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線2完整版(二戰狠人!德國空軍5位超級王牌!單日擊落戰機數均超過15架)
二戰前線2完整版文章列表:
- 1、二戰狠人!德國空軍5位超級王牌!單日擊落戰機數均超過15架
- 2、八路軍自己造出的擲彈筒
- 3、二戰故事2:解析墨索里尼在亂世中的發展之路
- 4、裝備2年就淘汰的中國版水連珠53式步騎槍:蘇聯莫辛納甘在中國
- 5、用手觸摸二戰炸彈的人——訪香港警方拆彈專家
二戰狠人!德國空軍5位超級王牌!單日擊落戰機數均超過15架
【軍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
二戰期間,隨著各型作戰飛機的大量使用,于是除了地面上激烈的搏殺以外,在藍天之上,交戰雙方的戰機也爆發了數千次各類空戰。其中,盡管難以掩蓋其侵略者的非正義性,但德國空軍飛行員依然展現出了良好的素養,憑借性能可靠的戰機和出色的技戰術水平在戰爭中大放異彩,令盟軍飛行員吃盡了苦頭。同時,德國空軍內也涌現出了多位空戰王牌飛行員,其中有5名飛行員在一天之內就憑借接連擊落15架以上戰機的戰績獲得了Triple Ace(超級雙料王牌飛行員)的稱號。本文就來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故事。
▲德國空軍在前線修筑的機場
一、威廉-巴茨
威廉-巴茨出生于1916年,從小就以著名的一戰“紅男爵”曼弗雷德-馮-李希霍芬為偶像。1935年,19歲的巴茨加入了德國空軍,并迅速晉升為一名飛行教官。隨后,巴茨曾多次請求參加德軍的戰斗但是被拒絕。隨著二戰的正式爆發,巴茨最終也如愿前往了戰場并執行了多項作戰飛行任務。1943年3月11日,他在刻赤海峽上空首開紀錄,擊落了一架蘇軍的LaGG-3戰斗機。隨后,他于1944年5月31日當天共擊落了包括伊爾-2、P-39和LaGG在內的15架蘇軍戰機,因而在一天之內就成為了德軍的Triple Ace,并隨后獲得了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據統計,他在二戰期間共參與了445次飛行,取得了237個擊落戰果。在二戰結束后,巴茨于1956-72年還在德國空軍服役。并在美國接受了飛行訓練。
二、休伯特-斯特拉斯爾
休伯特-斯特拉斯爾1918年出生于奧地利。1941年,23歲的他加入了德國空軍,并很快被派往JG 51戰斗機聯隊取得了不少的戰果。據統計,在這位奧地利飛行員的221次戰斗任務中,其中67次都有擊落戰機的記錄。1943年,斯特拉斯爾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雖然被后世認為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但是會戰期間空中的戰斗也十分激烈。1943年7月5日,斯特拉斯爾在奧廖爾以南執行任務時擊落了15架蘇聯飛機,因此獲得了Triple Ace的稱號。而僅僅三天后,他駕駛的Fw190戰機就被擊中,他本人在跳傘的時候因為降落傘未能完全展開而死亡,隨后被追授了騎士鐵十字勛章。
▲福克-沃爾夫FW-190戰斗機
三、奧古斯特-蘭伯特
奧古斯特-蘭伯特1916年出生于克萊斯塔特,于1937年開始接受飛行員訓練,并因為表現優異,給上級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成為各訓練單位的飛行教官。在二戰初期,蘭伯特被委以重任,主要任務是打擊蘇軍地面部隊,但很快他就改為執行空戰任務,并同樣取得了多個戰果。據統計,他共擊落了116架飛機,并摧毀了近100輛各型裝甲車輛。在1944年,蘭伯特憑借一天擊落17架飛機的戰績獲得了Triple Ace的稱號,但他的戰果隨后遭到了歷史學家的懷疑。1945年4月17日,蘭伯特在德國卡門茲附近作戰時被美軍戰機擊落。
四、埃米爾-蘭
埃米爾-蘭出生于1909年1月。他年輕時熱衷于運動,在田徑場上表現出色,并在后來成為了一名民用機飛行員。二戰爆發前,他作為軍事后備部隊的一員加入了德國空軍,并因為臉型頗像斗犬而被戰友戲稱為“小霸王”。二戰期間,埃米爾表現出色,共執行了403次戰斗任務,并擊落了172架飛機。1943年11月3日,他單日擊落了18架蘇聯戰機,這一單日內擊落記錄被保持至今。結束了東線戰場的服役后,他被調往西線作戰。1944年9月3日,他在明知他駕駛的Fw 190 A-8戰斗機存在機械故障的前提下仍強行飛上天空,隨后被美軍在比利時擊落。
五、漢斯-約阿希姆-馬賽
漢斯-約阿希姆-馬賽1919年出生在柏林。20歲時,他從德國空軍戰斗機飛行員學校畢業,并參加了不列顛空戰。除了夜生活極為豐富外,馬賽的空中的戰斗表現也非常亮眼,1942年9月1日,他駕駛Bf109戰斗機擊落了17架盟軍戰機,因此在獲得Triple Ace稱號的同時還被授予了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隨后馬賽在北非軍團中也獲得了“非洲之星”的綽號。然而就在一個月以后,這名王牌飛行員就因為飛機故障在跳傘時身亡。據稱,他跳傘后不慎撞上了飛機的垂尾,因此他不是當場去世,就是喪失了開傘的能力。
八路軍自己造出的擲彈筒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八路軍在學習操作擲彈筒。
一件收藏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的文物,外觀像一把倒置的打氣筒,它的名字叫擲彈筒,是八路軍總部兵工廠生產的。雖然其貌不揚,威力卻不小,相當于一門小型迫擊炮。抗日戰爭時期,對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來說,無疑是一件利器。
擲彈筒是步兵使用的一種近戰兵器。日本制造的口徑50毫米擲彈筒,亦稱50小炮,具有重量較輕、操作簡單等特點。
抗戰初期,八路軍在戰場上常常飽受日軍擲彈筒的虧。“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在最困難的時期,武器裝備要靠戰場繳獲,但要戰勝強大的日軍,單靠繳獲顯然是不夠的。八路軍在太行山的一段隱秘的峽谷中,建立了總部兵工廠,即黃崖洞兵工廠,為抗日武裝制造大批的武器裝備。
1940年百團大戰的關家垴戰斗中,八路軍繳獲了一批日軍的擲彈筒。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率領劉伯承、陳賡等人,登上關家垴,看到擲彈筒后,從牙縫中迸出一句話,“敵人有擲彈筒,我們也必須有”,隨即命令八路軍兵工廠研制擲彈筒。
八路軍兵工廠制造擲彈筒和彈必須解決兩大難題,一是筒身與彈體原料,二是加工方法。八路軍依靠群眾力量和集體智慧成功解決了這兩大難題。
沒有造擲彈筒的鋼,就組織八路軍和民兵拆日軍的鐵道鋼軌,然后將其在高溫下鍛打成400毫米長的圓柱體,再加工成炮筒。彈體需要量大,鐵道鋼軌數量不夠,只能考慮用太行產的白口生鐵為原料。
八路軍有一批留學德國、美國、日本、蘇聯等國的工程師,他們用忠誠和智慧將加工難題一一破解。留學德國的冶金工程師陸達和技術工人孫兆熙,把國外鑄鐵韌化處理的工藝與太行民間的煙火技術結合起來,經過多次反復試驗,終于研制成功火焰反射加熱爐,車削加工的難題得以解決。
沒有加工炮筒來復線的設備,技術人員便將炮筒改為滑膛結構,并加長炮筒,以增加射程和提高射擊精度。
1941年4月,太行兵工的第一批擲彈筒與彈試制成功,射程最遠達到700米。1943年春,技術人員對擲彈筒又進行了改進,使其結構更加合理。經實戰檢驗,八路軍自制的擲彈筒比日制的更好用。至1945年8月,晉冀豫根據地兵工廠共生產了2500門50小炮及大量炮彈,運抵前線裝備了近30個團,主力部隊一個戰斗班配備1門,大大增強了八路軍在戰場上的戰斗力。
八路軍兵工廠生產的擲彈筒在戰場上一亮相,日軍就驚呼:八路軍有了現代化的兵工廠和留洋回來的專家!當八路軍造出了大批量的擲彈筒之后,日本侵略者的末日就要到了。
(作者系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二戰故事2:解析墨索里尼在亂世中的發展之路
墨索里尼,全名貝尼托.墨索里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之一,當時曾擔任意大利總理,也是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黨魁、法西斯獨裁者。
墨索里尼
而墨索里尼出生時家庭條件普通,父親是鐵匠,母親是小學老師,并沒有什么強大的背景。
那么,在混亂的時代中,出身平凡的墨索里尼是如何成為意大利法西斯黨的首腦,并擔任意大利總理的職務呢?
下面來講述一下貝尼托.墨索里尼在亂世中的發展之路。
出生
1883年7月29日,貝尼托.墨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的瓦拉諾.迪科斯塔,他是亞歷山德羅.墨索里尼的第一個孩子。
貝尼托的父親非常敬仰墨西哥的民族英雄貝尼托.胡亞雷斯,因此將小墨索里尼的名字取為貝尼托,希望他可以向胡亞雷斯一樣,做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
但后來發生的一切恰恰相反,貝尼托把意大利拖進了更黑暗的時代,意大利的人民更加苦難。
背井離鄉
1902年至1908年,成年之后的貝尼托.墨索里尼離開了意大利,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
墨索里尼-圖源網絡
貝尼托先去了瑞士,無親無故的他曾經當過泥瓦匠、腳夫、幫廚,但都不能持久,沒有工作的時候,他不得不依靠乞討和搶劫為生。
不過在僑居瑞士的意大利人的好心幫助下,墨索里尼成為了意大利社會黨在洛桑主辦的報紙--《勞動者前途報》的一名記者。
從此,墨索里尼開始了新聞記者的生涯,而報紙也成為他能夠不斷發展的主要幫手。
作為《勞動者前途報》的記者,墨索里尼向僑居瑞士的意大利人宣講意大利社會黨的主張,這引起了瑞士當局的注意,后來因為他攻擊教會勢力,被瑞士驅逐出境,不得以移居到奧地利。
在奧地利,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民族主義者巴蒂斯蒂建立了聯系,成為了其創辦的報紙--《人民報》的一名助理編輯。
作為編輯期間,墨索里尼多次發表文章,鼓吹特倫托地區脫離奧地利,回歸意大利,隨后因此被奧地利當局抓捕,然后被奧地利驅逐出境。
意大利社會黨時期
1908年,被奧地利驅逐的墨索里尼回到了意大利,正式參加意大利社會黨,并且當年就成為了弗利省委書記,可以說是平步青云。
騎馬的墨索里尼--圖源網絡
有了一定權力的墨索里尼,順手就創立了一份名為《階級斗爭》的周刊,他要利用這個刊物發表言論,建立個人在社會黨內部的威信。
不得不說,墨索里尼是一個膽子很大的人,他連續被瑞士、奧地利驅逐,都是因為得罪了當局政府,但回到老家的他還是我行我素。
墨索里尼用潑辣的文筆在《階級斗爭》上發表多篇文章,反對意大利當局政府侵略利比亞,并且鼓勵示威游行,這樣的文章激怒了當局政府,墨索里尼直接被抓捕,判處了5個月的刑期。
但這次刑罰對墨索里尼幾乎沒有產生負面影響,反而在社會黨內部的威信更高了,1912年7月,墨索里尼刑滿釋放4個月后,直接當選為社會黨中央領導機構的成員。
從地方到中央,墨索里尼在社會黨內部的地位再次提升了。
1912年11月,墨索里尼成為社會黨機關報《前進報》的社長,他在社長的位置上干得風生水起,不僅提高了報紙的銷量,而且使社會黨在工人群眾中的影響力迅速提高。
有了《前進報》的幫助,墨索里尼在社會黨內部的地位更加穩固,也逐步提升,但好景不長,2年后墨索里尼被社會黨開除了。
什么原因呢?
20世紀初,意大利政局動蕩,軍事、經濟實力都很薄弱,在1911年意圖戰爭爆發后,意大利雖然獲得了勝利,但國內人民的生活卻更加困難。
當時,意大利總理饒里蒂改變了對國內的政策,希望國內的改良派領袖與資產階級合作,給予工人一定的集會、罷工權利,實行社會保險措施,企圖達到分化工人階級的目的。
不過,饒里蒂的政策僅僅對資本家是有利的,對勞動人民的剝削是更加殘酷,這引發了國內人民的大規模反抗。
意大利當局政府沒有安撫勞動人民,反而采取了嚴酷的鎮壓措施,這使得人民的革命情緒更加高漲,暴動與起義充斥在意大利的各個地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作為社會黨左傾路線的創始人之一,墨索里尼最初反對意大利參加戰爭,但后來逐漸變為“積極的中立”立場。
1914年10月18日,未經社會黨內部同意,墨索里尼擅自在《前進報》上發表文章,鼓吹意大利參戰的必要性與好處。
這樣的做法讓社會黨的其他領導無法容忍,文章遭到了社會黨領導的譴責,隨后墨索里尼被免除了社長職務,然后被開除出黨。
從此,墨索里尼與社會黨分道揚鑣,開始走向創建法西斯黨的道路。
法西斯黨時期
墨索里尼被意大利社會黨開除之后,并沒有沉寂很久。
墨索里尼--圖源網絡
1914年11月15日,墨索里尼受到了意大利國內主戰派大資本家的支持,在米蘭創辦了一份名為《意大利人民報》的刊物。
這份報紙對墨索里尼的發展至關重要,它是墨索里尼的發跡之地、工具和宣傳的喉舌,墨索里尼曾經說過:“我所以成為一個政治家,一個新聞學家,一個主戰派,一個法西斯黨的領袖,都與這張報紙有關。”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對奧地利宣戰,正式參加一戰,墨索里尼為了迎合當局政府的決策,在《意大利人民報》上大肆宣傳參戰的必要性,甚至喊出了:“意大利,我的祖國,我決心為你獻出生命。我既不悲傷,也不害怕。”
不過這次墨索里尼是說到做到了。
1915年8月31日,墨索里尼奔赴戰斗前線,他在戰斗中很勇猛、頑強,很快升為排長,但不幸的是因為手榴彈走火,墨索里尼身負重傷,痊愈之后也無法繼續參戰,只能返回意大利米蘭,繼續經營《意大利人民報》。
這次戰斗的經歷,讓墨索里尼的角色發生了質的轉變,他的身份從記者轉變為社會活動家,開始在意大利政壇開始新的表演。
1919年3月23日,墨索里尼在米蘭建立了一個主要由退伍軍人參與的新政治運動團體--“戰斗的法西斯”,這就是意大利法西斯黨的前身。
當時意大利國內的社會黨團體指責主戰派,藐視退伍軍人,但墨索里尼利用報紙,不斷為退伍軍人和失業青年叫屈,因此贏得了這批人的支持,所以“戰斗的法西斯”得以迅速發展,這位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黨鋪平了道路。
墨索里尼建立“戰斗的法西斯”,本意是想借助“勞動者的法西斯”獲取工農群眾的支持,其綱領是共和的、反教會的、反民主的,主張分權,主張婦女選舉權利,將剩余的戰爭收益充公,實行最低工資和8小時工作制,取消帝國主義。
但這些綱領僅僅是一紙空文,根本沒有實行,這使得參與法西斯的人士氣低落,但墨索里尼沒有放棄。
1920年,法西斯在墨索里尼的領導下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不斷擴充新成員,隊伍逐漸壯大,并且掀起了一波暴力討伐活動。
1921年11月,“戰斗的法西斯”改名為“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從此“法西斯”與戰斗、殘暴、侵略緊密聯系起來。
盡管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黨發展迅速,但在1919年11月的意大利大選中,法西斯黨一敗涂地。
為了轉移選舉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墨索里尼將矛頭對準了當局政府,并且開始大肆宣揚民族沙文主義。
什么是沙文主義呢?
沙文主義是資產階級侵略性的民族主義,18世紀末,19世紀初產生于法國,因法國士兵沙文狂熱擁護拿破侖一世的侵略擴張,主張用暴力建立法蘭西帝國而得名。
墨索里尼宣揚的沙文主義與暴力、侵略密不可分,這使得法西斯黨成員們開始用暴力手段宣泄自己的不滿和仇恨。
墨索里尼曾經說過:“法西斯需要的是暴力、流血與犧牲。”而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
1908年,墨索里尼為了迎娶自己同父異母、沒有血緣的妹妹,直接拿著手槍威脅自己的父親和繼母。
1915年2月,墨索里尼采用暴力方式與政治對手決斗,從而捍衛自己的政治立場。
為了鼓勵法西斯黨內部的決斗思想,墨索里尼甚至用“決戰決勝,視死如歸”的口號來要求黨徒。
1919年大選的失敗,讓墨索里尼放棄了通過議會手段奪權的方式,他選擇采用建立和發展法西斯組織來奪取意大利統治權。
墨索里尼檢閱黑衫黨--圖源網絡
當時意大利國內有一個組織名叫黑衫黨,這個組織是一個由意大利退伍士兵組成的一個松散組織,因為全都身穿黑衫得名。
黑衫黨在意大利國內經常利用政府的無能胡作非為,墨索里尼注意到了黑衫黨,并從黑衫黨的行為中領悟到:武裝力量是鎮壓反動派和人民大眾的有效手段。
于是,墨索里尼通過收服黑衫黨首領費魯喬.韋基,成功收編了黑衫黨,這是法西斯黨成立后的第一支武裝力量。
從此,法西斯黨也被叫做黑衫黨。
隨后,黑衫黨在部分軍政團體和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下迅速壯大,成為國內頗具規模的準軍事組織。
有了武裝作為后盾,墨索里尼在大選中也是春風得意,在1921年的國內大選中,法西斯黨一舉獲得了35個議員席位,組成了議院最大的右翼勢力。
從此,墨索里尼成為了法西斯黨擁有無限權力的領袖。
此時的墨索里尼,并不滿足成為法西斯黨的領袖,他要成為意大利的領袖。
1922年,墨索里尼向當局政府提出要求:要么解散政府,要么組建包含法西斯黨在內的聯合政府。
面對威脅,當局政府沒有屈服,選擇拒絕。
但此時的法西斯勢力雄厚,面對政府,墨索里尼選擇武裝奪權,進軍羅馬。
1922年10月20日,墨索里尼在法西斯黨總部發出了全國動員令,宣布進軍羅馬。
為減少奪權的阻力,墨索里尼盡可能安撫工農階級、有產階級、保皇黨等團體,保障法西斯黨順利進入羅馬。
1922年10月24日,墨索里尼被任命為最高統帥,28日,法西斯黨開始行動。
法西斯黨節節勝利,幾乎沒有遇到什么阻力,28日當天就有一部分國會議員跑去和墨索里尼商量停戰,但這次墨索里尼的回復是:這一次我絕不放下屠刀,非要獲取全部勝利不可。
僅僅過了一天,意大利王室就坐不住了,國王從羅馬發出一封信函,委任墨索里尼重組內閣。
1922年11月6日,墨索里尼正式宣誓就職總理,意大利正式進入法西斯統治時代。
墨索里尼檢閱部隊
一路走來,從記者到法西斯黨魁,再到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的崛起發展并不順利,他經歷的挫折可謂無數,但最終成為意大利總理,這其中有三點原因:
一是不輕易放棄,被瑞士、奧地利驅逐,被意大利社會黨開除,牢獄之災,戰斗重傷,這些困難都沒有讓墨索里尼放棄;
二是發展自己主導的黨派,放棄選舉,采取武裝奪權的方式獲取權利;
三是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安撫各階層,最終沒有遭到強烈的抵抗就迫使意大利王室退讓。
墨索里尼的崛起,并沒有讓意大利向好的方向發展,也沒有向對人民有利的方向發展,反而將意大利拖入了更黑暗的深淵。
裝備2年就淘汰的中國版水連珠53式步騎槍:蘇聯莫辛納甘在中國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裝備2年就淘汰的中國版水連珠53式步騎槍:蘇聯莫辛納甘在中國
新中國建立以后的第一款自產步槍,竟然是蘇聯二戰制式步槍莫辛納甘。這種外號叫做水連珠的步槍,在中國一直到七八十年代才全部退役。不過,我國山寨的53式步騎槍真正在一線裝備的時間,僅有2年而已,根本沒有參加過實戰。聽薩沙說一說吧。
很多人不知道,新中國第一款量產制式步槍,竟然是蘇制莫辛納甘步槍,我們叫做53式步騎槍。
莫辛納甘步槍是沙俄時期研發的步槍,也是世界經典單發手拉步槍之一。
莫辛納甘久經考驗,參加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甚至越南戰爭等等一系列戰役。直到今天一些低烈度沖突的戰場,偶爾也能看到手持莫辛納甘的民兵、武裝民眾等等。
中俄兩國接壤,沙俄軍隊早在清末開始駐扎在中國,尤其盤踞東北。所以,中國境內早就出現了莫辛納甘步槍。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蘇聯開始大量援助中國一些勢力,比如黃埔軍校、馮玉祥、蔣介石都曾經得到過莫辛納甘步槍。
在抗戰期間,我國也得到了一些蘇聯步槍,1939年就得到5萬支莫辛納甘步槍。
不過,該步槍在中國屬于冷門武器。主要的問題是當時中國生產的都是7.92毫米毛瑟步槍彈,而莫辛納甘則是7.62毫米口徑子彈。為了使用莫辛納甘步槍還要搞出子彈生產線,代價太大了。
從1947年開始,國民政府就徹底停止生產7.62毫米子彈,莫辛納甘也從現役部隊退下來,交給二線部隊和預備役。
國民政府停產之時,莫辛納甘在中國至少出現了30多年。該槍有個外號,叫做水連珠步槍。
為什么有這么個外號?莫辛納甘的槍聲非常清脆,新槍的栓動式槍機以及彈倉式連發的設計令供彈和發射動作相當順利,可以輕松連續快速射擊。
很短時間內就會出現連續的清脆槍聲,就像水珠濺落一樣,就有了水連珠的外號。
在解放戰爭時期,蘇聯并沒有大量援助莫辛納甘步槍給解放軍。
蘇聯國內有數百萬支莫辛納甘因軍人退役而堆積在倉庫中,但因為需要使用7.62毫米子彈,解放軍無法去用。
解放軍有完整的日式和德式子彈生產線,所以蘇聯轉交的步槍主要還是日本關東軍的武器,以及偽滿洲國軍的德式武器。
這里簡單說說莫辛納甘的性能,這款蘇聯步槍性能中庸,綜合性能卻不亞于德國毛瑟98K,美國春田步槍、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日本99式步槍等世界名槍。
由于性能出色,該槍從1891年開始到1965年停產,前后生產高達3700萬支,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大的步槍之一。
莫辛納甘性能不錯,沒有明顯的缺陷。它的一大特點是射擊精確,加裝瞄準鏡就可以成為狙擊槍。
二戰中蘇聯的大量狙擊手,以及朝鮮戰爭中的張桃芳,使用的都是莫辛納甘步槍。
今天美國民用市場,仍然有一些人購買莫辛納甘步槍用于狩獵甚至射擊比賽,足可見該槍的精度之高了。
除此以外,莫辛納甘使用的是傳統7.62*54毫米步槍彈,威力還是很大的。該槍最大射程為1800米,不用瞄準鏡的有效射程為600米(其實這個距離就看不清人了)。
由于子彈威力很大,被莫辛納甘擊中胸腹、頭頸部等要害部位,基本是一槍斃命。即便擊中四肢,子彈致死、致殘的可能性也很大。
自然這也有代價,就是莫辛納甘的后坐力較大,需要嚴格訓練才能掌握優秀的射擊技術。
除此以外,裝彈5發的莫辛納甘結構很簡單,槍很皮實,適合大量生產、維護也非常簡單。
同時,該槍設計之初就考慮到沙俄士兵都是農民,大部分不識字,要求誰都可以迅速上手使用,也可以很好地維護保養。
使用莫辛納甘基本不需要任何文化知識,一字不識的老農民訓練幾天,也可以扛著它去打獵或者打仗。
1950年朝鮮戰爭突然爆發,志愿軍倉促進入朝鮮作戰。戰爭的艱難不用多說,后勤保障難度更是極大。
拋去各種復雜的運輸難題不說,解放軍僅僅步槍就有七八種之多,日式38大蓋使用6.5毫米子彈,99式使用7.7毫米子彈,國產的德式幾種步槍使用7.92毫米子彈,美式幾種步槍則是美制7.62毫米子彈,莫辛納甘則是蘇制7.62毫米子彈。
由于子彈種類太多,后勤部門苦不堪言,千辛萬苦將某一種子彈運到前線陣地,發現該部隊還大量裝備了另一種口徑步槍,必須再跑一次。
這種情況下,統一步槍口徑自然是第一位的,而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莫辛納甘了。
在第五次戰役之前,36個步兵師的蘇制裝備陸續開始送到朝鮮,志愿軍得到了14萬支莫辛納甘步槍。這些步槍均不是剛生產的,而是二戰蘇聯退役的老槍,槍的情況大體不錯。
志愿軍考慮到統一步槍口徑的迫切要求,決定以莫辛納甘作為模板,蘇聯也慷慨的提供了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的全部資料和制造機器。
在蘇聯專家的支持下,志愿軍在1953年成功山寨該槍成功,這就是53式步騎槍。
53式步騎槍從1954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逐步淘汰了解放軍裝備的五花八門步槍。
對仿造莫辛納甘步槍,官兵其實并不滿意。在朝鮮戰爭中,志愿軍官兵對莫辛納甘評價并不高,認為它雖可靠、精確、易于維護,但是落后的單發手拉步槍。
而美軍則是清一色的八大粒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性能上占據上風,尤其是射速快了幾倍,可以連續半自動射擊8槍。
志愿軍官兵很喜歡用八大粒,但這是美式步槍,中國顯然是不能山寨的。
而53式步騎槍也是生不逢時,誕生的時候朝鮮戰爭已經停戰,沒有在戰場發揮作用。
裝備部隊還不到2年,解放軍全部更換56式槍族,落后的53式步騎槍也就被淘汰了。
有意思的是,53式步騎槍并沒有立即停止生產,而是直到60年代才徹底停產。
這是因為中國強調人民戰爭,國內有大量經歷過戰爭的民兵。
他們沒有使用過先進的步槍,對53式步騎槍這種老式的手拉單發步槍卻非常熟悉。
所以,53式步騎槍一直裝備中國民兵,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全部退役。
從70年代開始,由于53式步騎槍性能同56式半自動步槍差距很大,該槍也慢慢淘汰。
淘汰下來的53式步騎槍,主要援助給盟友。
美軍在越南戰爭和入侵格林納達戰役中,都曾繳獲53式步騎槍,前者是中國援助給北越,后者應該是中國援助給古巴,輾轉到了格林納達。
53式步騎槍也沒有完全過時,在越南戰爭中,北越士兵除了用它發射槍榴彈以外,也在遠距離狙擊美軍,也就是打冷槍,效果很好。
中國制造的53式步騎槍,同蘇聯的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有一些區別,主要是瞄準鏡和刺刀座不同。
不過,這也不是53式步騎槍自行改進,而是蘇聯提供了最新版本的圖紙,同市面上的步槍有一定區別。
說來說去,53式步騎槍是一款研發于19世紀的武器,到新中國建立已經裝備了50多年,自然需要很快淘汰。而中國山寨了53式步騎槍,完全是無可奈何的應急。
隨著朝鮮戰爭的停戰,新一代的56式半自動步槍自然會取代老舊的53式步騎槍,這是大勢所趨。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用手觸摸二戰炸彈的人——訪香港警方拆彈專家
新華社香港8月15日電 題:用手觸摸二戰炸彈的人——訪香港警方拆彈專家
新華社記者 朱玉 方棟
43歲的拆彈專家李展超一身黑色工作服。“我們工作服的主要色調是黑色。”
他拿出黑色封面的介紹材料。材料寫到二戰軍火時,直言不諱地用了四個字描述:“非常危險”。
香港警方爆炸品處理課炸彈處理主任李展超(8月7日攝)。 新華社發
70多年前埋下的危險,就隱藏在今日香港的鬧市中、地鐵旁、工地上,甚至是在人們嬉鬧的海灘水下。
拆彈專家們必須一個人面對危險。
每位拆彈專家會有助手,也會有團隊,但按照要求,他們只能獨自走向炸彈。
每天面對生死考驗,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他們的性格。拆彈專家們大多氣質沉靜,靜到似乎周圍的氣溫也隨之下降。
已被香港警方拆除的二戰炸彈外殼(8月7日攝)。 新華社發
“我親手處理二戰期間遺留的未爆軍火不少于100次。”李展超對記者說。1999年,李展超加入香港警隊。2007年,經過層層選拔進入香港警方爆炸品處理課工作,如今他已成為爆炸品處理課炸彈處理主任。
爆炸品處理課是香港警方在1972年成立的特殊部隊,負責處理銷毀陸上及水下各類爆炸物、生化及核輻射物品。其中,處理二戰期間遺留至今未曾引爆的炸彈是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我們每年出動大概有150次左右,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工作都牽涉二戰期間遺留的未爆軍火。”李展超說,小的有步槍子彈和手榴彈,大的包括數十公斤的炮彈甚至近千公斤的空投炸彈。這些危險軍火穿越70多年的時光,向和平年代的人們無聲地訴說著二戰期間的戰火硝煙。
1941年12月,侵華日軍攻擊香港,18天內對香港多地進行空襲轟炸。在隨后長達三年八個月的日軍侵占香港時期,香港置身于交戰各方的連綿戰火中,飽受摧殘。
在戰后的香港,無論是水域、郊野、工地還是鬧市,都會挖掘出未爆炸的軍火,相關新聞屢見不鮮。
1995年7月,有貨輪在青衣對面水域起錨時,意外撈起一枚重約225公斤的美制空投炸彈。2013年3月,在港島大潭篤水塘對面的山頂,發現七枚戰時炸彈,其中一枚重約900公斤。
最近的一次就發生在今年7月16日下午,九龍啟德一工地內發現長約一米的戰時炸彈,周圍的兩千人即時被疏散。還有今年2月,在皇后大道東錫克廟附近工地上,挖掘出一枚重約500公斤的炸彈,里面有炸藥250公斤。
經過檢測,一些炸彈的炸藥成分依然有效,威力和70年前幾乎沒有區別,仍擁有巨大的殺傷力。
圖中展示的炸彈是7月16日在香港九龍啟德一工地內發現長約一米的戰時炸彈。 新華社發
警方的炸彈處理車開進發現戰時炸彈的香港九龍啟德一工地(7月16日攝)。 新華社發
十幾年前,香港瑪麗醫院附近的工地上發現了一枚225公斤重的美軍空投炸彈。警方切開炸彈外殼,銷毀炸藥成分。通常,炸藥將慢慢燃盡,不再危險。但在燃燒近半時,剩余炸藥由于過熱發生了爆炸,對周邊建筑造成損壞并引起火情。
有一次,爆炸品處理課在港島西區山上處理一枚180公斤英軍炮彈,其中有效高性能炸藥大概90公斤。李展超說,那天山上下大雨,然而炮彈引爆時,爆炸產生的熱氣流將雨生生逼停10秒鐘,隨后還引發了幾十秒的冰雹。“我們一開始還以為是炮彈碎片,趕快找地方掩護,后來才發現是冰雹。”
投到香港郊野山上的炸彈,沒有人敢搬動它們。拆彈專家們要徒步幾小時上山,把炸彈處理完后,直升機再把精疲力盡的專家們救下來……
擁有十幾年處理爆炸品經驗的李展超,最不愿意碰到的就是日軍留下的軍火,因為即將戰敗的日本因國力所致,在軍火生產上用材和制作極為隨意,最容易產生誤爆或者意外引爆,對拆彈人員來說就更加危險。
處理二戰遺留軍火,目前是最危險的年代。經過幾十年的演變,炸彈內的化學品性質已經變得敏感和不穩定。
香港高樓林立,人口稠密。拆彈專家要把保護市民和公眾財產作為大前提。他們所有的儀器裝備和手段都是圍繞這一點。
香港警察在香港皇后大道東錫克廟附近發現炸彈的工地忙碌(2月29日攝)。 新華社發
2月29日在香港皇后大道東錫克廟附近工地挖掘出一枚重約500公斤的炸彈,長度大約1.3米、直徑0.4米,里面有炸藥250公斤。 新華社發
2018年,港鐵沙中線會展站工地短短數月內接連發現三枚未爆AN-M65型空投炸彈。炸彈長約145厘米,重達450公斤,其中俗稱TNT的黃色炸藥占到225公斤。
李展超說,炸彈威力巨大,如果發生爆炸,每一枚大致相當于4000個手雷一起引爆,后果不堪設想。
警方封鎖道路、疏散群眾,在10個小時內將附近住宅、商業樓宇及酒店內數以萬計的市民引導至安全地帶。市民安全了,拆彈專家才會返回前線,真正開始拆彈工作。“通常處理時間至少也要20個小時起,經常需要20到40個小時。”李展超說。沙中線工地的拆彈作業,爆炸品處理課一名炸彈處理主任及其助手,連同十幾人的后備小隊,連續工作了接近30個小時才完成任務。
相較于電影中的驚心動魄,現實中的拆彈工作更加繁瑣復雜。無論炸彈是在哪里發現,他們首先要徹底挖掘出炸彈,判斷炸彈的型號和狀態。然后用不易產生熱力的水壓磨砂方式在彈身切割。隨后,對里面的有效成分進行燃燒。炸藥燃燒完,引信上的炸藥也銷毀后,才算處理完畢。
拆彈專家是所有警種中危險系數最高的,但是也賦予了隊員們沉甸甸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除了有能力去學習、應用專業的技術和知識外,更要愿意去接觸這些危險品、爆炸品,當其他人都選擇去回避、去遠離的時候,你愿意上前一步去處理。”李展超說。
爆炸品處理課有一句格言:“正確無誤、萬無一失”,一錯,一失,即是生命。
香港灣仔華仁書院發現兩個土制炸彈,警方正在處理相關炸彈(2019年12月9日攝)。 新華社發
李展超說,隊員們要全面考慮爆炸品的所有危險因素,預先思考某個操作后可能的一系列后果,平和冷靜地在各種解決方案中采取最合適的去施行,用最平常的心態,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處理爆炸品責任重大,每位拆彈專家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并且進行了嚴格的訓練。李展超記得,當時包括他在內的40名學員接受了八個星期的培訓,最后只有兩個人獲得加入爆炸品處理課的資格。
李展超說,此后,隊員還會接受一系列訓練,包括土制炸彈處理、常規軍火處理、爆炸后調查等,并會被派往海外進行訓練和交流。“拆彈專家的訓練時間很長,一般來說完成訓練最快也要4年,如果掌握全部爆炸品相關內容,我認為至少要8年到10年左右。”
香港警方爆炸品處理課人員為記者展示已被拆除的炸彈引信(8月7日攝)。 新華社發
二戰遺留的未爆軍火一日沒有全部清除,香港拆彈專家的使命就一日不會停止。
工作中,李展超從沒有想到過害怕。
如果說有情緒起伏的話,那就是每次終于銷毀了炸彈,所有人都安全了,可以收工回家的時候。
“那是最欣慰的一刻,每一次都會開心到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