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和網絡教育(1×10森林工作法:家長常做這兩件事,孩子更容易沉迷網絡)
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和網絡教育文章列表:
- 1、1×10森林工作法:家長常做這兩件事,孩子更容易沉迷網絡
- 2、為什么說現代社會做好家庭教育特別重要?
- 3、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亂象:商家稱交錢即拿證,專家提醒別輕信
- 4、家庭教育之童年
- 5、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會影響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情況
1×10森林工作法:家長常做這兩件事,孩子更容易沉迷網絡
沉迷網絡的孩子,看上去逆反、偏執,其實他們面臨內心匱乏的困境,沒有手機的時候,容易被迷茫和無助占據。
“孩子用我的手機,給游戲充了錢。”
“我是孩子奶奶,他父母常年在外,我管不住他啊。”
“孩子上網課得用手機,我不知道他在玩游戲。”
這是咨詢一座森林家庭教育的來訪電話中,最常聽到的內容。每通電話背后,都有一個無助的家長。
現如今,孩子沉迷網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大人為此頭疼不已。
孩子沉迷網絡只是表象,背后的原因,需要我們深思。
1、現實中的認可和尊重太少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成績不好主要原因就是沉迷游戲。
其實不然,很多孩子是因為在學習和生活中找不到自信,才通過游戲尋找自信和成就感。
玩游戲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
一座森林家庭教育指導專家王老師咨詢的案例中,曾有一個15歲的孩子,愛打游戲,沉默寡言,成績也班級墊底。
父母為了讓孩子走出虛擬世界,試各種辦法,孩子卻沒有絲毫改變。
直到后來,孩子媽媽因為一場大病,臥床半年,孩子被這場變故嚇壞了,在媽媽住院那段時間,表現的格外懂事。
媽媽也不再和孩子劍拔弩張,試著和他溝通,想知道孩子內心到底是怎么想的。
經過日復一日的相處,孩子終于敞開心扉:
在你和爸爸的眼中,我就是學習不好的壞孩子,但是在游戲里,卻有很多人夸我厲害。我認識了很多朋友,他們不會因為成績不好,就看不起我。
這時候,媽媽才意識到,自己每一次對孩子學習上的打擊,孩子“不屑一顧”的背后,都是內心傷痛的掩飾,他始終都渴望父母的認同。
孩子這段話,其實也是很多沉迷網絡的孩子內心的聲音。
當孩子無法在現實世界獲得尊重和認同的時候,就會到虛擬世界去尋找。
從某個角度來說,游戲遠比我們更懂孩子的心。
他們能在屏幕里,找回對生活的自信,委屈和壓抑都可以通過游戲宣泄,這是在現實世界體會不到的。
2、父母關系不好,家庭氛圍緊張
孩子長期生活在夫妻沖突頻繁的家庭環境中,也容易沉迷游戲。
當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有些孩子會選擇逃避,而手機所連接的虛擬世界則成了“避難所”。
很多沉迷網絡的孩子,并不是被游戲本身所吸引,而是家庭里的壓力太大,讓他們想要逃離。
在家庭氛圍緊張的情況下,一些孩子甚至希望通過自己的出格行為,引起父母注意。
一座森林是一家以青少年心理咨詢為特色的家庭教育機構,我們的1×10森林工作法提出:
父母關系不和會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全發展,使子女產生心理障礙,想要在網絡世界尋找缺失的溫暖、理解和支持,從而沉迷網絡。
在沖突頻繁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內心經常感到孤獨和壓抑,而刷視頻、玩游戲,則是短暫喘息放松的時刻。
我們始終強調,家庭生態健康,孩子心理才健康。
沉迷手機的孩子就像在一個氣泡中,外面的大人進不去,里面的孩子出不來。
大人總是想辦法去改變這樣的孩子,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父母自己。
改變對孩子的態度,改變陪伴孩子的方式,改變不和諧的家庭氛圍,用愛填補孩子內心的空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為什么說現代社會做好家庭教育特別重要?
(根據群聊記錄整理:2019年5月28日)
為什么說當前做好家庭教育特別重要?因為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大家可能有點困惑,就是為什么在我們的父母輩,甚至爺爺、奶奶輩,在他們那個時代,雖然窮苦一點,但是教育反而不是一個大問題?有些家庭,動輒養十幾個孩子,吃飽了事,沒見什么大煩惱,對吧?而且照樣出很多人才,照樣養出來來很多孝子——那么為什么,在物質較為豐富的今天,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在各種條件看似都非常好的情況下,為什么教育反而成了一個大問題呢?
簡單講,三點:
01
一個是,無孔不入且缺乏約束的商業化信息,借助手機、網絡、影視、書籍等媒介,大舉入侵,惡化了我們孩子的成長生態,讓他們面臨諸多挑戰——這實際造成了一個局面,是我們猝不及防的:就是以往只是“錦上添花”的家庭教育,現在卻成了不可或缺且兼具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的“歷史性”重任。也就是說,以前沒有專門的家庭教育“不大礙事”——現在你要是沒有很好好的家庭教育,孩子難以優秀還不說——更要命的是,他可能會學壞!
02
二個是,人們需求的無限增長和有限的機會供給,形成的結構性矛盾——也就是俗稱的“內卷”,讓缺乏正確引導的家長們陷入了空前的焦慮;這種焦慮直接地傳導給孩子們,且推動形成了扭曲的價值觀和病態的成長環境。
03
第三個是,現在所謂的學校教育,似乎只側重學習,其他不怎么管。這點呀,我們很多家長深有體會,對不對?
以我的經驗為例:我參加歷次家長會,班主任,老師們都是在家長會上講解學習重點——而且幾乎是只講學習情況。重視學習,這固然是好的呀;當然如果我們私下去問,老師會說一些,但是不那么重點地說明(總之在老師們眼里,重要性似乎就不如學習)。
上面講的,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有些家長朋友不一定聽得進去,他們心里只有學習(笑)。因為學習好,似乎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首先說明,我是非常反對“唯學習論”的。但是,既然很多家長眼里只有學習,那么我們就從學習的角度來談,即便從搞好學習的角度,家庭教育也同樣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我們先問幾個問題:要想孩子學習好,要不要他很專注于這件事?要不要他有這樣的動力和耐力去專注這件事?以及,要不要他有這樣的能力和品質去完成好這件事?——這么問,大家要理解。因為之前的孩子,就是我上面說的,之前幾十年的孩子,面臨的環境簡單,能夠影響和干擾到他的東西不多。現在則不一樣了。影響和干擾他的東西是特別的多,對不對?那么,他就必須有一個品質是之前沒有那么多要求的——就是,他必須要能夠對抗這些影響和干擾;甚至說,他要有能力帶著這種影響和干擾去完成學習好這件事。
打個比方吧,好讓大家理解:你在天氣晴朗的柏油路上騎自行車,自然是一馬平川,對不對?你可以很容易騎出一個好的狀態和速度(這個來比喻之前的學習環境)。但是現在給你一個泥濘不堪的泥石路,且風雨雷電交加——請問你,你還可以騎得那么愜意嘛?所以,環境不一樣了,對人的要求也不一樣了。所以,現在想要孩子們學習好,不是只抓學習就可以那么簡單的事了。
綜合來講,現在的環境,對于孩子的要求是大大的提高了。所以,這個品質的高要求,就需要家庭教育來完成——不能再像過去幾十年那樣——放養,他就可以自己成才,現在很難了——現在你要是敢放養,他不學壞就不錯咯,你還想怎么個優秀法......
接著上面的比喻:什么樣的孩子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那就好比汽車的比賽——不要只關注速度的問題;要著力把汽車的品質提高,你們想想,拖拉機怎么跟奔馳寶馬比?對不對?
所以,汽車的品質決定了他的優勢——而同樣的,孩子的品質,也必然決定了他學習上的根本優勢。
而這個品質只能從我們做好家庭教育這個事情,去獲得!
The End
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亂象:商家稱交錢即拿證,專家提醒別輕信
根據人社部今年修訂的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家庭教育指導師”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新職業。記者了解到,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尚未由主管部門頒發或授權頒發,但現實中相關培訓機構卻如雨后春筍,有商家宣稱“培訓即拿證”“拿證即推薦就業”,銷售價格不菲的課程。近日,也有不少消費者反映,交了數千元的培訓費,最終卻只得到了一張“廢紙”。針對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亂象,南都記者展開了調查。
培訓機構投訴集中
有學員反映被騙學費
根據網上資料,家庭教育指導師,是指從事家庭教育知識傳授、家庭教育指導咨詢、家庭教育活動組織等的人員。這一新職業剛上新,就有一批培訓機構嗅到商機,如雨后春筍紛紛冒頭。據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新注冊的家庭教育指導培訓相關企業同比增長24.39%。截至2022年5月,新注冊企業數量超過2021年增長數的一半。
隨著各種打著家庭教育指導師旗號的培訓機構“橫空出世”,相關投訴也同比增長。記者查詢發現,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課程內容質量低,缺乏專業性;二是發證證書與承諾并不一致,涉嫌虛假宣傳;三是未按合同履約,繳費后老師直接“消失不見”。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針對“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名目繁多,課程內容五花八門。有機構將課程分為興趣取證班、就業指導班、創業全項班等。經過對比,不同機構提供的課程相似度高,有的甚至選擇一些高校教師的講課錄像拼湊出一套課程。另外,一些機構瞄準有人渴望“一證傍身”的心理,打著“無門檻、無要求,參加培訓即可拿證,拿證就能上崗”的口號進行“收割”。
某培訓機構發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樣本。
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張女士在一家培訓機構的微信群里,看到有老師宣稱其是國家唯一認可的培訓機構,讓張女士對證書的權威性深信不疑。沒過幾天,對方又提出“不學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就學不透”,為此,張女士先后支付了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一共5986元學費。其后,張女士收到所謂的證書,經過查證后卻發現證書并非人社部認證,也不具有權威性,“官網上根本沒有證書的認證信息,群聊被解散了,老師也聯系不上。”
自發證書滿天飛
有商家承諾“包發證書”
在網上輸入“家庭教育指導師”等關鍵詞,立刻出現有不少培訓網站,只要點擊某個選項,客服的對話框就會自動彈出。記者留下手機號碼后,立馬就有機構的工作人員聯系。
一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發展前景好、國家扶持、專業人員缺口大是選擇這個職業的三大優勢,同時還不斷強調其機構的證書含金量十分高,持證即可上崗,且隨著能力的提升薪資將會越來越高。此外,還有不少培訓機構干脆“買一贈多”,除獲得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外,還附贈注意力訓練師、行為矯正師及職業規劃師等證書,甚至承諾拿證后可推薦就業。
電商平臺上,也有不少商家兜售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課程。“挑戰時薪1000、考試押題、證書包發、免費補考”是不少店家打出的噱頭。根據一店家客服介紹,“發證單位為中國教育部直屬單位,含金量十分高。”
從上述培訓機構頒發的證書樣本來看,基本都是“專業人才職業技能證書”,并非職業(執業)資格類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大多為不知名的機構頒布。經記者簡單統計,網上目前號稱由“權威部門認證”或由各類行業協會、學會頒布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證書就有十幾種,而各類培訓機構自行頒發的培訓證書更是難以計數。
事實上,今年9月29日,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全國婦聯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以“家庭教育指導師”名義開展違規校外培訓的提示》提到,“家庭教育指導師”尚未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相關主管部門未頒發或授權頒發“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
一些培訓機構發的相關證書。
專家:
相關缺口并非宣傳中那么大
需嚴查虛假宣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認為,首先,“家庭教育指導師”是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的指導師,給家長進行面上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以及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受眾是家長。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的機構主要為中小學、幼兒園、社區以及面向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的社會機構。考慮到家庭教育指導與學生心理健康指導有很多類似之處,按配備心理教師的標準配備家庭教育指導師,我國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在10萬左右,而不會是一些機構宣稱的幾百萬之巨。“有的培訓機構就一直炒作,宣稱社會的需求有幾百萬,獲得一張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將捧上‘金飯碗’,這有很強的迷惑性。”熊丙奇稱。
熊丙奇表示,通過培訓獲得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不是職業資格證書,而是能力評價證書,是由社會機構進行的評價。是否得到認可,要看培訓的質量與家庭教育指導師本身是否具有指導家長的專業能力。所有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機構,按照法律的規定都必須是非營利性,而不能以逐利為目的。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機構的監管,嚴查虛假宣傳,“而選擇家庭教育指導培訓的人員,不要想著賺大錢,輕易被機構忽悠。”
采寫:南都記者 張思琦
家庭教育之童年
今天讀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第七章中講到蒼鷺傾聽并不斷發問的方式,使得蛤蟆覺察到了自己的種種想法和感受,他開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審視自己,換句話說就是開啟了學習模式。本章內容主要探討了“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以及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情感。人在一出生時,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感情(基本組成: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幼年時,這些基本感情逐漸發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的一身。正因為這樣,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侯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在兒童自我狀態分兩種,一種是自然型兒童,一種適應型兒童。自然型兒童指的是與生俱來的一些特質,適應型兒童則指的是為了自保而適應環境養成的一些特質,比如察言觀色、取悅他人等。所以仔細想來,成年人的多少行為是從童年學來的。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的變成我們成年后經常有的感受!有詩人曾說“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
網絡有句話說“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或許在這里找到了答案。這也表明了兒童家庭教育影響的重要性,人的發展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有所改變,但是某些在童年受到的影響或者被潛移默化的一些特質,即便是在成年后,也會在特定的情形或者情景下被激發出來。#曾經童年里的回憶影視劇,你們還記得多少#?#反向育兒#
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會影響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情況
12月7日,中國社科院社會心理與行為實驗室以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未成年人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數字生活與網絡保護研究報告(2021~2022)》,藍皮書指出,家庭學校環境系統在未成年人網絡行為引導和網絡沉迷防范上具有重要作用,會影響未成年人上網動機、上網活動頻率和網絡沉迷情況。
調查顯示,家庭環境會直接影響影響未成年人的上網動機強度,父母對子女越了解、親子互動越頻繁、親子關系越是親近,未成年人會越少依賴網絡使用來滿足心理需要,上網動機減弱。比如,父母對子女了解程度較高的時候,未成年人將互聯網作為娛樂放松主要途徑的比例降低14.24個百分點,作為自我表達媒介的比例下降11.30個百分點,作為尋求志同道合伙伴的比例下降11.47個百分點。親子關系親近的未成年人將互聯網作為重要娛樂途徑的比例下降20.31個百分點,作為自我表達媒介的比例下降12.74個百分點,作為尋求志同道合伙伴重要途徑的比例下降14.37個百分點。
親子關系還會影響未成年人的網絡活動。父母對子女了解程度高的時候,孩子經常或總是玩游戲的比例降低5.61個百分點,經常或總是看短視頻比例降低8.80個百分點;父母和孩子關系親近的時候,孩子經常或總是玩游戲的比例降低10.79個百分點,看短視頻比例降低13.00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良好的親子關系和父母間的良好關系還是降低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關鍵因素,父母之間關系很好的孩子,和父母關系很不好的孩子相比,其網絡沉迷風險會降低9.49個百分點;而父母經常吵架的孩子,和父母很少吵架的孩子相比,其網絡沉迷風險會提升22.47個百分點。同時,家長對孩子采用降低期望但嚴格管理的教養方式能夠降低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程度。家長的網絡監管意識越弱、自身上網頻率越高、網絡娛樂活動越頻繁,其子女的網絡沉迷風險越高。比如,父母對孩子學習和生活完全不管的時候,和父母管的比較嚴格的時候相比,孩子總是玩網絡游戲的比例要高出11.92個百分點,總是看短視頻的比例要高出9.74個百分點。
家長的榜樣作用對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具有重要作用。平時每天玩游戲或看短視頻時長較長(3小時以上)的家長,和不玩游戲或不看短視頻的家長相比,其孩子有網絡沉迷風險的比例分別高出5.36和11.10個百分點;和用時較少(1小時以內)的家長相比,其孩子網絡沉迷的風險也會分別高出5.22%和8.83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當未成年人不適應學校環境時,使用互聯網娛樂和社交的動機會更強烈,將互聯網作為娛樂放松主要途徑的比例會提升14.64個百分點,作為社交重要渠道的比例提升14.35個百分點。而良好的同學關系則可以減少未成年人對互聯網滿足心理需要的依賴。與此同時,未成年人學校融入程度越高,網絡沉迷風險也會越低,喜歡學校的孩子網絡沉迷風險會降低5.75個百分點,不適應學校想轉學的孩子網絡沉迷風險會增加19.24個百分點。
此外,學校網絡素養教育開展的情況也會影響未成年人的網絡使用。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編輯/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