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各有所好(中國神話龍生九子 為什么九子不成龍 還各有所好)
龍生九子各有所好文章列表:
- 1、中國神話龍生九子 為什么九子不成龍 還各有所好
- 2、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 3、上古兩大圖騰——龍生九子·鳳育九雛
- 4、古代十二神獸:都稱龍子,可龍生九子,多出的三個有一個假冒龍子
- 5、龍生九子的傳說是這樣的
中國神話龍生九子 為什么九子不成龍 還各有所好
龍,是中國的“圖騰”,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據《諸神由來》記載,長子囚牛,喜音樂;次子睚眥( y á z ì),嗜殺喜斗;三子嘲風,形似獸;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五子狻猊( Su ā n n í),形似獅子;六子霸下,似龜有齒,喜歡負重;七子狴犴( b ìà n ),形似虎好訟;八子負屃( f ù x ì),身似龍,雅好斯文;九子螭吻( ch ī w ě n ),口潤嗓粗而好吞。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 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后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大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后來成了龍子的老五。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屃
負屃,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其原型可能是深海大鯨。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么,說法也不同。我們主要以年份偏老并已經被后人整理成書的《中國吉祥圖說》來了解具體是哪九子。
囚牛
傳說中的怪獸。龍生九子之一,是老大,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于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舊時多刻于胡琴頭上。
睚眥(音yá zì)
龍的九子之一,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 。
嘲風
龍生九子之一中的老三。平生好險,飛檐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蒲牢(音pú láo)
獸名,傳說中的龍生九子的老四,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
狻猊 (音suān ní)
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排行老五,是一種猛獸。形如獅,喜煙好坐,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赑屃(音bì xì)
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狴犴 (音bì àn)
狴犴,又名憲章,傳說中的獸名。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
負屃
負屃是龍之第八子,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負屃,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
螭吻(音chī wěn)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音吃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喜歡紅木文玩的可以加我個人微信號:2415268456 (也是QQ號)
還可以加我們的微信公共平臺:hongmu365 里面沒有煩人的廣告,主要是 明式紅木家具 小葉紫檀,黃花梨,沉香等紅木行業知識的介紹和信息分享。
上古兩大圖騰——龍生九子·鳳育九雛
龍和鳳是我們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上古神獸。在大家的印象里,龍和鳳也是一對超強CP。龍對應鳳,是佳偶天成、天作之合的一對。比如,“龍鳳呈祥”“龍鳳呈祥”“龍飛鳳舞”。
然而龍和鳳,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一個變化飛騰而靈異,一個高雅美善而祥瑞,兩者之間神性是互補和對應的。最早,龍分雌雄,而鳳與凰是一對兒;后來,龍鳳配,逐漸占了上風。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龍的地位上升了。其實,龍與鳳凰,都屬于古人的圖騰的一種。
龍,是中國的“圖騰”,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生九子是有出處的,不容混淆。
鳳凰是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眾禽之長,和龍同為中華民族的祥瑞。而正如龍生九子,鳳也有九雛。
在《中國吉祥圖說》中記載龍生九子分別為: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形象。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次子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心胸狹隘。睚眥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形象。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三子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雕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形象。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大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
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后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形象。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形象。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說匍匐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屃
八子負屃 (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負屃,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形象。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其原型可能是深海大鯨。
龍的九子看完,我們再來對比鳳育九雛。
傳說:混沌初開。清而輕上升化天,濃而重下沉作地。日月既明,星辰環繞,萬物滋生。雄鳳雌凰,天地交合,逐生九種。
九雛之一:青鸞
青鸞又稱蒼鸞,是傳說中青色的鳳凰類神鳥。最早記載在《山海經》中“西山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青鸞是一種神鳥,西王母身邊就一只青鸞神鳥,專門為西王母送信,兼當坐騎。青鸞鳥為雄性,是五鳳之一。
九雛之二:火鳳
火鳳神鳥是傳說中能浴火重生的神鳥,又被稱之為不死鳥。火鳳是雌鳥,和青鸞是一對情侶神鳥。二者相生相伴,缺一不可。一生不離不棄,互相照顧,倘若其中一只死掉,另一只會殉情。每隔五百年左右,火鳳便會采集各種有香味的樹枝或草葉,并將之疊起來后引火自焚,然后灰燼中便誕生出幼鳥,甚是神奇。
九雛之三:朱雀
朱雀,被譽為四大護法神靈之一,與玄武、白虎、青龍齊名。外形也是長得十分像鳳凰,以至于人常常將朱雀誤以為是鳳凰。朱雀主導南方,屬性為火,是代表炎帝與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自漢代道教誕生起,就被道教吸納為護法神,神號是陵光神君。
九雛之四:孔雀
鳳凰生孔雀和大鵬,孔雀是鳳凰子嗣中最美麗的,但是生性兇殘傲嬌。相傳,佛曾嘗與之交往,不得,乃怒,約之大戰于昆侖山下。孔雀一口將佛祖吃了,佛從孔雀的背里破出,佛要殺死孔雀,眾神說:“尊從其體出,傷之如傷尊母。”釋迦摩尼佛權衡了利弊,找了個臺階下,封其為“孔雀大明王菩薩”,受無上自在加持。
《封神榜》中的孔宣就是上古洪荒時期生于天地之間的第一只孔雀,鳳凰之子,其五色神光無物不刷,只有圣人才能降服。
九雛之五:大鵬
大鵬鳥和孔雀一樣,雖為鳳凰之子,但天性兇殘,金翅大鵬鳥以天下龍族為食物,每次進食不知道要吃掉多少龍子龍孫。相傳佛祖將孔雀困于靈山之后,大鵬殺上西方極樂,佛祖無奈,點上佛界眾生,和大鵬斗了幾天幾夜,方才擒下,帶回靈山后,封為大鵬明王。后人說金翅大鵬鳥是佛祖的舅舅。
九雛之六:金鳳
金鳳是九子中最高潔的一個,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金鳳特征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金黃色、高六尺許"。金鳳吃喝住都非常講究,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鳳棲梧桐”一詞中的“鳳”就是指代金鳳!
九雛之七:九鳳
九鳳又名九頭鳳,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神鳥,它以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于楚人的九鳳神鳥。《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今天人常說一句“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九頭鳥就是九鳳,而湖北在古代屬于楚地!
九雛之一:彩鳳
彩鳳是鳳凰子嗣中美貌僅次于孔雀的神鳥,彩五彩備舉,鳴動八風。呈王者象,為百禽拜服。其形象是和父母最為相近的。彩鳳才被人比喻成美妙之物,唐代詩人李商隱用彩鳳來寫愛情詩:“身為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九雛之九:大風
大風是鳳凰子嗣中唯一一個比較敗類的異鳥,不具有神性而具有魔性,大風為一種兇惡的鷙鳥,堯帝時代,十日并出,天下出現了許多妖怪,大風便是其中之一。一展雙翅能遮住半邊天,雙翅一肩動就刮起了颶風,大樹被連根拔起,房屋成批倒塌,不僅毀壞農田莊稼而且還傷害人。堯帝就命羿去青丘之澤把它給射殺了。
這里所說的“九子、九雛”中的“九”其實是虛數,鳳凰和龍一樣,天地間的靈獸,它們的子嗣又何止九只!
古代十二神獸:都稱龍子,可龍生九子,多出的三個有一個假冒龍子
中國有句俗話,叫“龍生九子”,意思是說,龍一共有九個兒子,但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而事實上,稱為“龍子”的神獸并不是九個,至少有十二個,多那三個是怎么來的呢?這大概與中國人對“九”這個數字的理解有關。中國的“九”并不是一個死數,而是一個活數,它代表極多,可以是九個,也可以是很多個,所以人們就給九安排了很多兒子,流傳到現在知名的有十二個,這就是所謂的古代十二神獸。
在這十二神獸中,有九個是約定俗成的“龍生九子”,另外三個是“龍生九子”的替補,出現在另外幾個“龍生九子”的版本中。現在“龍生九子”的版本至少有三個,第一個版本流傳最廣,即: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負屃、螭吻。第二個版本以饕餮取代赑屃,以赑屃取代負屃,也就是說第二個版本沒有負屃。第三個版本是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這個版本以饕餮、蚣蝮、椒圖取代了囚牛、嘲風、負屃。到底 “龍生九子”是哪九子?因地而易,因建筑而易,目前沒有鐵定。
囚牛。龍生九子之長子,《治世余聞》:“囚牛,龍種,性好音樂。”龍頭蛇身,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常常蹲在琴頭欣賞彈撥弦拉音樂。
睚眥。龍生九子之次子。豺身龍首,好斗喜殺,常被雕在兵器上,以加大兵器威力和震懾力。
嘲風。龍生九子之三子,形似獸,好險又好望,殿角上常用它來象征祥瑞,以起到祛邪、避災的作用。
蒲牢。龍生九子之四子,形似盤曲之龍,好鳴好吼,他最怕鯨魚,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后來,人們將其雕為鐘鈕,把木杵雕為鯨魚,鯨魚撞擊蒲牢,“響入云霄”。
狻猊。龍生九子之五子,形似獅子,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故為香爐上的腳部裝飾。
霸下。龍生九子之六子,又名赑屃,形似龜,好負重,力大無窮,故將其雕于碑座下,俗稱“王八馱石碑”。
狴犴。龍生九子之七子,又名憲章,形似虎,好訟,又有威力,故常在獄門、大堂、銜牌上出現。
負屃。龍生九子之八子,似龍形,好文,故將其雕于石碑兩旁,與碑座下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螭吻。龍生九子之九子,又名鴟尾、鴟吻,龍形,口闊噪粗,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就是它。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蚣蝮。龍生九子之一。又名帆蚣、避水獸,頭部像龍,比龍頭扁平,頭頂有一對犄角,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好水,據說是龍王最喜之子。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其形如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口中銜環,故大門的鋪首多雕其形,以求平安,鎮宅驅邪,又常作擋門石鼓,照顧一家一戶安寧,被民間稱為“性情溫順”的龍子。
饕餮。別名叫狍鸮,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貪吃貪財,是個吃貨。《左傳》載,饕餮為縉云氏之子,又是“四兇”之一,并非“龍之九子”之一,看來這個“龍子”是假冒的。
龍生九子的傳說是這樣的
龍生九子:古代傳說,一龍所生的九條小龍,往往形狀性格各異。 后多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齊。出自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其中九可能為民間流傳的虛數,個別流傳的名稱也有差異。
事實上,龍生九子的"九"并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在古代,九是虛數的意思。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后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屃
負屃,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螭吻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傳說來源
"龍生九子"在明代以前并沒有記載,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
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于是又問吏部劉績。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以復命"回答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龍生九子"原無其說,只是因明孝宗提問"九子名目",由大臣們拼湊出來的"假貨"。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經許多名人傳播,名人效應使它弄假成真,逐步為人們所接受,最終成為一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