五天的申購利息,就有4000多萬港幣。”
截止到2013年底,值青島啤酒上市20年之際,這只股票的股價較IPO發行價上漲了23.4倍,被譽為中國“企業價值投資的典范”。
在青島啤酒率先崛起的同時,另一個啤酒品牌——燕京也沒有閑著。
坐擁北京這一國際大都市,燕京啤酒在1980年橫空出世,很快就在與“五星啤酒”“北京啤酒”“ 天壇啤酒”北京地方啤酒品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產量節節高升。
五星啤酒逐漸沒落,圖源網絡
1995年燕京啤酒的產量與“老大哥”青島啤酒持平,并在1996年成功實現反超,產量一舉超過50萬噸。
但在隨后的競爭中,由于拒絕外資加入、策略失當等原因,燕京啤酒先后被青島、華潤、百威英博反超。如今已跌落到國內市場第4的位置,風光不再,且盈利能力還是國內五大啤酒品牌最差的那個。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盡管沒有保住榜首,但燕京啤酒這些年的成就還是有目共睹。在成長擴大的過程中,燕京啤酒先后收購了桂林漓泉啤酒、泉州惠泉啤酒、杭州千島湖啤酒、包頭雪鹿啤酒、鄭州金星啤酒、廣州珠江啤酒等地方品牌。
除了發家之地北京以外,燕京啤酒真正的老巢是廣西,這個南國省份貢獻了燕京超過三分之二的利潤。自打收購桂林漓泉啤酒后,燕京便在廣西穩扎穩打,默默賺取豐厚利潤。
事實上,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的崛起史,同時也是中國地方啤酒品牌的消亡史。
對于這類企業并購,地方政府在早年間曾經持“地方保護主義”,攜手當地品牌對抗外來者。不過隨著市場風口的變化,各地政府也一反常態,積極予以配合。畢竟大企業的技術、管理和規模經營可以大幅提高經濟效益,盡管原有的地方啤酒品牌不再,但啤酒廠所產生的就業與稅收依然留在當地,何樂而不為呢?
03、華潤雪花異軍突起
1993年青島啤酒在香港的上市刺激了大國企華潤集團。彼時,時任華潤創業總經理的寧高寧讀了青啤的招股書,覺得啤酒是一門不錯的生意。
前華潤掌門人寧高寧,圖源網絡
次年,華潤集團從沈陽政府手中收購了雪花啤酒廠,成立華潤啤酒(中國)有限公司。
在東三省老工業基地,華潤雪花愣了培養出一支戰斗力極強的經銷商團隊。在穩固遼寧市場后,華潤雪花背靠財大氣粗的華潤集團,沿海戰線和沿江戰線“兩線并進”。
沿著中國海岸線,華潤雪花從南往北,先后拿下了天津、浙江和江蘇等多個沿海省份。2012年,華潤雪花與燕京在廣東市場短兵相接,雙方對深圳地方啤酒品牌“金威”志在必得。
在爾虞我詐的收購中,燕京出價不到50億,最后華潤雪花則以53.84億元的報價,如愿拿下金威啤酒,與青島、百威三分廣東天下。此役過后,燕京啤酒開始“一蹶不振”,華潤雪花則不斷做大。
沿海戰線推進的同時,華潤也沿著四川、安徽、湖北、上海等長江流域省份開拓市場。沿江戰線的第一槍在長江上游的四川省打響。彼時,藍劍啤酒還是西南市場的地頭蛇。
上個世紀末,中國一度形成北燕京、南珠江、東青島、西藍劍的啤酒江湖格局,藍劍啤酒不僅占據了四川、重慶近85%的市場份額,其在云南、貴州的份額也頗為可觀,是名副其實的“西南王”。
華潤啤酒在1997年進入四川市場后,就向藍劍啤酒拋出了收購的橄欖枝,但遭到了藍劍啤酒當場拒絕。畢竟面對當時幾乎獨占的市場,藍劍怎么可能拱手讓人?
不過華潤雪花并沒有因此退縮,而是選擇“農村包圍城市”、先收購一眾小品牌。華潤先是9000萬收購了綿陽亞太啤酒廠,繼而又以5000萬收購了樂山藍帶啤酒廠,然后將這兩家啤酒廠生產的啤酒貼上“雪花“標簽,正式進駐四川市場。
大戰一觸即發。
自1999年起,華潤雪花和藍劍啤酒開啟不計成本的“火拼”,雙方也因此元氣大傷。1999至2001年,藍劍啤酒每年虧損近6000萬元。無奈之下,藍劍啤酒創始人曾清榮只能托人給華潤方帶話,請求講和。
2001年,華潤雪花與藍劍集團合資成立了“四川華潤藍劍啤酒有限公司”,華潤占股62%,藍劍占股38%,合資公司同時銷售雪花和藍劍兩個啤酒品牌。而藍劍除了可以分得利潤的38%,每年還能收到2000萬的“藍劍”品牌使用費。
嘗到了和華潤合作的甜頭,2007年藍劍集團作價25億,將手里的38%的股份悉數轉讓給華潤,至此華潤雪花正式吞下藍劍。在全面接管藍劍之后,華潤在所有渠道都換上了“雪花”品牌,自此過后,藍劍啤酒逐漸銷聲匿跡。如今華潤雪花在四川的市場份額已達75%以上。
保持單一品牌策略是華潤雪花與其他啤酒集團的不同之處,也是其強勢所在。
每進入一處市場,收購一家地方啤酒企業,華潤集團都會將收購的啤酒品牌全部替換成“雪花”,不給地方品牌“留條活路”。這對加強華潤雪花品牌知名度無疑是有好處的,但卻苦了一眾地方品牌。
安徽蚌埠圣泉啤酒、黑龍江三星啤酒、遼寧大連啤酒、吉林雪豹啤酒、湖北行吟閣啤酒等眾多地方啤酒品牌,在被雪花收購后,幾乎沒了蹤影。
憑借單一品牌策略、令行禁止的經銷商團隊和龐大的資金支持,華潤雪花后來者居上,敗青島、挫燕京,吊打外來者嘉士伯和百威英博。
如今的華潤雪花已從偏居一隅的東北沈陽,一路成長為全國啤酒市場的老大。數據顯示,2018年華潤雪花占據中國啤酒市場23.2%的市場份額,啤酒收入、銷量多個維度遙遙領先。
2018年中國啤酒市場份額,《華夏酒報》整理
04、外來者百威英博
在華潤雪花、青島、燕京等一眾國產啤酒品牌貼身肉搏的同時,百威英博、嘉士伯、喜力等國外品牌也悄然進軍中國市場,大肆布局。
相比華潤雪花,百威英博可以說是更大的“土豪”。這個由巴西幫掌控的全球第一大啤酒集團,其發展史就是一段不折不扣的并購史。
外來者百威啤酒,圖源網絡
百威英博的前身是比利時的英博啤酒集團。2008年英博以52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知名啤酒品牌百威,雙方強強聯合組成了“巨無霸”百威英博。2016年,百威英博又豪擲1080億美元,吞下全球啤酒市場老二SABMiller。
早在2008年合并之前,百威和英博兩大啤酒品牌就已經在中國攻城略地。此前,英博大概用10年時間,將湖北金龍泉啤酒,湖南長沙啤酒,江蘇的三泰、金陵啤酒,以及浙江的雙鹿、石梁、浙東啤酒收入囊中。而百威則收購了哈啤,其業務主要在東北區域。
兩者合并之后,百威英博在中國的并購更加迅猛。2011年河南維雪、大連大雪,2012年牡丹江啤酒,2013年河北唐山,2014年吉林金士百,2015年增持珠江啤酒……如今的百威英博已成為僅次于華潤雪花、青島啤酒后的“三當家”,2018年占中國啤酒市場份額的16.2%。
與青島、燕京等國產啤酒多為中低端啤酒有所不同,百威英博旗下的啤酒更聚焦高端市場。其在高端市場賺取的豐厚利潤,讓一眾國產啤酒羨慕不已。
現階段,百威英博擁有百威、科洛娜、時代、貝殼、福佳、樂飛等多個國際品牌,以及哈爾濱、雪津、鵝島、大雪、南昌等本土品牌。
百威旗下的原中國啤酒品牌,斑馬消費制圖
這個世界啤酒霸主,將各種大型收購、兼并手法玩得嫻熟,絕不甘心在中國市場屈居第三,未來百威英博還會有更多動作。
如果不想被百威英博進一步蠶食市場,華潤雪花、青島、燕京不僅要穩固中低端啤酒市場,還得繞到百威英博的后方,在高端啤酒市場有所布局。
05、嘉士伯另辟蹊徑
和百威英博差不多同期進軍中國市場的嘉士伯,早年間有些水土不服,被華潤雪花、青島這些國產品牌打得灰頭土臉,絲毫沒有“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好待遇。
在一番痛定思痛后,嘉士伯的管理層果然調整經營策略,選擇性地放棄了競爭早已白熱化的東部市場,另辟蹊徑布局西部市場,先后將云南華獅啤酒、大理啤酒、重慶啤酒等一眾西部知名啤酒品牌收入囊中。
這其中,最漂亮的一仗,當屬2015年在新疆收購了赫赫有名的烏蘇啤酒。
這款被戲稱為“奪命大烏蘇”的啤酒,火遍天山南北,是新疆啤酒品牌的象征,在新疆人眼中有著不可比擬的高度。這家歷史悠久的啤酒企業,在1986年乘著“啤酒專項工程”的東風在天山北坡的烏蘇縣建成。
早期,烏蘇啤酒的競爭對手是新疆啤酒。那時新疆啤酒集團不僅壟斷了幾乎全國的啤酒花供應,還收購了吐魯番玻璃廠,建立起從原料到包裝的全產業鏈;其底下還有昌吉啤酒、喀什啤酒、霍城啤酒、天山啤酒、托峰啤酒等眾多新疆地方啤酒品牌。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烏蘇啤酒差點在激烈的競爭中被吞并。
不過好在2006年新疆啤酒國企改制經營不善,烏蘇啤酒趁機將新疆啤酒一舉拿下,晉升為新疆市場的絕對霸主,造就了中國啤酒行業“以小勝大”的佳話。
在順利拿下烏蘇啤酒的同時,嘉士伯又以相似的手法控制了重慶啤酒、拉薩啤酒、黃河啤酒等近20家啤酒品牌,拿下整個西部啤酒產業的話語權,贏得了與東部諸侯們叫板的底氣。
中國的啤酒市場充滿地域特色,其輝煌的歷史也伴隨著風起云涌的江湖。
昔日叱咤一方的四川藍劍、湖南白沙、武漢行吟閣在資本強烈的攻勢下節節敗退,黯然落幕,僅剩華潤雪花、青島、燕京等少數品牌堅挺。
如今的中國啤酒市場,華潤雪花、青島、百威英博“三超”穩坐釣魚臺,燕京、嘉士伯“兩強”奮起急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寡頭壟斷的局面一時難以被打破。
隨著高端啤酒市場逐漸被重視、精釀啤酒進入年輕人視野,各大啤酒巨頭的競爭還在繼續,投資和并購并不會因此而終止。
看似動態平衡的中國啤酒市場,仍在暗潮涌動。
參考資料:
1.格隆匯-啤酒這個江湖
2.審美學 -中國啤酒簡史
3. 陳香老酒-中國啤酒消亡史:那些年我們喝過的啤酒
白酒行業大魚吃小魚的魔咒悄然開啟 #酒企并購
華夏酒報記者 陳振翔
隨著白酒消費格局調整,白酒呈現兩極分化局面,面對一線酒企渠道下沉搶市場,區域酒企壓力甚巨,談及區域酒企未來的發展趨勢,業內專家認為,并購和重組會是區域酒企最終的歸宿。
十多年前,當啤酒寡頭在全國開啟兼并組合的時候,大大小小白酒企業則是衣食無憂地過著小資生活,“大魚吃小魚”的殘酷游戲似乎離白酒企業還相當遙遠。十年后,白酒競爭的賽道在逐漸變窄,一二線強勢品牌先后實施精準營銷,銷售工作下移,加大了三四線城市以及縣鄉市場的營銷力度,搶占市場。區域品牌特別是地產酒小微酒企的生存空間日趨縮小,舉步維艱。
“熬過了冬天,卻倒在了春天復蘇的路上”。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下白酒小微企業的處境是比較恰當的。
8月13日,《華夏酒報》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在逐年下降,僅今年上半年,“消失”的白酒企業就有百余家,規模以下小微企業(小作坊)瀕臨關門的可能更多。近日,安徽天長地久酒業、湖南省毛公酒業有限公司、鐵嶺醉春風酒業有限公司等企業100%股權轉讓事件表明,他們的日子并不好過,白酒行業“大魚吃小魚”的魔咒悄然開啟。
“寡頭”時代,強勢品牌加速行業“洗牌”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在自然界,這是食物鏈生存的固有規律。然而,這種狀態對于白酒行業來說早已發生了變化,在競爭異常慘烈的當下,沒有“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一說,只有“大魚吃小魚”。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445家,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176家,同期減少了269家,這就是競爭激烈的證明。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040家,2021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957家。
早在四年前,《華夏酒報》記者在安徽西南走訪市場時發現,市縣級以及鄉鎮級消費市場地產酒的品類還有五六個品牌,與眾多全國性品牌相比優勢明顯。做白酒運營多年的徐先生曾講道,地產白酒品牌銷量占公司總銷量的65%以上,消費者認知度很高。
一位地產酒品牌營銷部工作人員表示,地產品牌在當地市場表現遠遠好于省外品牌,其90%以上的產品在當地銷售,由于運營成本和產品品牌張力不足等原因,在外地以及省外銷售的比例很低,但是小日子過得很好。
時隔四年,當《華夏酒報》記者再次走訪時,當地白酒市場早已被強勢的一二線品牌所搶占,占有率高達70%以上,眾多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不足30%,這30%的空間競爭也相當激烈,稍有不慎就有“退場”的風險。
當地一位經銷商介紹,多家地產品牌的年銷售量在逐年下滑,有的幾乎是斷崖式下滑,部分還存在拖欠工資、減員縮編的現象。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以茅臺集團子公司、子品牌為例,資料顯示,貴州習酒2015年至2019年,銷售額分別為15.56億元、25.66億元、35.78億元、56億元、79.8億元。
通過數據不難發現,從2016年開始,貴州習酒的銷售額每年以10億元以上的體量在增長,2020年呈現爆發式增長,實現銷售收入103億元。今年目標120億元,截至目前的市場表現,習酒將圓滿超額完成2021年任務。
數據顯示,在習酒的市場布局中,省外市場份額逐年增長。2020年省外市場銷售額72.72億元,同比增長45.91%,省外市場銷售占比達到歷史最高的70.60%。2021年習酒的銷售目標省外市場90億元,占比超75%;高端78億元,占比超65%。同時,茅臺醬香系列酒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102億元,同比增長13%。2020年,疫情之下,實現銷售收入106億元。對比2019年白酒上市公司營收,排到第8位,位于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順鑫農業、汾酒、古井貢酒之后,與2009年茅臺集團總收入相當。
作為濃香型酒的龍頭老大,五糧液在主線產品不斷爆發亮點的同時,五糧濃香系列酒公司的尖莊、五糧醇、五糧春、五糧特曲等產品更是實行精細化、精準化市場培育和布局,在未來的市場中,五糧濃香系列酒的品質優勢、品牌優勢、工藝優勢、資本優勢、團隊優勢和穩定優勢等都將更加凸顯。2020年,五糧液系列酒實現營收83.7億元,同比增長9.86%。按照規劃,2021年五糧液系列酒營收要超過100億元,到“十四五”末,系列酒營收則要力爭突破200億元。
在白酒趨勢發展咨詢專家黃長北看來,全國白酒企業總數在減少,但是消費市場的總額在增長,增長的部分呈現出向頭部產品、優勢品牌靠攏的趨勢,增長的是白酒龍頭企業和區域強勢品牌,小微企業的市場被強勢品牌所“掠奪”,發展前景堪憂,時刻面臨著被行業“洗牌”的風險。
“兼并重組”,小微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中國白酒產量達到了785.9萬千升,累計下降0.8%。2020年全年中國白酒累計產量達到740.7萬千升,累計下降2.5%。但是,2021年上半年規模上白酒企業實現產量385萬千升,同比增長12.8%。
隨著行業內的擠壓式增長以及一線品牌中低端產品的下沉,區域白酒企業特別是沒有名酒基因基礎、品牌張力不夠和品質沒有差異化的小微企業在發展中掉隊的風險日益加重,部分企業幾乎到了舉步維艱、瀕臨關門的地步。
此次安徽天長地久酒業、湖南省毛公酒業有限公司、鐵嶺醉春風酒業有限公司等企業100%股權轉讓可以說明,小微企業發展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在多種因素下,面臨被兼并的尷尬局面。
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轉讓的主要原因。
《華夏酒報》記者從安徽天長地久酒業有限公司發布消息中看出,該企業是從老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在發展中,2015年9月被中國浦發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擁有唐殿春禮韻系列、唐殿春雅韻系列、沃公系列和沃公原漿酒等多個系列,數十個產品,價格從28元到688元,中低高檔產品皆有。業績顯示,2020年營收218.68萬元,凈利潤虧損48.27萬元;截至2021年05月31日完成營收83.95萬元,凈利潤虧損36.10萬元。
湖南毛公酒業有限公司公司前身為隸屬于長沙市民政局的國有企業長沙古泉酒廠,1994年改名為“湖南毛公酒廠”,2012年正式更名為“湖南毛公酒業有限公司”。記者從毛公酒業公司網站獲悉,2013年,為緩解生產和供貨壓力,公司擴大生產規模,再次投資興建酒廠,成立全資子公司瀘州毛公釀酒生產基地有限公司,打造集環保旅游、紅色旅游、釀酒儲存、生產、品鑒于一體的生態酒莊。雖然截至2021年4月30日的財務報表顯示,公司總資產768.75萬元,一季度主營業務收入87.13萬元。估值2.8億的毛公酒業100%股權轉讓,底價僅為3300萬元。
鐵嶺醉春風酒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及相關債權轉讓項目發布,轉讓底價為252.17萬元,極低的轉讓價格進一步證明,小微企業生存壓力巨大。
“大江南北走一走,喝的都是明光酒”。1949年,組建成國營安徽明光酒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明光酒廠年產量越萬噸,年利稅近億元,成為全省同行業之首,名列國家大型一檔企業。2005年11月,明光酒廠進行企業改制,更名為“安徽明光酒業有限公司”。去年11月16日,古井貢酒與明光酒業簽訂擬并購協議,成為這家區域老名酒的控股股東。
在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看來,區域酒企與全國一線酒企相比,其品牌、產品、渠道、消費者認可度等方面都不占優勢。近年來,隨著一線酒企渠道下沉和大數據、精準營銷等一系列舉措的落地實施,以往全國部分弱勢銷售區域得以加強,銷售量和品牌優勢凸顯,換言之,一線品牌的增長變相地掠奪了區域品牌的市場,弱勢二線酒企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區域品牌競爭壓力驟增。
河南是白酒生產大省,也是消費大省,強悍的飲酒風格奠定了白酒的江湖地位。據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省白酒高峰時期白酒企業達460多家,商丘、南陽、濮陽、周口等地市的白酒密度最大,部分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酒廠。隨著白酒行業的不斷調整,河南地產酒數量驟減,截止2020年,省內白酒企業在280家左右,其中稍具規模的白酒企業約有133家,生活比較滋潤的不足20家。
河南周口,一家生產規模3000噸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2年前企業遭遇發展瓶頸,從那時到今年,營收直線下降,主要原因是強勢品牌系列酒擠占了市場空間,他們企業不大,在品牌推廣、營銷投入等方面嚴重不足,再加上強勢品牌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上半年營收出現危機。他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共同扭轉被動局面,就算100%轉讓也行,只要能保住企業和品牌。在電話中,記者能感到他的話語里滿是傷感和無奈。
隨著白酒消費格局調整,白酒呈現兩極分化局面,面對一線酒企渠道下沉搶市場,區域酒企壓力甚巨,談及區域酒企未來的發展趨勢,業內專家認為,并購和重組會是區域酒企最終的歸宿。
從被網信辦約談,起底2345導航的灰色產業
3月7日,上海網信辦會同市掃黃打非辦聯合約談2345導航網站總編輯,就網站存在的嚴重違規行為提出嚴厲批評,依法要求其暫停更新相關欄目并限期整改。近年來在掃黃打非的高壓態勢下,各大網站已經很少出現內容嚴重違規的情況。
那么是什么讓2345導航網站鋌而走險、頂風作案呢?
曾簽署正確導向協議書,流氓行為制造灰色收入
據悉,此次2345導航被約談是由于網民向相關部門的舉舉報。而從網信辦發出的消息來看,其涉嫌違規的欄目包括“放松一下”、信息、健康等欄目。這些欄目現在已經停止更新,正在限期進行全面整改。
頗為諷刺的是,2345導航網站與好123導航、114啦網站導航、UC網址導航等八大導航網站曾在去年5月19日聯合發出倡議書,呼吁全國網址導航網站堅持正確導向,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共同促進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那么是什么讓2345導航做出這樣表里不一的行為呢?大概是割舍不掉那些為其帶來利益的灰色收入。其中備受大家詬病的就是2345導航強制綁定、劫持等此類的流氓行為。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2345導航網站采用了一種積分推廣模式,鼓勵各類電腦技術員、網管、程序員將他們用戶的電腦首頁設置成2345導航。設置得越多,這些推手獲得的積分就越多,積分可以換取購物或換現金,從而導致了推手們無所不用其極,往往不經用戶同意就把首頁鎖定在2345.com。”
這些技術手段都是為了給2345導航帶來吸引更多的網站流量,制造潛在的利益價值。而此次嚴重違規的欄目無非是想從內容的角度上吸引網民的注意,增強用戶粘性和瀏覽頻率,并尋找機會讓流量變現,制造相關的灰色收入。
2345導航崛起恰逢網絡浪潮,發家史中常爆負面新聞
成立于2005年的2345導航網站恰逢網民數量激增、網站建設遍地開花的第三次互聯網浪潮。恰逢好時機的2345導航以網站收錄起家,上線三個月就積累的百萬用戶。之后它又相繼推出了多特軟件站、2345好壓軟、2345王牌流浪器等,極大豐富了公司的產品庫。
近年來隨著導航網站的轉型升級,2345導航也開啟了自己的轉型之路。在內容上,其從“網址導航”開始向“內容導航”過渡,創辦了影視、小說、游戲、天氣等細分頻道,而違規欄目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不僅如此,它還把每一個細分方向看作是一個領域、一個產業,試圖通過建立自己的用戶支付系統、結算系統構建起閉環的生態系統從而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然而回顧它的發家史可以發現,在2345導航成長的另一面總會出現各種負面新聞。2012年,微軟就曾起訴當時2345的母公司上海瑞創,迫使2345發表道歉聲明,就盜版微軟造成的巨大損失和商譽損害行為表示深刻歉意。據悉當年2345賠償的金額為該公司上半年的利潤之和,其金額之高創下了當時的記錄。
可見,為了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而出,2345導航網站使用了軟件盜版、強制綁定軟件、制造低俗內容等手段,這些都為其帶來了甜頭,以至于一些手段在今天仍然被其使用。
尷尬地位迫使其劍走偏鋒,約談為2345導航敲響警鐘
其實從行業競爭來看,2345導航的發展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艾瑞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導航網站市場360導航和好123導航占據了市場的7成份額,而2345導航、搜狗網站占據了第三、第四位。可以看出,2345導航面臨著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窘境,尤其是導航網站由于復制性強很容易出現同質化的傾向。因此2345導航在追求個性化時不得不冒險劍走偏鋒,但卻觸及了法律的底線。
此外,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網址導航已經沒有什么想象空間,屬于夕陽行業。”現在網址導航正在向專業化、垂直化、細分化的方向演變,每一個細分市場都需要龐大的資金和技術支持,而一旦落后就面臨著被淘汰或收購的危險。之前,2345導航數度傳出被收購的消息也側面證明了這個市場仍然遵循著“大魚吃小魚”的法則。
2345導航被約談再次給其發展敲響了警鐘。從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低俗、色情的違規內容不利于培養網站正面的商譽形象和口碑影響。隨著法律的健全、公眾意識的增強,相關和內容和欄目勢必被市場所淘汰。與其從這些違法行為上找灰色收入,2345導航不如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內容化、垂直化發展的軌道上,以積極的正能量激發企業的利益增長。
(文/于斌 潮起創始人,QQ&微信:117821818)
齊俊杰:開發商四面楚歌!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嗎?
最近,大家都被這么一條新聞吸引,說截止10月底,宣告破產的房地產企業已經增加到了408家,這種趨勢在9月份之后,更加明顯,在9月份,95家房企融資達到1124億,環比上升45%,同比上升17%,也就是說大家現在都沒錢,瘋狂的在找錢,如果找不到錢,那么很可能發生資金鏈斷裂而破產。
但是,就在這個房企開發商,生死存亡的時刻。我們的監管方,在不斷地嚴查銀行違規放貸,并時不時的就開出巨額罰單,房地產領域貸款增速則連續14個月回落,9月末,人民幣地產貸款余額為43.3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5.6%。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幣地產貸款4.6萬億元,與去年全年水平相比低6.2個百分點,降至24.1%。而且央行表態,未來可能都維持在一個25%以下的占比。而之前幾年這一數據都是30%以上。
在銀行的融資渠道受阻,地產企業只能轉向海外去借高利貸,9月份,房企海外融資38億美元,相比八月多了15.8億美元,而且利率越來越高,某開發商今年一直有傳言,說資金鏈吃緊,他在7月的時候,海外融資,票面利率已經到了15%,但據說這個水平還不是最高的。發債的票面利率甚至已經超過了他們的凈利率,這就好比,你做100塊錢的生意,一年也就能賺10塊錢,但是你這100塊錢中,80%是借的,利息是一年15塊錢。這就是地產商的現狀,幾乎是替債主打工了,甚至弄不好還得倒貼錢。
那么有人說了,開發商如此困難,紛紛倒閉,會不會房價馬上就要降了,恐怕現在還得不出這個判斷,客觀的說,一年倒閉400家開發商,真不算什么大事,而且這些開發商也都不是什么大企業,要知道整個中國我們有將近10萬家開發商,別的不趁,房企有的是,像牛糞一樣多。而且幾乎每年都破產個幾百家,算是一個常態,大家沒必要太過上心,現在起碼頭部的開發商們活得依然很好,萬科還在到處拿地,碧桂園也在快速施工,恒大和融創這兩更是高調的不要不要的,排名前十的開發商中,也就綠地說今年業績同比下滑,其他的都依然是同比增長。所以,可以判斷為這是一起假摔事件,真實情況,并沒有那么糟糕。至少地主家里還是有足夠的余糧的。
生死存亡肯定不至于,但是大家也會明顯感覺到情況不妙,跟地產公司的高層聊天,他們就覺得現在環境太差了,甚至是房地產行業這15年以來最差的環境,政策調控似乎完全沒有收手的意思,而且銀行確實態度比較決絕,以前都是調控2年,放松1年,3年一個周期滾動前進,2007年,2010年,2013年,2017年,都是調控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則都是放松年,現在從2017年開始算,已經到了時間點,但卻沒有任何的要松的跡象,政策還在密集的出臺,所以大家心里也都越來越沒底。一開始大家還比較樂觀,現在則越來越緊張了,不知道還是否能迎來放松周期,現在大家都在做壓力測試,如果就是不放松了,自己還能挺幾年。
其實自打我們提出房住不炒開始,樓市的玩法就已經變了,以前只是限購,但基本內核都沒變,而最近這次,大家應該發現不光是限購,限售,限貸,還有人口洗牌,土地供給洗牌,甚至未來通過房產稅,地方的收入來源也要進行洗牌,所以這次的動作相當大,而且并不僅僅針對樓市,涉及到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甚至是未來幾十年的政府收入方式。所以絕不可能再是之前那種調控2年,放松1年這么簡單了,整個房地產行業也會在這樣一次經濟變革中被重新洗牌,大魚吃小魚,產業集中將不可避免,剛才我們也說了,10萬家開發商,這個數量實在是太多了,未來必然會出現大量開發商破產倒閉的情況,大家可以回憶一下,2012年前,我們全國大概有幾萬家小煤礦,10幾萬煤老板,這是當年最富的群體,后來一場能源結構變革,煤價大幅下跌,再加上我們主動推動結構整合,讓這個行業發生了大量的兼并重組,時至今日,煤老板已經成為歷史,當年的巨富階層,如今已經銷聲匿跡,甚至債務纏身。應該說現在就是開發商的2012,再過5年,這些曾經巨富的開發商,大多也會如煤老板一樣,退出歷史舞臺,甚至債務纏身。只有頭部企業能夠幸存下來,但是也已經實力大不如前。
至于房價,現在還有潛力的,只有新一線和二線頭部,因為人口持續流入這個事,實在是支撐力太強,即便房價很高,人口如果每年都流入幾十萬,那么也會推升房價的,就像2015年之前的北京上海一樣,房價當時就很高了,但每年都有50萬人流入兩座直轄市,所以最后還是水漲船高,相反,如果人口流出,房價還在漲,那就全都是虛假繁榮,城市收縮,過幾年必然暴跌,甚至跌一半你也未必能賣的掉。除非剛需,最近2年不買房不行,否則都應該再等等。記住老齊的勸告,能不買就別買。即便是自住,也一樣,在跌回到2015年的價格之前,最好還是先租著。不要覺得不可能,只要房住不炒再堅持兩年,那些沒有大量人口流入的地方,十有八九會重新見到2015年的房價。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