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天龍八部漕運路線(十年前天龍八部滿四是什么水平?網友:膜拜大佬)

導讀天龍八部漕運路線文章列表:1、十年前天龍八部滿四是什么水平?網友:膜拜大佬2、這個省的文化曾被譽為中華正統,經濟卻一度落后,如今強勢崛起3、再看鐵血保鏢,尚孝的悲劇,并非一開始

天龍八部漕運路線文章列表:

天龍八部漕運路線(十年前天龍八部滿四是什么水平?網友:膜拜大佬)

十年前天龍八部滿四是什么水平?網友:膜拜大佬

初入《天龍八部》是2008年,同學拉著我進入了這個江湖。

第一次玩是個小明教,還收了個小徒弟是個天山,每次聽著他開移花的打怪打人的聲音真的很好聽很好聽,碎冰的聲音,好夢幻,就玩起了天山,取了個名字,重生在天山。

初入《天龍八部》是2008年,同學拉著我進入了這個江湖。

第一次玩是個小明教,還收了個小徒弟是個天山,每次聽著他開移花的打怪打人的聲音真的很好聽很好聽,碎冰的聲音,好夢幻,就玩起了天山,取了個名字,重生在天山。

我一個人游戲里打拼著,上了一身全4,把號練到90級,陸續認識了許多朋友,包括一個很有義氣的大和尚龍戰天、一個總愛騎著陸行雕的明教,還有一個武當。

那個區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網通區中國結。

一直到現在,我對這個游戲的記憶,依然非常深刻。

那時候,經驗條是會隨著經驗的多少,變換顏色。

那時候,我們打架人不多,但特別齊心,為了打架能從副本里跳出來。

那時候,我們每天在歪歪吹牛,天南海北的聲音,隔著千里網線,卻好像離的很近。

那時候,燕子塢跳荷花很費勁,刷棋怕棋魂,刷老三環要“123過,456留”。

那時候,每天都要跑商、跑漕運,就夠點心法修煉了。

那時候,玄武島抓的寶寶都自帶老群.......

可是時間已經回不去了。江湖再見!所以現在我們都在圖片的里面玩,省錢不說,玩法還同步了新天龍八部,原汁原味,還有起步1888點,挺適合養老的

這個省的文化曾被譽為中華正統,經濟卻一度落后,如今強勢崛起

古中原地區的文化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金庸老先生的《天龍八部》以及“射雕三部曲”,這幾部作品的背景都建立在宋朝,我們透過其中的劇情,就會發現有一個詞經常在其中出現,而且貫穿那些“大俠”保衛家園的始終,這個詞就是“中原”。

在古代,中原地區主要指以洛陽到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每當外敵入侵的時候,“中原”就常常被指代中國,中原文化也一直被尊為“正統”。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禮記·王制》明確記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在《太平御覽》中又記載道:“王者受命創始,立都建國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也。”

當時在南方地域的楚君就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這句話出自《史記·楚世家》,這主要是因為中原地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他位于古代中國中部地區,為古代兵家所必爭之地, “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已經成為古代帝王不變“叢林法則”之一。《呂氏春秋》中有云:“河、漢之間為豫州。”而古漢書《爾雅》中直接寫道:“河南曰豫州。”(河南簡稱豫)。

在古代,中原地區,由于黃河的存在,沃野千里,民富豐饒。中原居九州之腹心,得中天而立。地勢西高東低,關山險峻,勢利形便。東據芒碭之險惡,西依連綿之秦嶺,南亙蜿蜒之大別,北依太行之巍峨,巍巍嵩岳,屹踞中立,奔騰澎湃的黃河浩浩蕩蕩橫貫期中。

陸游的那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依然回蕩在我們的耳邊。從古至今感動了無數國人為中國的統一而為之奮斗,已經成為愛國的代名詞,而陸游所期盼的,就是南宋能夠收復“中原地區”。事實上南宋雖然被“詬病”許多,但是也一直是以收復失地為主調,洗清“靖康之恥”為指導思想。

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而“中原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像馳名中外的“河圖”、“洛書”、《易經》源遠流長,直接影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得益于,中原地區的“戰略優勢”和“地理優勢”,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時間最長,同時又是古都數量最多的地方。夏、商、周、漢、魏、晉、隋、唐、武周、遼、宋、金,乃至民國等先后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于此,在古代中國,中原地區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廣義上的“中原地區”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大致上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大部及魯西、皖北、鄂北、蘇北、隴東一帶。狹義上的中原地區就是今天筆者要說的“河南省”。

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中,僅河南省就有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從這里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政治地位,以及歷史文化悠久,這也是河南省能夠崛起的重要歷史背景之一。

通過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河南曾經是個十分繁榮的富庶地區,像神都洛陽,東京開封(汴梁)都是一朝之都城,都是十分富庶的地區。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發達的“河南省”,是什么時候開始走向“衰落”的,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其實中原地區并沒有跌得那么慘)

戰爭不斷,人口南遷

北人南遷,經濟南移。從唐朝末年之后,就一直貫穿在整個中國的古代史。這中間經歷了安史之亂、五胡亂華(往事不堪回首)、兩宋時期政權混亂,導致了中原地區的人口一次次南遷,經濟也由北方為中心轉移到了南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次“衣冠南渡”,衣冠南渡并非走的只是士子和“土豪”,很多百姓也宣布南下落戶。在古代,中國一直是小農經濟(自然經濟),作為農業大國,沒有了人,經濟自然而然地便開始衰退。

雖然,在中間也穿插過遷入或者被動遷入,但是總體來講,河南省(中原地區)損失了太多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這就導致了原先繁華的地區開始走向衰敗。

城市破壞,損失嚴重

其次,由于戰爭頻繁,失去的不僅僅是大量的人口,很多大型城市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像被稱為“神都”的洛陽,被唐末時期的戰爭屠戮殆盡,斷壁殘垣,嚴重損害了洛陽的經濟,當然洛陽的經濟之所以衰落,還是由于京杭大運河舊的河道淤積嚴重,以及京杭大運河的“裁彎取直”。

扯一句。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也想過要把都城放到洛陽…

然而昔日的大都城洛陽已經“破敗不堪”,再加上大運河淤積嚴重,運糧成本太大,而開封府有發達的漕運。最終宋太祖放棄了這個想法,選擇了百里開外的東京。關于這個說法,是根據宋史記載。主要是來源于李懷忠的言論。

李懷忠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

插一句,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對開封曾經也有意,但由于黃河水患和戰爭破壞,最終放棄,這是機會一,而到了明朝,朱棣又遷都北京,中原又一次喪失了崛起的大好機會,這是機會二…

雖然北宋首都開封是個百萬級別的繁華大城市,比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很好地畫出了東京的繁榮,然而開封被占領之后,城內洗劫一空,從此開封走下神壇。

趙構南遷建立南宋,經濟中心徹底來到南方,一直到了明清時代,河南省的發展經濟狀況已經大不如前。經濟發展速度也被南方所徹底趕超。

明清時期,黃河水患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地上河”這三個字。

黃河在歷史上改道頗多,曾經還占用過淮河的出海口,不僅僅是現在,歷史上黃河就淤積嚴重,就算不斷地加固河堤,黃河決堤之事,還是時常發生,嚴重影響了黃河中下游的經濟發展。

我們看一些清朝的影視劇,會經常看到,河南和山東兩個難兄難弟。老百姓是靠天吃飯,靠天活命,災難之年,百姓流離失所,經濟慘遭涂炭,苦不堪言。

這個“客觀原因”導致了河南省(中原地區)的衰落,尤其是清朝的時候,一言難盡…

在明代后期,戰亂不斷。曾經河南的縉紳望族勢力在當地占據支配地位。明末戰亂中,老百姓紛紛反抗以士紳與世家大族為主的支配體系,由此展開了一場情節極其復雜的動亂圖景。

明末戰亂后,世家大族逐漸走向衰落,士紳階層與世家大族的支配體系開始瓦解,地方處于新舊交替的轉變過程。社會處于混亂,中原地區的經濟也難以為繼。

地理位置,優勢不再

南宋之后,商品經濟空前發展,以小農經濟為代表的自然經濟,優勢不再。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路上絲綢之路走向沒落,中原地區的地理優勢,已經被沿海港口城市所取代。河南省作為內陸省份,在不靠海的情況下,緊靠航運價值極低的河運,無法與海運和極具航運價值的長江相提并論。

航海貿易業的發達,拉開了南北經濟的差距,此時的中原地區已經難以恢復往日的輝煌。

缺乏政策,教育劣勢

新中國成立之后,河南省由于深居內陸,政策扶持較少,而且當時就跟蘇北一樣,河南作為產糧大省,嚴守“耕地紅線”,工業基礎薄弱,這就再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河南的落后。

不知何年何月,河南成為了“窮省”,而曾經一起的難兄難弟——山東,由于地理位置優越,靠近環渤海,漫長的海岸線優勢又是河南沒有的,于是,河南漸漸的“落伍”了,這才有了后面網友那些段子和比較難聽的話。

另外,河南和筆者之前講過的山西和江西一樣,全省只有一所“重點高校”,那就是鄭州大學,然而鄭州大學是一所211大學并不是985,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尤其是高等教育,畢業之后面向的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如今,河南已經連續多年名列全國經濟大省,然而作為經濟大省中,教育十分薄弱的省份,如何考慮發展好教育,加大教育力度建設,培養人才,也是河南省的當務之急。

現在河南省的經濟排列全國第5的位置,而其他四省全部靠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那么,在“地理位置”不如其他省份的情況下,河南又是如何振興和崛起的呢?

地理位置優越

這并不是前后矛盾,筆者上文所提到的地理位置指的是“沿海優勢”,而現在說的地理優勢指的是“陸路優勢”,是交通優勢。

河南的崛起與地處中國東西南北的匯總之處(中部)有著很大的關系,處在中部的河南,成為了國家重要的交通樞紐中轉站。很多大型陸路干線,包括鐵路、航空都經過河南,這就為河南的崛起提供了先前條件。

就拿河南的省會“鄭州”來講,我們可以稱他為又一個“崛起之城”,鄭州在清朝之前還只是一個小縣城,人送外號“鄭縣”。

然而就是因為一條鐵路的修建徹底改變了鄭州的面貌,這條鐵路叫做京漢鐵路,又稱盧漢鐵路。

甲午海戰之后,張之洞和盛宣懷,開始著手修建盧漢鐵路,本來是計劃走開封,但是開封災害嚴重,而且黃河已經成為地上河,于是盧漢鐵路改走鄭州。這條鐵路也徹底改寫了三座城市(洛陽、開封、鄭州)的發展史。

現在的鄭州是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而且擁有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首個國家級航空港。

政策的扶持

筆者認為這是河南崛起的最重要的一個外部條件。

河南的崛起還是要靠國家的“中部崛起”戰略支持。從2004年第一次提出中部崛起,到最后形成重要文件,上升到國家級經濟戰略。一直到2012年,國家又印發了《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推動了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

2021年3月中央再次審議了《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這說明在“十四五”時期,“中部崛起”戰略將會進一步落實和加大對中部地區的扶持力度。

中部崛起戰略主要涉及到6個省會城市圈。武漢、鄭州、合肥、長沙、南昌、太原。而最有競爭力的當屬河南的鄭州和湖北的武漢。

我們看一下國家給鄭州的定位:特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核心城市,以及全國各個首批作為輔佐,鄭州的經濟可以用“騰飛”來形容。而騰飛的背后是國家戰略的支持。

在今年的國家的重要會議中,明確提出: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而中原城市群就是指,以鄭州為核心的“河南省內城市群”。比如洛陽、開封、焦作、許昌、新鄉、漯河等城市。

不過這里強調一點,雖然鄭州很厲害,但并不代表著其他城市不行,其實河南和山東還是很像,經濟格局差不多,城市之間的經濟差距不是特別大,對比中西部其他省份,吸血的問題小的多。

人口大省,紅利仍在

雖然我們國家的人口紅利優勢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像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的人口優勢依然存在,消費市場龐大,勞動力充足,工業現代進程不斷加快。

俗話說,有人就有生產的動力。河南能夠崛起離不開河南人的建設,這也是重要的原因。

河南的崛起,原因有很多,除了以上幾個主要原因,還有上文提到歷史文化背景雄厚,以及河南人的勤勞,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筆者曾聽河南的朋友說,當地的公務員很少有按時下班的,很多人都是加班加點,都在為河南的崛起不斷努力。這就是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

有國家的支持、河南人民的努力,何愁大事不成?

如今,河南已經崛起,在不靠海的“劣勢下”,經濟排名依然名列前茅。曾經的“流言蜚語”也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的稱贊——河南真是個好地方!

再看鐵血保鏢,尚孝的悲劇,并非一開始就注定

香港無線電視TVB,2006年播出的鐵血保鏢,是近年來難得的一部好劇,說是武俠劇也說得過去,其實更多的是一部家庭倫理劇。

前幾天一集不落追完了。其實并不長,總共也才25集,這部劇的劇情在TVB算是非常老套了,不過依然延續了港劇的緊湊節奏。除了主角尚智為了保護女主利祥鳳的那幾集情節稍微有點拖沓例外。該劇主角是由馬仔馬浚偉飾演尚智,這個光環實在太強大,在他身上幾乎找不到任何缺點,一如梁羽生萍蹤俠影中的張丹楓。馬浚偉也確實有實力撐起這部戲。從秀才愛上兵開始就愛上了馬仔,而鐵血保鏢這部戲據說當年并沒有被看好,TVB也沒有做過多宣傳,依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視率,馬仔又因此劇小火了一把。

看過鐵血保鏢的都知道,其實這部電視劇是圍繞尚家四兄弟,實則是三兄弟爭奪會有鏢局大掌柜之位展開的。大哥尚武,TVB視帝黎耀祥飾演,二哥尚孝,由黃智賢飾演,三哥尚智,由馬浚偉飾演,至于老四尚義,出國留學歸來,戲份比較少,主要是為后來會友鏢局轉型做漕運做了鋪墊而已。

尚智這個人,在劇中實在太完美了 ,根本找不到他任何缺點,以至于讓人感覺,這種人在現實中,是不是真的存在。盡管不是會友鏢局嫡傳的子孫,仍舊為會友鏢局殫精竭慮,遇事沉著冷靜,隨機應變,處處為他人著想,不管自己安危,最終逆襲成為會友鏢局尚家大掌柜,也是眾望所歸。這里主要談一下會友鏢局三掌柜,也就是二哥尚孝。

其實尚孝的悲劇,在現實生活中更具有典型的教育意義。這里不得不佩服鐵血保鏢的金牌編劇李添勝,這個在上世紀90年代制作了一大批爆款金庸武俠劇,比如94射雕英雄傳,95神雕俠侶,96笑傲江湖,97天龍八部,98鹿鼎記,99雪山飛狐的神人。把鐵血保鏢的一系列人物,特別尚家三兄弟個性刻畫得淋漓盡致。大哥尚忠玩世不恭,雖本性善良,但 難堪大任,二哥尚孝有勇有謀,卻步入歧途,不知回返,乃至越陷越深,三哥尚智就不用多說了吧?

說到二哥尚孝,一開始就被大掌柜,父親尚正堂給予厚望,認定的理想接班人,畢竟有勇有謀,文武雙全,又是尚家嫡傳子孫。尚孝自己本人也這樣認為。然而他實在是太飄了,加之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走出了人生第一步臭棋,被鏢師火樣紅的妻子引誘,致其懷孕,后面被火樣紅發覺之后,出于報復心理,間接導致火樣紅押鏢遇劫身亡。而當父親和尚智都明白了這一真相,并且給了他多次機會讓他迷途知返之后,仍舊不思悔改,反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為了得到尚家大掌柜的鑰匙,他不是光明正大的與尚智競爭,而是窮盡一切卑鄙手段打壓尚忠,尚智,甚至勾結外人 ,多次詆毀污蔑會友鏢局,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真是詭計多端,老謀深算。只是,他遇上了本劇主人翁,聰明絕頂的尚智,還有深明大義的尚忠,以及智多星三叔尚正文,還有其深明大義的妻子殷靜,一次又一次化解了會友鏢局的危機,這里要大愛馬仔馬浚偉的尚智啊!

直至父親大掌柜尚正堂去世之后,會友鏢局的大掌柜鑰匙之爭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尚孝明知自己手段不光明,仍舊拉幫結派,想孤立尚忠,尚智,甚至與其母一起勾結大伯父尚正鵬,處心積慮,一心要想弄垮會友鏢局,自己趁機渾水摸魚接管鏢局。然而邪不勝正,再次失敗了。

人心很多時候是貪得無厭的,用在尚孝身上同樣合適。不論尚孝使出什么詭計,哪怕會友鏢局因為轉型即將陷入停鏢關門的階段,尚孝依然沒有獲得成功。其實本劇主人翁尚智也是太仁慈了,給了尚孝無數次機會讓其迷途知返,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尚孝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無可救藥了。

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結局駱大人宣讀老爺尚正堂的遺書部分,剛開始尚孝和大伯父尚正鵬以為尚家這邊沒轍了,尚正鵬于是倚老賣老,自作主張,拉來家族輩份高人來,好坐等分家,得一大筆財產。結果老夫人及時請了駱大人回來,遺書一宣讀,尚孝被逐出家門,大伯父非尚家嫡傳后裔,二人均未分得半分家產,看了真是讓人大快人心,這里要鼓掌慶賀一下。這一集我連續看了幾遍。

其實這個時候尚孝已經完全不得人心了,哪怕他就是留在尚家做鏢師,下面的人員也不會聽他使喚的了,畢竟一個人一旦臭名遠揚,真的是是很難翻身的。如果尚孝肯服軟,請求尚智資助他去另外一個地方開鏢局,實在不行就留在會友鏢局當一名賬房先生,尚智看在親情的份上應該會答應的。不過,他又走了另外一個極端,做了一名劫匪專劫會友鏢局,破罐子破摔,最終導致他進入了萬劫不復之地,得了咯血病而亡。

鐵血保鏢這部劇,看完還是覺得滿滿的正能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尚孝的悲劇,并非一開始就注定,完全是他自己一人造成的。當然,外界因素也有一些,比如,如果他不接受火樣紅妻子的色誘,比如他不為了個人私利陷害鏢局,比如他不伙同母親跟大伯父勾結,(是不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呢),安心在蘇州走鏢(其實這也是他父親尚正堂給他改過自新的一次很好機會),比如盲目自信分家產自己會贏,結果終于紙包不住火,丑事一一被揭穿,原形畢露等等等等。人有很多時候,貪婪和欲望是要適可而止的,得饒人處且饒人,換得日后好相見,對現在的人來說,同樣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

你看過鐵血保鏢這部港劇嗎?有什么想法想說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會一一回復大家的,感謝關注支持。

"北平"比"北京"早一千多年 太原曾被稱"北京"

1952年,周海嬰拍攝的北京學生,充滿新時代的精氣神

1927年發現的北京猿人

1930年發現的山頂洞人

韓撲

近來各類媒體熱播《北平無戰事》,這劇里講的是北平和平解放前的那一段,那以后,新中國就定都北京啦。于是有小朋友問:北平、北京都分別是啥時的叫法?書上、報紙上的說法有很多還不一樣!

在中學歷史考試時,燕京、中都、大都、京師、北京、北平……別說有時“活題”里還藏著個關鍵詞“京師”,讓你判斷年代,就是把這些名字捋清楚了也是個難點啊。

這主要是因為:北京是一座古城、古都沒錯,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但“北京”這倆字在明朝成為都城之名(還不是正式的),距今卻才有幾百年的歷史。

那一提起“北京”倆字,大家咋就都覺得古老得不行呢?有學者指出:怨就怨“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吧,就是這骨頭讓大家有了“史前這里已經叫北京”的第一印象。

“北平”比“北京”早一千多年

“北平”、“北京”都帶個“北”字,不過這兩個名字的來源并不一樣。

西漢初年,“北平”已經出場了,西漢時在太行山東麓中山國的故地設置北平縣,后來隨著政權更迭改來改去,到隋唐時徹底改稱滿城,現在這個縣歸河北的保定管。

還有一個地方叫右北平郡,燕國開始設置的,地域大致包括現在河北唐山市的北部、承德市的大部、遼西凌源市的西部和內蒙古的寧城縣,因為地處邊境,所以歷代轄區不穩定,忽大忽小,在西晉改稱北平郡,唐朝廢郡設州,改名平州,現在叫做盧龍縣,歸河北管。

無論北平縣還是北平郡,都不在現在的北京城。

最早,在公元前1027年,周封召公于燕(現北京市房山區境內),這里開始有城池,不過當時其西南方不遠還有個古薊國,后來燕國占領薊國,遷都于薊城,稱為燕都或燕京,所以現在北京的建城史就把薊城的奠基作為起始點,北京西城區有根“薊城紀念柱”,位于廣安門以北護城河西岸的濱河公園內。有一種啤酒以“燕京”命名,似乎顯得年頭多,其實我們喝的這種啤酒都是近代的舶來品。

秦滅六國統一后,隨著朝代更迭,薊縣的位置也有變化,現在天津市北部也有個薊縣,跟上文的古薊城已經不是一回事,天津的薊縣古代叫漁陽,唐時才改稱薊州。

而在現在北京城的位置上呢,隋唐時稱為涿郡、幽州,“神探狄仁杰”里的“幽州案”就發生在此處,后來安祿山造反起兵,稱“大燕皇帝”,把幽州改稱“燕京”,唐朝平亂后,復稱幽州。歷史書上挺有名的那個“幽云十六州”,就把幽州稱為第一,因為這里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控扼著華北乃至中原的門戶。

“北京”出場了,但地點是在太原

唐時設置五京,618年以長安為京師,657年以河南府為東都。690年,唐以太原府為北都,至742年,以京師為西京,改東都為東京,改北都為北京——所以,太原曾經被稱為“北京”!

從五代到遼金元,是北京的大轉折時期,后晉將幽云十六州割讓給遼人后,遼朝于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陪都,叫南京析津府,開泰元年改號燕京。《天龍八部》里,南院大王蕭峰就領著燕云十八騎在這里開府辦公。

金滅遼后,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為了打擊舊貴族,建都于燕京,稱為中都大興府。此外,遼金學習唐朝,也采用“五京制”,遼沒有北京,金的北京叫大定府,在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南部、寧城西部。

后來,蒙古滅金,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于是在舊燕京、中都的大興府建了大都城,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蒙古語叫Khanbalik,漢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

北京作為大統一王朝的都城,是從元大都城開始的,在此之前,無論是作為北方政權的首都,還是中原王朝的北方要塞,城的規模都不大,因為北京北邊三面是山,南邊面臨平原,地理位置是真好,但周邊的資源實在養不起一座規模龐大的城市,養不起這里的帝王將相、富人闊佬和大量軍隊、官吏、城管。中原王朝在這里建都,能很好地兼統內外,但前提是必得有強力的資源調集能力,在東北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情況下,元朝開京杭大運河,就是要利用漕運做到這一點。

但是元朝很快滅亡了,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建立明朝,北伐占領了大都,當時有高人說大都還有“天子氣”,于是朱元璋毀掉了大都的宮殿和皇城,將其改名為北平府(北京第一次叫北平),并將四皇子燕王朱棣封在這里加以鎮壓,哪承想燕王在這里住久了,“天子氣”吸入得太多,起兵造反,推翻侄子朱允炆,真當上了皇帝。

新天子朱棣深知北平府若作為首都,對明朝的地緣價值遠高于應天府,于是決定遷都,設北平為北京,應天為南京。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正式遷都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正式稱呼為京師,南京應天府作為留都,朱家的發祥地鳳陽則作為中都。這回明白了吧:北京,北方的京城也,是相對于南京而言的。

清帝退位之后,最混亂的一段

明朝在北京“天子守國門”,守了二百多年,堅持不住,清朝入關得了天下,仍建都北京,仍借助漕運供養著京城,但是撤除南京,將其降為江寧府,作為江南的經濟首鎮,曹雪芹祖上就在那里當著江寧織造,為皇帝斂錢。

清朝也有三京:北京、盛京、興京,盛京奉天府就是現沈陽,興京是現撫順新賓。

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最初在江寧府建都,復稱為南京(即太平天國時的“天京”),但袁世凱很快迫使民國政府遷都北京,不過南京的名字也沒改回去。此后,北京的名字一直叫到1928年。在這期間,北洋軍閥各路勢力輪流在北京坐莊,最后到了奉系張作霖的手里。

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一直住在北京,南下之后,1928年起,他就寫成北平了,一直到1936年他去世。

1927年,在北伐戰爭中,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南京又成了民國首都。南北二都并立的局面沒保持多久,1928年,奉系退回東北,張作霖在回奉天的路上被炸身亡。效忠南京政府的軍隊控制北京后,將其改為北平。

郁達夫《故都的秋》寫于1934年,所以文中是北平。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日本侵略者當然希望自己占領的是個“京”,所以恢復了北京的城名,很多出任偽職的漢奸都自稱“北京×××”。但撤退到南方的北平人不認,還叫北平,你翻開1937年到1945年間的各種出版物,里邊有叫北京的,也有叫北平的。

老舍是純北京人,他筆下既有《想北平》,也有《北京的春節》,從1928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筆下都是“北平”。《北京的春節》則寫于新中國成立后。

曹禺的名劇《北京人》寫于1940年,那時北平淪陷,怎么不叫“北平人”呢?首先,該劇的大背景是上世紀20年代初的北京,而且劇里還提到了“最早的北京人”,就是北京猿人——192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發現了更新世直立人的遺骨化石,距今有70萬年左右的時間,專家按考古學命名慣例,命名其為“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是俗稱。北京猿人后來滅絕了,跟現代人沒啥直接的血緣關系。1930年,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里又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智人化石,他就大概是咱蒙古人種的老祖先了,但當時北京已改名北平,為防止命名混亂,干脆打破慣例,直接取名叫“山頂洞人”。這就跟介紹一位朋友,不說他是沈陽人,而說他是“小北人”一個道理。很多小朋友上歷史課時都覺得“山頂洞人”這個名字取得很怪,道理就在這里。

1945年抗戰勝利,北京又改回北平,《北平無戰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段。1949年,平津戰役后,北平和平解放了!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北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所以你看,歷史上,先有北平,后有北京,“北平”倆字的歷史,比“北京”早一千多年,但這座城市有了北京的名字以后,就成了中國幾百年來的政治中心,中間總共只有幾十年的間斷,都是在叫北平的時候。

劉姓的歷史4

劉姓的歷史源流

作者:劉水龍

七、近代劉姓復興

1、復興軌跡

與整個漢民族的發展相對應,近代劉姓的歷史,也是一部復興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再造劉姓輝煌的歷史。 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太平軍和因鎮壓太平天國而產生的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擔當了近代中國漢民族復興的先鋒。

  揭開近代劉姓復興序幕的,也正是隨曾國藩而興起的湖南湘鄉劉氏和整個湖湘劉氏。這些家族有許多成員因在鎮壓太平天國、捻軍陣亡而為家族贏得了榮譽,而有許多成功者則在戰爭中崛起,成了清朝后期的重要官員,如湖南新寧的劉長祐、劉坤一。

當外國列強野蠻入侵中國的時期,廣大的劉氏成員再一次體現了"漢之子孫"精神,主動積極地投入反抗侵略的戰爭。因而在東部,有劉銘傳臺灣抗日,有劉步蟾在東海甲午海戰中為國捐軀;在南部,有劉永福的"黑旗軍"英勇抗法,與劉銘傳遙相呼應;在西北部,有劉錦棠、劉典、劉長祐等湘軍出身的將領,率部隨左宗棠西征新疆,抗擊沙俄,平定叛亂。臺灣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撫和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撫,都是由劉姓成員擔任。

  而在追求人民自由民主、創建新社會的斗爭中,劉姓又自覺走到了歷史的前列。劉銘傳在保衛臺灣的同時,又充當了"臺灣近代化的先驅"。導演"百日維新"的"戊戌六君子"中,赫然又有一位劉光第,為劉姓爭得了一席之地。作為"辛亥革命"的元老,劉揆一地位僅次于孫中山、宋教仁、黃興。他的胞弟劉道一,則在為建立新制度的戰爭中壯烈捐軀。

  20世紀上半葉的特殊歷史原因造成了中國的軍閥割據和內亂,而劉姓似乎從三國劉備開始就與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又有劉湘、劉文輝家族的興起,充當起"四川王"的角色。

在中國communist不斷崛起和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主角的進程,劉氏族姓再次孕育了一位最杰出的軍事家劉軍神和最杰出的leader。當然,也貢獻了以劉胡藍、劉治單為代表的先烈。

2、湖湘劉氏--近代劉姓復興的先鋒

 在近代史上,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湖南人充當了漢族復興的先鋒。而湖南的劉姓,也隨著曾氏的湘軍而崛起于世,擔當起劉姓復興的先鋒。 湖湘劉氏不是一個宗族,而包括眾多支派,但這些劉氏宗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隨著湘軍的出現而崛起于世的。  近代著名的湖湘劉氏主要包括:以著名湘軍將領劉錦棠為代表的湘鄉城江劉氏;以清末兩江總督劉坤一為代表的湘中新寧劉氏;以學者型湘軍將領劉典為代表的寧鄉灰湯白石峰劉氏;以著名湘軍將領劉蓉為代表的湘鄉櫧山劉氏。

  湘鄉城江劉氏是近代最早復興的漢族劉姓宗族之一。該家族因產生了湘軍將領劉松山和保衛新疆的英雄劉錦棠而名揚海內外。 湘鄉城江劉氏形成于明代,遷自江西,源出江西安成前溪劉氏,以南唐大理評事劉莊為遠祖,以劉翊圣為遷湘始祖。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湘鄉劉氏大批成員參加了曾國藩的湘軍。 劉松山隨曾國藩攻打太平軍,后奉命追剿西路捻軍,升任廣東陸路提督。同治七年,隨左宗棠鎮壓陜、甘肅回民叛亂,在圍攻馬五寨時中炮而死。劉松山的兒子劉鼒,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后任山西按察使。 劉錦棠是劉松山的侄兒,劉松山陣亡后,劉錦堂接掌老湘軍,擊敗金積堡回民軍隊,捕殺馬化龍,報了殺叔之仇。后來,劉錦棠隨左宗棠西征新疆,一舉殲滅阿古柏部的叛軍。劉錦棠指揮的這次戰爭,被歷史學家列為"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之一。后劉錦棠因功升任清政府兵部右侍郎。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省,劉錦棠出任第一屆新疆巡撫兼欽差大臣,后去世于任所。

新寧劉氏,因為產生了支持維新變法的劉坤一而揚名全國,又因為同一宗族產生了"隔墻兩總督"而在劉氏家族中美名遠播。 劉坤一屬石田劉姓,始祖劉世賢于明正德年間從江西安福縣遷新寧縣金城里,傳11代至劉坤一。劉坤一與劉長祐同宗不同派,他是劉長祐的族叔,但年紀卻比劉長祐小。劉坤一,隨劉長祐參加湘軍,援戰江西,因屢立大功,被破格提升為直隸知州,此后歷任臨江知府、廣西按察使、廣西布政使、江西巡撫。1875年,劉坤一升任兩廣總督,五年后出任兩江總督。中日甲午戰爭后,劉坤一以欽差大臣身份駐守山海關,節制關內外陸軍,一戰而敗。1889年,當慈禧太后與榮祿陰謀廢黜光緒皇帝時,劉坤一上書堅決反對。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后,劉坤一與張之洞等聯合倡導"東南互保"。1901年,又與張之洞一同連續3次上疏請求朝廷變法,主張以興學為首務,整頓中國舊法,兼采西方法律。至此,劉坤一已由一名漢族封疆大吏,衍變成清朝末期的改革者和變法者。 劉長祐屬磚屋房劉姓(新中國高教部副部長劉子載也系該族),始祖劉彥仁于元末從江西安福縣遷新寧縣油頭村,四傳移居新寧縣城東門外。劉長祐與鄰居劉坤一家族屬于同族而不同派,后兩人均官任總督,當地人稱之為"隔墻兩總督"。劉長祐儒生出身,1849年拔貢。1852年隨江忠源赴廣西征討太平天國。后因鎮壓石達開與"大成國"起義軍有功,累升至兩廣總督,后升直隸總督。1867年因鎮壓河北滄州鹽民起事不力被革職,四年后復出任廣東巡撫、廣西巡撫,1873年曾率部進入越南,鎮壓黃崇英起事。1875年擔任云貴總督。劉長祐任云貴總督期間,防備法國侵略越南,并推薦了劉永福。

湘鄉櫧山劉氏形成于北宋初,遷自廣西桂林,祖籍豐沛彭城,以劉元貴為遷湘開基始祖。劉元貴原籍"江南徐州府豐縣彭城驛",是劉泰嘉的兒子。924年,因中原一帶戰亂不堪,劉元貴為避亂自豐縣徙居廣西桂林府臨桂縣。960年,劉貴元再一次遷徙,從桂林來到湖南,定居在湖南湘鄉縣城南120華里的四十都萬寶坪老櫧山。 劉蓉是櫧山劉氏的第27代。太平天國起事后,曾與曾國藩等在湘鄉辦團練,并隨曾氏在江西與太平軍作戰。1860年,隨駱秉璋入川,在駱氏幕內參贊軍務,兩年后出任四川布政使。奉命率部追剿石達開,在大渡河與太平軍展開激戰,處死石達開。一年后,劉蓉調任陜西巡撫,督辦全陜軍務。同治五年,在灞橋與張宗禹部捻軍作戰時被捻軍擊敗,被革職回家。劉蓉的大女兒嫁給曾國藩的兒子維新派人士曾紀澤為妻。

寧鄉灰湯白石峰劉氏先世在元朝時由江西吉水徙湖南衡山,以劉榮章(1384--1454年)為開基始祖。1420年,劉榮章與兒子劉華國、劉華山一同從衡山遷來寧鄉縣,落籍寧鄉七都九區白石峰下新塘灣竹山灣。劉榮章的后裔繁衍發達,形成寧鄉望族灰湯白廠峰劉氏。此后的世系是劉榮章→劉華國→劉富有→劉貴德→劉俊彩→劉秀芝→劉賢文→劉良忠→劉宗鄰→劉祖銀→劉顯蝌→劉應達→劉仁淑→劉義旆→劉禮泰→劉智新→劉典→劉本鑒→劉宜潛→劉先枝→劉立能。隨著湘軍的崛起,寧鄉劉氏因產生了湘軍將領劉典,而名揚天下,成為中國近代劉氏望族之一。

太平天國爆發后,劉典在家鄉寧鄉縣辦團練,后加入左宗棠軍幕,總司營務,不久成為左宗棠手的一員虎將。后轉戰江西、江浙一帶。在江西浮梁、樂平等地打敗太平軍李秀成部,因功升任直隸知州。1862年任知府,后改浙江按察使。三年奉命幫辦蘇皖軍務,后改為幫辦福建軍務。同治五年,左宗棠任陜甘總督,劉典率部追隨左氏入陜,駐守潼關,任甘肅按察使。隨即又被同治皇帝封為三品卿、幫辦陜甘軍事。同治七年,劉典再升為陜西巡撫。光緒元年(1875年),劉典奉命率部開赴左宗棠營,幫辦陜甘軍務。他以左氏西征軍副主帥的身份率部開赴新疆,參加平定阿古柏叛亂,為保衛新疆立下了不朽功勛。此后,劉典經營新疆3年,直到1879年病逝于甘肅軍營。

3、湘潭八斗沖劉氏

湘潭白石鋪八斗沖劉氏來自湖南衡山,衡山以上則來自江西安成笪橋。八斗沖支劉氏的始祖名叫劉漢宗,是江西笪橋劉氏始祖劉遐的第46世孫。劉漢宗康熙年間自衡山遷居湘潭開基拓業,他的后裔世代留居在湘潭,形成衡山遷湘潭劉氏。此后的世系是:劉漢宗--劉湄世--劉梅孫--劉子煌--劉自旸--劉方峣,劉方峣就是民主革命先烈劉道一-劉揆一的父親。劉道一1904年參加哥哥劉揆一與黃興在長沙組織的興中會,并成功的說服了哥老會首領馬福益參加反清革命。長沙起義失敗后,劉道一東渡日本,與秋瑾組織十人會,倡導暴力革命,又參加馮自由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1905年,劉道一參加孫中山組織的中國同盟會,是同盟會的創始人之一。1906年,劉道一受同盟會命回湖南,發動湖南萍鄉、瀏陽、醴陵起義。起義爆發后,劉道一因身份泄露在長沙被清朝逮捕,英勇就義。 如果說劉道一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殉道者,那他的哥哥劉揆一則是民主革命的實踐者。1903年,劉揆一負笈東渡日本,結識了黃興。1903年,劉揆一回國,在長沙與黃興會合,成立了國內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華興會,黃興為會長,劉揆一為副會長,宋教仁、陳天華也是華興會的骨干。  此后,劉揆一因策劃長沙起義和鄂、寧起義失敗,于1904年再度逃亡日本。1907年劉道一犧牲后,劉揆一決定加入中國同盟會,并成為同盟會的領袖人物之一。此后,劉揆一在東京主持同盟會本部工作長達四、五年之久,一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爆發后,劉揆一立即回國,組織湖南革命軍分批前往支援武昌。1912年8月,劉揆一被袁世凱任命為中華民國陸征祥內閣的工商總長,不久趙秉鈞接替陸征祥任內閣總理,劉揆一仍留任工商總長。1950年11月,劉揆一病逝于湘潭市。

4、江淮望族--安徽肥西劉銘傳家族

  肥西劉氏形成于明朝初年,開基始祖名叫劉賽,原籍江西省進賢縣紫溪村。肥西劉氏到19世紀晚期,因第十四代產生了劉銘傳而一鳴驚人。劉銘傳參加了朝廷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的軍事活動,成為李鴻章淮軍系統的一員虎將。1864年,劉銘傳因攻陷常州,生俘并處死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有功,被晉升為直隸總督。同治七年,清政府平定捻軍,劉銘傳因剿捻居首功,被清政府封為一等男爵,肥西劉氏至此名揚天下。

1884年,劉銘傳以巡撫銜督辦臺灣防務,全臺各鎮、道官員均受其節制。當法軍第一次炮轟基隆港時,劉銘傳重挫法軍,清政府也宣布對法開戰。后來,當法國孤拔將軍率艦隊再次進攻基隆時,劉銘傳采取主動放棄基隆,重點援守滬尾港的戰略。然后,劉銘傳孤軍駐守臺灣達8個月之久,多次粉碎了法國侵略軍的進攻,并在滬尾大敗法軍,取得了抗法保臺的決定性勝利。清政府于1885年將臺灣由福建省的一個道上升為臺灣省,并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省巡撫。此后,劉銘傳一直在臺灣任巡撫長達6年之久,直到1891年因病退休回鄉。劉銘傳在臺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臺灣近代化的基礎,被稱為"近代臺灣資本主義開發的先驅者"。

5、周口人劉郇膏與劉永慶

⊙劉郇膏

字松嚴,太康縣常營人,進士出身,1851年任江蘇婁縣(今昆山)知縣,1858年調任上海縣知縣。劉郇膏重視縣境規劃,把上海城廂內外分為二十余個鋪,四鄉分為六路。此后,上海縣行政區域雖屢有調整,都以劉的規劃為基礎。劉郇膏不畏強暴,登洋輪搜查,搜出被洋人綁架的中國人。清廷怕得罪洋人,革劉郇膏職務。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清廷起用劉郇膏,仍就職上海縣知縣。劉郇膏訓練民團,誓與上海共存亡。咸豐十一年冬,太平軍攻占浦東,劉郇膏前往救援,卻被太平軍擊潰,劉郇膏從此堅守不出。然而,他卻一步步高升,直至江蘇巡撫。

劉郇膏一日巡視到蘇州,遇貧民聚集造反,當時駐蘇州的軍隊已調往別處,城中防衛空虛。劉郇膏大開城門,單槍匹馬來到造反民眾面前,答應開倉放糧,聚眾造反的農民道謝而去。劉郇膏于1865年告老還鄉,1866年病故于家鄉,清廷追贈他為右都御史。

⊙劉永慶

生于1862年,字延年,項城縣丁集鎮劉新莊人,他的姑媽是張鎮芳的母親劉靜齋。出生于耕讀世家,自幼聰明好學,有大志,及年長又習學武藝,文武兼備。

1885年,隨袁世凱赴朝幫辦事務,1893年奉調回國。1902年,主持北洋軍政司。1903年冬,京師特設兵處,分設三司以總全國軍務,永慶奉旨加副都統銜,充軍政司正使。未幾,特授鑲白旗漢軍副都統,為清朝開國近三百年來,首次由漢人任職。1905年,任江北代理提督,兼管漕運、鹽務,并加兵部侍郎銜。1906年春,他奏請朝廷特設陸軍速成學堂一所,并親臨考校,諄勸諸生,以立志、立品為要務。是年夏,江淮一帶暴雨成災。在組織軍民護堤搶險中身染風寒,他說:"但使江北數萬生靈得免流離,我一身勞瘁何以足惜!"終以身殉職。

6、天府豪門--四川大邑劉氏

大邑劉氏原籍安徽徽州,清朝初年才移民進入四川。劉氏來到四川后,最初在四川省名山縣落腳,后又遷到大邑縣。遷到大邑縣安仁鎮開基的始祖名叫劉應良。劉應良的獨生子劉朝懷與安仁鄉民胡榮貴的獨生女成親,入贅胡家,生子劉芳伯。傳5代之后,劉家子孫繁榮昌盛,而胡家卻人丁單薄,因此當地人就把劉家聚居的"胡子墩"改名叫"劉子墩"。此后,劉家就世代居住在大邑,以耕讀為生。 劉芳伯的孫子名叫劉智,劉智的兒子劉仕識,劉仕識生男劉宗賢。劉宗賢刻苦攻讀,一心想通過科舉考取功名。最后,他雖然沒有中舉,只成為一名監生,但已是當地最有學問的人,因而被鄉里尊為舉人,被族中推為族長,此時是19世紀中葉。劉宗賢娶妻陳氏,生了3個兒子:劉公晶、劉公敬、劉公贊。

劉宗賢長子劉公晶只生了1個兒子,名叫劉文中。劉文中又生了4個兒子:劉元畢、劉元爭、劉元玉、劉元都。劉公晶的一支在大邑劉氏中是最弱的一房,他的子孫大都平淡無聞。

劉宗賢第二子劉公敬,字玉麟,曾中過武舉,生有4個兒子:劉文綱、劉文郁、劉文福、劉文禮。其中,又以長子劉文綱一支最為興旺。劉文綱專營販谷生意,后來發展到有水田四十余畝。劉文綱也生了3個兒子:長子劉湘,本名劉元勛,字甫澄;次子劉元樹,字成章;三子劉元職,又名劉謙益,字自強。

劉宗賢第三子劉公贊,有6個兒子,分別叫劉文淵、劉文遠、劉文昭,劉文成、劉文彩、劉文輝。在大邑劉氏中,劉公贊一房最為興旺發達。

大邑劉氏傳到第9代劉文輝和第10代劉湘叔侄時,家族崛起于世,盛極一時,成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顯赫的劉氏家族。劉湘在四川的顯赫,為四川大邑劉氏帶來了莫大榮譽,隨劉湘而發跡的四川大邑劉氏子弟有:劉文淵,民國四川省諮議局議員、四川省審判廳廳長;劉文輝,民國四川省政府主席、新中國林業部部長;劉文成,四川省禁煙總局會辦,四川機械修理廠(兵工廠)廠長;劉文彩,川南稅捐總辦兼川南清鄉司令;劉元瑭,民國時歷任旅長、師長、軍長;劉元瑄,民國時歷任旅長、師長、軍長;劉元璋,民國時歷任雷、馬、屏、峨屯殖司令及寧屬屯殖司令;劉元琮,民國時歷任旅長、師長;劉樹成,民國時歷任師長、司令。

劉湘1906年投筆從戎,考取四川武備學堂,后又考取四川陸軍講習所和四川陸軍速成學堂,1909年畢業,分配到清朝新軍第33混成旅65標作見習軍官。辛亥革命后,劉湘所在部隊改為川軍第一師,到1918年護法戰爭時,劉湘升到川軍第一師師長。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劉湘通過與四川地方各派軍閥的較量和混戰,地位加強,由第一師師長升任川軍副總司令、川軍第二軍軍長、川軍前敵各軍總司令。1920年,劉湘等四川軍閥驅逐了云南滇系軍閥,宣布四川實行自治,劉湘被推為川軍總司令兼理民政。同時,北洋政府徐世昌總統也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省長,劉湘為重慶護軍使。1921年,劉湘被四川軍隊推選為四川各軍總司令,并由四川省議會推選為四川省長。至此,劉湘已由一名職業軍人發展為四川地區的最高統治統治者。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組織北伐,劉湘也宣布參加北伐,通電討伐吳佩孚。不久,劉湘被蔣介石任命為第21軍軍長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時期,劉湘一方面與蔣介石聯合,制造了1927年"3.31"慘案,對中國工農紅軍實行大圍剿;另一方面又在四川大打內戰,先后發動川東戰爭,擊敗楊森、羅澤洲,又戰勝叔父劉文輝,最后稱霸四川,成為"四川王";同時,劉湘還與蔣介石中央政府明爭暗斗,以維持自己對四川的割據局面。抗日戰爭爆發后,劉湘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參加抗日,由一名封建軍閥轉變成為愛國將領。

  劉文輝是繼劉湘之后將四川大邑劉氏再次名揚中外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劉文輝是劉湘的堂叔,但年齡卻比劉湘小6歲。劉文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3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成都陸軍小學,后入保定軍官學校。1917年,劉文輝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回到四川從軍,投奔劉湘。1920年,劉文輝以川軍獨立旅旅長的身份占領四川東部重鎮敘府,從此開始了他的軍閥生涯。1922年劉文輝升任川軍第9師師長,在打敗楊森之后,劉文輝取得四川幫辦名義,1928年更當上了四川省政府主席。至此,劉文輝與劉湘一道成為四川的最高統治者,四川完全成了大邑劉氏的天下。1932年10月,同是大邑劉氏子弟的劉文輝與劉湘為了爭奪對四川的全面統治,發動四川歷史上的最后一場軍閥內戰,1933年9月,劉文輝失敗。但劉文輝并未徹底垮臺,他退出四川后,率余部進駐西康,仍擔任第24軍軍長兼川康邊防總指揮的職務。1935年,國民黨計劃在西康建省,任命劉劉文輝為"西康建省委員會委員長"。1939年,西康省建立,劉文輝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至此,劉文輝又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成為西康33縣53萬平方公里里的最高軍、政統治者。此后,劉文輝還通過多種渠道,把勢力范圍擴展到整個四川。1949年12月,劉文輝在做了10年的西康省主席之后,在彭縣起義,被委任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后又被任命為四川省政協副主席。

劉文彩是劉文輝的五哥,是劉湘的堂叔。 在劉文彩的兄弟們中,大哥劉文淵讀書做官,老二是農民,老三是裁縫,老四是商人,老六劉文輝是軍人,而劉文彩也是以經商為業。  1922年,劉文彩來到敘府,投奔在那里當旅長的弟弟劉文輝。不久,劉文彩接任敘府船捐局局長,開始了半官半商的生涯。此后,劉文彩擔任敘府百貨統捐局局長兼第四十二區煙酒專賣局局長。到1925年劉文輝到成都任職時,劉文彩則成為敘府城的實際統治者。 劉文彩在敘府統治期間,大肆搜刮百姓,并干起了贖買鴉片的勾當,發展成為四川富甲一方的大地主。1949年3月《大公報》刊登的《四川省富戶名單》中,劉文彩名列第33位。劉文彩當時在四川省各地擁有田地12000多畝,并在大邑、敘府等地擁有多處房產。1933年二劉大戰最后以劉湘獨統四川,劉文輝敗退西康結束,劉文彩徹底結束其在敘府的統治,守在老家大邑安仁繼續做他的大惡霸地主,直到1949年10月四川解放前夕病逝。 劉文彩一生作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是四川有名的惡霸地主。新中國成立以后,他的許多劣跡被當作惡霸地主的典型受到全國人民的批判。劉文彩的地主莊園,成為全國階級斗爭的教育基地。

7、劉永福

劉永福(1837-1917),字淵亭,系劉開七20世孫,劉廣傳第六子劉巨浪之后裔,是入博白始祖劉千一的12代孫,祖輩一直居住在廣西博白縣東平鎮富新村,曾祖父劉邦寶、祖父劉應豪,世代為農。劉永福生于防城市小峰,8歲時隨父母全家搬遷至今上思縣平福鄉桂曉屯居住。13歲起在左江航道上做引水員,后來又到越南芒街做工。1857年,他參加了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劉永福又于1864年參加了廣西天地會的反清武裝。因用七星墨旗作為軍旗,因此稱為黑旗軍。劉永福率黑旗軍約300人活動于廣西、云南、越南邊境,不受清朝節制,隊伍逐漸發展擴大到2000多人。

1873年11月5日,法國駐西貢總督黎眉派大將安鄴侵占河內,直逼中國邊境。應越南政府的要求,1873年12月,劉永福率黑旗軍會同越南將領黃佐炎部,向河內近郊進軍,擊斃安鄴、李維業,殲滅法軍2000多人,一舉收復河內。劉永福因功被越南國王授予三宣副提督的官職,管轄越南宣光、興化、山西三省。中法戰爭后,清政府在法國的壓力下,于1885年誘逼劉永福回國。劉永福率3000黑旗軍入關回國,劉永福任南澳鎮總兵,黑旗軍被清廷裁減到只剩300余人。

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因臺灣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命劉永福赴臺,幫同臺灣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臺北,后又奉令移駐臺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1895年4月,清政府戰敗,把臺灣割讓給日本。6月初,日軍由三貂角澳底登陸進逼臺北。劉永福在臺南草擬了《盟約書》,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6月7日,日軍陷臺北,6月28日,臺灣地方紳民推舉劉永福繼任臺灣民主國總統,領導抗日。劉永福不受,仍以幫辦之職,入府城領導臺灣人民抗戰。將全臺各軍,及各地義軍百數十營,分別調遣巡防各要隘,并派人接替"內渡"大小文武各官的職務。

10月19日,劉永福乘英輪"多利士"號退回大陸。至此,劉永福領導的臺灣抗戰宣告失敗,臺灣抗戰雖然失敗了,但劉永福領導臺灣軍民在外無救援,內缺糧餉的極其困難局面下,堅持4個多月的浴血奮戰,英勇地抗擊了日軍兩個近代化師團和一個海軍艦隊的進攻,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侵臺日軍共5萬人,因傷亡和疾病減員達三萬兩千人,其中在臺喪命者4600人。

劉永福內渡后,1902年署廣東陸豐碣石鎮總兵。1911年廣東獨立后,被推為廣東民團總長,后辭職回籍。1917 年1月,病逝于家。劉永福曾孫有:廣西欽州2人、云南昆明2人、廣東江門1人、肇慶1人、香港2人、美國1人。

8、四川富平劉光第家族

劉光第祖先是客家劉氏劉三郎(號二夫),"忠于宋,恥仕元",由江西瑞金遷入福建汀州(長汀)劉屋坑,最后落戶武平縣湘湖。清朝康熙年間,劉光第8世祖劉用琳隨移民大潮從福建武平縣來到四川,定居在敘州府(今宜賓)富順縣(今自貢市東南)下東路杜快鋪(今琵琶鎮)盧家嘴,百余年后遷觀音灘,又20年遷到沱江西岸的趙化鎮。遷居四川后,劉用琳后裔仍然說客家話,奉行客家風俗習慣。

光第的曾祖父劉祖湖,在各房兄弟分家時,他沒一分到田土,便帶了七百串錢由盧家嘴遷居到觀音灘租田為生。到了祖父劉聯桂時期,家庭更加貧困。光第的父親劉宗準,號永茂,少年時窮得當"剃頭匠"。光第的伯父劉宗匯,號泉溪,向人家學生意,慢慢地積累了一些錢。劉宗準長大后,就跟隨哥哥在市上做生意。

1859年陽歷6月12 日,劉宗準37歲時,他的第一個兒子劉光第出生于趙化鎮。劉光第的母親姓王,老家住在雙鹿鋪(今屬萬壽鎮)五間樓。她雖識字不多,但卻最喜歡讀書的孩子,在劉家最困難的時期撐持了家庭。因為光第是劉家的長孫,特別受到祖母廖老太太的鐘愛。

1860年,正值李永和(李短辮)、藍朝鼎(藍二順)起義軍進占自流井一帶,全家遷入鎮外的普安寨內,居住在伯父宗匯的三星堂。光第四歲就開始"發蒙"讀書,教師是鎮上的柳霏云。

13歲父歿,家境益窘。無奈,休學理發3月,經塾師勸阻復讀。18歲入黑云寺曾虎臣門下攻讀。次年參加富順縣縣考,名列前茅。1880年,入成都錦江書院。1882年參加鄉試中舉人,次年進京會試中選,殿試聯捷二甲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同年秋回富順省親,以日記體裁寫下著名的《南旋記》,發出"江河日下,誰能力挽狂瀾"的呼喊。1885年3月,母病故,在家守制。1888年,劉服滿返京供職。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他冒著丟官和殺頭的危險,毅然向光緒皇帝呈遞《甲午條陳》。他認為,要抵卸外悔,根本途徑在于改革變通。 1898年,劉光第、楊銳等人在京創辦"蜀學會",鼓吹變法。6月11日,光緒皇帝正式宣布變法。光緒皇帝召見劉光第時,他對頗詳直,深得皇上贊賞。光緒皇帝賜他四品卿,授任軍機章京,參與新政。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光緒皇帝于瀛臺,下令大捕變法維新人士。9月28日,慈禧太后下令處死劉光第、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康廣仁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劉遇害后,同鄉好友喬樹楠等人備棺、服,就地裝殮。后靈柩由親友護送回川,葬于趙化鎮外沱江邊的普安寨。1984年富順縣政府又遷葬于縣城西湖旁五府山烈士陵園后山,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劉光第先生之墓。

9、江蘇江陰劉半農家族

從五四時期到1980年代長達六十多年的歷史跨度中,劉半農、劉天華和劉北茂三兄弟以科學求實的精神,為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嘔心瀝血,被譽為江陰劉氏三杰。

劉氏三兄弟的祖母是夏氏。夏氏的丈夫劉漢32歲去世時,她還不滿三十歲。守節意味著將獨撐劉家的門楣、忍受孤獨的煎熬和含辛茹苦地求生存。她要過繼一個兒子,接續劉家的香火。 夏氏領養江陰縣三甲里殷家埭(今華西村)劉漢的堂兄的兒子劉寶珊。夏氏還領養了一個棄兒,在她還不滿周歲時,幼小的生命被裹以破棉敗絮,丟棄在一條冰凍的河中。夏氏央人把孩子救起,抱起女嬰回家撫養,她就是劉氏三兄弟的母親蔣氏。

夏氏有兩間廂房,以很低的租金租給一位窮教師王先生辦私塾,王先生為人正直,教書勤勉,深得夏氏的尊敬。這樣寶珊就可以在夏氏的眼皮底下認真讀書了。寶珊從小聰明過人,又能用功讀書,深受王先生的賞識。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劉寶珊終于1896年、26歲時考上了秀才。中了秀才的劉寶珊教了幾年的私塾,后來又在家鄉創辦了一所新式小學堂。

夏氏逝世時,劉半農十歲、劉天華六歲、劉北茂尚未出生。

劉半農(1891-1934年),名復,原名壽彭。劉半農十七歲時,就離開江陰去常州中學讀書。劉半農和妻子朱惠都是江陰人,是一對理想的又是患難與共的恩愛夫妻。辛亥革命爆發后,劉半農和二弟劉天華一起到清江的軍隊中去工作,劉半農當文書,劉天華吹軍號。以后他們發覺革命軍隊內部情況混亂,思想復雜,心理感到不滿而回了家。接著劉半農又和劉天華同去上海謀生。

劉半農在上海中華書局擔任編輯工作后,有穩定的收入可以養家。1916年劉半農的女兒劉小蕙就在上海銅仁路明厚里一號出生。在劉小蕙將近一歲時,劉半農應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去北京大學預科任國文教授,從那時起劉半農就積極投身于中國文學革命,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劉半農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行列。1920年初,劉半農帶著妻子朱惠和女兒劉小蕙離開北京,輾轉到達上海,從那里乘輪船去歐洲留學。

劉半農在新文化運動中,寫了大量的詩歌,形式上著力模仿民歌,后結集出版詩集《揚鞭集》。同時,劉半農又采集了不少民歌,編為《瓦釜集》。他的名字以"半農"自詡,表明他眼光向下。另外,他還精心研究語言學,并有不少語言著述,在中國現代語言史上卓有成就。1920年,正在倫敦的劉半農,寫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詩,首次創造了"她",并第一次將"她"字入詩。

劉半農與趙元任的初次交往是在1924年,當時劉半農在法國巴黎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趙元任夫婦游歷歐洲時特地尋訪了他。1925年,劉半農回國,與錢玄同、黎錦熙、汪怡等聚集在北京趙元任家中,討論研究音韻學的問題,劉半農提議發起"數人會"。兩人首次合作發表了歌曲《織布》,由劉半農作詞、趙元任譜曲的雙簧即由此開臺。1927年,劉半農受聘為輔仁大學教務長。輔仁大學創建于北洋政府時期,初名輔仁社,其時學生中頗多修士、神父,后來始改名輔仁大學,以對外招生為主。當時,該校還未在教育部立案,劉半農即與校長陳庵籌劃,如何使學校得以符合教育法規。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南遷,劉半農又多次親往南京聯系,終于使輔仁大學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后來,輔仁大學有很大的發展,與劉半農的努力有關。劉半農離開輔仁大學后,先后擔任過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等職。1934年夏,他赴內蒙古進行語言學的調查研究工作,感染回歸熱,返回北京不久即病逝,時年僅44歲。

劉天華(1895至1932年)原名壽椿,半農二弟。1911年,劉天華隨其兄劉半農至上海,拜師江南名家沈紹周之門學習琵琶,1922年劉天華至北平,任職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教授琵琶。1923年兼任女子高等師范音樂科教職,1926年兼任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教職。

劉天華最早是為了反清朝而參加軍樂團,他是先學西樂再學民樂的。小提琴家劉天華的胡琴技法學了小提琴,把小提琴的換把、揉弦技巧移植到胡琴上,才造就了現代胡琴的型制和演奏法。

劉天華在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大膽借鑒西樂改進國樂。他不僅創作了二胡獨奏曲十首、琵琶獨奏曲三首及民族樂器合奏曲二首,而且他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專業二胡學派的奠基人。他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將傳統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將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樂器。賦予二胡和琵琶這兩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以新的生命。

劉北茂(1903至1981年)原名壽慈,半農三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他一生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獨奏曲和大量練習曲,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劉北茂原來是學的是西洋文學,后來也成為胡琴宗師。劉北茂去世后,薪傳兒子劉育熙。他是著名指揮家林克昌在中國的第一個小提琴學生。林克昌是印尼華僑,早年在荷蘭、法國接受教育,學的都是西洋的東西。

三兄弟的后代自強不息,出了翻譯家劉小惠、建筑專家劉育毅、鋼琴家劉育和、小提琴家劉育熙等人。從劉氏家族興盛的現象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創建文化世家對每個家庭的重要意義。

10、當代劉姓

⊙劉永治

1944.11生于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柏梁鄉洼劉村人,妻疙瘩頭村文盲。

⊙劉安祺

字壽如,山東棗莊嶧縣人。畢業于黃埔軍校三期步兵科、革命實踐研究院第1期。

⊙劉白羽

1916.09.02--2005.08.24,原名劉玉贊,生于北京,逝于北京。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與文學政治家。1950年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獲斯大林文藝獎,1989年《芳草集》獲優秀散文獎,1991年《第二個太陽》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90--1994年《心靈的歷程》獲中國優秀傳記文學作品獎。

⊙劉心武

1942年生,筆名劉瀏、趙壯漢,四川成都人。擅長青年題材寫作。研究《紅樓夢》長達十余年,開創了紅學研究的一個新分支——秦學。

⊙劉歡

1963年8月26日生,天津人,1985年畢業于國際關系學院法語專業,畢業后在國際關系學院教書,現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西方音樂史。體寬臉胖,嗓音渾厚,是著名的通俗歌手,曾演唱很多影視劇插曲,代表作《少年壯志不言愁》、《彎彎的月亮》、《千萬次地問》、《亞洲雄風》、《得民心者得天下》、《好漢歌》等廣為傳唱的歌曲,并在北京亞運會開幕式上擔任主唱。2005年,與香港歌手方力申合作。

⊙劉青云

1964年2月16日生,香港影星,籍貫廣東三水。1984年參演首部電視作品《畫出彩虹》,84年《新扎師兄》的Fit佬角色為他奠立冷面形象。九十年代初憑《大時代》走紅電視圈,并獲邀參與多出大型電影制作,包括《現代豪俠傳》 (1993) 、《昨夜長風》(1994) 等。近年合作較多的導演包括林嶺東、杜琪峰、韋家輝等。1993年憑《新不了情》、《七月十四》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1996年《沖鋒隊之怒火街頭》再獲提名。

⊙劉亦菲

1986年8月25日生于北京,美國國籍,英文名Crystal,本名劉安鳳,后來母親為她改名為劉茜美子,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拍攝電視劇有:神雕俠侶、天龍八部、金粉世家、仙劍奇俠傳、豆蔻年華,電影有:五月之戀、戀愛大贏家(又名喜歡你喜歡我)。

⊙劉嘉玲

1965年12月8日生于江蘇蘇州,是香港女演員,其男友是香港男演員梁朝偉。1990年4月24日凌晨,劉嘉玲被匪徒劫持約兩個小時,其間被歹徒拍裸照及強奸。

⊙劉若英

劉若英的祖父劉詠堯,黃埔軍校一期,籍貫湖南省醴陵縣。

⊙劉xiaoqing

1951年10月31日生,重慶涪陵人,隨母姓。曾主演:《小花》、《垂簾聽政》、《李蓮英》、《芙蓉鎮》、《火燒圓明園》等。著作有《我的路》、《我這八年》。

⊙劉璇

1979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長沙,中國體操運動員,因容貌美麗,又有"璇美人"之稱。劉璇的首個冠軍是在七運會的女子團體項目中奪得金牌,又于1994年獲得亞運會的高低杠項目銀牌與女團項目的金牌。1995年劉璇于世界錦標賽的女團賽中得亞軍。1996年,劉璇于世界杯的平衡木賽事中得到季軍,又參加了亞特蘭大奧運,可惜只在女團項目中取得第4名,未能得到獎牌。一年后,劉璇在世界錦標賽的女團賽得到季軍。1998年,劉璇在世界杯中贏得首個冠軍,她在平衡木比賽中奪冠,又獲高低杠季軍。一年之后,劉璇于世界錦標賽的平衡木比賽中奪冠。2000年,劉璇先后得到了全國錦標賽的平衡木賽冠軍與全能賽亞軍,更于悉尼奧運贏得了女子平衡木項目的金牌。2001年,劉璇退役,進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5年獲得新聞系學士學位。退役后劉璇有意向演藝界發展,同時熱心公益。

⊙劉翔

劉翔爺爺原來居住在鹽城市大豐縣草堰鎮,18歲那年去了上海,后來,在上海成家并生下了劉學根。1969年,劉學根18歲那年,為響應政府號召,下放到了老家,在當時的草堰公社王港四隊務農。1974年,他又到草堰鎮農具廠工作了4年,前后一共在草堰鎮生活9年,后回到上海。1982年劉學根在上海與吉粉花(老家是鹽城市建湖縣上岡鎮)結婚,1983年7月13日在上海生下劉翔。劉翔現就讀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劉翔曾經在國際業余田徑聯合會世界田徑錦標賽和國際業余田徑聯合會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兩次)參加跨欄決賽,但是三次都看到美國跨欄運動員艾倫·約翰遜奪得了主要獎牌。

2004年8月27日在第28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田徑男子110米欄項目中以12.91秒的成績奪得金牌,打破了奧運會記錄,追平了威爾士的科林·杰克遜在1993年創造并保持的世界紀錄,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塊男子田徑奧運會金牌。,這塊金牌為中國在本屆奧運會上奪得的"含金量最重的"金牌。

⊙劉水龍

明末亂世,廣東省欽州府籍太學生劉天永/永旗(祖先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第六子),落戶河南省商水縣魏集鄉劉老村,后裔播遷至淮陽劉雙冢、項城劉寨、項城水寨東泥巴墳、平店鄉雒莊,項城水寨東泥巴墳又播遷至(?存疑)平店村西頭。另有一說,平店村西頭劉姓來源于山西洪洞縣,明朝時先遷至太康縣,清初又遷至平店村西頭。

平店鄉劉營村劉姓可能是避禍遷來,來歷不明。平店村一隊劉姓來自于劉樓,可能是安徽阜陽劉福通的后裔。

平店村(除一隊)最早的劉姓就是劉始祖,劉始祖生下三個兒子(兆字輩)、三個兒子生下九個孫子(祥字輩),以后是劉宗道、劉培(丕)殿、劉振生(顯明)、劉治中、劉水龍(少字輩)。

振字輩,與進、良同輩。治字輩,與尚、明同輩。少字輩,與天同輩。少字輩下面是新字輩。

新字輩(劉秀第六子支系第65世或67世)以下,是敬、義、超、效、群,乾、坤、榮、光、登,守、良、錦、茂、衛,偉、恭、復、向、生。

PAGE

1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