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札天然氣燃燒坑(這場大火燒了48年,損失超500億,至今為何不撲滅?專家:不敢碰)
達瓦札天然氣燃燒坑文章列表:
- 1、這場大火燒了48年,損失超500億,至今為何不撲滅?專家:不敢碰
- 2、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 你敢看看么
- 3、世界15個易錯過的秘境旅游景點 云南東川紅土地在列
- 4、俄羅斯的能源是怎么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 5、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一場大火持續49年,每年燒掉上億美元
這場大火燒了48年,損失超500億,至今為何不撲滅?專家:不敢碰
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做達瓦札,是土庫曼斯坦阿哈爾州的一條村落,由于地理位置的緣由,這里常年干旱,可極度缺水的達瓦札,卻十分盛產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據相關勘測統計,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儲備就名列世界第五,所以在當地,其經濟的發展都和石油及天然氣息息相關。不過在達瓦札的附近,卻有一個燃燒了整整48年的大火坑,每年損失超500億,可即使損失如此慘重,為何至今都沒有將大火撲滅呢?專家:碰都不敢碰。
這個燃燒了48年的大火坑,也被稱之為“地獄之門”,有關它存在的歷史還得從48年前說起。
在1971年,當年蘇聯有一個地質勘探小組在這里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由于開采技術的限制,當時土庫曼斯坦還特意請了專家來到達瓦札實地鉆探天然氣,經過一番仔細的勘測后,發現了小小的達瓦札地區卻存在三個天然氣坑,為了順利的開采利用這些天然氣資源,開采小組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由于前期準備較為充分,前兩個天然氣坑開采的都比較順利,但在開采第三個天然氣坑的時候,由于鉆探設備突然的崩塌,導致了地表塌陷,形成了一個直徑70多米的大坑,不僅僅如此,塌陷形成的大坑還有大量的天然氣涌出。
面對這個意外情況,土庫曼斯坦政府本想繼續開采,但卻遭到了當地人的反對,因為在他們心里認為,過分開采天然氣的這種行為,已經惹怒了沙漠的神靈。
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最終土庫曼斯坦決定停止繼續開采計劃,但為了附近居民的安全著想,勘探人員干脆就點了一把火,本想借著火將這些氣體耗盡,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把火一燒就是48年。
由此可見,通過這個大坑每年要被浪費大量的天然氣,如果將這些被浪費的天然氣利用上,每年可獲得500億的收入,面對如此的浪費,難道土庫曼斯坦不心痛嗎,為何不趁早將其撲滅?
實際上,土庫曼斯坦也早想將這熊熊大火給撲滅,但奈何難度太大危險太高。第一,達瓦札位于沙漠地區,水資源本來就極其的短缺,而且火坑的位置較為偏僻,要想撲滅這大火的客觀條件實在太難。其次,即使是將大火給撲滅了,也難以保證地下存在一些火災隱患,一旦再次進行開采,很容易發生爆炸事故,一旦發生爆炸,天然氣泄漏,大火必將再次燃起。所以面對以上的情況,要想真正撲滅這場大火,土庫曼斯坦本身信心不大。因此,這場大火也就持續到了現如今。
不過對于這個“地獄之門”,很多人也產生了好奇,紛紛來到這里觀看,漸漸的這里也被發展成了一個旅游景點。
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 你敢看看么
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曾因蘇聯探測者地粗暴挖掘而坍塌,為了防止天然氣泄漏被點火意圖耗盡地下的天然氣。但是沒人能想到,這場火燒了整整40年。
為什么要將烏茲別克斯坦天然氣坑洞燃燒而不開采呢?因為來不及開采。 這種現象在天然氣產區常見。如果打了一口井噴出了氣,而附近又沒有輸送或儲藏設備(或者能力不足),又不能封閉井口的時候,就將其點燃。為了安全起見,讓它持續燃燒比聚集大量氣體后產生爆炸好得多。
達瓦札并不在烏茲別克斯坦達瓦茲小鎮附近,是在土庫曼斯坦境內,經緯度 40°15'8.90”N 58°26'24.00”E,位于Derweze村北約10公里處。
達瓦札是土庫曼斯坦阿哈爾州的一條村落,位于卡拉庫姆沙漠中部,在阿什哈巴德以北約260公里。
達瓦札約有居民350人,絕大部份是塔克族(Teke)的土庫曼人,仍保持著半游牧的生活方式。
2004年Derweze村已廢棄。 達瓦札附近地區有豐富的天然氣,有3個天燃氣坑。其中一個被點燃,被稱為地獄之門,一個水坑,一個泥漿坑。
2013年冬季,世界著名的冒險家喬治·康羅尼斯George Kourounis冒著超過1000攝氏度的高溫,下降30.48米進入這個滿是火苗的大坑,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The Door to Hell)的人,并發布照片向世人展示了其真實面目。
研究人員放火之后,熊熊大火已經燃燒了43年仍未熄滅,該洞穴真的有如地獄一般,這些年不知已經有多少噸優質氣體被燒掉,專家表示,感覺這洞里的氣體似乎是無窮無盡,完全燒不完的。
截止2014年12月3日,沒有人知道這里蘊藏著多少噸天然氣,究竟可以燃燒多少年才能結束。
世界15個易錯過的秘境旅游景點 云南東川紅土地在列
1、莫斯塔爾,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它是一個坐落于小瀑布之間的小村莊,四周圍繞著天藍色的水,懸崖下有舒適的白色房子和修道院。
2、祕魯的Huacachina沙漠綠洲小鎮
這個人口約有200人的城鎮,是一個像海市蜃樓的地方,位于沙漠的中間。從秘魯首都利馬到這個可愛的地方,大約需要5個小時。
3、澳洲的希利爾湖
這個一整年都是粉紅色的湖,在1802年被發現。由于湖中的嗜鹽藻類繁殖時產生β-胡蘿卜素,讓湖水呈現夢幻的粉紅色。
4、墨西哥隱蔽海灘
這個“別有洞天”隱藏版海灘位于墨西哥的馬列塔小島,有非常清澈的水和各種鳥類。只要穿過像迷宮一樣的水下洞穴幾分鐘后,就可以到這個讓你感覺迷失的海灘。
5、冰島的辛格維勒國家公園
這是潛水員和冒險家最喜歡的地方,它會讓你失去深度感,因為水非常純淨,可以看到300米外的事物!
6、意大利的馬焦雷湖貝拉島
它絕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這裡有壯觀的宮殿、噴泉和花園等,你也可以看到夢幻的白孔雀,在花園裡優雅地散步。
7、馬爾他梅利哈的梅雷赫村莊
它在1980年代,本來是為了拍攝大型音樂劇而建造的。而現在,它變成了一個渡假村和游樂園。
8、中國的云南東川紅土地
它在1990年代被發現,由于擁有高濃度礦物質和化石的地理環境,它看起來就像棕紅色的波浪被子。被專家認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約熱內盧外最有氣勢的紅土地,而其景象比巴西紅土地更為壯美。
9、葡萄牙的弗洛雷斯島
弗洛雷斯島是世界遺產,是一個獨特的動植物國家公園,有天然溫泉、潟湖、稻田、村莊、湖泊、火山和世界聞名的洞穴。
10、土庫曼達瓦札的天然氣燃燒坑“地獄之門”
由于地面在1971年崩塌,這裡形成了一個天然氣坑。為了不讓甲烷氣擴散,地質學家把氣坑點火,讓它一直燃燒,形成像“地獄之門”一樣的驚人風景。
11、巴西的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
每年雨季7月至9月,沙丘之間都會出現無數個綠色湖泊,非常迷人。不過一些海洋生物如魚和蟹,是怎麼在經過乾旱后,年復一年地出現在那,仍然是一個謎。
12、西班牙的塞特尼爾德拉斯沃德加斯
這個小鎮位于巖石中,被當地人稱為“巖石下的城鎮”。裡面房屋的牆壁和屋頂,都是是巨大的玄武巖的一部分,可保護當地人免受炎熱的太陽和風。
13、法國的圣馬爾塞達爾代克洞穴
這個位于法國阿爾卑斯山羅納地區的地方,在1836年被法國的獵人發現。它是一個很巨大的洞,裡面有清澈的水和五顏六色的巖石。
14、智利的米羅頓洞穴 (The Marble Caves,)
這個美麗洞穴由水幾千年的自然流動造成,讓人嘆為觀止。
15、哥倫比亞的拉斯拉哈斯教堂
它位于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之間的邊界峽谷,華麗的教堂坐落在河上45米。
俄羅斯的能源是怎么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1971年,一隊蘇聯勘察隊,在現在的土庫曼斯坦進行勘探活動。很快他們發現在達瓦札村附近,蘊藏豐富的天然氣,于是開始了鉆探取樣。
前兩個井一切正常,打到第三個,地面很快開始碎裂。大家忙扔下東西跑到遠處,眼看著鉆井逐漸塌陷成了一個直徑約70米的巨洞,同時大量的天然氣和其他有害氣體開始泄漏。
這時大家才知道這口井,正巧打在了一個地質裂隙上。專家經過研究認為這可能會威脅到周邊居民。但是手邊沒有設備,短時間內沒辦法把這個大洞堵上。其實這種情況對于勘察隊不罕見,專家決定放把火把溢出的天然氣點了。等到壓力下降后火自然就會熄滅。到時候再慢慢處理后續。當時預計不出幾個星期,里面的天然氣就會全部燃燒。
但是這次專家的判斷有“一點點”偏差,火一燒就完全沒有要停的意思,整整燒了半個世紀,一直到今天。眼看這么多天然氣白白燒掉太可惜,當地政府也想把火滅掉。但是經過計算,需要的成本太大。
而且這也不是完全白燒,這個驚人的場景被打造成了一個景點。被稱為“地獄之門”。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當地人沒有從能源上賺到錢,但是搞旅游倒是發了一筆小財。
為啥突然說燒天然氣的事呢,最近因為俄烏沖突,波托瓦亞的老百姓也看了一番奇景。
這地方是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的一個壓氣站,位置靠近芬蘭和俄羅斯邊境。現在大量輸送過來的天然氣用不了也送不走更沒處放。
干脆燒了吧,于是也點了,火大到衛星上都看得到一團烈焰:
按照現在的天然氣價格,每天這里要燒掉1000萬美元天然氣。
這種燒法,不但飽受能源價格壓力的歐洲各國不爽,俄羅斯心里更不爽。現在俄羅斯正在全力增加液化產量,同時在規劃向東方的新管道。
誰能想到,昔日如日中天的蘇聯工業帝國,如今只能靠能源撐場面了。原本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靠能源和武力兩張牌,現在仗打成這樣,“戰斗民族”的帽子快戴不住了,只剩能源這一張牌可打了。
(一)
說起來,能源這個籌碼,在俄國人手里可是很多年了。可能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早在20世紀最開始的1900年,俄羅斯就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隨后美國反超,此后的一百年中,基本就是他倆輪著坐能源的頭把交椅,沙特崛起那是很后來的事了。
最早的俄國能源核心區,叫“巴庫油田”。
巴庫是現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并不是俄羅斯的傳統領土。19世紀沙俄打敗拿破侖之后,借機大肆擴張,來自烏克蘭的哥薩克騎兵四處出擊,第二年就把包括阿塞拜疆的整個高加索地區,全部正式并入俄國領土,還有車臣,也是被哥薩克騎兵拿下的。多說一句,從沙俄到蘇聯,烏克蘭一直都是最主要兵源地,西伯利亞也主要是烏克蘭人給拿下的。
到了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各國對于石油的需求大漲,沙俄搞工業化第一個就想到巴庫,在當地開發石油。
當時巴庫的石油開采可以用“盛況空前”來形容,打到十幾米就出油,噴到幾十米高。人在下面挖好池子再引流就可以運上車了。當地石油產量增長非常迅猛,20世紀初這里的產量,居然能達到當時全世界的一半。從那時候起,俄羅斯就是鐵桿能源國,同時期美國也在熱火朝天的打石油,沙特那個時候還籍籍無名。
同時高加索地區還有豐富的煤炭和天然氣,糧食產量也很高。真正算是塊寶地。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1942年,納粹德國決定轉變戰略意圖,向南方攻擊,意圖占領蘇聯的資源區,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巴庫。眾所周知,德國再“二戰”中就是缺油缺死的,如果巴庫被德國拿下,那歷史可能要改寫了。
在德軍挺進的第一時間,31歲的石油副部長巴伊巴科夫,半夜被斯大林叫去。斯大林說德國人要搶奪巴庫的石油,而蘇軍也需要這些石油作戰,讓他馬上去那邊準備。德軍大部隊往斯大林格勒進發的同時,還有一支部隊繞路已經開往巴庫,時間緊急。
“如果我軍得不到石油,你會被槍斃。如果德軍得到石油,你會被槍斃。如果德軍被擊退之后,不能立刻恢復石油供應,你會被槍斃。巴伊巴科夫同志,你不要壓力太大,去好好干吧。”斯大林說到。
巴伊巴科夫說他睜著眼到天亮,趕最早的飛機去了巴庫。
等他趕到,希特勒為了搶石油專門組建的“高加索石油旅”已經逼近那一帶。這里雖遠離巴庫,但已經是石油產區。副部長一邊帶人產油,一邊把油往后方運,一邊組織人拿起武器去前面支援守備部隊,一邊還用水泥砂漿封堵油井,順便還把很多石油運輸管道都拆了。
最后時刻,副部長才帶著人炸掉了壓縮機和泵站。幾乎他前腳剛離開,后腳德國人就到了。好在德國在那里沒待多久,蘇軍就開始反攻。等到德軍被擊退,副部長和蘇軍又回到邁科普的油田。趕快開始重建工作。
好消息是他走的時候破壞非常徹底,德國人在那里待了好幾個月,卻幾乎沒有能生產石油。壞消息是德國人跑的時候為了泄憤,不但把設備又炸了一遍,還把能點的油井全點了。
好在蘇軍收復油田后,生產恢復得很快。因為優異表現,沒多久他就被斯大林提拔為了最年輕的部長。最終德軍沒能染指巴庫,至此第三帝國已經和撤出莫斯科的法軍一樣,崩潰只是時間問題了。
但是人們沒有想到的是,看起來無窮無盡的巴庫油田,這時其實已經被過度開采了。產量即將開始快速地下降。
1955年,開采了80年,石油總產量已經超過10億噸的巴庫,產量開始快速下降。雖然勘探隊、打井隊、開采隊拼命工作,但是事物的客觀規律是無法違逆的。
蘇聯也知道這事,為了補上虧空的產能,蘇聯很早就在籌劃開一個分礦。
(二)
1943年,已經是能源部長的巴伊巴科夫,得到一個新任務:去烏拉爾山挖油。那時因為蘇軍在準備反擊,組建了大量部隊,需要的石油也增加了。但是蘇聯石油產量因為戰爭,比戰前降低了近一半,石油產量已經被美國遠遠甩在后邊。
同時更加嚴重的問題擺在巴伊巴科夫面前,作為巴庫出生的當地人,他非常了解這里的石油情況。
這些年來,巴庫的油井已經越打越深了。幾十年前到處是自噴井的景象早已消失。開采的效果越來越差,新油田勘探的成果越來越小。各方面的信息都表示,巴庫的油田最高峰已經過去了。必須抓緊建設新的石油主產區。
地方其實早就已經選好了,從巴庫一路往東。20世紀30年代蘇聯就在伏爾加-烏拉爾地區,也就是亞歐分界區,發現了更大油田。但是那里是一塊荒涼到鳥獸都沒有的地方。
巴伊巴科夫再次被叫去見斯大林,聽到任務后。他說那里太荒涼了,如果要建設大油田,需要無數人力物力。現在哪里有這么多人?
斯大林想了一會,說他也沒有什么好法子,但是知道誰可以解決問題。然后打電話讓貝利亞來,也就是克格勃的頭目。
貝利亞到來后,斯大林說部長同志需要人去山里挖油。貝利亞說沒問題,可以分配戰俘同時擴大抓捕名單。并向巴伊巴科夫表示部長同志你不要緊張,現在已經不隨便槍斃人了,斯大林同志讓我把人安排到能磨練他們的地方去。
多說一句,貝利亞一生編排罪名殺人無數,斯大林死后,他被赫魯曉夫隨便編排了個罪名給槍斃了。
巴伊巴科夫回憶他又睜著眼熬到天亮,乘火車去了烏拉爾山。
好在事情很順利,當地很快發現了大量優質油田氣田。巴伊巴科夫也官運亨通,一路做到蘇聯計劃經濟委員會主任。
烏拉爾地區在1955年后大量爆產能,于是這里被稱為“第二巴庫”。這片區域足足發現了上千塊油田,幾百個氣田。此時美國坐穩世界第一能源交椅已經半個多世紀,蘇聯在“第二巴庫”之后開始發力追擊。
改變游戲的,是一個叫“秋明油田”的超級大油田。這塊區域比前兩個更大,油更多,也正是因為這個油田太猛,蘇聯的石油產量超過了美國和沙特,半個多世紀后重回世界第一寶座,從此蘇聯以及后來的俄羅斯,命運就跟石油綁定在了一起。油價上升,國運昌盛。油價下跌,輕則灰頭土臉,重則國運中斷。
(三)
“秋明油田”處于西西伯利亞,當地是大片平原,好幾條大河從這里通過,河水在平緩的平原慢慢流動。整個油氣區近80%的地方是沼澤,天氣暖和的時候根本沒法工作。不要說大型機械,就是人空手都很難在那里行動。
只能等到冬天,嚴寒把沼澤全部凍上,人們才能帶著設備開始工作。
西伯利亞、冬天、戶外、重體力的鉆井。這四個元素在一起,更像是一種刑罰而不是工作。
當地最低零下50度的氣溫和冷風,不要說人,機械設備都受不了。即使是毛子那以粗糙和耐用著稱的工具,在這種環境下都經常出問題。
至于最早一批工人,完全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現實版,甚至更加的艱苦。最忙的時候每天頂著大風在零下30度工作12小時,然后只能住在簡易搭建的工棚里。那時通信設施和道路都幾乎沒有,工人們甚至因為大風雪會得不到給養。
多說一句,《鋼鐵》里的保爾,他就是烏克蘭人,無論哪個階段,烏克蘭人都是排頭兵,擴張沙俄領土,建立蘇聯,武裝保衛蘇聯,給蘇聯挖礦,給蘇聯種地,烏克蘭人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即使是這種條件下,從勘測發現到第一口井投產,蘇聯的石油工人居然只用了八年,這個成績可以用奇跡來表示。
因為這個偉大的壯舉,蘇聯政府在第一口井附近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當時因為巨大的油氣開采量,這里聚集了成千上萬的工人們。很多年輕工人結婚,就把這座紀念碑作為結婚照拍攝背景。
秋明油田從1975年開始爆發,這里沒有讓人失望,它的產量大得驚人。為了去挖石油,蘇聯前后征調了幾百萬人,并且以油田為核心,建立了18座“石油城”。
當時正是人稱“蘇勛宗”——勃列日涅夫掌權時期,同時也是蘇聯國力最強大的時候。同時期的美國亂七八糟的,跟現在有點像,戰爭打的一塌糊涂,幾次侵略他國都以失敗告終,大家都在罵它,灰溜溜地從越南撤了出來,國內通脹高的離譜,老百姓也異常分裂,亂哄哄,一副倒閉樣。
而蘇聯就不一樣了,不僅油田產量大,當時還碰上了一件事。美國支持以色列打中東的王爺們,王爺們怒了,壓低石油產量制裁西方,導致油價暴漲。
蘇聯簡直不能再爽,眼瞅就要取得冷戰的最終勝利。勃列日涅夫這位除了有名的喜歡收集勛章,對于石油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他熱愛石油的方式很蘇聯很俄國——就是要多,越多越好。通過賣石油,賺到錢就可以擴軍,給老百姓分福利,支援其他國家一起搞美國。也就是下圖紅框里那段時間:
為了更多的石油,蘇聯高層向石油生產部門下發了越來越高的任務。
于是工人不得不采取一些激進的方法。雖然這些方法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但是在“越多越好”的觀念下,任何反對意見都被看作“不堅定”“投降派”“悲觀主義”,一不小心就成了“人民的敵人”。
首先是瘋狂的深井。蘇聯官員對深度有難以名狀的向往,從科學家到打井隊,誰打的最深就是表現最好。甚至把打井深度作為蘇聯石油工業強大實力的表現。
蘇聯于1970年代,在挪威附近曾經挖了一個“科拉超深鉆孔”。是當時人類挖的第一深的勘探洞,足足深入地下12,263米,4000層樓那么深,這個紀錄一直到2008才被打破。
當然了,美國和中國也在鉆,現在全世界最深的井就是美國人打出來的。
關于這個科拉鉆孔的各種傳說很多,什么出現怪物、聽到怪聲、看到鬼影、挖到地獄啥的,甚至還給那里也起了一個“地獄之門”的外號。不過那個洞的條件太差,太靠近北極,沒法做為旅游景點。
美蘇把在地上挖洞當做能力來炫耀,這毛病就是打石油那里來的。
然后是“注水采油”。在地下石油被地面壓力擠壓,所以油井打通之后,石油會因為壓力噴到很高。但是隨著開采油變少,壓力小了也就難以把油“擠”上來。這時往油井里注水,大家都知道石油比水輕。注入的水就可以把石油“頂”出來。在蘇聯這一招也被玩出了花。
以曾經的世界第一高產油田——薩莫特洛爾油田為例。這里從1977年開始,被下達了非常離譜的增產任務。為了完成,在勘探新油田、打新油井、加班加點工作之外,不得不使用一切手段開采。
因為勘探不到足夠新油井,只能不計代價地瘋狂開采。為了增加產量,開始用非常激進的注水方式,強行壓榨油井的出油量。
好消息是薩莫特洛爾油田最高峰時期,每天產油300萬桶。你沒看錯,一天300萬,比現在伊朗全國產量還要大。也正因為如此,蘇聯從1974年之后穩坐石油第一把交椅,國運昌盛,美蘇冷戰轉入蘇攻美守。
壞消息是這個數字是完全不科學的方式得到的。惡果很快到來,大量注水造成了地層破裂。地層一旦破裂,注入的水會進入縫隙,再多水也沒用了,這時這個井基本就廢了。而且石油可能會從破裂的縫隙流走,污染地下水和土壤。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油田,經過他們堅持不懈地瞎折騰過度開采,15年就玩廢了。咱們的大慶60年了還在運轉。
即使如此,蘇聯當局也不放棄,繼續頭鐵,仗著當地水資源豐富,不斷往里注水。但是油田的荒廢已經不可避免了。
油田今天依然在運營,但是每天產量不到高峰期的1/10。而且因為過度注水,現在含水95%,一噸原油去掉稅只剩下半桶油。
也正是從這個階段開始,蘇聯越來越依賴石油,科技和經濟進展緩慢,有毛病也不改,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鉆油上,畢竟只要鉆出油來,就有錢,有了錢啥都好說。
可是到了1986年,沙特已經成了巨無霸,美國聯合沙特大規模增產石油,導致油價慢慢出現下跌,蘇聯賣油收入銳減,財政越來越疲,再加上支援第三世界,打阿富汗戰爭,導致財政入不敷出。前段時間死了的戈爾巴喬夫,就是這個時期的蘇聯領導人,根本回天乏力,財政沒錢,干啥都是瞎折騰。
終于,國際油價越跌越低,跌到8美元一桶,而這時西伯利亞石油生產的成本已經達到了9美元一桶,蘇聯石油別說賺錢了,賣一桶賠一桶。這給蘇聯財政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工業缺零件,工人們缺衣少食,軍隊發不出去工資,結合其他一堆問題,蘇聯迅速就崩了。
(四)
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能源產業。但是解體的混亂造成全國性的困局。最艱難時期就是20世紀最后幾年,那時幾重困境壓迫,整個國家到了非常緊急的程度。
最明顯的就是俄羅斯軍隊。因為沒錢,部隊從150萬裁軍到不足一百萬。1994年車臣謀求獨立,政府派遣部隊時發現幾乎沒有一個滿編的旅級部隊,很多原本不相隸屬的部隊,臨時拼湊起來就上了前線,結果打得一塌糊涂。
即使這么點部隊政府依然養不起,在1999年俄羅斯軍費只有65億美元!沒有少打一個零,當時俄羅斯軍費已經快排到全世界前20之外了,要知道,蘇聯在1986年的軍費高達880億,解體之后剩下個零頭了。就這么點錢,還要維持龐大的核武器、轟炸機、軍艦。甚至那年車臣正在打仗。
那時俄羅斯甚至連士兵的鞋襪都無法足夠提供了。甚至核武器都養不起,是的,核武器維護成本高的嚇人,這玩意不能隨便到處丟,還得防止老化,或者流入黑市,每年俄羅斯花大價錢保持這些東西,苦不堪言。問題是拆核武器都需要大量的錢和技術,不是想拆就能拆。
麻省理工的物理學家托馬斯內夫給出了個主意,讓美國把蘇聯的核彈頭買來發電。在20年當中,被稱為“兆噸換兆瓦”的計劃將2萬枚俄羅斯核彈頭轉化為電能,俄羅斯也擺脫了一個巨大的包袱。原理也不復雜,核武器里裝的就是高純度濃縮鈾,只要拿出來稀釋加工下就可以給核反應堆用了,但是加工技術有點復雜,只有美國和法國可以非常經濟劃算地解決。
此外俄羅斯軍隊要自謀出路了。
當兵的沒權沒勢,只能掙小錢。當時1美元10發步槍子彈,成箱子買送彈夾。手槍子彈2美元一彈夾,如果買槍送彈夾和兩排子彈。那時最受歡迎的是地雷和步槍,地雷按照款式可以賣500-1500美金,現役款式AK步槍可以賣到400美元。這些東西的買家包括非洲軍閥、南美毒販、車臣叛軍和各種恐怖分子。
按照當時的報道,很多軍營附近的酒吧都有軍火販子。小到子彈大到坦克發動機都現金收購。
不過當兵的這種只是小打小鬧,軍官們的就是放開膀子干了。飛機不敢直接賣,但是可以賣部件,經常賣到一個營地里所有設備都是空殼。你說這事沒人管?也管,但是大家都這么做,也就法不責眾了,到時候給督查官員塞點錢,就可以一直搪塞下去,因為督查官員也缺錢,有錢就要。
不僅私下里在賣,明面上也在賣,在1991年,商人牟其中靠500個火車皮的罐頭換了四架蘇聯圖-154客機,再將客機倒賣給了四川航空,賺了將近一個億。
一切的問題都是沒錢,那時唯一的指望就在能源出口上。但是這方面也是慘,油田枯竭 設備老化 寡頭私有化沖擊,造成石油產量告急。同時國際油價也一直低位,整個20世紀90年代基本就在10美元左右徘徊。但是俄羅斯因為采油區處于西伯利亞,開采成本非常高。這個價錢出口石油的利潤很低。
這里就要說到俄羅斯能源的一個困境:成本問題。
在秋明油田易采區枯竭后,俄羅斯不得不更加深入西伯利亞。甚至進入北極圈大陸架,這樣一來綜合開采成本就非常的高。
這里要解釋一下,開采成本和綜合開采成本不一樣。開采是指挖出來花多少錢,綜合是指挖了以后運到市場能夠交易要多少錢。
以現在為例。沙特開采只有5美元左右,但是綜合成本要加上各路王爺過手的手續費,最后要到近20美元。
至于俄羅斯,因為環境差開采成本比較高,要30美元。加上俄羅斯能源企業和官員你懂的那些事,公私兩面都要增加大量的費用,最后綜合成本要高到60美元以上。也就是說,如果國際油價低于60美元,俄羅斯賣油也基本不賺錢。
(五)
轉機在進入21世紀之后,亞洲經濟崛起,尤其是中國,需要的石油實在是太多了,導致供不應求,石油價格震蕩上漲,正好讓普京攤上了,借機對整個國家進行了大改革。也就是下圖紅框那一段:
比如大幅增加軍費穩固軍頭們。普京2000年執政,當年軍費就直接漲了50%,到2013年俄羅斯軍費已經到了890億美元,是1999年的近15倍。2012年他還提出“7500億美元”軍隊升級計劃,不過一直沒落實,現在的俄羅斯支撐不了那么大規模的軍費開支。普京獲得了軍人支持也就不奇怪了。
有了武力支持,再加上圣彼得堡官僚集團作為嫡系,此時的普京徹底成了大帝。所謂不可一世的“寡頭”們發現自己啥都不是,普京完全不費力氣就把他們干翻了。如今老寡頭們已經系數倒臺或者出走,俄羅斯的新寡頭們基本都是普京的兄弟。
于是俄羅斯的能源產業走上了正循環:手里的錢多了,可以更新設備增加產量,然后賣更多的錢。普京用這些錢穩定軍隊、掌握媒體、打擊反對者、給老百姓發福利、在國際上秀肌肉。這些都讓他獲得了民眾的支持,也是得以執政了二十多年的根本。
說起來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市場,有一個優點和一個弱點。
弱點是幾乎沒有定價權,雖然每年出口的石油占到全世界出口總量10%,天然氣占全球出口的20%。
但是因為石油美元的關系,油價決定權在美國和歐佩克:第一是美國,美元霸權 巨大的交易量 對中東的影響力,使得石油價格美國話語權最大;歐佩克,也就是中東王爺們,他們占了全球交易的一大半,而且可以靈活調整產量控制市場貨源。
相比起來,俄羅斯原本話語權很低。不過前些年美國頁巖油爆發,美國進口數量大減。這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局勢造成了巨大顛覆。于是俄羅斯需要歐佩克的市場地位,歐佩克需要俄羅斯的世界影響,兩家一拍即合,強壓油價給美國頁巖油很大壓力。從此俄羅斯在能源市場影響力大增。
優點是俄羅斯能源出售特別方便:他緊鄰歐洲這個巨大的能源消費市場,北極圈挖的的石油不要一周就能送到德國。而且兩邊多年交易,從19世紀歐洲就從俄國人那里買能源。即使蘇聯時期兩邊也一邊冷戰一邊做買賣。歐洲出口蘇聯高科技設備,蘇聯給他們提供能源。
不過現在俄烏沖突,使得原本的優點在歐盟的強力制裁下,反倒造成了損失。也就是咱們現在網上不斷討論的,歐洲冬天怎么辦。
不過主流觀點不覺得俄羅斯從此不給歐洲供應能源了,俄羅斯的資源出口哪怕跌一半,俄羅斯的財政就扛不住。俄羅斯最近半個世紀養成的“資源依賴病”,根本治不了。
當然了,歐洲完全不用俄羅斯的資源,成本也會大幅增加,加劇蕭條。
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有足夠的意愿撮合交易,會有一萬種辦法重新把買賣做起來,比如慢慢和解。或者先把資源送到印度或者中國,然后再轉手給歐洲,這事已經在做了。
當然了,最可怕的一種情況是,世界少了俄羅斯之后油價反而在下降。當初伊拉克敢揍科威特,一部分原因就是覺得西方不可能對他太過分,它覺得如果沒了自己的石油,西方根本活不下去。
可后來發現伊朗伊拉克都被踢出局之后,也沒啥事。現在俄烏戰爭打了半年,我剛才看了下,布倫特原油期貨已經跌到戰前去了,開戰的時候76美元一桶,現在已經是73了,這個消息對于俄羅斯來說可不是好事。
不過主要也是因為疫情疊加戰爭,再疊加美元加息,很多工廠不開工了,而且歐美老百姓也沒錢,買東西少了,生產的也就少了,對石油需求也就下來了。等疫情結束,應該能好點。
尾聲:
看到這里,多多少少有點感慨,資源對于俄羅斯來說,一直都是命脈,但是多多少少又坑了俄羅斯,有點類似“資源詛咒”。
1991年的時候,俄羅斯除了人口不如咱們,各種條件都比中國強,但是明顯走了那條最容易得道路,也就是賣礦。幾乎沒好好發展經濟,導致高科技人才在俄羅斯并沒有適合崗位,找不到工作,只好去西方,現在俄羅斯知識分子主要三個流失方向,美國,德國,以色列,一直在持續流出。
現在美國有500萬以上的俄羅斯裔,德國有300萬,以色列有100萬,也就是說,這仨國家,就有接近一千萬俄羅斯人。而且這些人都是俄羅斯的精英階層。比如谷歌的那個創始人,他爹就是蘇聯官員,后來移民到了美國。
美國和德國有很多俄羅斯人好理解,以色列為啥那么多呢?
主要也是因為俄國一直都有很多猶太人,沙俄時期就有五六百萬,現在的俄羅斯富豪,絕大部分都是猶太人,這些人一直都在持續向以色列移民。
也正是因為太過依賴能源,導致路越走越窄,到現在,幾乎只有能源這一張牌了。
這也是為啥我一直在說,咱們也要避免什么問題都準備靠“勞動力又多又便宜”來解決,又多又便宜的勞動力,本身也是“礦”的一種,問題是這種資源消耗的更快。真正的發展動力,是知識,是科技,是完善的市場,是尊重人才、老有所養的社會,這樣才能良性發展。蘇聯就是沉迷自己的單一優勢,一直不考慮對沖風險,最終倒了霉。
我理解這也是為啥國家要搞《制造業2025》,搞大規模產業升級,要用科技替代人口作為引擎。畢竟只有我們頭腦和科技成為我們的礦,那樣我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土庫曼斯坦地獄之門:一場大火持續49年,每年燒掉上億美元
地球上有很多神奇之處,它們因為各種原因而誕生,有的是自然形成,到現在人們都不知道形成的原因,有的雖是人為導致,但是也造就了一片綺麗的景象,留下令人震撼的場景。這樣神奇的場景一經發現,多半就會成為很出名的景點,而今天要介紹的“地獄之門”就是其中之一。
達瓦札村是土庫曼斯坦的一個村落,以前生活著大約350人,但是在2004年的時候基本就被廢棄了,但是這里卻沒有因為村落被廢棄而消失,反而因為旅游業的發展變得更加繁榮。在這里有一個大坑,曾經有人在坑中點燃了火焰,結果坑中就一直燃燒著熊熊大火,至今已經有49年了,而且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
土庫曼斯坦雖然是一個小國,而且地處于干旱地帶,但是它的發展卻不慢,因為境內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尤其是天然氣,儲備量位居世界第五名。如此龐大的資源,自然需要不斷勘探和挖掘,而達瓦札村的“地獄之門”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1971年的時候,有蘇聯的地質專家來到達瓦札村勘探,想要看一看當地的資源豐不豐富,結果在勘探的時候正好勘探到一個地下洞穴,導致地面塌陷出現一個大坑。這個坑洞也不大,直徑在50米到100米,按照當時的技術可以直接填平,或者放置不管也可以,但是這個大坑卻是一個天然氣通道。
天然氣如果被密封在地下,或者只是正常的散發,那么對于環境沒有多大的影響,可是勘探隊在勘探的時候直接將洞穴挖塌了,整個密閉環境就被打破,地底的天然氣就不斷涌出,堵都堵不住。這樣一來,天然氣對周圍的影響就大了,密度過高之后可能會產生爆炸,就算不爆炸,也會產生很多危害,于是,地質專家決定直接點燃它。
天然氣在被點燃之后,能夠產生的危害就小了很多,而且對于環境的破壞力也不強,這在當時看來是很好的方法,只要地底的天然氣被消耗光,那么大火自然會熄滅。可是在1971年點燃之后,大火就一直燃燒著,根本就沒有熄滅的現象,而根據其它專家的估測,大坑下面的天然氣還足夠燃燒很久,再燃焼幾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雖然這樣燃燒有些浪費,每年都要燒掉上億美元,但是也沒有辦法解決它,所以這個大坑就被一直放著,也沒有人管。不過在旅游業發達之后,這個大坑也被廣為人知,很多游客專門到土庫曼斯坦旅游,就是為了看一看這個神奇不滅的大坑。
在夜晚的時候,大坑之中的火光能照耀半邊天空,感覺整個天空都被點燃,這樣神奇的景象可不多見,甚至不少探險者還想要下到坑底看一看。在2013年冬季,就有一位探險家頂著上千度的高溫,下降到了30.48米的位置,雖然呆的時間很短,但也是世界第一個進入“地獄之門”的人,也讓更多人想要挑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