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哼哈二將(哼哈二將:是寺廟門神還是金剛力士?)
古時有哼哈二將文章列表:
哼哈二將:是寺廟門神還是金剛力士?
《封神演義》的最后,姜子牙群封眾神,其中有兩位被封為鎮守西釋山門,他們就是哼哈二將。
哼哈二將是《封神演義》中的兩員神將,一個名叫鄭倫,一個名叫陳奇。二者都長得非常威武兇猛,而且都有獨特的本領,鄭倫能用鼻子哼白氣克制敵人,而陳奇則能用嘴巴哈出黃氣直接將對方的兵將給擒倒。下面我們來看哼哈二將初次相遇時的場景:
鄭倫上了金睛獸,提降魔杵,領本部三千烏鴉兵,出營來見陳奇,也是金睛獸,提蕩魔杵,也有一隊人馬,俱穿黃號衣,也拿著撓鉤套索。鄭倫心下疑惑,乃至陣前大呼曰:“來者何人?”陳奇曰:“吾乃督糧上將軍陳奇是也。你是何人?”鄭倫笑曰:“吾乃三運糧總督官鄭倫是也。”鄭倫問曰:“聞你有異術,今日特來會你?!编崅惔唛_金睛獸,搖手中降魔杵,劈頭就打;陳奇手中蕩魔杵,迎面交加,一場大戰。怎見得?二將陣前尋斗賭,兩下交鋒誰敢阻;這一個似搖頭獅子下山崗,那一個不亞擺尾狻猊尋猛虎。這一個忠心定要正乾坤,那一個赤膽要把江山輔,天生一對惡星辰,今朝相遇爭旗鼓。
話說二將大戰虎穴龍潭,這一個惡狽狠,圖睜二目;那一個咯吱吱,咬碎恨牙。只見土行孫同哪吒出轅門來看二將交兵,連黃飛虎同眾將,也在門旗下,都來看廝殺。鄭倫正戰之間,自忖此人,當真有此法術,打人不過先下手為妙,把杵在空一擺;鄭倫部下烏鴉兵,行如長蛇陣一般而來。陳奇看鄭倫擺杵,士卒把撓鉤套索,似有拿人之狀;陳奇搖杵,他那飛虎兵也有套索撓鉤,飛奔前來。正是:能人自有能人伏,今日哼哈相會時。
后來哼哈二將被看做佛教守護寺廟的兩位門神,例如有人就說:“哼哈二將原本是佛教的護法神,是廟宇門神。后來民間也有將其作為居家門神的。據說有神通大力,能驅逐一切外道鬼神。”(樊欽:《哼哈二將》,載于《中國民族報》2005年1月28日)其實,把哼哈二將看做所謂的佛教護法神,就是由鄭倫和陳奇形象附會而成的。
去過中國寺廟的人,都會發現,大門口通常是三門并立,中間有一個大門,兩旁各有一個小門。這是什么意思呢?《釋氏要覽》說:“凡寺院有開三門者,只有一門,亦呼為三門者,何也?《佛地論》云:‘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大宮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脫門,謂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門入也?!庇纱丝梢姡齻€門都不完全一樣,各有各的特殊含義?!抖U林象器箋》認為:“山門者,山對城市之言。城市俗,山林真。凡蘭若,反俗居本,宜在山,所謂遠離處也。故縱在城市者,亦用山號,夫歸向真道者,當由此而入,故言山門也。”由于寺院的山門,形狀往往都是殿堂式,因而也有很多人把山門稱為山門殿或三門殿。
到了明代的時候,一般的寺廟,都會在在山門中設有金剛殿,有兩個到了明代的時候,一般的寺廟,都會在在山門中設有金剛殿,有兩個金剛力士像,塑在殿內。后來,金剛力士像不另設殿,而是被移到了山門內,從此之后,這也就成為了一種規矩,就是山門殿內必須得塑兩尊密跡金剛力士像。這兩位力士拿著金剛杵,分別站在山門兩側?!洞髮毞e經·密跡金剛力士會》卷八說:“……后二子各言所志。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諸人成得佛時,當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在外威儀,省諸如來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士,信樂受喜,不懷疑結。’法念太子曰:‘諸正士聽,吾心自誓言。諸仁成佛道,身當勸助使轉法輪。適見相勸,輒轉法輪?!庇终f:“其法意太子則今金剛力士名密跡者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識其梵天是也?!薄夺岄T正統》云:“據經惟一人,今狀于伽藍之門而為二像者,夫應變無方,多亦無咎。又《五分律》云:‘佛四面有五百金剛,今狀其二,無可疑也?!币馑季褪钦f,現在山門殿內所樹立的這兩尊像啊,不僅僅是兩尊,而是代表了五百金剛。與古代的遺物對比一下,我們就可以知道“二王”是晚世才被設置定型的。古代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都只有一尊而不是兩尊金剛力士雕像。只是到了隋代,寶山大住圣窟入口兩側,才刻有那羅衍神王與迦毗羅神王兩像?,F在好多寺門左右的金剛力士像,形態都是這樣的,面貌比較雄偉、手里拿著金剛杵,似乎很是兇神惡煞的樣子。這兩個塑像的不同之處在于:左邊的像是很生氣,嘴張的比較大,拿著個金剛杵仿佛要打東西;右邊的呢?緊閉著嘴,平拿著金剛杵,但不是要打人。由于左邊的塑像是張著嘴,右邊的則是像閉著嘴,因而大家一直在猜測這兩個是什么意思。有的人說:左邊的像,像是要開口發“阿”的聲音,右邊的像,則閉口,仿佛是要發“吽”的聲音,而“阿”與“吽”又是什么意思呢?《大日經疏》中說,“阿是吐聲權,一心舒遍,彌論法界;畔是吸聲條末,蜷縮坐剎,攝藏一念?!薄昂闵橙f德,莫不包括此二音兩字?!?/p>
太復雜了,相信沒有幾位能知道“阿”、“吽”這兩個字的含義,在流傳過程中,人們慢慢地就把這兩個字,讀成“哼”、“哈”。在《封神演義》中,作者更是加進一步,索性將錯就錯,編寫出了“哼哈二將”的傳奇故事,至今還在民間廣泛流傳。
到了近代,有些佛寺的山門殿在門口塑了兩個像,就是“哼哈二將”,有的老百姓還把“哼哈二將” 看做門神。
其實,我們從上面的文獻中可以知道,根本就是沒有“哼哈二將”這一名稱的,他們的誕生完全是人們附會虛構的結果,而不是真有這么兩個神。
哼哈二將化敵為友的傳說
哼哈二將是鎮守佛殿西釋山門的金剛。別看這二位將軍現在彼此友好,共同守護佛殿??墒菑那皡s是戰場上的敵手,一對冤家。他們能成為好朋友,這中間卻有著一段故事。
佛殿金剛哼,從前名叫鄭倫。曾拜西昆侖度厄真人為師,學得一身好本領。度厄真人教給鄭倫鼻功。他只要用鼻子一哼,就能發出鐘聲般的巨響,噴出二道白光,勾起人的魂魄,鄭倫在作戰時常用這種法術取勝,使他成為常勝將軍。鄭倫是商朝大將,因商朝紂王暴虐無道,投靠周朝。周武王任命他為總督五軍的上將軍。
佛殿金剛哈,以前叫做陳奇,也是商朝的將軍。陳奇受過異人傳授,腹中煉成了一道黃氣,他只要張口一哈,黃氣便從腹中噴出,敵人的魂魄頓時出竅,當場斃命。陳奇和周朝交戰,憑著這法術,每戰必勝,把周朝軍隊打的大敗。自從鄭倫投靠周朝后,周武王比得到寶貝還高興。
有一天,陳奇帥兵向周朝宣戰,周武王派鄭倫出陣迎戰。雙方軍隊都知道自己主將本領了得,于是各自退后十丈。他們也都知道彼此的本領,但從來沒有對陣過,陳奇沖著鄭倫張口一哈,鄭倫趕緊用鼻子一哼,雙方一時無法壓倒對手,兩人堅持發功僵持不下。
這時周軍鎮內急壞了一位小將,這位小將就是哪吒。哪吒見陳奇和鄭倫在僵持著,雙方將士都怕被對方攝取魂魄元退在遠處,覺得報仇的機會來了。他趁人不備刺中陳奇。陳奇瞬間精神分散,功力減退,當場被鄭倫勾去魂魄昏倒在地。周軍黃飛虎連忙上前對著陳奇當胸一槍。可憐這位商朝名將毫無還手之力,便被刺死在軍陣中。
商朝大將金大升是陳奇的好友,他決定為好友報仇。第二天便向周軍挑戰,這個金大升是個牛怪,他的腹中煉成了一塊碗口大的牛黃,能從口中噴出擊中對手。鄭倫和金大升各自領兵對陣,鄭倫沒有把金大升放在眼里,更沒有防備金大生。很快便從馬上跌下來,被金大生揮刀斬為兩段。
鄭倫和陳奇死后真靈不散升向西方。途中二人相遇,互不服氣,都認為自己死的冤枉,互相揪著去求佛祖判斷。這時正巧西釋山門缺少守將,佛祖笑著說:“就讓你們兩個對頭去當守將吧?!闭f完用手一指,鄭倫、陳奇兩個真靈,頓時忘了恩怨,化敵為友。
鄭倫,陳奇二將當了金剛以后,日夜鎮守西釋山門。睜著怒目注視世間一切,如有妖魔鬼怪,妄圖闖入佛殿鬧事。他倆會發出哼哈的聲響,驅散來敵。因此得了哼哈二將的威名。
傳說:哼哈二將六章
(77)他見余元在房內熟睡,心想:就把他結果了吧!拿起鐵棍朝余元耳門打去,打得他火星直冒,就是不動。土行孫暗道:這妖道,跟我耍頑皮,我不和他耍了,先回去再說。
(78)他騎上五云駝,在它頭上拍了一下,那獸就四足生出金云,飛到空中。土行孫十分歡喜,想出關去,誰知那五云駝只在關里竄,就是不出關去。
(79)土行孫拍拍它的頭,說:“寶貝,你還不出關去!”話聲未落,五云駝竟落下地來。土行孫正要下駝,卻被余元一把抓住頭發,拎了起來,大聲叫嚷:“抓住偷駝的賊了!”
(80)喊聲驚動了府內的將官。韓榮也來了,見余元高高地拎著個矮人,便說:“老師,你拎著多費力,放下他就是了。”余元道:“你哪里知道,這賊會地行術,只要腳一著地,他就跑了。”
(81)韓榮問他該怎么處治,余元說:“你把我床上的如意袋拿來,裝上他,架起柴來燒,方能絕此后患?!表n榮便取來袋兒,把土行孫裝了扎好,放到柴火堆上。
(82)軍士們點上火,柴火熊熊燃燒起來。土行孫在袋里想:這回我算沒命了!
(83)事有湊巧,土行孫的師父懼留孫正駕云路過這里。他見底下燃起大火,又聽到要燒什么偷駝賊,就留下心。當余元燒著如意袋時,他身子往下一落,伸手提起袋兒,駕起云光走了。
(84)懼留孫來到周營,見了子牙,把如意袋兒打開。眾人一看,袋里的人竟是土行孫,都吃了一驚。子牙問:“土行孫,你為何藏在袋中?”土行孫見瞞不過去,只好照實說了。
(85)子牙聽了,怒喝道:“你背著主帥,擅自行動,違背軍法。刀斧手,把他推出去斬了!”懼留孫為徒弟說情:“土行孫不遵軍令,暗自進關,理當處斬。只是現在用人之際,可讓他戴罪立功。”
(86)子牙見道兄勸解,便叫刀斧手把他放了。土行孫拜謝了師父,又謝過子牙,回后營去了。
待更新。。。。。。
這五十條經常用到的成語,都來自佛教!
佛教自西漢傳入中國后,逐漸與我們的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很多與佛教相關的成語逐漸成為我們漢語的一部分,使漢語的詞匯更加豐富多彩。佛教成語應用之廣泛,令人嘆為觀止,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佛教,但是說到這些成語,肯定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先生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徹底掘棄佛教文化,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這些成語有些來自佛教的日常用語,有些來自佛教典故,有些來自禪宗公案,還有些來自佛經和佛教的各個宗派。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些我們日常經常用到的佛教成語,借此普及一些佛教常識,也希望大家對漢語成語多一些了解和興趣。由于水平有限,編輯和解釋若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大德提出寶貴意見。
一,安身立命。
出處:《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人不據地時何如?師云: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
釋義:現指生活安定,衣食無憂,精神上有所信仰和追求。
二,八風不動。
出處:佛教中常說八風吹不動,八風指的是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贊、譏刺、受苦、受樂這八種境界。佛教認為遇到這八種境界的誘惑時要不為所動,心不被外境所轉,這是對一個修行者的基本要求。
釋義: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立場堅定、不動搖,不為外界壓力和誘惑所動。
三,百尺竿頭。
出處:《景德傳燈錄》卷十:“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币馑际堑佬须m然高深,但還是需要不斷修行提高的。
釋義:比喻做人做事雖然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但也不能滿足懈怠,還要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四,半路出家。
出處:在佛教中,不是自小出家,而是成年以后才離開家庭,出家受戒的,稱為半路出家。
釋義:現在比喻中途改行,開始從事其他工作。
五,辯才無礙。
出處:《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沒有任何障礙。
釋義:現比喻一個人口才很好,能言善辯。
六,不二法門。
出處:《維摩詰經》:“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不二法門。”意思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有差別,只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都會有所成就。
釋義:現在比喻最好的或者別無選擇的方法、門徑。
七,不即不離。
出處:《圓覺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p>
釋義:現指對別人的關系或態度要保持一定距離,既不太親近,又不太疏遠。
八,不看僧面看佛面。
出處:據說韋陀菩薩本來站在山門外的,因為他的職責是護法,出家僧人或在家學佛居士,有犯戒犯錯的,他看不下去,就舉起棍子直接把人打死了。佛陀慈悲,看了不忍,就叫他對面而站,每天就面向著佛看,這叫做“不看僧面,看佛面”。意思放人一馬,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釋義:現在比喻看在第三者的面子上,幫助或者原諒某一個人。
九,晨鐘暮鼓。
出處:佛寺中早上撞鐘,晚上擊鼓,用來報告時間。比丘在講經布道時,也會撞鐘擊鼓用來召集大眾。
釋義:現多形容寺院寂靜清苦的生活,或者指歲月推移,循環不已。
十,癡心妄想。
出處:佛教中講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有三種習氣:貪、嗔、癡三毒,貪心、癡心、妄想等就叫做癡心妄想了。
釋義:現在形容一個人不切實際的想法或者愚蠢荒誕的打算。
十一,此中三昧。
出處:佛教中指的是排除一切妄想雜念,心神平靜。《智度論》卷七:“善心一處不動,是為三昧?!?/p>
釋義:現在引申為對某事深藏的訣竅、奧妙能夠感悟理解,謂之曰:“深得個中三昧”。
十二,打成一片。
出處:《五燈會元》卷二十:“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币馑际歉鞣N人事、環境、苦樂本無差別,應該放下執著與分別,平等看待。
釋義:現在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為整體,也指思想、感情、生活等融為一體,密切無間。比如經常說某某領導干部下基層,和民眾打成一片。
十三,大徹大悟。
出處:佛教中指的是明心見性,徹底的覺悟,完全證悟“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真如實相。《觀無量壽經》謂:“廓然大悟,得無生忍?!?/p>
釋義:現在形容一個人最徹底的覺醒和醒悟。
十四,大千世界。
出處:佛教中講現在世界的一千倍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一千倍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一千倍為大千世界。
釋義:現在指廣闊無邊,紛亂復雜的世界。
十五,單刀直入。
出處:禪宗講究痛快直接,不必依經論文字,迅速斬斷煩惱分別,當下徹悟。《景德傳燈錄》卷十:“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釋義:現在比喻一個人說話辦事痛快利索,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十六,當頭棒喝。
出處:禪宗大德接待初來學佛的人,經常一言不發的先用棍棒當頭一擊,或者大喝一聲,要求對方立刻回答問題,借以考驗對方對佛教信心的程度以及領悟能力。
釋義:現在比喻用比較強烈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猛然驚醒,或者是給人提出嚴重警告。
十七,刀山火海。
出處:指的是佛教中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其殘酷的刑罰或者最兇險的環境?!斗鹫f鬼問目連經》:“我一生已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炕鑊湯地獄;種種受苦;無復休已;何罪所致”。
釋義:現在比喻極其危險和艱難的地方。
十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出處:道,指的是佛家修行的功夫。魔,是一切擾亂身心清凈、破壞修行的事物。佛家常用這句話警戒修行者要時刻警惕外界帶來的各種誘惑。
釋義:現在比喻為正義而奮斗,必定會受到反動勢力的巨大壓力。也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前進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礙和困難。
十九,電光石火。
出處:佛教常用來比喻世間事物生滅變幻,無常迅速。禪宗也經常用“電光石火”比喻機鋒敏捷,忽然觸發,有所領悟。《五燈元會》卷一:“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p>
釋義:現多形容事物像閃電和石火一樣,突然出現,又瞬間消失。
二十,頂禮膜拜。
出處:這是佛教中的兩種禮節。頂禮,指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腳,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禮。膜拜,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佛教中通過頂禮、膜拜等禮節來表示放下自我,一心向道,以求證悟佛法。
釋義:現在比喻對某人特別崇拜,多含貶義。
二十一,法力無邊。
出處:指佛法的力量沒有邊際,沒有窮盡,超出想象。
釋義: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比喻力量、能量極大,不可估量。
二十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出處:《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边@里的屠刀,不是真正的刀,而是指惡意、惡言、惡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顛倒、分別、執著。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能成佛!
釋義:現在常用來勸導作惡之人停止作惡,改過向善,重新做人。
二十三,功德無量。
出處:《景德傳燈錄》:“功德無量,非口所說,非意所陳?!狈鸾讨兄v的修行,持戒、念佛、布施等等皆有功德。功德無量,就是功德很多,無法計算。
釋義:現多用來稱贊人的功勞、恩德非常大,或者做了一件對大眾非常有益的事情。
二十四,呵佛罵祖。
出處:這是禪宗接引學人的一種啟示方法.《景德傳燈錄》卷十五:“是子將來有把茅蓋頭,呵佛罵祖去在。”
釋義: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沒有顧慮,,敢作敢為。
二十五,哼哈二將。
出處:哼哈二將,是佛教中守護寺門的兩個金剛力士。
釋義:現比喻有權有勢者手下的得力干將,含有貶義。
二十六,恒河沙數。
出處:佛經中,佛陀經常用恒河中的沙子比喻數目多的無法計算?!督饎偨洝o為福勝分第十一》:“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p>
釋義:形容數量非常多,多到無法計算,無法估量。
二十七,胡說八道。
出處:古代中國人把從西域來的傳教僧人稱為胡僧,胡僧到中國弘揚佛法,講述八正道。有人問:“胡僧今天講什么經?”有人答:“胡僧今天講八正道?!庇行┤寺牪欢渲械囊馑迹桶押v八正道說成“胡說八道”。
釋義:現形容信口開河,胡說亂說,不著邊際。
二十八,灰飛煙滅。
出處:《圓覺經》卷上:“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釋義:形容一件事物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干凈,或者是完全消亡。
二十九,極樂世界。
出處:佛教中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地方,也是學佛人最向往的地方?!栋浲咏洝罚骸皬氖俏鞣?,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p>
釋義:泛指清凈快樂,幸福安詳的地方。
三十,家賊難防。
出處:佛教中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內六賊”。家賊指的就是內六賊。《五燈會元》:“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
釋義:原指家里人偷東西是最難防范的。現多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壞人很難讓人防范。
三十一,見風使舵。
出處:原是禪語,意思是要隨緣,應機?!段鍩魰肪硎骸翱达L使帆,正是隨波逐浪。截斷眾流,未免依前滲漏”。
釋義:比喻根據事態發展的形勢隨時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言行,改變自己的立場,一般含有貶義。
三十二,將錯就錯。
出處:《聯燈會要·道楷禪師》:“祖師已是錯傳,山僧已是錯說,今日不免將錯就錯,曲為今時”。
釋義: 比喻事情反正已經做錯了,索性順著錯誤繼續做下去。
三十三,皆大歡喜。
出處:一般是佛陀講經結束后的習慣用語,意思是大家聽完佛陀講經,各個法喜充滿,身心愉悅?!斗鹫f觀無量壽經》:“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釋義:比喻一件事讓大家都很高興,都很滿意。
三十四,劫后余生。
出處:劫是佛教中講的一個時間單位。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教所說的小劫,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人的壽命從80000歲開始,然后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為止,然后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每過100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80000歲,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一中劫是二十小劫,一大劫是四個中劫。
釋義:現指經歷災難過后,能夠幸存下來的生命。
三十五,借花獻佛。
出處:意思是拿別人的花獻給佛菩薩?!哆^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于佛,使我生死不失此愿”。
釋義:現比喻用別人的東西送人,做自己的人情。
三十六,金剛怒目
出處:金剛,佛教中比喻堅硬、銳利,能夠摧毀一切煩惱。金剛力士指的是寺院門口兩個手持金剛杵的護法神,一般是怒目并且勇猛的形象,所以稱金剛怒目。
釋義:形容面目嚴厲威猛,讓人心生畏懼。
三十七,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出處:浮屠,指的是佛塔。七級浮屠就是七層的佛塔。
釋義:比喻救人一命所獲得的功德,比建造七層佛塔的功德還要大。
三十八,聚沙成塔。
出處:意思是只要與佛結緣,即使像小孩子玩沙子建造佛塔那樣的游戲,最后都會成就佛果。《妙法蓮華經》:“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釋義:比喻積少成多,積水成河,做什么事情,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
三十九,開山祖師。
出處:開山,是指最初在某座名山建造寺院。祖師,宗派的創始人。
釋義:現比喻在文化事業中各個學派的創始人,或者某項事業的開創人。
四十,空中樓閣。
出處:《百喻經·三重樓喻》:“昔有富人,癡無所知。至于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心慕之,即念:吾有資,盍造斯樓?乃召工匠,囑以如是。翌日,工匠經地壘磚,日入而息。富人見之,怪而問:“欲作何等?”匠曰:“先做底重?!备蝗嗽?“吾不欲下重之屋?!苯秤犜?“何有不做下重而為第三重者?”富人固言欲如是。時人聞人,毋不嗤之。”佛教中指修行要有次第,打好根基,循序漸進。
釋義:現比喻虛無縹緲的東西,或空想不實際的理論。
四十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出處:佛教認為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但是只要肯于回頭,回歸自性,就能獲得解脫。
釋義:現在比喻犯罪的人如墮苦海,只要肯悔改,還有人生機會。一般用來勸人棄惡從善或者棄暗投明。
四十二,冷暖自知。
出處:佛教中指個人修行的境界,只能自己感悟,無法用言語告訴他人?!毒暗聜鳠翡浘怼罚骸敖衩芍甘谌胩帲缛孙嬎?,冷暖自知”。
釋義:比喻自己經歷過的苦辣酸甜,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別人很難體會。
四十三,臨時抱佛腳。
出處:燒香禮佛是佛門的日常課程,但有的人平時不用功,等到大難臨頭的時候,才想起來燒香拜佛。
釋義:比喻平時不做準備,事到臨頭了才開始想辦法補救。
四十四,六根清凈。
出處:佛教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只要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就能保持清凈無染,遠離煩惱。
釋義:形容不受外界干擾,沒有任何欲望。
四十五,龍蛇混雜。
出處:《景德傳燈錄·文殊》:“凡圣同居,龍蛇混雜”。
釋義: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讓人很難分清。
四十六,泥牛入海。
出處:《景德傳燈錄》卷八:“我見兩個泥牛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釋義:比喻一去不回頭,斷絕消息,蹤跡皆無。
四十七,牛鬼蛇神。
出處:牛鬼:傳說中地獄里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 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
釋義:現比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各種壞人。
四十八,拋磚引玉。
出處:《景德傳燈錄》卷十:“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去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稔曰: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墼子是指還有沒有燒的磚坯)
釋義:比喻把自己還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拿出來,以便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作品。
四十九,普度眾生。
出處:《佛說無量壽經》:“普欲度脫一切眾生。”是指佛家以慈悲為懷,普遍度脫世間一切有情無情眾生。
釋義:佛法度脫眾生,不分高低貴賤,一切有情無情都將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五十,敲骨吸髓。
出處:《景德傳燈錄》卷三:“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濟肌。”指的是修道人,為了求道應該放下身心,破除我執。
釋義:后世比喻極其殘酷的剝削壓榨。
出自佛教的成語,非常之多,很難統計,今天先為大家分享經常應用的成語五十條,希望大家喜歡!
民間敬奉的5位家神,除門神和灶君等外,其中一位十人九不知
民間敬奉的5位“家神”,除門神和灶君等外,其中一位十人九不知
春節將至!人們往往會在歲末年初,辭舊迎新之際,會選擇登山、祭祀等方式祈福。
同時,我們的老祖先,也給我們傳承留下來一些民間傳統習俗。
比如,農歷的臘月23日,會送灶君爺上天,大年初一清早,又會恭迎灶君爺回宮。
在此期間,人們還會換上嶄新的門神、對聯、福字等喜慶之物,借吉利紅火之氣,迎接新的一年來到……
“源易緣”注意到,民間除了大家喜聞樂見的一些習俗外,古人還往往會在家中敬奉5位家堂神仙,這個習俗在秦漢時期,就特別的流行。
都具體有哪5位呢?今天,我們就來一一列舉下:
一、看家護院的門君神
四大名著《西游記》和神話名著《封神演義》里,都曾談到兩組有名的門神文化。
其中一組是“四大天王”,分別是增長天王魔禮青、廣目天王魔禮紅、多聞天王魔禮海、持國天王魔禮壽。
在中外的一些名山大川中,我們常會看到,四大天王鎮守各大寺廟的山門;民間神話傳說中,天庭的進出口——南天門,就有四大天王把關。
神話小說《西游記》記載,神仙去往天庭的必經之路南天門,則由四大天王輪流把守。
另外一組就是封神神話中的“哼哈二將”,其中哼將為鄭倫,哈將叫陳奇。
兩個將軍一人張口呼哈,一人閉口怒哼。一哼一哈之間就可吸走人神或鬼怪的三魂七魄。
除此之外,中國的門神文化就包括捉鬼天師鐘魁、秦瓊和尉遲敬德,以及最早的門神神荼和郁壘等;
二、一家之主灶君爺
如果說,門君神是看宅護院的話,灶君爺就是保佑一家平安的神仙。
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灶王爺相傳是等級最低的地仙,但卻在神仙隊伍中人數最多、體系最為龐大。
“源易緣”在日前撰寫的《灶王爺本姓張?七殺星張奎夫婦,又是怎樣被民間尊奉為一家之主的》等文章里,對灶君到底是誰,有何來歷,做過詳細具體的介紹。
今天,在此文中不做過多的重復贅述。
三、清水長存井水神
小時候,常會在一些鄉村,看到不少人會在家中儲存食用水的地方,或吃水池、或井池、泉池旁等地方,貼上一個春聯:細(清)水長流。
中國有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等“四瀆八流”……
如果說,人們對蘊含巨大力量的大自然充滿了一種敬畏或信仰的話,敬拜或祭禮河流神,可以理解;
那么,在家中敬奉井水神,又是怎樣的說法呢?
四大名著《西游記》里,曾出現過關于井龍王的劇情描寫。烏雞國內的御花園,有一八角琉璃水井。
國王被道士推下該井后蒙冤3年之久。在這么長的時間內,烏雞國王的肉體能夠保持不腐爛,就主要得益于井龍王。
井龍王將國王的肉體妥善安置到水晶宮,同時用定顏珠,保持國王的身體不壞。
連在天庭供職許久的天蓬元帥來到井龍王的水晶宮時,也是疑惑加驚訝:我老豬不會是走錯路了,怎么下到了海里來了。
從文學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知道,水是珍貴的資源,也是人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們對井水或池水神的敬重,也并非全是子虛烏有。
四、不起眼卻不可小覷的廁神
即使對神話故事有特別愛好的朋友們,有時候也會忽視了這位特殊的“神仙”。
不論農村的廁所還是衛生間,廁所一般位于每家每戶的東南方。
“源易緣”留心發現,東南方就是傳統《易經》文化中的“巽卦”方位。
“巽”是易經八純卦其中之一卦,代表為風、為木、為進出、為長女等象;
那么,司廁之神又是誰呢?由于“巽位”特性,神話傳說中也就多以女神仙為主。
比如,《封神演義》中的云霄、瓊霄、碧霄等三霄娘娘,就被民間稱為“坑三姑”神,她們所擁的神通法寶——混元金斗,也有說法就是金斗所化的凈桶。
再比如:唐朝時期賢惠的一位媳婦紫姑,卻遭人誣陷冤殺后,女皇武則天同情她的遭遇,就封紫姑為廁神;
還有一位就是漢朝劉邦的妃子戚夫人,慘遭呂后在廁所折磨而死。人們在憐憫的戚夫人的同時,也尊她為廁神“戚姑”。
五、鮮為罕見的中溜神
以上四位的家堂神,都相對要熟悉些,而中溜神,不但此神少見,名字也少見!
那么,古人敬奉的這位神仙又是誰呢?細查道教神話體系中的神仙譜難以查到。
“源易緣”查閱“中溜”一詞發現有幾層意思:一是指家宅神;二是指玉皇大帝身邊的四御之一——后土神;三是指窗戶神;
如果說,門有門神、窗就有窗神,那么古人認為安全防范要注意關好門窗,中溜神很可能就是“窗戶神”。
古人認為,以上五位家堂神齊心協力,方可以保一家人的平安。
當然,古人為了表達對天地的敬重和對財富的渴望,也會在家中敬奉玉皇大帝、財神和南海觀音等神仙,以祈禱家庭平安、富??堤?/p>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封神演義》、《西游記》、《中國神話》、《中國經典民俗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