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3黑騎士崛起(觸碰到天花板后還能如何前進?——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的崛起)
蝙蝠俠3黑騎士崛起文章列表:
- 1、觸碰到天花板后還能如何前進?——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的崛起
- 2、黑暗騎士三部曲那么好看,為什么諾蘭導演不拍蝙蝠俠了?
- 3、猩球崛起3最高級的好萊塢科幻大片!
- 4、DC宇宙成立之前的DC超英電影盤點,黑暗騎士永遠的經典
- 5、影評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空中的富豪又撲滅了地底的烈火
觸碰到天花板后還能如何前進?——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的崛起
《黑暗騎士的崛起》相比較前一部《黑暗騎士》,好評真的少了很多,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便是觀眾一水的認為導演諾蘭明明可以在《黑暗騎士》中那樣沖破傳統超英電影的桎梏,為什么不能在第三部里同樣創造奇跡?
那先來看看第二部成功在哪里吧。首先塑造了不同于以往反派的小丑形象,讓超級英雄面對的不再是單純的物理攻擊而是法術攻擊,法術攻擊還直準人心。其次將正義與邪惡的主題豐富起來,不再是單一的、二維性質的,而是三維多角度的:怎么可能有絕對正義的騎士?所謂的正義與邪惡該如何定位?正義與邪惡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等等。這些角度仿佛讓吃膩了超英電影套路的觀眾聞到了一絲清新的味道,激發了他們對超英電影套路的破壞欲,以及將其他類型電影與超英電影相結合的創造欲——畢竟諾蘭拍完這部電影后很多人詬病他拍了部警匪片。
《黑暗騎士》里最讓觀眾顛覆觀點就是蝙蝠俠最后是失敗了。小丑用自己的實驗成功逼迫蝙蝠俠成為他所守護的人民的敵人,人民顯露出他們愚昧丑陋的一面,而蝙蝠俠卻還能忍辱負重,相信光明的到來。這是什么?這就是體制啊!其實無論諾蘭拍什么,他都要回歸到“超級英雄必須拯救人類這種低級生物、這種黑暗與光明共附其身的生物、這種不穩定性占據一切物種之首的生物。”超級英雄是被固定的,不是嗎?
觀眾想要的看的是什么?其實看到小丑這一角色被成功吹捧以來就能看到了。觀眾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著電影里的人們,指點他們的行為,而當這些行為活動都被固化下來觀眾就懶得去思考了,因為一切都在掌握中。小丑這一角色令軌道發生變化,英雄跌下神壇,也給了觀眾精神沖擊,有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觀眾希望看到的是英雄繼續走不是英雄的道路,那只能與超英的原本設定越來越遠,超級英雄只能越來越不把“拯救世界、拯救人類”作為自身的責任了,他們或許連“責任”二字都會忘記,那么這部電影成為了什么呢?《守望者》
不是諾蘭不想拍再刺激觀眾神經的超英電影,而是按照人類目前的思維是永遠也擺脫不了三維的思想結構,人性在時間的作用下根本經不住任何拷問,這樣的答案誰都清楚,那么還有將它拍成電影、甚至硬塞進去超英電影這一種類型的片子里嗎?
觀眾的不喜歡、謾罵都是自我感情的宣泄,他們需要一種片子打破他們沉寂已久的心靈,渴望諾蘭像老媽子一樣給他們喂上香甜可口的飯菜,然后進行像樣的賞賜。
但是導演也只能做導演的份,超英能拍成什么樣、能與其他類型的電影融合成什么樣,諾蘭心中其實應該都知道,而至于為什么拍成第三部這樣的類型片,那時他在第二部里碰到了天花板,知道超英電影最多拍成這樣就得了,再怎么塑造蝙蝠俠、怎么塑造反派都已經畫蛇添足了,在超英的世界里,有第二部中這樣的英雄和反派就夠了,再多做也是浪費心力。
將一二三部整體看來,其實很容易明白第三部就是個收尾的。蝙蝠俠從一開始的不懂邪惡為何物、對高譚市抱著積極昂揚的復興態度,到第二部的迷茫回望、承擔高譚市的謾罵,再到第三部的釋然解脫、完全放下英雄的重擔人情自己的能力,這一整個是一個人從入世到出世的正常軌道,諾蘭要拍的是蝙蝠俠三部曲,是蝙蝠俠的一生,不是一部接著一部的系列。作為結尾收篇的第三部自然沒有必要再過多討論黑暗與光明這樣的話題了。
諾蘭觸碰到了天花板,并沒有想繼續沖破它,而是折回來,與第一部形成閉合的圈,實現了對蝙蝠俠跌宕起伏人生的講述。
黑暗騎士三部曲那么好看,為什么諾蘭導演不拍蝙蝠俠了?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諾蘭導演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可以說是最經典的蝙蝠俠電影,
但是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之后,諾蘭導演放棄了繼續拍攝超級英雄電影念頭。
他作為華納旗下最具實力的導演之一,為觀眾們奉獻了很多部超級經典的電影,
但是為什么諾蘭導演為什么不繼續拍蝙蝠俠了呢?
1.超級英雄電影其實限制很多。
雖然有很多人吐槽超級英雄電影都是爆米花大片,
但是每一部超英電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契合故事的風格。
就像是死侍的逗比搞笑,守望者的絕望沉重,這讓很多導演難以發揮自己的長處。
當然這一點對于超一流導演諾蘭大神來說并不是問題,但是他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2.漫畫和電影是不同的。
很多粉絲都不能理解DC漫畫明明有那么多的經典故事,
為什么華納卻無法成功的打造出屬于自己的DC電影宇宙?
這里就要提到守望者這部電影了,當初的院線上映版本似乎是剪輯之后的,
所以這部極端還原漫畫的電影票房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投資高達1.3億美金的《守望者》,票房僅僅1億美金,虧了多少我就不給大家計算了。
而且當年的守望者遭到了很多網友和媒體的負面評價。
守望者除了一個小小的提名之外,這部電影沒有獲得過任何的獎項。
上映版本162分鐘,導演剪輯版186分鐘,終極剪輯版215分鐘。
所以我們應該理解當年這部電影口碑失敗的真正原因,因為這部電影根本不適合在電影院上映,
它確實更適合自己一個買碟之后,在家庭影院中細細的品味。
《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希斯·萊杰飾演的小丑是這部電影中最大的亮點之一,
但是這部電影中的劇情也更加值得人們深思。
哈維墮落成為了雙面人卻成為了哥譚市的英雄,
而拯救一切的蝙蝠俠卻選擇背負了所有的罪名。
這種劇情在蝙蝠俠粉絲們看來還可以接受,但是在觀眾的眼中這卻是極大的震撼。
諾蘭導演將《蝙蝠俠:黑暗騎士》拍攝成了真正的經典,
但是希斯·萊杰卻在這部電影之后無法繼續扮演小丑了。
過量服用藥物讓他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理性看待這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希斯·萊杰或許是最好的小丑,但是也不要用他去跟其他人的小丑比較,
吹希斯·萊杰大家確實都可以接受,但是無腦吹就讓人覺得有些反感了。
人不能永遠沉溺于過去的輝煌,我們的眼光要看向更加遙遠的地方。
所以當失去了小丑之后,蝙蝠俠的故事幾乎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個反派。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故事也非常的經典,但是在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卻發生了一場真正的悲劇。
正是這場悲劇讓諾蘭導演放棄了繼續導演超級英雄的電影,尤其是蝙蝠俠這種非常黑暗的角色。
電影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是漫畫無法比擬的,所以我們要從更加現實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
所以DC的黑暗風格雖然讓無數的粉絲癡迷于蝙蝠俠的故事,但是對于人性的探討和思考也要有一個限度。
3.娛樂性太強。
對于諾蘭這種級別的導演來說,他根本不需要拍攝超級英雄電影,
這本身就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黑暗騎士三部曲原來也經常被漫畫粉絲們吐槽,
因為三部曲的故事相對獨立,和漫畫中的經典情節大相徑庭。
所以他拒絕導演超級英雄的相關電影真的是非常明智的事情,而扎克·斯奈德導演在這方面就吃了大虧。
扎導其實更像是一個藝術家,他適合拍攝相對小眾一些的電影。
我們不說讓華納放棄治療的《正義聯盟》,單單討論一下《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這部電影的口碑問題。
這本身應該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超級英雄大片,但是上映之后口碑的兩級分化給了所有人很大的壓力。
華納背鍋,扎導也背鍋,這部電影的問題很明顯,劇情被剪的一塌糊涂。
但是你無法否認的是蝙蝠俠大戰超人這部電影擁有著一些更加深刻的東西,
簡單的來說就,扎導的電影更像是一部分人的狂歡,而其他的人無法理解這部電影中的內涵。
就像是一些男生無法理解女生逛街的快樂,部分女生也無法理解男生們開黑玩游戲的高興。
這種情況對于一部商業電影來說簡直是真正的災難,你無法讓更多的人去認可這部電影。
所以超級英雄的故事更適合拍攝成爆米花大片,而不是扎導的個人風格向電影。
猩球崛起3最高級的好萊塢科幻大片!
經歷了《星際特工》《極盜車神》《敦刻爾克》《蜘蛛俠:英雄歸來》后,國慶節前的好萊塢暑期大片潮,終于迎來了最后一個驚嘆號:
《猩球崛起3:終極一戰》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今天,此片的內地單日票房超過1.5億人民幣,累計票房突破2.8億。
若明天仍能破1億人民幣,就非常有望突破《猩球崛起2》的7億人民幣票房,創下此系列的內地票房新高。
上映第一天,口袋君就去看咯。先說結論:
滿分是5星的話,我給4顆星。
100分制的話,我給80分。
和許多影迷一樣,口袋君沒有看過老版的《人猿星球》系列,真正接觸這個寓言式的故事,是從2011年,看付蘭蘭主演的《猩球崛起》被吸引到。
實話實說,在新重啟的三部曲中,口袋君還是最愛第一部。
因為比其講述1-10的故事,從0-1的劇情,往往更為震撼人心。
至今,口袋君還記得凱撒在《猩球崛起1》中,所吶喊出的那句No。
從發展心理學上來講,學會說不的里程碑意義遠遠大于說是,代表了物種有了自我存在意識的萌芽。
話說,好萊塢的制片大佬真的很鐘意崛起(Rise)這個單詞,不厭其煩地在大銀幕上演各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崛起”:
1)《終結者3:機器的崛起》Terminator 3: Rise of the Machines
2)《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3) 《300勇士:帝國崛起》300: Rise of an Empire
4)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借助阿凡達開創的動作捕捉技術,猿猴們也搭上了這股"崛起"風潮。
整套《猩球崛起》系列三部曲能夠成立,其實都有賴于一種名為ALZ-113藥物的變異。
首部《猩球崛起1》,為了治療老年癡呆癥,為剛出生的凱撒注射了ALZ-113,使猿類大腦迅速進化,猿類的智商也是飛速提高,從而擺脫人類對它們的控制,而這種藥物卻導致人類死亡。
續作《黎明之戰》,絕大部分人類被感染而死,只有少量對ALZ-113免疫的人類能幸免于難。
而在這部終結篇《終極之戰》中,藥物再次發生了變異:原本對ALZ-113免疫的人類,在受到病毒感染后,出現大腦的退化,甚至失去了語言和思考能力。
在凱撒尋找仇家的途中,就遇上了失去語言能力的小蘿莉諾娃(Nova),于是出現了身份倒置的情況:一群猿類帶著人類孩子,前去復仇人類。
近年來的好萊塢大片,都有將各種成熟類型片相互混搭的趨勢。
這一點在這部《猩球崛起3:終極一戰》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一開場,伍迪哈里森帶領人類軍隊前往凱撒老巢,殺害了凱撒的孩子與妻子。分明就是暴力動作片的節奏。
殺我妻兒奪我田 凱撒與你的仇恨不共戴天
之后,凱撒和幾位手下,在蒼茫的末世背景下,遇到淺笑小蘿莉、以及那只嬉皮笑臉的壞猴子,跟上壞人的大部隊,又有點西部片、公路片的味道。
到了中段,沖動的凱撒被抓,進入了人類專門關押猿族的監獄,種種暴行,加上猿類黝黑的外貌,越看越像是《為奴12年》這樣的黑奴片。
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人類上校,有點讓口袋君想起《金剛骷髏島》中的塞繆爾·杰克遜,兩人其實都是窮兵黷武之人,內心都有一種陰郁的癲狂。
也正是在這個段落:人類和猿類的定位再次倒置。
猿類為了活得像一個人而掙扎,但人類則把自己異化成一頭野獸。
最后,壞猴子里應外合,猿類們趁亂通過地道,從被囚禁的監獄中逃出生天,令人想起《肖申克救贖》般的越獄電影。
《猩球崛起3》"搶戲王" “英語學霸”壞猴子
當然,比較遺憾的是:由于雙方實力和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吃瓜群眾一直期待的人猿之間的恢弘戰爭場面,最終,還是沒有上演。
整部電影,導演馬特·里夫斯 費盡心思揉進諸多類型元素,當然不是炫技,而是有機地將技巧服務于一概貫穿的主題:人性之丑與人猿之光。
這位導演成名于《克洛佛檔案》、執導后兩部《猩球崛起》名聲鵲起、《新蝙蝠俠》由他執導 挑戰諾蘭的活兒很有挑戰性
如果深度解析這一場《終極之戰》,猿類和人類,一步步走到這樣的境地,其實很耐人尋味,是偶然,也是必然。
若再往更深度去想,從2011年的《猩球崛起》到2017年的《猩球崛起3》三部曲,探討的正是:
人類未來命運的一種假想
正如,人工智能是否會反過來操縱人類,是好萊塢電影長盛不衰的主題,人猿之戰,只是換了件科幻的外衣,去詮釋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哲學思辨母題。
更難得的是,盡管內核和所用到的動作捕捉技術極其復雜,但《猩球崛起3》的整體觀感卻極其簡單和易懂。
這種“把困難留給自己、享受留給觀眾”的思想境界,國產爛片導演們要好好學習下。
影片的大半部分,臺詞稀少,形同默片;用詞極其簡易、連幼兒園小朋友也能聽懂;情節也多半通過眼神、手勢、肢體語言來展開。
有一種降維到最原初人類狀態,對周遭一切進行直覺化反饋的觀感。
不過,正如人類學家研究的成果,日常對話中所傳達的意圖其實70%都是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來傳達。
所以《猩球崛起3》的所有默片段落,所表達的信息基本沒有損耗。
沉默所帶來的力量,有的時候遠超話癆。
影片克制嚴肅,加上高水準的配樂,有一種非常顯著的悲壯史詩感。
本質上來說,《猩球崛起3》就是一則對人類或者是自然界所有物種的寓言,突破了以往所有科幻特效大片的桎梏,極具野心。
可能也正是這種反俗套的表達,讓此片在中國普通吃瓜觀眾看來,有點不符合觀影預期,消化不了。直接導致:《猩球崛起》系列三部曲的豆瓣評分逐部降低
不過,平心而論,這部投資預算高達1.5億美元的良心大片,在制作上,依舊代表了當今好萊塢的最高水準。
若回顧整個三部曲,影迷可以非常清晰明了的看到凱撒一生的成長過程。
在最終章中,凱撒的面容和身形明顯更老和更成熟,大量自然光照下的面部特寫,技術上,絲毫不露怯。毛發、疤痕、褶皺、橘皮,真的已經到了100%以假亂真的真實程度。
緊盯看10秒 是不是有點像"老炮兒"馮小剛呢
而在內心氣質方面,“動作捕捉第一人”安迪·瑟金斯也完美地演繹了三部曲之間的變化:
第一部中,凱撒是不諳世事的初代猿類,漸漸有了自我意識
第二部中,漸漸鋒芒畢露的凱撒,成長為了一名堅定剛毅的戰士。
第三部里,凱撒徹底成為一名偉大的部落領袖,成為手下的精神支柱和安全感所在。
首部曲中的凱撒
第二部中的凱撒
第三部中的凱撒
關于到底是復仇,還是求和平的矛盾心理,也同樣被瑟金斯飾演的凱撒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方面,復仇的火焰始終無法澆滅,凱撒發現自己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大反派:科巴。
另一方面,他又對以暴制暴的復仇方式,從內心深處是不認同的,到最后明明有機會一槍斃了伍迪·哈里森,卻始終扣不下殺死仇敵的扳機。
平心而論,凱撒這個角色的復雜性,絕對不比任何真人角色難度要低。瑟金斯絕對作出了舍我其誰的完美詮釋。
因此,關于是否給安迪·瑟金斯一個奧斯卡提名,一直是業界熱議的話題。口袋君的觀點是:絕對應該給。
雖然外表看上去,不是安迪·瑟金斯的軀體在演習,但無論是凱撒的肢體、語言、眼神、靈魂,都是他注入的影子。
動作捕捉不是低人一等,本質上只是一種數字技術化妝。應該放到同一個標準體系,與真人表演相提并論。
毫無疑問,《猩球崛起3》是今夏北美暑期檔爆米花大片中,最特別的一部。
厚重、悲壯,史詩感。給日漸創新乏力的北美過億美元投資大片,開辟了一種新的拍法。
比起,當年郭敬明的《爵跡》剛掌握點動作捕捉的皮毛,就瘋狂放衛星、釋放虛有徒表的大力丸
反觀《猩球崛起3》明明已經掌握了這個星球上最頂尖的特效技術,卻如此克制地進行使用。
從觀感上,技術遁于無形,《猩球崛起3》根本看不出是一部科幻片,更像是一部動作片、黑奴片、西部片、公路片、越獄片的類型大雜燴。
在各類好萊塢電影宇宙漫天飛,舍不得一下終結的行業趨勢下,《猩球崛起》卻堅持最為傳統的三部曲史詩,敘述完一個完整的故事后,見好就收,為系列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如此的克制和成熟的行事態度,令口袋君對二十世紀福斯這家老牌好萊塢制片廠心生敬意。原來最有底線的還是老狐貍。
《猩球崛起3》的口碑票房雙豐收,也再次證明了:電影是一種關乎誠意和信任的生意。
打動人心的永遠不會是你使用了哪些牛叉的拍攝技術,而是演員緩緩注入角色的靈魂,以及令人回味無窮的劇情細節。
從這一點上來說,《猩球崛起3》絕對是當今好萊塢最高級,也是最具野心的科幻大片!
DC宇宙成立之前的DC超英電影盤點,黑暗騎士永遠的經典
之前寫過一期《獨立于漫威宇宙的漫威電影盤點,你是否都看過?》的文章,今天,小編再來盤點一下DC宇宙之前的DC超英電影,看看你是否都看過。
1、諾蘭版《蝙蝠俠》系列
小編看的第一部蝙蝠俠電影,就是諾蘭版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至于更早版本的蝙蝠俠先前也沒有看過,看過這個版本,也沒必要再去看老版的了。此系列一共三部,分別是《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蝙蝠俠對抗的反派分別是影武者聯盟杜卡、小丑和貝恩。其中第二部希斯萊杰對小丑的演繹已經超越了主角蝙蝠俠,而希斯萊杰的英年早逝也讓他飾演的小丑成為了永恒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蝙蝠俠:黑暗騎士
2、《守望者》
很多影迷都說DC的超英電影比不上漫威,但是這部《守望者》可以說是沒有一部漫威的超英電影能與之匹敵,它不僅僅是一部超英電影,更添加了哲學意味,以及對戰爭和平的思考。看第一遍的時候很難理解,只有刷過幾遍后,你才會理解很多電影中的隱喻。可以說扎克·施奈德導演的這部《守望者》是超英電影的天花板。
守望者
3、《康斯坦丁》
基努·里維斯版的康斯坦丁是真的帥,抽煙的動作也相當的有味道。全片宗教氛圍濃厚,感覺與超級英雄的定義相差甚遠。另外,康斯坦丁也比較慘,活著的時候怕自己死了下地獄,舍身而死沒想到快升入天堂的時刻,就因為一個不當的手勢,又被拉回了人間。
康斯坦丁
4、《超人歸來》
除了蝙蝠俠,超人也是DC的大IP了,超人的首部大熒幕電影比蝙蝠俠更早,當然小編也是沒有看過,不做評論了。單說這部《超人歸來》,與亨利·卡維爾的超人裝束相比,漫畫還原度比較高,主演也挺帥氣的,但是總的觀影,這個超人還是無法給觀眾留下更深的印象,算是一部平庸之作。
超人歸來
5、《綠燈俠》
小賤賤在因漫威的死侍一角大火前,曾經也出演了DC的這部《綠燈俠》,只可惜這部電影拍得實在有點差強人意,實屬平庸之作,也沒有發掘出小賤賤幽默的一面。還好漫威發覺了瑞安·雷諾茲,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死侍。
綠燈俠
6、《貓女》
作為蝙蝠俠系列里,亦正亦邪的人物貓女也曾被搬上大熒幕,哈莉·貝瑞飾演的貓女著實性感,但也僅僅就這樣了,劇情動作場面都比較平庸。無聊時可以看看,用來打發時間。
貓女
影評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空中的富豪又撲滅了地底的烈火
之所以推崇這最后一章并非是因為電影本身帶來了什么革命性的突破,或許只有前作才可配得上非凡,因為《黑暗騎士》開拓了一個漫畫電影嚴肅化的可能,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充其量只是《黑暗騎士》的延續,是蝙蝠俠的退休倒計時。當然我們如此要求諾蘭再次革新影史未免不近人情,因為盡管他少了些驚艷,但卻已經在最大程度上榨干了蝙蝠俠的人性中的方方面面,我們不能因為微瑕而抹殺這部杰作。對,他依然是部杰作,無可爭議!
2008年,當《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球公映,觀眾的腦海里深深記住了兩個名字:小丑、希斯萊杰,一個被重新塑造成了新的經典形象,而另一個在天堂斬獲了一枚小金人。時隔四年,失去了小丑和希斯萊杰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歸來帶著一抹憂傷和一絲激動,安妮海瑟薇和湯姆哈迪以及瑪麗昂歌迪亞和約瑟夫高登萊維特的加盟沖淡了這些許憂傷,升級后的視覺效果和場景的全面提升讓新作完全摒棄了前作中壓抑的氣氛,取而代之的是史詩級別的恢弘場面。無論是《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諾蘭總是將交叉剪輯和時間的壓縮和延展運用得爐火純青,他喜歡多線敘事,喜歡同時爆發高潮點,也喜歡在絕望過后帶給人振奮,庫珀如是,柯布如是,韋恩如是。沉寂了八年之久的韋恩少爺,雖然常和管家阿爾弗雷德說自己已經退休,但是他的心卻始終沒有安靜過,只是因為守著對瑞秋的承諾,韋恩才消失在黑暗的夜空中。而當阿爾弗雷德告訴韋恩那封信的真相時,韋恩無法面對沉寂了八年的謊言,他的復出其實是對命運的怒吼。
對我來說《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會比《黑暗騎士》更勝一籌,并非它在劇情上比《黑暗騎士》強,實際上劇情比它差很多,但同樣吸引人,讓人意外,它沒有《黑暗騎士》的意義深刻,但是它本身卻十分平衡,它能把眾多內涵和精彩的打斗戲連結在一起,這是《黑暗騎士》所做不到的,《黑暗騎士》唯一的缺陷就是看重了內涵,卻忽略了超級英雄電影本身應有的快感,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很好的補足了這一點,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前兩部的合體版。
其實對于這種場面故事一塊玩的片,說什么都有點多余,還是去看看比較合理,畢竟他已經基本達到了一個偏重娛樂的大片的巔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的強大,不光是那些超級裝備,更是靈魂的強大。蝙蝠俠的這三部,足可以給走入瓶頸的國產武俠劇一個啟示,俠義的精神,啥時候都有市場,就看你故事會不會講,再說有了這個珠玉在前,對國片的審查是不是可以再放寬一點了,期待著何時,在銀幕上能看到一個良心發現的警察毅然把自己的帽徽摘下來扔出去,這么演不代表就支持這么做,這只是一種精神,一種對正義的向往。話說如果連這點都搞不明白,你還憑什么坐在那決定片好不好呢?最后拉個票,還在糾結蜘蛛還是蝙蝠的童鞋,蝙蝠吧,就算為了裝個X,也請選擇深度俠,恩。最后的最后,看的時候我就覺得怎么似曾相識,走出影院的一刻我頓悟了,諾蘭大哥,你真的不是海賊粉嗎,阿拉巴斯坦篇完美重現,連名字都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