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日記漫畫畫免費讀下拉式土豪漫畫(江西高中生胡鑫宇失蹤已過60天:被焦灼、無解、謠言裹挾的雙親)
寄宿日記漫畫畫免費讀下拉式土豪漫畫文章列表:
- 1、江西高中生胡鑫宇失蹤已過60天:被焦灼、無解、謠言裹挾的雙親
- 2、休學少年孫中倫:脫下知識的傲慢去理解世界
- 3、年度書單|2017年上市的童書我們推薦這些
- 4、為貧困百姓種下謀福的種子
- 5、高考是個點,人生是條線
江西高中生胡鑫宇失蹤已過60天:被焦灼、無解、謠言裹挾的雙親
上午九時,天空一片亮白。村子是寧靜的。鐵軌旁的喇叭有規律地響起,提醒此處會有火車經過。村民們如往常一樣聚在樹下或者某個拐角處,閑聊家常。
有哭聲突然揚起。所有站著閑聊的人都聽到了,他們轉過身,遙望對面那一家人。大家都面朝那家人站著,靜默不語。直到有小販開車經過,叫賣大家需要補給的菜果。一位在那家人坪前駐留片刻的奶奶此時擦著眼睛走過來,回到人群里說著:“哎沒辦法,真的沒辦法。”
12月14日,距上饒鉛山縣15歲高中生胡鑫宇失蹤已整整兩月。前兩日,被親戚邀去福建散心的父親胡躍良和母親李連英始終安不下心,又回到村子里來。
11月下旬,省市縣三級公安成立聯合工作專班調查,目前暫未掌握關鍵線索。從最開始全村人輪番上陣外出尋人,到現在,同情、擔憂還有謠言已混合成一層陰霾,籠罩在大家心頭。胡鑫宇的父母焦盼著結果,很多人也都在等待。15歲少年在封閉式管理學校的監控盲區內憑空消失,是一個小鎮鮮見的失蹤案,也成了眾多網友眼中難以理解的謎團。
△ 李連英和丈夫胡躍良坐在自家門前
△ 最后出現在監控中的胡鑫宇
回溯:從土坯房搬到自建新房的一家四口
“聽得見火車叫,買不到火車票。”這是在鉛山縣永平鎮流傳的調侃說法。一條鐵軌沿路經過永平鎮不少村寨,據村民說以貨運為主,胡鑫宇一家就在其中的一個村子里,村子后背還修有一條高速。但無論是鐵路還是高速,都只是經過,不在這里有停留。
△ 聚在鐵軌附近閑聊的村民
一村人基本就是本家人,彼此熟悉。母親李連英的娘家也離得不遠,就在鄰村。生胡鑫宇時,李連英和丈夫在40歲上下,大兒子已有15歲。村民胡奶奶說,夫妻倆原意是還想生個女兒。不過胡鑫宇小時候很惹父母憐愛,他沿襲了父母以及哥哥都有的內向性格,但相比起來更活潑些,身體靈活,和家人親昵。胡鑫宇自幼成績不錯,李連英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也跟培養大兒子一樣,他們不強求結果。
早些年前,一家人一直居無定所,主要以種地為生。父親胡躍良在自己村子里有個老舊的土坯房,屋前有一些地。但為了更好照顧小孩讀書,一家人在李連英娘家租了房子住,那邊離學校更近。
2018年,夫妻倆靠積攢下來的一些錢把那座土坯房推掉重建,建了一棟三層的新樓。樓建好了,裝修卻捉襟見肘,一家人只能根據生活需要慢慢去填充。也是這一年,考慮到小兒子已經長大,將來還有學費等諸多花銷,李連英決定去福建找弟弟另謀生計。
初二上學期,在家上網課的胡鑫宇成績出現下滑,班主任把情況匯報給家長。李連英和丈夫還有弟弟商量了下,決定給小兒子轉學去鄰鎮即河口鎮的一所私立中學。河口鎮離村子有近30公里,胡鑫宇開始了寄宿生活。這時家里新修的房子常常沒有人。胡躍良在永平鎮上當搬運工,早上五點多就起床出門,很晚才回來。村民說,胡鑫宇如果回來沒有見到爸爸,就會暫時去外婆家待著。
今年中考,胡鑫宇考了531分,在縣城算中上游,在村子里算好成績。他最后選擇去河口鎮的私立高中致遠中學讀書。因為成績偏好,他每個學期有1500元獎金。他還常常為這事跟父母惋惜,因為如果再高1分,就可以進入獎金2000元的成績區間。
中考后的暑假,胡鑫宇照舊去福建找媽媽玩。假期里李連英給他拍了很多照片。手機里他小時候的照片都被他以不好意思為由刪掉了,暑假里竟然愿意拍照,李連英覺得挺難得。
△ 暑假,李連英給剛打完乒乓球的兒子拍下這張照片,圖/受訪者提供
8月中旬,怕跨省出行需要隔離,李連英提前十多天帶胡鑫宇回到老家。期間胡鑫宇興起說要跑步,還每天六點多鐘起床約著玩伴一起出門。8月30日,李連英帶胡鑫宇去學校報名,在上下床八人間的宿舍里,胡鑫宇選中靠窗右側的上鋪。隨后李連英回到福建繼續工作。9月1日,未受疫情影響,學校正常開學了。
兒子失蹤后:從信心滿滿的搜尋到無望又無解
在李連英記憶里,幼時的胡鑫宇出門玩都會跟家里人說一聲,或者留張紙條告知去向。除非是去村里那幾個熟悉的玩伴家,往往玩伴一邀,胡鑫宇就出門了。一到吃飯時間,李連英就沿著那幾家人去找,一定能找到人。李連英外出打工后,常放心不下兒子,打電話閑聊是日常,逢年過節也一定會回來。今年國慶前,住校的胡鑫宇曾打電話來說“想哭”。印象中兒子罕有這樣的表達,李連英趁國慶趕回家,但兒子沒有說太多,在她離家前也狀態正常。
所以當10月15日早晨6時許,她的手機結束睡眠狀態,老家人終于打進電話時,李連英先是一懵,我的兒子怎么會在學校里失蹤?在弟弟的陪同下,他們開車往老家趕。一路上,李連英有著自然而然的信心:我回去找一定能把兒子找到。
抱著這樣的信心,10月15日當天,李連英和弟弟加入丈夫及幾位親戚同當地派出所、校方等已經開展搜尋的隊伍中。幾位家屬分組行動,一方看監控, 一方實地尋人。
10月14日下午5點49分,在監控畫面中,胡鑫宇離開了宿舍樓,按常理是趕去教學樓上晚課,但在下一個路段的監控里,胡鑫宇沒有出現,就此消失。
宿舍樓的監控視野可以看到出去后一直往前到即將拐入下坡處的路段。下坡即可去往教學樓,也會被前方監控拍到。在下坡前一點,宿舍樓監控拍不到的地方,有一條通往小山包的路。小山包上設有涼亭,供學生小憩,涼亭再往后是樹木,石子路,摻雜石塊、廢棄衣物的泥地,以及一排高圍墻,圍墻上方安有玻璃碎片,大部分都保存完善。小山包的另一面鄰著教學樓,有一條小路可以下去,下去后便進入監控視野。
△左邊為胡鑫宇出來的宿舍樓,右邊臺階上去至小山包
小山包成為重點搜查區域。但并未找到有效線索,沒有打斗痕跡,也沒有翻墻痕跡。整個校內也被找遍了,家屬連看幾天幾夜監控,沒有發現。搜尋范圍擴展到校外,村子里的人也分批出來幫忙尋找。公安甚至沿著鐵軌從學校一路找回村子。校內又地毯式搜了一遍,抽干兩個人工湖,化糞池抽的抽、撈的撈,搜救犬也來了,除了那些早已固化的路面,能翻開的都翻開了。
在一個多星期的搜尋里,家屬的心情發生劇烈變化:找人,也找尸體。找了一個多月的時候,家屬心中的天平徹底傾斜,他們去到學校校長辦公室,說能還一具兒子的尸體回來也好。李連英從原本近150斤的體重瘦到只有90余斤。
△ 李連英和兒子胡鑫宇的合照,圖/受訪者提供
△ 12月14日,李連英
被放大的細節和紛至沓來的謠言
搜尋從一開始就有分歧,胡鑫宇是主動失聯,還是被動失聯?基于對親人的了解,家屬不認為第一種可能存在。一家人想不通,腦子里嗡嗡一團,沒有出口。事發之前和兒子有關的各種細節被他們放大、來回想了無數遍。
比如胡鑫宇9月27日跟媽媽說打電話想哭,在旁的舅舅拿過電話安慰他。李連英如今再回想起國慶自己回家,兒子看見她后的第一反應是問“舅舅回來了嗎?”她事后想兒子一定是有什么話想和舅舅說。舅舅也后悔,當初就應該放下工作一起回家。
又比如胡鑫宇向哥哥要求買的錄音筆,稱“上課跟不上,想錄下老師講課,還想記錄日常生活的感言”。胡鑫宇失蹤后,其床上留有身份證、現金等重要物品,但不見錄音筆和飯卡。哥哥事后自責,想當初買錄音筆時就應該深問弟弟兩句。
還有一些細節則更多被與家屬傾向不同的聲音提起。比如校方稱有學生曾見到當時胡鑫宇往小山包方向走去。比如據監控畫面顯示,胡鑫宇在離開宿舍樓前,曾兩次去往五樓即頂樓宿舍的陽臺,他自己宿舍在三樓,三樓也有陽臺可以晾衣服,他沒有理由要去無生活交集的五樓。
△ 宿舍陽臺面貌
△ 五樓陽臺視野,學校后邊是荒山
11月中旬,胡鑫宇失蹤一事在網上引起眾多關注后,這些細節以及延伸的猜測被零碎地呈至公眾面前。此案變成一樁備受關注的離奇案件。家屬發布的尋人啟事上公布了李連英和弟弟的聯系方式。李連英的手機只要一開機,來電沒停過。起初,想不到辦法的她會經常接電話,各地的網友給她出主意,邀她直播尋子,幫她分析案情,也安慰她、勸導她。這些電話里,稱要算命、做法的也占有不少比重。
但她和家人發現,自己和網友的閑聊會被錄音,他們隨心而言的猜測會被以家屬發聲的形式公布于網上,然后再被加工。還有所謂胡鑫宇的日記、作文等在網上流傳,真假不一,并被拼貼解讀。
謠言四起。兒子有心理抑郁、有網癮、早戀?兒子在學校知曉了不該知曉的秘密被殺害?或者犯了錯誤被失手打死、藏尸?兒子的尸體曾被秘密搬運?……李連英和家人在真真假假的聲音中來回搖擺,他們有時喪失希望,覺得兒子鐵定沒了;有時又燃起希望,也許沒有結果真的會是最好的結果。
各類說法也在當地傳開。12月10日,河口鎮一位家長因幾小時未聯系上小孩,迅速跑去報警,警方立馬擴散尋人信息;后來小孩自己回家,稱只是去了朋友家里玩。胡鑫宇所在村子和鄰村不少人參與過搜尋,有村民稱“事情沒結果,沒人敢去那學校讀書”。
校方多次給學生心理疏導和辟謠;所有人都在等待進展
11月23日,鉛山縣委宣傳部通報胡鑫宇失蹤一事,稱省、市、縣公安機關已成立聯合工作專班,正全力調查。據此案代理律師之一上官松云介紹,目前此案暫未有實質性進展;可以確認胡鑫宇并沒有在校園內遭遇不測;警方仍未查明胡鑫宇是如何離開校園的。
△12月14日,學校外仍貼著胡鑫宇的尋人啟事
胡鑫宇失蹤之后,其就讀的致遠高中也久未平靜。12月14日,胡副校長熟練地帶瀟湘晨報記者回顧胡鑫宇失蹤前的行跡和重要調查點。校內發生了不少變化:胡鑫宇曾去過的五樓陽臺增設防盜窗;小山包及學校后邊的荒山上為搜尋砍掉了不少樹木;學校圍墻上除了原本鑲嵌的玻璃碎片,還增設了鐵絲網;原本是監控盲區的小山包,壞掉的監控已被撤下,并增設了十幾臺監控,每個圍墻拐角處都有一個,涼亭四面各設一個,校內其他一些較隱秘的拐角也紛紛增設監控。
胡副校長稱,學校多次對學生進行了心理疏導和辟謠。“上課沒有受到太多影響。學生了解老師和學校,是相信學校的。”
△ 新增的攝像頭
△ 該條小路盡頭處可下坡
案件沒有進展,校方的心在懸著,胡鑫宇一家人也仍想來想去,一團迷霧。12月初,親人擔心李連英和丈夫的身體,邀他倆去福建散心。但12月12日,安不下心的他們又回了老家。日常生活停擺,兩人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只剩下等。由于兩月以來奔波不斷,家里還沒有任何入冬的痕跡,冷色的白墻和稀稀疏疏的木質家具予人難以驅趕的寒意。村民們有多余的菜會給他們送來,較熟的幾人偶爾會來家里串門,跟夫妻倆聊一些輕松的日常話題。
李連英的電話還在響,平均每幾分鐘響一次。李連英多數時候不接,偶爾也會接起一兩個,有人幫她分析真兇,有人詢問她兒子血型。李連英拿著手機,眼睛看著前方,回應機械、斷斷續續。
胡躍良常坐在妻子旁邊,皺緊眉頭看著一旁發呆。他說話不多,少有情緒表達,只是聽著聽著,就會伸手來回搓額頭,嘴里重復念叨著幾句話:“怎么會這樣呢?好好的一個孩子送去學校,怎么會這樣呢?怎么會找不到人呢?”
瀟湘晨報記者 吳陳幸子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
休學少年孫中倫:脫下知識的傲慢去理解世界
7月29日,在上海言幾又書店,孫中倫在新書分享會上問臺下年輕的讀者和家長,“我還需要重復一下我休學一年的經歷嗎?”說完這句話后,他停頓了幾秒,看了看臺下的讀者,沒有反應。
孫中倫
他收回目光繼續往下說:“2015年9月,我到東莞工廠做電子廠工人,10月在大理做店小二,11月、12月在定西做英語老師,2016年1月休息,2月去了寺廟,3月和4月在單讀實習,5月在成都做漆器……”
孫中倫今年23歲,大學在美國波莫納學院學習政治經濟哲學和德語專業。
大三那年,他身邊的朋友都開始各尋出路,這讓他感到焦慮,“我想成為怎樣的人?將來要走怎樣的路?”答案是什么,他還不知道。可是他隱約感覺到一種更大的不安——“仿佛之前所過的生活皆是幻景,一座魔山”。
走在人群中,他突然充滿了感受世界的沖動。答案,或許就在人群中,他覺得應該起身尋找了。
2015年9月,他背起行囊出發了。
今年暑假,他帶著新書《回來》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大家都好奇:他休學一年做了什么?為什么這樣選擇?有什么意義?
“很疲倦,(大家)都在說同樣的話,問同樣的問題,反復讓我去調動某一段經歷,我說的也都是相似的答案。”孫中倫坐在上海虹橋路的一家咖啡廳里感慨。
對面的孫中倫,黑色方框眼鏡,深色棉體恤,淺咖休閑褲,還是學生模樣。
“中倫”二字取自論語:“言中倫,行中慮。”意思是按照倫理道德講話,仔細思考后行動。就像他每次說話前,都會先停頓一下,思考幾秒,再不緊不慢地開口,偶爾脫口說出幾個英文單詞,下一秒他會立刻把英語翻譯成漢語重新說一遍。
面對采訪時,他拒絕解讀自己,也不想讓人過多關注。他說,想還原一些人的真實片段,讓他們的聲音在公共空間里也占有一席之地,希望一些社會偏見和莫須有的假設可以在真實的故事中消解掉。
出發
2015年9月,第一站他去了深圳,尋思著要么去畫家村做個畫工,要么去華強北銷售電容器,但誤打誤撞,一輛小貨車直接把他運去東莞的電容器廠了。
他第一天上工做產品質檢員,工作內容是從成品中挑出殘次品。檢測機上就四個鍵:On/Off(開/關),Pass/Fail(合格/不合格),他只消把電容器的金屬腳插進檢測機里,不停重復這個動作。
這家工廠年產10億個薄膜電容器。流水線工人的生活就是不斷重復。“每測一萬個才能拿八塊五。一萬個電容器,堆起來比人還高了。每天,不好的時候能測四萬個,好一點也就六萬個。”工友莫燕說。
這里有固定的白夜班。他上白班,工作從早八點到晚八點,每兩個小時休息十分鐘。可是從十點鐘,他就開始望鐘,倒數了。
下午和晚上,他負責管理印字機。整整六個小時,他需要目不轉睛地盯著被激光印字的小模子。如果機器出故障,字就會印歪,他的任務就是一一挑選出那些印歪的。“大概是我這輩子做過的最無聊的事了。”他在書里寫道。
“你平時是怎么對抗這種無聊的?”他問同在管理印字機的工友劉承。
“那怎么說呢,也還好吧,眨眨眼就過去了。”劉承說。
對劉承來說,大多數時候他反倒希望機器出故障,這樣他可以修,就有事做。否則,只能坐在凳子上,看著機器一排排印字過去,什么也做不了,“那很難熬。”
孫中倫和東莞工廠的工友臨別聚餐。
孫中倫想起了自己的大學教授埃里克森。埃里克森五十多年前在明尼蘇達的工廠里打工,每天累到倒頭就睡,沒時間閱讀,沒時間思考。連自己生產什么都不知道。“這就是異化吧。”孫中倫還記得埃里克森推出這個結論時順便坐上了講臺。
他在書中寫道,“在工廠里我又想起他(埃里克森)的話。生產,產品,靈魂,自我,沒一樣屬于自己的。留下什么?還有什么是重要的?”
在波莫納學院的前兩年,他會和身邊的朋友討論平等、再分配、資本的偽善。
但是在大三的一次聚會上,即將步入社會,一個朋友再次討論資本時說:“我告訴你,事實上,金融產業調配資本,把錢投到有價值的項目上,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他反問:“是價值還是利潤?”
“你真的不懂!”他的朋友爭執說,“那你怎么定義價值?你告訴我,你怎么定義價值?”
他無從爭辯。
曾經一起討論的同學開始對他循循善誘資本的價值。面對這些變化,他有點不知所措,就像一些人面對“為誰而學,學什么,為什么要學”的時候,也一樣地不知所措。
來到工廠,在和工人們同吃同住的生活中,他找到了不一樣的答案。
工廠里有一個15歲的同事小黎,初中沒畢業就出來打工了。有一次,小黎在測小電容時碰到了問題,看報表,忙個不停,后來領班過來手把手教他才解決。
后來孫中倫問他:“有必要這樣認真嗎?公司有要求一個電容器都不能檢錯?”他說:“沒有,不過我自己這么要求自己。”
很無聊的時候,孫中倫說他會偷懶,但是小黎不會,即便他之前打過架、逃過課,但是他還是希望自己努力工作,配得上自己掙的錢。
孫中倫看到工人們為了掙錢,雖然不得不急于適應環境,但是也沒有放棄心靈里的重要東西,他覺得這特別了不起。
起初,他不知道怎么和他們相處,會問一些像“你快樂嗎?”“你的理想是什么?”“生活有什么意義”等問題,他后來覺得這些問題很唐突,但是“你問什么他們就答什么”,這種坦誠和友善讓他很驚訝。
因為在他以前生活的環境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過去
孫中倫說,定西是他心里的一個執念。這次他想給自己的過去一個交代。
他的父親曾在甘肅生活過,和孫中倫講起過定西的貧苦。十幾歲時,他看了楊顯惠先生的《定西孤兒院紀事》,被這些饑餓親歷者的講述所震撼,也被楊先生的文字所吸引。
2015年11月,他坐上了去往定西的大巴。來到這里,他選擇做一名縣城初中的英語實習老師。
課上,他就坐在教室后排聽課做筆記。
孫中倫
有一次,在交上來的周記作業中,他注意到一本裝飾得很漂亮的本子,上面用熒光筆點滿了星星和笑臉,翻來仔細一看,原來是楊麗的。
楊麗是班上的留守兒童,家里還有一個弟弟,由爺爺奶奶照看。她在農村念完學前班和一年級后轉學到縣城讀書,剛來新學校,她的成績下滑到中等,同學們也曾因為她是留守兒童和“鄉下人”的身份傳來異樣的眼光,這讓她很委屈。
每周放學,她會留下來幫班級出黑板報,可是選班委的時候,沒有人想到她,大家更喜歡簇擁著總考第一名的班長。無論是班級事務,還是私下關系,成績好的同學總能獲得更多的掌聲。
在周記本里,她說:“我做夢都想回到從前,我也是好學生的時候。為什么我沒有那樣的待遇,我不甘心,不甘心。”
孫中倫看著小姑娘寫下的文字,很心疼,也很感同身受。
定西
坐在教室里,看到墻上貼著的“團結拼搏,求實創新”、“靜中顯競,競中取勝”,他寫下自己的感受:“教育里時刻充斥著這種偽善的命題——老師要求學生盡可能謙遜,但墻上的警言暗示了人要笑里藏刀。”
這讓他想起了自己那段無力直面的初中時光。
他的初中,一半在家鄉江陰,一半在城市上海。
2008年,14歲的孫中倫從江陰轉入上海讀初二。來到這所重點初中的第一天,一切都很陌生。
剛來的時候,他想變得酷一點。課間他會和同學們逗趣,可是預想的歡笑聲卻稀稀落落,回到座位上,他用書擋住了自己的臉。
后來因為考試晚交卷,老師一句“別把你們那里的壞風氣帶到我們這里來”,讓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卑。從此以后,“外來人”成為他初中生涯中無法擺脫的身份。
“到上海念書,雖然有很多選擇,但就是沒有辦法否認,你是一個鄉下人。甚至同學說其他外地人時,自己心里也會不好受。”孫中倫不太愿意過多提及初中生活,他很在意因“外來人”的身份而產生的距離感。
初三畢業,他再次回到江陰,和曾經的同學一起拍畢業照。看著那些曾經的朋友慢慢疏遠,他覺得自己再也回不去了。那一刻,他從未如此清楚地意識到,“不管在哪里,我都是個局外人。”
在定西待了快兩個月,孫中倫決定離開了,走之前他說想去農村再看看,班上的王老師把曾經的學生——村小的賽老師推薦給了他。
賽老師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本科畢業后選擇回到農村當一名鄉村老師。
周圍人不理解他,他是定西的孩子里難得有能力選擇生活的人,為什么還要回來?他只是說:“可能從小在這里長大,還是喜歡這個地方吧。”
其實初中剛進校時,他連ABCD都不認識,后來因為王老師的鼓勵和啟蒙,成績慢慢好轉,也變得更有自信。他說,因為王老師,那時起就想做一個老師,做一個在孩子們身邊的大人。
2009年,賽老師坐著大巴,翻越一座座山坡,來到這個連窗戶和門都沒有的鄉村小學,正式成為了一名老師。
那時,學校還有七十多個孩子,可是到孫中倫去時,學校已經招不到學生了,因為大部分孩子都選擇進城讀書了。
“政府投資建了村級幼兒園,結果只能招到兩個學生。今年有一個上了一年級,現在只剩一個了,都沒辦法正常開學了,可能面臨關門了吧。”賽老師憂心地說,“我之后也要換一個學校待了,肯定還是要當老師的!”
宋潔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扎著馬尾辮,成績在村里數一數二,但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屬于低保戶家庭。
她家離學校有兩里多地,下午放學后,孫中倫跟著賽老師走到她家時天已經黑了。
在定西
土塊兒砌起來的房子里亮著一盞燈,幾個鋪在地上的小木凳,中間一張小桌子。他們和宋潔父母散坐在桌旁,然后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起來孩子的學習、家里的生活。
這里自古干旱,“苦瘠甲天下”,宋潔家里種“土豆,麥子,胡麻,玉米和豌豆”,也養牲口,但靠天吃飯,“天好的時候,一年賺兩萬;不下雨的時候,一年就一萬”。
宋潔爸爸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定西山頭,家里窮,經常吃不飽飯,喝稀飯時甚至連饃饃都沒得吃。直到十八歲,他決定去內蒙古的磚瓦廠打工,“南方人打工,還有玩的。我們這種做磚瓦的,就是做了睡,睡了做”,他只覺得苦。
90年代,他回家鄉結婚生子后,又和妻子外出打工了,一雙兒女留給爺爺奶奶帶。
孫中倫的微信頭像
現在,宋潔爸爸在家務農。早上五點出發種地,晚上九點回家,做飯,喂牲口,十二點睡覺。媽媽去了建筑隊,吃睡都在工地。“現在的社會,我們這種人就沒辦法做,沒文化”。
宋潔媽媽對孫中倫說,他們的人生已經蓋棺定論了,不想讓孩子跟他們這樣受一輩子苦。“我們這里,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她又重復了一遍說,唯一的希望就是兒子不要像她一樣受苦,也希望女兒宋潔能考上大學,有正式工作。
在和老師談天的過程中,孫中倫注意到宋潔自始至終都在安靜地寫作業。
宋潔媽媽對孩子有愧疚,認為她的貧窮、沒有文化讓孩子們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趕——就連兒子學校的資助計劃,她也因為文盲,看不懂需要提交哪些證件,怎么進行網上操作。
好在國家有精準扶貧政策,他們是目標戶,可以無息貸款四萬元。“快貸上了,我們準備搞養殖,養牛,一個牛娃能掙兩千塊錢”,宋潔媽媽笑著說。
在定西農村地區,有8156名農村留守兒童,宋潔只是其中之一。這8156名孩子, 大多都有相似的故事:爸爸在外打工,媽媽在家照顧自己,一邊寄希望于國家的精準扶貧,一邊想要通過教育改變自己孩子的命運。
孫中倫在這些故事中,感到一種無力感。“他們作為留守兒童,有著‘定西孩子’這樣一個標簽,也有一種無法改變自己的無力感。我們在看到大家進步,火車在轟隆隆向前,就會有一種感覺:哎呀,我是不是被拋到后面了!”
章節末尾,孫中倫寫道:“我想,我們都曾是定西孩子。”
成長
《回來》出版后,有人把他視為“90后”的榜樣,也有人吐槽這就像一個吃慣了山珍海味的百萬富翁突然想去吃一碗小蔥豆腐。
聽到這些評論,孫中倫只是自嘲地笑了笑,“我其實很怕被說是楷模、榜樣、新青年……我挺怕的,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在做什么很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我真的是不想被當做榜樣,很多人很享受被當做榜樣的感覺,我不享受……”
“高中的時候,我可能會相信有所謂的知識分子或精英,但是上大學之后,我就知道其實這都是錯的,沒有誰是特別了不起、特別高人一等的,也不應該讓他們來主導別人的生活。”他說。
高中,他就讀于上海中學。回憶那段時光,他說:“不算自由,但也很快樂。”
學校是寄宿制,周一到周五得住校。6點20分出早操,8點上課,晚自修9點15分結束,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完成學習之余,他會看看課外書,去外面看心儀的話劇,經常和朋友一起打打籃球,變得比以前更活潑。
在班級里,他是大家的開心果,經常即興模仿同學的說話語氣和神態,把周圍的好友逗得哈哈大笑。
他的好友昊晟回憶,孫中倫在學校里還是挺引人注目的。在籃球場上,他是籃球隊里的得分后衛,進攻能力強。
孫中倫新書《回來》
周末的時候,他還喜歡在博客里寫文章,專門注冊了一個以自己的名字為域名的網站(www.sunzhonglun.com),把看的書、聽的音樂、關注的話題都寫在了網站上。
班主任李潞瑛老師說,在上海中學,像孫中倫這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有很多,他們所涉獵的閱讀范圍很廣,自己會研究小發明。可是每次問起“你們未來想做什么?你們自己的優勢在哪里?”的時候,得到的大部分回復都是迷茫。
在李潞瑛眼中,孫中倫在高中時期就能夠清楚地思考自己的未來,以后想做什么,怎么去前進,然后真的去付諸實踐,這點讓她很意外。
高二,孫中倫出版了一本散文集——《瘋狂列車上的達人秀》,是他初三到高二寫的文章合集,內容包括馬爾克斯、茨威格、杜拉斯、塞林格、梁漱溟、邵飄萍等中外文學家,以及朝鮮核談判、哥本哈根會議、鐵礦石貿易等國際事件。
他的母親一直是忠實讀者。在書的序言里,她寫了一封家書給他。
新書簽名
她叮囑道:“古人說‘君子和而不同’。這是對一個有教養的男人的最佳詮釋:在面對任何人的時候,態度一定要謙和,不卑不亢;但是,你的內心永遠是有自己的主張與選擇。”
當時,他有點不以為然。
“我一直都很叛逆。”孫中倫直言不諱。
他說自己的“叛逆”更多的是理念上的,“我不認同家長安排好的道路,不會選擇按部就班的生活,不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不會為了讓他們安心而選擇一條更安穩的路。”
但是母親的話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遇到不同的意見,他會去爭論,但是不會做出格的事情,學校里有明確的規則,他會遵守。
李潞瑛說他很有個性,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的思考,不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他不激進,愿意去交流。
有一次,幾個班干部開討論會,有些小矛盾。他跑去和班主任說:“李老師,我并不喜歡班里的某些人,不是這個人,而是一些行為,一種做法,一小部分人來決定我們應該怎么做怎么做,好像他們是精英似的。”他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權利。
他認為班級里存在的精英意識有一種源自知識的傲慢。去寺廟的經歷,讓他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種傲慢。
回來
2016年春節以后,他去紫泉寺待了幾天,后來有人問他要不要再回去看看,他只是說,“不去了,不會再去了。”
他不會再回去了,因為他無法再面對那個僧人了,也無法再面對那個傲慢的自己,這次經歷讓他覺得很羞愧。
紫泉寺,坐落在蘇州僻靜一角。接待他的是性悟法師,佛學院畢業,是寺里常駐的師父。
紫泉寺
一開始,他對寺廟有各種預設,覺得寺廟已經被世俗化,沒有什么純粹的信仰了,所以這趟旅程他是想去確認寺廟世俗化的結果。“我既不虔誠,也很無知。我不指望能解脫。”他寫道。
一次飯桌上,性悟法師給他出了一道題:論孝道。飯后散步的時候,他一直在尋思,“孝道和佛教有什么關系呢?”心里已經開始冷笑,因為他覺得師父不懂真正的佛學。
每個周日,面對任何天氣,性悟法師都會去靈巖山腳下拜山。首先從靈巖山正山門出發,再沿著山道,默念佛號,三步一拜,直至印公塔院。有的時候人山人海;有的時候,身邊只有護持老錢。
他問老錢:“拜山對你有什么意義?”
“傲慢消除了!”老錢不假思索,“拜山的時候,對每個行人都是抬頭看的。我覺得學佛,首先要學會做人。”
慢慢地,他開始理解那個風雨無阻的拜山僧人。“之前我會問很多問題,但是他不能給我答案,教我孝道,其實心里面已經開始傲慢了,覺得你懂什么。”
后來他說自己是佩服這位僧人的,他的內心很虔誠,但是這種虔誠不是用他知道佛經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虔誠不是說一定要通曉很多道理,虔誠就是一種狀態。”
這次經歷,他雖然覺得挫敗,但是給他很大啟發。
“當知識成為一種技術時,你以為它能橫行霸道,席卷所有東西。如果不懂得用知識尊重別人,它反而可能變得最不包容,最狹隘。”他于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滑入這種知識的傲慢了。
“一開始,我想寫一本公共的書,一本讓每個人都知道他人生活的書。但是后來反而成為一本非常私人的,對自己一個交代的書,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孫中倫說。
寫作對他來說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最初在東莞,他用寫日記的方式記錄下白天發生的故事,沒想到,寫著寫著,變成了與自我的對話。
工廠的工人、定西的楊老師、賽老師、宋潔、紫泉寺的僧人們,一年的時間,孫中倫在這些經歷中尋找到了關于過往的回憶。在這些人當中,他感覺久別重逢,與記憶中的孫中倫產生和解,脫下“標簽”“精英”和“傲慢”。
孫中倫
他有點遺憾在每個地方待的時間依然太短,問問題的方式也有所欠缺。接下來的一年,從波莫納學院畢業的孫中倫將繼續前往劍橋大學攻讀社會人類學的碩士項目,具體去了解怎么做社會調查。“我還是會去關注之前關注的人,最普通人的故事。像E.L.多克特羅的《拉格泰姆時代》,重點寫普通人與大時代的關系。”在采訪的尾聲,孫中倫告訴記者接下來的計劃。
“你認為現在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回來’了嗎?”
“現在不是,寫這本書的時候是。看你是站在哪個出發點和位置上,而我更關注那個原點。我的過去對我來說是重要的,我也并不知道我的位置在哪里,我只有去到一個新的地方,一頭扎入過往,回來才算實現。”
(部分內容參考《回來》,孫中倫著;澎湃新聞實習生朱玉茹,澎湃新聞記者于亞妮、章文立對本文亦有貢獻)
年度書單|2017年上市的童書我們推薦這些
“童話與心理學”四部曲
[美]艾倫·B.知念著,陳宇飛、劉幼怡、舒偉、郭菀玲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科普作家艾倫·B.知念的“童話與心理學”四部曲包括:《從此以后——童話故事與人的后半生》《童話中的男性進化史》《大人心理童話》《拯救王子的公主——喚醒世界的女性童話故事》四種。其中,《大人心理童話》《拯救王子的公主》于2017年上市。他將研究的視角放在了成人身上,以成人童話故事為文本,結合心理咨詢和精神治療臨床案例,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闡釋了童話中大量元素的象征意義,揭示了童話背后有趣的心理隱喻,告訴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人必須完成的心理發展任務。
《莫里斯·桑達克的藝術世界》
[美]賈斯汀·G.席勒、[美]丹尼斯·M.V.戴維策劃,[美]倫納德·S.馬庫斯主編,袁本陽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為紀念20世紀杰出的童書藝術家莫里斯·桑達克六十年的繪畫生涯,美國插畫協會于2013年6月11日至8月17日在紐約展出了超過二百幅桑達克的畫作,這些珍貴的畫作收錄在這本全彩畫冊《莫里斯·桑達克的藝術世界》中。這本畫冊展示了桑達克在各個領域的作品,從圖畫書、商業海報,到戲劇設計,包括那些稀有的、至今未發表的研究稿,以及著名的《野獸國》的最初畫稿,這些畫作能夠幫我們全面了解桑達克的創作歷程。
《圖畫書為什么重要:二十一位世界頂級插畫家訪談錄》
[美]倫納德·S.馬庫斯/著,阿甲等譯,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本書收入了童書史學家倫納德·S.馬庫斯對當代童書界最頂級的二十一位插畫家的訪談實錄。如對莫里斯·桑達克的三次對話前后跨越23年,成為了記錄插畫家口述個人歷史最珍貴的資料。通過活潑的對話紀實和全彩插頁,展示了這些插畫家的成長經歷、藝術心路歷程,也記錄了他們在作品之外的喜怒哀樂。
《麥淇淋王子失竊案》
[美]馬克·吐溫、菲利普·斯蒂德著,埃琳·斯蒂德繪,馬愛農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1879年的一個夜晚,在巴黎的一家旅館里,女兒們圍坐在馬克·吐溫身邊,請求他講個故事。她們從一本雜志上選了一幅圖作為引子,馬克·吐溫開始講強尼這個貧窮而孤獨的男孩的故事。后來,馬克·吐溫草草記下了一份粗略的筆記,但故事一直沒有寫完。一百多年后,這份筆記偶然被人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馬克·吐溫文獻檔案館找出來,作為一個新故事的基礎,由凱迪克金獎得主、《阿莫的生病日》的作者菲利普·斯蒂德和埃琳·斯蒂德重新創作而成。
《奇跡之屋》
[美]布萊恩·塞茲尼克著,周惠玲譯,接力出版社
《造夢的雨果》作者獲得2017年凱特·格林納威大獎的新作。1766年,十二歲的男孩比利·奇跡僥幸地逃過了一場船難,輾轉來到倫敦的劇院工作,從此他的后輩子孫皆為杰出演員,家族世世代代不斷傳承,直到1900年,年少的里昂·奇跡被逐出劇院舞臺。一個世紀之后,十三歲的男孩約瑟從寄宿學校逃到了倫敦,冀望能和舅舅亞伯特·夜鶯一起生活。他舅舅居住的那棟維多利亞老屋既古怪又華美,屋里掛著一幅幅神秘的畫像,似乎隨時有幽靈出沒。這一切深深地吸引著約瑟,引領他探索有關這棟華宅、他的家族歷史的線索……
《狐貍與星》
[英]科拉莉·比克福德-史密斯著,慶山譯,未來出版社
有一只狐貍,生活在一片幽深而茂密的森林之中,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一顆為自己照耀前路的星星。然而,在一個夜晚,星星不見了,狐貍必須要獨自面對黑暗……一個關于失去與得到、孤獨與希望的心靈寓言。作者科拉莉是一位插畫家和圖書設計師,她設計的布封精裝“企鵝經典”系列,引領了圖書裝幀界的復古風。《狐貍與星》的裝幀設計借鑒了中世紀的泥金裝飾手抄本,采用布面精裝;插畫向詩人、版畫家威廉·布萊克和工藝美術家、詩人威廉·莫里斯致敬。該書獲得了英國封面設計學院獎。中文版完全保持了原版的裝幀印制工藝。
《午夜廚房》
[美]莫里斯·桑達克/文、圖,任溶溶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米奇半夜聽見一陣吵鬧聲,接著就跌進了黑暗里,身上的衣服也跑光了。他經過月光照耀的窗戶,還有爸爸媽媽熟睡的房間,來到了午夜廚房——幾個面包師傅正在那里做蛋糕,他們需要牛奶,一邊忙活一邊唱:“牛奶加進面糊里!牛奶加進面糊里!”米奇掉進了面糊里,蛋糕烤到一半的時候,他鉆了出來,拍拍打打做了一架面包飛機,飛到午夜廚房的銀河之上,幫助面包師傅取到了牛奶。桑達克“圖畫書三部曲”(《野獸國》《午夜廚房》《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最后一本被引進中文簡體字版的作品。
《天鵝》
[美] 斯奈德文,[加拿大] 莫斯塔德繪,余治瑩譯,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俄羅斯芭蕾舞女皇安娜·巴普洛娃的舞蹈與人生。繪本用唯美的插圖將高貴的天鵝、足尖上的芭蕾藝術等充滿美的元素貫穿全書,以時間線為導索,把安娜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過程都定格在特定的畫面,似電影般呈現了安娜的一生,也將她對藝術、對夢想的追求傳遞給了每一個還在為實現夢想而努力的人。
《白兔夫人》
[法]吉爾·巴什萊文/圖,曹楊譯,后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還記得《愛麗絲漫游奇境》中那位總是遲到的白兔先生嗎?本書以他的夫人日記的形式,向讀者展現他的家庭生活,和仙境世界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如果》(中英雙語詩歌繪本)
[英]拉迪亞德·吉卜林著,[意]喬瓦尼·曼納繪,黃福海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創作了《如果》這首詩,寄語12歲的兒子約翰。幾年后,約翰不幸死于“一戰”,但這首詩卻成為一種激勵,廣為流傳。近年來,該詩兩次入選“英國民眾最喜愛的詩作”。意大利插畫家喬瓦尼·曼納用柔軟而有力量的畫筆,把童年的天真和吉卜林詩句傳達的激勵人心的情感,完美地融為一體。
《威利和一朵云》
[英]安東尼·布朗文/圖, 阿甲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安東尼·布朗的威利系列作品。這一切是從那個溫暖而晴朗的一天開始的。那天,威利決定去公園逛逛。但無論威利走到哪兒,總有一朵云跟著他。怎么才能擺脫那朵云?他不能躲,也不能逃。漸漸地,他幾乎喘不過氣來,他開始生氣了。“我受夠了!你不就是一朵云嘛!”終于,威利再也無法忍受,他沖了出去……
《想象》
[美]帕梅拉·扎加倫斯基文、圖,楊玲玲、彭懿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當一個小女孩得到一本只有圖畫的奇妙故事書時,一個低語聲告訴她去想象那些她看不見的文字。隨著書被一頁頁翻開,小女孩的想象力漸漸起飛、翱翔,她發現,最了不起的故事講述者或許來源于內在。兩屆凱迪克獎得主帕梅拉·扎加倫斯基作品,贊頌了閱讀和想象的力量。
《午夜園丁》
[美]特里·范、埃里克·范著、繪,楊玲玲、彭懿譯,晨光出版社
特里·范和埃里克·范兄弟曾在多倫多安大略學院藝術與設計專業學習,他們擅長使用數字技術,把傳統的墨水、石墨與現代技術融合。《午夜園丁》是他們首部廣受好評的圖畫書作品。兄弟倆憑此作品獲得了2017年度桑達克獎學金。
“要是你給老鼠吃餅干”系列
[美]勞拉·努梅羅夫著,[美]費利西婭·邦德繪,接力出版社
勞拉獨創了一個“要是你……就……”的思辨邏輯,講述一系列幽默風趣的故事。每個故事中,都有一個精力充沛的小動物和一個被折騰得精疲力盡的小主人。《要是你給老鼠吃餅干》入選美國《經典圖畫書寶庫》,是其收錄的12本最偉大的圖畫書之一。
“凱迪克大獎得主伍德夫婦作品”(全8冊)
[美]奧黛莉·伍德、唐·伍德著/繪,王斌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奧黛莉·伍德(Audrey Wood)跟唐·伍德(Don Wood)是美國童書界很受歡迎的一對夫妻檔,凱迪克大獎得主。該系列收錄了他們的知名作品:《像蟋蟀一樣快》《小老鼠和大餓熊》《牙仙來訪》《氣球國》《神奇的鞋帶》《小貓怕怕》《姐弟魔術師》以及《公主和龍》。
“大紅狗克里弗系列”
[美]諾爾曼·伯德韋爾著,杜可名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美國的長銷經典童書系列。作者伯德韋爾諳熟兒童的年齡特點和閱讀習慣,對于故事和語言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何種影響,做了透徹的分析,知道孩子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大紅狗克里弗Clifford”把品德和愛心的培養作為第一要務,結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種種難題,引導孩子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分享、尊敬和善待朋友。
為貧困百姓種下謀福的種子
這是一場備受矚目的減貧實踐——20年來,靈丘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4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近5倍,累計15.5萬名群眾擺脫貧困,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5%。2018年成為靈丘縣“脫貧摘帽”決勝之年。
至此,共青團中央定點幫扶山西省靈丘縣已完整走過20年歷程。
1998年10月,在黨和政府為消除貧困而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關鍵時刻,團中央接到定點幫扶靈丘的重要任務。接到任務不過半個月,隨著團中央定點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由白平勝、余龍文等5名青年組成的團中央第一批扶貧工作隊進駐靈丘。自此,一場先后由16批工作隊持續20年的扶貧接力由此展開。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頭。
“20年來,團中央為我們辦的最可貴的事就是轉變了靈丘人民的觀念,讓農民有尊嚴地脫貧。”作為團中央扶貧工作隊進駐靈丘時對接的第一任縣長,說起靈丘變化,姚生平感慨萬分。
刻骨銘心的記憶
“靈丘的山是英雄的山,舉世聞名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這里。當年,日寇在此遭八路軍115師伏擊,一定只恨爹媽少生了一雙翅膀。”回顧20年前在靈丘工作生活的經歷,時任團中央第一批扶貧工作隊副隊長的余龍文感嘆,“靈丘,我的第二故鄉。”
革命老區靈丘受自然、歷史、經濟等因素制約,發展十分緩慢,1991年靈丘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靈丘,八成以上是土石山區,百姓稱“九分山水一分田”,全縣耕地59.3萬畝,其中水澆地僅為8.6萬畝,農業基礎薄弱。千百年來,農民與山爭地,靠天吃飯,收入不穩,種下了貧困的根。
在這里,太多人對“貧困”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有人在家里掛著神仙圖,然而神仙求遍了,依然窮得叮當響,過著光嫁姑娘不娶媳婦的苦日子。
“我到靈丘時,財政賬戶上只有兩萬元。我們為干部借糧,縣委縣政府到處欠賬。”1998年,姚生平前往靈丘擔任縣長。據他回憶,當時靈丘縣綜合工作考核指標在全市排名倒數,全縣吃財政飯的有1萬多人,而財政收入僅3000多萬元,“地方越窮,擠的人越多”。
“第一次走進真實的貧困,那種心酸、震撼永生難忘,也埋下激勵我們努力工作,為更多人謀福的種子。”有扶貧隊員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這樣寫道。
“這個變化了不得”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要治本,就得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為此,團中央扶貧工作隊進駐靈丘伊始,援建希望小學就被列為首個扶貧項目。
“1996年,我們一年只發半年的工資,年底了要靠國家補助才能發點錢,工作隊的同志一開始來的時候也很可憐,辦公、住宿一間房,一張桌子一張床,冬天不保暖,夏天不避暑。”當時分管教育的副縣長劉改先回憶。
財政經費的匱乏致使靈丘縣393所小學的危房面積達16221平方米,占校舍總面積的11.3%。
工作隊員奔走于各個鄉鎮、山區小學校,對全縣424所中小學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研。他們發現,許多小學教室已是墻歪頂塌的危房,學生宿舍嚴重缺乏。
考慮到靈丘山多路遠,孩子們上學路途艱苦,縣里提出能否籌建讓孩子能吃能住的學校?幾番考察,最終工作隊決定先在靈丘南部、中西部、北部地區各建兩所希望小學及配套的學生宿舍,并為500名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救助。同時,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希望小學校長及教學骨干提供免費培訓,盡快解決貧困孩子上學、住校等問題。由此,希望小學的援建也成為團中央駐靈丘扶貧工作隊的首個扶貧項目。
劉改先說,工作隊當時組織大家前往河南焦作學習有關經驗,回來后建起靈丘第一所寄宿制學校——平型關寄宿制學校,“那些年,靈丘陸陸續續建起28所寄宿制學校,情況有了大改觀”。
如今在靈丘,工作隊幫助建成總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的“青年之家”。在創新教室,孩子們可以用3D打印將想象變成現實;在VR超級教室,學生足不出戶卻可置身萬物之中,同時開設與小學、初中、高中教學相銜接的200余門VR課程,涵蓋科技、物理、生物、地理等。
目前,靈丘縣“青年之家”的VR教室和“創新部落”教室已排滿課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近3年脫貧家庭學生和鄉村留守兒童可以免費參加所有活動。
“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教育欠缺明顯。我們要努力讓他們跟城市的同齡人站在一樣的起跑線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第十六批扶貧工作隊隊長闞寶奎介紹。
“青年夜校”系列活動也是工作隊智力扶貧的另一個重點項目,近兩年先后開展青年創業、形勢政策、就業技能、農業技術、成才勵志等各類培訓50余期,培訓8000余人次。
“工作隊為靈丘教育做得太多了。”靈丘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縣科教局原局長郝寶玉介紹,去年工作隊將北京20所優質中學、高校學院同靈丘的中學結對,促進教師隊伍的交流培訓。靈丘在大同7個農業縣區中連續4年高考達線率排名第一,這也得益于國家教育政策對貧困地區的傾斜。
“發展產業是創收,教育扶的是志和智,影響的是靈丘未來的幾代人,這個變化了不得。”劉改先感慨。
讓農民有尊嚴地脫貧
18年前,外出上海務工鍛煉的青年干部郝寶玉在上海電影院觀影《走出西柏坡》后,心緒難平,結合自身經歷寫了觀影體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的歷史就是不斷“走出”的歷史,“走出”的過程也就是創新的過程,每一步發展,無不是在“走出”框框。
對于“走出”,郝寶玉感受真切。
2000年,在團中央扶貧工作隊推動下,靈丘縣委決定采取“放飛鳳凰、借地育才”的方法,選派153名青年干部分五批分別前往上海、深圳、東莞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工鍛煉,其特別之處在于——是務工,不是掛職。這意味著這群青年將暫時丟掉干部身份,以打工者的身份南下務工。郝寶玉就是其中一員,那一年他33歲。
“那時候造船廠就已經實現無紙化辦公了,老職工都會用U盤。”從靈丘的大山到上海江南造船廠,兩個地界的巨大差別,令他覺得“換了腦筋”。
對于此事,時任靈丘縣委書記姚生平同樣記憶深刻。他說,不僅青年干部外出鍛煉大有收獲,甚至不少人還帶了企業家回到靈丘考察投資。
其中,浙江臺州一家企業在靈丘投資辦起服裝廠,產品遠銷俄羅斯。后來該企業在轉型中看重靈丘生產優質雜糧的優勢,開辦了苦蕎廠,現在已頗具規模。
姚生平說,在團中央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靈丘農民有了自己的產業,靠的是自己的雙手掙錢。
他說,扶貧隊進駐之前,靈丘綜合指標排名在全市11個縣區中排倒數一二名,隨著扶貧工作的鋪開、深入,各項工作都有了明顯改善,“后來,縣委縣政府工作在全市連續三年考核第一”。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棵草去
作為靈丘一支重要的扶貧力量,團中央扶貧隊不但深刻影響靈丘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深刻影響了群眾觀念的更新。
1999年,由團中央邀請北京科技大學專家為虧損的靈丘縣錳礦企業提供有關技術改造成果,結束了過去靠出賣原礦石的歷史,轉變為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產品的新型企業,被認為是當地最早的實體經濟成功轉型升級的案例之一。
2002年,靈丘縣被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評為全國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20個縣(市)之一。
2003年全縣財政總收入歷史性突破億元大關,累計完成10018萬元,比1998年增長3倍。
2006年,在清泥澗村實施開發“有機蔬菜”品牌致富項目,全村人均收入近4000多元,高于全縣2600元的平均數。
2010年,重點幫扶韓家房村,將該村打造成生態環保示范村。
2018年,首次將矮化密植、水肥一體、自動滴灌等技術引入縣里,幫助建成紅石塄鄉“千畝有機蘋果示范園”。
20年來,在團中央全面支持下,靈丘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4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近5倍。累計15.5萬名群眾擺脫貧困,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5%。
20年間,團中央在靈丘的反貧困戰役一直在“攻堅”,扶貧方式幾經調整: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從“區域性扶貧”到瞄準貧困縣“整村推進”,再到“精準扶貧”……團中央同靈丘人民一起脫貧攻堅的故事層出不窮。
為了表示謝意,有一年靈丘縣特意做了一份小禮品托人帶到北京,這是一個成本不到20元的巴掌大的花盤,盤底印刻一句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棵草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志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高考是個點,人生是條線
本文作者(右)和兒子李昊洋一起參加陜西西咸新區黃岡中學2022屆高中畢業典禮。(作者供圖)
作 者:閆群
親愛的孩子!
今天是2022年5月21日,陽光燦爛,微風不燥。在這個美好的日子,我們一起迎來了你的高中畢業典禮。十二年寒窗苦讀,馬上就要進行檢閱。此刻媽媽坐在書房給你寫信,內心五味雜陳,藏了一肚子的話竟不知從何說起。
從你呱呱墜地,不,準確地說,從孕育你那一刻起,媽媽就開始為你寫日記或文字,記錄我們彼此的成長。這十多年為你寫的文章可以出一本書,書名早已擬好:《陽光之下,泥土之上》。媽媽曾經無數次設想如何給你置辦一個浪漫溫情又充滿儀式感的成人禮,然而,彈指一揮這么重要的日子就來臨了,媽媽的設想卻一個也沒兌現,而且還手忙腳亂。真是羞愧啊!感謝上蒼讓我做你的母親,擔起神圣的職責,并在為人母的過程中不斷修行成長。
下面這些文字算是我們對你的人生寄語,也算你的成人禮之一吧。
沒有人會因為一場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為一場考試輸掉一生
孩子,高考是人生中的大事,牽動著千家萬戶。考上理想的大學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你的寒窗苦讀得到回報,我們的精心養育有了成果,老師的辛勤教育得到了肯定……所以面對高考,說沒有壓力那是假的。
競爭依然激烈。事實上,總有許多同學不能考入理想的大學。然而,我想說的是,無論你是金榜題名,還是失之交臂,都必須正確對待。金榜題名并不等于功成名就,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依然還有路可選。
有人說:人生道路千萬條,苦難歷練千萬種。不管是好的壞的,是成是敗,每個人都要去經歷。狀元未必能聞達,李杜落榜千古傳。高考僅僅是一個人一生的一次重要經歷而已。你是否平庸,能否成功,并非是一次高考所能決定的。盡管高考分數的高低,決定你進入不同的學校,遇到不一樣的人,但它不能決定你的人生高度,更不會決定你變成什么樣的人。
人生是條線,高考只是一個點;試卷只是一張紙,未來才是一幅畫。沒有人會因為一場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為一場考試輸掉一生。
孩子,等你步入社會就會知道,人生處處是考場,條條大路通羅馬,行行都能出狀元。主持人白巖松說過:“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關鍵。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輸不起的人,瞻前顧后,患得患失;輸得起的人,不拘得失,灑脫勇敢,一路向前。所以,一個人不但要經受得了挫折,而且要輸得起;跌倒了爬起來,抖擻精神,依舊充滿勇氣,努力開創下一段征程。
你吃過的苦,定會成為照亮你前行的燈
孩子,讀到上面這些話也許你會在心里犯嘀咕:這怎么可能是媽媽說的話呢?是的,從小到大媽媽對你總是“恨鐵不成鋼”,在學習上要求嚴格,甚至苛刻,5歲起就給你報各種興趣班和培訓班,而你總是聽從媽媽的一切安排。如今回想起那些奔赴在學習路上起早貪黑、風雨無阻的日子,內心充滿感慨。我以為為人父母,只要盡心盡力為孩子鋪就成長之路,就是稱職或優秀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你的同學嗔怪他媽媽:“為什么當我對你說美術聯考沒發揮好,可能考砸了,你臉上看不出絲毫焦慮或憂傷?我是不是您親生的啊?”他母親卻“噗嗤”笑了,“從小到大我不是一直都這樣管教你嗎?啥事不都是你自己做主嗎?我和你爸文化程度不高,但我們相信老師能教好,相信你能學好。這還不夠嗎?”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如果我懂得早日放手這個道理,恐怕你的成績遠不止目前這樣。幸好這三年寄宿制高中,時空的隔離既鍛煉了你的各方面能力,也讓我靜下來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感慨頗多。
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努力奮斗,持續積累的過程。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懈努力,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現實中,往往能力比學歷更為重要。人生有許多不確定性,每個人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也有天時、地利、人和,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
無論如何,你只要懷著滿腔熱情做好當下,拼盡全力奔赴未來,安然接受一切結果,那么你的人生就是無憾的。老天不會虧待任何一個正直、善良、勇敢、有志向的人。你吃過的苦,定會成為照亮你前行的燈。
在自己的時區里,朝著自己選擇的路,一往無前
孩子,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也是一次次選擇的結果。關于高考,無論結局如何,成績怎樣,只要你盡心了,努力了,就好。學會接納自己,展現自己真實的樣子,告訴自己:這就是我,雖然不完美,但獨一無二。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是一個漫長的、持續努力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是“莫問收獲,但只耕耘”的毅力,在自己的時區中,始終努力前行就好。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并沒有變慢。
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因此,不用嫉妒或嘲笑任何人。生命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處于低處時,苦心修煉積蓄力量,機遇來時拼盡全力不留遺憾。所以,孩子啊,在面對你人生的第一次大考時,你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放輕松,要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如此認真應對,之后坦然接受即可。
孩子!世界很大,人生很長,考場卻很小。沒有人因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考試輸掉一生。請相信,如果未盡如人意,定是上天另有安排。無論你是星星還是螢火蟲,是參天大樹還是無人聞知的小草,我們都永遠愛你疼你!你只要努力發出自己的亮光即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昂首挺胸即是無限可能。
孩子!再有16天你就要參加你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再過49天就是你的18歲生日,你也就成人了。你的人生才剛揚起帆,以后的路還要靠自己走。在此我代表家人先預祝你生日快樂,并送上我們美好的祝愿:喬木參天,我心盼之。淚濕雙眼,含笑觀之。五味難陳,沉默對之。長空萬里,我心佑之。
孩子!愿我們都以平和的心態迎接不可預知的明天,勝不驕,敗不餒,在自己的時區里,朝著自己選擇的路,一往無前。
孩子!祝你以夢為馬,縱馬馳騁!也祝你金榜題名,夢想成真!
責任編輯:只恒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