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俠盜圣安地列斯密碼(22Fall英國住宿信息匯總)

導(dǎo)讀俠盜圣安地列斯密碼文章列表:1、22Fall英國住宿信息匯總2、鄭和下西洋深藏著不為人知道的秘密第5章3、桐城邑 /潛山邑朝天坊、大陂堰 /霍山邑新田坂 /池州晏塘、長山浯村4、

俠盜圣安地列斯密碼文章列表:

俠盜圣安地列斯密碼(22Fall英國住宿信息匯總)

22Fall英國住宿信息匯總



22年的入學(xué),隨著很多大學(xué)開始安排線下授課,學(xué)生們對住宿的剛需也慢慢浮現(xiàn)出來,最近我們也收到越來越多的住宿咨詢。

今天的內(nèi)容,拾光留學(xué)為同學(xué)們匯總了一些熱門大學(xué)的住宿申請信息,快來看看有沒有你要去的學(xué)校吧!

1

南安普頓大學(xué)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頓大學(xué)宿舍(主課期間)申請已開放。滿足條件的國際新生于2022年8月1日之前提交大學(xué)宿舍申請,將保證宿舍分配

? 申請截止日期:2022年8月1日
? 住宿時長:38周,40周,51周(碩士基本是51周的)
? 費(fèi)用:具體費(fèi)用詳情可參考網(wǎng)頁:https://www.southampton.ac.uk/student-life/accommodation/fees-contracts
? 何時出offer?uncon 碩士:遞交后2周內(nèi)
con 碩士:6月之后
? 收到offer后需要交錢和接受嗎?收到offer后短期內(nèi)需要接受,注意隨時查看郵箱和住宿portal;
申請時無需繳費(fèi),
大學(xué)宿舍官網(wǎng):www.southampton.ac.uk/student-life/accommodation/apply

2

諾丁漢大學(xué)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諾丁漢大學(xué)宿舍(碩士主課期間)申請已于4月4號開放。
? 房型和費(fèi)用:具體費(fèi)用詳情可參考網(wǎng)頁:https://www.nottingham.ac.uk/accommodation/options/
? 住宿申請流程:1,通過上方鏈接進(jìn)入官網(wǎng),點(diǎn)擊學(xué)生公寓選項(xiàng)2,根據(jù)對應(yīng)的價格,房型等,做出喜好選擇3,每個學(xué)生有3個選項(xiàng),最終根據(jù)申請的時間順序分配,建議盡早申請。PS:提交之后不能修改選項(xiàng)
? 收到offer后需要交錢和接受嗎?繳費(fèi)建議在NottinghamHub的系統(tǒng)支付:https://hub.nottingham.ac.uk/
住宿申請系統(tǒng):https://accommodation.nottingham.ac.uk/

3

蘭卡斯特大學(xué)

Lancaster University


蘭卡斯特大學(xué)宿舍(碩士主課期間)申請已開放。

? 申請截止日期:2022年7月31日
? 房型和費(fèi)用:可參考下圖:

? 住宿申請流程:接受offer之后會收到大學(xué)郵件,邀請注冊住宿申請賬號和遞交申請;
收到offer后一周內(nèi)接受并支付押金;
到校前一周會收到學(xué)校郵件的invoice ,再相應(yīng)支付住宿費(fèi)用。
住宿申請系統(tǒng):https://accommodation.nottingham.ac.uk/


4

圣安德魯斯大學(xué)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圣安宿舍(碩士主課期間)申請已于3月1號開放。

? 申請截止日期:無,圣安住宿沒有g(shù)uaranteed
? 房型和費(fèi)用:具體費(fèi)用詳情可參考網(wǎng)頁:https://www.st-andrews.ac.uk/study/accommodation/halls/
? 住宿申請流程:1,注冊/登錄住宿系統(tǒng),2,上傳照片3,遞交申請,可選擇4個選項(xiàng)
? 收到offer后需要交錢和接受嗎?offer最早于4月中開始下發(fā),uncon之后才會處理住宿offer,offer將下發(fā)到大學(xué)郵箱,初次啟用需要激活,接到offer后10天內(nèi)需接受。
住宿官網(wǎng)鏈接:https://www.st-andrews.ac.uk/study/accommodation/住宿申請鏈接:https://accommodation.st-andrews.ac.uk/apply/

5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xué)

QMUL


QM宿舍(碩士主課期間)申請已于3月1號開放。
? 申請截止日期:6月30號
? 住宿時長
? 房型和費(fèi)用:可參考下圖
? 住宿申請流程:學(xué)生可以登陸申請系統(tǒng)MySIS,查看My Applications下方學(xué)生主課符合申請宿舍條件的專業(yè)下方的Accommodation選項(xiàng)登陸住宿申請系統(tǒng),登陸信息為最初學(xué)生成功提交Queen Mary課程申請后學(xué)校發(fā)送到申請郵箱的用戶名和密碼;
1,登錄宿舍申請頁面,注冊賬號,創(chuàng)建新的申請2,確認(rèn)你的個人基本信息3,根據(jù)網(wǎng)頁要求,填寫相關(guān)信息,并選擇你希望簽訂的合同周期4,輸入住宿偏好,我們將為你推薦合適的房源;然后從所有推薦房源中,選擇你最希望入住的三個宿舍志愿5,若你有希望同住的朋友,請輸入其個人信息,我們會盡量安排你們住在一起;有任何其他要求(例如喜歡安靜,不希望男女混住等),也可以在頁面上添加備注6,瀏覽入住時間、健身房會員等相關(guān)信息7,確認(rèn)是否需要停車位,是否需要廚房臥室基本用品配置包等其他信息8,選擇支付方式,并再次確認(rèn)所有填寫信息;確認(rèn)無誤后提交申請
? 發(fā)offer學(xué)生uncon之后,將分配宿舍,接受offer2天內(nèi)支付押金300英鎊,鎖定床位

住宿官網(wǎng)鏈接:https://www.qmul.ac.uk/residences/college/qmaccommodation/學(xué)校官方公眾號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XHmNtdqNOuBGS-ZMqbMfcA

鄭和下西洋深藏著不為人知道的秘密第5章

北平兀自尚有余寒,京師卻已是春暖花開,草長鶯飛。

四月初六日辰時不到,金陵城外去十里處接官亭周圍已是旌旗招展,號帶飄揚(yáng),十幾座彩棚搭成一條長龍,上百頂官轎沿著官道樹蔭直排出里許,官道兩側(cè)大小官員紛紛蟻聚,轎夫差役擠作一團(tuán),嘰嘰喳喳,煞是熱鬧。

這種陣勢附近百姓見過多次,知是“郊迎”,乃是皇上欽點(diǎn)百官專門出城迎接立有大功的位高權(quán)重者入城,便都聚攏在一起,遠(yuǎn)遠(yuǎn)躲著看熱鬧,相互之間俱在問詢:

“陳哥,知道今個兒是誰來嗎?”

“不知道呀!不過看這架勢,肯定來頭不小呀!”

“嗯!就這派頭,起碼得是個二品大員。”

……

時近隅中,一乘八人抬竹絲亮轎出現(xiàn)在北方官道上,前后只有十幾個兵弁扈衛(wèi)。那京師乃是帝都,皇親國戚、達(dá)官貴人如過江之鯽,哪個出門不是前呼后擁,山搖地動?是以誰也沒有將這抬尋常小轎放在眼里,只當(dāng)是金陵治下哪個府縣的蠅頭小吏也來湊熱鬧、攀高枝,有些人還指手畫腳,掩嘴取笑。

不經(jīng)意間,那頂轎子踽踽而行,堪堪來到接官亭外十丈左右,走在前頭的一個扈衛(wèi)忽然止步,變戲法般扯開一面路旗,一行大字寫得真切:

欽封僧錄司左善世

一干人等還在盯著路旗懵懂愣怔,幾個腦子轉(zhuǎn)得快的已經(jīng)乍然夢醒:天哪!今天郊迎的正主兒已然近在眼前了。剎那間,各個手忙腳亂整衣冠,你推我搡站班次,亂七八糟鬧成一鍋粥。

擠在遠(yuǎn)處的百姓看不真切,猛見官道上陡起變故俱是心生詫異,面面相覷:

“來了嗎?”

“不會吧!沒看見前隊(duì)儀仗,也沒聽見開道鑼鼓呀!”

“那咋就亂了呢?”

過了半晌,郊迎隊(duì)伍方才站好,一位身長九尺、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的太監(jiān)越過眾人,行如虎步,直趨向前,站在官道正中朗聲宣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鄭和奉圣諭率百官人等恭迎太子少師、資善大夫、僧錄司左善世姚廣孝大人晉京。”

一時間,鑼鼓齊鳴,鞭炮炸響,眾人隨聲附和:“恭迎姚廣孝大人晉京。”

聽到鄭和報(bào)出被迎官員的官諱,圍觀百姓滿心疑惑:

“王兄,這僧錄司左善世是個什么官呀?”

“不知道啊!沒聽說過。”

“我聽說過,”一個老者叼著煙袋鍋說:“禮部下面的一個冷僻衙門,是管和尚、尼姑的。”

“這官大嗎?”

“大個屁,這左善世別說在禮部,就是在僧錄司也就排個老三,上面還有正印、副印呢!”老者不屑地撇了撇嘴。

“我不信。你看,那郊迎的官兒里面不是還有禮部堂官李大人嗎?哪有上司郊迎下屬的?”

不惟百姓疑惑,就連各階官員也暗中抱怨:那太子少師乃是朝廷“三孤”之一,官居從一品,便是資善大夫也是從二品職銜,這個正主兒卻偏偏打出一個只比縣官大出屁點(diǎn)的六品僧錄司左善世旗號,分明是要出我等洋相呀!

抱怨歸抱怨,可任誰也不敢說出口,因?yàn)榇蠹叶贾溃浩仗熘拢耍瑒e說郊迎的這些官兒,便是那天潢貴胄、王侯將相見了這個正主兒也不敢缺禮半分,他可是皇上金口玉牙欽定的靖難第一功臣。

此時,只見轎簾挑開,一位長須飄拂、瘦骨嶙峋的光頭老者身著一襲淄衣僧袍邁步而出,在鄭和面前顫巍巍匍匐在地,一絲不茍地躬行三跪九叩首大禮:“臣姚廣孝恭請圣安,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經(jīng)過旬日跋涉,道衍終于從北平來到了劫后余生的皇都金陵。

“圣躬安。”鄭和先是挺身而立代天子受禮,然后趕忙俯身攙扶道衍:“弟子今日乃是奉旨公差,不便向師傅施私禮,待事后向師傅補(bǔ)過,祈請師傅贖罪。”

道衍蒼聲一笑,扶住鄭和的手:“哈哈!為師自然曉理。聽說皇上今年正月初一親筆御書賜你‘鄭’姓,此乃喜事,可喜可賀,為師恭喜你了。”

鄭和連聲稱謝:“多謝恩師。皇上也請師傅復(fù)姓姚氏,賜名廣孝,同喜同賀,弟子也恭喜師傅了。”

師徒二人寒暄已畢,鄭和便向道衍引見郊迎各官兒。那些個官兒自然知道道衍的分量,借著機(jī)會人人獻(xiàn)媚,個個逢迎,直恨不得認(rèn)那老和尚作干爹。道衍卻是無論官階高低、身份貴賤,除了頷首微笑并在各人面前雙手合十頌聲佛號外再無他言。

將近小半個時辰,鄭和方將眾人引見完畢。一干人簇?fù)碇姥苓M(jìn)到彩棚吃茶用齋。鄭和雖是宦官,且官階只有四品,卻是欽封郊迎正使,自不客氣,引著道衍徑趨上首入座,其他官員各自拿捏著身份擇席落坐。

鄭和親手為道衍奉上一盞香茗,殷殷說道:“皇上已為師傅賜下府邸,待用罷齋飯,弟子當(dāng)恭迎師傅回府歇息。”

道衍擺了擺手:“此事為師已再三回稟皇上,府邸、宮人萬不敢受,你替為師擇一寺院或者道觀,能住即可。”

鄭和素知道衍秉性,情知無法相勸,無奈之下頗費(fèi)躊躇:“這……,寺院道觀倒有幾處,只是匆忙之下難以備置妥帖,這可如何是好?”

道衍哂笑一聲:“神樂觀即可,何須備置?”

鄭和略一沉吟,點(diǎn)頭說道:“既如此,就委屈師傅了,弟子這就傳告神樂觀提點(diǎn)。”說罷,點(diǎn)手指過一個宦官,吩咐幾句,那宦官忙不迭地跑出彩棚,自去安排。

在座各位俱是官場琉璃猴子,官樣文章做得精熟拿手。聽說道衍要住神樂觀,馬上祭起馬屁經(jīng),這個要送廚子,那個要派仆僮,直是比鄭和還要殷勤。道衍心里厭惡,一概拒絕。

不一刻,齋飯上來。因道衍乃是佛門中人,席宴自然是素食。那些官兒們平時無肉不歡,哪能吃得下素席?礙著官面,無奈之下只得強(qiáng)咽。道衍看在眼里,煩在心間,也不說話,只是埋首用餐。鄭和心知師傅不喜應(yīng)酬,便催著趕緊上菜,一邊不時地?fù)熘鴰煾迪矚g的菜肴給道衍添上幾筷,一邊說些閑話給道衍解悶。

待到道衍放下碗筷,漱口凈嘴已畢,鄭和便站起身來,向著坐陪眾人團(tuán)團(tuán)一拱:“各位,少師年高,旅途勞頓,理應(yīng)好生歇息。我等既已接到少師,自可向皇上復(fù)旨。請各位大人即刻回衙理事,咱家自陪少師往神樂觀去。”

眾人本想借機(jī)巴結(jié)道衍,無奈那老和尚總是油鹽不進(jìn),哼哈不語,早就感到無趣,加之一席素齋著實(shí)難以下咽,現(xiàn)在正差既然發(fā)話,正好就勢下臺,一個個站起身來躬身搭禮,嘴里叨咕幾句咸淡客套話,不一時便星散而去。

鄭和未待眾人散盡就引著道衍回到轎前,親自挑起轎簾將道衍讓進(jìn)轎中,然后翻身上馬,打馬走到轎前自作前導(dǎo);八名轎夫同喝一聲“起”,轎子穩(wěn)穩(wěn)離地,向著神樂觀逶迤而去。

道衍坐在轎上原想閉目養(yǎng)養(yǎng)精神,忽覺胸悶氣澀周身發(fā)冷,轎外似有鬼物沖撞。他師從異道席應(yīng)珍多年,深得師傅真?zhèn)鳎说檬巧现煳南轮乩恚庩枖?shù)術(shù)、奇巧淫技無所不通,無所不精,略一感應(yīng)便知端倪。他打開天目四處一掃,但見周遭陰氣大盛鬼影重重,即便是在正午時分也能感到怨氣沖天,心知是破城時被亂兵所殺的冤魂仍在逡巡徘徊,不禁暗自搖頭:哎!老衲也算是這場兵禍的始作俑者,過幾日老衲必會延請?zhí)煜赂呱瑸闋柕冗B作七七四十九日道場,助爾往生。

等到進(jìn)得城來,道衍猛然感到心頭悸跳,汗毛乍起。他大吃一驚,又打開天目各處掃視,只見金陵城內(nèi)兇霧繚繞,怨憤直沖霄漢,各種鬼物滿身血污披頭散發(fā),直在目力所及之處橫沖直撞張牙舞爪,其狀甚是猙獰恐怖。

就在這時,他袖中的戒尺突地跳起,幾近把握不住。他趕緊攥住戒尺,感覺尺身顫動,仿佛隱隱發(fā)出金石微鳴,頓時心中起栗。那戒尺乃席應(yīng)珍采用異材親手為道衍量身秘制,看似與普通戒尺無異,實(shí)則尖利無比,且加了禁制,既可防身,還可滅鬼,而且還可感知各種異端。以前,在道衍面臨小厄時,戒尺雖也有過幾次異動,但渾不似這一次劇烈。

他心驚膽戰(zhàn),趕忙默誦《往生咒》。過了很久,心緒方稍有平復(fù),暗說:這金陵城已被怨氣充斥,直是一座人間地獄,阿修羅居所,萬不可再做帝都矣!老衲也須速速離開此座兇城。

再說那神樂觀六品提點(diǎn)純陽真人王升自從聽到鄭和派來的宦官傳告,便安排一干人等灑掃庭院,準(zhǔn)備靜室,自己帶了幾個門徒早早就走出門外迎候。

話說這神樂觀原為真武大帝行宮,專為供奉道教“真武大帝”而建,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曰“神樂仙都”。洪武十二年,高皇帝敕建為“神樂觀”。雖然觀中仍由道士打理,卻從此披上了官衣,屬太常寺,專門執(zhí)掌祭祀天地、神祗及宗高、社稷樂舞,由提點(diǎn)、知觀等官員主管,其中提點(diǎn)竟是官拜六品。

直至未時,純陽真人方見鄭和率領(lǐng)一隊(duì)人馬簇?fù)碇怀肆赁I款款而來,立刻整束衣冠,走上前來躬身施禮,恭聲說道:“神樂觀提點(diǎn)純陽子王升恭迎太子少師、資善大夫、僧錄司左善世姚大人蒞臨神樂觀。”

那純陽真人王升乃是清微派傳人,本名李聞舉,因受高皇帝賞識而賜名王升。清微派本為符箓?cè)诜盅艿闹芍唬虺鲇谇逦⑻煊袂逶继熳穑室郧逦槊V灰娂冴栒嫒四暌蚜_外,長眉遮目,白須飄拂,束發(fā)盤髻,頭戴玉制三臺冠,身著紫袍,手展紅規(guī),腳踏云鞋,端得是仙風(fēng)道骨,鶴發(fā)童顏。

道衍正被鄭和攙扶著下轎。他與純陽真人本是至交,自來熟不拘禮,見純陽真人此時一本正經(jīng),全是一套官派做法,不由得心下疑惑,剛待戲謔幾句,只見純陽真人眼波一轉(zhuǎn)使了個眼色,情知有異,便順勢還禮,口中也打起了官腔:“老衲唐突,叨擾大師,還望大師海涵。”

“請姚大人移足觀內(nèi)檢視。”

純陽真人惺惺作態(tài)將道衍和鄭和迎進(jìn)觀內(nèi)。鄭和立刻向道衍躬身回稟:“師傅,弟子乃欽封郊迎正使,既已將師傅迎進(jìn)城里,此刻須回宮中向皇上繳旨才是。弟子就此拜辭,晚間略備素席,與王景弘等共為師傅洗塵,祈請師傅哂納。”

道衍點(diǎn)頭,與鄭和客套幾句,目送鄭和離去。

純陽真人長吁一口氣:“早知鄭和是老禿子的徒弟,誰與你作這些虛禮!”

道衍恍然大悟,原來純陽真人那一套官派文章竟是做給鄭和看的,便解釋說:“鄭和原名馬和,小名三保,本是,因在鄭村壩一役中立下大功,被皇上賜姓‘鄭’氏,早就被老衲收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也是老衲所贈。老道為何防他?”

純陽真人仰天打一哈哈:“哈哈!貧道拜老禿子所賜,身蹈滅族禍?zhǔn)拢坏貌恢?jǐn)小慎微。”

道衍剛待接話,忽見神樂觀中心植有一株碩大無朋的槐樹,以槐樹為中宮,分別從乾宮、坎宮、艮宮、震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位置引出一條紅繩至槐樹冠頂,紅繩上掛滿符箓、銅錢和鈴鐺,不由脫口而出:“老牛鼻子布了好大一個九宮通幽陣,為四方冤魂亡靈指向引路,功德無量矣。”

原來槐樹最是通陰,可與幽冥地府相連,紅繩、符箓等法器便是指引器物,配以密咒,可以引導(dǎo)亡靈魂魄回歸陰間,乃是道家獨(dú)有的驅(qū)鬼度靈法門。

純陽真人長長嘆了一口氣:“唉!此陣已布年半有余,至今不能撤得。時至今日,每到夜間仍是紅繩搖曳,響聲大作,聞之見之令人膽顫矣!罪過,罪過。”

道衍心下駭然。距離金陵城陷已近二載,如今仍是冤魂塞城,遮天蔽日,可見皇上破城之時當(dāng)真是無論人畜皆屠戮殆盡,可怖甚矣。

道衍沉思一二,恍惚不解:“老牛鼻子,城陷之時玉石俱焚,何以神樂觀得以獨(dú)善其身未罹兵禍?”

純陽真人恨恨連聲:“哼哼!城破之時,貧道在神樂觀四圍連布七場迷魂陣方引開亂兵,堪堪累散貧道這把老骨頭,此累亦拜老禿子所賜。”

朱棣靖難的大政方略全賴道衍謀劃,金陵被屠道衍自是難逃干系,不禁心中慘然,兀自強(qiáng)辯:“道兄所言卻不盡然。當(dāng)今皇上與建文偽帝勢不兩立。試問,若靖難事敗,北平屠城可能免否?”

說是強(qiáng)辯,卻也有理。當(dāng)初朱棣與朝廷勢如水火,雙方都恨不得將對方啖肉喝血,若朱棣靖難失敗,北平作為朱棣的老巢當(dāng)然也逃不脫屠城厄運(yùn)。二人均心下默然,道衍至此方恍然大悟:金陵城破的捷報(bào)傳至北平時,北平百姓欣喜若狂,紛紛敲鑼打鼓,鳴炮放鞭,與其說是慶賀朱棣大勝,毋寧說是慶幸逃脫屠城之慘禍。

沉默片刻,道衍復(fù)又開腔:“不知城破之時,神樂觀可曾救得些許難民?”

純陽真人垂下眼簾,黯然神傷:“除了老禿子所托之人,貧道實(shí)是無能為力。那迷魂陣不僅迷了亂兵,也迷了亂民,貧道罪過大矣!”

道衍卻步站定,滿面肅穆,躬身向純陽真人深施一禮:“老衲虔心謝過大師!大師之罪,老衲受矣。”

純陽真人凄然一笑,伸手來扶道衍:“老禿子又鬧虛禮,貧道趟這渾水是為你謝嗎?”

道衍拂開純陽真人的雙手,堅(jiān)執(zhí)對其拜了四拜方立正身子:“老道,老衲還有一事不明,請老道開釋:神樂觀既布了九宮通幽陣為亡靈度化,如何又在觀外加了結(jié)界?那豈不是將亡靈拒之門外?”

結(jié)界乃道家或陰陽師常用術(shù)數(shù),便是以法術(shù)將某個區(qū)位與其他區(qū)位隔離開來。一旦施為,則除非大能者,其余無論人妖鬼怪皆不得進(jìn)入。道衍精通術(shù)數(shù),自是早有察覺。

純陽真人噴然一笑:“貧道竟不知老禿子究是佛家還是道家,身披僧袍卻熟知我道家法門,不愧深得席真人嫡傳矣!今日貧道是為著與老禿子作一席長談,怕著泄話,是以才加了結(jié)界,事后自然撤去。”

原是為了談話保密。道衍不由得慨嘆純陽真人行事縝細(xì)。

二人邊行邊聊走進(jìn)正房,分賓主落座后,早有道童奉上春茗,燃起熏香。一應(yīng)事畢,純陽真人揮袖遣出眾人,將門閂緊,又四處巡檢一番,確認(rèn)無人偷聽后方在主位坐定,一臉凝重地端詳著道衍:“老禿子,說吧,你為何要連累老道趟這汪天字第一號的禍水?”

道衍也是倏忽間一臉正容:“我那徒兒悟真……”

純陽真人斷然揮手截住道衍的話頭:“王鉞死于宮亂,余者尚好,在我觀中密室由貧道親自照料,奉養(yǎng)至今,無人疑之;月半之前,侯顯又奉你之命,將密獲的方家子侄潛送觀內(nèi),亦是由貧道和小徒劉靜修親自看顧。這些情事,貧道早已密函告你,老禿子盡可放心。貧道想知道究竟老禿子為何如此?下一步又作何打算?”

道衍站起身來,在房間內(nèi)逡巡一遭,且手持戒尺四下檢視,再次確認(rèn)無可泄露后方俯在純陽真人耳邊低聲輕言良久。

純陽真人緊皺眉頭聽罷道衍竊竊私語,不禁起身在房間內(nèi)踱步徘徊。過了約一袋煙功夫,純陽真人長出了一口氣:“唉!悟真那檔子事,貧道信你。只是你說,方孝孺是因你而死,貧道卻是百思不得其解。”

道衍方要解說,忽聞院中一陣嘈雜,一個小道童急急奔來,近到門前,匆聲稟告:“啟稟師傅,袁珙先生求見。”

“哈哈!癲子來了。”道衍不禁莞爾,純陽真人也是一疊聲連說:“袁癲子來了何須稟告,快請!快請!”說著徑與道衍迎出門來。

那道童囁嚅幾聲:“師傅,那袁先生進(jìn)不來……”

純陽真人這才醒悟,原是結(jié)界阻了來客,趕忙默誦幾句咒語,撤了結(jié)界:“讓他進(jìn)來吧!”說罷,與道衍相視一笑。

片刻功夫,一雙木履踩著青磚地面“踢里踏拉”由遠(yuǎn)而來,隨即響起一個蒼老粗啞的聲音:“大白天的加什么結(jié)界?老禿瓢子在哪兒?快點(diǎn)出來比一比,是你的禿瓢子亮,還是老夫的酒葫蘆亮?”

人隨聲至。只見墻角拐彎處閃出一個蓬頭垢面的老者,年近七旬,身材矮胖,圓臉龐,腫眼泡,厚嘴唇,長著一蓬亂糟糟的胡須,穿著一襲臟兮兮的長袍,腰間松垮垮地系著一條舊布腰帶,赤腳趿拉著一雙木履,左手背在身后,右手卻提著一個碩大的酒葫蘆。

“酒肉癲子,別來無恙?”道衍遠(yuǎn)遠(yuǎn)地打了個問詢。

“老夫但能吃酒便是無恙。”

說話間,那老者已經(jīng)來到道衍身旁,瞇起眼睛掃了掃道衍:“老禿瓢子,你印堂發(fā)亮,眼見是春風(fēng)得意得緊,可別忘了天道循環(huán),禍福相隨呀!”說完道衍,又望了望純陽真人:“嘿嘿!老道莫急,你這道錄司左玄世的職分還得過兩年才能舉發(fā)。”

“癲子取笑,”純陽真人咧了咧嘴:“老道要那道錄司左玄世的職分作甚?難不成你要讓老道和這老禿子一般不知修為,穿一身道袍去那寺院打坐?”

老者伸出左手拽住道衍的衣袖走進(jìn)屋里:“聽說老禿瓢子今日打著六品官兒的旗號作弄了一班郊迎的達(dá)官顯貴,好玩得緊呀!哈哈!”

這老者對著兩人左一句右一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竟是自說自話,四六不靠。道衍和純陽真人素知他的秉性,全不怪罪,只是相顧大笑。

進(jìn)得屋來,那老者也不謙讓,徑自盤腿坐到一把太師椅上,順手取過一個茶盞,雙手抱起酒葫蘆“咕咚咚”滿滿傾了一杯酒,一仰脖喝了下去。

各位,這袁珙看似猥瑣癲癡,實(shí)際上卻是大大了不得,與道衍更是有著極深的淵源。話說這袁珙字廷玉,乃浙江鄞縣人氏,曾師從珞珈山異僧別古崖專門研磨相術(shù)且已臻化境。洪武年間,袁珙游歷嵩山偶遇道衍,大為驚嘆:“你真是個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殺之相,更有輔國之才,乃是劉秉忠之流,望君珍重。”道衍聞言大喜,自此便與袁珙惺惺相惜。

后來,道衍將袁珙引薦給朱棣,力贊其相術(shù)天下無敵。朱棣半信半疑,為驗(yàn)袁珙相術(shù)真?zhèn)危阊b扮成普通兵士模樣,與其他八名衛(wèi)士一起在校場操練,同時喚袁珙來辯。袁珙見后微微一笑,徑奔朱棣而去:“殿下身份高貴,如何能輕身至此矣?”八名衛(wèi)士故意笑話袁珙眼拙,那袁珙干脆在朱棣身前跪了下去:“殿下龍行虎步,日角插天,乃太平天子之相。待殿下四旬過后,胡須及臍,便是龍登大寶之日。”

朱棣又讓袁珙為自己的下屬相面,袁珙一一點(diǎn)出姓名,謂之均為將相之屬。此說如今皆應(yīng)驗(yàn)矣。

袁珙與道衍、純陽真人都是熟極之人,自然不拘禮節(jié)。道衍聽他說及“禍福相隨”,觸及目下心境,喟嘆一聲:“唉!不瞞癲子,你來之前,老衲正和老牛鼻子論及現(xiàn)下情事,老衲確乎身處危境矣。”

“老禿子危言聳聽,竟說是自己害死了方孝孺。那方孝孺明明是抗旨不遵,拒不為皇上起草即位詔書且辱罵皇上方被處了磔刑,此由天下皆知,與你老禿子何干?何須自攬罪名?”純陽真人不屑地盯了道衍一眼。

“哦?方孝孺是因你而死?為何?說來聽聽。”袁珙也瞪大了眼睛。

說話間,道衍聽到九宮通幽陣內(nèi)法器作響,展開天目略看一眼,只見陰風(fēng)颯颯,冤魂累積,正聚在八條紅繩上爬向槐樹,便道:“先請老道結(jié)下結(jié)界再說不遲。”其實(shí)道衍也是個中高手,只是礙于賓位,不便擅自出手而已。

純陽真人登時想起,掐指念訣后復(fù)將結(jié)界結(jié)好,道衍方幽幽說道:“皇上忌憚老衲久矣,剮了方孝孺十族便是警示老衲矣。”

純陽真人和袁珙不再說話,只是齊齊地瞪著道衍。

“皇上靖難之前恐朝廷勢大,民心難向,委實(shí)忐忑難以決斷,是老衲和癲子以天道說之,皇上方才下了決心,”道衍看了袁珙一言,袁珙點(diǎn)頭應(yīng)承,此事他的確有份,是他和道衍一起回稟朱棣:“臣等唯知天道,不知百姓。”

道衍繼續(xù)說下去:“靖難既起,皇上揮師在前襲取大寧,老衲留守在后拱衛(wèi)北平,靈犀相通;建文二年,皇上先是久圍濟(jì)南不破,后又挫于東昌,張玉戰(zhàn)死,皇上心灰,又是老衲極力勸諫,皇上方繼續(xù)進(jìn)兵,擊敗盛庸,攻破西水寨;建文四年,還是老衲建言皇上,不必計(jì)較城池得失,兵鋒直逼京師,皇上依老衲之策,接連取得淝水、靈璧大勝,終破金陵。不過三年有余,皇上即獲天下,若你等二人似皇上一般猜忌狐疑的心性,能不忌憚老衲?”

簡直說,朱棣三年多的靖難之役不過就像提線木偶一般按著道衍提前擺下的棋譜下了一盤棋而已。一個棋譜就能換得一個花花江山,那道衍既能擺出第一個,焉知不能擺出第二個?任誰不忌?任誰不憚?

“其實(shí),皇上在直取金陵之時便對老衲忌憚幾分,曾屢屢直言讓老衲隨軍征南,明說‘參襄’,實(shí)則對老衲放心不下,不欲老衲離開左右矣。老衲每每以年邁體衰和輔佐世子為由婉拒,皇上心內(nèi)已然大大不悅。那方希直本與皇上不共戴天,偏偏老衲又勸其赦他,皇上焉得不疑?忌憚復(fù)又猜疑,那方希直便成了皇上儆示老衲的刀下魚肉矣。老衲原是心存僥幸,欲說動皇上,誰想?yún)s是催著將方希直送上了砧板。哎!老衲罪莫大哉!”

一番話說得明白。方孝孺明面上是因?yàn)榭怪疾蛔瘢懿粸橹扉ζ鸩菁次辉t書且辱罵朱棣方被其處了磔刑,實(shí)際上竟是被朱棣當(dāng)成了“雞”殺給道衍這只“猴”看的,目的便是儆醒道衍莫做非分之想。

純陽真人倒吸一口涼氣:“不惟方孝孺被磔,且剮其十族、合八百七十三人竟是為了儆示老禿子斷了再起爐灶的念想?實(shí)實(shí)駭人聽聞矣!”

袁珙冷冷一哼:“哼!君上臣下授受相疑,自古如此。想那劉玄德為得孔明曾三顧茅廬,與孔明情如魚水。及至白帝城托孤,不也一樣疑心孔明?指著劉禪對孔明說什么‘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直嚇得孔明屁滾尿流,幾欲剖心明志。功高震主,主心必疑,概莫出此。老禿瓢子確乎危矣,須圖自保良策。”

道衍面沉似水:“自皇上登基,老衲便辭封辭賞,向皇上宣示絕無異心貳志。最先,皇上封老衲為勛國公、王師統(tǒng)建大元帥,俸祿十萬石,田莊十萬頃,并要老衲還俗,賜建府宅一座,宮女二人,老衲一概謝辭。只是,若全部辭去封賞,又恐皇上疑我自恃功高,嫌棄賞賜太少,另啟禍端。兩難間,只好向皇上討了個僧錄司左善世的芝麻官兒聊表心愿。誰知,這官兒的品次太低,竟上不得朝堂議事。皇上無奈,又加封老衲太子少師和資善大夫兩個虛銜。癲子適才說老衲戲弄郊迎眾官,老衲是有此意,卻不盡然,實(shí)是老衲韜光養(yǎng)晦,不得已而為之矣。”

見道衍面色不豫,純陽真人出言安慰:“以貧道觀之,方孝孺與皇上勢同水火,即便老禿子不為其說項(xiàng),恐其也難逃皇上誅戮。老禿子不可自責(zé)過甚。”

道衍苦笑一聲:“哼!若老衲不為其說項(xiàng),方希直的確難逃一死,然莫可禍及十族矣。究竟還是老衲害了那八百七十三命,老衲焉能不疚?”

“是以老禿子竟要再冒奇險(xiǎn),救那方孝孺的子侄?”純陽真人幽幽問道。

袁珙大驚失色:“老禿瓢子居然要救方孝孺的子侄?那方孝孺被屠了十族,居然還有遺孤?”

道衍耷下眼皮,先沖純陽真人說道:“不惟內(nèi)疚。實(shí)則吾師三十年前便料到方孝孺有此劫難,也曾吩咐老衲設(shè)法搭救,老衲卻辜負(fù)了恩師,不僅弄巧成拙,更搭上十族性命,總得設(shè)法補(bǔ)救一二。”

復(fù)沖袁珙再說:“不瞞癲子,方希直全族尚有一子一侄幸存,已被老衲想方設(shè)法尋獲,目下正隱在神樂觀矣。”

袁珙直愣愣地看著道衍和純陽真人,掩著嘴巴過了好一會兒才喃喃說道:“好大膽的和尚、老道,竟在天子腳下埋了偌大一筆奇貨,卻還瞞著老夫,哼!”

道衍訕訕一笑:“嘿嘿!‘天子腳下’正所謂‘燈下黑’矣!”

純陽真人輕咳一聲:“咳咳!老禿子下一步意欲何為?”

道衍默思片刻答道:“還是等老衲見過徒兒悟真再說吧!老牛鼻子,帶老衲見一見悟真如何?”

說罷便攜著純陽真人站起身來向屋外走去,只留下袁珙兀自愣怔呆坐。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再說鄭和辭別道衍之后徑直率領(lǐng)郊迎儀仗回宮繳旨。朱棣聽說道衍已至,內(nèi)心松了一口長氣。原想即刻宣旨召見,卻聽鄭和言說道衍疲憊,不堪驅(qū)策,只好另派宦官去那神樂觀給道衍傳旨,令其次日早朝時分上朝相見。

鄭和辭了朱棣,直奔后宮而來。路過一個偏殿,見殿內(nèi)磚地上直挺挺地捆著一個中年宦官,已被勒了口條,旁邊另有兩名宦官持杖看守。其中一名宦官見到鄭和走過忙迎上前來,躬身施禮:“稟鄭公公,御用監(jiān)內(nèi)侍秦四兒今日在奉天殿當(dāng)值時摔了御硯,污了皇袍,皇上吩咐杖斃,請公公監(jiān)刑。”

污染龍袍乃是死罪,罪無可赦。鄭和心里一寒,走上前去俯下身來,伸手扯下秦四兒口條:“秦四兒,你犯的事兒大,咱家保不下你。一會兒喂你壺酒,灌你一醉,臨了時不讓你遭罪,咱家也只能將就到這個地步了。你還有何話說?咱家可以給你傳言,說吧。”

那秦四兒早已嚇得呆癡,嗚嗚咽咽不知說些什么。鄭和嘆了一口氣:“罷了。你的父母家人,咱家自然會資助些銀兩幫他度日,你放心去吧。”說完,他向兩名看護(hù)揮了揮手:“給他打一壺烈酒,灌他一醉,再候我吩咐。”又親手將口條勒好,起身向內(nèi)官監(jiān)衙門走去。

剛剛拐過一片竹林,恰見王景弘從游廊內(nèi)匆匆而出,老遠(yuǎn)就沖著鄭和急切揮手:“三保,師傅安否?”

鄭和朗聲大笑:“哈哈!師傅身康體健,好著哩。”

王景弘此時已走到鄭和身邊,聞言大喜:“師傅康健,我便放心矣!前次我去北平向世子報(bào)捷,見到師傅時還替你向他老人家請安。今日,你可替我請安否?”

鄭和兩手一攤:“哎!今日我乃郊迎正使,不便向師傅行私禮。不過,師傅已經(jīng)答允晚間由你我二人為他老人家洗塵。屆時,你我共同請安吧!”

王景弘喜不自禁,拍手大笑:“好極。拜他老人家所賜,世子現(xiàn)今對咱家另眼相看,咱家可要好生謝他老人家。”

鄭和納悶:“哦?此話怎講?竟有這等妙事?”

王景弘莞爾一笑:“哈哈!天機(jī)不可泄露,還是晚間和師傅一起說與你聽吧。”

鄭和也不勉強(qiáng),扯著王景弘的袖子并肩而行,臉色已陰了下來:“貴通,你快把新近選募的內(nèi)侍都召集起來,咱家今兒要演一出殺雞儆猴的戲,讓這幫子潑貨長點(diǎn)記性。”

王景弘臉生狐疑:“殺雞儆猴?這是出什么戲?”

鄭和冷著臉先將秦四兒犯的事說了一遍,然后又說:“皇上入宮后將原有宮人盡數(shù)斬首,然而從潛邸帶來的宮人確乎太少,雖然急切間閹了一幫小廝送進(jìn)宮來,可人手還是捉襟見肘。事出無奈,咱家稟過皇上后又從市井里精募了少許殘余的建文舊侍權(quán)備不時之需。這些子潑貨良莠不齊,興許還有那天輪堂余孽亦未可知。咱家今日想借秦四兒的腦袋儆一儆這幫子潑貨,立下點(diǎn)規(guī)矩,后邊應(yīng)景時休說咱家不教而誅。”

王景弘眼內(nèi)精光閃爍:“三保,你欲如何?”

鄭和俯在王景弘耳邊輕聲低語了幾句,王景弘聽后咬著牙發(fā)出一聲冷笑:“那好,你等著。”說罷,他快步走了幾步,點(diǎn)手指過一個青年宦官:“李玨,你速去傳話,凡是今年正月初一后選進(jìn)宮中的不當(dāng)值內(nèi)侍,限半個時辰內(nèi)都給咱家滾到內(nèi)官監(jiān)衙門聽訓(xùn)。另外,你再在內(nèi)官監(jiān)衙門院子里給咱家擺十張長凳,加派十個藤條手,快辦。”

李玨垂手而立,待王景弘吩咐完后答應(yīng)一聲,立時跑去辦了。王景弘自拉著鄭和回到內(nèi)官監(jiān)衙門里吃茶等候。

不到半個時辰,內(nèi)官監(jiān)衙門院子里先是走進(jìn)十個各執(zhí)藤條的藤條手,在院中四角站定,然后又陸陸續(xù)續(xù)踅進(jìn)百十個內(nèi)侍,竟是高矮胖瘦、老幼丑俊應(yīng)有盡有,擠作一團(tuán)唯唯諾諾,縮首耷肩,全無一點(diǎn)精神。鄭和同王景弘看在眼里,厭在心中,也懶得搭理他們,只是人手一個茶盞,徑自喝茶聊天。

半個時辰既到,李玨小跑著來到二人跟前:“稟二位公公,十個藤條手并正月初一后進(jìn)宮的不當(dāng)值內(nèi)侍共一百零三員盡數(shù)來齊,請二位公公吩咐。”

鄭和與王景弘對視一眼,相互揖讓一番便攜手走出房外,在屋檐下臺階上站定了。鄭和瞇著眼用冰冷的目光向院內(nèi)眾人挨個掃視一番,大喝一聲:“都到院子中間給咱家站齊整些個。”

眾人見臺階上二人面似寒霜便知今日有大事發(fā)落,卻又不知究竟會發(fā)作在哪個頭上,個個心頭七上八下,直似揣了個兔子,在院子中間挨挨擠擠,你推我搡,人人都想躲到后排,過了半晌才好歹立出個規(guī)矩。

眾人既已排好,鄭和卻仍不發(fā)話,只是惡狠狠地從左看到右,從前盯到后,一干內(nèi)侍更是頭皮發(fā)麻,膽戰(zhàn)心驚。

終于,鄭和輕咳了一聲:“咳!”

雖是輕輕一咳,卻似在眾人頭頂炸起個響雷,偌大的院子頃刻間鴉雀無聲。

“你等聽好了,”鄭和的聲音清晰尖利:“你等入宮不久,可能還不識得咱家。咱家御賜鄭姓,喚作鄭和,乃是這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和你等一樣,也是皇上豢養(yǎng)的犬馬,職分就是侍候皇上。”

鄭和咽了一口唾沫,繼續(xù)說道:“按理說,咱家和你等都是身殘之軀,卑賤之人,理應(yīng)同病相憐,相互照應(yīng)。不瞞你等,咱家本意也是如此。可是…”他的聲音陡然飆高:“既是皇上家奴,就得對得起皇上豢養(yǎng)之恩。反觀你等,心不在焉者有之,偷懶厭作者有之,使刁耍滑者更是有之,竟全然沒了廉恥,忘了規(guī)矩,直似一班腌臜潑貨。”

臺下眾人眼見鄭和暴怒,個個股栗篩糠,抖作一團(tuán)。

“既然你等不想要臉,那咱家必當(dāng)成全。今日,咱家就當(dāng)面給你等立個規(guī)矩。凡是那不要臉甚或不要命的,咱家對他就只一條:照規(guī)矩辦。來呀,把秦四兒給咱家拖上來。”

隨著鄭和一聲斷喝,兩個內(nèi)侍拖著秦四兒走進(jìn)院內(nèi),兩雙手同時一扠,將秦四兒直挺挺地?fù)ピ诒娙嗣媲埃秩〕鲭S身攜帶的麻繩將秦四兒的手腳緊緊綁住,捆的直似粽子一般。那秦四兒因已被灌醉,當(dāng)下已人事不省,只是口吐白沫,兀自掙扎。

“就是這個秦四兒,今日在奉天殿當(dāng)值時竟然全不經(jīng)心,將御硯打落,污了皇上的龍袍,直是吃了熊心,吞了豹子膽。你既要作死,咱家何須憐你?咱家今日就奉旨棒殺秦四兒,也算是給你等立個樣子。來人,準(zhǔn)備行刑。”

兩個內(nèi)侍叉手領(lǐng)命,將那秦四兒俯臥在青磚地上,勒緊口條,又在腦袋上套了一個黑布口袋,在項(xiàng)下系緊。隨后,一個內(nèi)侍退后幾步,操起一根前端鑲了尺余長銅箍的粗大木棒高高擎起,對準(zhǔn)秦四兒的腦袋目視鄭和,等待發(fā)號。

鄭和目射寒星,對著眾人剜心一閃:“你等都給咱家瞪大了眼睛看著,誰敢閉眼,咱家下一個就收拾他。你等,”他對附近站立的藤條手伸手連指:“給咱家盯緊了,凡有閉眼者,立時給咱家拖出來。”

鄭和和王景弘雖然也是宦官,但都是從刀馬戰(zhàn)陣中廝殺出來的漢子,見慣了殺人慘狀,自然不覺恐怖,其余眾人卻已被駭?shù)煤節(jié)裰匾拢瑑赏劝l(fā)軟。

鄭和盯視眾人良久,方從口中狠狠地迸出一個字:“絕。”

那行刑內(nèi)侍毫不遲疑,手中木棒劃出一個弧線,裹著風(fēng)聲重重砸在秦四兒的后腦勺上,只聽“噗”的一聲悶響,秦四兒的腦袋立時癟了下去,隨后一陣抽搐便再也不動。

院內(nèi)眾人眼見污血順著口袋汩汩流出,個個魂飛魄散,兩眼翻白。一個少年內(nèi)侍終究沒有挺住,“啊哦”的一聲癱在地上昏死過去,可眾人誰也不敢上前攙扶,只是禁不住地篩糠哆嗦。

“把他給咱家拖出來,”鄭和猙獰一笑:“摁到凳子上,先揍他二十藤條。”

兩個藤條手沖進(jìn)人堆,老鷹捉雞般擒了少年內(nèi)侍便走,扠到一張凳子上俯身朝下用繩子縛住,剝掉褲子,露出屁股。然后,一個藤條手舉起藤條狠狠抽下,另一個藤條手隨即唱數(shù):“一、二、三……”。不過三五下,少年內(nèi)侍已被揍得哭爹喊娘,屁股上也泛起一條條血棱。

眾人直嚇得頭暈?zāi)垦#L尿流。那藤條看似抽在少年內(nèi)侍的屁股上,實(shí)則抽在眾人的心坎里,直隨著藤條起落躥激靈,悸跳不能自已。

堪堪二十藤條抽完,少年內(nèi)侍的屁股已經(jīng)開滿了血花,人也再次昏死過去。鄭和擰著眉毛連連冷笑:“哼哼!咱家的話還沒有說完呢,你就敢睡死過去?來呀,把他給咱家用水潑醒。”

一個藤條手端起墻邊一桶冷水劈頭蓋臉地澆在少年內(nèi)侍身上,生生把他澆醒過來,那內(nèi)侍趴在凳子上只是張著大嘴拼命喘息,早已說不出話來。

鄭和不再管他,任那少年內(nèi)侍趴在凳子上倒氣,又轉(zhuǎn)向眾人森森說道:“咱家是跟隨皇上從死人堆里拼殺出來的,慣于軍法御下,咱家今兒就把規(guī)矩給你等立下。丑話說在前頭,凡是壞了規(guī)矩的,咱家輕則是揍,重則就殺,除此沒有二話。規(guī)矩,咱家只說一遍,你等都給咱家豎起耳朵聽好了:

頭一條,奉高皇帝諭旨,內(nèi)臣不得干預(yù)政事,違者斬;

二一條,既是皇上家奴,就得效忠皇上,不得叛主;

三一條,不得給咱家嚼耳朵根子,把嘴巴都給咱家閉緊了,除了替皇上傳旨,別的話你給咱家咽到肚子里頭;

……”

鄭和林林總總一共說了二十幾條,最后頓了頓口氣,咬牙切齒地說道:“還有一條,你等給咱家下死心聽好了:咱家知道你等這幫潑貨中盡有那天輪堂余孽。咱家今兒有言在先,你若洗心革面,咱家既往不咎;你若想鬧什么幺蛾子,再把那天輪堂從茅坑中刨出來,哼哼……”他一指秦四兒的尸首:“那秦四兒的今日便是你的下場。你等都記住了?”

眾人惶惶不可名狀,七嘴八舌紛紛囁嚅:“記住了……”

鄭和把眼一瞪,嘶聲怒吼:“你等都在放屁嗎?給咱家說話大聲些。”

“記住了。”眾人不得不高聲附和。

鄭和冷冷地掃視著眾人,忽然“格”地一笑:“既然都說記住了,那好……”他用眼神在人群中來回尋了幾圈,伸手戟指:“你、你,還有你,凡是伺候過建文偽帝的前朝內(nèi)侍都給咱家滾出來。”

九個內(nèi)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出人群,挪到鄭和面前,直嚇得臉色蠟黃,腿肚子轉(zhuǎn)筋。

“咱家剛才說的話,你等記住了?”鄭和又問一遍。

“公公的話,小的都記住了。”九個宦官哆嗦著嘴唇悄聲回了一句。

“哦?是嗎?那好,你等把咱家剛才立的規(guī)矩重說一遍。”鄭和斜著眼睛瞄了那幫宦官一眼。

九人立時慌亂。剛剛連殺帶打處置了兩人,眾人皆在肝顫,鄭和又洋洋灑灑說了一篇長言,片刻間眾人哪能記得齊全?一時間頓感大禍臨頭,魂飛九天。

“你。”鄭和隨手指出一人。

那宦官呆立當(dāng)場,扎煞著腿腳,咬牙定神回想片刻,艾艾諾諾說了沒幾句便卡了殼,急的直翻白眼。鄭和也不多言,飛起一腳將那宦官踹倒在地:“跪一邊去,等著咱家發(fā)落。”

如是者三,鄭和接連踹倒三人。輪到第四人,卻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內(nèi)侍。那內(nèi)侍閉著眼睛,狠低著腦袋,雖然也是心中恐慌,卻硬是從第一條依次背了下去,待背到十幾條時,連鄭和也心中稱奇,王景弘更看的發(fā)呆,心說:竟是個奇貨。

鄭和本來就是借機(jī)尋事,原想狠狠整治一番這班建文舊侍,沒成想?yún)s被這個內(nèi)侍斷了章程,心想:斷不可讓這小廝再說下去,否則有可能被這幫潑貨翻了篇。想到這兒,他厲聲截住那內(nèi)侍:

“住。想不到你個狗崽子竟長了副好腦子。你叫什么名字?”

那內(nèi)侍滿頭的冷汗直似雨水般落下,顫聲回道:“回公公,小的叫董平。”

“董平?哼!狗崽子倒起了個好名。你先滾一邊站著,今兒算你命好,暫且饒你一回。你,該你了。”鄭和手指下一個。

長話短說,除了董平以外,其他八人無一例外,俱被鄭和踹跪在地上。

“哼!他娘的,這就是你等給咱家說的記住了?”鄭和站在臺階上,眉毛擰成一團(tuán):“咱家今兒就讓你等看看啥叫賞罰分明。你們這八個兔崽子,”他先是用手散點(diǎn)八個跪著的內(nèi)侍,然后猛地伸手一指:“都給咱家乖乖地脫了褲子,自己趴到那凳子上,每人揍二十藤條。”說罷,他又轉(zhuǎn)向董平:“小子,今兒你既然給咱家長了臉,咱家就成全你,這每人二十藤條就由你去代咱家賞他們。”

一個藤條手立刻走上前來,將一根指肚般粗細(xì)的藤條扔到董平腳下。

那董平面如死灰,站在旁邊只是縮肩埋首,呆立不動。遲疑許久,他方顫抖著手撿起藤條,迅疾又像被火燎了一般將藤條扔在地上。

“嗯——?”鄭和拉著長音“嗯”了一聲,緩步踱到董平面前,猙獰地盯著他:“如何?你不敢動手?你把心給咱家放到肚子里,你是代咱家行賞,事后誰敢報(bào)復(fù)與你,便是與咱家作對,咱家一定讓他悔青了腸子。”

董平終是打熬不住,“撲騰”一聲跪在鄭和面前:“公公,小的全家歷來信佛,爹娘自小教導(dǎo)小的不可心生惡念,平日小的連螻蟻都不敢傷害,如何敢毆打他人,求公公繞過小的吧。”

“什么?你敢駁了咱家的賞?你膽子不小。”鄭和怒喝。

董平跪在地上連連叩首,只一個勁連說“請公公放過小的”,卻決然不取藤條。

鄭和一把提起董平,湊到自己臉前咬牙說道:“咱家給你兩條路任選,其一是代咱家給彼等行賞,其二是和彼等一起領(lǐng)咱家的賞,你想仔細(xì)了。”說完一甩手將董平搡回地上。

董平跪在地上以袖掩面放聲大哭,半晌竟對鄭和說道:“小的情愿領(lǐng)賞。”

“哼!”鄭和豹眼環(huán)睜,滿面漲紅:“既是給臉不要臉,咱家就連你一并成全,滾過去,揍他三十藤條。”他又將董平提起來,兜屁股一腳,直接踹趴在凳子上。

院中十個藤條手見鄭和已經(jīng)發(fā)落下來,立時二話不說,將董平連同其他八人一并按在凳子上,扒下褲子狠揍起來。一時間,只聽整個院子里殺豬般嚎成一片,眾人俱是唬得臉色煞白,直欲掩耳。

嚎叫聲中,有一年輕宦官兀自趴在凳子上咬牙硬挺,只是想盡辦法護(hù)住衣袋里一個巴掌大的鼻煙壺和一個小小的瓷瓶,不時瞪起眼來惡狠狠地剜視鄭和幾眼。

王景弘附在鄭和耳邊輕聲說道:“三保,秦四兒已被開銷,只是奉天殿本就人少,去了秦四兒人手更是緊湊。我見這董平腦瓜靈光,崇佛老實(shí),似可充到奉天殿當(dāng)值,不知三保意下如何?”

鄭和略一思忖,點(diǎn)頭說道:“也是,這小子伶俐的緊。腦瓜好使,傳旨就不易出錯,信佛亦不會走了歪道。他今日敢駁咱家面子,咱家不得不揍他,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就依貴通。”

一會兒工夫,九人“領(lǐng)賞”完畢,連那先前被揍的小內(nèi)侍算在一起,竟是十條凳子上各趴一人,目下已經(jīng)沒了力氣喊叫,只在哀聲呻吟。

金烏西墜,鄭和惦記著晚上要為道衍洗塵,不愿再拖延時辰。他站在臺階上冷眼看著十堆血肉大聲說道:“今日,咱家先給偽帝內(nèi)侍行賞。明日,咱家繼續(xù)考校你等,答不齊全者,這就是下場。咱家立的規(guī)矩,你等若記不齊整,可去問這董平。以后,凡募選進(jìn)來的偽帝舊侍,進(jìn)宮后先揍二十藤條,讓他們記住新主子。今日領(lǐng)賞之人可將息三日再行當(dāng)值;董平將息四日,其后到奉天殿當(dāng)值。”

說完,他又從懷里摸出幾錠銀元寶扔給藤條手:“這是給你等的賞錢。另外,買一口棺材,把秦四兒拉出去埋了,再去他家送五十兩銀子。”

吩咐完畢,他又轉(zhuǎn)向院中眾人厲聲喝道:“你等欠咱家的賬今日暫且記下,待咱家日后連本帶息討還。把這十人背回去,買些棒瘡藥給彼等敷上,免得誤了當(dāng)值。滾吧!”說畢,又掏出幾個銀角子扔在眾人面前,徑自回頭拉著王景弘回屋去了。

……

當(dāng)夜,一個年輕宦官自懷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個瓷瓶,旋開瓶塞,從身上抹了幾滴鮮血涂在瓶口,又念了幾句咒語,一團(tuán)似有若無的白霧自瓶中冒出,在瓶口周圍逡巡,待瓶口上的血跡消失之后,年輕宦官又對著白霧私語幾句,那幽靈便倏忽而去……

桐城邑 /潛山邑朝天坊、大陂堰 /霍山邑新田坂 /池州晏塘、長山浯村

汪長富 汪封林 汪湧/整理

絨公下六十七世諱小一分遷桐城邑至七十八世圖 凡三圖

【附注】 六十七世祖小一為桐城始祖

【附注】

七十四世祖淑字本清義官

七十四世祖潛以了居安貴贈奉政大夫

七十四世祖洋義官字本亮

七十五世祖居敬字行簡陰陽官

七十五世祖居易字行素今庠生七十五世祖居業(yè)今庠生

七十五世祖居仁字行健今庠生

七十五世祖居正字行道

七十五世祖居安進(jìn)士至奉政大夫進(jìn)階中憲大夫

七十六世祖惟賢字君聘今庠生

七十六世祖耘義官

七十六世祖耜字時用今庠生

七十六世祖耜字時成今庠生

七十六世祖耦紹居中庠生

七十六世祖敢字時達(dá)今太學(xué)生

七十六世祖彭年太學(xué)生字汝壽

霍山縣新田畈續(xù)譜原序

古今來脩譜者,不一姓矣。然深切著明,有裨於人心世道,而足為後世法者,莫如蘇氏。今讀《亭讬》一篇,恍令我仁孝之心油油焉,不能自己也。葢憂相弔,喜相慶,恤孤憐貧,仁孝之心,所積而形焉者也。而其所告于族人者,致詳且悉,不誠有裨于人心世道,而宗族間宜奉之以為法者哉?夫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以故脩譜。譜顧不重乎哉?吾族系出根源,詳于經(jīng)傳。暨魯黑肱次子有文在手曰汪,遂名焉。食采穎川稱汪公,後世子孫因以為氏。我汪之得姓,葢自此始也。迨四十四世華公,生而神靈,少有異志,長有才畧,膂力過人。當(dāng)隋之末,保障歙宣杭睦婺饒六州,使六州人民安者不知兵革。及唐高祖定鼎,奉表稱臣,勳業(yè)爛焉。封越國公,家於新安。生子九人,予族葢七子爽公裔也。四十八世至仁素公遷涇縣,後復(fù)居歙。歷八世道安公膺兵馬使都虞候,移鎮(zhèn)婺源,遂家焉。道安公傳十世至和公,生三子:長小一,次小二,幼小三,偕客於安慶府桐城縣。小一畱桐城,小二遷懷寧,其遷潛山者季子小三,公是為潛之始祖也。系圖井然,前人敘之詳且備矣。

小三公四傳至鐸公,生五子:仲亨、仲才、仲芳、仲富、貴昆弟五人,深相友愛。迨元失其政,明太祖肇興,仲才公由潛遷霍山縣南鄉(xiāng),是為霍山始祖也。生三子:長德旻,次子克旻,幼覺旻。德公遷潛之大陂堰,克公遷潛之石橋頭,惟覺公畱霍,是為霍之二世祖也。數(shù)傳而後有明,綱簌紐馳,闖寇昌熾,屠毒生靈,枕骸遍野,惟我霍邑西南殄滅更甚,兼以飢饉洊臻,吾族人顛沛死喪播遷者,不知凡幾。生年卒葬,多莫可考。先大人欲續(xù)脩之而天奪之年,有志未逮。今族人公議重脩,商之於余。余曰:此鉅典也,亦吾光大人之志也。顧家之有譜,猶國之史也。如書人、書事、書德行、書學(xué)問,宜而確;書諱、書字、書號、書生年卒葬,宜而詳,或無子而繼本宗之子必書之。曰某子過繼某為子,非多事也。所以正世系,而厘宗派,抑亦水源木本之意也。至若鰥寡廢疾,死喪無告者,則蘇氏譜記云云,可取法也。是為序。

大清康熙癸酉處孟冬月穀旦

穎川八十一世孫 映璠 謹(jǐn)序

新田畈續(xù)修通譜序

嘗讀蘇氏族譜,不禁慨然有感也。曰親盡則疎族也,又推而遠(yuǎn)焉,則塗人也。其相視如塗人者,原其初不過一人也,以一人而分而至於千萬人甚且為塗人者,亦勢之無如何者也。幸未至於塗人,勿忽忘焉可也。而欲勿忽忘,非族譜不為功,有族譜而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故夫族譜之脩,非苐列名氏,紀(jì)世代之謂謂,夫敦本睦族,俾繩繩繼繼,相與永其本支,敦厥倫理,使祖宗血脈聯(lián)屬于罔問。此古昔聖賢所由仡矻孜孜以族譜為急務(wù)也。

余族始自穎川,迄于平陽,而汪始著姓。至漢文和公南渡江,遂衍江浙。迨唐越國公保障六州,誕生九子,連枝並秀,遍滿海宇。道德文章,功名勛業(yè),光昭史冊,不可殫述。而所遷潛山,遷霍山者,則絨公之四世孫小三暨九世孫仲才也。舊譜所垂彰彰可考,苐自康熙癸酉歲,先嚴(yán)映璠公纂緝重脩,積今六十餘年。缺焉未舉,能無忽忘之感哉?然欲致功家乘,無如地有遐邇,家有饒乏,謀議參羗,幾等道旁之築,亦唯致歎於莫可如何已耳。

今幸徽之宗人大脩譜來霍會宗,此誠水源木本之大者也。能勿亟起而理之乎?夫譜所以收族,即所以尊祖而敬宗也。故由吾仲才公而上遡之小三公,由小三公而上遡之絨公,更上而溯之越國公、文和公以迄於穎川侯,由是一人之身而何至相視如塗人也哉?後之覽者仁孝之心不油然生乎?是為序

乾隆二十年仲秋月穀旦

八十二世孫 靜 謹(jǐn)序

絨公下六十七世諱小三分遷潛山邑朝天坊至七十二世圖 凡一圖

祺按:青山居士絨公有子三人,長敦禮,再傳和生三子,長小一遷桐城,次小二遷懷寧,後俱繁衍。三曰小三遷潛山,始居堯年鄉(xiāng)之鐵鎖塘,繼遷東門朝天坊,居數(shù)世至仲才轉(zhuǎn)遷霍山邑新田畈。生有三子,長德旻、次克旻,俱遷潛山邑。德旻居大陂堰,克旻居石橋頭。惟三子覺旻地著故里,至孫文唘生萬寬、萬榮,俱似續(xù)延綿。而萬寬支尤極蕃盛,書香蟬聯(lián),籫纓濟(jì)美,允稱比沛望族。而其族彥又常以敬宗睦族為念,如子元樸淳際美諸人,奕世纂輯家乘,仁慈孝友之意永矢勿諼,誠深明水源木本之義者歟。爰繪圖如后。

【附注】

六十七世祖小三又名祖三潛山邑始祖配蔡氏合葬高營壩下有碑

六十八世祖華一生婺源大畈幼從父遷潛邑配童氏附葬父母穴右共塚有碑

六十九世祖汝文後居山東

六十九世祖德銘字妙淵配韓氏合葬潛邑鐵鎖塘有碑

七十世祖思誠字繼祖配笵氏

七十世祖思義勅賜義士繼宗配陳氏方氏葬壽泉鄉(xiāng)

七十世祖思讓字繼善配杜氏

七十世祖思常字繼慶配張氏

七十一世祖鏞居陶埠河

七十一世祖鐸居胡墩坂字廷振配餘氏全葬亂墩下有碑

七十一世祖鑑居柳林橋

七十一世祖鐤居青山渡

七十一世祖銓居黃□湖

七十一世祖銓居車輞畈

七十一世祖銓居車輞畈

小三公下七十二世諱仲才分遷霍山邑新田畈至八十五世圖 凡四圖

【附注】

七十二世祖仲才霍山縣南上青新田畈始祖字子才配張氏葬邑南上青新田畈花屋後

七十三世祖德旻遷潛山縣大陂堰

七十三世祖克旻遷潛山石橋頭

七十三世祖覺旻葬河品寺配李氏葬雙河口

七十四世祖榮六配胡氏合葬邑南上青廟

七十四世祖榮友福建福寧衛(wèi)千戶遂居焉

七十五世祖廣啟葬邑南上青廟配程氏葬上青葉家灣

七十六世祖萬寬配王氏合葬邑南上青新田畈

七十六世祖萬榮葬上青牛欄沖配儲氏葬邑南洞光山

七十七世祖嵐字通山葬潛邑衙頭畈團(tuán)凸山配余氏葬姚家沖 繼孫氏王氏

七十七世祖巍配王氏合葬潛邑西溪河大鋪屋後

七十八世祖潮源字新河配孫氏全葬潛邑石門山江家垅

七十八世祖潮深舉人字九河葬上清石升河配蔡氏萬氏

七十九世祖樘邑庠生字會南配鄒氏合葬邑南沖有碑

七十九世祖桂舉人字秋南配胡氏葬邑南上青賀家山

七十九世祖模配梅氏合葬潛邑上馬石屋基後

七十九世祖晶宣庠生原名槿字玉沖葬陰山溝配胡氏

八十世祖文煥葬邑南上青廟口內(nèi)河北生雞宕有碑

八十世祖濬哲配劉氏合葬邑南上青界有碑

八十世祖文諱配張氏合葬邑南上青莊園屋基下首

八十世祖文昆配方氏合葬邑南上莊園

八十世祖文朋配程氏合葬邑南上青土莊園

八十一世祖映正配金氏合葬邑南上青賀家山

【附注】

七十八世祖潮淙鄉(xiāng)飲賔字十河葬邑南上青小石升河配項(xiàng)氏葬潛邑郝家沖

七十九世祖檄邑庠生原中檯字賔名葬上莊園有碑配周氏葬潛邑北鄉(xiāng)黃泥畈皷兒墩

七十九世祖權(quán)邑庠生字我中葬磨石沖配楊氏葬倉下塆

七十九世祖標(biāo)庠生字吾先配張氏合葬新田畈菱角塘山

七十九世祖楫邑庠生字群元葬田家沖配余氏

七十九世祖???欽選徐州守備字興之配項(xiàng)氏合葬林家園

七十九世祖格字湛虛配范氏合葬上青廖家山茶園

七十九世祖極庠生葬大步河配程氏葬青小石升河

七十九世祖檸字和中配項(xiàng)氏合葬黃泥畈河南大鋪屋基

八十世祖允徹廩生字元周配項(xiàng)氏葬下九河有碑配項(xiàng)

八十世祖允進(jìn)廩生字盈之葬紗帽尖下配王氏

八十世祖允中字爾正配程氏合葬潛邑九河

八十世祖允亨邑庠生字乾叔葬下莊園配孫氏杜氏

八十世祖允爝字君佐配葉氏合葬洞光山師姑坪

八十世祖允吉邑庠生字詳甫葬倉下塆配黃氏童氏

八十世祖允祥葬倉下塆老屋白虎外甲山

八十世祖允魁葬潛邑團(tuán)凸山嵐公墓前案內(nèi)

八十世祖允昌副榜一名國柱字聖甫葬涼亭畈配王氏

八十世祖允洋邑庠生字碧潭配葉氏夫婦合葬中九河

八十世祖允重邑庠生字鍾斗配黃氏合葬廟口內(nèi)

八十世祖允濬邑庠生字公會配吳氏合葬生基宕

八十世祖允淅邑庠生字公演配項(xiàng)氏與兄同塚俱有碑

八十世祖允江字宿海配陳氏合葬廖家山

八十世祖允漣字文生葬廖家山住宅左邊

八十世祖允炎庠生字白上配李氏

八十世祖允常字子晉葬邑南上春牛欄沖莊屋後配王氏

八十世祖允康字寧之葬老屋下手

八十世祖允文庠生字蔚也配孫氏

八十世祖允庠生字子建配項(xiàng)氏繼孫氏

八十世祖允恭字子牧配徐氏繼吳氏孫氏洪氏

八十世祖允嘉字子遇配周氏

八十世祖允愷字子元葬大步河配孫氏葬郝家沖 繼吳氏葬本邑南鄉(xiāng)小石升河

八十一世祖映奎字文燦葬下莊園荒田灣配胡氏

八十一世祖映良葬潛邑石門山江家垅

八十一世祖映???字連城葬潛邑下九河配和氏葬上莊園

八十一世祖映水字霞生葬白菒瓏配曹氏

八十一世祖映箕字南有葬母同處配孫氏繼李氏

八十一世祖映言兵亂遺落江家嘴遂居焉

八十一世祖映斌字金子葬龍鳳沖配王氏葬上陳家沖

八十一世祖映慧字頴徵葬倉下塆住宅左塋配余氏

八十一世祖映芳字秀徴葬倉下塆配鄭氏葬夫左塋

八十一世祖映參字魯徵葬倉下塆住宅左配蔡氏

八十一世祖映時字昌伯配李氏葬夫同處

八十一世祖映斗這惟垣葬涼亭坂老屋配程氏葬隆家沖

八十一世祖映婁字次魯配余氏夫婦合葬母墓右庶樊氏

八十一世祖映鯉字群識葬新田畈配程氏桂氏

八十一世祖映龍字雲(yún)濟(jì)葬涼亭畈塘頭後山上配吳氏

八十一世祖映鰲與兄同塚共向止

八十一世祖映張洋幼子紹字雲(yún)先配鄭氏合葬新田畈

八十一世祖映純字宇燦葬新義社

八十一世祖映清字又伯配鄭氏

八十一世祖映雪字又康配何氏

八十一世祖映孔字文先配何氏

八十一世祖映琛字淮獻(xiàn)配鄭氏

八十一世祖映球字在東配鄭氏

八十一世祖映璠庠生字樸淳葬大步河配王氏葬新田畈

八十一世祖映瑚太學(xué)生字夏珍配項(xiàng)氏

八十一世祖映瑤字昆友配程氏

八十一世祖映選兵亂無考

八十一世祖映奇兵亂無考

八十一世祖映張紹允江

八十二世祖開源字啟公號鹿泉葬上莊園配孫氏

八十一世祖恆源字缶公號石齋配張氏合葬上莊園

八十二世祖甲源字長公葬下莊園河?xùn)|白菒樹宅旁配孫氏葬下莊園繼沈氏葬上莊園

八十二世祖彰源字湘一葬下莊園配王氏繼沋氏

八十二世廷源字獻(xiàn)公葬鷂兒坪蓮花地配鄭氏葬下莊園

八十二世祖鉅源字以介葬允進(jìn)公塋右共塚向配陳氏

八十二世祖銓源字字選士配何氏葬上莊園麻園嘴

八十二世祖伯源字首千配彭氏

八十二世祖永源字漢三葬滾壩堰配王氏葬查家河

八十二世祖登源字漢如葬與祖妣童共塚共向

八十二世祖學(xué)源字紹三配葉氏葬倉下塆老屋右手

八十二世祖文源葬倉下塆老屋青龍外

八十二世祖武源字畧三葬倉下塆配劉氏葬倉下塆

八十二世祖仲源字紹宗葬配鄭氏鮑氏葬何家畈北單

八十二世祖振源字以圣葬新田涼亭坂配何氏葬青龍嘴

八十二世祖麟源字以賢配包氏

八十二世祖德源字以哲配程氏

八十二世祖本源字以衡配鄭氏合葬星聖甫公塚右

八十二世祖逢源字宜有配王氏繼魯氏葬陷田沖

八十二世祖進(jìn)源字登士配鄭氏

八十二世祖?zhèn)髟醋州x璽葬廟口有碑配王氏

八十二世祖錦源字妃織配彭氏合葬南鄉(xiāng)小河大坪

八十二世祖釣源字述僑配曹氏柯氏合葬新田畈廖家山

八十二世祖銘源字紹箴配王氏孟氏合葬新田畈

八十二世祖鎮(zhèn)源字未英葬程家沖住宅後配金氏

八十二世祖鉁原字若璋配楊氏葬西鄉(xiāng)繼劉氏潘氏

八十二世祖興源字才臣配項(xiàng)氏

八十二世祖開源字以臣配鄭氏

八十二世祖江源字爾達(dá)配鄭氏

八十二世祖漢源字倬雲(yún)配王氏

八十二世祖綬源字廣三配金氏

八十二世祖組源字織文配鄭氏

八十二世祖紱源字方來配張氏

八十二世祖紀(jì)源字會周配朱氏

八十二世祖紹源字克家配杜氏繼胡氏

八十二世祖綸源字霍書配王氏合葬本邑南鄉(xiāng)賀家山

八十二世祖靜庠生字條美葬掛車河項(xiàng)家畈配鄭氏周氏

八十二世祖紑源庠生庠名一字華逸配王氏

八十二世祖潔太學(xué)生字聚奎配蔡氏合葬東石門郎家沖

八十二世祖綿源字沛遠(yuǎn)

八十二世祖則源字世模配張氏

八十二世祖道源字世安配蔡氏

八十二世祖灝太學(xué)生字繼武配王氏

八十二世祖陞太學(xué)生字聖安配唐氏繼彭氏又金氏

八十三世祖國仁國學(xué)生字端四配沈氏繼黃氏

八十三世祖國仕字豐貽號梅軒配孫氏七莊園繼儲氏

八十三世祖國信田學(xué)生字瑞符配儲氏

八十三世祖國儀開源次子紹字淑士配儲氏

八十三世祖國俊國學(xué)生字秀儒配孫氏

八十三世祖國傑字倫英配胡氏張氏合葬下莊園

八十三世祖國傳國學(xué)生字輯五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純字紹周配江氏

八十三世祖國矩字有潔葬下莊園配蔡氏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任字臺衡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偉字畏三配鄭氏葬下莊園

八十三世祖國佐字左仁配陳氏合葬允進(jìn)公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佑字弼臣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仕仲遠(yuǎn)配陳氏葬小右升河

八十三世祖國併字月杯配余氏葬新田畈鄧家垅

八十三世祖國任字孟才配杜氏

八十三世祖國□字玉三配儲氏

八十三世祖國□字文璧配徐氏葬上莊園麻園嘴

八十三世祖國譽(yù)字位周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強(qiáng)這廷賛配孫氏

八十三世祖國省字廷相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玫字濟(jì)川配畢氏合葬霍邑東鄉(xiāng)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玤字瀛州葬霍邑南鄉(xiāng)濶灘河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課錦源幼子紹字注川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瑞學(xué)源次子紹字周義配彭氏

八十三世祖國璋字廷瑞配虞氏葬倉下塆老屋

八十三世祖國書字廷萬葬朱家

八十三世祖國狀字虎臣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武一名妙字錫文葬大升河

八十三世祖國崇一名虎字蔚文配彭氏

八十三世祖國龍字潛九葬配何氏葬夫同塚

八十三世祖國虎字若兒配方氏

八十三世祖國鳳原名豹字濟(jì)九配何氏

八十三世祖國富字晉鄉(xiāng)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貴字天爵配劉氏合葬上莊園劉家垅

八十三世祖國鼎字汝鼐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國田葬關(guān)家坂

八十三世祖國四葬白徐塆

八十三世祖國榮字良佐配李氏合葬白虎嘴

八十三世祖國貞字吉士葬老屋後配熊氏

八十三世祖國儒字振遠(yuǎn)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佩字彬士配曹氏

八十三世祖國璔原名瑞字志超配江氏繼鮑氏

八十三世祖國理字元佐配鄭氏繼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瑋葬新田畈河北茶葉塆

八十三世祖國譡字嘉謀配胡氏

八十三世祖國譽(yù)字間遠(yuǎn)配程氏遷陜西鎮(zhèn)安縣

八十三世祖國綱字廷武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紀(jì)字馭南配朱氏

八十三世祖國紳字慕文配韓氏

八十三世祖國譁字如山配吳氏

八十三世祖國謙字良益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讓字周易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國讓字周易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國模字顯文配孫氏合葬本邑南鄉(xiāng)查家河

八十三世祖國議字廷賛配吳氏

八十三世祖國誦字廷耀配劉氏合葬南鄉(xiāng)小河大坪

八十三世祖國譜字世緒配王氏夫婦合葬新田畈廖家山

八十三世祖國諒字斌佐配江氏

八十三世祖國詩字廷佐葬新田畈倉下塆配陳氏

八十三世祖國諨字如佐配朱氏

八十三世祖國訊字賢佐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國誠鎮(zhèn)源次子紹字尊五葬新田畈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識字明高配朱氏

八十三世祖國談字明萬配孟氏

八十三世祖國譪字繩武配五氏合葬程家沖住宅後

八十三世祖國詳字相賢葬程家沖學(xué)堂垅有碑配徐氏

八十三世祖國國諭字天求配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誌字記芳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諏國學(xué)生字元長配江氏

八十三世祖國詔字天錫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誟字言則配朱氏

八十三世祖國???字靜臣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試字廷建配包氏

八十三世祖國詡葬新田畈住宅右邊井塆

八十三世祖國寵字豪士配項(xiàng)氏

八十三世祖國瑞字祥士配余氏

八十三世祖國敏字周賛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英字芳敏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敘字檢士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銓字榮藻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勳字凌標(biāo)配韋氏

八十三世祖國倫字再梅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維字彌高配林氏

八十三世祖國益字其中配吳氏

八十三世祖國仕字良弼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式字儀臣配歐氏

八十三世祖國熙字愚勷配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道字跡賢配□氏

八十三世祖國熠字其羽配鄭氏繼劉氏

八十三世祖國燿字郁士配王氏繼余氏

八十三世祖國焯字熖昭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進(jìn)字朝左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熊字漢昭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 字文昭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棟字楹若配項(xiàng)氏

八十三世祖國梁字屬西配楊氏繼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模字叔範(fàn)配儲氏

八十三世祖選庠生字廷弼配儲氏繼吳氏

八十三世祖舉太學(xué)生字次瞻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泰太學(xué)生字松山配王氏繼張氏

八十三世祖上太學(xué)生字敦和配儲氏庶孫氏

八十三世祖源庠生字文藻配蔡氏

八十三世祖泌字獲田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滜字文光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勷庠生字廷獻(xiàn)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卓庠生字次超配儲氏繼項(xiàng)氏

八十三世祖濟(jì)字作舟配儲氏繼王氏庶江氏

八十三世祖芳字亭表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桐太學(xué)生字正交配王氏繼何氏又孫氏

八十三世祖淇字黑亭配唐氏

八十三世祖飛鵬字衣言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州太學(xué)生字廷英配何氏

八十三世祖梧太學(xué)生字扶南配儲氏繼王氏庶胡氏

八十三世祖鑑太學(xué)生字登雲(yún)配儲氏庶梁氏

八十三世祖淵字宗顏配陳氏繼劉氏

八十三世祖潢字學(xué)海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欽字全四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柱字棟村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相字弼材配金氏

八十三世祖國燦字容光配蔡氏

八十三世祖璿太學(xué)生字定邦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灃字東注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榮字廷祿配何氏

八十三世祖國侯字應(yīng)天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儀字御天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值字雅南配陳氏

八十三世祖國珮字樂長配金氏

八十三世祖國伍字賡飏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傛字作梅配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倯字作楫

八十三世祖國停這萬表

八十三世祖國侊字南交

八十三世祖國儀紹恆源

八十三世祖國傳殤

八十三世祖國蒲殤

八十三世祖國珠殤

八十三世祖國社字朝舉

八十三世祖國欲字明九

八十三世祖國課紹求源

八十四世祖瀚邑庠生字德昭號指峰配包氏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賢字克任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資字予懷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澄字履青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洙國學(xué)生字鏡川號蘭蘓配王氏蔣氏

八十四世祖朝泗國學(xué)生字卞南號岱峯配徐氏

八十四世祖朝漋國學(xué)生字會江號淮水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湘字雲(yún)階配儲氏繼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淳國學(xué)生紹國儀字宗唐號華山

八十四世祖朝洪字宗海號揚(yáng)波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治字正南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法字維新號凌霄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璽字泰尊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式字邦憲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淳國學(xué)生國信三子紹號華山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棟邑庠生原名泓字雙池號墨浪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楨字西模配江氏葬下莊園繼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楹國學(xué)生字玷兩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棐字群華配胡氏

八十四世祖朝機(jī)字抒山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榳字漢沖配儲氏繼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鎮(zhèn)字思永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楷字式昭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桂字青巖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栻字惟亮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鰲邑庠生字扶青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柱字占左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朝權(quán)字宗政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松字超群配王氏繼余氏

八十四世祖朝槐字晉封配江氏

八十四世祖朝杬字思回配吳氏葬朝松配王氏繼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材字萬宗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彬字青選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芝字潤華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蘭字永青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厚字廷重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榮邑庠生字仕俊號儕蘓配項(xiàng)氏

八十四世祖朝果字士健號浩雲(yún)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采字月山號松亭主人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棠邑庠生字依南號蘭谿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欽字廷賛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路字明賛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牌字元賛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書字璽榮葬國併配余氏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樂字則榮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元字聖榮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相字廷勳葬莊園梨樹塝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宗葬上莊園麻園嘴止

八十四世祖朝明字廷秀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谷字廷魁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柱字□□配沈氏

八十四世祖朝賞字時彥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神字坤南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稿字□□配彭氏

八十四世祖朝衛(wèi)字中扶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律字法嚴(yán)紹國珍

八十四世祖朝德字孔惠配焦氏

八十四世祖朝貴字榮朝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縣字正冠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多字濟(jì)廷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移字選廷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雲(yún)字奎一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聘字召南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相字相五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言字懷三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與字西憲配王氏白虎嘴

八十四世祖朝朋字次西配程氏葬新田涼亭坂

八十四世祖朝年字國正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孝字華三葬涼亭坂河北老屋後

八十四世祖朝祚字元臣葬涼亭坂配楊氏葬管駕渡

八十四世祖朝輝字元章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光字元相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爵字王可止

八十四世祖朝望字建邦葬

八十四世祖朝進(jìn)字憲文配杜氏

八十四世祖朝喻字在城葬朝望同塚止

八十四世祖朝能字磊邦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重字在玉配韓氏

八十四世祖朝守字秩廷配曹氏

八十四世祖朝官字賛廷葬小石升河研盤塆

八十四世祖朝章字燦文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煥字兩文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煉字雨經(jīng)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灴字燦然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典字帝書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熾字克昌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烔字獻(xiàn)書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旌字立萬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旂字立云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旋字士虁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旅字萬清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尤字長清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斾字佐清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旔字右清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祚字彩南配黃氏

八十四世祖朝祈字秉南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正字廣南配熊氏

八十四世祖朝社字定遠(yuǎn)配韓氏

八十四世祖朝禧原名禮字定乾配戚氏

八十四世祖朝祖字定祥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禐原名元字定安號雲(yún)峰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祿字汝南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福字汝梅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裕字汝占配彭氏

八十四世祖朝祐字公達(dá)配李氏葬三塆沖繼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補(bǔ)字公彩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袚字懷清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寶字鳳階配項(xiàng)氏

八十四世祖朝宦字玉階葬竹山縣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客字升階葬廖家山住宅右邊

八十四世祖朝定字進(jìn)文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安字滄海配鮑氏

八十四世祖朝密字龍?jiān)缗浜槭?/p>

八十四世祖朝宜字明早配曹氏

八十四世祖朝寰字先早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寅字相九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宓字相元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朝寧字永康葬祖妣右塋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富字永泰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題字掄魁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頒這德宣配項(xiàng)氏

八十四世祖朝瑞字蘭階與父仝塚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珌?zhàn)钟黼A配周氏

八十四世祖朝暄字華宇配江氏繼鮑氏

八十四世祖朝旬字德配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春字華照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 字德清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暎字華清配江氏

八十四世祖朝曜字華明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時字德風(fēng)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晧字德化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昊字德參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曉國學(xué)生字華東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旵這華林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曨字普照配項(xiàng)氏

八十四世祖朝暹字光照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晳字玉照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明字朗照配韓氏

八十四世祖朝暚字拔群配周氏

八十四世祖朝晙字東海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曈字南海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智字明洲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唐字元書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盛字萬青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端字孟飛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瑞字孟彩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順字孟先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寧字慶元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五字保元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浩字合章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淳字見龍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泮字思樂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清太學(xué)生字萬九配王氏繼邵氏

八十四世祖朝範(fàn)字騰九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筞字簡書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笏字搢挺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玕字羣選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琰字縉紳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增字錦章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堂字士煌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秀太學(xué)生字鳳舉配王氏繼王氏程氏曾氏

八十四世祖靖字襄陵配項(xiàng)氏繼黃氏

八十四世祖德字應(yīng)侯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軒字燦兩配杜氏

八十四世祖章字舜堂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潭太學(xué)生字立夫配鄭氏繼徐氏

八十四世祖鎬字慕韓配儲氏繼謝氏

八十四世祖澍字注川配鄭氏繼王氏

八十四世祖津字在川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宏鼎字務(wù)滋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洛字有年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濤字皖江配王氏庶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振庠生字逄年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璜字舒堂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玉字東川配金氏

八十四世祖朝會字同曙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京字逄春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陽字秀含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步越增生字臨川配唐氏繼儲氏

八十四世祖步堂字會川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步青字翠含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步堦字環(huán)中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河清字配江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連吉字慶夫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徤字嘉會配何氏繼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桓字金池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敬字信夫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碩字階青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扆字詒穀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璣字介夫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瑛字金波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培字西園配何氏繼朱氏

八十四世祖運(yùn)字南池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寧字錫九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琬字任夫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鴻字恆夫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琳字韞川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瑯字碧崖配王氏繼王氏

八十四世祖大勳字勁夫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大經(jīng)字千尺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冕字脫頴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朝聘字東溪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浙字錢江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麗字奇北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澤字廷廣

八十四世祖朝搬字倫賛

八十四世祖朝攀字榮賛

八十四世祖朝等字文賛

八十四世祖朝柱字士均

八十四世祖朝臣字士扶

八十四世祖朝選字士榮

八十四世祖朝愉遷陜西

八十四世祖朝稿配彭氏

八十四世祖朝待字聘臨

八十四世祖朝律瑞次子紹

八十四世祖朝賁字明德

八十四世祖朝雙字明廷

八十四世祖朝戶字奎英

八十四世祖朝爵字王可

八十四世祖朝奉字玉明

八十四世祖朝賢字玉萬

八十四世祖朝炘字景炎

八十四世祖朝烑字周書

八十四世祖朝熏字又書

八十四世祖朝煋字在書

八十四世祖朝炯字廷書

八十四世祖朝方字士貴

八十四世祖朝旃字立群

八十四世祖朝褚字汝祥

八十四世祖朝宣配魯氏

八十四世祖朝字配曹氏

八十四世祖朝宮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完字相臣

八十四世祖朝寗字相林

八十四世祖朝順字德宏

八十四世祖朝須字虛左

八十四世祖朝班字瑞玉

八十四世祖朝璉字帝玉

八十四世祖朝瑚字金玉

八十四世祖朝現(xiàn)字龍玉

八十四世祖朝玩字尚玉

八十四世祖朝珍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衡字載昂

八十四世祖朝嚞字時傑

八十五世祖顯昶字永浦配包氏

八十五世祖顯晃字旭浦配何氏

八十五世祖顯昇字曉詹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暹字旭初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暘字輪曕號碧池配鮑氏

八十五世祖顯觀字林翠號西池配江氏

八十五世祖顯邦字志顏號竹軒配沈氏

八十五世祖顯芳字蒂沽號風(fēng)月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芹字薄采號齊眉配李氏

八十五世祖顯玟字□□配徐氏

八十五世祖顯玢字耀文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珖字玉采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琋字煥采配蔣氏

八十五世祖顯琩字呈光配徐氏

八十五世祖顯琸字立吾配聞氏

八十五世祖顯璋字煥若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煇字欽堯配杜氏

八十五世祖顯煌字容光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燨字瞻原配李氏

八十五世祖顯忠字霖沾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化字雨蒼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發(fā)字綏九配潘氏

八十五世祖顯明字鵬飛配吳氏

八十五世祖顯照字黎光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相字英輔號鳴鹿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焵字金鑄號濟(jì)生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炤字熒臺號望生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琳字禹崇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珮字潛滋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綱字在彤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綸號飛龍配江氏

八十五世祖顯綍字翊黼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緒字治綂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綵字蘭翠配江氏

八十五世祖顯紀(jì)字騰翠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綏字芳翠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晅字道隆配杜氏

八十五世祖顯暉字滜晉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曨字初白配聞氏

八十五世祖顯晍字東賜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暤字翠郊配項(xiàng)氏

八十五世祖顯昭字榮光配沈氏

八十五世祖顯昕字麗蒼配沈氏

八十五世祖顯曦字榮表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暲字皜曝配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顯皓字翠崗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猷邑庠生字軍霞號籌中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琮字鎮(zhèn)方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瑾字在中配戴氏

八十五世祖顯理字易簡配范氏

八十五世祖顯珍字席聘配杜氏

八十五世祖顯珽字搢伸號慕姚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瑤字容佩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珸字碧玉配徐氏

八十五世祖顯珩字上冠配孫氏

八十五世祖顯璜字禮北配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璨字明斗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琿字璨斗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瑋字珮璉配楊氏

八十五世祖顯璉字龍光配孫氏

八十五世祖顯譽(yù)字汗彩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翼字南翠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耀字名翠配金氏

八十五世祖顯藻一名顯揚(yáng)字之鵬號眉舒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英字堦梧配項(xiàng)氏

八十五世祖顯蓮字蓬搖配沈氏

八十五世祖顯芬字翼剛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菼字邁倫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莘字之屏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隆字海萬配李氏

八十五世祖顯益字盛萬配鄭氏葬九河小龍塆繼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昭字百萬配程氏

八十五世祖顯苠字處中配項(xiàng)氏

八十五世祖顯招字士友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析字士羽配張氏

八十五世祖顯搖字佳榮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拔字其萃配戚氏

八十五世祖顯振字金聲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播字聲美配楊氏

八十五世祖顯攀字步月配張氏

八十五世祖顯承字丕烈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擘字冠第配丁氏

八十五世祖顯拔字以道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擇字善從配何氏

八十五世祖顯鵬字萬裡配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勝字凱旋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期字承鼎配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貴字縉紳配韓氏

八十五世祖顯明字端木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明字見明配項(xiàng)氏

八十五世祖顯義字?jǐn)⑽迮鋵O氏

八十五世祖顯智字繩武配孫氏

八十五世祖顯仁字登五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宗字念修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宇字全修配楊氏

八十五世祖泗字連洙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國靖次子紹

八十五世祖和字竹猗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祖字斯盛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灼字瑤圃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彭齡字彥祖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延齡字秉鈞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應(yīng)昌庠生字鳴岐十二歲入泮

八十五世祖顯達(dá)字效蓮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庸字懿修配程氏

八十五世祖上觀字文御配金氏

八十五世祖顯璐字象周

八十五世祖顯道字秉彝

八十五世祖顯鳳字鳴岐

八十五世祖顯時字運(yùn)昌

八十五世祖顯玳字珩蒼

八十五世祖顯組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綬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紃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曞字昭臨

八十五世祖顯琦字羽豐

八十五世祖顯球字席東

八十五世祖顯瑯字在西

八十五世祖顯玕字上珍

八十五世祖顯爭配張氏

八十五世祖顯懼配郎氏

八十五世祖顯聲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高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登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羽字元翠

八十五世祖顯習(xí)字傅翠

八十五世祖顯???字皓翠

八十五世祖顯翢字葆翠

八十五世祖顯翽字鳳翠

八十五世祖顯葆字葆光

八十五世祖顯莊字耿光

八十五世祖顯烈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忠配俞氏

八十五世祖顯樂字漣川

八十五世祖顯名字添籌

八十五世祖顯尊字榮萬

八十五世祖顯文字德萬

八十五世祖顯新字翠

八十五世祖顯揚(yáng)字士表

八十五世祖顯提字屋綱

八十五世祖顯揭字舉常

八十五世祖顯捷字魁連

八十五世祖顯搆字新

八十五世祖顯揮配丁氏

八十五世祖顯操字光冊

八十五世祖顯麗配張氏

八十五世祖顯邰字相郊

八十五世祖顯都字相卿

八十五世祖顯貞字安美

八十五世祖顯賦字榮美

八十五世祖顯贊字清美

八十五世祖顯國紹秀

八十五世祖顯親字羣標(biāo)

八十五世祖顯耀字光前

八十六世祖祖鼎字震霆配聞氏

八十六世祖祖璿字政齋配王氏

八十六世祖祖璞字學(xué)制配儲氏

八十六世祖祖珧字群斐配方氏

八十六世祖祖從字惋桃配張氏

八十六世祖祖述字憲章

八十六世祖祖鼑字隆綱

八十六世祖祖培字燕翼

八十六世祖祖張字林甫

八十六世祖祖弼字君甫

八十六世祖祖貽字培元

八十六世祖祖瑋字文炳

八十六世祖祖琦字寶光

八十六世祖祖珌?zhàn)制肇?/p>

八十六世祖祖瑲字聲鸞

八十六世祖祖?字邁奇

八十六世祖祖玠字容貴

八十六世祖祖珍字泮藻

八十六世祖祖珩字侯

八十六世祖祖德字承懿

八十六世祖祖徵字以信

八十六世祖祖穎字待聘

八十六世祖祖美配桂氏

八十六世祖祖穩(wěn)配方氏

八十六世祖祖興配徐氏

八十六世祖祖僖字保待

八十六世祖祖璇字衡玉

【附注】

七十七世祖峕葬棗樹壠配李氏苗竹園葉氏陶氏葬廟口七十八世祖潮溢葬新田畈配金氏葬郝家沖口

七十八世祖潮演配王氏合葬帋蓬前

七十八世祖潮洙葬廟口內(nèi)配賀氏葬大花坪

七十八世祖潮淥葬兄演同處

七十九世祖梯字思車葬小石升河配周氏葬賀家山

八十世祖允亮葬潛邑壬丙向止

八十世祖允光字去楊配李氏合葬大石升河

八十世祖允貴字振遠(yuǎn)葬洞光山配曹氏葬洞光山

八十世祖允星字永士葬陷田沖屋後配劉氏繼張氏

八十一世祖映霞字雲(yún)若配金氏合葬高祖告公同處

八十一世祖映軫字若海配邵氏合葬畈下賀家山

八十一世祖映心葬劉家壠

八十一世祖映哲字孔若葬小石升河配李氏葬洞光山

八十二世祖求源原名祈字以政葬大石升河止

八十二世祖懷源字以明葬兄仝處配劉氏

八十二世祖巨源字汝順葬石家塆配曹氏止

八十二世字汝臣葬黃士凸配高氏葬大石升河坪

八十二世條源原名佳字以忠配葉氏葬湖北竹山縣寶峰

八十二世祖佩源字以敬葬父同處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璽字產(chǎn)士配鮑氏

八十三世祖國珠字漢章配崔氏

八十三世祖國一名子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秦字尊達(dá)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具字尊三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瑞字明山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清字坤山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乾字雲(yún)山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譜字思榮配晏氏

八十四世祖朝諱一名長字思貴

八十四世祖朝端一名寅字思遠(yuǎn)配王氏

仲才公下七十七世諱嵩至八十六世圖

【附注】

七十七世祖嵩邑庠生葬新田配陶氏葬學(xué)堂塆

七十八世祖潮濟(jì)字碧川配湯氏合葬牛欄沖

七十九世祖栺字雙源葬萬榮配程氏葬新田下莊園

七十九世祖耘配孫氏合葬牛欄沖

七十九世祖術(shù)字愛源葬牛欄沖配孫氏葬陶家?guī)X

七十九世祖架配程氏合葬梨樹塝

八十世允科字元甫葬牛欄沖配程氏黃氏胡氏葬新田畈

八十世祖允涇配劉氏合葬牛欄沖

八十世祖允郁字文甫葬牛欄沖配張氏

八十世祖允邦配曹氏合葬牛欄沖

八十世祖 允繼遷徽州

八十一世祖映昇字旭之葬新田徐家塆配劉氏葬廖家

八十一世祖映晨字白吉葬陶家?guī)X配王氏

八十一世祖映坤字象乾葬萬榮墳右配曹氏葬牛欄沖

八十一世祖映祥葬徐家塆配張氏

八十一世祖映海字啟之

八十二世祖有源字自公葬牛欄沖配胡氏葬徐家塆

八十二世祖準(zhǔn)源字以則配程氏合葬陶家?guī)X屋後

八十二世祖起源字如恆葬廟口內(nèi)嵩墳右配余氏葬墳左

八十二世祖佑源字以仁配鮑氏繼劉氏

八十二世祖麒源字以麟配周氏又桑氏俱葬陶家?guī)X

八十二世祖位源字列三葬廖家山配陳氏葬牛欄沖

八十三世祖國紅字武周葬潛邑九河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子字明周葬廖家山程妣同塚同向配倪氏

八十三世祖國羅字廷柱葬附父塚配唐氏

八十三世祖國紛字明遠(yuǎn)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維葬陶家?guī)X

八十三世祖國緒字繡五配谷氏

八十三世祖國綂字聘五配方氏

八十三世祖國納字皖注配虞氏俱葬父塚旁

八十三世祖國約出紹周士

八十三世祖國緦字文秀配唐氏

八十三世祖國纔字紹遠(yuǎn)葬梨樹塝屋後配曹氏

八十三世祖國緋字文遠(yuǎn)葬纔同塚配徐氏

八三世世祖國子紹進(jìn)源

八三世世祖國練字平五

八十四世祖朝則字克勤配歐氏

八十四世祖朝判字克儉配管氏

八十四世祖朝列字克從配鮑氏

八十四世祖朝昇字祥瑞配謝氏

八十四世祖朝字祥信配葉氏

八十四世祖朝是字祥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品字祥佑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晶字祥榮配虞氏

八十四世祖朝星字祥倫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戥字祥玉配江氏

八十四世祖朝利字邦佐配虞氏

八十四世祖朝剛字亮彩配沈氏

八十四世祖朝博字言士葬張家嘴配曹氏

八十四世祖朝試字景元配唐氏

八十四世祖朝臘字德元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光字復(fù)榮配許氏

八十四世祖朝亮字聖榮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朝彩字貴榮配鮑氏

八十四世祖朝貴字倫義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棟字有年

八十四世祖朝七字有義

八十五世祖顯青則四子紹

八十五世祖顯享字東山配宋氏

八十五世祖顯榜字去鏊配翟氏

八十五世祖顯長字南山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幅字雲(yún)山配陳氏

八十五世祖顯開字龍山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順字雲(yún)龍

八十五世祖顯青紹朝判

八十五世祖顯進(jìn)字金堂

八十五世祖顯學(xué)字鳳堂

八十五世祖顯快字惟高

八十五世祖顯府字惟其

八十五世祖顯崐字翠山

八十五世祖顯崙字華山

八十五世祖顯搬字恆山

八十五世祖顯元配陳氏

八十五世祖顯滕遷懷安

八十五世祖顯牽字懷仲

八十五世祖顯帷字雲(yún)海

八十五世祖顯□字雲(yún)和

八十五世祖顯帛字雲(yún)江

八十五世祖顯說字金山

八十五世祖顯秦字鳳山

八十五世祖顯綂字金千

八十六世祖祖甲字魁元

八十六世祖祖旬字群極

八十六世祖祖申字君達(dá)

德旻公下七十六世諱重現(xiàn)分遷粉壁嶺至八十五世圖 凡一圖

【附注】

七十六世重現(xiàn)粉壁嶺始祖葬河塆配袁氏許氏合葬河塝

七十七世祖潮慶配王氏合葬河塆繼嚴(yán)氏許氏魏氏

七十八世祖啟適配何氏葬有碑

七十九世祖永寧字心見葬粉壁嶺配儲氏陳氏方氏

八十世祖遠(yuǎn)憲字爾章葬粉壁嶺配余氏葬捲硚老屋後

八十一世祖道達(dá)字天和附墓父塚配王氏葬捲硚老屋後

八十二世德侔字習(xí)文葬捲硚老屋配金氏余氏葬粉壁嶺

八十三世祖國宜字時措配儲氏合葬附父塚

八十三世祖國立字時舉配陳氏繼金氏

八十四世祖朝木葬粉壁嶺有碑

八十四世祖朝萬字大海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進(jìn)紫字大淙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玉字江一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碧字龍山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珍字賜黃配方氏

八十四世祖朝珠字鳳川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璠字隱川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璵字耀川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班字濟(jì)川

八十四世祖朝琦字鸞川

八十五世祖顯白字洪章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學(xué)字知命配葉氏

八十五世祖顯田字程果

八十五世祖顯智字正觀

八十五世祖顯義字真祥

六十七代

小三,又名祖三,和公幼子也。生徽州婺源大畈,元順帝時與兄小一、小二偕客於桐城縣。嗣是小一留桐為桐始祖,小二遷懷寧縣為懷寧始祖。自桐遷潛山縣為潛始祖,初居潛邑堯年鄉(xiāng)沙滃澗社之鐵鎖塘,遭紅巾賊亂,轉(zhuǎn)遷東門朝天坊馬院社,娶婺源蔡氏,合葬高營壩下乾巽向。萬歷甲寅,九世孫勝志立碑。順治庚寅梁鎮(zhèn)建演武場,平塚去碑,族人訴之官,將場移於東郭,壬辰三月十七日復(fù)塚安碑,仍綿其祀。

七十代

思義,德銘次子,繼宗崇儒重道,好善樂施。正綂七年歲大飢,輸穀五千石助賬表義民,賜建旌義坊於所居之馬院社。歲久坊頹,萬曆壬寅五世孫騰志重脩,崇正乙亥二月初二遭宼焚毀。今為營基事載郡邑志,明英宗賜義坊勅。

皇帝詔曰:直隸安慶府潛山縣汪思義,國家施仁,養(yǎng)民為本,爾能出備租穀五千石用助賑濟(jì),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勅賜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士,盡免本戶雜泒差役。尚永中蹈忠貞表勵鄉(xiāng)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欽哉!故勅。

正綂八年二月二十日

七十八代

潮,淙嵐幼子,字十河,鄉(xiāng)飲嘉賓,豪俠好義喜施與樂周恤。明萬曆二十七年,邑大飢,公輸廩粟賬之,存活甚夥。後數(shù)月雲(yún)霧頓合,倉廩充盈,閭里爭相趨視,天之所以報(bào)施善人何如也,迄今百餘年,猶傳頌不衰云。

橦,潮淙三子附葬庶祖妣王氏墓,共塚共碑,癸酉譜載:潮淙八子,無橦,今考邑南上青大學(xué)下首有橦墓並碑。碑載季男汪橦、潮淙親立字棣。又考嵐公墓碑,載孝孫權(quán)後有橦無標(biāo),則橦係潮淙三子,或因幼喪無嗣,故未入泒,兵火之餘,遂遺焉,爰補(bǔ)之。

七十九代

杰。

杰 公 傳

古今最易朽者爵祿,終不朽者德義。然非表而彰之,則達(dá)士之異於恆流者不著。如汪公興之諱杰者,學(xué)窮經(jīng)史,識冠群儒,理學(xué)中矯矯傑出者也。善騎射,膂力過人。明末禦亂,勅授徐州守備,一時賢士大夫羨其武備與其文章,爭相訂交。令嗣六,才學(xué)兼優(yōu),巳四露頭角。孫曾輩魁梧奇?zhèn)ィ诼洳涣t。敬非發(fā)源之遠(yuǎn),培植之深,何以得此子也。齒危髪禿,久廢硯田,無能揄掦于萬一。第見公之裔,聞公之德業(yè),可流芳徽于奕世也。爰述數(shù)言,以紀(jì)其大畧?jiān)啤?/p>

康熙癸酉年孟夏月

六安徐州致覺拜撰

贊 曰

惟公之文韜武略兮,知能應(yīng)變勇足持艱。赫威鎮(zhèn)乎徐州兮,卓卓秀毓乎名山。(新田比障有名山寨)友兄弟而式好八人兮,披詩書而閑戶。青氊應(yīng)有會心於風(fēng)月兮,豈無樂事於林泉。未幾天子求良將於舊族兮,於焉使者下御詔於新田。乃捧命之欽徵兮,遂彈冠而訴然昂昂焉。拋卷而行匡濟(jì)之素志兮,烈烈焉執(zhí)銳而擅守備之重權(quán)。步代嫻訓(xùn)乎六七兮,英雄總攝乎百千。維朝賔之故事兮,盡倉廩以濟(jì)乎時顛。想惠德得天心兮,鍾羣英而獨(dú)賢。而今百有餘歲兮,共景仰於從前。未能身親其勳烈兮,不勝凴虛以留連。山終古其蒼蒼兮,水長逝其潺潺。後有親於斯文兮,庶髣髴我公於萬年。

八十二代開源公德配孫孺人傳

外祖母孫孺人,舒邑之佑公之次女,溫惠淑慎其天性也。而人事特奇,少失瞻依,暨歸外祖父鹿泉公,翁姑未之逮事也。維時相夫子,黽勉同心,紡燈績月,未嘗告勞。提甕出汲,脩行婦道,古所稱淑媛不是過也。日者外祖遘疾,勢甚危急,醫(yī)者莫知所措,乃虔祝禱於天於祖。引刀刲其股,肉血涔涔,滴困而復(fù)甦,家人未之知也。忍痛怡聲,和藥以進(jìn),病如脫焉。嗣是聞雞戒旦,琴瑟靜好,歷有年所。無何翁病復(fù)作,彌畱之際,顧謂母曰:“吾大分將有限也。予三歲失怙,既無母依。每思古人希文令伯不禁涕泗橫流,艱艱萬狀,曷堪枚舉。所恃以芃芃左右者,惟季弟石齋一人,而中道溘逝,遺孀媳張,其何以盡餘生,汝舉丈夫子四人,唯長己受室,餘俱幼弱,何能異其成立,汝胥善撫之。”囑畢而逝。母于是呼天號慟,稱未亡人,以石齋公之不祀也。命舅氏儀為之後而督以常,則儀事母敬供脩脯,病則奉藥湯,朝夕無間焉。母茹蘗欽氷,事無鉅細(xì)必躬操之。怡怡一堂白首而田荊不分,訓(xùn)諸舅父以義方,延師課藝。庸玉於成者,靡不備至。越有年,儀公即世,張母撫兩孫曰:“璽日式者亦先後繼逝。舅(諱仁、仕、信)公又皆以中年謝,母衰毀骨立,幾不自存,行自傷矣。又傷石齋公之乏嗣也”。詔諸孫曰:“汝祖同父兄弟兩人,伯道無兒,莫敖餒而古今同,慨其以孫淳嗣之。延祀事於不替,是汝祖之志也。予他日可相見於九京矣”。嗚呼!人事奇,而母之血性尤奇,案舉齊眉,剝膚毀體,精誠至矣。慈分烏鳥,繼子承孫,仁孝周矣;艱老永錫,壽享九齡有八,春秋高矣。自舅父以迄於今,碧藻騰波,黌宮煥彩,後先輝映,家道盈盈,豐宜日中,大德者必有大福。亶其然乎?其與古之淑媛不少遜也。予小子往來門下,熟於耳目者有年。特表其大者薰沭為傳,以俟採風(fēng)者取擇焉。

乾隆甲午歲季冬 上浣之吉

外孫 廩生 王經(jīng)之 拜譔

八十二代甲源公贊

先生何許人也,貌端氣壯,言論超羣。交遊無媚態(tài),居己惟率真。常廣交乎賢哲,最愛士而憐貧。排難解紛,寵辱不驚。白日當(dāng)天,可照其心。洵乎行高如山之峋,品潔如水之淪。宜為聖朝推重,詔錫蒲輪。乃泉石以自樂,終身不染一塵。三鳳繼起,堂搆聿新。福駸駸其未艾,孫繩繩其若麟。廷源映璧,幼子字獻(xiàn)公,一字位列,好學(xué)善詩,得句即書,吟滿室中,葢襟懷磊落人也。年二十八寢疾,易簀時強(qiáng)意憑榻,遺屬教子,觀者莫不下淚,月餘而歿。配鄭氏。

潛山縣人 貢生 馬高鵬

八十二代錦源公贊

汪公錦源,賦質(zhì)頎然。直本於性,真率其天。喜靜厭躁,多方少圓。棄煩囂之風(fēng)土,購幽邃之林泉。廉貞自矢,于豕為緣。持家戒侈,涉世有權(quán)。正直必親,雖沒齒而樂為友善;傾邪必醜,即片刻而恥與周旋。故端方者年嘉其尊重,而狡狙者每目為拘牽。五丈夫子,奉教維嚴(yán),至今後昆林立,或耕或讀。要行芳志潔,無黨而無偏。是可想貽謀之善,佑啟之賢。

紑源德配王孺人孝行紀(jì)畧

王孺人者,汪君莘逸德配也。出自右族,內(nèi)則夙嫻,及歸莘老,小窓佐讀,相敬如賔,莘老昆季者五,遵父樸淳公庭訓(xùn),敦詩說禮,怡怡一堂。孺人亦肅肅雍雍,與諸姊姒相和協(xié),孝養(yǎng)堂上兩尊人。姑王孺人寢疾危,百藥不效,舉家皆計(jì)無所出。孺人乃於夜半禱天,刳股肉和羹進(jìn)之,姑食之而疾頓愈。翌日召眾子?jì)D至榻前曰:“吾夜夢神人曰,爾大數(shù)己盡,上帝感爾新婦王氏孝思,特增以二紀(jì),爾疾自此瘳矣。”因顧謂孺人曰:“吾昨所食者果何物乎?”孺人泣無語,姑亦默喻而泣,姊姒徐察之而得其寔,皆為之感嘆不己焉。自是姑得康寧越二十餘年,後卒。孺人亦室家和平,琴瑟靜好,連舉丈夫子七,皆秀穎不凡,而為青雲(yún)之器。長君廷獻(xiàn)、仲君次超,己並採泮水之芹,行將搏扶搖而上之矣。天之所以祚孺人者,不且如川之方至耶。予雖以道之雲(yún)遠(yuǎn)第神交乎。莘老未及登華堂而聞環(huán)佩之聲,而予弟霖若,既陳生思成、謝生景文,相繼為潭府西賔。歸與予言其事者,彼此如出一口。予故深信其事之為真也。然非孺人孝思之誠積於平日,則雖有此一事,其遂足以感天地、動神明,為乃姑延其年、為乃身介其福也哉?是又不可以不知也。贊曰:

唐氏升堂以乳姑,盧氏冒刄以衛(wèi)姑,王氏割股以救姑,其前後古今鼎立而為三者乎!唐、盧二氏往矣,王氏則福履緩之而偕老乎,君子惟天眷德,其必長畱此孝婦以為巾幗之楷模乎!

乾隆甲子年 三月 吉旦

潛陽姻弟橊村葉叢拜譔

八十三代芳德配王孺人傳

王孺人者,汪公亭表德配也。公父莘逸公以學(xué)行起家,生子七,皆克負(fù)荷。公行四,折節(jié)讀書以銳進(jìn)遘疾。孺人憂舅姑失養(yǎng),兩刲股肉,和藥以進(jìn)。識者謂與伊姑王太君之救姑者,殆後先輝映焉。年念餘,公竟以書僻歿。孺人哀毀骨立,強(qiáng)畱人間世孝養(yǎng)高堂,義方訓(xùn)後,閱數(shù)十年渾如一日。一峰子曰:盛名之下,殊難繼哉。吾適霍霍古名區(qū)也,都人士僉稱,孝婦王氏刲股以盡孝,其子?jì)D王氏刲股以全孝。韓子曰:“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所謂二難并者,其是之謂乎?

清乾隆甲午年四月吉旦

潛陽眷弟 張必剛 拜譔

八十四代朝堂德配楊孺人傳

孺人楊姓,南衡望族也。少沉靜,寡言笑,年十八適汪子士煌。士煌幼孤,種學(xué)績文。甫弱冠,曰賫志以歿。方其將易簀也,謂孺人曰:吾失怙恃,鮮兄弟,幸汝身懷六甲,若生男是吾與汝猶有後也。雖然,汝則難矣。諺云:慷慨捐軀易,從容就義難。汝為其易者歟,抑為其難者歟?孺人鳴咽不能答,惟相對泣下,倐忽永訣。

彌月生子曰連洙。孺人由是稱未亡人,紡燈績月,以養(yǎng)教致於成立,閱今三十年矣。此三十年中,備極艱辛。有以慰士煌于地下矣。連洙純孝謹(jǐn)厚,被服不求鮮美,交遊務(wù)求真寔。丈夫子三人,慇懃課讀,欲繼詩書一脈,而其所以自處者,淡泊寡欲,不趨勢利,以故族黨咸稱“願愨之士”,雖其天性使然,然非盡荻之教,烏能致此?則甚矣,孺人之不可及也,吾友蕙圃丁子閱予傳而贊之。其畧?jiān)唬?/p>

十八為新婦,廿一苦孀居。勉稱未亡人,畱喘撫兒孤。閱今三十載,矢節(jié)終不踰。一朝捐軀死,較此易何如。又曰:衡山石並堅(jiān),衡泉清自如。芳名如可滅,石爛泉亦枯。

乾隆巳丑年六月吉旦

皖潛 陳昌平 拜譔

絨公下七十世諱雲(yún)分遷晏塘上畈樓下至七十三世圖

七十代雲(yún)池州晏塘始祖。

七十三代裕貴池長山浯村始祖,娶胡氏。

佛教|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六

轉(zhuǎn)載來源于:百度文庫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

  《禪林僧寶傳》三十卷 宋釋惠洪撰

  簡稱《僧寶傳》。《晁志》衢本著錄傳記類,袁本及陳氏、《通考》均著錄釋氏類。清《四庫》著錄惠洪書,此書及《林間錄》入釋氏,《冷齋夜話》入雜家,《石門文字禪》入別集,又有《天廚禁臠》,附詩文評存目。

  惠洪生平

  惠洪又名德洪,字覺范,自號寂音尊者,事跡見《文字禪》二十四寂音自序,及祖繡撰《僧寶正續(xù)傳》卷二。江西人,與黃山谷善,又習(xí)其鄉(xiāng)歐陽.王、曾諸公之緒,故雖出家,而才名籍甚。惟性粗率,往往輕於立論,故生平毀譽(yù)參半。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云:“洪本筠州高安人,嘗為縣小吏,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為浮屠,其後海內(nèi)推為名僧。韓駒作《寂音尊者塔銘》,即其人也。”

  此外如葉夢得《避暑錄話》,胡仔《漁隱叢話》,吳曾《能改齋漫綠》、陳善《捫蟲新話》,俞文豹《吹劍外錄》等,對之均有微詞,胡、吳二家斥其繆妄,尤不止一次。然惠洪要為伉爽有才氣,聰明絕世,同時僧中無兩也。其居平評詩之語最多,以非本題,不具論,論其評史,為舉一例,亦足見其立論之大略。

  《宋僧傳》十八《唐泗州僧伽傳》云:“蔥嶺北何國人也,自言俗姓何氏,亦猶僧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為康僧會也。詳何國在碎葉東北,是碎葉附庸耳。”洪撰《冷齋夜話》九,乃力斥其說,謂:“僧伽龍朔中游江淮間,其跡甚異,有間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問:‘何國人?’答曰:‘何國人。’李邕作碑,不曉其言,乃書傳曰:‘大師姓何,何國人。’此正所謂對癡人說夢,李邕遂以夢為真,真癡絕也。贊寧以其傳編入僧史,又從而解之,此又夢中說夢,可掩卷一笑。”

  夫洪去僧伽五百年,何由知僧伽之“何國”非國名,不過偶爾觸機(jī),覺何為代名耳。羌無故實(shí),以理想為故實(shí),作一假設(shè),未為不可,乃過甚其詞,至詆前賢為夢中說夢,既自暴其不學(xué),復(fù)自暴其寡養(yǎng),其憎茲多口固宜。《東坡志林》二嘗注意及此,曰:“泗州大圣《僧伽傳》云:‘和尚何國人也。’又世云莫知其所從來,故云不知何國人。近讀隋史《西域傳》,乃有何國”云云。豈特隋史,《通典》并載其武德.貞觀中皆曾遣使來貢也。則僧伽之為何國人,有何可笑乎?惜東坡知之,而洪未之知也。

  《晁志》別集類著錄洪《筠溪集》,云:“洪著書數(shù)萬言,如《林間錄》、《僧寶傳》、《冷齋夜話》之類,皆行於世,然多夸誕,人莫之信。”夫評詩,人不之信,其害小,作史人不之信,則可信者亦將為不可信者所累,豈不與作史初心相背哉!

  祖琇為洪鄉(xiāng)人,對洪時致不滿,然其為洪傳贊,獨(dú)深恕之,曰:“覺范少歸釋氏,長而博極群書。觀其發(fā)揮經(jīng)論,光

  輔叢林,孜孜焉手不停綴,而言滿天下。及陷於難,著縫掖,出九死而僅生,垂二十年,重削發(fā),無一辭叛佛而改圖,此其為賢者也。”是真平情之論矣。

  洪卒於建炎二年,年五十八。《冷齋夜話》九有紹興初曾子宣在西府紀(jì)事,曾布卒於大觀元年,此紹興當(dāng)是紹圣,《四庫》本《夜話》未加訂正也。

  《僧寶傳》之體制及得失

  《僧寶傳》為傳記體,然輿以前僧傳不同,以前僧傳,統(tǒng)括十科,此則專詳禪者。又與《燈錄》不同,《燈錄》詳載語言,此則兼載行事。然同載行事,其文體又有不同,一則類聚眾文,裁剪而成傳,其作用為物理的;一則熔化眾說,陶鑄以成文,其作用為化學(xué)的。二者優(yōu)劣,誠未易言,然洪則主張後說者也。

  《文字禪》二十五有《題修僧史》一首云:“僧史自惠皎、道宣、贊寧而下,皆與《史記》、《兩漢》、《南北史》、《唐傳》大異,其文雜煩重,如尸婚斗訟按檢,昔嘗憎之,欲整齊使成一體之文,依仿史傳,立以贊詞,使學(xué)者臨傳致贊詞,見古人妙處,不亦佳乎!於是仍其所科,促十四卷為十二卷。”

  所謂僧史,未指何書,以卷數(shù)推之,當(dāng)為《皎傳》。十四卷促為十二卷,所促幾何,何必多此一舉。且一代有一代之文體,若以宋人之文,施之六朝,是猶飾古人以今服,豈非滑稽之甚。幸而其書不傳,即傳亦未必足觀也。惟撰近代僧傳則不然,盡可以近代文體行之,《僧寶傳》其嘗試成功者也。

  《文字禪》二十六有《僧寶傳》題詞十二首,皆洪書成時,諸禪人抄寫誦讀,請洪題記者也。其第一首有曰:“禪者精於道,身世兩忘,未嘗從事翰墨,故唐、宋僧史,皆出於講師之手。道宣精於律,而文詞非其所長,作禪者傳,如戶婚按檢;贊寧博於學(xué),然其識暗,又聚眾碣之文為傳,故其書非一體,予甚悼惜之。”

  所謂一體者,即熔眾說以成文,此文家之法也;所謂聚眾碣之文為傳者,此史家之法也。二者不同道,洪既以文家之法成書,故其書瑯瑯可誦。

  其第三首有曰:“予初游吳,讀贊寧僧史,怪不作云門傳,有耆年曰:嘗聞吳中老師言,尚及見寧,以云門非講學(xué),故刪之。又游曹山拜澄源塔,得斷碣,曰‘耽章號本寂禪師’。於是喟然念云門不得作傳,曹山名亦失真,始有撰敘之意。”

  今《僧寶傳》既托始於曹山、云門,運(yùn)用其嶄新史料,凡得八十一人。然曹山名耽章,前此未聞,後亦無人信用,此與皇甫謐謂漠高父名執(zhí)嘉,王符謂漢高父名煸、同其不易取信也。至《宋僧傳》之不立云門傳,自是采訪未周,輿講學(xué)不講學(xué)何涉。且《宋僧傳》六百余人,講學(xué)者有幾,此真不值一駁者,而洪公然著之書,無怪識者之譏評矣。

  祖琇《僧寶正續(xù)傳》末,附代古塔主《輿洪覺范書》,有曰:“嘗聞足下有撰次僧史之志,某喜為之折屐。及足下成書,獲閱之,方一過目,爛然華麗,及再三伸卷,考覈事實(shí),則知足下樹志淺矣。夫文所以紀(jì)實(shí)也,茍忽事實(shí),而高下其心,唯騁歆艷之文,此楊子所謂從而綉其擊蛻,君子所不

  取也。”

  淳熙末,者庵惠彬撰《叢林公論》,亦數(shù)攻擊此書,以為“傳多浮夸,贊多臆說。”《漁隱叢話》後集三七亦云:“《僧寶傳》,洪覺范所撰,但欲馳騁其文,往往多失事實(shí)。至於作贊,又雜以詩句,此豈史法示褒貶之意乎。”當(dāng)時緇素對《僧寶傳》之批評如此,其書之內(nèi)容可知。

  明初恕中無慍撰《山庵雜錄》上云:“覺范《僧寶傳》,始名《百禪師傳》,大意初見讀之,為剔出一十九人焚之。厥後覺范致書黃檗知和尚云:‘宗杲竊見吾《百禪師傳》,輒焚去一十九人,不知何意。’覺范雖一時不悅,彼十九人者,終不以預(yù)卷”云。

  杲少洪十八歲,於法系視洪為從祖,竟貿(mào)然焚其初成之史稿,不知師子兒果有是事否,又不知其何所見而為此也。今此八十一人中,除未詳所屬者數(shù)人外,屬青原者十一人,曹洞十人,臨濟(jì)十七人,云門、黃龍各十五人,法眼五人,溈仰一人,楊歧四人,足見當(dāng)日云門、臨濟(jì)之盛。洪黃龍下二世,杲楊歧下四世也。惟《晁志》衢本、袁本均作八十七人,《通考》引《晁志》亦然,知是晁氏原稿錯誤,非後人傳寫之譌矣。

  《僧寶傳》板本

  《僧寶傳》最初刊本有宣和六年侯延慶序,今存。《文字禪》卷二十三有《僧寶傳》序,今刊本俱無之。寶慶三年,杭州刻本有張宏敬序,洪武六年,明州刻本有戴良序。

  今通行者有嘉興續(xù)藏本、影印續(xù)藏經(jīng)本、南京刻本,皆三十卷。《四庫》著錄者三十二卷,蓋末有舟峰庵僧慶老補(bǔ)傳三人,作一卷,又附《臨濟(jì)宗旨》,亦作一卷也。《晁志》衢本及《通考>>件三十二卷,袁本及陳氏作三十卷。

  《四庫》所據(jù)者,即明州刻本,卷首應(yīng)有戴良序。《提要》只見寶慶三年張宏敬序,稱錢塘風(fēng)篁山僧廣遇鏝梓,而卷末題明州大慈山比丘寶定刊,疑為四明重鋟本,是也;特因未見戴序,故不能定為何時重刻,不知戴序見《九靈山房集》二十一。洪武初,戴良游鄞,故為寶定作序,或書估去之,欲以洪武本充宋本耳。

  舟峰庵在泉州,曉瑩撰《云臥紀(jì)談》上云:“泉州北山之頂,有橫石如舟,世以舟峰名之。大比丘諱慶老,字龜年,結(jié)茅山麓,號舟峰庵主。大慧遷徑山,舟峰為掌記室,詞章華瞻,殊增叢林光潤,紹興十三年癸亥委順”云云,即此書卷末撰補(bǔ)傳之人也。《提要》以為北宋人,尚未大誤。《宋詩紀(jì)事》慶老傳乃不著一字,可以此補(bǔ)之。

  《林間錄》二卷、《後錄》一卷 宋釋惠洪撰

  大觀元年謝逸為之序。《晁志》著錄,衢本四卷,袁本二卷,分卷不同,其實(shí)一也。《通考》採衢本,《四庫提要》疑為誤字,非也。嘉興續(xù)藏本有萬歷十二年甲申馮夢禎跋。今通行者有影印續(xù)藏經(jīng)本。此書為筆記體,所記皆僧家故事,文筆流暢,故人喜讀之。《後錄》—卷,所載皆《石門文字禪》卷十七至二十之文,蓋後人附入,非《晁志》本所有也。

  《提要》謂其書多訂贊寧《高僧傳》諸書之譌,是也。然所訂多不中,或?yàn)槎U者一家之說,他宗不謂然也。且其語氣之間,抑揚(yáng)太過,如謂:“贊寧作《大宋高僧傳》,用十科為品流,以義學(xué)冠之,已可笑’云云,夫贊寧特循慧皎、道宣之舊耳,有何可笑!又謂:“歐陽文忠游嵩山,聞老僧說定慧力,大驚,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此皆夸誕之詞,不能令人起信。

  “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歸心未到家”,為惠洪得意之句,既載之《文字禪》十,又載之《冷齋夜話》五。《提要》引《能改齋漫錄》十一,謂王荊公女讀至此曰:“浪子和尚耳。”此語傳播,頗足損尊者威嚴(yán),然亦洪有以取之也。

  《漁隱叢話》前集五十六云:“忘情絕愛,瞿云氏之所訓(xùn)。惠洪身為衲子,詞句有‘一枕思?xì)w淚’及‘十分春瘦’之語,豈所當(dāng)然。又自載之詩話,矜衒其言,何無識之甚耶。”此洪自取之證也。

  《文字禪》九又有贈尼昧上人詩云:“未肯題紅葉,終期老翠微,余今倦行役,投杖夢煙扉。”《瀛奎律髓》四七評之曰:“紅葉句似侮之,末句有欲炙之色,女人出家何益哉。”此洪所以不理於眾口也。既犯綺語之戒,又好為妄語,《晁志》謂:“《林間錄》多寓言,如謂杜祁公、張安道皆致仕居睢陽之類,疏闊殊可笑。”袁本述之尤詳,曰:“祁公慶歷六年致仕,冶平中薨,安道元豐末始請老,蓋相去二十年矣。”

  試嘗考之,杜祁公衍以慶歷六年告老,七年致仕,嘉佑二年卒,年八十。《宋史》三一O及《五朝名臣言行錄》七、《歐陽文忠集》三十一墓志皆同。張安道方平,元豐末請老,元祐初致仕,元佑六年卒,年八十五。二人致政,相去凡四十年,不止如《晁志》袁本所云也。

  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四八言:“《林間錄》,《五燈會元》多采之,然其中率不可信,如謂杜祁公、張文定同居睢陽之類,前人辨駁已明。又載杜公呼文定字為安道,安道乃方平字,非文定也,則此事之誣灼然,然亦非無因,蓋本《捫虱新話》而潤飾之”云云。

  又嘗考之,張方子字安道,溢文定,《宋史》三一八、《東坡後集》十七墓志銘、《三朝名臣言行錄》三,所載無異詞。胡氏謂安道非文定,不知胡氏心目中之文定果何人也。,

  宋張文定本有兩人,安道之前,張齊賢字師亮,亦謚文定,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七十二,見《宋史》二六五及《琬琰集刪存》三,又《五朝名臣言行錄》一。兩文定相距凡七十余年,師亮下距杜祁公,亦三十余年,且好佛,淳化中曾刻僧肇等注《維摩詰經(jīng)》,見袁本《晁志》。

  胡氏心目中之文定,指師亮耶?然《林間錄》以安道為文定,本不誤,其誤在謂安道與杜祁公致政同居睢陽耳。胡氏以不誤為誤,又謂其說本之《捫虱新話》,不知《林間錄》撰自大觀元年丁亥,《新話》撰自紹興十九年己巳,後出四十余年,《林間錄》何由本之,其疏闊又可笑也。

  《提要》引晁氏說批評《林間錄》,又引胡氏說,以不誤為誤,又自添一誤,以文定為張?jiān)仯涫栝熡瓤尚ΑT佔(zhàn)謴?fù)之,號乖崖,謚忠定,大中祥符八年卒,年七十,見《宋史》二九三及《五朝名臣言行錄》三,《宋景文集》六二有張尚書行狀,韓琦《安陽集》五十有神道碑。其與杜祁公相去亦三十余年。然張?jiān)佔(zhàn)允侵叶ǎ衲酥^文定為張?jiān)仯w據(jù)《宋文監(jiān)》—三五

  張?jiān)佇袪顦?biāo)題之偶誤,以此攻《林間錄》,幾何不為浪子和尚所竊笑耶!

  《提要》此段,文僅三行,乃有四誤:

  一、《林間錄》之誤,謂杜祁公衍、張文定方平,致仕同居睢陽。

  二、《晁志》之誤,謂杜祁公、張安道致仕,相去二十年。

  三、胡氏《筆叢》之誤,謂杜公呼文定字為安道,安道乃方平,非文定。又謂其說本之《捫虱新話》。

  四、《提要》之誤,又以文定為張?jiān)仭?/p>

  四者之中以《晁志》之誤為最輕,余皆不易為之解釋也。《提要》又謂《五燈會元》多采此書,其說亦本之胡氏。然《會元》全部,采此書者,僅卷四湼盤和尚一條,曹山名耽章,惠洪以為得之?dāng)囗伲匾怨凇渡畬殏鳌分祝藭⒄轮鄬乙姡弧稌穪K未采之也。《僧寶傳》三十一《石霜圓傳》,有康定戊寅紀(jì)事,戊寅非康定,當(dāng)作寶元。以本朝人記本朝年號,石霜又為洪之曾祖,竟至誤其卒年,《會元》十二且譏其失於考證,曷嘗多采其書哉。《詩》曰:“無信人之言,人實(shí)迋?cè)辍!笨蔀椤短嵋吩佉印?/p>

  《羅湖野錄》二卷 宋釋曉瑩撰

  嘉興藏本及影印續(xù)藏經(jīng)本,均二卷,《寶顏堂秘笈續(xù)集》本,分為四卷,《四庫》著錄者四卷,蓋即寶顏堂本。嘉興藏目錄續(xù)藏第六十四函有《羅湖禪師語錄》,即此書,書作“野錄”,目作“語錄”,誤也。

  曉瑩,江西人,字仲溫,大慧宗杲弟子。晚居豐城感山云臥庵,著《云臥紀(jì)談》,亦號云臥庵主。是書與《紀(jì)談》,皆筆記體,雖綺麗不及《林間錄》,而徵實(shí)過之,南宋以來,修僧史者鮮不利用其書也。

  紹興十一年,秦檜將議和,罷韓世忠等軍,下岳飛於獄。時宗杲正主徑山,建千僧合成,徒眾二千,侍郎張九成恒與往來。檜恐其議己,謫九成南安軍,宗杲編置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十月檜卒,十二月復(fù)九成等官,宗杲亦聽令自便,二十六年正月離梅州,二十八年復(fù)住徑山,隆興元年卒。計(jì)在衡十年,在梅六年,患難相隨者甚眾,瑩即其中之一人。今《紀(jì)談》末附有與遜庵宗演書,力正祖詠?zhàn)洞蠡勰曜V》之失,故宗演重訂《大慧年譜》多據(jù)之,亦以其從大慧久,見聞較切也。

  是書前有紹興二十五年自敘,云:“歸憩羅湖時作,故名曰《羅湖野錄》。”末有紹興三十年,無著道人妙總跋,妙總,尼也,與瑩同學(xué),至契。跋云:“妙總窮居村落,不聞叢林勝事久矣。比者江西瑩仲溫遠(yuǎn)自雙徑來訪山舍,娓娓談前言往行,殊慰此懷。徐探囊得《羅湖野錄》—編,所載皆命世宗師與賢士大夫言行之粹美,詳覽熟思,不忍釋手,亦足見仲溫為道為學(xué)之要,其操心賢於人遠(yuǎn)矣,當(dāng)與天下好事者共之。”

  《四庫》著錄本,此跋適闕題名,故《提要》云:“末有紹興庚辰跋,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稱曰妙總,則亦僧作也。”按藏本跋尾年月下原有“毗陵無著道人妙總謹(jǐn)書”十字,而《寶顏

  堂秘笈》本無之,知《四庫》所據(jù)者與《秘笈》本同;又藏本均作二卷,《四庫》著錄四卷,知所據(jù)即《秘笈》本也。

  妙總為丞相蘇頌孫女,與瑩均見《大慧年譜》紹興八年條,《嘉泰普燈錄》十八及《五燈會元》二十有傳。晚主平江資壽,開堂說法,道譽(yù)甚著。其語錄有“茫茫宇宙人無數(shù),幾個男兒是丈夫”之句,慨當(dāng)時國勢之不振也。

  瑩撰《大慧正續(xù)傳》,特附《無著傳》,曰:“正續(xù)所嗣法,止於洋嶼小溪及前住徑山受記荊者,其衡梅與再住徑山,并無與焉,至於收無著者,蓋仿《達(dá)磨傳》載尼總持,在無著則不忝耳。”其推重之如此。

  瑩在梅州,得大慧所用竹篦,妙總嘗為之銘,親寫贈瑩。引曰:“大慧老師以竹篦揭示佛祖不傳之妙,幾四十年,遂使臨濟(jì)正派勃興焉。至於居患難中,亦不倦提擊,所以梅州報(bào)恩有竹篦在堂司也。江西瑩仲溫嘗掌其職,得之而歸,豈特為叢林干載之榮觀耶,無著妙總謹(jǐn)稽首為之銘”云。語見瑩與逐庵宗演書。

  《佛祖通載》卅一言妙總乾道六年卒,年七十六。果爾,則紹興三十年為瑩跋《羅湖野錄》時,年六十六矣,二人蓋老同學(xué)也。《提要》以為僧,故特詳之。

  《佛祖通載》二十二卷 元釋念常撰

  此書全名《佛祖歷代通載》。清《四庫》著錄。明北藏分為三十六卷,以目錄為卷一,以卷一為卷二,卷十一以下,每卷分為二卷,卷二十二分為三卷。嘉興藏、清藏、頻伽藏及續(xù)藏經(jīng)、磚橋各本皆因之,以是三十六卷遂通行於二十二卷。

  念常略歷

  念常號梅屋,華亭人,事跡見本書覺岸序。至元十九年壬午生,至治三年癸亥赴京,繕寫金字佛經(jīng),曾禮帝師,聞密乘之要。所謂帝師,當(dāng)為公哥羅或旺出兒,《元史·釋老傳》謂公哥羅至治三年卒,旺出兒嗣。《通載》謂公哥羅泰定四年卒,則其所值者必公哥羅也。

  八思巴,《釋老傳》謂其至元十六年卒,《通載》謂其十七年卒,皆在念常未生之前。《四庫提要》謂其受法於八思巴,殊誤。撰《提要》者僅知有帝師八思巴,而不知八思巴卒後,終元之世,嗣為帝師,名見《釋老傳》者,尚十余代。至治三年,念常至京時,八思巴卒後四十余年矣,何由向之受法,此不得不謂為疏陋者也。

  本書之體制及內(nèi)容

  本書為編年體。先是有隆興府石室沙門祖璘撰《僧寶正續(xù)傳》,又撰《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廿八卷,附一卷。始自漢明帝,終於五代。曰隆興者,作書之時地;曰佛教者,書之內(nèi)容;曰編年者,書之體制;曰通論者,每條之後,多附以論斷也。其書采摭佛教碑碣及諸大家之文頗備。編纂有法,敘論嫻雅,不類俗僧所為,然不甚見稱於世,遂為《佛祖通載》所掩襲。

  今《通載》前數(shù)卷,二十八祖悉抄《景德傳燈錄》,自漢明帝至五代十余卷,悉抄《隆興通論》,其所自纂者,僅宋、元二代耳。其抄《通論》,不獨(dú)史料抄之,即敘論亦抄之;計(jì)所抄敘論三十八段,明著為石室論者,僅藏本卷五及卷十一等三段,其中有有立論主體者,如《五代敘》云:“予嘗以唐新舊本紀(jì)參校,粗見文忠?guī)熝觥洞呵铩芳o(jì)事褒貶之妙,因采數(shù)十端著《新唐史本紀(jì)略例》一篇。及得《五代史》,閱其自發(fā)述作之意,輿予亦頗合。”

  此所謂予,祖琇自謂也,今抄之於《通載》,而不明著為琇敘,則所謂予者,念常自謂乎?念常亦嘗著《新唐史本紀(jì)略例》乎?“作奏雖工,宜去葛龔”,此《笑林》之所以為笑也。而卷首凡例,并未明言本書敘論悉采《通論》。又五代以後,漢明帝以前,不復(fù)見一敘論,不啻表暴其除抄襲外,不能自撰一論也。

  至其自纂一部份,體例亦多可議。《通論》編年,悉依“正史”本紀(jì)之法,《通載》則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標(biāo)題,而不盡著年號及年數(shù),每條起始,多以“某月”或“是歲”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輒翻數(shù)葉或十?dāng)?shù)葉而未得其確數(shù),此本書之大病也。

  又《通論》所采諸家之文,如《牟子理惑》三十七篇,采二十篇,已覺繁冗。《通載》於卷首載八思巴《彰所知論》,於金代載李屏山《鳴道集》,於元代載《至元辨?zhèn)武洝罚B篇累牘,不知所裁。凡此諸書,在當(dāng)時皆有單行本也。

  又如《元遺山集·紫微觀記》,撰於金亡以後,時遣山年四十七八,今乃系於泰和四年,時遺山年才十五。又瀛國公學(xué)佛法於土番,在至元廿五年,見《元史》十四《世祖紀(jì)》,時瀛國年十八,今乃系於至元十四年,時瀛國才七歲,此失之移前者也。

  又天竺三藏吽哈羅悉利,卒於金大定五年,無著妙總卒於宋乾道六年,今亦統(tǒng)系於嘉泰四年之末,此則失之移後者也。又元至大三年庚戌條,有元太祖、木華黎及耶律楚材紀(jì)事,移後且八九十年,瞀亂至此。卷首虞集序乃謂其“參考訛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編”,不知二十余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 ·

  虞集序?yàn)椤兜缊@學(xué)古錄》所未載,抑《佛祖統(tǒng)紀(jì)》而揚(yáng)《通載》。吾嘗見崇禎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綱目序》則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統(tǒng)紀(jì)》,以天臺為統(tǒng).元僧念常復(fù)作《通載》,名依《統(tǒng)紀(jì)》,而立例則殊。始用史家編年之法,以宗為主,以教為輔,凡凈行神足,性相義觀,無所不備,而識者摘其漏誤,至不可實(shí)辨,蓋史之難如此”云云。則《通載》之繆誤,明人已先有言之者。

  清初費(fèi)隱容撰《五燈嚴(yán)統(tǒng)辨惑編》,乃極力推崇之,謂:“《通載》梵本,計(jì)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華亭念常禪師所集,歷今幾四百年”云。則以其載丘玄素偽碑,信有兩天王道悟,謂云門、法眼二宗,皆出馬祖,與費(fèi)隱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則好而知其惡者鮮矣。

  惟此書撰自元代,時有佚聞,如瀛國公之死,《宋、元史》皆闕載,此書於卷末至治三年條,載是年四月賜瀛國公臺尊死於河西,與洪武初無慍撰《山庵雜錄》同,此釋典之有補(bǔ)世典者。

  《雜錄》言:“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云:‘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fù)得還家。’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nèi)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jīng)”云。

  《宋稗類抄》二亦載此詩,然未載其死。《元史》廿八《英宗紀(jì)》雖未載其死,然載:“至治三年四月朔,敕天下諸司,命僧誦經(jīng)十萬部,同月又敕京師萬安、慶壽、圣安,普慶四寺,揚(yáng)子江金山寺,五臺萬圣佑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皆似與此事有關(guān)。特恐瀛國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為繕寫金字大藏,故載瀛國公之死為四月,然則瀛國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

  《四庫提要》正誤

  《提要》謂念常所見之帝師為八思巴,誤已見前。又夸其能自彌罅漏,如論唐憲宗.懿宗之迎佛,為崇奉太過,不知此祖琇《通論》廿七之言也。又謂其論王縉、杜鴻漸,但言福業(yè)報(bào)應(yīng),故人事置而不修,不知此《通論》十八引《新唐史》之言,非念常之論也。又謂韓愈為一代偉人,乃引西蜀龍氏之言,詆其言行悖戾,不知此《通論》廿一所引,非念常自引也。

  江南釋教總統(tǒng)楊璉真加,發(fā)掘有宋諸陵,事載《元史·釋老傳》及《世祖紀(jì)》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條,而《通載》不載。惟至元廿五年楊璉真加集江南禪教朝覲登對事,《通載》載之,凡二千余言。此徑山長老云峰妙高與教家在元世祖面前辯論禪宗之旨,與楊璉真加無涉。楊固不知禪,亦未隨同至京。蓋其時釋道之爭甫完,又有教家讒毀禪宗之事,故令楊傳集禪教諸僧,到京庭辯。妙高年已七十,不惜跋涉一行,禪宗賴以安堵,此禪宗史一重要公案也。

  《提要》徒見卷端有“楊輦真加”四字,遂謂“楊璉真加窮兇極惡,《通載》乃沒其事跡,但詳述其談禪之語,儼然古德宗風(fēng)”云云。此誤認(rèn)云峰妙高之言為楊璉真加之言,自是撰《提要》者閱書疏忽之咎,以此譏《通載》,《通載》惟有敬謝而已。

  《釋氏稽古略》四卷 元釋覺岸撰

  書極通行,《四庫》著錄。有磚橋本、杭州本、影印續(xù)藏經(jīng)本。

  覺岸字寶洲,烏程人,即為《佛祖通載》作序者。《五十萬卷樓書目》謂念常亦為《稽古略》作序,疑誤記也。

  書亦編年體,後出於《通載》十余年,其中且有引《通載》者,如卷三貞元九年條是。《四庫》以此書列《通載》前,因此書止於南宋,而《通載》則止於元元統(tǒng)元年也。

  先是宋咸淳間有括山僧一庵本覺撰《釋氏通鑑》,止於五代,此書多本之。於歷代有名諸僧,及僧家通常掌故,搜采略備,頗便觀覽。惟不免有兔園習(xí)氣,一知半解之說亦多,如卷二謂陳年禎明,宋《資治通鑑》避仁宗廟諱作祥明,又卷四云宋太祖諱玄朗等,皆似是而非,未經(jīng)深考。

  書中所注出典,亦粗率可笑,如《高僧傳》、《弘明集》撰

  於蕭梁,今卷三記唐初事,乃數(shù)云出於《高僧傳》、《弘明集》。又《續(xù)高僧傳》、《佛道論衡》、《法苑珠林》,均撰於唐初,今記開元中不空三藏事,乃云出於《續(xù)高僧傳》;記大歷九年及太和七年事,乃云出於《佛道論衡》;記南唐事,乃云出於《法苑珠林》,皆可以常識判斷而知為謬者也。又撰《歐陽文忠外傳》及《華陽宮記》者,北宋末蜀僧祖秀,字紫芝;撰《隆興佛運(yùn)統(tǒng)紀(jì)》及《隆興佛教編年通論》者,南宋初江西僧祖琇,號石室,今卷四元豐八年及重和元年條,均誤《佛運(yùn)統(tǒng)紀(jì)》為紫芝撰,可見其多不足據(jù)。

  惟此書本為釋子之欲稍通世史者而作,故於列朝興廢盛衰,無關(guān)釋氏者,亦復(fù)條分摘列,參雜成文,《提要》譏其傷於枝贅,未中此書之失。此書前有中山李桓序,桓見《元詩選》癸之丙,《提要》誤作李恒;此書於唐代前後均載有濮王釧天壽年號,《提要》誤作天燾,均應(yīng)改正。

  《神僧傳》九卷 明成祖撰

  明北藏、嘉興藏、清藏、《明史·藝文志》,皆著錄。今有頻伽藏本、常州本。《四庫》附存目,以為元人撰,誤。

  卷首有永樂十五年御制序,《四庫》所據(jù)本蓋闕之。是書專采僧傳中之有神跡者,輯以為傳,不注出典,所采皆習(xí)見之書。自漢摩騰,至元膽巴,凡二百八人。膽巴見《元史·釋老傳》,大德七年卒,《提要》誤為八思巴,八思巴乾隆時改譯為帕克巴,卒於至元十六年,《佛祖通載》作十七年,《提要》混為一人。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十九,有延佑三年《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碑》,趙孟頫書,此膽巴碑也。《元史·藝文志》三著錄《神僧傳》,注云:“起摩騰、法蘭,終八思巴,不著撰人。”頗疑竹汀先生未見原書,僅據(jù)《提要》錄之,故既誤為元人撰,又誤膽巴為八思巴也。

  《大藏一覽》十卷 明陳實(shí)撰

  此書為類書體,分八門,六十品,凡千一百八十一則,每則以七言二句標(biāo)題,有如歌訣,而雜引經(jīng)典以釋之。

  《明史·藝文志》著錄。嘉興續(xù)藏本題“寧德陳實(shí)原編,秀水姚舜溫重輯”,原編者,對重輯而言,《提要》誤以“實(shí)原”二字為名。而天一閣、八千卷樓等目錄,均循其誤矣,故特正之。

  《法喜志》四卷 明夏樹芳撰

  《四庫提要》作三卷,今有影印續(xù)藏經(jīng)本。樹芳字茂卿,江陰人,萬歷十三年乙酉舉人。

  此書為傳記體,自漢東方朔至元楊維禎,凡二百有八人,取其言行有合於禪者錄之,不注出典。前有顧憲成序,云:“茂卿以儒用禪者也,非以儒為禪用者也。以儒為禪用,

  即儒亦化而禪,以儒用禪,即禪亦化而儒矣。”

  序缺年月,《提要》以為萬歷六年序,不知何據(jù)。其首句稱樹芳為夏孝廉,萬歷六年,何能有夏孝廉之稱。據(jù)《顧端文年譜》此序作於萬歷三十四年三月,《提要》誤也。

  《提要》又謂:“憲成所見,必不如是,序殆樹芳嫁名。”今此序明見《涇皋藏稿》十五,名《法喜志題詞》,稿為憲成手自編次,以萬歷三十九年十二月刻之,四十年五月憲成始卒。《提要》謂為樹芳嫁名,殊屬武斷。

  《長松茹退》二卷 明釋真可撰

  有《寶顏堂秘笈續(xù)集》本。真可字達(dá)觀,號紫柏,行跡具《紫柏全集》卷首憨山德清撰《達(dá)觀大師塔銘》。《四庫提要》誤作可真,《八千卷樓書目》等因之。明《藝文志》則作德清撰,蓋循《千頃堂書目》之誤。緣此書卷首題“紫柏憨頭陀真可著”,而書中自稱憨憨子,德清號憨山,與真可同時,二人并有大名,而憨山較後,誤認(rèn)憨憨子為憨山,故題德清撰也。

  書為筆記體。長松者館名,在潯陽城中高處,去廬岳不遠(yuǎn),《紫柏全集》十四有《長松館記》。萬歷二十一、二年間,江州孝廉邢懋颙、懋學(xué)兄弟,館紫柏於此,而問道焉,紫柏遂為草此篇。凡百十有九章,出入釋、老、莊、列之間,自以為無當(dāng),目曰《茹退》。茹退出《楞嚴(yán)經(jīng)》注,牛糞也。王志堅(jiān)《表異錄》九,謂“《楞嚴(yán)經(jīng)》注以牛糞為茹退,二字新”,其義蓋取於此,《提要》以為出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不檢原書,不知其誤也。

  《吳都法乘》三十卷 明周永年撰

  一九三六年上海石印抄本。書為志乘體,輯錄法門文獻(xiàn)之有涉於吳者。分三十篇,篇冠以韻語小序,所引多注出典,間附己作,卷帙厚者復(fù)分子卷,故名為三十卷,實(shí)有四十二卷,誠吳門法典之大觀也。《四庫》釋家類附存目作十二卷,分十二篇,蓋僅得前半部耳。

  永年吳江人,字安期,與四庫館纂修歷城周永年字書昌者同姓名,同好佛。錢謙益《有學(xué)集》三十一有周安期墓志銘,曰:“故太宰吳江周恭肅公用有曾孫二人,曰永年字安明,宗建字季侯,輿余俱壬午生。余與季侯相繼中甲科,季侯入西臺,忤奄拷死,賜謚忠毅。而安期為老生自如,家世奉佛,安期稟承父叔,刻藏飯僧,誓終紫柏付囑,窮老盡氣,若營其私。晚年撰《吳都法乘》余百卷。弘光南渡,詒余書數(shù)萬言,條列東南戰(zhàn)守中興建置事宜,余將疏蔫而未遑也。亂後移家西山,與余執(zhí)手噓戲,酒半脫帽,垂頂童然,顧影長嘆,以謂老可賤而死可貰也,丁亥八月卒”云云。則永年固明末義士也。

  是書傳本甚少,吾友李印泉采虎阜金石,得抄本於怡親王祠,乃假抄一部,葉遐庵為影印敘而行之,始知《四庫》附存目者為不全本。書中頗有後人附益,如《弘通篇》有毛奇

  齡語,《普慈篇》有康熙十二年癸丑事,皆在永年卒後。又知?dú)w子彭際清撰《居士傳》,成於乾隆四十年,《善女人傳》尤在其後,是書《弘通》、《禮誦》、《憩寂》、《普慈》、《清信》、《提策》等篇,皆引及之,《清信篇》所引尤眾。幸悉低一格繕寫,尚易識別。

  又書中頗有錯簡,如《襲燈篇》三之前三葉,應(yīng)在《襲燈篇》一之前;又《壇宇篇》有卷下之上,無卷下之下;永年所自撰之《吳江接待寺殿堂修造記》,亦有目無書,似有脫漏;又《清信篇》後半,曾引《法苑珠林·敬佛篇》一則,書口遂以《敬佛篇》標(biāo)題,故總目多出一篇,皆繕校時偶有疏忽,不足為本書病也。

  《南宋元明僧寶傳》十五卷

  清釋自融、釋性磊同撰

  《四庫》釋家類附存目,有影印續(xù)藏經(jīng)本。自融字巨靈,一字幻[舟*聿],木陳忞弟子,康熙三十年卒,年七十七,潘耒為撰塔銘,見《遂初堂別集》二。

  此書志在續(xù)惠洪《僧寶傳》。融自序稱九十七人,今本實(shí)得九十四人,然性磊後序言融所集者五十三人,磊所補(bǔ)者四十一人,則融序字之誤也。九十四人中,目錄明標(biāo)為補(bǔ)輯者僅二十七人,又與磊序不合,則目有漏標(biāo),不復(fù)知誰為融集,誰為磊補(bǔ)矣。

  惠洪書之後,本有石室祖琇撰《僧寶正續(xù)傳》,止於南宋初,凡二十八人,曹洞、臨濟(jì)各一人,黃龍、楊岐各十三人,為六卷,另寓言二人,為第七卷。顧祖琇之名不甚顯,其所著《佛運(yùn)統(tǒng)紀(jì)》,為瑩仲溫所譏,今不傳;其所著《佛教編年通論》,為《佛祖通載》所盜襲,《釋氏稽古略》又誤認(rèn)為紫芝祖秀之書;其所著《僧寶正續(xù)傳》,今雖傳,然自來罕見,故融書卷一之竹庵珪,卷二之此庵元、文殊道,卷三之大慧杲,卷五之白楊順,皆與《正續(xù)傳》重出,知融師弟撰此傳時,尚未見祖琇之書也。

  此傳九十四人外,卷末有拾遺一人,曰吹萬廣真。真,蜀人,即著《釋教三字經(jīng)》者,亦大慧之裔,與破山明同時,而早卒,兩雄不并立,破山曾著《佛道聲價》以非之,破山弟子丈雪醉輯《錦江禪燈》,擯吹萬派於錦江之外。此書《吹萬傳》贊曰:“真師既出世於萬歷之間,我禪門正當(dāng)肇興之時,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俱有書問往來,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何也?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wù),未暇輕重之耶!康熙丙寅冬,余為天童封翕事經(jīng)四明,過壽昌禪林訪舊,遇師之玄孫統(tǒng)公別庵禪師,始悉真師三代全錄,不得不為之補(bǔ)傳,否則闕典之責(zé),其在余乎!”

  所謂余者,應(yīng)為性磊,然康熙二十五年丙寅,自融尚未卒也。統(tǒng)公者普陀性統(tǒng),吹萬三傳,康熙三十年撰《續(xù)燈正統(tǒng)》四十卷,附嘉興藏以行,吹萬之名始著。當(dāng)天童派披靡一時之際,吹萬派乃異軍蒼頭特起,與之并驅(qū)中原,平揖不讓,亦宗門豪杰之士矣。自融師弟為補(bǔ)傳,有以哉!

  《現(xiàn)果隨錄》四卷 清釋戒顯撰

  《四庫》附存目,一卷,云九十一則,今續(xù)藏經(jīng)本四卷,百三則。所錄皆明末清初因果報(bào)應(yīng)之事,親自聞見,故曰《現(xiàn)果隨錄》。

  戒顯俗名王瀚,字原達(dá),太倉人。崇禎甲申國變後,慟哭別文廟,棄諸生為僧,改今名。字愿云,號晦山,得法於漢月藏弟子具德禮,為密云悟三傳。少與陸桴亭、陳確庵、吳梅村為友,故各家詩集,皆有與愿云和尚詩。閻爾梅《白耷山人集》,錢澄之《田間集》,有與晦山大師詩,亦此人。《提要》作字晦堂,蓋循《清詩別裁集》小傳之誤。

  康熙六年具德卒,戒顯繼住靈隱,此書題靈隱罷翁晦山樵筆記,記事至康熙十年止,當(dāng)是住靈隱時撰。《提要》謂其順治間居靈隱,亦不確也。

  後 記

  此稿為余十?dāng)?shù)年前講課舊稿,繼“史學(xué)要籍解題”之後輒講授此課,以介紹同學(xué)研究歷史時如何掌握及運(yùn)用有關(guān)材料。稿成於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時北京淪陷,故其中論斷,多有為而發(fā),看法輿今不盡同。因曾費(fèi)過一番功夫,其內(nèi)容或尚有足資參考之處,特印出以為研究歷史及佛教史者之助,并藉此就正識者,以便將來之修改也。

  陳 垣

  一九五五年十月

玉林市民卡獲點(diǎn)贊:優(yōu)惠更多出行成本更低

市民正在辦理市民卡

近日,一條“在南寧地鐵刷玉林市民卡享8折優(yōu)惠”的消息刷爆朋友圈,用玉林市民卡在南寧搭乘地鐵刷卡即進(jìn),不僅免去排隊(duì)現(xiàn)金購票的麻煩,還可享受八折的票價優(yōu)惠。據(jù)了解,玉林市自今年3月28日發(fā)行市民卡以來,玉林市民卡應(yīng)用功能不斷拓寬,實(shí)現(xiàn)了與全國165 個城市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互聯(lián)互通,讓市民在感受到公交出行和旅游便利的同時,還享受景區(qū)門票折扣。為了解玉林市民卡的使用及進(jìn)展情況,記者走訪了市內(nèi)的市民卡服務(wù)網(wǎng)點(diǎn)。

市民卡獲點(diǎn)贊

12月13日上午,記者在圣安大廈市民卡營業(yè)廳看到,不少市民來到該服務(wù)點(diǎn)辦理玉林市民卡,兩名工作人員正在熱情地為前來辦卡的市民服務(wù)。

“辦了市民卡,以后去景點(diǎn)游玩,只要刷市民卡就可以進(jìn)去了,不用那么繁瑣,還可以在南寧刷卡坐地鐵,方便又省錢。”市民胡女士從朋友圈了解到,持市民卡到玉林景區(qū)游玩可享受低折扣的門票優(yōu)惠,正盤算著近期去容縣游玩的她,便抽空到營業(yè)廳辦理市民卡。

“市民卡去景區(qū)可以打折,很方便我到玉林周邊旅游。而且用市民卡搭公交車不用掏錢,刷卡就可以了,省去了找零錢麻煩,很方便。”愛好旅游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在市民卡剛發(fā)行不久他便辦理了市民卡,嘗到使用市民卡的甜頭后,特地為妻子辦理了市民卡。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申領(lǐng)市民卡的手續(xù)很簡單,只需持本地有效身份證到市民卡聯(lián)名銀行營業(yè)網(wǎng)點(diǎn)辦理,交20元工本費(fèi),再往市民卡存一點(diǎn)現(xiàn)金,設(shè)置好密碼即可。而非玉林籍的在玉工作者也可辦理市民卡,需攜帶所在單位開具的工作證明,再按照相關(guān)手續(xù)辦理即可。

市民卡功能豐富

市民卡能讓市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還能促進(jìn)玉林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因?yàn)樗尦鲂械某杀靖停尭嗳擞辛顺鲇蔚南敕ǎ艽龠M(jìn)旅游消費(fèi)。據(jù)悉,玉林市民卡主要應(yīng)用于公共交通、全國交通卡一卡通、景區(qū)旅游消費(fèi)等。目前在玉林用市民卡刷卡乘坐公共汽車享8折優(yōu)惠,并在北海、欽州、防城港、貴港4市的城區(qū)公交線路刷卡享8.8折優(yōu)惠。截至2017年11月30日,廣西已實(shí)現(xiàn)玉林、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貴港6個城市的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一卡通行,并與北京、天津、南京等165個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互聯(lián)互通,可謂“一卡在手,天下無憂”。

此外,玉林市民卡可實(shí)現(xiàn)支付五彩田園、大容山、都嶠山、容州古城等玉林主要景區(qū)的門票、停車?yán)U費(fèi)、餐飲酒店消費(fèi)等功能,并享受一定的折扣。

未來市民卡功能更多

“我們接下來爭取在廣西14個城市實(shí)現(xiàn)公交刷卡優(yōu)惠,并爭取在玉林更多景點(diǎn)實(shí)現(xiàn)門票消費(fèi)結(jié)算,讓市民在景區(qū)能享受更多的優(yōu)惠。”玉林智慧城市建設(shè)有限公司董事長趙邦國表示,玉林市民卡下一步計(jì)劃與醫(yī)療機(jī)構(gòu)合作,實(shí)現(xiàn)居民健康卡與市民卡結(jié)合,實(shí)現(xiàn)掛號、自助就診、醫(yī)藥費(fèi)結(jié)算等一卡通,市民看病無需為到不同醫(yī)院看病要辦理不同診療卡而煩惱,只需憑卡就醫(yī),就能享受各種優(yōu)質(zhì)醫(yī)療服務(wù),市民在減少看病負(fù)擔(dān)的同時,也能享受醫(yī)療優(yōu)惠。另外,市民卡將實(shí)現(xiàn)醫(yī)療信息共享,醫(yī)生可通過查詢市民卡了解病人信息,保持醫(yī)療的連貫性,免除患者重復(fù)檢查所造成的資源浪費(fèi)。

未來,在接入數(shù)據(jù)許可的情況下,市民卡將在部分小區(qū)實(shí)現(xiàn)刷卡進(jìn)出、停放車輛功能,為市民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小區(qū)環(huán)境。同時市民通過刷卡智能取件及自費(fèi)洗車,快遞員將快遞存放在智能快遞柜后,居民刷市民卡就可以領(lǐng)取自己的快遞,既解決了因上班無法領(lǐng)快遞的問題,也可保障居民取快遞的安全。而居民在小區(qū)使用自助洗車機(jī)洗車,只需繳付水費(fèi)和洗車液費(fèi)用,方便又實(shí)惠。此外,市民卡將陸續(xù)推出水、電、氣、通信繳費(fèi)以及圖書館借閱等功能,實(shí)現(xiàn)多領(lǐng)域內(nèi)一卡全通,為市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據(jù)悉,玉林市民卡分為記名卡、不記名卡兩種,目前玉林市市民卡共5個服務(wù)點(diǎn),包括體育中心市民卡服務(wù)中心、圣安大廈市民卡營業(yè)廳、大容山國家森林公園售票處、容縣都嶠山生態(tài)文化旅游風(fēng)景區(qū)售票處、容州古城景區(qū)售票處。辦理網(wǎng)點(diǎn)共有69個,其中包括玉林智慧城市建設(shè)有限公司自有的2個網(wǎng)點(diǎn)、公司下屬的子公司代理網(wǎng)點(diǎn)5個、移動公司的代理網(wǎng)點(diǎn)60個以及旅行社代理網(wǎng)點(diǎn)2個。

原標(biāo)題:功能多樣 優(yōu)惠更多 市民卡獲點(diǎn)贊 出行成本更低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