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熱毯的正確說法(辟謠:電熱毯輻射真的傷身體?冬天還能放心使用電熱毯嗎?)
電熱毯的正確說法文章列表:
- 1、辟謠:電熱毯輻射真的傷身體?冬天還能放心使用電熱毯嗎?
- 2、11月,這些謠言又乘著寒風刷了一波存在感
- 3、超限電熱毯險釀火災 未提醒消費者商家也要擔責
- 4、冷得朝朝暮暮,你有沒有添衣加物?說說冬季取暖的那些事
- 5、地球的巖層外殼——地殼
辟謠:電熱毯輻射真的傷身體?冬天還能放心使用電熱毯嗎?
很多北方地區在冬天都是靠供暖的暖氣度過的,那么南方人想要過冬的話,真的是需要靠自己的一身正氣了,不過其實很多人在睡覺的時候也是會選擇用電熱毯的,在很多沒有供暖的地區,電熱毯也就成為很多人家中的常見供暖工具了,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很多人卻突然能看到很多關于電熱毯輻射有害健康的消息,那么冬天還能不能讓人放心的使用電熱毯了呢?
一般來說電熱毯在通電的時候,確實是會散發出一些輻射的,不過這種頻率確實非常的低,電熱毯在通電之后散發出的電磁頻率大約是300赫茲左右,那么這種頻率的范圍應該屬于是超低頻輻射的,所以這一類的電磁輻射是完全不會影響到我們身體上的細胞的。
但是很多人也會認為,電熱毯多多少少還是有輻射的,那使用時間長了的話肯定會有影響的,但是其實要知道,就比如說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陽光,太陽本身也會產生一些電磁輻射的,而電熱毯產生出來的電磁輻射相比太陽產生的輻射頻率還要低,所以基本上說電熱毯輻射傷身體的說法基本上都是假的!
不過雖然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但是其實我們在使用電熱毯的時候還是要注意時間的控制的,畢竟電熱毯長時間的使用還是有可能會灼傷到皮膚的,對外對于一些免疫力比較低的人群其實也是不建議使用電熱毯的,以免引發身體的不適。
看完了今天的生活小妙招不知道你是否學會了呢?喜歡我們別忘了關注我們,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生活小妙招!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生活斗陣行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伙伴記得使用哦~
11月,這些謠言又乘著寒風刷了一波存在感
來源:科技日報
辟謠
11月立冬,天氣逐漸變冷,真正的冬天來了。每到這個時候,一些與冬天有關的老梗又會沉渣泛起。其實,每到冬天,這些謠言都會被炒一波,這次我們就把它們一網打盡。
謠言一 穿秋褲會喪失抗寒基因
“有一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忘穿秋褲。”隨著天氣日漸寒冷,很多不扛凍的人早早把秋褲穿了起來。但網上也有流言說,穿秋褲可以令人喪失抗寒基因,腿部肌肉和運動神經會退化。這又讓很多穿上秋褲的人默默的把秋褲脫了下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說起這個,就不得不提到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11月25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樊新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上世紀50年代,蘇聯著名遺傳學家李森科向斯大林建議:“假如一個國家的公民穿了60年秋褲,就再也不可能脫下它了。” 在秋褲的“溺愛”下,人的雙腿和關節的抗寒性就會在幾代之后喪失。從當時政治角度說,李森科期望秋褲導致中國人失去在遠東地區生存的遺傳基因。但這個建議的成立有一個重要的論據,就是秋褲可以弱化腿部的抗寒基因。而所謂的抗寒基因,是遺傳學家在西伯利亞土著身上發現的一組基因,這些基因不需要經過肌肉運動或大腦調節干預,就能幫助人體把儲存的脂肪直接轉化為能量。
那么這個經久不衰的“傳說”是否真的有科學道理呢?樊新榮表示,其實不然。一方面從基因的角度講,雖說環境可以影響基因,但由外在環境條件導致的生物性狀改變是很難遺傳的。因此不穿秋褲只是個體抗寒能力的訓練,從整體來說,不會導致基因的改變和遺傳。
湖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學科主任醫師譚子虎說,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長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其耐寒能力遠遠高于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群。而且,耐寒能力可以通過鍛煉提高,如游冬泳的人,會比一般人更耐寒,體質也更好。此外,腿部抗寒能力還與腿部皮膚感知溫度的能力有關。簡單地說,每個人的皮膚對冷熱的敏感程度不同,皮膚對冷不敏感的人抗寒能力也相對較強。
因此,為了保住所謂的抗寒基因,冷也不穿秋褲的行為是不明智的。樊新榮指出,從中醫的視角看,寒氣是一種陰邪,最容易損傷人體陽氣。一旦損傷,會造成正常生理活動的“動力”不足,因而怕風怕冷,各種代謝機能有所減退,表現出低血壓、甲狀腺功能減退、消化不良等病癥。此外,人體各部位中小腿和腳離心臟相對較遠,不僅血液流經的路程長,還匯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腳冷,則冷全身”。如果在寒冷的季節里不注意腿部保暖,尤其是人過中年,產熱能力降低,若不及時穿上秋褲,經年累月就會造成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痛等。
謠言二 冬天骨頭會變脆
這些年,各地醫院門診顯示,一到冬天,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會增加。因此網絡上流傳起這樣的謠言:人的骨骼礦物質密度在冬季呈減低的季節性變化,部分骨頭會變得極其脆弱,也就是常說的“一到冬天骨頭就變脆”。
對此,樊新榮認為,天冷時出門少加上運動少,受太陽光照射時間短,這確實會影響鈣、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導致體內鈣質流失較大,但不一定會導致人體的骨骼在冬天變脆。
“這種說法屬于偷換概念。”譚子虎說,冬天因為曬太陽少導致人體骨骼出現的鈣流失等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春、夏、秋3個季節彌補回來。骨頭變脆是一個長時間漸變的過程。冬天骨折多可能與冬季地面變得堅硬,且與人們衣服穿得比較厚、行動笨拙,在冰雪天容易滑倒有關,中老年人尤其如此。因而,冬天比其他季節更容易讓人滑倒和骨折,但并不能因此就說冬天骨頭會變脆。
謠言三 電熱毯有輻射會致癌
天氣越來越冷了,出門在外靠秋褲,晚上睡覺就只能靠電熱毯了。但是,關于電熱毯“有輻射會致癌”的說法,卻在朋友圈里廣泛流傳。
“現在的科學實驗還沒有證據證明電熱毯輻射與癌癥具有相關性。”樊新榮說,生活中,任何電器只要插上電就有電磁輻射,大到空調、電視機、電腦、加濕器,小到吹風機、手機、充電器,甚至接線板都會產生電磁輻射。雖然輻射無處不在,但是并非所有的電磁輻射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普通家用電器的電磁輻射都在300赫茲以下,屬于極低頻的非電離輻射,并不會損傷DNA和細胞,更不要說致癌。
盡管如此,樊新榮建議,電熱毯輻射雖不至致癌,但孕婦、老人、嬰幼兒等群體要慎用。另外過敏性體質人群使用電熱毯可能會引發皮炎、呼吸道疾病,所以也要謹慎使用。
謠言四 冷空氣會讓你生病
“天氣這么冷,很容易生病呀。”在冬天,這句話常被大家掛在口頭上,那么冷空氣真的會讓我們生病嗎?
就此問題,樊新榮介紹,有些人認為,少接觸冷空氣就可以少著涼、少感冒,從而減少患病。其實不然,人是恒溫動物,體內有一套完善的體溫調節系統。冷空氣從鼻腔吸入氣管、支氣管和肺葉以及和皮膚表面接觸以后,可使這些部位的黏膜、表皮發生一系列變化,引起血管收縮、皮膚發白,并刺激全身神經、內分泌、體液、免疫等系統做出相應的調節反應。人體多次反復接觸冷空氣后,這種調節反應的靈敏度可以得到提高,反應速度可加快,以此起到保護機體免受寒冷損傷,預防疾病的作用。另外,人在安靜狀態下每小時呼出的二氧化碳有20多升,冬季若不勤開窗接受些許冷空氣,人體就會出現頭暈、疲勞、惡心等癥狀,嚴重危害健康。
在譚子虎看來,溫度降低后,空氣濕度會隨之下降。濕度一低,通過打噴嚏、咳嗽等飛沫傳播的呼吸道病毒就會更容易存活和繁殖,同時因為空氣干燥,人體自身呼吸道也會相對干燥,這些病毒進入呼吸道后更容易依附,這就導致秋冬季節高發呼吸道疾病,但并非冷空氣本身致病。
“但是冬季室內室外溫差大,老年人群血管舒張收縮功能、身體適應能力下降,驟然接觸冷空氣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群更應注意保暖,避免過冷過熱刺激。”譚子虎提醒說。(記者 付麗麗)
超限電熱毯險釀火災 未提醒消費者商家也要擔責
日前,貴陽消費者竇老伯在家中使用電熱毯,結果導致臥室起火,造成800余元經濟損失。因電熱毯已過6年保質期,竇老伯向廠家索賠遭拒,遂投訴到貴陽市工商局經開區工商分局。執法人員調查后認為,廠家未盡到提醒義務,應賠償竇老伯400元損失。
3月4日晚,家住經開區中曹巷的竇老伯,在上床前半小時把電熱毯打開預熱。可當他準備睡覺時卻發現,整個臥室里全是濃煙。趕緊切斷電源,打水撲火才避免了一場火災。
事后竇老伯檢查發現,自己的被蓋、墊單、墊褥都被這場火燒出數個直徑約50厘米的圓洞,枕巾和枕套也被燒糊,總共造成了800余元的經濟損失。
因與廠家協商索賠近一月無果,竇老伯向貴陽市工商局經開區分局平橋執法大隊投訴。
廠家負責人李某稱,該款電熱毯保質期只有6年,竇老伯已用了七八年,屬于超限使用,不存在質量問題,按照國家“三包”規定,公司不予賠償。
執法人員認為,但《消法》第18條規定:“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支持了竇老伯的說法,廠家應負一定責任。
經調解,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由廠家賠償竇老伯部分損失,共計400元。
羅鳳翚 實習生 花俊輝記者 王遲
冷得朝朝暮暮,你有沒有添衣加物?說說冬季取暖的那些事
空氣中處處彌漫著
“冷冷冷”的氣息
“抗寒”任務
也正式拉開帷幕
面對降溫
你都嘗試過哪些“花式取暖”?
它們真的管用嗎?
一起來看看
飲酒、食羊肉可御寒?
這些“進食式”取暖不靠譜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劉皈陽表示,人喝酒后酒精刺激體表毛細血管擴張變粗,使血液循環加快,皮膚會感知到溫暖,但這只是皮膚表皮的短暫性發熱。喝酒后人體熱量的消耗增加,熱量產生速度跟不上散失速度,就會導致體溫下降,使人感覺到寒冷。因此,喝酒不僅不能暖身,還容易使人感冒。
此外,據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介紹,人體產生熱量,重要的是分解可以產生能量的營養素。在肉類中,這些營養素以蛋白質和脂肪為主,而羊肉蛋白質含量約19%,稍遜于牛肉的19.9%;羊肉熱量和脂肪含量在三者里居中,比豬肉少。可見,羊肉的營養、熱量等相對其他肉類并沒有很特別。健康飲食的關鍵在于食物多樣化,羊肉不宜吃太多,要注意搭配一些蔬菜和水果。
這樣穿衣更暖和?
別被這些“穿衣式”取暖忽悠了
很多人認為,冬天只要穿上厚厚的衣服,就不怕冷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研究員陳海旭表示,衣服的保暖程度與其薄厚不成正比,而與衣服內空氣層厚度有關。如果穿衣過厚,空氣層總厚度超過一定范圍,衣服內空氣對流就會加大,這時衣服的保暖性則會降低,反而不暖和。同時,穿衣過厚會因溫度過高導致皮膚血管擴張,散熱量增大,從而降低皮膚對外界溫度的適應,更容易使人感覺到寒冷。
此外,關于市面上宣稱能夠塑身的緊身型保暖內衣,不僅起不到保暖的效果,還會影響人體的血液循環,阻止自身的產熱。所以說,冬季不能盲目亂穿衣,把重要的部位保護好,例如頭、脖子、手、腳、膝蓋等,就不用擔心被凍著了。
冬季取暖
又怎能少得了“御寒神器”呢
除了暖氣集中供暖外
很多家庭都會采用
電暖氣、電熱毯等設備取暖
但與此同時
一些保暖裝備有輻射的說法
又開始在網上流傳
如“電熱毯、暖寶寶有輻射會致癌”
讓人惶恐不已
事實真是如此嗎?
對于“電熱毯有輻射”的說法,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樊新榮表示,目前并沒有證據證明電熱毯輻射與癌癥具有相關性。生活中,任何電器只要插上電就有電磁輻射,但普通家用電器的電磁輻射都在300赫茲以下,屬于極低頻的非電離輻射,并不會損傷DNA和細胞,更不會致癌。而暖寶寶采用的是簡單的氧化反應放熱原理,這種氧化反應本身并不會產生輻射。因此,所謂“電熱毯、暖寶寶有輻射會致癌”,純屬無稽之談。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電熱毯和暖寶寶雖無需擔心有輻射,但應提防低溫燙傷。人體溫度在37.5℃左右,而45℃以上的溫度長時間作用,就可能造成皮膚由淺及深的損傷,即低溫燙傷。在此提醒大家,冬日取暖固然重要,安全意識卻不能少。
來源: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地球的巖層外殼——地殼
地球的地殼是一層極薄的巖石,它構成了地球最外層的固體外殼。相對而言,它的厚度就像蘋果的皮。它的質量不到地球總質量的0.5%,但在地球的大多數自然循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分層結構
地球的結構可以通過化學和力學兩種方式確定。力學或流變學意味著對液態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分為巖石圈、軟流圈、中間層、地幔和核心。但是,從化學上講,地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可分為上區和下區)和地核(也可分為外核和內核)。
地殼的厚度在一些地方可以超過80公里,而在另一些地方則不到一公里。它的下面是地幔,一層大約2900公里厚的硅酸鹽巖石,地幔占地球的大部分。
地殼
地球的最上面一層是地殼,它是地球上最輕,最有浮力的巖層,漂浮在軟流層之上,是地球堅硬的部分。地殼是一層堅硬的冷巖層,厚度從5千米到80千米不等。軟流層的上部和地殼一起組成了巖石圈,它向下延伸到大約100公里的深度。
地殼由許多不同類型的巖石組成,可分為三大類: 火成巖、變質巖和沉積巖。然而,這些巖石大多起源于花崗巖或玄武巖。下面的地幔由橄欖巖組成。
地殼最薄的部分位于洋底,形成海洋地殼,這種類型的地殼很年輕——不超過1.7億年——只有大約8公里厚。。地殼最厚的部分位于我們的大陸下面,形成大陸地殼,大陸地殼覆蓋了地球表面的41%,但其中四分之一是在海洋之下。大陸地殼厚20 ~ 80公里。最接近地幔的地殼溫度約為500℃,而地殼表面溫度接近外部溫度。它的巖石保存了40億年的地球歷史。
我們如何知道地球有地殼
直到20世紀初,我們才知道地球有地殼。在那之前,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的行星與天空的關系,就好像它有一個大而密的內核一樣——至少天文觀測是這樣告訴我們的。然后是地震學,它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證據: 地震速度。
地震波的記錄使地震學家能夠定位和測量這類事件的規模,并繪制出地球內部結構的地圖。
地震波傳播速度是指地震波通過地表以下不同材料(如巖石)傳播的速度。除了一些重要的例外,地球內部的地震速度往往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1909年,地震學家安德里賈·莫霍洛維奇(Andrija Mohorovicic)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地震速度發生了突然變化——某種不連續——在地球深處大約50公里處。地震波穿過它時反射并彎曲(折射),就像光在水和空氣之間不連續處的表現一樣。被稱為莫霍面或“莫霍面”的不連續面是公認的地殼和地幔之間的邊界。
地殼與板塊
地殼和構造板塊并不相同。板塊比地殼厚,由地殼加上下面的淺層地幔組成。這種硬而脆的兩層結構被稱為巖石圈。巖石圈板塊位于一層更軟、更具可塑性的地幔巖石之上,稱為軟流圈。軟流層允許板塊在其上緩慢移動,就像在厚泥中漂流的木筏。
我們知道地球的外層由兩大類巖石組成: 玄武巖和花崗巖。海底下是玄武巖,大陸是由花崗巖組成的。我們知道,在實驗室中測量到的這些巖石的地震速度,與在地殼中直到莫霍面所看到的速度一致。因此我們確信莫霍面標志著巖石化學的真正改變。莫霍面并不是一個完美的邊界,因為一些地殼巖石和地幔巖石可以偽裝成另一個。然而,幸運的是,所有談論地殼的人,無論是地震學還是巖石學,都是指同一件事。
一般說來,有兩種地殼: 海洋地殼(玄武質)和大陸地殼(花崗巖質)。
海洋地殼
海洋地殼的圖解
海洋地殼覆蓋了地球表面的60%。海洋地殼又薄又年輕——厚度不超過20公里,年齡不超過1.8億年。更古老的東西都被俯沖作用拉到大陸下面。海洋地殼誕生于大洋中脊,在那里板塊被撕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下層地幔上的壓力就會釋放,那里的橄欖巖就會開始融化。熔化的部分變成玄武巖熔巖,上升并噴發,而剩余的橄欖巖則變得枯竭。
洋中脊在地球上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從地幔的橄欖巖中提取玄武巖成分。這就像一個化學精煉過程。玄武巖比遺留下來的橄欖巖含有更多的硅和鋁,橄欖巖含有更多的鐵和鎂。玄武巖的密度也較低。在礦物方面,玄武巖比橄欖巖含有更多的長石和角閃石,較少的橄欖石和輝石。用地質學家的話說,海洋地殼是基性的,而海洋地幔是超基性的。
海洋地殼非常薄,只占地球的很小一部分——大約0.1%——但它的生命周期將上地幔的成分分離成重的殘留物和一組較輕的玄武巖。它還提取了所謂的不相容元素,這些元素不適合地幔礦物,并進入液體熔體。隨著板塊構造運動的進行,這些元素依次進入大陸地殼。與此同時,海洋地殼與海水發生反應,并將一部分海水帶入地幔。
大陸地殼
大陸地殼又厚又老——平均約50公里厚,大約20億年的歷史——它覆蓋了地球的40%。幾乎所有的海洋地殼都在水下,而大部分大陸地殼則暴露在空氣中。
隨著海洋地殼和海底沉積物被俯沖拉到它們下面,大陸在地質時期慢慢成長。下沉的玄武巖中有水和不相容的元素被擠壓出來,這些物質上升,引發了更多的融化。
大陸地殼由花崗質巖石組成,比玄武巖海洋地殼含有更多的硅和鋁。多虧了大氣,它們也有更多的氧氣。花崗巖的密度甚至比玄武巖還低。在礦物方面,花崗巖比玄武巖有更多的長石和較少的角閃石,幾乎沒有輝石和橄欖石。它還含有豐富的石英。用地質學家的簡略說法,大陸地殼是長英質的。
大陸地殼只占地球的不到0.4%,但它代表了雙重提煉過程的產物,第一次是在洋中脊,第二次是在俯沖帶。大陸地殼總量正在緩慢增長。
最終進入大陸的不相容元素很重要,因為它們包括主要的放射性元素鈾、釷和鉀。這些物質會產生熱量,使得大陸地殼就像地幔上的電熱毯。高溫也軟化了地殼中的厚層,比如青藏高原,并使它們向側面擴散。
大陸地殼浮力太大,無法回到地幔。這就是為什么它的平均壽命很長。當大陸碰撞時,地殼可能會增厚至近100公里,但這是暫時的,因為它很快就會再次擴張。石灰石和其他沉積巖相對較薄的表層往往留在大陸或海洋中,而不是回到地幔中。即使是被沖到海里的沙子和粘土,也會通過海洋地殼的傳送帶回到大陸。大陸是地球表面真正永久的、自我維持的特征。
地殼意味著什么
地殼是一個很薄但很重要的區域,來自地球深處的干熱巖石與地表的水和氧發生反應,形成了新的礦物和巖石。這也是板塊構造活動混合和攪動這些新巖石并注入化學活性流體的地方。最后,地殼是生命的家園,它對巖石化學產生強烈的影響,并有自己的礦物循環系統。地質學中所有有趣而有價值的種類,從金屬礦石到厚厚的粘土和石頭層,都在地殼中找到了它的家,而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沒有。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并不是唯一一個有地殼的行星。金星、水星、火星和地球的月球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