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直播app破解版_欧美国产日韩无遮挡在线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强奷白丝女仆在线观看,超碰三级大陆在线

您的位置:首頁 > 軟件問答

徐老師進擊的小學生(明荷第一次沖突,廈門到澎湖,100艘中國戰船不敵5艘荷蘭軍艦?)

導讀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黎子堂字數:6425,閱讀時間:約13分鐘編者按:1622年-1624年的明荷沖突,作為料羅灣以前,晚明最大規模的一次中外沖突,其討論熱度遠低于料羅灣之戰和鄭成功收復臺灣之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黎子堂

字數:6425,閱讀時間:約13分鐘

編者按:1622年-1624年的明荷沖突,作為料羅灣以前,晚明最大規模的一次中外沖突,其討論熱度遠低于料羅灣之戰和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但此役在晚明軍事史上,卻有著重大的影響,間接引導了日后的歷史走向。

同時,此戰也極大地反應了當時東南沿海海防的薄弱,以及未進行軍事軍務革命時的傳統明軍與歐洲殖民者之間,巨大的戰力差距。同時對于研究晚明福建海防的升級情況,亦有較大幫助。故本文便依據雙方史料對此沖突進行分析,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效果。

▲澎湖島海圖/圖源《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背景

17世紀,新興的海上強國荷蘭開始加入東亞海域的爭霸。其面對的除了東亞的傳統強權-如明帝國,以及各方土著如亞齊蘇丹國等,還有很早就抵達東亞的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

為此,荷蘭除了組建帶有強烈軍事色彩的東印度公司,加強軍事力量投入以外,還于1619年與同樣初入東亞的英國結成同盟。兩國的東印度公司組建了,由二十艘船只組成的聯合防守艦隊,以針對西葡殖民地和往來商船。

而公司出于對貿易港的迫切需要,更是于1622年直接發動了針對澳門的進攻。但鑒于澳門葡人武德之充沛,又定下了攻打失敗則搶占澎湖作為據點,并進一步占領臺灣作為貿易港的備用計劃。以期能在軍事和商貿上壓制西葡。

1622年,荷歷6月24日,荷人對澳門的進攻以慘敗告終,600人的登陸部隊陣亡136人,受傷126人,被迫撤離。因此,荷人開始執行備用計劃-即搶占澎湖為據點,并在西葡兩國之前占領臺灣。7月,荷蘭人抵達澎湖,開始了占據澎湖的計劃,也由此拉開了,明荷澎湖沖突的序幕。

雙方兵力裝備考

雙方兵力方面,由于明荷澎湖沖突歷自天啟二年(1622)開始,自天啟四年(1624)結束,歷時2年,期間雙方均有多次的兵力和人事調動。故筆者這里僅對主要的兩場戰役進行兵力分析。

首先是天啟二年(1622)十月份的廈門之役,從《巴達維亞城日志》(下文簡稱巴城日志)所記載“派遣八艘艦船,命凡紐羅地(或譯為奈耶羅德)指揮?!笨芍扇艘婚_始計劃為派遣八艘戰船去攻擊華南沿海,但參考《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下文簡稱書信集)一書背景篇的介紹。

該艦隊于10月18日途中遭遇颶風,三艘船被吹回巴達維亞,最后僅有五艘船于11月27日在廈門虎頭山發動進攻。這五艘帆船的具體信息,巴城日志沒有明確說明,查書信集可知,最終抵達廈門投入作戰的船只分別為--大船Groeningen號,Engelsen Beer號,Den Haen號,St Nicolaes號,Victoria號。

筆者嘗試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數據庫(一個VOC相關資料數據網站,地址貼在參考資料了。)尋找這些船只的相關數據,可惜,不知是否是數據庫不完整的緣故,只查到第一艘Groeningen號的數據,該船由阿姆斯特丹船廠制造,七百噸。而其余船只的噸位裝備情況,則根據包樂史先生在利邦日志中的注釋來推測。

▲利邦所提到的出入澎湖的船只/圖源《海上冒險回憶錄》

由上圖可知,700噸位的船只會配有一百四到二百多人,載炮則在32門左右,Groeningen號的裝備情況應該與此相同。至于其它船只,考慮到上圖中船只的平均噸位在600噸左右,載炮平均在一二十門左右,人員上也基本在一二百人左右。

加上萊爾森在書信中曾多次強調澎湖地區缺少靈活的小船,可推測前往廈門作戰的船隊總體噸位不會太小,裝備亦有可能進行了加強。同時,書信中還曾提到一艘來自Engelsen Bee號上的小船上就載有18人,其母艦所載人數不會太少。

而St Nicolaes號在后面則提到是一艘快艇,此處的快艇并非指快速的游艇,而是特指另加設計以增加速度的軍艦。其有時也被翻譯為快速戰船,乃至三桅戰船,絕非大部分人想象的單桅小艇(該類艇有專門名稱)。

而另外結合書信中提到Groeningen號曾擄掠到一百多中國俘虜,以后荷人緊張的人力情況(需要留下人員修筑防守澎湖)推知這些船只可能并不滿員。總人數大概是在四五百左右。

至于明軍方面的兵力,則好考察得多。查廈門鴻山寺的攻剿紅夷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天啟二年十月二十六等日,欽差鎮守福建地方等處都督徐一鳴督游擊將軍趙頗,坐營陳天策,率三營浙兵把總朱梁,王宗兆,李知綱等到此攻剿紅夷?!?也就是說,明軍兵力為三營浙兵。由于是福建總兵徐一鳴親自督討,且有坐營官,推測此三營浙兵當是福建總兵標下兵。查《福州府志》,萬歷軍門標下有土兵浙兵六個營,都督府標下有土浙兵三個營,其中軍門標下的標前營,標右營,標前游營,標左游營四個營為浙兵營,都督標下則有標前游營,新前營兩個營為浙兵營,每個營的兵數均為450人。

廈門之役,徐一鳴所督率的應當就是都督標下兩個浙兵營和軍門標下的一個浙兵營,兵力當在1350人以內(有些營可能不滿編)。同時,依據巴城日志中提到的,荷軍在廈門海域摧毀了中國戰船和商船共七八十艘,可能當時海上還有一部分明軍戰船。

綜上所述,在廈門之役,荷軍投入了五艘噸位在六百噸上下(也可能包含二三百噸的船只)的大型武裝船只加四五百人。而明軍則以三營一千多人的兵力進行防御。雙方兵力差距并不大。

接著,由于天啟三年十月總兵謝弘儀擒斬荷蘭司令官法蘭森一役,明軍主要是火船偷襲,兵力一塊并無考證價值,這里便不贅述。筆者這里就著重講一下,天啟四年五月,明軍與荷軍對峙期間的兵力對比。

先說荷方兵力,按書信集中所稱,在1月20日時,留在澎湖的總人數為280名荷蘭人,40名非荷蘭人,在大員的則有100荷蘭人和16黑人。到了八月,由于明帝國開始對荷蘭施加軍事壓力。據巴城日志所載,到八月中旬時,荷方已經將兵力都調回澎湖。此時澎湖守備兵力中,白人有850人,其中少年兵111人。

要注意的是,此處兵力僅僅包含了白人,而前往澎湖的荷人艦隊中,還有一定數量的黑人和土著。所以粗略估計,此時澎湖荷蘭可用守備兵力,應當有900人左右,可能接近1000人。船只方面,荷軍在撤離澎湖時共有13艘船,噸位均不?。ㄒ娗八觯?。

至于明軍方面。查《熹宗實錄》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條-南居益疏稱“就見在營寨之兵,聊為戰守之具,檄行各道將略,抽水兵之精銳五千,列艦海上,以張渡澎呼聲討之勢?!笨芍?,至天啟三年,明軍已經匯集五千精銳封鎖澎湖。再查四年十月十八日條的總匯報可知,南居益力主剿策之后,是在漳州和泉州募兵造船。

此后在四年的征剿行動中,3次發舟師策應,均是從漳泉二道調派。同時再查《明代檔案匯總》第三冊可知,天啟四年抵達澎湖的俞咨皋副總兵也有攜帶兵力,即總兵謝弘儀交付給他的三千官兵。這三千官兵按照疏中描述當是明軍對荷主力。

而按巴城日志,到24年八月份,白沙島即駐扎有明軍四千人,兵船一百五十艘。到八月中旬,明軍總兵力達到一萬。這些在書信集中也有印證,萊爾森在1624年2月20日的信中提到2月8日澎湖外圍出現四五十艘戎克船,皆為戰船。艦隊總兵即為俞咨皋,按三千人計,每船六十人左右,符合晚明福船的載兵數目。

▲荷人船只

后面接替萊爾森的司令官宋克在11月5日的信中也提到,在其抵達澎湖之時,明軍在澎湖北端的要塞(結合明方史料可知其為鎮海營)駐扎有1000人,另外有150艘戰船和火船,到8月16日,又有明軍援軍抵達,后面又提到依據情報,在澎湖明軍兵數達到一萬人,有200艘戰船火船犁沉船。

綜上可知,在天啟四年的最后一役中,明軍總兵力達到一萬左右(實際數目可能低于此數),主力為3000俞咨皋部官兵,另外則為南居益從漳泉二府招募調派的部隊,船只則有200艘,包含戰船,火船,犁沉船。荷軍則是850名白人守備兵,加不明數目的黑人和其它人員,總數應有千余,以及13艘大船快艇。

戰役過程

首先,筆者先將整個明荷沖突的時間歷程列表如下:

天啟二年(1622年)

5月(格勒歷6月24日),VOC攻澳門失敗。

6月,萊爾森率領艦隊轉往澎湖。

7月,萊爾森艦隊抵達澎湖,開始進行探查。

8月2日,萊爾森在澎湖風柜尾建城。

8月7日,萊爾森派人以三艘船前往中國尋求通商。

9月29日,中國官員前來澎湖,要求荷人撤離。

(以上日期為巴達維亞城日志/書信集所載)

10月25日:荷軍攻入廈門,總兵徐一鳴率軍交戰。

10月26日;荷軍復至,徐一鳴借炮擊退。

(以上日期為《古今圖書集成》所載)

天啟三年(1623年)

1月10日,萊爾森于廈門會見徐一鳴,后前往福州。

2月11日,萊爾森會見福建巡撫商周祚,雙方商定由派人前往巴達維亞協商。

(二月,南居益又替代商周祚為福建巡撫)

3月中旬,千總陳士瑛率領特使團前往巴達維亞。

4月,荷軍開始劫掠中國商船,擄掠千余人在澎湖西南端的風柜尾筑城。

8月,南居益啟用俞咨皋。

9月27日,風柜尾城完工,有四個棱堡,二十九門炮。

10月,法爾森率領四艘船進入金門西南的舊浯嶼,總兵謝弘儀誘其上岸,將其擒斬,并以火船攻荷船。

天啟四年(1624年)

2月8日,副總兵俞咨皋抵達澎湖外圍(此據書信集)

1月-5月,明軍在澎湖北端筑石城,為鎮海營(此據實錄)

五月初七日,副總兵俞咨皋抵達澎湖(此據明檔)

五月初九日,明軍于娘媽宮前山崗設炮臺,于海面布置火船。(此據明檔)

經過李旦居中協調,荷人放棄澎湖轉往臺灣,明人局部開放貿易。

整個過程大致如此,考慮到本文主要從軍事角度進行分析,故筆者會略去這兩年間的停戰期和大量雙方的扯皮談判內容,只著重于三場重要的沖突戰事。即天啟二年的廈門之役,天啟三年的金門舊浯嶼之役,以及天啟四年的澎湖之役。首先是廈門之役。

▲荷人所繪廈門島及市街圖/圖源書信集

有學者認為此役是荷蘭人突襲,明軍無防備。但是查書信集可知,明朝方面很早就派人前往澎湖溝通,且按照康熙年間所成書的《古今圖書集成》所載,在六月初十日,即有警報稱紅夷自廣東泊來。巡撫商周祚當即檄文海道高登龍到泉南戒備,總兵徐一鳴更是星夜兼程趕往中左所。六月二十五六日,明軍水師即在銅山青嶼與荷蘭船只相遇,并對峙三日。

到此,明朝方面已經開始對荷蘭人采取措施,后面派遣特使團前往澎湖也只是進一步試探罷了。到10月25日(荷歷11月),“夷船五只移泊廈門港,徐總兵乃分布諸將于水陸以俟之?!?這里可見明軍已經有防備。

而關于明軍的兵力情況,前文已做分析,即三營標下浙兵,算是當時福建省內的精銳部隊了。開戰后,徐一鳴與游擊將軍趙頗立即登上墩堡指揮,示意諸將進擊。然而負責用火船攻擊的朱繼榮三人卻沒有等候風潮,立即領火船進擊,并在距離荷蘭船數里的地方放火。不僅沒能火燒荷船,更是直接自焚,導致海上防線崩潰。

“官兵駕舟而逃” 徐一鳴憤怒之下將三人斬首,而此時,荷蘭方面已經派遣百余人(應該是船上搭載的士兵)乘小船登陸,并用銃炮射擊岸上明軍,明軍一時“傷潰”。按書中所載,最后是“徐總兵躬親督戰,官兵奮勇攻擊,夷始暫退。”

到26日,荷蘭船又至。這次荷船直接停泊在教場旁邊,距離城池僅有數里,直接使“官兵潛逃,士民奔竄。” 情況危機之下,徐一鳴令人使用從洋商(應該是澳門葡萄牙人)借來的火銃與荷蘭人對射,各有損傷。到晚上荷蘭方撤離。后文又稱,“其船始移泊入鼓浪嶼,越兩日復戰,殺其二人,余多被傷,余眾始遁?!?戰役至此結束。由于筆者的學識有限,只能找到零星的荷方資料。關于此戰,荷蘭方面的一些資料稱中明軍在岸上和船上都使用小加農炮還擊,鄭誠先生在《發熕考》認為這些小加農炮可能是指發熕。筆者認同此說,畢竟當時明軍在沿海的最強火炮就是發熕。而萊爾森在書信也提到,明人使用鳥銃和小型火炮,以及各種冷兵器。

不過其對明人的作戰能力評價并不高,原文如下“他們在海上的武力沒什么可怕的,因為火器,他們不會或不太會使用?!薄ⅰ八麄兇蟛糠侄际切┴毟F人”、“他們不太會操作(指小炮和鳥銃)”這點時人池顯方在文集《晃巖集》中也提到“水則百艟不敵五艦,陸則千兵不敵數十夷”可見明軍此時戰斗力之低下。

此戰的結果就是荷蘭艦隊擊沉焚毀了廈門港外的七八十艘戰船商船(按巴城日志),同時荷蘭艦隊擄掠到一百多名中國人,射死了幾個人(按書信集),明軍的損失應該來自于炮擊和潰散時的混亂。

接著再提一下天啟三年的舊浯嶼之役。此役其實并沒什么波折,中荷方面的史料也都一致。即法爾森司令官被總兵謝弘儀引誘至岸上被擒拿,荷方兩艘戰船在舊浯嶼遭受火船襲擊。

具體的損失,按書信集所說就是-Muijden號著火,被完全燒毀,Erasmus號受創。司令官法爾森和一名上席商務員,一名船長上岸被俘(還有其他人員),按明人記載則為-“生擒酋賬高文律等五十二人,斬首八顆” 算是荷方的一次慘敗了。

▲荷人所繪金門島及城池/圖源書信集

最后是天啟四年的澎湖之役。此役沒有發生武裝沖突,屬于是雙方相互秀肌肉的軍備比賽。如前文兵力分析時所提到,明朝方面,南居益調動漳州泉州兩府之力,三次調兵,對荷蘭風柜尾城堡成包圍之勢。

而在荷蘭人的情報中,則誤以為明朝調動了福建,浙江,南京三省的力量(應該是明人的恐嚇宣傳導致),以至驚懼之下投降。筆者查到實錄中的高登龍奏疏,可以清晰看到南居益的作戰計劃,原文羅列如下:

“于五月二十八日到娘媽宮前,相度夷城地勢,風櫃三面臨海,惟蒔上嶼一線可通,掘斷深溝,夷舟列守,宜先攻舟後攻城,舟不可泊,城必不能守矣,遂于六月十五誓師進攻,夷恐羈留商民內應,盡數放還,適南軍門又授方略齎火藥火器接應,即日運火器械登陸,令守備王夢熊等直趨中墩札營分布要害絕其汲道,禦其登岸,擊其銃城夷舟,又令把總洪際元等移策應兵船泊鎮海營前海祥直逼夷船,候風水陸齊進。”

結合明檔中提到俞咨皋于娘媽宮設火炮陣地,可以推知南居益的思路。即通過海陸優勢兵力和火力,擊破荷蘭陳列在海上防線,然后就可以登岸攻城。這一方略大體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風柜尾的荷蘭城堡有四座棱堡,邊長48公尺,配置29門大炮,其中有不少發射18磅炮彈的重炮。

且從書信集中可以知道荷蘭方面糧食儲備非常充沛,足以支撐一年。當時荷蘭在澎湖尚有13艘船只,火力強悍。如黃一農先生在書中所提到,如果開戰,明軍不見得會討好。荷人的退讓,更多原因還是因為作戰沒有利益可圖。

加上,南居益所調之兵力,除了俞咨皋所部三千或許為堪戰之兵,其它的,皆是漳,泉二府新募或調派的部隊,閩省軍兵又素來沒有善戰之名,戰力對比,實在懸殊。不過,這一萬人的強大兵力,還是嚇到了荷蘭人。最終在李旦的調停下,雙方停戰,所謂“無亡矢遺簇之費,血刃膏野之慘” 明朝成功收回了澎湖。

總結篇

總的來說,歷時兩年的明荷沖突,明帝國暴露了許多問題。但其龐大的體量和應急機制,仍讓其集合了強大的兵力來解決沖突。而荷蘭人的武力,也給了明人極驚怖的印象,引發了此后數年間的東南沿海軍事軍務變革。

戰后,沈鈇即上疏六策,其中“造大船,制火器,備用城守?!币徊呔驮敿毺岬剑骸耙嗽齑篝嘀?,安置大銃十余門。”此處大銃,應是指最新式的紅夷大炮,而當時參戰的俞咨皋也立即在天啟四年冬天,開始督造新式的紅夷大炮,進展神速。至天啟六年,福建方面就具備了大規模量產紅夷炮的能力,僅俞咨皋贈與海盜鐘斌的千斤大炮就有60門(靖海紀略)。

天啟五六年間,參與澎湖之役的王夢熊也到達澎湖筑城防守。雖然最后廢棄,但從荷蘭人后面探查的情報可知,王夢熊所筑澎湖要塞,就遺留有8門荷蘭炮,1門中國炮,3門巴森炮(即小型后裝回旋炮,為佛郎機的一種。)此時東南海防,已今非昔比,明軍的戰備也再次升級起來。

▲黃一農先生所拍攝俞咨皋所鑄紅夷炮

而事件最后,明朝方面默許荷人占領臺灣,也為后人所詬病。清初曾批判明人此舉為“以羊易牛,其失則均?!?但是考慮到荷人本身就已經在大員筑城,不論明朝默許與否,其都已經站穩腳跟,澎湖之役的默許不過是對這一既定事實的承認罷了。若是強行進攻,勝負未可知,而若敗,那么荷人盤踞于澎湖大員之間,數十年后,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役,或許會更加艱難。

最后,筆者認為,澎湖一役,是關系到明末東南軍事軍務革命(僅僅在軍事器械上的革命)的重要一環。撰此文,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效果,引發更多有意義的討論。

參考資料:

《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發熕考》

《明代檔案匯總》

《明熹宗實錄》

《福州府志》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海上冒險回憶錄》(利邦日志)

《巴達維亞城日志》

VOC數據庫網站:https://www.vocsite.nl/schepen/lijst/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