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去西天取什么經文(唐僧到底有沒有取到假經書?原來阿難迦葉并沒有難為他們?)
唐三藏去西天取什么經文文章列表:
- 1、唐僧到底有沒有取到假經書?原來阿難迦葉并沒有難為他們?
- 2、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 3、玄奘取經用了17年,而他用了25年才完成紀念取經的序文
- 4、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無字經書?不是因為唐僧沒給人事!
- 5、真實歷史上的唐三藏是怎么死的?現實和西游記的描寫相差太大
唐僧到底有沒有取到假經書?原來阿難迦葉并沒有難為他們?
(蝸牛看西游第6161期)
文/蝸牛
唐僧跋山涉水,用14年的時間終于抵達觀音所說的靈山,在這里,他將取走大乘佛法,完成李世民交付他的重任,但是,就在取經后變故途生,他可能取走了假經書。
靈山的人不計其數,其中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那兩個攔著唐僧師徒收回扣的阿難迦葉,兩個貪得無厭的人連猴哥都敢招惹,最后他們在猴哥的口頭威脅下交付了他們經書,讀者們大抵認為他們二人記仇,所以給了唐僧假經書,卻不知道阿難迦葉兩人沒有難為師徒四人。
唐僧師徒從沒到過靈山,更沒有見過經書的模樣,為何能斷定第一次時手中拿著的是假經書呢?
這都要感謝一個人——燃燈古佛。
阿難迦葉剛把經書交給唐僧,遠在閣樓里的燃燈古佛就得到了消息,然后他喚來身旁的白雄尊者,囑托他不擇手段告知唐僧他們取走的是無字經書的消息。白雄尊者不愧是行動派,唐僧還沒走多遠他就從師徒四人的手中奪走了經書,老唐耗費青春取走的經書洋洋灑灑落了一地,氣得猴哥差點和他撕扯起來,幸而白雄尊者還知道自己的秘密任務,他讓老唐他們趕緊原路返回,阿難迦葉交給他們的是無字經書,別大老遠跑一趟跑了個寂寞。
猴哥知道阿難迦葉戲耍了他們后,氣勢洶洶地找如來算賬,如來也只是打馬虎眼,然后讓阿難迦葉找來有字經書,只是,這次經書已經出現了大幅縮水,數量是如來答應過的三分之一。
現在問題來了,唐僧他們取走的真的是假經書嗎?
可以肯定的是,唐僧兩次取走的都是真正的經書,靈山沒有假經書這一說,三界最大的圖書館都能出現盜版書籍,誰能保證自己所學知識是真是假,所以,如來沒必要去創造假經書掩人耳目,況且,只有和尚們才對經書感興趣,其他人要來也是用來壓桌角。
燃燈古佛已經讓白雄尊者去通知悟空,為何還說他們取走的是真經呢?
這都要得益于燃燈古佛多解釋的一句話: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圣僧這場跋涉?
燃燈古佛并未說無字經書是假經書,只說東土大唐的僧人還沒有完全開化,理解不了無字經書,到時候他們錯把珍珠當魚目,倒是枉費了唐僧十幾年的奔波。
因此,無字經書和有字經書的區別在于:一個需要深入理解,一個淺顯易懂,二者都是靈山的寶貝。
至于那兩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拜金人阿難迦葉,他們也沒想過為難唐僧他們,按照靈山的規矩,經書不能被輕易取走,唐僧必須拿出點東西以物易物,之后如來也有所解釋,靈山弟子下山誦經時還帶回來三斗三升米粒黃金,如來還說他們忒賣賤了,如果阿難迦葉免費給了唐僧經書,還不知道如來會如何數落他們,他們不過是聽之任之的打工人罷了。
前往“蝸牛看西游”公號,可看到相關文章《唐僧取經說好的三年,為何走了十四年,觀音為何說謊》
三藏屬佛家,真經屬道家,唐僧為何要取真經?
歷來的禪宗高僧也好,全真高道也好,都喜歡講“無字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是高明的智慧。然而雖然真經無字,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了的。對于普通人,還是得用普通人的辦法。
《西游記》第九十七回,唐僧師徒終于取到真經了。《西游記》里面有一段話,很有意思:
如來言曰:“我今有經三藏。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叫:“阿儺、伽葉,你兩個引他四眾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待他。齋罷,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留東土,永注洪恩。”
這一大段話里,凡是標紅的,都很有意思,值得一讀再讀,我們一點一點地細八。
讀真經,吃真飯,喝真水
首先,“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分經、律、論三部分(通曉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如玄奘稱“三藏法師”,其實歷史上有許多“三藏法師”)。這里奇怪的是如來把經、律、論改成了法、論、經,總稱為“三藏真經”(第八回),難道是山寨的?
而且“真經”這個詞,簡直就成了唐僧化齋的口頭禪,一部西游記從頭說到尾,最常見的一句話是:
貧僧是從東土大唐而來,派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經的。
然而,只要檢索一下《大藏經》就知道,佛教并不習慣把自己的經典稱為“真經”,尤其是經書的名字,也從來不叫“三藏真經”或者什么楞嚴真經、金剛真經、阿含真經……真經這個詞,在佛典里出現得是很少的。反倒是道教喜歡管自己的經典叫“真經”。比如:
道德真經(《老子》)
南華真經(《莊子》)
通玄真經(《文子》)
沖虛真經(《列子》)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元始天尊說靈應藥王救八十一難真經》
《混元八景真經》
《上清明鑒真經》
《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
……
此外還有靈寶真經、八素真經、大洞真經、洞神真經……去道藏里一抓一大把。真經,本來是道教的專屬logo,佛教是基本不來搶的。
經就是經,何必非得加一個“真”字?這就好比今天網上各種假冒造謠的盛行,所以購物網站才自稱“官網”,媒體才自稱“官媒”,微博自稱“官微”,微信號自稱“官號”……以后估計各種自媒體發展起來了,入駐了頭條號肯定有“官頭”,入駐了企鵝號肯定有“官鵝”……
歷代皇帝都喜歡修《實錄》,也是這個意思,其實錄就是錄,何必“實錄”?這一點啟功先生講得很清楚:
人每日飲食,未聞言吃真飯,喝真水。史書自名“實錄”,先恐人疑其不實矣。又“實錄”開卷之始,首書帝王之徽號,昏庸者亦曰“神圣”,童騃(呆蠢)者亦曰‘文武’,是自第一行即已示人以不實矣!
強調自己的經為“真經”,正說明了一種敏感的心態:一是“假經”比真經多,二是真經本身也未必真!怕別人看出來是假的,先抓一個“真”字充場面。諸位千萬要相信啊,貧道叫真李天飛,性別是個真男人,長著兩只真眼,伸著一雙真手,在真微博、真微信、真頭條連載真西游記……
佛教的經典完全是公開的,“少林七十二絕技,向不禁人翻閱”。當然佛教偽經也不少,但很容易拿出來辯證。就算是出家比丘的戒律不歡迎在家眾看,但也只是那么一說,你想看也照樣看得著。所以實在沒有必要再加個“真”字。而道教的經書講究秘授,“非其人不傳”,無從驗證,所以也說不清真的假的,反正誰都說是真經,千真萬確實實在在毫無虛假萬分真實。例如葛洪《抱樸子》:
或有頗聞金丹而不謂今世復有得之者,皆言“唯上古已度仙人乃當曉之”。或有得方外說,不得其真經;或得雜碎丹方,便謂丹法盡于此也。
唐天寶元年,唐玄宗把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四個人封為真人,同時《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四部書都封為“真經”。看來皇上們既喜歡封“真經”,又喜歡修“實錄”,倒不違和!“真經”就牢牢跟定了道教了!
山寨的“三藏”
而且,正版的經、律、論三藏,經是總說根本教義的,律是記述戒律威儀的,論是闡明經義的。而這里如來說“法藏談天,論藏說地,經藏度鬼”,這也是山寨的!總的內容竟然是“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如來的“三藏”什么時候不講佛法,改開百度百科了?
佛教正版的“三藏”分經、律、論,就相當于字母表里有ABC,稍微熟悉一點佛教的人就是非常熟悉的。這里這么重大的問題都會寫錯,只能理解為像六耳獼猴那一回那樣:如來佛整部《西游記》唯一出場一次講的經,反倒是道教的《護命經》。這就是作者故意的!
況且如來還說,我這三藏“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正善”固然長了一副和尚的模樣,那個“修真”,怎么看怎么像有頭發的!因為一般來說,“修真”指的是道教的修煉。不要說古人,就是今天的“修真小說”,也都是講內丹真氣這一套的!
這“修真之徑,正善之門”,如來在第八回也說過一遍,這次是第二次重復。如果我們再翻回到烏巢禪師授《心經》那一回,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話:
此時唐朝法師本有根源,耳聞一遍《多心經》,即能記憶,至今傳世。此乃修真之總經,作佛之會門也。
《西游記》里認為《心經》是所有佛經的根本,懂了《心經》和懂了全部佛經,意義是差不多的。如果“作佛之會門”可以對應“正善之門”,那么前面那個“修真之總經”對應什么呢?“作佛”與“修真”豈不正是佛道對應的一對概念?
所以說,這里還是像貧道昨天說的:如來的這“三藏真經”,仍然體現了佛道合一、仙佛同源的概念。“三藏”是佛家的,“真經”是道家的;“正善”是佛家的,“修真”是道家的。
而《法》藏談天、《論》藏說地、《經》藏度鬼這個山寨的內容,也正是徹底地把佛教改竄了!因為我國本土所崇奉的神靈,正是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個系統!這套體系肯定不是阿三們的!而且,這還真不是道教的專利,因為早在《尚書·舜典》里就有,大舜帝說:
四岳,有能典朕三禮?
意思就是說:“眾位愛卿,有誰能主管朕的三禮呢?”這里的“三禮”,就是“天神、地祇、人鬼之禮”(漢馬融說),這是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祭祀三件套。慢說皇上家南有天壇、北有地壇,中間太廟,就是算一個小縣城,都有“風云雷雨壇”、“城隍廟”、“邑厲壇”(祭祀厲鬼的),正好隱隱分出天神、地祇、人鬼三個體系。不管其中有多少佛教的、道教的、民間信仰的摻和在一起,這天、地、鬼的大框架基本是不變的。
道教源于上古的方術,同時也承擔了一部分國家祀典的功能。道教崇拜的神,也正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個大類。另外,三藏真經里“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鳥獸、花木、器用、人事,無般不載”,這個功能是什么呢?而是古代的百科全書,它的名字叫“類書”!《西游記》“三藏”的這套編纂體系:天文、地理、人物……的順序,和古代類書“天地人事物”的順序是一樣的,也正是儒家思想的反映。絕不是佛教或道教的思想來源。
所以說,如來這里短短的一段話,其實已經暴露了《西游記》中唐僧千辛萬苦要取的“真經”的真相:它根本不是純粹宣揚佛教的,也不是純粹宣揚道教的。它只是借取經這個故事,要講三教合一的道理。先是千方百計把道教拉進來,然后再把儒家拉進來。老君、孔子,兩位圣人樂樂呵呵地上了佛祖的靈山,把佛祖昨天的生日蛋糕互相抹了一臉,誰也看不出是誰了!
至于為什么把經、律、論三部分變成法、論、經?恐怕也是在不做大手術的情況下,盡量沖淡其佛教色彩。因為“律”字面意思太明顯,只能理解為“戒律”,是必須改掉的。所以不妨用一個“法”字來代替它。按字面意思,“法”的涵蓋面最廣,相當于“道”,可以配天;“經”是用來念的,可以度鬼;剩下一個“論”,湊合著讓它“說地”得了!
無字真經和索賄
阿儺迦葉二尊者帶著唐僧師徒去藏經閣取經,到了地方卻又索要“人事”。沒有“人事”,就給了一堆白紙本子。這一點,經常被理解為是對佛教的諷刺。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真理本來就應該是無字的!《道德經》劈頭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語言這東西,只是一個思維的外殼而已,并不是思維的本身。思維,也只是意識的外殼而已,并不是意識的本身。意識,也只是……而已、而已、而已。好了,不多說了!
所以語言文字,只能作為一種求得真理的輔助手段,絕不是求得真理的康莊大道,因為它不是終極的。求得真理,還是在于內修心性,外行實務。光靠看書本是有局限性的,別看貧道天天講《西游記》,其實貧道最佩服的人,是顏元和李塨二位先生。所謂:
人之歲月精神有限,誦說中度一日,便習行中錯一日;紙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可為終日鉆在紙堆里,既脫離實際又蔽塞真心的人物,作一大獅子吼!
語言文字之無力,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解釋”這個詞,我們用人類語言來給它下個定義吧:《漢語大詞典》的詞條說“解釋”就是“分析說明”;什么是“說明”呢?詞條“說明”就是“解說明白”;什么是“解說”呢?詞條“解說”就是“解釋說明”。咦,轉了一圈,成了死循環,又轉回來了!獐旁邊就是鹿,鹿旁邊就是獐,等于什么都沒說。
所以《西游記》里反復說“千經萬典,只是修心”。當然還得走十萬八千里,經過八十一難。就是昨天金頂大仙說的:
你認得的是云路。圣僧還未登云路,當從本路而行。
云路是修心,本路是實行。西天勝境,一念可到;可是還得一步一步、一難一難地走過去。試想,一部《西游記》,很多故事,不都是從孫悟空和唐僧討論心經開始,從孫悟空打敗妖怪救出唐僧結束的么?此二者外,其實更不必宣講什么佛理了。說實話,佛經里精義多了去了。不讀《楞嚴》,不知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然而這些,無妨交給鉆研佛理的專業人士去做,比起心性和實務二者來,又是次一等的內容了。
所以理論上說,文字是沒有用的。所以貧道寫到第97回了,前前后后五六十萬字,還是等于一個字沒有寫。當然接下來幾天仍然會放出有獎問答,有實惠的東西贈送,這就比千言萬語強多了!
所以,歷來的禪宗高僧也好,全真高道也好,都喜歡講“無字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是高明的智慧。然而雖然真經無字,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了的。對于普通人,還是得用普通人的辦法。
這里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記載玄奘法師的第一手史料《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有這樣一段記載:
印度的醯羅城有如來的骷髏骨和一片頂骨。用泥印一下頂骨,觀察紋路可以知道吉兇。還有一顆如來的眼睛,像李子那么大個,“光明清徹曒映中外”(不知是怎么保存下來的)。還有一件如來的袈裟、一柄錫杖。這五件展品,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看守的和尚本來不想開放,但要求參觀的人太多。于是“以為財用人之所重。權立科條以止喧雜”,開始設卡賣票:參觀如來頂骨,交1個金幣。用泥印一下,交5個金幣。參觀眼睛、袈裟、錫杖再交金幣。玄奘法師闊得很,他來了之后,“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綺幡四口,錦兩端,法服二具”,立馬成了VIP會員!
這和今天各個寺廟里的事簡直一模一樣!雖然看頂骨、眼珠,如見如來本尊。即便這樣,也是要向和尚交錢的!因為沒辦法啊,其實修佛就老實修佛就得了,一塊破骨頭、一個眼珠子(弄不好還是假的,真的怎么保存1000多年?)有啥值得看的?可是老百姓就是在意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和讀書人在意書本子上寫的東西有什么區別?所以,看守的和尚賣票是很正常的,他需要雇人維護展品安全、需要管理參觀秩序。要不你印一下,我摸一下,早就碎了。
況且,觀音菩薩當年在長安的時候,只說真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充其量只是個廣告,從頭到尾,就沒說白給呀。憑什么我們就認為一定是白給的?唐僧去了就能拿到?人家要“人事”還不爽。這是什么心態?你千辛萬苦來了就有理了?有本事拿白紙走啊。這種想當然能白得的心態其實滿普遍的。
玄奘取經用了17年,而他用了25年才完成紀念取經的序文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
一到寒暑假電視里的這首歌就經久不衰,耳朵都要聽出糨子了,所以您放心,今天不說這西游記的事,說一說西游記之后的事。話說唐玄奘奉唐王李世民的旨意西天取經,歷經千難萬阻,吃遍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終于取回真經。歷時整整17年,17年啊!當時這件事情,轟動了整個長安城,李世民也感動的熱淚盈眶,下旨讓玄奘法師于弘福寺翻譯佛經,并為其翻譯的經文親自寫序。而這篇序文在佛教界和書法界都是大名鼎鼎,這就是《大唐三藏圣教序》。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墨皇本《集字圣教序》
這李世民是個講究人,他這序文洋洋灑灑一寫就是2000余字,他想把這個序文豎個碑來紀念。這碑文讓誰寫呢?這不能是一般人啊,于是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最愛——王羲之,但書圣已經離開人世三四百年了,這可怎么辦呢?于是英明神武的唐王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集字來創作這塊碑。但集字創作可是一項艱苦的工程,也不是一時能完成的,于是唐王就先找了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先寫了一篇,先把碑立起來,集字的那幅作品慢慢來。于是就有了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雁塔圣教序》的面世。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另外李世民又讓大家出主意,這《集字圣教序》讓誰來負責工作,因為這項工程可以說非常的巨大,需要一個意志品質鑒定的人,還要書法造詣深厚的人,還必須做事情非常嚴謹的人。于是選來選去找到了當時一個叫懷仁的和尚,據說這位大師還是王羲之的后裔,深諳書法之道,畢生苦學王羲之的書風,因此非他莫屬了。
懷仁接過這項任務后也犯難了,因為實在太難了,這篇序文2000多字,而當時有沒有大數據,電腦PS等等現代化的手段,因此要集齊這2000字談何容易。懷仁于是就先建立了一個40多人的團隊,大家分工合作。這項工程的難點主要有六項:
1,收集王羲之的作品難。王羲之距離唐代三四百的歷史了,又經過那么多朝代的戰火洗禮,作品所剩不多了,也多散落在民間。那么你去民間搜尋各種線索,尋找這些作品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和財力,而且有的作品真假難辨,所以這是難點之一。
集字圣教序
2,同一個字有很多版本,選哪一個字呢?這需要考慮到上下字的呼應,章法等書法的技法問題,這也是難點。
3,真跡就算再多,但也不可能文章中需要的字都有,沒有的字怎么辦?這時懷仁就通過拆解偏旁,再組合成需要的字。有的實在連偏旁都沒有的字,還需要懷仁去模仿書圣的筆意來寫。這也是難點。
集字圣教序
4,行書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行氣,說的是上下字之間的呼應關系,上一個字的收筆與下一個字的起筆之間是有聯系的,而《圣教序》2000多字還需要字有大小、錯落、起伏的效果,難度可想而知。
5,章法布局難,字的呼應是小章法,整體的布局是大章法。要考慮到疏密得當、錯落有致,而又不能凌亂無章,擁擠不堪。流傳下來的王羲之的作品多數是手卷,橫幅的。而碑文是豎式的,碑高350厘米,寬100厘米,共30行,每行80多字。這也是難點之一。
6,序文2千字集字完成后,還要書寫成完整作品,這個過程要求必須與所集之字一模一樣,這也是難點。
集字圣教序
當初懷仁受命集書的重任之后,因受皇命,因此內府收藏的所有真跡都交由懷仁使用,同時又花重金向天下求購王羲之的真跡,最后花金無數,因此《集字圣教序》完成后又稱之為“千金帖”。在懷仁的努力下,共耗時25年,平均五天一字,其中僅收集王書真跡的時間就花費18年的時間。在李世民死后的第23年,也就是他敕令“圣教序”工程的第26年,《集王圣教序》碑立。
集字圣教序
此碑也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一文兩體成三碑”的傳奇,一文即使《圣教序》文,兩體是指褚遂良的楷書《圣教序》和懷仁集的行書《圣教序》,三碑是指《集王圣教序》是一通石碑,而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刻的是兩通石碑,合計為三碑。
而懷仁師傅也耗盡半世生命,嘔心瀝血,把全部的青春都奉獻給了《集王圣教序》,也收獲了從一個無名僧人成為書壇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
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無字經書?不是因為唐僧沒給人事!
?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唐僧師徒歷經十四年風寒露宿,虔誠地走到了西天靈山,拜見了如來佛祖,取得了真經。
但是大家都知道,唐僧取了兩次真經,第一次取了無字經書,打開來看,卷卷俱是白紙。唐僧短嘆長吁地道:“我東土人果是沒福!似這般無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見唐王!誑君之罪,誠不容誅也!”唐僧是心涼涼透了,不曾想自己千辛萬苦,長途跋涉,一路來不知被妖怪虐待了無數遍,依然佛在心中,到頭來取了個白紙真經。
孫悟空早已知之,對唐僧道:“師父,不消說了,這就是阿儺、伽葉那廝,問我要人事沒有,故將此白紙本子與我們來了。快回去告在如來之前,問他掯財作弊之罪。”
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無字經書?真的是因為唐僧沒給人事嗎?
有人說唐僧為何不翻看一下?如果傳經的時候,唐僧命孫悟空師兄弟三人翻看一下,就不會是這樣子的結果。后來有人分柝了原因,是因為被如來、阿儺和伽葉三人嚇住了!下面小編為大家回顧一下,他們是如何嚇住了唐僧師徒?
唐僧師徒四人走上大雄寶殿殿前,對如來倒身下拜后,如來便開始嚇唐僧,曰:“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唐僧已經被如來說得一無是處!連哈欠的聲都不敢出。
接著如來拋出誘餌,道:“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
但是話鋒一轉,如來又繼續嚇唬唐僧師徒,道:“汝等遠來,待要全付與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強,毀謗真言,不識我沙門之奧旨。”唐僧師徒這一番下來,也夠嗆了,不敢回一句話。
最后如來叫:“阿儺、伽葉,你兩個引他四眾,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待他。齋罷,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檢幾卷與他,教他傳流東土,永注洪恩。”
唐僧本來說好取三藏真經的,現在被如來說一通下來,人家如來還不想給了,最后雖然少給了兩藏,只得到一藏真經,也該對如來佛祖感恩戴德的。于是師徒四人興致盎然地跟隨阿儺、伽葉去領經書。
可是好不容易得到如來應允傳經,阿儺、伽葉卻又向唐僧索要人事。唐僧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
阿儺、伽葉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后人當餓死矣!”
孫悟空見他們講話扭捏,不肯傳經,忍不住說去告知如來,教如來親來把經傳。阿儺道:“莫嚷!此是什么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
聽到說“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都耐住了性子,勸住了悟空不要吵了,再吵一本也沒有了。這下唐僧師徒四人懸著的心才放下一格肋骨,轉過身來,悶聲接經,一卷卷收在包里,馱在馬上,又捆了兩擔,八戒與沙僧挑著,卻來寶座前叩頭,謝了如來,一直出門。
試問在這種狀況下,平時機靈的孫悟空也不曾想過翻看一下經書,心想著能拿到手已經是萬幸之中的萬幸了!誰會去說翻看一下經書?沒有,所以說唐僧第一次取了無字經書,不敢翻看一下經書,原因是被如來、阿儺、伽葉等三人嚇住了。
但是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無字經書?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客觀原因:因為唐僧沒給人事!確實唐僧師徒只顧趕路,哪曾想還要帶錢。但是如來后來也說:“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
第二個是主觀原因:唐僧師徒都被嚇懵了!原因是唐僧師徒過度崇拜如來了,在他們心中,如來說啥都是對的,接連被數落,也不敢吭聲。
唐僧師徒對如來的敬仰到什么程度?唐僧西天取經路上遇佛拜佛,就連遇上黃眉怪假變的佛祖也倒地下拜。
你看書中描述:唐僧師徒四眾到大雄寶殿殿前,對如來倒身下拜。拜罷,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復向佛祖長跪,將通關文牒奉上。
之后他們發現經書是無字經書,就連久經戰場的孫悟空也寄望如來主持公道,嚷道:“如來!我師徒們受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自東土拜到此處,蒙如來吩咐傳經,被阿儺、伽葉掯財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將無字的白紙本兒教我們拿去,我們拿他去何用!望如來敕治!”
所以說,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無字經書?不是因為唐僧沒給人事!而是唐僧師徒過度地崇拜如來,使得他們對如來本人失去了客觀的判斷,對如來的一句一字都不敢反駁,最終導致連翻一下經書,看一眼的勇氣都沒有了。
其實在生活中,這種對某人極度崇拜的現象無處不在,崇拜者總認為被崇拜者做什么都是對的。然而我們可以懷著足夠的真心尊敬一個人,但是人無完人,那個被崇拜者不是做每件事都是對的;我們應該更客觀地尊敬對方,但不要被“崇拜”迷失了方向。而有些人情愿沉迷于被“被崇拜者”玩弄于股掌之中,也是無可救藥了嗎?
一家之言,百家爭鳴。本文內容僅限于西游世界里。
(本文內容由<寶爸說故事>編輯,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
真實歷史上的唐三藏是怎么死的?現實和西游記的描寫相差太大
你知道唐僧怎么死的嗎?別說你不知道唐僧是誰,小時候你肯定看過《西游記》。里面那個騎白馬掛佛珠,長得很富態的和尚就是唐僧。
由于《西游記》神話故事深入人心,也許你知道唐僧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得道成了旃檀(zhantan)功德佛,不死不滅壽與天齊之事。
但你也許不知道歷史上真實唐僧咋死的?一個沒有被孫猴子保護的高僧下場。
本文咱就聊聊大唐高僧唐玄奘怎么來的,又是怎么沒的,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贊、評論加關注。
唐僧這個名字很寬泛,意思是指唐朝的僧人。由于西游記的原因,到后來這個寬泛詞成了孫猴子師傅的專用詞。
其實西游記中的唐僧有原型,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時期著名的高僧三藏法師,三藏又稱玄奘,俗名陳袆(hui)。
為了敘述清楚,沒出家前的唐僧我稱其俗名陳袆。
陳袆生于隋文帝仁壽二年,也就是公元602年,河南洛陽洛州緱(gou)氏縣城河村人,即今河南省偃師市府店鎮滑城河村人。
想不到吧,原來唐僧故里是河南偃師市,據說那里有唐僧寺,有興趣的朋友可一探究竟。
傳說陳袆幼年有慧根,這和陳家強烈的佛緣有很大關系。
陳袆的父親是個小官吏,由于他一心向佛事佛最終拋棄了仕途。
也許是基因遺傳的作用,陳袆的二哥陳素15歲上就到洛陽凈土寺出家當了和尚,到后來成了遠近聞名的長捷法師。
本來陳袆在父親熏陶下就對佛教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上二哥的示范作用及鼓勵,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十三歲的陳袆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號玄奘。
他的二哥陳素主持了受戒儀式,此后二哥成了他的授業恩師。
順帶一提,西游記中唐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歷史上的唐玄奘確實比李世民小三歲。
當時大唐信佛成風,和尚是潮流人物,就連當時的公主都喜歡和尚。
講真一個少年出家并非新鮮事,誰能想到,若干年后,大唐漢傳佛教翻譯傳播先師橫空出世了。
民間有句老話叫做“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二哥陳素的成就鼓舞了玄奘,長捷法師就是他的榜樣。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內因和外因,玄奘想成為高僧具有先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他有天賦和慧根,加之二哥刻意培養,玄奘不出名都難。
“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十年佛燈下的誦經成就了玄奘,名聲大噪的他不斷受到邀請去各地講經布道,這是一個自我完善深度交流的機會。
玄奘一邊講經一邊解讀佛經,又經過了四五年的鉆研和高師指點,他對“大般若經、南北地論、攝大乘論”等有了很深的見解。
轉眼來到了貞觀元年(627年),26歲的玄奘在講經過程中,發現西方的佛學和中國的佛學有沖突的地方,也就是說學說理論很混亂,前后矛盾,并且沒有統一的答案……
這樣信徒們無所適從,面對信徒們的迷茫,玄奘心急火燎。
當時大唐的佛經是從西方極樂凈土傳來的,所謂的極樂凈土是指今尼泊爾、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等中亞國家。
玄奘想從源頭上撥亂反正,就得去這些國家取真經,于是萌生了去西天取經的念頭。
要出國取經必須要有通關文碟,即出國護照,于是玄奘就向唐太宗李世民請求簽證。
誰知李世民竟不批準,也就是說,真實歷史根本不是《西游記》描寫的那樣李世民鼓動唐僧取經。
李世民為何拖后腿呢?我猜測李世民害怕玄奘取來真經動搖他的統治。
當時佛經的解釋權在朝廷御用僧人手中,這些僧人是李世民的吹鼓手,肆意歪曲解釋佛經。
假如玄奘取得真經,御用僧人將沒了話語權,這是李世民不發給玄奘簽證的原因。
李世民的不配合并沒有阻擋住玄奘的出行,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出行,那我只好“偷渡”了。
公元628年,27歲的玄奘背上行囊,風塵仆仆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
玄奘的第一站到達了高昌王城,即今新疆吐魯番縣境。然后從新疆進入今蘇聯塔什干,然后是阿富汗轉道巴基斯坦,最后到達印度北部及印度恒河西岸。
從玄奘跨出國門算起,他用了4年的時間到達了印度北部。
一路除了領略了異域風光之外,他最大的收獲是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及其佛經的講解。
公元633年,33歲的玄奘最終于進入了中印度。
當時的古印度面積很大,它是由許多小國組成。
玄奘游歷了當時的十幾個小國家,每到一個地方就學習整理當地的佛經。
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玄奘出國取經11年了。
這11年間,他通過整理、學習和交流,深層次讀懂了印度佛經,光筆記他就記載了一麻袋,佛經更是不計其數。
來時行囊空空,到現在收獲頗豐。
到了公元643年,42歲的玄奘終于踏上了回國之路。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回到了大唐古都長安。
回國他走了整整一年半。
我整理了一下,玄奘從27歲踏上取經之路,經過16年的學習研究和交流,43歲最終帶著大量的經書和佛教文物回到了東土大唐。
史書記載玄奘從國外帶回來的佛經非常豐富,共有526箱、657部佛經,還有各國贈送的舍利子及高僧的遺物。
接下來玄奘要把這些佛經翻譯成中文,以便在大唐發揚光大。
玄奘的歸來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警覺,讓他沒想到的是玄奘竟活著回來了。
不僅如此他還帶回了真經,李世民表面熱情招待,內心卻恨的牙癢。
當時壓抑著沒發作,就在玄奘回國的第二年,李世民突然讓唐僧還俗來朝廷做官。
李世民的意思是廢了他的佛功,讓他當一個聽話的官員,不讓他普及佛法,不讓他提高佛法的通明度。
當時玄奘很愕然,不接受斷然拒絕了。
問題來了,李世民為何要唐玄奘還俗當官呢?原來李世民想侵略西域,把這些番邦奪為己有。
要占領這些地區,需要精通西域、中亞各國交通、民俗風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玄奘正好具備這些。
說白了李世民需要玄奘幫助自己打江山,而不需要什么狗屁的經文。
玄奘宣揚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李世民則以武力征服世界,兩者格格不入。
常言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玄奘為逃避李世民的征召,獨自一人跑到了嵩山少林寺閉門開始翻譯經文。
隨后的日子里,玄奘在李世民政治威逼下戰戰兢兢翻譯著經文,唯恐那天被皇上咔嚓了。
也許是上天保佑玄奘。
公元649年,剛剛52歲的李世民突然死了。
謝天謝地,玄奘這下可以全心全意翻譯他的經文了。
經過15年辛勤工作,62歲的玄奘終于把帶回的經文翻譯完了。
完成海量經文耗盡了玄奘最后的一點精力,他的腰弓了,頭發白了,最終因勞累而逝。
玄奘雖然沒有神話中的不死不滅,但其敬業精神永存,其普度眾生的精神永存。
玄奘的病逝驚動了朝野,人人聞之無不落淚,超度升天那刻自發為玄奘送葬者達百萬余人,繼位的皇帝高宗李治將火化后的高僧遺骨葬于長安東郊浐(chan)水東岸的白鹿原上。
多年后,玄奘的故里河南偃師建立了唐僧寺,據說香火鼎盛。
文/秉燭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