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連連看游戲(創尸紀評測:歡迎來到廢土僵尸們的血汗工廠)
果蔬連連看游戲文章列表:
- 1、創尸紀評測:歡迎來到廢土僵尸們的血汗工廠
- 2、邵書琴:扎根云端牧場的柯蘭姑娘
- 3、在這所云南村小,上千師生三餐吃的都是自己種的!還為周圍其他學校供應
- 4、一桌年夜飯 中華兒女情
- 5、寧波24名學生被騙!做這事時,孩子們最容易被騙……
創尸紀評測:歡迎來到廢土僵尸們的血汗工廠
沒什么深度,但樂子絕對夠多。
從地球上的蔬菜、水果,到外星世界的礦石、觸手,再到幻想世界的武器、怪物——說真的,作為一個喜歡自討苦吃的“牧場經營”類游戲玩家,我自認為已經不會有什么更超出想象的東西,是我不曾培養過的了。
大概也是因為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存在,當一款游戲告訴我,將尸體埋入田中,澆上幾天水(血)后,就可以收獲一只鮮嫩的僵尸時,我會感到說不出來的詫異——畢竟,這既不人道,更不環保。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果從“再就業”和“循環利用”的角度考慮,這也不妨是一條解決末世廢土之上,人力資源短缺問題的捷徑。
《創尸紀》(DEADCRAFT)是由MARVELOUS旗下的First工作室所制作的“僵尸末日生存”題材游戲。游戲以現代人類文明基本毀滅,僵尸病毒肆虐的世紀末廢土為主要舞臺,講述了半人類半僵尸血統的主角里德,為了為同伴報仇,向著人類最后的堡壘“方舟”發起進攻的故事。
別看故事概述一本正經,在有些似曾相識的末日風景下,本作中出場的正反派角色皆給人一種“少一根筋”的胡鬧感。而在這樣混沌邪惡的亂世之下,主人公獨特的生活方式,更是本作最大的賣點所在。
在游戲的一開始,主角里德便因為挑戰大BOSS慘敗而倉皇而逃。為了達成復仇的目的,也為了在僵尸橫行的荒野生存下來,他不僅需要積蓄更強大的力量,更像其他普通人一樣,需要隨時補充身體所需要的食物和水分。于是,里德在荒野中的一間廢棄的農場,過上了種地為生的日子。
以“種田”和“戰斗”穿插進行的玩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為MARVELOUS所發行的《符文工房》系列游戲。而在《創尸紀》的主要流程中,玩家將一邊以農場為據點生活,一邊收集關于“方舟”和敵人的情報,玩家的可活動和探索區域,會隨著劇情的展開與深入逐漸擴大,生活方式也會從最初的收集廢水、狩獵老鼠以滿足基礎生理需求,一步步進化到成片的蔬果養殖,甚至半工業化生產的地步。
制作設施,自給自足
看著生活環境一步步好起來,是“農場經營”類游戲共通的樂趣。
作為《創尸紀》的主要玩法之一,“種田”在本作中占了相當一部分流程。不過,相比以“種田”為主要玩法《牧場物語》系列,《創尸紀》中對于作物的培育描寫,就顯得隨意多了。只要在播種后,澆上幾天水,作物自然就會茁壯成長,而培養的時間長短,就要看你澆的是廢水還是凈水罷了。
不過想也知道,通常意義上的“種田”,并不是游戲的本意。正如我們開頭所述,“種僵尸得僵尸”才是本作有趣的地方。作為擁有一般僵尸血統的人類,主角里德同時擁有人類和僵尸雙方的能力,而其作為僵尸能力最強力的,就是可以以僵尸為素材,進行相應的生產生活。
耕地澆水,是一天的開始
“渾身是寶”可以說是對本作中僵尸的最恰當描述。打倒野生僵尸所獲得的血、肉、骨頭、心臟,皆可以被制作成有用的道具,而如果想要在戰斗和生產中,獲得更高的效率,你甚至需要培養自己的僵尸大軍——需要再一次重申的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創尸紀》“毫無節操”的混沌世界觀基礎上。
在游戲中,玩家可以將人類的尸體收集起來,帶回農場的工具臺上制成種子。將這些種子種入地下后,再撒上幾壺僵尸血,就可以獲得一只聽從指揮的僵尸。而他們最大的特點,是頭上都開著一朵可愛的小花。有趣的是,這些從田中爬出的僵尸仍會帶有生前的行為習慣,能力值和使用的攻擊手段,也都視生前狀態而定。
在戰斗時,這些僵尸可以跟從里德對敵人進行攻擊,算是廢土上戰斗所不可或缺的好伙伴。但對于一個會壓榨僵尸價值的黑心農場主來說,他們也是日常的生活生產中,最重要的資源所在。
對比只能就地取材的野生僵尸,這些自家栽培的家養僵尸身上可用的寶貝,更是數之不盡。在游戲中,家養僵尸既是合成工業制品的頂級原材料,也是組裝成殺傷性武器的部件,甚至是交通工具的基礎元件——這正好從字面上,呼應了本作標題的“DEADCRAFT”。如果你還記得游戲《喪尸圍城》中,有一群年輕人整天為了給喪尸們爭取“尸權”,在鏡頭前激情演講的話,那本作中的“血汗工廠”對僵尸階層的剝削,或許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干活的是僵尸,干的活也是僵尸
作為一款“農場經營”游戲,除了每天在農場的日常生活,玩家也需要經常性地造訪人類生活的聚落進行交易或情報收集,通過和各種怪人的接觸,游戲的進度才會得到關鍵性進展。
和《符文工房》不同的是,本作中的主角并沒有“等級”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玩家每次行動時,都會獲得的生存點數(SP)。這些點數可以用于強化角色的基礎能力,學習制作新的武器設施,或是學習菜譜配方。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創尸紀》本身并不是那種具有開放性或自由度的游戲,包括地圖的探索和技能樹的展開,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劇情的限制——簡單來說,無論是角色升級、探索還是最后的戰斗,本作能夠提供的體驗,都是極度線性和“死板”的。
黃色和紫色的技能圖標,象征著主角的雙重身份
雖然本作在視覺和宣傳上,都給人一種“世紀末熱血戰斗漫畫”的錯覺,但實際上對玩家來說,真正必要的“戰斗”部分,只占到了游戲總流程的三分之一左右。本作的故事和地圖開放,基本都沿著“到達新區域→結識新盟友→打倒區域BOSS”的順序循環進行,也是因為每次必要的戰斗之間,所穿插的大量重復支線,才讓戰斗內容顯得相對單薄。
而在戰斗系統上,《創尸紀》并沒有什么可圈可點的地方。在游戲中,里德的戰斗方式只會根據手持的武器種類發生變化(不同的武器類型帶來不同的攻擊范圍與頻率),只要保有足夠的體力,“一鍵到底”的操作方式,就幾乎沒有任何技巧和難度可言了。
在敵人重傷跪地后,可以選擇就地處決和勒索放行
比較特殊的是,在擁有普通人類戰斗技能的同時,里德半僵尸的血統,同樣可以為他在戰斗中取得一些獨特的優勢。
作為混血物種,里德在游戲中擁有一項特殊的“狀態值”,決定了他更偏向于人類還是僵尸:當里德的人類面占比更多時,他的防御力會有明顯上升,但卻無法使用特殊的“僵尸技能”;而當他的僵尸面占比更多的時候,攻擊力就會獲得顯著提高,同時也可以使出強力的僵尸技能——但相對的,卻會遭到普通人類的敵視與攻擊。
左上角那個半人半僵尸的圖標,代表了主角當前的狀態
如果放在其他游戲里,這個“半人半僵尸”的設定,大概會決定里德是否能夠“保持人性到最后”——但我們以及說過很多次了,本作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好了“混沌邪惡”的主基調,無論人類還是僵尸,里德所做的事情都不會改變。
對于玩家而言,《創尸紀》中的“狀態值”更像是一種特殊的能量——當里德使用強力的僵尸技能,或是食用人類的食物后,僵尸能量就會相應減少;反之,如果食用僵尸食物,或者直接在戰斗中吃掉人類,就能補充僵尸能量。而當玩家每次上傳休息后,這個狀態就會被重制。如何在戰斗和生活中處理好兩者的平衡,算是本作玩法的精髓所在。
通過在田中澆灌僵尸血,普通的作物種子可以培養出僵尸食物
其實你應該也看得出來,《創尸紀》并不是一款高成本大制作的游戲。作為宣傳周期極端的一款中小型作品,它顯然也沒有受到過發行方的過多期待,而“僵尸生存動作”幾個要素的堆疊,也很容易讓人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實際上,無論是放在哪個游戲類型下,《創尸紀》的系統都顯得相當平庸。和同樣拼湊玩法,但卻處處抓住精髓的《符文工房》正好相反,從種田、制造再到戰斗和故事推進,《創尸紀》都沒有任何亮點與深度可言——更多的時候,它就像是更好湊齊了這些玩法,但卻沒有在每個玩法之間做好必要的構建連接。
即使回過頭來,我也想不明白,除了控制支線的出現和僵尸強度外,時間和日夜概念是否必須存在?初期強硬限制玩家行動的精力條、饑餓和口渴值,是否必要?內容瘋狂重復的前置任務,到底圖得到底又是什么?它們的存在,讓整個游戲的節奏變得異常松散。
不過,至于游戲到底好不好玩,這又成了另一個問題。就在我為其平庸無奇的游戲系統所憤憤不平時,卻又一不小心注入了過多的游戲時間。
必須承認的是,它獨特的末世氛圍和胡鬧的世界觀,確實在日系游戲中顯得極為少見和新鮮。如果……你喜歡“種僵尸”這樣的奇妙幽默感,那么《創尸紀》還是值得一玩的——畢竟,即使沒有太多深度,它還是相當樂呵的。
邵書琴:扎根云端牧場的柯蘭姑娘
邵書琴(左)與刺繡合作社社員交流。資料照片
【奮斗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5月底,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雪席卷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托云牧場。31歲的文體廣電中心主任邵書琴,一邊交代小伙伴們“多拍些素材、多注意安全”,一邊跳上汽車,趕往災情最重的一連。
托云牧場坐落在祖國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之上,喀喇昆侖山腳下,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被稱為“云端牧場”。下轄的3個連隊,呈“品”字形分布在戈壁荒灘里。
山上的積雪開始融化,河道里的水位不斷上漲,石頭不時從山坡上滾下,一路險象環生。顧不上危險,邵書琴一次次下車拍攝。看到一連的干部職工正搶救被洪水沖到河道里的皮卡車時,她“撲通”跳下河,抓拍施救畫面,“只有離得更近,畫面才生動”。
泥水很快打濕了她的衣裳。托云牧場黨委書記、政委牛明智感嘆:“都來10個年頭了,這姑娘還是這么拼,真是‘柯蘭姑娘’!”
追問才知道,“柯蘭”,在柯爾克孜語中是“勇敢”的意思,常用來形容“大漠英雄”。
2013年7月,托云牧場迎來了一批大學生志愿者。當人們得知那個個頭小小、皮膚白白的姑娘,來自萬里之外的廣州時,頓時犯了嘀咕:穿越大半個中國,從繁華都市來到戈壁荒漠,能待得住嗎?
托云牧場是兵團唯一的柯爾克孜族聚居團場,也是為數不多的貧困團場。論生活條件,全兵團倒著數。
就在人們都認為這個南國姑娘肯定要“哭鼻子”時,她已經忙活開了。
托云牧場的紅軍小學,有140多名孩子就讀。他們的家大多在百公里之外的放牧點上,一周甚至一個月才能見到一次父母。
邵書琴到學校開起“夢想課堂”,“孩子們是希望、是未來,需要有人給他們的夢想插上翅膀”!
邵書琴成了最忙碌的“兼職教師”:她邀請10多名喀什志愿者來校開設“第二課堂”,陪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講述世界的精彩,讓學校里有了歡聲笑語。
一年服務期很就要結束了。“走”與“留”,成了邵書琴艱難的選擇。走,回到廣州,那里有熟悉的生活,待遇不錯的工作,關愛自己的親人朋友;留,托云有太多的不舍。孩子們爭先恐后往房間塞明信片,都寫著“姐姐,不要走”,老鄉們不約而同送來羊肉、奶酪,用樸素的語言勸說:“姑娘,不要走。”
最終,邵書琴抹著眼淚,撥通了父親的手機,“這里需要我,我想留下來”。母親去世早,是父親一手把她帶大的,她也是父親最疼愛的老幺。電話那頭沉默了許久,年邁的父親才說:“你多保重,我支持你。”
就這樣,邵書琴成為托云牧場建場以來第一個留下工作的女大學生志愿者。喀喇昆侖山最北端的屯墾戍邊人中,多了一張年輕的面孔。
邵書琴沒敢告訴父親:團場編制緊張,她只能以臨聘人員的身份留下。
“既然留下,就不給青春留下遺憾。”邵書琴說到做到。工會、紀委、黨政辦,哪個基層崗位需要人,她都頂上;進社區、駐連隊、走牧點,一個月奔波上千公里從不喊苦喊累。她的拼勁感動了牧民們,大家都親切地叫她“柯蘭姑娘”。
2016年,邵書琴出任托云牧場祥云社區黨支部書記。她拼勁不減,帶領從未種過地的柯爾克孜老鄉,種出了第一棚蔬菜;她帶著繡娘吐孔·沙熱,組織成立刺繡合作社,讓婦女們在家門口有事干、有錢賺;她帶著90后小伙阿依甫·庫瓦,試水電商……
也是這個電商生意,讓“柯蘭姑娘”栽了不小的跟頭。原本她想通過電商平臺,把本地盛產的綠色無公害山羊肉,經過真空包裝后賣到外地;同時,利用托云牧場緊鄰通商口岸的優勢,進口紅酒和白蜂蜜,再分銷國內。
沒想到,第一批貨物發出,就收到大量退貨申請。原來,因為包裝技術不過關,出現了羊肉脹袋、紅酒破瓶的現象。幾名年輕人沮喪地要“撂挑子”,邵書琴自掏腰包,給客戶一一補貨。
為破解這個難題,邵書琴專門跑到工廠里學封裝、學打包,帶著年輕人盯緊發貨環節,推動電商生意步入了正軌。去年,她還為阿依甫·庫瓦的合作社爭取了90萬元的資金支持,讓他們甩開膀子大干一番。
她來了,她留下,她堅守。3000多個日日夜夜,邵書琴與托云牧場共同成長,一天天地變好。托云摘掉了貧困帽,城鎮面貌煥然一新。邵書琴也順利入了編,在托云成了家,有了娃。柯爾克孜族的朋友給娃娃取名“玉米提”,寓意著“希望”與“未來”。
2018年,邵書琴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并成為西部計劃“招募大使”。她奔走在內地多所高校,講述自己的青春故事和新一代屯墾戍邊人的家國情懷,收獲了一大批“鐵粉”。
“與其說他們‘粉’我,不如說,他們‘粉’的是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并幸運地在西北邊陲圓夢成長的青春。”采訪結束時,邵書琴動情地說。(記者 尚杰 李慧)
來源:光明日報
在這所云南村小,上千師生三餐吃的都是自己種的!還為周圍其他學校供應
上千名師生,三餐吃的都是自己種的,在學校自建的動物園里學生物,學校自有的植物溫室里上美術……三年級以上每周兩節勞動課堅持了15年,云南省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學150畝勞動教育基地的產出不僅自己夠吃,還能為周圍其他學校供應。
晚飯時間,云南靖外明德小學六年級學生趙釩西捧著一大碗飯吃得津津有味。碗里有青椒炒肉、紅燒肉、炒蓮花白、炒洋芋丁……這些食材均來自該校的勞動教育基地。
趙釩西夾起一塊蓮花白炫耀道:“今天下午勞動課上,我們也挖了蓮花白。”
通過勞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為全校師生提供三餐的食材來源——這是云南靖外明德小學自2008年建校后,一直堅持在做的事,今年已經是第15個年頭。
曾智慧攝
一日三餐自給自足
“娃娃們吃的豬和雞胖的走不動道啦……”
靖外明德小學位于云南省宣威市西寧街道,是由當地5所農村小學撤并而成立的學校。今年秋季開學后,校長雷應飛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句話,并配了幾個哭笑不得的表情。圖片里不僅雞、生豬個個膘肥體壯,地里的蔬菜也已成熟等待采收。
“這兩天地里的玉米、茄子也都熟了,孩子們勞動課的內容之一就是學習如何采摘蔬菜。”雷應飛說。
在這所農村小學,全校共有近150畝勞動教育基地,里面養殖有多種家禽牲畜,種植著眾多瓜果蔬菜,還設有農耕文化長廊、特種養殖區、科普園(玻璃溫室)等。
曾智慧攝
平時基地的管理工作由專業人員負責,但利用每周每班的兩節動課,學生也會在專職勞動教師的帶領下參與牲畜的養殖和田間勞作。
“進入三年級后,每個班級都分有一塊責任田,責任田內農作物的栽種、管理、采收……學生全程學習參與。目的是讓他們知道糧食是如何來的。”雷應飛說。
除大米和調味料外,包括幼兒園在內的一千多名師生一日三餐所需食材均來自這150畝的勞動教育基地,自給自足的同時還常有富余。吃不完的肉菜拿到市場上售賣,還能資助貧困學生、反哺學校建設。
曾智慧攝
校園里藏著個“動物園”
“同學們,咱們今天的任務就是到地里除草,然后把草拿去喂給小動物們,出發……”勞動老師話音剛落,六年級53班的同學就拿上鐮刀爭著往教學樓后跑去。
這是他們最期待的一刻——在教學樓后的“特種養殖區”藏著一個“動物園”,一個暑假沒見,小動物們怎么樣了?孩子們有些迫不及待。
曾智慧攝
懷抱著一捆捆新鮮的青草,大家簇擁著來到“特種養殖區”。梅花鹿、鴕鳥、鴯鹋、豪豬、珍珠雞……見到這些動物,同學們異常興奮,隔著圍欄伸長了手投喂。
“動物園”是前些年,經當地有關部門審核審批后建立起來的。學生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與小動物相處。
“這也是一堂非常生動的生命教育課。在與動物接觸時,學生會了解到一個生命是如何成長、繁衍的。而在照顧動物時,他們自然流露出的愛憐和關愛也會讓他們學會尊重不同的生物,這些情感會在潛移默化中惠及至周圍人身上。”雷應飛說。
曾智慧攝
在植物園里上課
科普園里,五年級的學生正在上著美術課。
美術老師魏榮引導學生觀察眼前的動植物,畫出他們心中的“秋天”。這里種植有甘蔗、西番蓮等果樹,培植了石斛、白芨等中草藥,還引進了無土栽培,是學生學習植物學知識、了解中醫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也是他們的第二課堂所在。
課堂上,大家睜大了眼睛觀察地上掉落的樹葉、草叢里爬著的昆蟲、樹上成熟的果子……認真地將眼前的事物描繪在畫紙上。
“在戶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成為學生的眼中畫。用心感受季節的變化,并繪制成畫,這是一個創作的過程也是情緒治愈的過程。”魏榮說。
不僅僅是美術課,語文、數學等科目的老師也會根據課程內容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到大自然的懷抱里求知,遠比待在屋子里讀書,更富有詩意。”雷應飛說。
曾智慧攝
“沒有親吻過土地的學生,童年是不完整的”
經過15年的發展,靖外明德小學的勞動課已有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課程設置和評價標準。全校按年級開設有內務整理、綠化美化、蔬菜栽種、動物飼養、家務勞動、職業體驗等相關課程。
每學期結束后,勞動教師、班主任和家長會分別對孩子參與勞動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會放入孩子成長記錄袋。評語表上,家長留言的最多的是:孩子會主動做家務了,也會干很多農活了。
在文化課分數更受重視的背景下,學校也因此受到過不少質疑:“農村孩子上勞動課豈不更耽誤學業?”“干農活能學到什么?”……
曾智慧攝
雷應飛表示,作為一個留守兒童占比76%的寄宿制學校,學生的成長一直是學校非常關心的問題。許多留守兒童父母進城務工,祖父輩留在家中照顧小孩。出現了“長輩下地干農活,孩子在家打游戲”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勞動教育的缺失,讓一些孩子連基本的農活、簡單的家務都不會做。
“生活能力、自主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勞動。勞動中,彼此相互配合、互相協作,培養的是團隊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心理健康也有正向的促進作用。”通過這些年的對比,雷應飛說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也并不差:“低年級和城區最好的學校分差在10分以內,中年級分差在5分以內,高年級甚至超過城區學生成績。”——這是對勞動教育成果最好的佐證。
日前,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年秋季開學,勞動課將正式升級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眼下,各地中小學都在因地制宜開展勞動教育,雷應飛也更加堅定了自己這些年的做法。
“沒有親吻過土地的孩子,童年是不完整的。勞動課帶給來的不只是課本上沒有的新知,勞動形成的優秀品格影響的會是孩子的一生。”雷應飛說。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云南頻道
一桌年夜飯 中華兒女情
香港過年講究“好彩頭”——
迎春接福 萬象更新
窗臺上,潔白飽滿的水仙種球正茁壯地抽葉、生長,為家里增添了一絲年味。這是香港青年小袁與新婚妻子特意去旺角花墟(花市)挑的。“相比蝴蝶蘭、桃花和百合等傳統年花,我太太更偏愛象征‘如意吉祥’的水仙”,小袁靦腆地笑了。
擦窗戶、拖地板、掃塵垢、換被褥……在香港,掃屋是年前必不可少的“儀式”,寓意去除霉運、辭舊迎新。“揮春(春聯)到!”看著窗明幾凈的家,妻子從抽屜里翻出早已買好的春聯和福字貼。“靠左一些,再高點,欸好,位置不錯!”小袁一邊“指揮”,一邊給妻子遞上粘膠。“迎春接福,萬象更新”,這副紅底燙金的春聯,寄寓著小家庭對新一年的熱切期盼。
紅絨帽、虎頭鞋、暖手包……新春將至,小袁的姐姐阿珊忙著給5歲的女兒添置新衣。“瞧這紅彤彤的一身,喜慶又可愛。”給女兒換上一身“新行頭”,阿珊滿意地點點頭。今年的“利是封”更是別出心裁,是阿珊和丈夫一起設計的。在電腦上操作設計軟件,阿珊先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一家三口,再配上淘氣的紙雕小虎,最后再把設計圖發給印刷公司。
每逢春節,那桌父母親手烹制的年味總是子女心頭最深的牽掛。在新界荃灣的袁家,年屆七十的袁爸爸和袁媽媽仍堅持親自為年夜飯掌勺。
兩個孩子先后成家,一年一度的年夜飯成了全家難得的團圓時刻。“今年是第一次同新抱(兒媳)一起過年,我們可要好好準備!”除夕前一周,袁爸爸已經開始聯絡相熟的攤販,預訂新鮮食材。滑嫩彈牙的蘇眉魚、臘香陣陣的鴨腿、肉質緊實的豬手、健康補益的蔬菜……袁爸爸興致勃勃地將買來的魚肉蔬果收拾好,笑得燦爛。
對講究“好彩頭”的香港人來說,鮮香軟糯的蘿卜糕不可或缺,寓意步步“糕”升、富貴榮華。選好大個兒蘿卜,一半刨絲、一半切條,隔水蒸軟;瑤柱、金華火腿、臘腸、蝦米、干蔥切碎,大火爆香;最后加上粉漿混合均勻,上屜蒸熟。白白嫩嫩的蘿卜糕出籠,還不算完,袁媽媽總會熱油香煎,“滋啦”一聲,蘿卜糕被煎到表皮金黃、外酥里糯。每逢過大年,大人們在廚房忙碌,孩子們則歡快地吃著糖椰絲、糖蓮子、煎堆、瓜子和炸油角,這都是傳統小吃。
“除夕那晚,咱一起回家吃團圓飯,好嗎?”姐姐發來信息。“好呀姐,我們過年見!”小袁回復道,滿心歡喜。(記者 陳 然)
澳門街頭“金虎慶新春”——
“團年飯”香 節暖情長
臨近春節,38歲的澳門旅游從業人員何萍萍已經在盤算“團年飯”吃什么。她是4個孩子的媽媽,忙碌于工作和帶孩子之余,自己還在讀澳門科技大學的在職博士。
“澳門人真正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何萍萍笑著解釋,“二十八”在粵語中諧音“易發”,老板大多在這天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而家里那頓“團年飯”,自然要等到除夕夜。
菜市場里,購年貨、備食材的顧客不少。何萍萍一手拎著滿滿的購物袋,一手在攤位上熟練地翻揀活蟹,“我每年都來這里采買食材,孩子們喜歡吃水蟹粥,暖胃又鮮甜!”
本地蟹肉厚味鮮,斬大塊;姜切細絲,油鍋爆香,下蟹塊翻炒;“滋啦”聲中,水蟹由青轉紅,一股鮮香撲鼻而來;淋少許米酒,加一碗水燜鍋,湯汁變成誘人的淡黃色時,加入白粥煮開。“我喜歡撒點蔥花調味,一鍋熱騰騰的水蟹粥就做好了!”何萍萍笑著介紹。
端上桌來,粥不稠不稀,蟹黃豐腴、蟹肉鮮美,孩子們搶著吃。“團年飯”上,何萍萍也準備用水蟹粥“收尾”。吃完飯,趁著周末,何萍萍想帶孩子們上街轉轉。
媽閣廟前,香煙裊裊;十字街頭,張燈結彩;漁人碼頭,喜慶熱鬧……農歷虎年即將來到,澳門街頭擺上了以“金虎慶新春”為主題的花燈裝飾,人人見面互道“恭喜”,多家餐廳拿出各具特色的新春菜單,與市民及游客一起迎接新春。
舞獅舞龍是年俗,也是澳門傳統的民族體育活動。舞龍舞獅巡游常常從大三巴牌坊出發,途經議事亭前地、媽閣廟、澳門漁人碼頭、氹仔官也街以及龍環葡韻,一路引來孩子們追著觀看。
“花開富貴,竹報平安”。清新淡雅的水仙、絢麗多姿的蝴蝶蘭、姹紫嫣紅的銀柳、金燦燦的五代果……“花”與“發”諧音,澳門人過春節,總是不缺年花點綴。漫步于公園街頭,隨處可見黃澄澄的金橘舒展綠葉,在冬日暖陽中,帶來人們對“大吉大利”的期許。
“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澳門經濟逐步復蘇。相信新的一年,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何萍萍對未來充滿希望。(記者 毛 磊)
臺籍教師張釗瑞在大陸過年——
兩岸年俗 同根同源
“大年夜要守歲,初一一大早去祈福,初二跟媽媽回外婆家,初三、初四才可以出游……”2016年就來到大陸打拼的張釗瑞來自臺灣臺中,說起兩岸年味,他感慨道,“兩岸是一家,過年的習俗是同根同源的。”
讓張釗瑞最難忘懷的是,小時候過年總是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我爸爸有8個兄弟姊妹,小時候一過大年,大家都會聚在我的爺爺奶奶家!我們小朋友吃零食、看電視、打游戲,非常歡樂!”
張釗瑞最喜歡吃臺灣春卷。“一張薄薄的春卷皮攤在手上,夾上一筷子青菜、豆干、煎蛋、香腸……餡料自選,最后撒上一層噴香細碎的花生粉,卷一卷就是美味!”張釗瑞告訴記者,春節美食除了好吃,更蘊藏著傳統文化,“吃年糕,意思是‘吃甜甜,過好年’;蘿卜糕,在臺灣也叫菜頭粿,寓意好彩頭。”
“但現在,我最想吃的是北京烤鴨。”2017年,張釗瑞到北京體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如今已經在福建福州定居,他還一直對北京美食念念不忘。
“閩臺兩地隔海相望,很有淵源,氣候、飲食都很像,我非常喜歡在福州的生活和工作。”2021年,張釗瑞三十而立,也開啟了在福州的新生活,“這一年,我有幸入職福建師范大學,通過自己喜歡的手球運動促進兩岸交流,還獲得‘第十八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除了事業上的收獲,張釗瑞的“愛情長跑”也在這一年“修成正果”,愛人是湖南懷化人。“6年前,我們通過體育結緣,約會方式就是到各地跑馬拉松。北京、南京、廣州、廈門……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張釗瑞笑著感慨,“我們牽著手一起奔向賽道終點,覺得非常感動,非常有意義!”
最令張釗瑞感到幸福的是,溫馨的小家將迎來一個“小老虎”。“我們的孩子是兩岸交流的結晶,希望即將到來的寶寶健康成長,成為兩岸交流的小天使。”張釗瑞說。
除夕將至,張釗瑞準備留在大陸和愛人圍爐守歲,“也可能邀請一些留在大陸過年的臺灣朋友,大家一起聚會”。新的一年,他希望臺灣的家人親戚身體健康,也希望兩岸能有更多的交流活動。(記者 程 龍)
海外華僑華人共迎春節——
濃濃年味 切切鄉情
春節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節日。濃濃年味,切切鄉情。每逢春節,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華僑華人都會以各種方式共迎新春。
泰國曼谷,唐人街大紅燈籠高掛,各色年貨琳瑯滿目。“這里的春節氣氛不輸國內。”泰國華僑李桂雄正在辦年貨,對聯、燈籠、茶葉、生鮮……汽車后備廂裝得滿滿當當。“對祖國的思念,越到節日越濃,很想能回去和老鄉們喝茶談天。”因為疫情原因,李桂雄已近兩年沒能回國,59歲的他聲音有些哽咽。他細細盤算著即將到來的大年,“除夕,一家人熱熱鬧鬧吃年夜飯,雞鴨魚肉都不能少;大年初一,要為長輩煮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還要給孩子們發紅包。”
調面糊,攤薄餅;蘿卜、豆腐、肉片等各類菜肴切絲備好……每逢春節,旅居加拿大溫哥華的浙江臺州人王典奇,總會和家人制作家鄉特色美食“餃餅筒”,和當地僑胞、外國友人分享,“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但我們把中國文化帶到了這里,讓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都能感受到我們的熱情好客。”今年這個春節不一般,大年初四,北京冬奧會將正式開幕。“我們海外華僑華人熱情期待、真誠祝福北京冬奧會圓滿成功!”王典奇笑著說。
地處南半球,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夏日炎炎。春節將至,年味漸濃。唐人街入口高高的石制牌樓上,“中國城”三字格外醒目。“我愛人是福建人,得為她準備些海蟹、海蝦,還有煲湯的烏雞。我是江西南昌人,少不了南昌炒粉和紅燒魚。”旅阿華人劉芳勇正在采購。出國這些年,他越來越感受到身為華人的驕傲和自豪,“中國越來越強大,中華文化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近幾年,阿根廷的春節廟會越辦越隆重,很多阿根廷民眾都喜歡中國文化。”
皚皚白雪覆蓋著村子,伴著突然炸響的鞭炮聲起早出門拜年——在非洲南部國家博茨瓦納生活了20多年的南庚戌,至今還時常想起小時候過年的場景。“如今我遠在非洲,大年初一只能通過電話給長輩拜年。最大的愿望是能回國,看看年邁的父母,他們的健康是我最牽掛的事。”南庚戌請記者幫助轉達新年愿望,“祝愿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祖國的親人們健康平安!”(記者 程 龍 江 琳)
來源:人民日報
寧波24名學生被騙!做這事時,孩子們最容易被騙……
電信詐騙在信息化時代屢見不鮮
更為恐怖的是
詐騙手法在不斷更新迭代
詐騙分子會披上善良的“羊皮”
在你疏忽大意的時候
蠶食你的金錢
現在有什么樣的騙術?
如何才能抵御電信詐騙的侵襲呢?
來一探究竟
游戲交易
魔爪伸向學生
又有學生被騙了!
寧波反詐中心數據顯示
上周寧波又有24名學生被騙:
最主要的被騙類型還是游戲交易
其中大學生10人、高中生7人、
初中生2人、小學生5人
無獨有偶
近日
張家界破獲一起詐騙分子
通過手游、聊天等平臺對
未成年人實施詐騙的案件
一名年僅10歲少年曉賢
在游戲中輕信一位所謂的“大神”
可以免費獲取皮膚、裝備的謊言
并按照“大神”的指示
將父母的銀行卡、身份證拍照泄露
先后套取嘵賢父母銀行卡內2萬多元
但是皮膚、裝備卻沒有到賬
最后直接將曉賢進行了“拉黑”
慈利縣公安局東岳觀派出所
經過一個多月的縝密偵查
終于將犯罪嫌疑人緝拿歸案
家長們切記
不要讓孩子輕易使用你的手機!
不要讓孩子知道的你支付密碼!
刷單類詐騙
“動動手指,月入過萬”
刷單類詐騙又是另一大門類
瞄準的群體多是大學生和居家主婦
詐騙分子會通過社交軟件、招聘網站等渠道
發布兼職信息
以刷單返高額傭金為名
招聘網絡刷單兼職人員
一旦受害人在首次刷單后取得小額回報
便會放松警惕加大投入
從而上當受騙
今年1月
浙江杭州的陳某就在
網上認識了一個陌生人
對方聲稱可以帶他刷單“穩賺不賠”
隨即發來一個平臺鏈接
讓他在上面注冊賬號
并綁定自己的銀行卡
在陌生人的“指導”下
陳某向平臺充值3100元
沒過多久就收到了本金和利息共計4026元
在嘗到甜頭后
陳某對此平臺深信不疑
并加大了資金投入
收獲的卻是平臺反復的提示:
提現失敗
今年2月
杭州警方分別在河南等地
抓獲了周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
目前
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機關
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直播、短劇、深入菜場……
宣傳反詐奇招頻出
最近
連麥主播的反詐民警火了
靈魂拷問
“你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了嗎?”
新式問候語
席卷全網
今日
國家反詐中心出品的
反炸微電影《說吧,老耿》
火熱上線
緊張刺激的審訊
抽絲剝繭的劇情
讓網友們直呼過癮
片尾防城港市公安局
“3.24”、“5.8”電詐專案
收網行動真實畫面
讓人熱血沸騰
在浙江杭州
余杭公安與菜市場聯合
發起反詐宣傳活動
這些“反詐標語”寫在包裝紙板上
分布在肉類、魚類、蔬菜、水果等
各個農副產品攤位前
還附上生動可愛的簡筆畫
朗朗上口的標語
一下就“洗腦”
正值開學季
收好這份防詐騙指南
現在高校正處于開學季
大學生們紛紛回校報到
切記以下防詐騙指南
保護好自己的“小金庫”
來源: 浙江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