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戰僵尸2010版(加拿大一枝黃花遇到對手→)
植物大戰僵尸2010版文章列表:
- 1、加拿大一枝黃花遇到對手→
- 2、1棵變20000棵?這種花有毒,上海多地出現蹤跡!千萬別摘
- 3、燃茶升級無糖茶、東方樹葉業績翻倍,純茶飲料布局進入快車道
- 4、王宏超|2021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
- 5、改變世界的馬斯克
加拿大一枝黃花遇到對手→
近日,多地出現“加拿大一枝黃花”
【早前報道】
這種外來植物
雖然花形色澤亮麗
但其實是一種惡性雜草
被稱為“生態殺手”
不過,最近在浙江湖州
它遇到了“對手”
它被列入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如今成為湖羊口中的美味
“加拿大一枝黃花”原產于北美
它的繁殖力極強
一株植株可形成2萬多粒種子
與周圍植物爭搶陽光肥料
直至其它植物死亡
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嚴重威脅
2010年被列入
第二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不過,最近在浙江湖州
“加拿大一枝黃花”遇到了“對手”
湖州市吳興區埭溪鎮聯山村
項繼忠從事湖羊養殖多年
七八年前
他關注到“加拿大一枝黃花”
2021年
項繼忠與浙江省農科院畜牧所
專家團隊取得聯系,開始試驗將
“加拿大一枝黃花”作為湖羊飼料
項繼忠表示
“適時收割的‘加拿大一枝黃花’
具有較高營養價值”
不僅營養價值高,還省錢
此外,“加拿大一枝黃花”依靠種子繁殖
當它被湖羊吃進肚子
再經過消化系統的分解
排出的羊糞中就不再含其種子了
今年,項繼忠的羊場
以5毛錢一斤的價格
大量收購“加拿大一枝黃花”
賣給村里的家庭農場
十多天內,平均每天收購3到4噸
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消化7噸
這也帶動周邊農戶
鏟除“加拿大一枝黃花”
提醒大家,如果在戶外
看到疑似“加拿大一枝黃花”
要及時向公安機關或林業部門反映
轉自:央視新聞
來源: 南寧廣播電視臺
1棵變20000棵?這種花有毒,上海多地出現蹤跡!千萬別摘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這種黃花
千萬別摘!別種!
請上報!
一種“黃花”為什么
會引發這么多網友的關注?
近日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等8部門
聯合召開了
“加拿大一枝黃花”防除工作會議
要求限期完成防除任務
如果市民發現類似品相的雜草
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
不就是黃色的小花嗎?
還需要專門去對付?
是的,情況就是這么嚴重。據介紹,加拿大一枝黃花已成功入侵武漢多個區域,在黃陂區六指街的318國道附近就有一片面積達3000畝的加拿大一枝黃花群落,要消滅它們需要25名專業防治人員及4臺車連續工作數周才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卷土重來。
加拿大一枝黃花
原產于北美
花形色澤亮麗
實是一種惡性雜草
是我國在20世紀30年代
從北美引進的觀賞植物
后逸生野外
它有“惡魔之花”的綽號
繁殖能力驚人
每株植株可以產生超過20000粒種子
理想狀況下萌發率可高達80%!
在生長過程中
會和周圍植物爭陽光、爭肥料
直至其它植物死亡
簡而言之
它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
也有人打比方說
“黃花過處寸草不生”
“我花開處百花殺”
早在2010年
我國已將加拿大一枝黃花
納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與大名鼎鼎的水葫蘆、紫莖澤蘭、飛機草同列
事實上不只是武漢
加拿大一枝黃花已蔓延多個省份
與席卷我國12省,435個縣市區的
紅火蟻不分伯仲
各地網友紛紛現身說法
在上海也有不少
還有研究表明
上海已有多種本地物種
因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入侵
消失不見!
還有網友發現
在鮮切花市場上有一種“黃鶯花”
與加拿大一枝黃花長相類似
黃鶯花
植物專家說,市場上的“黃鶯花”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粗糙一枝黃花”,另一個就是入侵的“加拿大一枝黃花”,但無論哪種分類,它們都屬于“加拿大一枝黃花復合群”。
專家提醒,雖然由鮮切花而造成入侵危害的概率較小,但是由于鮮切花的市場需求而造成該種大量種植所帶來的風險是存在的,因此,對于“黃鶯花”的大量出售,應該引起重視,至少不能隨意丟棄。
不出所料
面對金黃的誘惑
吃貨網友“挺身而出”
詢問能不能吃
還想裹面油炸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
如果有發現類似的品種
請積極向當地園林部門反饋、上報
綜合丨齊魯晚報、辰山植物園、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網友評論等
來源: 看看新聞Knews
燃茶升級無糖茶、東方樹葉業績翻倍,純茶飲料布局進入快車道
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無糖茶產品正成為消費者的選擇。日前,元氣森林旗下即飲茶品牌“燃茶”全系升級,去掉代糖,全面發力無糖茶產品。除了元氣森林,農夫山泉早在2011年就已推出無糖茶產品,康師傅、統一、三得利等品牌也對這個市場有所布局。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無糖茶處于消費放量爆發前的臨界點,未來市場會形成一個特征非常明顯的大品類,市場還將持續增長。
多品牌布局無糖茶
中國茶有著上千年飲用歷史,隨著消費者需求變化,無糖茶飲料的潛力逐漸釋放。近年來,不添加甜味劑、保留茶葉原始味道的無糖茶得到發展。
近日,元氣森林對已推出5年的燃茶進行升級。元氣森林方面認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愛上茶原汁原味的純粹,讓喝茶這件事有了更多可能。本次升級,燃茶去掉全線產品的代糖,轉變為不帶甜味的無糖茶。除了原有的烏龍茶、茉莉花茶等口味將逐漸迭代,也推出了新口味青柑普洱。此外,燃茶啟用了更突出茶風味的新包裝,弱化舊包裝上標志性的品牌標識“燃”字。
12月2日,元氣森林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燃茶的煥新升級,籌備了3年之久,去掉甜味劑赤蘚糖醇是經過多次考慮的,無糖茶目前已被更多消費者接納,并在去年實現逆勢爆發式增長。
事實上,發力無糖茶已是眾多飲料品牌的共同選擇。農夫山泉正大力推廣東方樹葉,康師傅推出冷泡綠茶、茉莉花茶兩款無糖茶飲,統一旗下的茶里王品牌也已經“復活”。國際飲料巨頭方面,可口可樂2018年推出無糖茶品牌“淳茶舍”,三得利、伊藤園等日本品牌也早已做了相關布局。
從東方樹葉當年上市后受到冷落,到如今業績不斷攀升,反映出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接受無糖茶飲料。營銷專家路勝貞表示,無糖茶飲料適逢健康消費觀念興起,消費群體以年輕時尚型消費者為主。年輕人雖然會年齡增長,但已經形成無糖消費習慣,將使得市場消費群體更穩定。隨著下一層級年齡的消費者不斷加入,消費群體也會逐年累積。目前無糖茶處于消費放量爆發前的臨界點,未來市場會形成一個特征非常明顯的大品類,并有一個持續增長的過程。
消費觀念改變
調查研究咨詢機構零點有數發布《2022年中國無糖茶飲行業洞察報告》顯示,無糖茶飲產業已經步入成長期,并進入快速穩定發展的新階段,預計到2025年,中國無糖茶飲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
報告顯示,農夫山泉東方樹葉作為早期入局者,依舊領跑行業;元氣森林旗下燃茶、纖茶雙雙入圍無糖茶飲品牌市場份額前五。無糖植物茶市場未來增長預計超30%,增長率方面遠超其他品類。
作為一個超過十年的茶飲品牌,東方樹葉近三年取得爆發式發展。據農夫山泉內部人士透露,早在2010年,農夫山泉就預判東方樹葉會迎來爆發式增長,內部曾稱之為“未來的飲料”。
對于東方樹葉來說,無糖茶市場的創新和開荒歷經十余年。2011年,東方樹葉上市時,國內幾乎沒有無糖茶品類。從2019年開始,東方樹葉就進入發展快車道。據AC尼爾森數據,2019年東方樹葉的增長率達28.9%。2021年,東方樹葉實現翻倍增長。消費需求的升級驗證了農夫山泉的預判。
東興證券發布的研報稱,在傳統觀念中,喝茶往往和健康養生綁定,但市面上的許多茶飲料更多是具備風味屬性,其中添加了較多的糖和其他添加劑來維持較好的風味,和傳統茶相比健康養生屬性較弱,因此其受眾和普通飲料受眾相當,大多在30歲以下。而當茶飲料和減糖、0脂肪、0卡路里概念綁定且風味不變時,其受眾便擴大到了年齡更大的群體。
燃茶的相關負責人也在接受采訪時說,現時轉型對燃茶而言是“天時地利人和的耦合”。經過行業培育,無糖茶已被更多消費者接納,并實現逆勢增長。接下來真正會更進一步的應該是純粹的無糖茶,它不僅是無糖,而且是無甜,消費者更追求天然回甘帶來的口味享受。
資深投資人吳曉鵬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無糖茶有望成為飲料的基礎品,而不僅僅是潮流品,是整個飲料行業最好的賽道之一。作為兼具健康、簡單、口感、便捷的茶飲產品,無糖茶處于快速增長中,在可預見的將來,還可能保持穩定增長。燃茶轉換配方至無糖茶,一方面是對赤蘚糖醇爭議的回應,采取更穩健的產品技術路線,另一方面也是迎合消費品市場確定的無糖茶發展趨勢。
步入快車道
東興證券在研報中表示,2019年,我國茶飲料市場規模達到787億元,其中無糖茶飲料41億元,占比5.21%。2014年—2019年,我國無糖茶飲料銷售額年均增速為32.6%,遠高于茶飲料總體增速,預計2019年—2024年依然能維持20%以上增速,2024年無糖茶飲料銷售額將達到115億元,占比達到12%。
從市場規模來看,無糖茶飲料已經步入快車道。
農夫山泉披露業績顯示,2022年上半年,本期實現收益165.9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4%,其中包裝飲用水收益同比增長4.8%,占總收益的56.3%;飲料收益同比增長18.8%,占總收益的43%。
據AC尼爾森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不論是包裝水還是茶飲料整體市場都增長乏力——包裝水市場整體10.5%下滑,即飲茶(不含奶)市場增速僅為0.8%。而東方樹葉過去12個月的增長水平遠超茶飲料市場整體增速,增速接近70%,超過行業85倍;無糖茶市場成為上半年唯一正增長的即飲茶細分市場,其中東方樹葉貢獻了近七成的增量。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飲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中國茶飲料的發展時間很短,市場開發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和農村市場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初步預測中國茶飲料行業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速高于全球水平,到2027年中國茶飲料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40億元。經過產業規模化打造,茶飲料市場的集中度會逐漸提高,無糖純茶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動力。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
王宏超|2021年巫術類著述經眼錄
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 王宏超
接續往年慣例整理2021年出版的巫術類著述之目錄,需說明的是,書目雖是本人抱持寧濫勿缺之原則盡力搜羅而成,但也僅為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所及,而未及寓目的著述定然不少,決非有意忽略之。2020年出版而未及列入去年書目者,也盡量補入。書目大體分中外兩類,每類書目之次序純屬隨機排列。書目下的零散點評,乃是倉促瀏覽后的粗淺看法,自然是掛一漏萬,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正之。
1.王章偉《村巫社覡:宋代巫覡信仰研究》
王章偉著:《村巫社覡:宋代巫覡信仰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本書原題為《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版),修訂本改為現題。作者王章偉在宋代巫術研究領域深耕多年,柳立言先生贊譽他是“研究宋巫最久、最深和最多”的學者。除本書外,作者還有《文明世界的魔法師——宋代的巫覡與巫術》(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近世社會的形成——宋代的士族與民間信仰》(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7年)等宋代巫術研究專著。宋代的巫術文化素來為學者所重視,或是巫術斷代研究中被研究最多的朝代,魯迅先生曾言:“宋代雖云崇儒,并容釋道,而信仰根本,夙在巫鬼。”(《中國小說史略》)中村治兵衛、木村明史、劉黎明、艾媞婕(TJ Hinrichs)、柳立言、方燕、李小紅等人均有專著出版。本書著力于研究兩宋時代“巫覡信仰的內涵、巫風的概況及巫覡流行的原因,并以之為切入點,分析國家、精英與民眾之間如何看待巫覡信仰。”(第13頁)堪稱宋代巫術研究領域最新的代表性著作。
2.王明珂《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王明珂著:《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臺北:允晨文化,2021年
“毒藥貓”是流傳于川西岷江上游羌族村寨中的傳說故事,據說村里一些婦女會以妖術變成動物來傷害人或施毒害人。在羌族方言中,這類人被稱為“都”或“德”,后被傳衍成漢語的“毒藥”。據說這些婦女常會變成貓,所以后來慢慢形成了“毒藥貓”這一稱呼。作者王明珂先生曾在1994年至2003年間在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進行人類學田野研究,在此前出版的著作《羌在漢藏之間》(最新版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中,就曾提及“毒藥貓”現象。作者借用了法國學者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的“替罪羊”(scapegoat theory)理論(中譯本見[法]吉拉爾著,馮壽農譯:《替罪羊》,東方出版社,2002年),認為在一個群體之中,當出現重大社會矛盾、爭執、災難時,人群中的集體恐懼、猜疑、厭憎等情緒往往會投射到群體內部的邊緣人身上,“人們心目中村寨內的‘毒藥貓’是其對遠方更大敵對勢力之恐懼的投射”,前者被作者稱為“內部毒藥貓”,后者為“外部毒藥貓”。這類現象其實是人類歷史中的普遍現象,漢學家田海(Barend ter Haar)就曾研究過中國古代的巫術與替罪問題([荷]田海著,趙凌云等譯:《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替罪羊現象就是獵殺女巫運動,作者在書中也提及了歷史上與當下的許多政治和宗教上的暴力與迫害事件,亦屬此類。本書體現了作者基于本土地方經驗建構一種社群理論的努力,以及對當下現實世界的憂慮與反思。
3.王振復《中國巫文化人類學》
王振復著:《中國巫文化人類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
王振復先生對巫術文化的關注起自20世紀80年代,他較早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從巫文化的視角研究《周易》(成果如《巫術:周易的文化智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在此后諸多著述中,他對此論題多有闡發與推進。本書可視為王振復先生有關巫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之“中心論題在于,巫性是中國文化基本而主導的原始人文根性之一,作為文化迷信,巫性處于中國式的神性與人性、神格與人格之際,巫性是既媚神又瀆神、既拜神又降神、既畏天又知命、既信靈力又尚人智的一種文化屬性。”(第10頁)本書論述了巫性及中國巫性之特質、神(鬼)與靈的神秘世界、巫史文化、巫術禁忌、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與人文思維方式、巫醫親緣關系、巫性崇拜與詩性審美、風水文化等重要論題,堪稱近年來有關中國巫術理論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優秀著作。
4.蔡亮《巫蠱之禍與儒生帝國的興起》
蔡亮著,付強譯:《巫蠱之禍與儒生帝國的興起》,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的巫蠱之禍大概是最為著名的巫術事件。有關巫蠱之禍,既往的相關研究雖多有涉及(如近來引起很多討論的辛德勇先生《制造漢武帝》一書對巫蠱之禍有專章討論,三聯書店2018年版),但卻少有專題研究。當然,本書的主旨并非聚焦巫蠱之禍的史實,做史學式的考證研究,而是著眼于更為宏大的主題,即在巫蠱之禍所引發的歷史余波中,儒生如何作為一個團體力量逐漸崛起,并確立了后來數世紀儒生帝國的政治基調。作者強調:“巫蠱之禍不僅僅是一場牽涉皇室的政治陰謀,也是使中國成為一個儒家帝國的歷史轉折點。”作者認為司馬遷在《儒林列傳》中所確立的儒生可以憑五經學養而參與政治的說法有一定的虛構性,司馬遷的敘述與其說是在記述史實,毋寧說是在建構歷史,背后暗含的是對當時現實世界的批評立場。通過更為細致地分析,作者提示我們,“在公元前91年至公元前87年,出身相對貧寒的儒生們通過他們敏銳的政治判斷與優秀的行政管理能力,準確地利用了巫蠱之禍形成的權力真空逐漸獲得了政治權力。為了給他們的政治成功尋找合理依據,儒生們回溯歷史,重構了一個武帝治下欣欣向榮的儒林。”(第5頁)也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提到的那樣,書中一些觀點的“沖擊力”在出版過程中就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本書所觸及到的史實與闡釋或是后來相關研究所繞不開的學術話題。
5.游子安、志賀市子《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
[日]志賀市子著,宋軍譯,志賀市子譯校:《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本書研究香港社會中的扶乩活動,論述范圍極廣,自歷史中香港壇堂之源流,到十九世紀末的扶鸞救劫運動,以至二十世紀扶乩團體的尊孔思潮等;從扶乩人物與香港的文化氛圍、扶乩與香港潮州社會的關系,到乩壇與行善救濟等,將扶乩納入到香港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之中來做深入之考察。兩位作者對香港的宗教文化素有研究,志賀市子有關于香港社會中扶乩活動研究的專著出版([日]志賀市子著,宋軍譯,志賀市子譯校:《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加上作者與乩壇及乩手的直接交往與考察,使得此書既具有思想、宗教研究的厚重維度,又有著人類學的在場經驗,是地方宗教研究中的佳作。
6.顏芳姿《妖怪、變婆與婚姻:中國西南的巫術指控》
顏芳姿著:《妖怪、變婆與婚姻:中國西南的巫術指控》,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本書是作者基于在貴州侗族地區的田野調查撰寫而成。當地流傳著著名的“變婆”妖怪故事,變婆活著時與常人無異,但死后卻會變成令人恐懼的神秘力量。據說變婆死后三天就會變成貓,或以美婦形象出現,又或異變成獸,危害人間。變婆只是鄉野之怪談,還是真實存在的怪物?變婆如何影響當地人的婚姻觀念?變婆傳說背后包含著什么樣的秘密?作者通過多年的田野調查,希望通過變婆現象及其中包含的巫術指控,來思考邊緣地區漢族與非漢民族間的關系問題。如作者所言,“巫術跟醫學一樣,都在幫助人們重拾生命的力量,拿回主導權,設法干預命運,協商社會關系,對社會和個人所面臨的災難不幸和困惑不安提出有意義的解釋,對社會危機提供風險管理的因應策略。”(序言)
7.楊伯達《中國史前玉巫教探秘》
楊伯達著:《中國史前玉巫教探秘》,北京:故宮出版社,2020年
楊伯達先生常年從事玉文化研究,尤其重視巫玉文化的結合,此前曾出版《巫玉之光:中國史前玉文化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巫玉之光》(續集)(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中國史前玉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等專著,本書亦是從巫術與玉文化關系的角度所撰寫的全新力作。作者將早期原始宗教稱作“巫教”,因早期許多地區的巫術強調“以玉事神”,作者就進一步將“巫教”定名為“玉巫教”。“巫教”與“玉巫教”的命名或有爭議之處(如饒宗頤先生在《歷史學家對薩滿主義應重新作反思與檢討:“巫”的新認識》中所進行的討論,見《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1992年),但強調玉器與巫文化的關系,則是十分必要的。本書將“玉巫教”分為早、中、晚三期,按照地域分為夷、越、蠻三大族群,又將玉神器分為信仰崇拜類(如龜、豬、鸮、鷹、云、風、海、魚、龍、鳳、蟬、蠶、樹、稻、慈姑等)、美身類(如玉鐲、玉璜、玉環、玉梳背等)和供神食饗三類。本書所涉及的考古資料極為豐富,作者的論述視野宏闊而又具體而微,對學界理解早期巫玉文化當會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8.張保同、王軍青《巫術文化視域下的漢畫像和原始道教》
張保同、王軍青著:《巫術文化視域下的漢畫像和原始道教》,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學界有關漢畫像的研究成果所在多有,但正如本書作者所言,對漢畫像中所包含的巫術文化所進行的系統研究則付之闕如。本書“用文化人類學中的巫術文化理論詮釋漢畫像,探討漢畫像、原始道教與巫術文化的內在聯系,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把漢畫像資料引入漢代巫術、原始道教研究領域,審視漢畫像的社會和文化寓意,深入挖掘漢畫像中的巫術文化和原始道教的內容。”(前言,第12頁)本書所涉及的具體圖像主題有神話人物(后羿射日、伏羲女媧、神農操蛇、黃帝、蚩尤作兵等),辟邪動物(龍、虎、朱雀、玄武、熊、開明獸、麒麟、獬豸、犬等),辟邪植物(桃樹、桑樹、柏樹、常青樹等),辟邪神人(神荼、郁壘、忠勇之士、宗布、門吏等),其他辟邪物像(雷鼓、兵器、規矩、五色、日月、星辰、文字、倉頡造字等),儺舞(方相舞、雜舞、禹步等),以及祈雨巫術、生殖巫術、模擬巫術等。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形象地展示出了漢代巫術的整體面貌。
9.姜小莉《清代滿族薩滿教研究》
姜小莉著:《清代滿族薩滿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薩滿是世界性的文化現象,近年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甚多。薩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薩滿教特指以西伯利亞為中心,擴展到中亞、東北亞地區的薩滿信仰,伊利亞德即持此論;廣義的薩滿乃是一種世界性的原始宗教現象。各個地域、各個民族之間的薩滿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中國東北地區,薩滿廣泛存在于滿、蒙古、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維吾爾等民族,而尤以滿族為代表。滿族歷史悠久,薩滿亦與滿族的歷史相伴隨,“薩滿教的發展與生產力的提升成反比,期社會地位會隨著社會體制的演進而下降。”(第237頁)滿族根據政治形勢的需要對薩滿教進行了有效的治理,入關后滿族薩滿教分化為宮廷與民間兩種類型。同時,清代薩滿也產生了東北、京畿、直省駐防等區域差異,以及家祭與野祭的分化。薩滿教在清代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響,但也隨著血緣組織、生產方式、地域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走向了衰落。本書對于理解滿族薩滿以及清代的政治、宗教和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0.劉勤《神圣與世俗之間:中國廁神信仰源流考》
劉勤著:《神圣與世俗之間:中國廁神信仰源流考》,北京:三聯書店,2021年
本書研究的對象為中國的廁神信仰,這一主題之所以與巫術有關,是關于廁神的諸多說法中,最流行的說法之一就是紫姑即廁神,而紫姑神崇拜一直都被視為扶乩巫術的來源。關于這一問題,許地山在《扶箕迷信底研究》(商務印書館,1999年)中有詳細之論述。南朝宋劉敬叔的《異苑》中最早記載了紫姑的故事,其初為人妾,為大婦所妒,郁郁而終,死后能顯靈。民間視紫姑為受害女性之代表,對她寄予了同情,也賦予她了“法力”,后來扶乩時多請紫姑。明清文人常通過扶乩問科舉及仕途,使扶乩變得更為流行。本書還提到民間以糞尿等穢物所進行的壓勝與治愈的巫術活動,這些也是民間巫術的重要內容。
11.儲曉軍《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
儲曉軍著:《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
本書將魏晉南北朝的民間信仰分為三種類型:巫術活動、神靈崇拜和生死儀式,巫術在此一時期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先秦時期巫術在政治和社會中的地位甚高,但至遲到漢末,巫術漸趨分化,巫師地位亦有所下降。但在民間信仰中,巫術還是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力。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巫術亦呈現出了新的面貌。正如本書所指出的那樣:“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巫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重要的轉折期。傳統巫術在民間繼續活躍,佛教的神通法術、道教的道符法術在民眾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形成了傳統巫術和新型巫術共同勃興的輝煌場景。與此同時,巫術也出現了新的變化,行傳統巫術的巫師地位逐漸下降,取代他們的是具有宗教光環的僧侶群體和道士群體,他們漸漸成為巫術的主角。”(第93頁)本書梳理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諸種巫術形式:傳統巫術(包括醫療巫術、祝詛巫術、預言巫術等)、佛教巫術(包括咒術、神通等)、道教巫術(如神行、渡水、變化、召物、治病等),同時也探討了巫、佛、道既并存又競爭的關系。
12.臧志攀《中國古代祈雨史》
臧志攀等著:《中國古代祈雨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中國農耕文明的特性使得祈雨成為官方與民間都極為重視的大事,早期的祈雨活動多以巫術形式來實踐(如裘錫圭先生著名的文章《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所分析的現象),盡管后來祈雨逐漸禮儀化、道德化,但祈雨巫術在民間仍廣為流行。本書依據時代序列梳理了自史前時期至清代祈雨活動之歷史,以及祈雨與巫術、祭祀、思想、政治、民俗、文學等領域的關系,涉及巫術史、宗教史、政治史、禮制史、哲學思想史、民俗史及古文字學、考古學、民族學、天文學、氣象學、農學、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可謂第一部中國祈雨文化史之專著。
13.盛文強《故國之妖》
盛文強著:《故國之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21年
鬼神怪異之事在史籍中隨處可見,“書寫妖異怪誕之事,是一種古老而又隱秘的敘事傳統,謂之志怪”。(自序)今日雖多以迷信、虛妄斥之,但大眾對此類內容的興趣有增無減。本書所講述的諸多故事,讀來令人意趣盎然。其中與巫術相關的內容所在多有,如對付妖怪常用的“呼名術”,即見到妖怪,“知其名呼之者除,不知其名則死”。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提到一個人面蛇身的美女蛇,“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亦屬此類。又如驅鬼常用植物,多“介于巫術和藥劑之間,兼有二者的功效”。(第15頁)再如以狗屎、狗血來辟邪禳災之巫術等。古人書寫妖怪故事本非以笑談視之,如干寶寫《搜神記》即是為了印證“神道之不誣”的道理,亦如作者所言:“妖怪的世界自成體系,是對日常的超越,又是對日常的諷喻。在若即若離之間,妖怪實現了自身的意義。”(自序)
14.徐頌贊《神明考古學》
徐頌贊著:《神明考古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本書以閑趣筆法講述鬼神妖怪之事,立意“從趣味知識中理解宗教”,“從宗教中反觀人間生活”。所談人鬼恩怨、神明八卦、成圣內幕、修仙套路、幻術指南等,雖在學術上稍嫌簡淺,但頗能從大眾熟知的事例中引申論述,如從《還珠格格》中的巫師來談薩滿文化,從《肖申克的救贖》引出《太平廣記》中的越獄幻術,從《上帝也瘋狂》開始談論非洲巫術的運作邏輯等,倒也符合大眾閱讀的口味。
15.于賡哲《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
于賡哲著:《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本書透過疾病看歷史文化之變遷,兼具學術與趣味,在疫情籠罩之下的特殊時期,尤引人關注。書中有專題談及“蠱毒”,蓄蠱巫術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仍能見到。有關蓄蠱之巫術,歷史中最有名的事例即前面所提及的巫蠱之禍。但需要辨析的是,蠱毒與巫蠱不同。巫蠱之禍中從太子東宮搜出來的巫術器具乃是“人偶”,這屬于模擬巫術范疇,蠱毒則是蓄養蠱蟲來害人的巫術。《隋書·地理志》言:“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虱則曰虱蠱。”蠱或有醫療之效,中蠱者也多為患病之癥狀,但蠱毒的蓄養與應用,在古代多被神秘化,成為民間巫術的重要內容。蓄蠱自西漢發端,隋唐時期定型,流衍至今。本書作者還特別討論了蓄蠱風俗的區域轉移問題,總的趨勢是由北而南,由中原而江南,由江南而嶺南,由嶺南再到西南。這一傳播軌跡亦可說明,蠱毒問題“并非一個簡單的巫術迷信問題,實際上其背后反映了主流文化圈對非主流文化的歧視,歷史上各階段‘蓄蠱之地’的變遷是主流文化圈拓展的結果。”(第170頁)
16.呂光群《中外巫儺面具藝術》
呂光群攝影編著:《中外巫儺面具藝術》,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面具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在狩獵、戰爭、祭祀、巫術、驅鬼、喪葬、鎮宅、舞蹈、戲劇、游戲中廣泛使用。本書關注的是在驅儺、祭儀、儺舞、儺戲等巫儺活動中的所使用的面具。作者出自業余興趣,用三十年時間奔赴中國各地(涉及二十個省)和世界各國(涉及四十個國家)拍攝巫儺面具照片,本書收錄了1280幅照片,其中關于中國的有700余幅,外國的有500余幅。這些資料為學界的相關研究,尤其是比較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17.林瑋嬪《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林瑋嬪著:《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本書是作者據其英文著作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5)改寫而成。作者曾在臺南萬年村、三寮灣與桃園八德等地進行了長時間的田野調查研究,本書就是基于這些調查來探討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問題。在民間宗教中,神像所具的物質形態通過信仰的“具象化”而具備了神圣內涵。但物質形態的神像無法對信眾的需求做出反應,這就需要靈媒(乩童)來進行溝通。本書主要研究的就是這兩種靈力具現的形式——神像與乩童在民間宗教中的作用和關系:“一個恒久卻靜態,另一個短暫卻即時。二者以互補的關系在儀式與日常生活中互相配合。神像內蘊,乩童外顯,二者在跨時限(diachronic)與同時限(synchronic)之間得到動態的平衡。”(第12頁)同時,本書也研究了靈媒在鄉村與都市中的不同。在鄉村中神像會進入到信徒家中而與民眾建立直接的連結,而在都市中神像更多被固定在神壇中。都市中的乩童較之在鄉村的環境中,也必須更具開創性去拓展神明靈力,從神明“代言人”的身分轉變為宗教知識的組織者與靈力創造者。
18.黃杰《宋畫中的信仰民俗研究》
黃杰著:《宋畫中的信仰民俗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
基于繪畫資料研究其中所包含的歷史、文化、社會與風俗等內涵,是近年學界頗受重視的一種研究進路。本書聚焦于宋代繪畫(尤其以《瀟湘八景》、《骷髏幻戲圖》、《辰星像》、《聽琴圖》、《千里江山圖》、《江山秋色圖》、《清明上河圖》等為重點),分析其中的信仰民俗(包括俗信、祝禱、禁忌、占卜、巫術等)。如通過《骷髏幻戲圖》中的三重幻戲結構來分析中國人對于生死問題表現出的諧謔與感懷交織的復雜情感。如作者認為《大儺圖》中體現出的是仲春民間的社火表演,兼有葆生、驅儺、祈雨、娛樂等多重功能,而在《千里江山圖》與《江山秋色圖》中,則隱藏著中國風水文化的內涵。
19.張邦彥《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張邦彥著:《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本書在2020年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去年書目中曾有所介紹,202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簡體字本,甫一上市便引來諸多關注和討論。引來廣泛關注的原因,不只是本書所探討的話題有趣,還在于其論述的角度和話題的重要性。黃克武先生在序言中提到:“催眠術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親眼目睹,卻又不可盡知,屬于所謂'不可思議'的現象。它與心理治療、氣功、靈魂學、前世回溯等都有關系,也有催眠師將此一技藝以‘幻術'的姿態用在娛樂表演而引起轟動。一般人認為它出于腦波作用、潛意識(或無意識)、變態或暗示的心理現象,等等。無論如何,直至今日催眠術仍充滿了神秘色彩。”本書關注催眠術在中國近現代語境中的傳播、影響及其多元內涵,提醒我們思考:“如何超越精英敘事的單一旋律,以復調式的眼光看待近代中國的心理知識發展?哪些人應該被當成科學活動的主體?我們應該要采取什么樣的角度,來理解科學論述、科學實踐之于近代中國的社會文化意義?”(第5頁)
20.張慶民《干寶及其<搜神記>研究》
張慶民著:《干寶及其<搜神記>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東晉干寶,“性好陰陽術數”,作《搜神記》,“選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被譽為“鬼之董狐”(《晉書》)。干寶通過《搜神記》,“欲撰記古今怪異非常之事”,以“明神道之不誣”。本書對干寶之生平、其“性好陰陽術數”問題、編撰《搜神記》的緣起、《搜神記》編撰時間與材料來源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考論,尤其論述了“明神道之不誣”的內涵,其“本旨乃在通過記述各種鬼神怪異之事,讓人們了解、認識鬼神怪異之事發生的根本原因,從中見吉兇、察時變,大可以考見國家政治治理之得失,小可以明個人禍福休咎之所起,從而為當時和后來人提供鑒戒。”(第243頁)其中涉及的古今看待鬼神之視角與立場問題,尤值得關注。
21.[意]卡洛·金茨堡《夜間的戰斗:16、17世紀的巫術和農業崇拜》
[意]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著,朱歌姝譯:《夜間的戰斗:16、17世紀的巫術和農業崇拜》,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
卡洛·金茨堡的《奶酪與蛆蟲》于2021年推出中文譯本,這部被稱為“遲到四十年”的微觀史學經典甫一面世就引起了廣泛的追捧與討論。出版社也同時再版了金茨堡的另一部名作《夜間的戰斗》(初版于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版增加了作者為2020年意大利版所寫的長篇后記)。本書研究的是16世紀在意大利弗留利(Friuli)地區所流行的一種奇特的夜間活動,一群被稱為“本南丹蒂”(benandanti)[“慈善的行者”(good walker)]的儀式團體,會在某個夜晚靈魂出竅,手持一束茴香作武器,與巫師展開戰斗。若本南丹蒂獲勝,就會迎來莊稼豐收;若是失敗,則會遭遇饑饉。本南丹蒂的敵手是巫師,但卻被教會斥為異端巫術,在教會權威之下,他們對自我身分產生了混淆,最終承認自己亦是巫師。金茨堡稱此書主旨在于研究“16世紀末到17世紀上半葉之間弗留利人的宗教態度,從廣義上說,是一個農民社群的心理狀態,但是從一個十分狹隘的觀點來看,這一民間信仰核心的歷史,由于特殊勢力的作用,逐漸被等同于巫術。這是至今仍不確知的歷史中的一段插曲,卻在巫術和其受迫害的普遍問題上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意大利文版序言)正如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所言,金茨堡利用法庭的資料“書寫那些其觀點幾乎無據可查之人的歷史”,其中所體現出的精湛的技巧令人嘆服,同時本書也體現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微觀史學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22.[美]羅伯特·達恩頓《催眠術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終結》
[美]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周小進譯:《催眠術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終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羅伯特·達恩頓是文化史名家,其多種著作均已被譯成中文,本書為中文譯本之再版(初版亦是周小進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此版新增了作者為中文版所寫的序言。本書是達恩頓第一部法國史論著,被譽為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的奠基之作之一,影響甚大。法國大革命之前,在法國流行一種催眠術(mesmerism)運動,催眠術“像一場流行疾病一樣,征服了整個法蘭西”。這場運動起自奧地利醫學博士梅斯梅爾(mesmer)所發現的動物磁力學。這場源于科學領域的爭論,最后神奇地參與到了政治運動之中,并最終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進程,許多催眠師也成了大革命的領導人物。通過這種被宏大歷史敘事所忽視的歷史細節,可以讓我們思考催眠術與激進思想、政治運動、民眾心態、啟蒙運動的終結等重要問題,也為我們理解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23.[英]蘇珊娜·利普斯科姆《企鵝科普:巫術》
[英]蘇珊娜·利普斯科姆(Suzannah Lipscomb)著,[英]馬丁·皮克(Martyn Pick)繪,王海峰譯:《企鵝科普:巫術》,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年
企鵝科普(第一輯),包括了《宇宙大爆炸》《引力》《板塊構造學說》《量子力學》《進化論》《遺傳學》《意識》《疼痛》《人工智能》《泡沫》《章魚》等明顯屬于科學領域的主題,但其中竟然也包含了一本《巫術》。其實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套書的編輯者眼光之專業、視野之開闊。巫術是宗教史、思想史上繞不開的話題,同時也和科學史密切相關。令人驚喜的是,本書以青少年為主要閱讀群體,在不長的篇幅中,深入淺出地敘述了歐洲巫術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及其思想文化根基,同時又能結合淺顯之事例加以闡說。據給小學生閱讀的親測經驗來看,閱讀的效果甚佳,本書堪稱是專業普及類書籍之范例。
24.[日]澀澤龍彥《惡魔幻影志》
[日]澀澤龍彥著,王子豪譯:《惡魔幻影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1年
澀澤龍彥被稱為日本暗黑美學大師,近年來其作品已有多種被譯成中文。本書聚焦繪畫作品中的惡魔題材,從原始洞穴中的模擬巫術圖像,到《啟示錄》抄本、教堂藝術中的繪畫、德拉克洛瓦的《梅菲斯特》、老勃魯蓋爾的《叛逆天使的墮落》,以及博斯的《圣安東尼的誘惑》《最后的審判》等,澀澤龍彥通過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料和極富洞見的分析,為讀者搭建起了一個惡魔主題的藝術魔宮。盡管屬于青年時期的作品,但這本書被澀澤龍彥視為自己“最心愛的作品之一”。
25.[法]布里切特·小山-理查德《日本的妖怪》
[法]布里切特·小山-理查德(Brigitte Koyama-Richard)著,黨薔、王聰譯:《日本的妖怪》,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21年
世界各國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妖怪文化,在日本妖怪文化似乎更為流行,至今日仍舊如此。如作者所言:“在日本,這個充斥著祖先的信仰和萬物有靈論的神怪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繁盛過。”(前言)日本的妖怪文化受到中國、印度及西方的影響,加上本土文化的融合與創造,形成了獨特的妖怪文化傳統。作者是法國知名的日本文化專家,在書中他對日本的妖怪傳統進行了系統全面地考察,書中收集了二百多幅妖怪題材的繪畫和圖像,從古籍中的圖像資料,到當代日本藝術家的創作,內容豐富而有趣。作為異國的研究者,作者尤其重視比較研究的視角,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盡管西方藝術受到了包括日本在內的東方藝術的影響,如“西方藝術家借鑒了東方藝術作品中出現的惡魔、龍、樹狀魔鬼、長有多條手臂的妖等形象”,但卻少有學者進行影響的比較研究,本書無疑是一次極為有益地推動。
26.[日]阿部謹也《花衣魔笛手》
[日]阿部謹也著,夏川譯:《花衣魔笛手:傳說背后的歐洲中世紀》,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
[日]阿部謹也著,陳國維譯:《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1年
格林兄弟收集的童話中有一則花衣魔笛手(Pied Piper)的故事。據說1284年在德國哈默爾恩市出現了一位自稱捕鼠人的花衣男子,聲稱只要市民付一定數額的報酬,他就能清除困擾當地人的成群老鼠。達成協議后,花衣人開始吹笛子,聽到笛聲,老鼠紛紛從洞里跑出來,跟隨男子進入威悉河。這時男子從河中走出,老鼠都被淹死了。但市民們卻不愿按照協議支付酬勞,于是男子憤怒離開。不久后,男子再次回到哈默爾恩,又在街上吹起了笛子,這時所有四歲以上的小孩都跑了出來,共有130個孩子跟隨男子進入山林,最后一起消失。這則故事在德國及英語文化圈廣為流傳,相關的研究也很多,比如針對“130個孩子失蹤”這一傳說就有多達二十五種解釋。阿部謹也被譽為日本“西方社會史”研究第一人,其名作《花衣魔笛手》堪稱社會文化史的杰作,他在書中對花衣魔笛的傳說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尤其是十分高明地梳理了吹笛人與捕鼠人傳說結合的過程,以及此傳說在后來的流傳與闡釋。他還指出了此傳說背后的心理機制:“不管1284年發生的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爾恩庶民的悲傷與痛苦都跨越了時空,直抵我們內心。當接近產生這種悲傷、痛苦的庶民生活時,我們就超越了單純解密似的興趣或好奇心,直接觸摸到歐洲社會史的一角。”臺灣商務印書館亦在2021年推出了中譯本,名為《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陳國維譯,臺灣商務印書館,2021年)。
責任編輯:黃曉峰
校對:張艷
改變世界的馬斯克
作為一個走在科技前端的人,馬斯克到底有多大的潛力呢?本文通過介紹馬斯克和他的三家有代表性的公司在做的事情,幫助我們透過馬斯克和他在2022年之后創辦的公司們,一窺人類未來的發展趨勢。
今天聊個不一樣的話題。
這幾天隨著ChatGPT的火爆出圈,我被科技的進步著實震撼到了,這家伙完全能聽懂我在說什么,并且能給出一個非常靠譜的答案,這可能是當今世界最牛逼的自然語言問答式AI。
在感嘆科技的進步之快的同時,更偉大的是讓這一切發生的人。今天要講的就是ChatGPT所屬公司OpenAI曾經的聯合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由于過去二十年人類的科技發展實在太快了,我們在神經科學、基因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都有著重大突破,像Google、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也都是在這段時間崛起壯大的,而馬斯克用科技改變世界的步伐比這些巨頭還要快。
如果人類真的會在二十一世紀抵達奇點,那么馬斯克必然會是這個過程中極為關鍵的角色。
馬斯克大學時期的專業是物理學和經濟學,在1995年創辦了軟件公司 Zip2,并于 1999 年以 3 億美元被 Compaq 收購。接著他又在 1999 年創辦支付公司 X.com,這家公司于一年后和其競爭對手 Confinity 合并并改名為 PayPal,最后在 2002 年以 15 億美元被 eBay 收購。
截至 2002 年為止,馬斯克就是一名透過科技創業迅速致富的企業家。但是在 2002 年以后,他拿著他賺的錢做的每一件事,才真正讓我們看到什么叫瘋狂。
如果要總結 2002 年以后馬斯克的目標,就是一句話:延續人類這個物種。在通往這個目標的道路上,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家比馬斯克具備更強的實踐力。
我認為去寫一個走在科技前端的人的視角和宏大藍圖,能讓我們看到人類有多大的潛力。因此這篇文章,我將介紹馬斯克這個人和他的三家有代表性的公司在做的事情,并且加入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幫助我們透過馬斯克與他在 2002 年之后創辦的公司們,一窺人類未來的發展趨勢。
01 Tesla:使地球向可再生能源經濟體轉型
在近幾個世紀,人類大規模地使用化石燃料造成了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全球溫度也逐年升高。就在此時此刻,如果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3度,最高溫度就可能會上升至58度,進而造成大多數農作物和動物的滅絕。如果我們不阻止全球變暖的勢態,地球很可能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要阻止全球變暖,人類必須將現在這個以化石燃料為主的經濟體轉型成以太陽能這類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經濟體。而在人類目前所有的產業當中,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占比最大的便是交通產業。在接近一百年的時間里頭,以石油驅動的內燃機汽車幾乎壟斷了整個陸上交通。
馬斯克認為,如果要讓人類盡可能快地拋棄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從交通產業下手,讓人們大規模地停止使用石油驅動的內燃機汽車,轉而使用由永續能源驅動的電動車。
馬斯克在 2004 年以 A 輪融資入股了僅成立一年、由 Martin Eberhard 和 Marc Tarpenning 創辦的電動車公司 Tesla Motors,成為該公司的最大股東。2008 年金融危機時期,Tesla Motors 運轉不順,馬斯克決定親自扛下公司的 CEO 職位,并于接下來的十年帶領這家電動車公司,在已經接近一整個世紀沒有任何新創公司成功的汽車產業中殺出一條血路。
Tesla Motors 的目標是用最快的速度推出可以進軍大眾市場的電動車。他們的商業策略是:先打造一款造價高昂、產量極少的電動跑車 Roadster(2008 年開始交車),專門賣給喜歡彰顯環保的富豪。接著用賺到的利潤打造一款中等價位、產量適中的電動車 Model S(2012 年開始交車),賣給普通的有錢人。最后再用上一階段賺到的利潤來打造一款低價、可大型量產的電動車 Model 3(2017 年開始交車),推廣給普羅大眾,顛覆整個汽車產業。
在技術層面上,Tesla Motors 沿用了加州電動車公司 AC Propulsion 的電池管理技術,將幾千個小型鋰電池管理起來,取代大型笨重的鉛酸蓄電池,大幅提升了電動車的性能和續航力。同時,他們在全美各地布滿了超級充電站(Supercharger),這些充電站每充十分鐘,就能讓 Model S 跑一百公里。
為了降低電動車的電池成本,Tesla Motors 還興建了耗資 50 億美元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每年生產 35 GWh 的鋰電池,這個數字跟當今鋰電池的全球產量是一樣的,這些鋰電池將于未來用在他們每年生產的 50 萬輛電動車上。
對馬斯克來說,要解決化石燃料造成的問題,真正要顛覆的并不是汽車產業,而是石油產業。因此在 2014 年,Tesla Motors 直接公開了自家公司的全部專利,讓任何人都得以使用他們的技術生產電動車。這種「公開自家核心技術」的做法會為 Tesla Motors 創造非常多競爭對手,但它卻將催化整個汽車產業朝著電動車的方向前進,加速地球向可再生能源經濟體轉型。
在 2016 年,Tesla Motors 更是決定將名字里的 Motors 去掉,改名為 Tesla,并以 26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正式成為一家可再生能源公司。未來不管是超級充電站還是超級電池工廠,都將大量采用 SolarCity 的太陽能技術,幫助 Tesla 建立可再生能源的完整生態系統。
02 SpaceX:使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
全球變暖并不是人類這個物種所需要面對的唯一問題。事實上,可能造成地球物種滅絕的事件可多了,光是我們目前所想得到的就有:近距離超新星爆炸(兩億五千萬年一次)、伽馬射線爆發(百萬年一次)、地球磁場反轉(百萬年一次)、超級太陽耀斑的出現(曾在許多恒星發生過)、外星文明對地球的征服(尚未發生但不無可能)、小行星撞地球(發生過非常多次)。以上事件只要有任何一個發生,地球物種滅絕將會是板上釘釘。
單就小行星撞地球這個事件來看,在 1908 年就有一顆直徑 60 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爆炸,夷平八千萬棵樹,威力相當于一千顆廣島原子彈。在 1989 年,同樣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軌道擦身而過,想像一下它如果炸在都市上方會發生什么事?
更別提我們如果像恐龍一樣遇到直徑十公里、威力相當于十億顆廣島原子彈的小行星,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人類可說是毫無招架之力。
在過去,地球至少已經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物種滅絕,時間大約是每一億年就會發生一次。照著這個頻率,人類遲早會面臨第六次大規模物種滅絕,只是我們不知道確切什么時候會發生。而一但我們知道發生的時間,通常也已經來不及了。
就算我們運氣很好、這些可能造成物種滅絕的事件都沒有發生,六億年之后地球仍然會因為太陽亮度增加所導致的二氧化碳災難而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換句話說,如果要避免人類在未來滅絕,我們必須在地球滅亡之前擺脫對地球的依賴、在太陽系滅亡之前擺脫對太陽系的依賴。人類必須成為一個能在不同星球之間遷移和生存的多星球物種,而且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做準備,因為沒有人知道下一次災難會在什么時候發生。
要如何讓人類成為一個多星球物種呢?
對馬斯克來說,這一切的第一步,人類要先有辦法讓一百萬人移民火星,在上面發展出能夠自給自足的新文明。
要如何讓一百萬人移民火星呢?
答案是開發出能將大量人類送往火星,并且讓人類能在火星上正常生活的科技。同時要確保在這樣的技術前提下,這個世界上有至少一百萬個愿意去火星,并且負擔得起火星船票費用的人。
因此馬斯克在 2002 年創辦了火箭公司 SpaceX,眼前的最大目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馬斯克預估,如果要在地球七十五億人口中找到一百萬個愿意移民火星、且有足夠經濟能力負擔船票費用的人,這個船票費用必須低于每人 50 萬美元,也就是加州一棟普通房子的價格。
然而根據 NASA 在 2004 年估計的數據,如果使用當時的技術將人類送往火星,平均每個人的成本會是 100 億美元,這個價格是 50 萬美元的 20000 倍。這就是 SpaceX 所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如何將火星船票的價格降低 20000 倍?
首先,在火箭發射的成本方面,大多數的航太公司都喜歡將工作外包,接到外包工作的承包商又會再把工作繼續外包出去,一份工作在經過一層又一層的外包鏈之后,最終的費用就會變得非常高。因此 SpaceX 的第一個策略是自己生產超過 90% 的火箭零組件,透過大規模垂直整合降低成本。
SpaceX 製造出來的第一隻火箭「獵鷹一號」(Falcon 1)搭載了一臺他們設計的「梅林引擎」(Merlin),在 2006~2008 年接連經歷叁次發射失敗后,終于在 2008 年 9 月 28 日成功發射。這次的成功幫助 SpaceX 接到來自 NASA 的貨物運輸合約,此時獵鷹一號的發射成本只有它的最佳替代方案的三分之一。
到了 2015 年,SpaceX 的火箭發射成本已經成功降到當下行業標準成本的五分之一。根據馬斯克的估計,SpaceX 的發射成本在未來幾年仍會繼續下降,有望比整個行業標準還要低 10 倍。
在有效負載方面,2004 年時的火箭每次大約能載 3~5 人,而 SpaceX 的目標是將這個人數擴展到 100 人以上,如此就能將火星船票的價格再降低 20 倍。
以下是 SpaceX 近幾年在有效載荷上的急速進步:獵鷹一號發射成功后,SpaceX 在 2010 年又成功發射擁有九臺梅林引擎的獵鷹九號(Falcon 9),將負責太空貨物運輸的龍飛船(Dragon)送入地球軌道。到了 2018 年,SpaceX 繼續打破紀錄,成功發射搭載了 27 臺梅林引擎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其單位有效負載的價格達到史上最低。
我們可以看到,透過垂直整合與提高有效負載,SpaceX 已經有很大的機會能將火星船票的價格降低 10 × 20=200 倍了。只要再降低 100 倍,50 萬美元的票價目標就能達成。
對于最后這 100 倍,SpaceX 的解決方案是:打造「完全快速可重復使用的火箭系統」。一但火箭能變得像飛機一樣,只需要重填燃料和進行維護就能再次使用,那么票價就能再次大幅度地降低,讓一百萬人移民火星也將不再是夢想。
令人震撼的是,這個難題也被 SpaceX 克服了。在 2015 年 12 月 21 日,SpaceX 成功利用推進器著陸技術完成了獵鷹九號第一級的首次回收。到 2019 年,SpaceX 已成功將獵鷹九號第一級回收四十四次,如今一級火箭的回收對于 SpaceX 來說已經宛如家常便飯了。
在接下來的火星殖民計劃中,SpaceX 將打造「行星際運輸系統」(ITS, 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搭載 42 臺最新研發的、推進力比梅林引擎強叁倍的「勐禽引擎」(Raptor)。這個系統預計將在 2024 年一口氣載數百名人類乘客前往火星,并于出發后 80 天抵達,屆時我們將會見證一個在歷史意義上遠超人類登月的時刻。
當然,在人類抵達火星前后,SpaceX 會派出無人火星殖民運輸器,透過多次無人貨運任務將各種設備送上火星,確保火星的首批殖民者在網路通訊、能源、交通、水、氧氣、食物、居住設施、火箭燃料、醫療、建設、植物……等人類的生存需求上都能有充裕的供給與建設,幫助他們打造第一個火星城市。
以網路通訊為例,SpaceX 早在 2015 年就開啟了星鏈計畫(Starlink),打算在地球低軌道上部署 12000 顆通訊衛星,讓超高速網路從天而降,不管你在北極、太平洋還是圣母峰上都能連上網路。同樣的技術未來也將在火星實施,為火星上的居民提供無線網路服務。
以能源為例,SpaceX 將沿用大量來自 SolarCity 的太陽能技術,在火星上實施太陽能發電。
以交通為例,從 SpaceX 分支出來的隧道挖掘公司 The Boring Company 有著能實施地下三維交通的挖掘技術,Tesla 生產的電動車也將在空氣稀薄的火星取代內燃機汽車,成為火星移民的主流交通工具。
以水為例,火星南極有大量冰山,融化后足以形成覆蓋整個行星的 11 米深海洋。將這些冰山融化不僅能提供人類需要的水,還能釋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等溫室氣體,觸發溫室效應使均溫 ?55 °C 的火星升溫。
以氧氣為例,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農業和生物學技術,在火星上栽培植物,并建造光合作用工廠,增加火星的氧氣密度,讓人們最終不需要帶面罩就可以在火星表面行走。
為避免占太多篇幅,剩下我就不一一展開了。這里我想強調的是:很多我們看似困難的問題,其實都早已有技術上的解決方案,只是我們平時沒關注而已。就算有些技術還沒出現,馬斯克和他的公司們也已經讓我們看到,身在這個科技指數級增長的世界,只要懂得將問題一步步拆解,我們能做到的事情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
當然,「讓一百萬人移民火星」并不是能一瞬間完成的事。SpaceX 的計劃是先讓一小批人類精英前往火星開路,就像歷史上第一批殖民美國的歐洲人一樣。隔兩年后,地球會派出第二批火星殖民艦隊,將新的移民送往火星,并將在火星上適應不良的人類接回地球。再隔兩年,派出第三批艦隊,接著是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
在人類移民一波波登上火星的這段時間里,SpaceX 將繼續致力于降低火星船票的價格,而火星上的人類也會著手建立第一個火星城市。基本需求搞定了以后,火星上的人類便能開始發展吸引人的休閑娛樂和文化,火星對人類的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強。當大家意識到「居住在火星」是可行的時候,愿意出錢移民火星的人數就會大幅增加。
隨著愿意移民火星的人逐年提高、火星船票價格逐年下降,火星上的居民將會越來越多,并在未來的某一天突破一百萬人,變成一個真正繁榮的城市。最終,SpaceX 的目標是將火星「地球化」,改造成一個適合人類居住、即便地球切斷供給也能自給自足的美麗星球。
而在我們成功征服火星之后,我們將結合這些經驗與新科技進一步征服其他行星、衛星或小行星,甚至建立人造的太空居住地在宇宙中漂浮,為人類這個物種做大量的異地備份。就算有某個星球或太空居住地的人類文明滅絕了,只要其他文明還健在,人類這個物種就能繼續延續下去。
屆時的宇宙文明相較于現今的地球文明,將會跟現今的地球文明相較于古希臘文明一樣。人類將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在宇宙中遷徙、擴張的多星球物種,而地球只不過是我們的起點罷了。
03 Neuralink:使人類與人工智慧結合
要理解 Neuralink 這家公司,必須掌握的核心概念有兩個:腦與腦之間的傳播帶寬、人工智慧的威脅。一旦你能將這兩件事情搞清楚,你就知道為什么馬斯克要成立 Neuralink 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么叫「腦與腦之間的傳播帶寬」。
任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都可以被視為「一顆大腦將一份信息傳播到另一顆大腦」的過程。而在語言發明之前,人類執行這個過程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我們只能用一些手勢和叫聲來傳遞非常簡單的資訊,像是「吃」、「攻擊」等等。
一直要等到語言發明之后,人類才成功在不同的孤立大腦間建立一條較為高效的資訊傳播通道。語言的資訊傳播原理可簡化如下:一個人將大腦中的腦神經訊號編碼成聲波,并將聲波傳出去。當另一個人的耳朵接受到這段聲波后,他會將聲波解碼回腦神經訊號。
有了語言這個工具,人與人之間能分享的信息量就有了爆炸性的提升。而所謂的「腦與腦之間的傳播帶寬」,指的就是兩個人腦在單位時間內,彼此之間能傳播多少信息。
語言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呢?
我們都知道,創造知識遠比學習知識難多了。如果沒有語言,知識就難以傳承,這可能造成的結果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我們的技術還停留在石器時代止步不前,因為每一代人都得重新發明石器和生火技術才有辦法生存。
正是因為有了語言,知識才得以代代相傳、愈積愈多。每個人出生時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他那個時代的全部知識,并在這些舊知識上繼續創造新的知識。
繼語言之后,文字的發明使人類得以將語言轉換成圖像符號保存在紙張上,突破口耳相傳的限制。而當人類發明電腦,并將無數臺電腦連成網路之后,我們不僅能很高效且穩定的存儲資訊,還能在一瞬間將資訊傳到地球的另一端。
然而,也正是在我們有了網路以后,語言這個工具的缺點才開始逐一暴露。
首先,如果把語言的資訊傳播帶寬與網路相比,結果就像是拿一粒米跟一顆地球相比一樣。
再者,當我們在使用語言這個工具傳播資訊時,資訊的流失率是非常高的。使用語言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將大量的資訊壓縮成短短的幾行文字,當你現在在讀這篇文章時,這里的所有文字就是從我的大腦壓縮出來的,而這個壓縮的過程本身就會造成大量的信息流失。
為了理解這篇文章,你的大腦會將這些文字解壓縮回神經訊號。然而不同人的大腦在壓縮和解壓縮文字時使用的演算法都不一樣,所以你在解壓縮這些文字時,最后產生的理解一定會跟我自己壓縮前想表達的內容有非常多偏差,這就會造成第二次信息流失。
正是因為語言有低帶寬、容易流失信息等缺點,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才會變得如此困難。想像一下你和別人用聊天軟體聊天,結果每次只能傳送一個字,這個字還有很高的機率會變成亂碼,你覺得這樣的軟體溝通起來有效率可言嗎?
這就是 Neuralink 想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透過建立腦機介面,大幅度地提高腦與腦之間的傳播帶寬。如果每個人都裝上了腦機介面,我們就能直接進行腦對腦的神經訊號溝通,而不需要把它壓縮成低效的語言。當我想讓你看到一幅景象、聽見一段聲音、感受一道情緒、認識一個思想時,我只要將我的腦機介面透過網絡與你的腦機介面相連,這個信息的傳播不但帶寬超高,還可以將流失率最小化。
一但我們能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感覺……所有感知對應的腦區都建立適當的腦機介面,我們能做到的絕對不會只有腦對腦的溝通。在這樣的技術之下,一個高完成度的虛擬現實體驗起來將跟真實世界沒什么兩樣。
除此之外,我們甚至還可能突破我們感官的限制,感知到我們五官無法感知到的東西。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人是感受不到磁場的。但如果我們能研發出適當的磁場感測器,將偵測到的磁場分布轉換成腦神經訊號,透過腦機介面送入我們的視覺皮質,不就能「看到」磁場了嗎?如果送入的是聽覺皮質,不就變成「聽到」磁場了嗎?
在沒有腦機介面前,我們只能感知到波長 380~780nm 的光線和頻率 20~20,000 Hz 的聲波,這些光線和聲波形塑了我們現在認知的世界。一但有了成熟的腦機介面,那么只要能打造出適當的感測器和神經訊號轉換器,任何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資訊都將被我們「看到」、「聽到」、「摸到」、「聞到」,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啊!
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破解「知識」在大腦里的編碼,那么「學習」就可以轉化成一種「安裝知識」的過程。我們想學任何東西,只要把對應的知識透過腦機介面安裝到大腦就行了,人類的學習能力將達到一個過去從未達到的境界。假設學習知識變得比以前容易一千倍,我們便有可能可以挑戰比以前難一千倍的問題。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腦機介面的潛力了。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需要掌握的概念:人工智能的威脅。掌握了這個概念之后,你才會真正看到 Neuralink 瘋狂的地方。
自從人類發明電腦以后,人工智能的領域也開始起飛。我們這幾年來天天都在看人工智能打破紀錄,辦到我們過去認為這項技術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像是在圍棋領域連續擊敗世界第一的棋手、在音樂領域創作出讓人們以為是巴哈作曲的音樂、在圖像領域生成大量跟真人沒兩樣的臉孔、在語言領域表現出超越人類的翻譯水平、在金融領域主導大量的投資決策、在藝術領域創作出不同藝術家風格的藝術作品……
當人工智能一步一步地在各個領域超越人類,甚至把人類遠遠甩在后頭、使得人類變成反過來向人工智能學習時,很多人開始擔心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擁有自我意識的超強人工智能會不會出現?如果超強人工智能出現了,并且擺脫我們控制、想要毀滅人類,我們有沒有抵抗的能力呢?
對于這兩個問題,馬斯克的答案很簡單:超強人工智能遲早會出現,且一旦失控,現在的人類完全不是它的對手。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馬斯克和硅谷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 CEO Sam Altman 在 2015 年創辦了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其中的一大目的正是希望在開發超強人工智慧的同時,也能保證它對人類是安全無害的。
當然,對馬斯克來說,成立 OpenAI 還遠遠不夠。在認識了 Tesla 和 SpaceX 這兩家公司后我們不難發現,任何可能對人類這個物種造成威脅的因素都逃不過馬斯克的雷達。不論人工智能安不安全,光是它「可能被打造出來」這件事就足以被視為人類的一個巨大威脅。
于是 Neuralink 出現了。
Neuralink 真正的終極目標,是在人類現有的腦干、小腦、邊緣系統和皮質之上,再加裝上一層「電子腦」,將人工智能直接整合進我們的大腦。一旦我們能做到這件事,人工智能便不會是我們的敵人,因為它已經成為人類組成的一部分了,這就跟我們不會說「腦干和邊緣系統是我們的敵人」是同個道理。有了這加裝上去的電子腦后,我們將會變成一種更高級的「賽伯格」(Cyborg)。
所謂的賽伯格,指的是將無機技術與有機生物結合后所形成的生命體。在此時此刻,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普通人類。但事實上,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每個人都早就已經是賽伯格了。
當你戴上眼鏡時,你就是在用技術升級你的光學感知;當你穿上衣服時,你是在用技術升級你溫度感知;當你在用手機跟朋友聊天時,你是在用技術升級你的社會感知。換句話說,你透過眼鏡感知到外界的光線、透過衣服感知到周遭的溫度、透過手機感知到遠方的朋友,這些無生命的技術早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你感官的延伸。
假設你在早上醒來時,突然發現自己的右手不見,你會覺得恐慌、別扭、不適。同樣地,如果你把眼鏡、手機、衣服通通丟掉,只身一人空無一物,你也會產生非常類似的感覺。你會覺得自己失去了身體的某一部分,并且很想趕快把這一部分裝回來,這就是你已經成為賽伯格的證據。
所以當 Neuralink 希望在人腦上面加裝電子腦時,概念其實也是一樣的。正如同眼睛退化后要戴眼鏡一樣,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透過為我們的大腦「戴上」一層電子腦來強化人類的思維能力將成為新的趨勢。
電子腦并不會取代你的大腦或占據你的自我意識,而是會在維持你的自我意識的前提下,大幅度拓展你的能力邊界。你仍然會覺得自己在做所有的決策,但是你所感受到的思考會變得前所未有的暢通、高效。我們將從現在的「原始賽伯格」逐漸升級成「高級賽伯格」。
那么在技術上,要怎么做才能為我們的大腦加裝上一層電子腦呢?首先當然要先建立可以讓人腦與電子腦相連的接口,并且確保兩者之間的信息流通帶寬足夠大。
現在你知道為什么 Neuralink 要打造高帶寬的腦機介面了。
相信讀到這里,你已經看出馬斯克成立公司的邏輯了:對 Tesla 來說,要讓人類盡可能快地拋棄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首先得讓人們大規模地轉去使用由可再生能源驅動的電動車;對 SpaceX 來說,要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首先得將太空旅行的成本降低到能讓一百萬人移民火星;對 Neuralink 來說,要讓人類與人工智慧結合,首先得打造高傳播帶寬的腦機介面。
我們可以繼續將這個「首先」放大來看:Tesla 要讓人們大規模地轉去使用由可再生能源驅動的電動車,第一步是打造一款造價高昂、產量極少的電動跑車 Tesla Roadster;SpaceX 要將太空旅行的成本降低到能讓一百萬人移民火星,第一步是打造幾乎從頭到尾都由自己設計、生產,發射成本遠低于行業標準的小型火箭 Falcon 1。
同樣地,Neuralink 要打造高傳播帶寬的腦機介面,它的第一步是打造體積極小、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用近乎無創的手術植入、能在同一個時間對大腦感應和寫入大量神經信號、并且可與外界進行無線通信的技術。
在 2017 年馬斯克召集了大量領域內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 Neuralink 后,到2019 年,這支團隊終于發表了他們這兩年階段性的成果:N1 Sensor。
每一個 N1 Sensor 上都接有 3072 個超微電極,這些超微電極分布在 96 條比頭發還細、肉眼幾乎看不見、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細絲上面。Neuralink 會透過 DARPA 開發的微手術機器人將多個 N1 Sensor 植入大腦,并讓這些超微電極細絲在腦中穿梭,即時地讀取和寫入神經信號。
這些超微電極最后會被匯集到一個感應線圈里面,N1 Sensor 讀取到的神經訊號將在此處經由藍芽傳送到外界名為 Link 的穿戴式裝置。所有對神經訊號的運算和解析都會在 Link 上面執行,Link 也可以回過頭來對腦內 N1 Sensor 上的微電極發出寫入指令。
如今 Neuralink 正在向美國 FDA 申請明年的人體實驗,打算在人類大腦兩側各安裝四個 N1 Sensor,其中三個接入運動皮質區(Motor Cortex),一個接入體感皮質區(Somatosensory Cortex)。他們的短期目標是用這項技術幫助大腦損傷、癱瘓、截肢、視障、聽障等患者恢復感官能力。
馬斯克的每一家公司在一開始成立時,總是會被學術界和工程界的「專家」視為癡人說夢的商業噱頭。但將近二十年過去,我們一直在看到這些公司用實質的成果重重地打臉當初看衰他們的人。我認為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并不只是因為人們低估了馬斯克這個人,同時也是因為人們低估了技術發展的指數級增長現象。
即便在此時,仍有許多人不相信人類有辦法殖民火星、認為 Tesla 遲早會運營不下去、認為 Neuralink 想打造的高帶寬腦機介面和新一層電子腦不可能實現。但我覺得我們就靜靜地看下去,等到海水退了,自然知道誰沒穿泳褲。
04 結語
這篇文寫到這里,其實仍有些小小的遺憾,因為關于馬斯克和未來科技,還有非常多值得寫的內容,只是很可惜的是,如果再繼續寫下去,不但這篇文章會變得太長,太多分散的主題也容易導致整體的脈絡失焦。
對我來說,這篇文更重要的目的是串連馬斯克在不同科技領域的想法,以此來呈現出這個天才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帶給我的某些重要感受。所以如果你在讀完這篇文章后,能夠被馬斯克的追求極致、突破邊界的創新精神所影響到,我也算是心滿意足了。
最后的最后,我想在這里傳達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信息:
人類持續發展的科技已經使我們愈來愈接近「不成功,便成仁」的階段,諸如星際旅行、人機整合、永生不死、加速實境、強人工智能等概念也已經不再是遙遠未來的科幻想像。
我們必須承認,科技進步的速度遠超我們的直覺感受,人類這個物種發生質變的時間點已經離我們愈來愈近。
如果小看科技進步的速度,當巨大的變革來臨時,我們很可能會缺乏準備。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但走錯任何一步,都可能導致慘痛的后果。因此我們不該坐著等待未來到來,而是應該主動地去探究那些正在發生的科技變革,并試著理解這些變革對世界會造成什么影響。
在五十年前,人類成功建立第一次網絡連線時,當時的大眾可能只會覺得「把兩臺電腦接在一起可以干嘛?」
但是在今天,網絡已經從根本上支配了現代世界的一切。整個世界的經濟、政治、全人類的行為模式,沒有一個不受它影響。
隨著最近火爆全球的ChatGPT的出現,你應該已經意識到,科技的進步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甚至它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
同樣地,很多可能成為「下一個網絡」的科技正在發生,如果我們沒有明確地去意識到這件事,很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下一代眼中的老頑固。一旦世代間因為各自的頑固而無法溝通時,就可能爆發沖突。而在擁有強大科技的時代,任何沖突都是非常危險的。
活在當下很重要。但是在科技指數級增長的時代,花些時間關注未來的可能性,我認為是值得的。因為如果真要說這個世界有什么是不變的,那就是它每天都在改變。
就說這么多。
作者:駱齊;公眾號:產品經理駱齊
本文由 @產品精英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