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戰爭機器3pc(老樹開新花?老頭環拿下年度游戲之后,這款時隔十年的新作要來了)

導讀戰爭機器3pc文章列表:1、老樹開新花?老頭環拿下年度游戲之后,這款時隔十年的新作要來了2、觀察|日本謀求非核戰略打擊能力,值得警惕的軍事動向下3、二戰中的真實老照片:鏡頭下瘋

戰爭機器3pc文章列表:

戰爭機器3pc(老樹開新花?老頭環拿下年度游戲之后,這款時隔十年的新作要來了)

老樹開新花?老頭環拿下年度游戲之后,這款時隔十年的新作要來了

引言:所謂“魂like是工作,AC是生活”的說法,僅僅是玩家群體的玩梗,在任何一個時代,硬核機甲類游戲都要面對曲高和寡的市場環境。

今年TGA上有兩款游戲的公布最令人感到振奮,一個是小島秀夫的《死亡擱淺2》,前作兩極分化的評價和對過去三年世界劇烈變化的驚人預言性,讓2代無形中具有了某種天啟般的神秘意義。

而另一款作品,則是Fromsoftware攜《艾爾登法環》勇奪TGA年度游戲之勢,帶來了《裝甲核心6》(下文《裝甲核心》簡稱AC)首款預告片。要知道距離上一款作品《裝甲核心5》的推出已經時隔了十年的時間。

《裝甲核心6》預計2023年發售

AC這個在“魂like”蔚然成風期間屢屢被老玩家掛在嘴邊的系列,因為年代久遠,且過去十多年來沒有過任何形式的復刻,導致其在新時期FS玩家心中充滿了逼格與神秘感,加之老玩家們又多方演繹出關于宮崎英高“我做《魂》系列就是為了給復活《AC》攢錢”的爹味兒言論,說得好像FS不是在做游戲,而是在搞什么“召喚失落の游戲”的煉金術。

事實上,AC系列與我們普遍熟悉的“魂like”游戲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任何試圖尋找和驗證其“魂味兒”的做法也將顯得費力不討好。

接下來,我會試著帶領大家回到AC系列本身,看看這個”配件自由搭配式機甲高速對戰”游戲,能否在明年抓住機會,為FS打開新局面。

AC究竟是個什么游戲?

初代AC于1997年在PS主機上發售,其玩法框架來源于街機的模擬駕駛類游戲,具體就是大家以前在街機廳玩過的“開飛機/坦克”。隨著次世代主機的3D技術將大型框體的游戲體驗平替到家用機上,廠商們開始積極做出各種嘗試,無論世嘉土星移植自街機的《電腦戰機》《沖破火網》,GameArts的原創游戲《武裝雄獅》;還是起源于街機,后來在PS上實現自我價值飛躍的《皇牌空戰》,“駕駛現實或者虛擬的大型戰爭機器”,逐漸成為了一股不小的風潮。

《AC》硬核,但并不“擬真”,如圖像卡普空的《鐵騎》,才算是擬真

AC系列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對應到PS,PS2和PS3三個平臺所流行的時期(當然因為時代關系,PS3時代玩家們接觸AC的渠道,大都還會X360版的散裝盤,這個與主題無關,就不具體闡述了),而從2000年發售的《AC2》,到2005年的《AC 方程式前線》,而系列這段在PS2主機上逐漸發展壯大的時期,正好又是《高達V.S》系列從誕生到系列化的階段。客觀來看,《高達V.S》其實是披著高達皮的對戰游戲,連同絕大多數高達改編游戲一樣,既和“模擬駕駛”無關,也不牽扯太多硬核元素。

而AC系列的機體雖然由擔任《超時空要塞》機械設定的河森正治主持,但游戲中并沒有什么“飯野馬戲”的夸張成分,寫實才是AC立足的根本。玩家從基礎操作階段開始,就要去適應“別扭”的操作邏輯,因為你操作的不是機體這個“人”,而是要讓組成這部機體的所有部件在你的統一控制之下,成為一個整體,如果把游戲里的高達比作是開自動擋的汽車,那么操控AC就像是駕駛一臺挖掘機,去和另一臺挖掘機扳手腕,總之就是個操控大家伙的精細活兒。

系統方面,《裝甲核心6》的開發團隊在TGA結束后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表示,組裝和機甲訂制一直都是AC系列的核心。與高達等超級系SF作品里面“渾然天成”的機體不同,AC的機體設定更加接近現實軍武,即同一套框架下,通過更換零件,以快速適應作戰環境,一大家熟悉的槍械改造為例,我有一把突擊步槍,想要狙擊遠距離目標,這時候不是要重新換把狙擊槍,而是把槍管替換成加長型,再往槍身導軌上裝一個高倍鏡,便達到同樣的功能性。

AC中的機體可替換部件包括了從頭到腳多個選項,比如腿部有二足,履帶,不同選擇會直接影響到機動力和操作手感,而每一個手臂,每一個肩掛武器,每一個頭部的選擇和隨之而來的整體搭配效果,也會對接下來的戰斗體驗產生巨大影響。根據每一關的戰場條件選擇機體配件,查看相關參數,是所有AC玩家從感性入門到理性進階的必經之路,并由此產生出“調試一小時,戰斗十分鐘”的自我調侃。

機體的各種參數都會反映到實戰當中

機體裝備的高自由度,除了會造成更高的學習成本,還有一個商業推廣上的“弊端”,就是不利于樹立“王牌機體”的宣傳形象。古有“赤色彗星”,今有“報喪女妖”,拋開財團B只想著賣膠的生意人嘴臉,《高達》的流行,與高辨識度的經典機體,故事中的性格角色絕對脫不開關系。

但AC千人千面的定制化路線,讓系列很長時間里缺少有分量的招牌機體,即便像“九球”這種登場于多部作品,甚至采用了紅色涂裝的BOSS機,在核心玩家眼里也照樣會被拆解成“肩部零件XX,右手武器XX,腿部部件XX”的組裝說明說,甚至壽屋出品的裝甲核心拼裝模型,很多時候與其說是在賣機體,不如說是在賣零件補充包。

直到2008年《AC for Answer》里面登場的機體“白色閃光”,才憑借更具備整體性的高顏值,成為一臺明星機體。目前《AC6》的首支宣傳片中,并沒有出現肉眼可見的“SSR”機體(您問怎么定義這方面的SSR?就是官方放出模型預定之后,倒爺第一時間下場炒,那就是SSR),究竟是游戲設計風格的延續,還是留了硬貨等著慢慢放出,暫時就不得而知了。

AC系列經典機體——白色閃光

人類的未來,只能由人類自己決定!

“魂學家”群體得以出現的關鍵,在于“魂like”游戲的劇情普遍兼具“有話不好好說”和“碎片化敘事”兩大特征,前者留出了解讀空間,后者則提供了解讀素材。AC系列作為FS早期立社之作,在那個大部分人還愿意“有話好好說”的年代,也并沒有刻意選擇特立獨行,其每一部作品都能把故事的前因后果給玩家做出清楚交代,世界觀設定的關鍵點,還融入到游戲系統當中,大大提升了沉浸體驗。

目前為止的AC系列作品,并非連貫的時間線,而是總共涉及到四個平行宇宙,分別是初代和2代的一號宇宙;3代的二號宇宙;《AC 方程式前線》的三號宇宙;以及《AC4》開啟的四號宇宙。和“魂like”的中世紀劍與魔法相比,以往的AC系列的世界觀就像是“賽博朋克” “后啟示錄”的混合體,多個平行宇宙間的共同點,是國家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實體已經在災難中分崩離析,依然保持武裝并且投入到戰后重建的,大都是那些手握資源的超大型企業,這些企業掌握了名為“裝甲核心”的技術,為了占有越發稀少的資源,或是左右人類文明的未來,開始心懷鬼胎各自為戰。AC和相關AI技術的軍備競賽,又進一步帶來更加殘酷的戰爭,人類就這樣被自己創造的技術所摧殘和奴役。

比如在2002年發售的PS2游戲《AC3》中,故事一開始就告訴玩家,地表因為一場“災變”,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只有“災變”前建立的大型地底都市雷亞特,還依然保留文明火種——和火藥桶。雷亞特的運轉基于一套名為DOVE的AI系統,該系統能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對社會大小事務做出科學管理。但人類在用所謂的“自由”換來安全之后沒多久,隨著一批新型企業的建立與壯大,企業之間的爭斗越發激烈。

玩家扮演的“渡鴉”,隸屬于一個不受DOVE管理的自由組織,“渡鴉”接到委托調查并試圖平息企業間的戰爭,在完成一系列任務接近真相之后,“渡鴉”發現原來企業本身就是DOVE在背后運作的結果,該系統被設定為“永遠保持社會秩序”。所以當DOVE發現人類已經萌生了回歸地表的愿望,必然又會重復百年前自相殘殺的“災變”時,就自導自演了企業間的斗爭,以此來轉移地底人類的注意力,讓人們重新回到生存的基本問題上,進而放棄回歸地表,永遠活在DOVE的保護下。

《AC6》的世界顯然也發生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大災難

玩家最終摧毀DOVE之后,該系統的最后一項指令,居然是主動解除了通往地表的封鎖,相當于保護者遭到被保護者的強烈反抗之后,采取的最終手段不是魚死網破,而是“你要自由,那就全給你好了”,至于說地表是否真的適合地底人生存,失去秩序換來的自由能否維持等等,《AC3》的故事帶著這種意味深長的不確定性,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我們從《AC6》預告片的畫面中,能夠明顯看到發生了某種大型災害,殘垣斷壁中似乎正在拾荒的AC機體,表明這里曾經興旺,如今凋零的文明。至于玩家扮演的渡鴉,在系列以往作品里,無論敵我角色,一律沒有具體形象,玩家只能通過機體戰斗風格和聲優演出,在腦海里做出自己的想象,《AC6》預告里那段幾臺機體整齊劃一準備出擊的鏡頭,不像是傭兵會排出的隊列,更像是AI控制的結果,所以玩家面對的,很有可能還是災難降臨時,企業在前,AI在后的末世困境。

不過在AC系列當中,末世作為司空見慣的設定,主要提供美術素材,不會真的為難玩家,真正可怕的,其實還是玩家群體自己,這就要說到《AC》系列并不友好的PVP模式了。

競技場里殘酷的“電子斗蛐蛐”

“魂like”作品在我國玩家群體中備受追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對于“單機神作”的想象,正所謂“一個人,一包煙,一瓶可樂玩一天”。雖然FS也在不同作品中融入了網絡要素,但游戲的核心機制,還是圍繞單機環境展開。

《AC》系列并不是這樣的。

《AC6》的制作組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明確了本作將會有單獨的對戰模式,即便是那個網絡不發達,甚至初代PS主機還不能聯機對戰的時候,通過各種形式,駕駛自己調試的AC與其他其他玩家進行PVP,都是《AC》核心玩家熱衷游戲的根本動力。每一部新作發售時,固然有畫質,故事,任務的變更與升級,然而系列玩家最關心的,還是新的戰斗系統與裝配零件,會給競技場的對戰環境帶來哪些新的變化。某種意義上講,《AC》的故事模式就是對戰模式的教學關,同時1V1的唯一對戰形式,也給玩家帶來了不亞于格斗游戲的心理壓力和操作要求,故事模式佛擋殺佛的機體配置,很可能到了PVP中被對手風騷的操作輕松化解,這種挫敗感可不是你打開《法環》up主的逃課視頻學習一下就能撫平的。

如今在我國玩家群體中幾乎銷聲匿跡的《高達V.S》,曾在PSP時代有過短暫的輝煌,很多人正是通過PSP的“iso文件”,第一次領略到機體對戰游戲的操控性與爽快感。《AC》系列形式上與其類似,但因為底層操作邏輯和機體系統的巨大差異,《高達V.S》里面諸如固定連續技,緊急取消,自動鎖定,制導射擊,近戰吸附等等簡化操作的設計,在《AC》系列里幾乎不存在。不過兩個系列有一點倒是非常像,那就是由于群體數量有限,卷得卻又很厲害,這就導致高等級玩家會對所有人無差別展開“屠殺”,新人難以生存,于是卷上加卷,變成了硬核的形狀。

我個人對《AC6》的單機部分并不擔心,按照開發組的說法,《AC6》的戰斗會帶有《只狼》的風格,預告片里頻頻出鏡的“紅點”(機體的頭部取景器,推進器點燃,瞄準鏡的瞄具等),也已經暗示了他們的說法。只是到了PVP模式里,機器人高速對戰對于網絡的要求,以及AC本身的對戰強度,到時可能會讓相當一部分玩家感到不適,而一旦一些玩家陷入到熱門游戲“打不過又想贏”的心態,同時這款熱門游戲又剛好有PC版的話,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了吧。

結語:對比當年,FS社的業界地位和開發實力已經大大增強,然而“魂like是工作,AC是生活”這樣的玩梗,恰恰忽略了《AC》系列之所以被長期雪藏的原因,在于機器人題材看似經久不衰,實則很難在游戲中得到充分展現。尤其和依靠原作吸粉的《高達VS》不同,AC全靠游戲自身輸出幾乎全部內容(有過漫畫和小說,但影響非常有限)。TGA的預告片給我的感覺,是FS在用玩家熟悉的“魂like”,演出AC的世界觀,至于游戲玩法,一定會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魂系愛好者,你們準備好了嗎?

觀察|日本謀求非核戰略打擊能力,值得警惕的軍事動向下

備受重視的非核戰略打擊

現代戰略概念產生于西方,克勞塞維茨對戰略的定義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戰略必須為整個軍事行動規定一個適應戰爭目的的目標,也就是擬制戰爭計劃,并且必須把達到這一目標的一系列行動同這個目標聯系起來,也就是各個戰局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戰斗”。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會戰才能達到戰略目的,但隨著機槍、坦克以及遠程火炮等武器的出現,殘酷的塹壕戰讓戰場成為了“絞肉機”,對戰略的理解逐漸擴展為“戰略是一種分配和運用軍事工具以達到政治目的的藝術”(利德爾·哈特)。隨著戰略概念的發展,現在普遍認為戰略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實踐,是一國對外行為中形成有關武力運用達成國家政策目標的理論。

戰略理論也催生了戰略打擊作戰理論及其相關武器。在核武器誕生之前,載彈量大且能夠短時間遠涉重洋、跨越山河的轟炸機被視為戰略打擊的主力,杜黑的“轟炸機制勝論”就是當時背景下的產物。二戰期間,同盟國對軸心國首都以及工業城市的大規模轟炸機則是對這種戰略的實踐,但這種狂轟濫炸是英美這樣擁有大量重型轟炸機的國家的專利,而且狂轟濫炸還會帶來巨大的附帶毀傷。核武器的誕生則將戰略打擊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催生了戰略核打擊以及核威懾理論,但核武器是一種很難被使用的超殺武器,因此本文主要還是討論非核戰略打擊。

KC-46為F-35戰機進行空中加油,隱身戰機和精確制導彈藥這個組合讓空中戰術平臺也能夠對敵方高價值戰略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隨著精確制導彈藥和隱身戰機出現,尤其是高精度遠程巡航導彈、彈道導彈,非核戰略打擊迎來了“第二春”。有資料表明,用2000磅(約907千克)的炸彈摧毀一個18米寬、30米長的鋼筋水泥結構目標,二戰時期需出動B-17轟炸機1500架次,投彈9000枚;越南戰爭時期,則要出動F-4戰斗機95架次,投彈176枚,而海灣戰爭只需要出動F-117隱身戰斗機1個架次,投擲1-2枚激光制導炸彈。若換成巡航導彈,發射平臺甚至不用深入敵后,海灣戰爭中,在開戰初期的48個小時內,美國海軍發射了185枚“戰斧”巡航導彈,占其總發射數的66%,這些導彈突擊了伊拉克總統府、空軍指揮中心、防空指揮中心等戰略目標,為聯軍后續軍事行動的開展奠定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在接下來的多場局部戰爭中,巡航導彈仍然充當“開路先鋒”的角色,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共發射了955枚巡航導彈,摧毀了大量高價值目標。

“戰斧”巡航導彈的成功運用改變了戰略和戰術導彈的較為涇渭分明的界限,具備高精度、強突防及遠射程等特征的遠程巡航導彈對敵方高價值戰略目標的持續突擊也能夠達到戰略打擊的效果。冷戰結束后,美軍利用遠程巡航導彈、隱身戰機對敵方戰略目標的突擊行動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高度關注,加上巡航導彈以及彈道導彈技術的擴散,不少國家逐漸構建了以巡航導彈、中近程彈道導彈為主要裝備的非核戰略打擊體系,之后,察打一體無人機、遠程自殺式無人機、高超聲速導彈等遠程打擊武器也加入這一體系。

2014年12月26日,俄羅斯頒布新版軍事學說,“非核遏制體系”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非核戰略武器是這一體系的基礎。在這一指導思想下,俄羅斯近幾年來大力研發和列裝非核戰略武器,“口徑”系列巡航導彈、“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導彈、“匕首”高超聲速導彈成為俄羅斯構建非核遏制戰略力量的重要武器。

雖然日本沒有公開提出非核戰略打擊的理論或相關說法,但從近年來積極研制及引進遠程巡航導彈、防區外空地導彈以及高超聲速導彈,并對相關武器平臺進行升級改造的動作來看,日本正加緊構建非核戰略打擊體系。根據日本的規劃,自衛隊未來十年內將列裝500枚“戰斧”導彈、1000余枚新型遠程巡航導彈,再加上引進的AGM-158、JSM等防區外空地導彈以及高超聲速導彈,其戰略打擊實力能達到世界前五的水平。

日本F-2戰機掛載ASM-3超聲速反艦導彈。

影響深遠

縱觀日本自衛隊非核戰略打擊體系的發展,其呈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陸海空力量齊上陣,多平臺、體系化。為了全面提升自衛隊戰略打擊能力,陸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都提出了相關武備發展計劃,并行推進。陸上自衛隊重點裝備陸基新型遠程隱身巡航導彈和高超聲速導彈;航空自衛隊則對現役戰機進行升級,引進美國F-35系列戰機,并為這些平臺配套了多種防區外空地導彈;海上自衛隊則為“宙斯盾”戰艦和潛艇引入“戰斧”巡航導彈。

二是重視導彈遠射程及突防能力。導彈射程越遠越有助于提升發射平臺的安全,“戰斧”導彈射程超過1500千米,基于12式岸艦導彈研制的新型遠程隱身巡航導彈射程也接近1000千米,即使F-35系列戰機所用的JSM導彈最大射程也超過500千米,均可在對手遠程防空導彈射程之外發動打擊。目前,大部分國家裝備的巡航導彈還是采用非隱身設計,而自衛隊引進和自研的多種巡航導彈都采用隱身設計,具備更強的突防能力,這也反映了自衛隊打造戰略打擊體系的起點非常高。

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完成潛艇部隊規模擴充計劃,未來很可能為這些潛艇裝備對陸攻擊巡航,進一步提升非核戰略打擊能力。

三是雙管齊下,引進國外成熟產品 自研武器相結合。這種做法的好處一方面可以降低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推進計劃實施,在較短時間內讓自衛隊擁有戰略打擊能力。AGM-158防區外空地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都是美軍現役武器,不僅技術成熟,還多次在實戰中使用,日本引進這些武器幾乎可以做到“即插即用”。自研隱身巡航導彈以及高超聲速導彈則可以讓國內軍工有事可做,維持軍工體系的運轉,這是日本追求大國地位的必然要求。

四是亞超結合,追求“大而全”。從日本多個武器發展計劃可以看出,自衛隊的非核戰略打擊體系中的武器不僅有多種類型的亞聲速巡航導彈,還有超聲速導彈(ASM-3改進型空艦導彈,必要情況下也可以用于打擊地面固定目標)以及高超聲速導彈。不同類型的導彈突防方式不一,亞聲速導彈主要依靠隱身和低空突防,而高超聲速導彈則利用速度突防,相互配合,對手更難防御。

以朝鮮半島核問題以及俄烏沖突為由,美國大力推行“大國競爭”需拉攏日本為契機,日本大力發展以遠程導彈為主的非核戰略打擊力量體系,自衛隊全方位“轉守為攻”,彰顯了日本右翼勢力突破戰后體制謀求軍事擴張的野心,對地區軍力平衡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值得高度警惕。

二戰中的真實老照片:鏡頭下瘋狂殺戮的日軍、德國國防軍的性樂園

大家好,歡迎來到不二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拍攝于二戰時期的真實歷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圖一:這張照片中顯示的是二戰時期德國國防軍在占領法國之后設立的“軍中樂園”,里面的女性除了此前的站街女,還有法國抵抗運動組織中的女性,這些女性每個禮拜都會被要求進行身體檢查,以此確保德國國防軍士兵的健康問題。

圖二:這張照片顯示的是法國戰后對“通敵女性”進行清算,這些法國女性中包括了為德國國防軍提供性服務以及和德國國防軍組成臨時家庭的女性,他們被剃光了頭發拉到了街上被公開羞辱,此后有法國女性發聲稱:當德國人還占領這片土地的時候,你們 這些自稱為男人的人在干什么?你們當初為何看著自己的女性同胞被德國人侮辱卻無動于衷?

圖三:這張照片顯示的是日軍侵華時在中國東北地區設立的731部隊,這支部隊為了進行細菌、毒氣研究犯下了數不清的滔天罪行,殺害了無數的中國人,但在東京審判中,由于731部隊和美國達成協議,將研究的人體、細菌、細菌戰和毒氣的實驗數據交給了美國,自此在美國的擔保下,讓一批日本細菌、毒氣戰犯逃過了東京審判,甚至還有一部分人被送到了美國成為了該領域的專家。

圖四:這張照片顯示的是沖繩島戰役期間的日本兒童兵,沖繩島戰役中日軍共計陣亡了約11萬人,其中包括被強制入伍的沖繩男性,另外還有15萬沖繩平民死于這場戰役,而在這場戰斗中,美軍在82天內傷亡7.2萬人,其中陣亡或失蹤1.4萬人,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讓美軍不得不考慮和蘇軍共同打日本本土登陸戰,然而此后由于原子彈的試爆成功,使得美國不再需要和蘇聯合作進攻日本本土。

圖五:這張照片顯示的是日本當時的海軍陸戰隊傘兵部隊,二戰時期日本只有兩支傘兵部隊,分別服役于日本海軍陸戰隊和特種海軍登陸部隊,在整個戰爭期間,這兩支傘兵部隊一共執行過兩次空降任務,分別是東南亞戰役中對東帝汶的入侵行動和東印度群島的入侵行動,可由于缺少空投經驗,兩次任務均以傷亡慘重而告終。

圖六:這張照片顯示的是1937年侵華戰場上正在進行屠殺比賽的日軍士兵,從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起,日軍一路入侵瘋狂無比,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筆筆血債。

圖七: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用嬰兒練習刺刀,此般惡行還有成千上萬起,這些歷史罪證不容遺忘,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罪惡的時期,這不僅僅是過去的事情,這是日軍侵華的罪證,無論日本如何狡辯都掩蓋不了他們的這段犯罪歷史。

圖八: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二戰末期蘇軍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時間為1945年8月9日,百萬關東軍被蘇軍無情碾壓最終投降。今天我們的歷史影像分享就到這里了,訂閱不二,我們下期再見。

英媒:為何塹壕戰對現代戰爭依然重要?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2月3日刊發題為《為什么塹壕戰在2022年仍然有用》的文章,作者是英國聯合部隊司令部前司令理查德·巴倫斯。全文摘編如下:

許多人在看到俄烏沖突中雙方士兵在塹壕里生活和戰斗的畫面時會感到驚訝。我們往往認為塹壕戰只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佛蘭德戰役和加利波利戰役中,現代戰爭一定全是網絡攻擊和導彈吧?

但是,地洞對于當今戰爭成敗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幾百年前。

有效躲避子彈

曾經有一段時間——尤其是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交戰雙方士兵身著整齊而顯眼的軍裝,間隔數百米對峙。雙方在戰爭中主要使用火槍、大炮和騎兵近距離交火,但按照現代標準來看,槍法很不精準。

19世紀后期,步槍、機關槍和榴霰彈進入戰場,塹壕的重要性得到凸顯。

現代步槍子彈的發射速度是每小時2000英里(約合3218.7公里)。它的重量可能只有幾克,但能量對人體是災難性的。一顆子彈就可以穿透5個人的身體。

機關槍子彈通常更重,每分鐘發射的子彈多達1000發,能在1英里的范圍內造成毀滅性影響。一顆直徑155毫米、重量96磅(約合43.5公斤)的炮彈,射程可能達到24公里;一顆炮彈對爆炸點50米以內的人都具有致命殺傷力。炮彈碎片很小,呈鋸齒狀,速度可達每秒3000英尺(約合914.4米)。6把機關槍能在數秒內擊遍足球場大小面積內每平方英尺的區域。

裝甲車非常適合在戰火中安全穿行。但對步兵來說,免于死亡或重傷的最佳方式仍然是大量泥土,最好還有一些混凝土。

如今,俄軍正在頓巴斯緩慢向西推進,難以摧毀和奪取烏克蘭牢固的塹壕。烏克蘭在考慮下一步的攻擊地點時,也對俄羅斯塹壕懷有同樣的憂慮。

到目前為止,火炮是雙方的最主要殺傷手段。

一旦知道炮彈可以隨時到達戰場上的任何地點,而且狙擊手的子彈可以來自一英里外的空曠地帶,人們就會普遍認為,盡快躲到地下才是上策。

冬季條件艱苦

挖洞是步兵在平時訓練中最痛恨的事情,也是開戰后最本能、最熱衷的事情。它可能只是用折疊鏟在幾分鐘內挖出的淺坑,也可能是歷時數月、在工程技術支持下建成的大面積塹壕和掩體。

要使塹壕有效發揮作用,必須有頭頂保護措施,通常是3英尺厚的土或沙袋。但很多塹壕比這更深,這樣軍人就能在里面吃飯、睡覺和生存,免于地面撞擊的影響。憑借更多的建筑專業知識,具備通風和供電條件的營房、餐廳和醫療設施可以建在地下15英尺的地方——從地面完全看不到。

冬季的塹壕生活顯然更加艱苦。在雨水和寒冷的夾擊下,塹壕不僅要用來躲避戰火,也必須抵御惡劣的環境。

塹壕條件艱苦,充滿危險。優秀的指揮官會對值守人員進行輪換,讓他們定期回到更加舒適的大后方暖和身體、吃飯和睡覺。如果指揮官領導素質較差,年輕的士兵就會在前方長期值守,而指揮官在溫暖的后方休息。戰斗開始后,這兩種情況的重大區別就會體現出來——不知所措、疲憊不堪、衣衫襤褸的一方更有可能向充滿斗志、領導有方、得到良好支持的一方投降。在2023年即將來臨之際,俄烏沖突雙方對于21世紀塹壕戰的把握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源:參考消息

復聯6鋼鐵俠要回歸?漫威10年22部電影,攝影機和鏡頭大盤點

《銀河護衛隊:圣誕特別篇》已于2022年11月25日登陸Disney ,講述圣誕節就要到了,星爵仍然為失去卡魔拉而心碎不已,螳螂妹、毀滅者、星云、克拉格林、火箭浣熊和格魯特組團給星爵送上圣誕驚喜大禮。

十年間,漫威通過三個階段繪制出宏大的漫威電影宇宙,期間拍攝制作了22部電影。本文帶你逐個回顧22部影片的拍攝設備、攝影指導等幕后英雄片場故事。

漫威宇宙第一階段

漫威宇宙第一階段包括《鋼鐵俠》、《無敵浩克》、《鋼鐵俠2》、《雷神》、《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五部電影,由多位著名攝影指導參與拍攝,拍攝設備包括Arri、Panavision、甚至還有佳能5D2,攝影師們在片場的工作也不盡相同,故事多多。

《鋼鐵俠》(2008年)

《鋼鐵俠》攝影指導馬修·利巴提克

導演:喬恩·費儒

攝影指導:馬修·利巴提克(Matthew Libatique)

拍攝設備:

Arriflex 235 (PanARRI)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Lenses

Panavision Primo

Angenieux Optimo 4:1 (17-80mm T2.2) and 12:1 (24-290mm T2.8)

Cooke 15-40mm T2

Captured on 35 mm (Kodak Vision2 200T 5217, Vision2 500T 5218)

《鋼鐵俠》作為漫威宇宙的開山之作,在全球口碑、票房雙贏,獲得空前成功,不僅讓當年星光逐漸暗淡的唐尼重回事業巔峰,也給漫威宏大的宇宙計劃打了強心劑——超級英雄大串聯逐漸拉開大幕。

提到《鋼鐵俠》的巨大成功和電影的攝影,攝影指導馬修·利巴提克認為:“攝影通常是為了讓角色發揮本色,唐尼是一位善于即興表演的演員,這和我的攝影方式是一樣的,導演費儒也給唐尼自由發揮的空間,當時拍攝了很多大比例的畫面,所以我的拍攝也很即興,是順勢而為。”

《無敵浩克》(2008年)

《無敵浩克》攝影指導小彼特·門茲斯

導演:路易斯·萊特里爾

攝影指導:小彼特·門茲斯(Peter Menzies Jr.)

拍攝設備:

Arriflex 235

Arriflex 435 ES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Panavision Panaflex Platinum

Panavision C-Series Lenses

Captured on 35 mm

唐尼在片中客串

在《無敵浩克》中,唐尼飾演的鋼鐵俠現身,這是一次相當成功的客串,漫威宇宙的版圖又邁了一大步。導演路易斯·萊特里爾談到這場客串戲是他的主意:“我們花了很多錢在后期制作上,其實在拍攝設備上也花了差不多的錢,拍攝時間緊,拍不完就要被制片人炒魷魚。當我知道唐尼演鋼鐵俠后,我就請求凱文·費吉讓他在《無敵浩克》里客串,這就是漫威電影未來的走向。唐尼對我印象不錯,接受了我的建議,可他說只有5個小時來拍戲,于是我們就約好了時間,在緊張中完成了漫威宇宙的一次跨界。”

《鋼鐵俠2》(2010年)

導演:喬恩·費儒

攝影指導:馬修·利巴提克(Matthew Libatique)

拍攝設備: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2

Arriflex 435 Advanced

VistaVision

Phantom

Photo-Sonics

Canon EOS 5D Mark II (some shots)

Lenses

Panavision Primo

Angenieux Optimo Lenses, 15-40mm and 28-76mm

Captured on 35mm (Kodak Vision2 50D 5201, Vision2 200T 5217, Vision3 500T 5219, Vision 500T 5279)

《鋼鐵俠2》第二組攝影指導喬納森·泰勒(Jonathan Taylor)負責拍攝了片中最著名的賽車場大戰,當時唐尼駕駛跑車遭到反派鞭索突襲。

拍攝這場戲,他調用了不少設備,拍攝設備包括高速攝影機跟蹤車、一輛安裝著VistaVision Camera的保時捷928、一輛攝影專用車、Arri 435s攝影機、佳能5D2(Canon EOS 5D Mark IIs)、裝載著俄羅斯搖臂的奔馳SUV、還有掛滿攝影機的勞斯萊斯,甚至使用了直升機進行航拍。

泰勒為達到真實的汽車撞擊效果,使用小巧的佳能5D2上陣拍攝,不過把它放在哪是個難題,最后攝影師們將其放置在一個特制的小箱子里,再安裝在賽車上:“我們在箱子上鑿出一個洞,這樣鏡頭可以通過這個洞伸出來,再把箱子噴涂成和車身一樣的顏色,隱藏起來,這樣我們獲得了相當驚人、真實的拍攝效果。”

“這場戲,我們用了一對兒Photo-Sonics去捕捉汽車的高速行駛時的撞擊,此外架好了高速拍攝軌道,用一臺VistaVision、一臺Phantom和兩臺Arri 435平行跟拍,這讓我們確保所有賽車場面萬無一失。”

《雷神》(2011年)

導演:肯尼思·布拉納(Kenneth Branagh)

攝影指導:哈里斯·杰姆巴魯克斯(Haris Zambarloukos)

拍攝設備:

Arriflex 435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2

Panavision Panaflex Platinum

Photo-Sonics 4ER

Lenses

Panavision G-Series, ATZ, AWZ2 and SP Lenses

Captured on 35 mm (Kodak Vision2 50D 5201, Vision3 250D 5207, Vision3 500T 5219)

《雷神》攝影指導回憶,拍攝工作和視效部門一直密切合作,絕大多數的特效場景是在加州曼哈頓海灘的羅利影城(Raleigh Studios)拍攝的,在正式拍攝前,視效部門就繪制好了前期效果預覽,我們就明確了要拍什么,我時常要和CG燈光團隊協作,直到達到預期效果。

此外,視效部門還使用了“Techvis”,這是一個模擬系統,在拍攝前模擬拍攝場景,這樣我就知道該用幾臺攝影機,打個比方,比如要拍一個離地40英尺的畫面,那我們就需要一臺50英尺的起重機。”

《美國隊長》(2011年)

導演:喬·莊斯頓

攝影指導: 謝利·約翰遜(Shelly Johnson)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Arriflex 235

Arriflex 435

Canon EOS 5D Mark II

Panavision Genesis HD Camera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2

Lenses

Panavision Primo Lenses, 27: 275 mm and 17.5: 75 MM zoom, 14.5, 17.5, 21m 27, 35, 40, 50, 75,100 and 150 mm Primes.

Canon Lenses

Captured on 35 mm (Kodak Vision2 200T 5217, Vision3 500T 5219), SxS Pro, HD Video

攝影指導謝利·約翰遜在拍攝前主要和導演定下了電影的基調,就是要把這個穿制服、戴面具、拿著盾牌的超級英雄拍得更加現實主義。

《復仇者聯盟》(2012年)

《復仇者聯盟》攝影指導西穆斯·邁克加維

《復仇者聯盟》作為初代復仇者六人組的首次集結著實令影迷瘋狂,電影取得巨大成功,喬斯·韋登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線導演,這與攝影指導西穆斯·邁克加維的傾力配合分不開。

導演:喬斯·韋登

攝影指導: 西穆斯·邁克加維(Seamus McGarvey)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Arriflex 435

Canon EOS 5D Mark II

Canon EOS 7D

Lenses

Panavision Primo, Primo Zoom (PCZ), Frazier Lenses

Canon EF Lenses

Captured on 35 mm (Kodak Vision3 500T 5219), ARRIRAW, HD Video, Codex

西穆斯·邁克加維談起拍攝工作,他表示和導演齊心很重要,:“我們對畫面最終的效果想法一致,那就是必須是發自肺腑的、自然的。我想讓觀眾身臨其境,而不想讓片子看著“很漫畫“的感覺,這樣會給觀眾造成距離。

在拍攝時,我大量使用了斯坦尼康、搖臂、起重機、移動攝影車讓畫面更有動感,此外拍攝角度能讓畫面富有戲劇性,比如使用低角度拍攝來展現英雄的高大。”

漫威宇宙第二階段

漫威宇宙第二階段——即2013年至2015年漫威拍攝制作的《鋼鐵俠3》、《雷神2:黑暗世界》、《美國隊長2:冬兵》、《銀河護衛隊》、《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蟻人》6部影片。

《鋼鐵俠3》(2013年)

導演:沙恩·布萊克

攝影指導:約翰·托爾(John Toll)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Studio

Phantom Flex

Canon EOS C300 (for VFX)

Lenses

Leica Summilux-C

Fujinon Premier

Angenieux Optimo Lenses

Zeiss Master Primes

Canon EF

Codex, ARRIRAW

約翰·托爾和唐尼在片場

《鋼鐵俠3》的攝影指導是1952年出生的著名攝影師約翰·托爾(John Toll),他還是梅爾·吉布森《勇敢的心》、泰倫斯·馬力克《細細的紅線》等多部經典影片的攝影指導,也是一位膠片攝影大師,《鋼鐵俠3》是約翰·托爾生平第一次使用數字攝影機。

托爾表示“我對用數字攝影機拍電影很感興趣、躍躍欲試。我愛膠片,不過很顯然,這里有一大堆理由用數字攝影機拍這個項目,《鋼鐵俠3》是好機會,因為我有了資源去對數字機做大量測試和探索,我覺得數字攝影機便捷,特別是用來拍特效大片來說非常合適。”

影片中,鋼鐵俠高空連續救人的鏡頭成為漫威宇宙經典瞬間

值得一提的是,《鋼鐵俠3》還使用了6臺佳能C300作為記錄攝影機使用,這是專門幫助前期團隊拍攝對后期更有利的鏡頭素材,也為后期團隊記錄和拍攝相關的數據和參考,比如近距離跟拍捕捉替身演員的動作后,再交給后期團隊制作出鋼鐵俠的戰甲等。

《雷神2:黑暗世界》(2013年)

導演:阿蘭·泰勒

攝影指導:克拉默·摩根塔(Kramer Morgenthau)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Plus

Phantom Flex

Red Epic (some shots)

Canon EOS 5D Mark II (second unit: crash camera)

Lenses

Panavision C-, G-Series, ATZ and AWZ2 Lenses

Canon EF Lenses

Codex, ARRIRAW, Redcode RAW

攝影指導克拉默·摩根塔

《雷神2》攝影指導克拉默·摩根塔曾擔任《權力的游戲》第一季第二集和2015年《終結者:創世紀》的攝影指導。

拍攝團隊專程跑到冰島取景,那里有片尾大戰所需要的天然地貌——黑沙灘,摩根塔回憶“在冰島拍攝是我電影生涯中的寶貴經歷,我們就感覺像在拍《阿拉伯的勞倫斯》這樣的史詩,當見到寬銀幕一樣的廣闊無垠的黑沙灘時團隊都震驚了,瞬間有了靈感,演員置身黑沙灘,在鏡頭里看是那么渺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了。”

《美國隊長2:冬兵》(2014年)

導演:羅素兄弟

攝影指導:特倫特·歐派洛克(Trent Opaloch)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Plus

Red Epic

Lenses

Panavision C-, E-, G-Series, ATZ and AWZ2 Lenses

Codex, ARRIRAW

攝影指導特倫特·歐派洛克

歐派洛克是科幻片《第九區》的攝影指導,他與羅素兄弟合作了四部口碑爆棚的漫威電影,包括《美國隊長2:冬兵》、《美國隊長3:內戰》、《復仇者聯盟3》及正在熱映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在拍《美隊2》之前,歐派洛克就具備了和雙人檔導演合作的經歷,不過主要是拍廣告,但這樣的經驗讓他很快融入到羅素兄弟團隊,并適應了這對兒兄弟導演的工作方式。

“我不介意一個劇組有兩個導演的情況,即使他們的觀點不同我也不介意,每個劇組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攝影師需要具備應對自如的能力,說實在的,羅素這對兒兄弟導演配合默契,溝通順暢,他們在一起拍電影、拍電視劇已經十年了,早就跑出了一套極好的工作流程。”

在《美隊2》開拍前,攝影指導與特效部門必須密切配合,一起去構建視覺預覽,用預覽模型簡單走位,分析攝影機運動角度等,而且可以隨時修改,便于將創意和想法在開機就能溝通好,為羅素導演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銀河護衛隊》(2014年)

導演:詹姆斯·古恩

攝影指導:本·戴維斯(Ben Davis)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XT Plus

Lenses

Panavision Primo

Cooke Xtal Express

Angenieux Optimo

Codex, ARRIRAW

攝影指導本·戴維斯(中)

本·戴維斯參與過多部漫威宇宙電影,除《銀河護衛隊》外,他還拍攝了《復仇者聯盟2》、《奇異博士》、《驚奇隊長》,2017年,其擔任攝影指導的《三塊廣告牌》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他認為,拍《銀河護衛隊》和《驚奇隊長》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是有參考的,一個是純虛構的:“《驚奇隊長》的故事發生在90年代的地球,在拍攝時我得益于這個故事背景來構建視覺語言,也是我們決定電影色調、機位拍攝的出發點,可《銀河護衛隊》就不一樣,這個世界是我們創造的,一切得從零開始。”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015年)

導演:喬斯·韋登

攝影指導:本·戴維斯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XT Plus

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

Canon EOS C500

GoPro HD Hero 3

Phantom Flex4K

Red Epic Dragon

Red Epic

Lenses

Panavision Primo Lenses

Canon Cinema EF Lenses

Zeiss Super Speed

Panasonic Lumix G and Lumix GX Vario Lenses

Codex, ARRIRAW, Redcode RAW, Canon Cinema RAW, Phantom RAW, CinemaDNG RAW

本·戴維斯拍完《銀河護衛隊》就閃電加入了導演喬斯·韋登《復聯2》項目,他覺得后者挑戰更大,前期準備工作非常重要。“作為一名攝影師,我需要把個人想法和創意傳達給團隊成員并實施,這就是一個大項目必須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溝通到位的原因,我們的目標就是真實——把電影第三幕的大戰場景拍出戰爭片的感覺。此外,為了展現每一位超級英雄的戰斗力,我讓攝影師和掌機的站位不要進入戰斗場面內,而是客觀地去拍,而我必須站在高處觀測光線、盯著監看,盡管如此,我還是手持了一臺佳能C500拍一些畫面。”

《復聯2》經典的群英戰斗一幕

戴維斯還使用了BMD的輕巧攝影機Pocket Cinema Camera。“影片中有兩場大規模的戰斗場面,一場在開頭,還有一場出現在第三幕,我們非常想把這些戰斗拍攝成那種好像戰地記者深入沖突地帶進行新聞報道的感覺。我們要的是一款能在拍攝戰斗畫面時能部署到拍攝場景各處的輕型攝影機,讓我們獲得較長的能與主攝影機素材匹配的優質HD素材,為實現這個想法,我們用了8臺Pocket Cinema Camera攝影機,安裝了14mm餅干鏡頭,有的裝著12-35mm變焦鏡頭,然后把它們并固定在場景里最合適的地方。”

《蟻人》(2015)

導演:佩頓·里德

攝影指導:拉塞爾·卡朋特(Russell Carpenter)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XT Plus

ARRI Alexa M (fight sequences, helicopter)

Canon EOS 5D Mark III (some shots)

Phantom Flex4K

Lenses

Panavision Primo V, 14.5 to 150 mm

Nova Lenses

Canon EF Lenses

Frazier lens

Codex, ARRIRAW

攝影師拉塞爾·卡朋特曾擔任詹姆斯·卡梅隆《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攝影指導,目前是《阿凡達2》的攝影指導。

攝影指導拉塞爾·卡朋特

談到《蟻人》,他和導演里德認為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漫威電影,之前漫威電影的經驗一點也借鑒不上。“蟻人變大變小的超能力太獨特了,導演里德認為一切都得重新構建,這部電影的光線和微距攝影很重要,我的燈光師和美術指導舍菲德·法蘭科密切配合,已達到最好的場景效果。”

因為蟻人僅有半英寸大,即使用最小的鏡頭拍攝,也比蟻人高很多倍,且移動相機時所產生的振動也是個大問題,為此,攝影指導卡朋特邀請了外援加入——微距攝影專家Rebecca Baehler。

為了拍攝這個只有半英寸高的角色,攝影師Rebecca Baehler帶著微距拍攝團隊全程追蹤卡朋特的第一組,使用Alexa XT和Vision Research Phantom Flex 4K高速攝影機為蟻人的微縮動作場景拍攝微距環境板,Rebecca Baehler回憶:“這次我大量使用了Frazier鏡頭,獲得極具景深感的影像,這個鏡頭比一般深焦鏡頭小、鏡頭筒也較窄,便于近距離、或在極其狹窄的空間內進行拍攝,還能360度旋轉,為了讓蟻人跑進螞蟻管道的畫面更加有動感,就顛倒扭曲Frazier鏡頭,再用20Ks或燈帶照明。”

漫威宇宙第三階段

漫威宇宙第三階段——即2016年至2019年漫威拍攝制作的《美國隊長3:內戰》、《奇異博士》、《美國隊長2:冬兵》、《銀河護衛隊2》、《蜘蛛俠:英雄歸來》、《雷神3:諸神黃昏》、《黑豹》、《蟻人2:黃蜂女現身》、《驚奇隊長》、《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和2019年暑期檔將上映的《蜘蛛俠:遠離家鄉》。

《美國隊長3:內戰》(2016年)

導演:羅素兄弟

攝影指導:特倫特·歐派洛克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65 IMAX (airport and additional scenes)

ARRI Alexa XT Plus

GoPro Hero 4 Black

Red Epic Dragon

Lenses

Panavision C-, E-, G-, T-Series, ATZ and AWZ2

Hasselblad Prime 65

《美國隊長3》是攝影指導歐派洛克繼《美隊2》之后再和羅素兄弟導演合作,歐派洛克回憶電影中的德國機場大戰最讓他記憶猶新:“在德國這場戲非常關鍵,而且挑戰極大,德國拍攝團隊非常出色,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了工作,這部電影有太多演員了,他們檔期都滿滿當當的,著實令人抓狂啊,比如一場兩位演員的對話戲,攝制組在某個國家拍攝完A演員的特寫,過了幾周又要飛到另一個國家拍攝B演員,難的是總在處理不斷變化的天氣條件和維持場景之間的凝聚力。

至于設備,我們使用了大畫幅ALEXA 65,這款攝影機是IMAX和ARRI聯合開發的,這部電影我們拍攝了15分鐘的IMAX鏡頭,此外使用了Alexa XT以及Red Epic Dragon,對這款機器我們也進行了測試,羅素導演也決定在接下來的《復聯3》和《復聯4》中繼續使用這款機器。”

《奇異博士》(2016年)

導演:斯科特·德瑞克森

攝影指導:本·戴維斯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65

ARRI Alexa Mini

ARRI Alexa XT Plus

ARRIFLEX 235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2

Phantom Flex4K

Lenses

Panavision System 65 and Primo 70 Lenses

ARRI’s certified 765

攝影指導本·戴維斯

攝影指導本·戴維斯參與了多部漫威電影拍攝,他本人非常喜歡體驗新攝影機新技術,他回憶到:“當時有很多新的技術涌入市場,我最感興趣的是大畫幅攝影機和配套的后期流程,以及很多可控LED燈具。我對Alexa 65進行測試,這款機器的分辨率,加上我喜歡的鏡頭,最后用IMAX放出來,令人驚喜,大畫幅更淺的景深給了我更多選擇的空間,打燈和曝光上有更多靈活度。”

《銀河護衛隊2》(2017年)

導演:詹姆斯·古恩

攝影指導:亨利·布雷厄姆(Henry Braham)

拍攝設備:

RED WEAPON DRAGON VistaVision 8K

Phantom Flex 4K

Lenses

Panavision Primo 70

Leica Summicron-C Lenses

《銀河護衛隊2》是第一部8K拍攝電影,本片攝影指導亨利·布雷厄姆也是牛人,曾是艾美獎的獲獎者,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也是《泰山歸來:險戰叢林》、《黃金羅盤》的攝影指導。

基于大銀幕和捕捉性的拍攝方式,攝影指導亨利·布雷厄姆決定使用Red Weapon,拍攝8K。因為RED Weapon的優勢是小巧,攝影師把它裝到新設計的可手持的穩定頭上,這個穩定頭是一個曾經研究魚雷制導系統的大神設計的,它的作用很像一個手持移動攝影車,使攝影機能夠移動,即使演員與導演去決定臨時發揮創意,攝影機還是能夠很輕松的去捕捉拍攝。

《蜘蛛俠:英雄歸來》(2017)

導演:喬·沃茨

攝影指導:薩爾瓦托雷·托迪諾(Salvatore Totino)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Mini

ARRI Alexa XT Plus

Lenses

Cooke S4/i

Angenieux Optimo

攝影指導薩爾瓦托雷·托迪諾

雖然《蜘蛛俠》的版權在索尼公司手中,但在漫威的積極運作下,還是將這位復仇者聯盟中元老級的英雄順利納入了漫威宇宙。本片邀請了著名攝影指導薩爾瓦托雷·托迪諾擔任攝影指導,他的代表作有經典影片《鐵拳男人》、《達芬奇密碼》等,其本人是Cooke鏡頭的粉絲,此次使用的設備是ARRI搭配Cooke和Angenieux Optimo。

《雷神3》(2017年)

導演:塔伊加·維迪提

攝影指導:加維爾·阿吉雷撒羅貝(Javier Aguirresarobe)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65

Phantom Flex4K

Lenses

Hasselblad Prime 65 Lenses

Zeiss 765 Lenses

攝影師加維爾·阿吉雷撒羅貝

《雷神3:諸神黃昏》同樣邀請攝影大咖加盟——著作等身的西班牙著名攝影師加維爾·阿吉雷撒羅貝曾獲得過11次戈雅獎提名,六次得獎,是《小島驚魂》、《午夜巴塞羅那》、《末日危途》等影片的攝影指導。

拍攝現場布光圖

該片可謂是漫威宇宙十年里最色彩斑斕的電影,因為加維爾是一位特別善于用燈光烘托氛圍的攝影師,從上圖中就可以看出他在拍攝高天尊一場戲時,讓燈光團隊布置了多盞不同色彩的燈光。

《黑豹》(2018年)

導演:瑞恩·庫格勒

攝影指導:瑞秋·莫里森(Rachel Morrison)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XT Plus

ARRI Alexa Mini

Panavision Primo and Primo V Lenses

攝影指導瑞秋·莫里森

《黑豹》的攝影指導是漫威10年來首位女性攝影師,她認為《黑豹》和《美國隊長3》、《銀河護衛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這次,她使用了Alexa XT攝影機,放棄了ALEXA 65。 “我們沒有選擇ALEXA 65,而是選擇用Alexa XT的片門全開模式進行拍攝,我希望背景中的一切都能在景深之內,不像《公民凱恩》里的那種超大的景深,我希望能將電影中美麗的布景、精致的服裝盡收眼底。”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2018)

導演:羅素兄弟

攝影指導:特倫特·歐派洛克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65 IMAX

Lenses

Panavision Sphero 65

APO Panatar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完全使用Alexa 65 IMAX格式拍攝,此前從未有電影能做到全片用IMAX格式拍攝,這部電影意義重大。

《蟻人2:黃蜂女現身》(2018年)

導演:佩頓·里德

攝影指導:但丁·斯賓諾蒂(Dante Spinotti)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65

ARRI Alexa Mini

ARRI Alexa SXT

Panavision Millennium DXL

Red Epic Dragon (visual effects)

Lenses

ARRI Prime DNA

攝影指導但丁·斯賓諾蒂

《蟻人2:黃蜂女現身》攝影指導但丁·斯賓諾蒂獲得過ASC終身成就獎,其作品《洛城機密》、《驚爆內幕》曾提名奧斯卡,在拍攝《蟻人2》時,丹特和導演決定使用ALEXA65,采用了片門全開模式,拍攝6.5K(6560 x 3100),分辨率Arri Raw,為便于后期特效制作,他們把取景安全框設在成像區域的87%,另一臺較輕的Alexa SXT攝影機也用了片門全開模式拍攝,拍攝3.4K(3424 x 2202)分辨率Arri Raw。

《驚奇隊長》(2019年)

導演:安娜·波頓 / 瑞安·弗雷克

攝影指導:本·戴維斯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65

Panavision Millennium DXL

RED Weapon 8K VV Monstro

Blackmagic Micro Cinema Camera

Lenses

Panavision Sphero 65

Custom rehoused Canon K35s

ARRI ALEXA 65是本片的主要的拍攝設備,在一些場景中使用了Panavision DXL2,小空間里使用了RED WEAPON VVMonstro。

“攝影指導非常喜歡Alexa 65的拍攝質感,”第一攝影助理比爾·寇伊回憶道。“由于不同的服裝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攝影機這一點非常重要。”早期的攝影機測試遠遠超出了拍攝鏡頭范圍。“我們拍攝了演員身穿服裝和Legacy Effects公司假體的鏡頭,這的確是一個加分項,也讓本·戴維斯做出了拍攝前景鏡頭的重要決策。”

攝影指導本·戴維斯在電影大部分鏡頭都用了佳能K35鏡頭。“Panavision為劇組量身定制了一些漂亮的鏡片,對于回憶的場景,我們想要一個類似膠片的柔和外觀。對于太空場景,為了達到更加清晰的效果,我們通常使用Panavision Spheros,這也是在不同場景建立對比的另一種方式。但是定制鏡片非常漂亮,所以我無法自拔;我最終還是偷偷地把它用到了外星人近景拍攝中。”

過往的漫威電影拍攝經歷,讓攝影指導清楚地認識到,實拍與特效結合的重要性。“你對于最終的畫面要有清晰、甚至是生動的想法”,戴維斯認為,“現場的布光要考慮到后期特效,我與VFX主管和美術部門基于這種概念進行了密切合作;如果拍攝的時候還沒拿定主意,就會讓前期的準備工作白費,最終就得在不明晰的場景上布光,作為攝影師需要避免這樣的風險。”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2019年)

導演:羅素兄弟

攝影指導:特倫特·歐派洛克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65 IMAX

Lenses

Panavision Sphero 65

APO Panatar

本片攝影指導依然是特倫特·歐派洛克,和《復聯3》是一起拍攝的,使用的是Alexa 65 IMAX。

《蜘蛛俠:英雄遠征》(2019年)

導演:喬·沃茨

攝影指導:馬修·J·羅伊德(Matthew J. Lloyd)

拍攝設備:

ARRI Alexa

Lenses

Hawk V-Lite Anamorphic

該片依然使用ARRI攝影機拍攝,更多設備清單尚未公布。

那么,漫威宇宙十年,到底哪個設備用的最多呢?我們將所有拍攝設備分為主機和輔機兩類進行總結。

顯而易見,漫威22部電影,除《銀河護衛隊2》使用RED作為主機拍攝,其余都是用ARRI為主機。(目前《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和《蜘蛛俠:英雄遠征》的全部拍攝設備還不能知曉,我們僅對有明確數據的片子進行總結。)

漫威使用最多的5款主機排名

ARRI Alexa 65 (7部)

ARRI Alexa XT (7 部)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ium XL (6 部)

ARRI Arriflex 435 (5部)

ARRI Arriflex 235 (4 部)

漫威電影使用最多的5款輔機排名

Phantom Flex (8部)

RED Epic/Weapon (7部)

ARRI Alexa Mini (5部)

Canon 5D (5部)

Photosonics 4ER (2部)

漫威電影使用最多的攝影機品牌排名

ARRI (23部)

Panavision (8部)

Phantom (8 部)

RED (7部)

Canon (7 部)

Photosonics (2 部)

Blackmagic (2部)

GoPro (2 部)

感謝大家觀看,一起期待漫威宇宙第四階段吧。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